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7 17:18: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课的核心素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中生;数学素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环境下,按照初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性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同时又不是偏薄。初中数学一堂课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感觉到烦躁和不安,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解,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数学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数学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数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D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数学教师在微课程制作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数学微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整合其他环节的关系。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可以把数学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习题集、学生测试等辅教学资源与微视频一起呈现给学生。其次,录制微课程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构成部分,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手机、录像机等携带方便的音像录制工具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要讲究录制的稳定性,不要晃动和抖动画面视频。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2篇

1.1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数量、组织结构以及知识的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其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知识选择标准的模糊化。而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思维,还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定为课程结构构建的主要任务,并在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

1.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则主要提出了教学应该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解除学科知识对学生精神上的奴役,消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挤压,并利用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减少由学习成绩的评价对学生个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3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仍有许多教师受传统教?W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实践则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构建,使知识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压力。

2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策略

2.1整体布局开放便捷,让幼儿自主按需选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教育已从着眼于表层的当前认知,逐渐转向关注于深层的长远发展,开放性的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

根据班级的原有设施结构,我们对美术区做了整体布局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美术方法,将大区分割成小块,并将区域充分开放化,细化美工区的操作内容,如戏墨娃(水墨画)、油你真精彩(油画)、星罗棋布(布艺)、给你点颜色看看(彩绘)、情定沙缘(沙画)等,让幼儿能自主地按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经过精心布局,我们将区域的柜子设计成了不同的造型,如“十字型”“L型”“马蹄型”,或靠墙摆放的全敞开型,或依角而成的半包围型,每个小区顺势而成、巧妙连接。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有一定间隔,又能自由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柜子进行分割,内置篮筐、上摆货架、侧贴图示、后加操作,发挥区域的最大价值。

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2.2标志规则清晰形象,帮助幼儿控制行为、形成定型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可以形成不同的刺激条件,对幼儿的认知、行为具有激发性,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如果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美术区的设置中,我们注重各类标志和规则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例如,在美术区域适当的位置贴上相应的规则图示,事先与幼儿一起商讨确定,再由师生共同合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我们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帮助幼儿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促进幼儿坚持性的素养发展。

2.3作品展示彰显艺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其本质就在于让幼儿懂得美、追求美、??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表象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让幼儿充分感受美,善于评价美,随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在美术区的设置中,为幼儿预留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桌面展示、墙面黏贴、空中悬吊,或专门成列,或变成装饰,或形成隔断,全方位巧妙地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或独树一帜、或组合造型、或批量成势,展示摆放看似随意恰是有为,处处彰显艺术气息,不仅给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相互欣赏、比较评价的平台,也给幼儿美的熏陶。幼儿能自由地欣赏、观察、讨论,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发展幼儿的反思能力。

2.4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数字技术媒介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使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丰富、具有趣味性。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播放电影、电视、录像,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增加对视觉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第3篇

一、培养数学定量思维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 北师大严土健教授曾谈到“虽然我国的数学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数学并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人们的数学意识一般还相当淡薄. ”这一问题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认真反思.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按照“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 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 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可以让学生记数学日记、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数学题积累起来、制作数学小报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归类、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以下意识: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自主的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形成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中还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意识.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第4篇

一、争鸣与批判:课堂提问艺术之叩问

1.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启发式教学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靠课堂提问而得以实现的,提问是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不二法门,而离开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选择配套,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空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寄寓于正确选择的教学手段中,当然也包括寄寓于恰当的课堂提问中,是可以感知到、捉摸到的。但是并非必设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并非提问得越多越好。提问必须有个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必须讲求效果,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严谨性,这样才能产生提问的正效应。自始至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2. 提问是课堂开展和实现的主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设问―求解―反馈―拓展延伸”为思维训练主线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从问题开始,当发现了疑难问题后,必然会引起学生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提问以及由提问者去指定另一个学生作答、解难、阐释,由学生去评价,最后由教师收网点睛,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的又一个渠道。后一渠道的开发利用,必须慎重,教师应能切实驾驭操纵课堂态势。否则流于形式,满堂哄闹,一发不可收拾,事与愿违。

总之,不管选择哪一条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都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积极引导的基础上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的利用,表现在教师问答中,贯穿于讲读、演示、练习、质疑等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提问形式,都要有个周密精巧的安排。

二、原则与规范:课堂提问艺术之导向

课堂提问,切忌为问而问,空泛无边,流于形式,徒凑热闹,学生却无甚得益。所谓精心设计提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利于目标达成出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纲,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依据。离开教学目标达成的目的来空谈课堂提问,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合宜地分布教学时间。乱设提问,不分场合,只能空耗时间,于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无益。

2. 从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

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真正具有启发式教学的效力。反对提问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这样只会浪费时间,冲淡气氛,降低效益,亵渎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3. 从利于知识巩固出发

复习和练习时,贯彻恰当和巧妙的提问,可以刺激学生迅速地回忆起已学内容,加深识记和理解,同时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架起一座跨越新知识彼岸的桥梁。若提问不科学不精巧,学生思维梗阻,达不到巩固旧知识和开启新的知识大门的目的,更加不必说培养能力和修造“桥梁”了。

4. 从利于探求激发出发

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课堂教学必须时时注意的工作。生动活泼的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的自由王国。

5. 从利于全面照顾出发

提问的角度要合适,要求解答阐释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必须切中肯綮、确切实际,注意使学生普遍都能领会,通过积极深入思考后能在不同程度作答。问得太深,绝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望而却步;问得太浅,无思考价值,根本用不着伸手,更加不用跳一跳,果子就在嘴边,激不起劳动收获的热情和兴奋。这些都会导致兴趣疲劳,导致课堂提问和作答低效,导致答问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大部分学生不关心。

三、技巧与实战:课堂提问艺术之灵魂

课堂教学提问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但也需视教学进程而随机应变的,即使是随机应变,临时创造提问,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还要充分地运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进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1. 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并告诉他们:“一张纸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 启发式提问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笔者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数学的图形教学往往通过画草图帮助理解,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环的面积时,简单的基础题型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但当笔者抛出这道题时,学生难住了:“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在花坛的四周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笔者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目给了什么条件?还差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小圆的半径,还有环宽。”笔者继续问道:“对,环宽,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画出草D,标出环宽吗?”学生纷纷动手画草图,标出环宽,然后恍然大悟:“大圆的半径便是3+1米。”笔者再继续问道:“哪假如花坛给的是直径2米,哪大圆的直径又怎求?”启发式提问,加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草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了。

3. 游戏式提问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一般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遇上概念教学,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干吧,学生兴趣更淡,更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懂得搞搞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活跃度。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的质数和合数这节内容,概念枯燥,学生容易混淆。而当学生理解了合数与质数的意义时已觉疲倦。于是笔者为活跃课堂气氛,请学号1―20 的学生站起来,让认为自己学号是合数的学生坐下,让认为自己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也坐下,结果还有一个学生没坐下,问他为什么不坐下。他回答道:“我是1号。”笔者继续问道:“同学们,你能帮他找找理由,为什么他不能坐下吗?”学生交头接耳,纷纷翻书查找、互相讨论,最后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不能坐下”的结论。

4. 驱导式提问

第5篇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据学科特点和儿童年龄特征,我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亲身体验到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一、再现生活画面,增强形象直观性

小学自然课中,有很多内容如果仅仅是文字表述,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观察不细致,生活经验少,很难进行探究式学习。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如在教学一年级春季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到户外亲身感受大自然,再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兼容一体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动画。首先,大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千里冰封的寒冬画面,接着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旁白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前两段,同时画面上展示出以下景象:冰雪消融,汇成小溪,哗啦啦地流向远方。小朋友们纷纷脱下厚重的棉衣,走出户外。远处山坡上的桃花红得似火,梨花白似雪,吸引得小蜜蜂成群结队“嗡嗡”叫着来采花蜜;大雁也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伍飞过蓝天,小燕子衔着泥草在屋檐下垒窝;小草也从地面下探出小脑袋,大地一派生机。

小朋友们见此情景高兴得欢呼雀跃。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在踢足球,还有的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飞。与此同时,从背景音乐中缓缓飘出理查德悠扬的钢琴曲《春天》……此情此景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当乐曲终了,他们还陶醉在音乐声中。随后,再让学生把这些直观的资料和他们的亲身感受结合起来,说说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点,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畅所欲言。由于多媒体的介入,抽象的难以用语言及其他教学手段突破的东西,通过直观鲜活的画面展示出来了,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我先放映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玉兔捣药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动画片。然后用大屏幕放出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陆月球的那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从画面上学生可以看到飞船着陆时扬起的月球灰尘,看到飞船打开时,世界上第一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飞船上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只脚踏上月球那幅谨慎的样子,还让学生听到阿姆斯特朗向全世界说的那句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此时学生不仅被中国古代优美动人的神话所吸引,更为人类脚步踏上月球而深深震憾。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介绍月球更多的相关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地震》一课时,我们先播放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路面升降成台阶,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激动,兴趣被调动达到。学生甚至主动拿出一张木板,从两边向中间挤压,使木板中间向上拱起,比喻地下的岩层在地球内部的作用下,形成了褶皱,在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木板突然断裂,这好比是岩层断裂发生地震。

三、生动演示变化过程,突破时空局限

教学《养蝌蚪》时,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养蝌蚪的实践,但在课堂要把长达数月的蝌蚪饲养过程及蝌蚪生长的进程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个过程,连续、动态地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向学生展示了青蛙生活的环境和生理结构、习性等知识,还了解到青蛙的繁殖、发育过程,遵循了从“实践──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通过这一动态课件,学生不仅对自己饲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得到验证,还准确地了解到卵──蝌蚪──青蛙这一演变过程,从而使青蛙的一生要经过哪些阶段这一重点,以及蝌蚪的生活特点及发育规律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四、在电子游戏中,培养学生能力

如教学《车》一课时,按照车的发展史设计了不同时期、不同的车型,并按装载和行驶的功能划分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尝试驾驶每一种车的亲身感受。使他们体会到正是由于人类的需要,车才被发明出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创新,才发展到今天的种类繁多、功能齐备的车。最后,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发明创造一辆自认为最先进、功能最完备的车,并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电脑的屏幕上驾驶这辆车,体会一下坐自己车的感受。

第6篇

建湖县第二中学李立松

摘要:2017年修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确定了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面向学科的核心素养。本书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提出了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敏感力及甑别力;启迪计算思维,感受数字化特色,培养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强调信息社会担当,赋予信息社会责任等可行的思路及实现的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衔接的核心环节,每项核心素养要素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其显著的表现特征。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首要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有效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方面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发展变化过程感知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来源、内容、表达目的产生影响的判断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趋势和新动向等,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来处理信息。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甄别信源”的要求更加强调“主动”,对获取信息的方法要求更加“恰当”,信息意识水平要求更高。在教学中,本人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提供贴近生活的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的场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相关手段,恰当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强化信息意识,实现教学目标。 

本人实施的项目案例:分析下列情况,谈谈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处置才能防止被骗。  

去年12月,上海的杨女士和同事准备去北京,订好机票的第二天上午,胡女士接到短信说航班取消,改签需20元改签费,航空公司赔偿200元误机费。按照所谓的客服提示,杨女士在ATM机上输入所谓客服提供的代码,结果卡内钱被转走。  

案例分析:杨女士信息意识防范薄弱,在没有甄别信息真伪的情况下,轻信所谓客服提示到ATM机上转了钱,导致个人的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的损失。  

处置:如果我们遇到此类情况,要有防范意识,不能着急取钱转钱。首先要主动甄别信息的真伪,选择最好的方式,如打电话或上网查询航空公司或熟悉的机票代办点,求证实航班是否取消,然后再做决定。即便航班取消为真,也不能完全按照所谓客服提示转钱,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至于外泄。 

通过这次案例说明高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法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含义,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目的性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思想,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个体,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人实施的项目案例:“四色猜想”的证明。  

专家钱学森说,早在100多年前,数学家就发明了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就是所谓“四色猜想”,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也就是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一张地图只需四种颜色来标记就行。在以前,数学家要证明这个定理碰到很多困难,因为一步一步推理需要做的事太冗长了,以至于一个数学家一生也做不完。一直到1976年,美国两位数学家才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这个定理的证明,这是用电子计算机费了1200个小时,做了200亿个逻辑判断,才完成的。有人估计过,要是没有电子计算机,用人工算要用30万人年,也就是一个人要搞30万年。  

要求:根据以上叙述,完成以下步骤:  

观察地图,并试着用不同颜色着色,研究使用几种颜色能区分不同的区域,从而了解“四色猜想”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查阅资料,了解以往人们都用了什么方法去证明“四色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1)设计用计算机证明“四色猜想”的方案,并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述;  

(2)要实现这个的方案,分别估算人工操作及使用计算机证明“四色猜想”需要花费的时间;  

(3)写出你的这个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分享。  

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对这个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提取问题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分析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来表述问题,运用基本算法设计方案,最后编定程序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不断实践并强化,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启迪“计算思维”并使之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学习方面乃至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其终身受益。 

三、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创造性地解决常见问题,从而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为落实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应使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实施的项目案例:使用“几何画板”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设想立体几何学习的具体问题;  

(2)选择“几何画板”软件或网络学习的平台;  

(3)使用这个学习软件或学习平台的工具及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4)与同学或网友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分享学习过程和资源;  

(5)研究这个软件或平台的拓展应用,比如能否用3D设计等,关注几何学习的其它软件。较好地落实了数字化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四、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方面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实施的项目案例:2018年4月29日,“赵火火”在天津被北京警方抓获。警方查明:2015年3月以来“赵火火”伙同他人,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组织策划并制造传播谣言、蓄意炒作网络事件、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以此达到谋取私利目的。  

阅读案例材料,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赵火火”在现实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网络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赵火火”的主要罪行有哪些,我们应该从“赵火火”案中吸取什么教训?  

(3)在网络盛行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怎样用法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信息时代合格的公民?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到自己的信息社会责任是什么。应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要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关于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应采取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四个方面要素组成,但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反映在学生身上也必然是综合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梳理的学科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提供综合的研究项目,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发展。 

比如,项目活动:导航软件使用与探究。  

(1)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常用的导航软件,下载、安装并使用;  

(2)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目的地,规划最适合的出行路线;  

(3)了解导航软件工作原理,解释实时路况实现的方法;  

(4)分析历史数据推测使用者生活、工作相关信息,并由此提出使用建议;  

(5)写出自己的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该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采用(信息意识),会用(数字化学习能力),用好(计算思维);数据分析(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出建议(信息社会责任)。在指导学生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清“数据、算法、系统、社会”的线索,整体一盘棋,全面考虑,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方针,教育部也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然要围绕“立德树人”总方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整体目标服务。因此,在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与各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任友群,黄荣怀。2018.4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思维;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G623.5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基础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除了其技术性之外,还是一种对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罗辑思维、变通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因此,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学可以砥砺心智

由于数学是个和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其严密性和精确性非常的强,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谨慎是非常有好处的。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在工作中用到这门学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其思维和意志,使其思维更加缜密,在日后的工作中办事思考更周密、意志力更强。因此,这种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末来生活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所以如果想要学好数学,并且掌握其中的精髓,就必须对数学抱有一定的兴趣,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而这种兴趣也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基本前提。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努力夯实其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

2.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学习数学的学生都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数学不是要知道某个题目的答案,而是需要知道其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这里学生对于题目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掌握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于数学思想、数学素养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教材体系在定义数学教学的时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则是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理解题目的来龙去脉。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深入的挖掘数学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思想,并且通过这种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同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的轻松,而不是简单的靠死记硬背来解决数学问题。

3.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

变式教学的含义就是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形式改变,但是不改变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本质上看问题,而不仅仅只看表面。这就引申出另外的一种概念叫做抽象意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数学的很多理论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它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化的结果,所以更加能够反映出问题的本质。将变式教学与探究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使得学生看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才能使他们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在实际生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锻炼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素养将其解决的能力。例如进行数学某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各种相关的实例,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巩固了其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自主地锻炼了其数学思维。这样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理解它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和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一旦这样的数学思维素养培养成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会在遇到问题时自主地系起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对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消化。

5.课堂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当前的教学评价

数学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学生起着激励、导向和管理的作用。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关注自身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利用“成长日记”、“错题集锦”、“数学手抄报”等学生喜欢方式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周整、创新,使评价体系更加的多样、科学。

三、结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数学的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坚韧的思维品质和谨慎严密的办事风格,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从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分析,重点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教学核心素养的对策,希望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数学素养的重视。

第8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做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第9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那么,备一节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1.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有趣的学习任务

在讲授《图形图像媒体》一课的时候,我选用的教学软件是光影魔术手。光影魔术手是一个照片画质改善和个性化处理的软件,简单、易用,即使是没有接触过的人都能因其操作简单方便而加工出精美的效果。而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都有数码相机,学生也会拍摄大量的生活照。对于这些照片的处理、美化加工,学生具有实际的需要。此外,除了软件的选择,我所提供的数码照片素材也是学生在拍摄自己照片时较多出现的情况,所以学生一接触这节课后就对光影魔术手这个软件爱不释手。对比教材中所用的ACDSee看图软件,光影魔术因为贴近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表示以后会继续使用这个软件,并对这个软件各种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

2.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素材,而且这种素材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很自然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比如,在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一章时,我抓住从2008年起,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日这一事件,提醒学生多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演示文稿。学生非常积极地上网搜索资料,认真去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国际国内一些大事,往往一经提出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震撼,很自然的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而且这种素材更有易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课堂中多使用分组教学,并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最好

分组教学,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多任务都要学生通过开展合作完成,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课改下,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分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感情。分组教学主要包括分组、分工与合作、组间竞争、展示与评价四大环节。其中,分组又不包括分组原则、小组人数、挑选组长,分组是分组教学的基础。分工与合作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分组教学的成败,是分组教学的核心,分工一定要明确,每位成员都要有具体的任务。组间竞争目的是强调竞赛意识,使学生制作作品时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展示与评价是分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分组教学的效果起到一个衡量作用,这个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作品展示与评价的主人,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使学生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自然,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在《利用Word来制作贺卡》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贺卡,作为母亲节和父亲节对父母的一份心意呈上,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又如在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下载信息时,要提醒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观念。还有,在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时让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加深学生保护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

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新信息

信息科技课向学生传授信息科技知识、技能,训练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将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可能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心服口服,才可能以端正的态度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从初一开始,我就与学生约定,每一节课,必须“劳逸结合”――先完成学习任务,再自由掌握时间。学生面对电脑,经常贪玩而没有及时完成课堂作业,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他们及时完成作业,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很好的达到了这一目的。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作业提交系统,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浏览、批改和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做得好的,我从不吝于表扬,而稍有欠缺的,我会及时指出并提醒学生改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自觉查看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认真听课并完成课堂作业。

五、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技能用在其他科目学习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