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临床护理科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7 17:18: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临床护理科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临床护理科研

第1篇

[关键词] 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护理 问题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

第2篇

目的:为护生的理论实习和实践内容提供参考和努力方向,提高和完善临床实习教育质量。方法:对本院10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Likerttype scale计分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对专科护生的护理技能的能力、对本科护生的专业知识及对于耐心方面都感到满意。结论:针对专科护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本科护生的护理技能的不足给予专项的加强。

【关键词】 护理 护生 患者 行为

护理本、专科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中的两个主要层次,了解病患对本、专科护生临床护理行为的评价,可以为本、专科护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内容提供参考和努力方向,提高和完善临床学习教育质量[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邀请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00名患者,在医院接受过实习生的护理,可以记得2~3名实习生。

1.2 方法 本着自愿、保密的原则,将问卷分给100名患者。采用Likerttype scale计分法:5分表示“总是如此”,4分表示“大部分如此”,3分表示“一半如此”,2分表示“较少如此”,1分表示“从未如此”(见表1)。采用问卷调查法,每位病人回答一份问卷,调查者向患者说明在他(她)知道的所有实习生中,就自己心中某一位本科生和专科生做出评价,患者不记名回答,也不必写出被评价护生的姓名。共发出100份,收回97份,有效率97%。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运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见表1。

表1 患者对本、专科生临床护理行为评价结果(略)

2.2 分析

2.2.1 护理技能的比较 患者对于专科生的护理技能评价略高于本科生,表明患者对于专科生的护理技能感到满意,而对于本科生满意略低。可见,患者对本、专科实习生的评价不同,患者愿意接受专科生的护理。本科生由于实践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导致心理紧张恐慌,甚至对于护理操作产生逃避心理。对此,针对护生应进行岗前培训,克服其紧张心理[2]。

2.2.2 专业知识的比较 专科生的专业知识评价低于2分,表明专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这和本、专科生培训目标不同有关。护理本科生的培训目标是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实习要求远高于专科,所配的带教师资力量相对较强;而培养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是目前专业内部普遍承认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生们最可能的从业选择。二者相比,本科生重视自我能力的开发,专科护生则注重个人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3]。

2.2.3 职业态度的比较 在这一项中,本、专科生的分值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可见,患者对本、专科生的职业态度是大致相同的。本、专科生处于即将面临工作的阶段,对于工作有着美好的憧憬,具有较高的热情,所以对患者具有比较足够的耐心。

3 小结

3项对比结果表明,本科生重视理论的积累而专科生更注重实际能力的训练。因此,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中多加重护理技术的培养,适当的增加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同时对专科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专科护生提高自学能力,在实习期间适当添加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使护生更快适应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李小零.本专科生对临床护理教师行为的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4,20(235):5960.

第3篇

【关键词】眼科;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88-02

1 主要安全隐患

1.1 碰伤、跌倒 病区内设施过多, 过道障碍物, 地面光滑、潮湿,暗室内光线较暗,患者因视力障碍, 加之环境陌生, 很容易碰伤、跌倒。

1.2 烫伤 双眼视力障碍或双眼包扎的患者生活自理困难,开水、暖水袋、热的饭菜碰倒后烫伤也时有发生。

1.3 心理因素 眼科病人的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视力不佳, 心理负担重,对病情不了解,存在恐惧心理。据研究,患者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显著高于术后,说明在术前产生精神性焦虑的同时,还可伴随相应的躯体焦虑[2] 。特别是眼科高龄患者,因紧张引起血压剧增,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并发症。

1.4 告知行为不规范 告知行为反映了护士职业情感以及对患者的尊重[3], 恰当的告知行为带给患者的是稳定和信任, 反之可能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甚至医疗纠纷。如缩瞳药与扩瞳药的应用, 眼科用药的作用和副作用,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的预后及术后卧位的目的等,若不及时告知患者, 将会带来隐患。

1.5 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直接影响患者安全。护士必须了解病情,如青光眼病人一般用的是缩瞳药,而恶性青光眼病人因病情要用散瞳药,护士在执行治疗前要认真查对患者姓名、眼别、药名等,稍有疏忽即会出错。

2 护理安全对策

2.1 创造安全的病区环境 病区内合理布局, 简化走廊墙壁上的各种设施, 光线充足,物品摆放遵循方便安全的原则, 病区、卫生间地面干燥。室内装修的柱子、墙壁、家具等边角为圆形,不能有锐角,防止患者碰伤[4]。地面清洁时, 嘱患者尽量小心或不要外出。双眼视力障碍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暖瓶等危险物品远离患者, 避免发生意外。

2.2 起居、活动安全宣教 对术后或卧床时间过长的患者提醒其醒后不要立即坐起或站立, 以免跌倒。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的患者外出时要征得医生同意, 不要擅自单独外出。

2.3 心理护理 安慰鼓励患者,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患者态度和蔼,以实际行动来增强患者的信心。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的事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2.4 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三查七对是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差错的关键。护士准确处理医嘱,严格查对眼别是预防差错的关键一步。特殊眼部用药医嘱要在了解病情的前提下进行,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或主管护士核对医嘱,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眼部上药前,先做好“三查七对”,再次确认病人及眼别,也可以与病人核对眼别后再进行点眼。治疗右眼时,执行者站在患者右边;治疗左眼时,执行者站在患者左边,特别是点阿托品散瞳药与匹罗卡品缩瞳药。在青光眼病人点错阿托品是严重差错,可能给病人造成严重的损害。

2.5 规范药物管理,保证用药安全 眼科药物品种多,用药途径多,在药物保管上药物按要求分类放置。眼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分开放置,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缩瞳药与散瞳药分开放置。药物标签清楚,并有颜色标志,缩瞳药标签为绿色,散瞳药为红色,药物固定地方放置,用后一定放回原处。药物专人管理,每星期检查滴眼剂有效期及有无变质,滴眼液开瓶后1个月内有效,开瓶后要写开瓶日期。

2.6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管理办法》、《护理风险预案》等文件,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角度提高其风险意识。将安全教育列入岗前培训内容中,包括对卫生员的培训。并定期召开护理安全讨论会,结合病房实际工作进行讨论,找出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使每个护理人员时刻具备安全意识,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

2.7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抓好环节管理 保障科室重点工作,培养技术骨干。在科室形成一条以护士长和护理骨干为主线的“管理链”,分层管理,明确科室护理工作中心环节,实行分组负责,环环相扣,建立一个规范的监控机制和良好的一线管理网络。

安全护理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而带来终生的遗憾。因此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重视病房的安全细节管理,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现代护理管理学[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349

[2] 周敏,孙剑. 眼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影响[ J ].临床眼科杂志, 2006, 14 (6) : 523 - 524.

第4篇

社会进步速度飞快,人们的人均身体素质偏低,身体潜在疾病往往会在不经意之时危机生命安全,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心脏病,肾衰竭,肺炎等疾病更为常见,由于儿童还处在长身体的时期,身体素质还过于低,对于外界所造成的疾病影响抵抗力不足,疾病的入侵更为容易。在儿童疾病发病情况中,肺炎属于最常见的疾病[1]。从实践出发,以往的常规护理手段已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优质护理,以提升治疗效果。为为此,本次研究针对儿科肺炎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抽选100例儿科的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性42例,年龄3周岁~8周岁,平均年龄(5.5±0.5)周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X线可见炎性浸润阴影。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肺炎患者;②无肝肾器官合并症者;③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①心脏病、胃肠道疾病、肝脏肾脏疾病者;②临床依从性差者。将人数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症类型、影像学诊断结果,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对其按照常规护理要求进行护理,从医药护理、观察,普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临床护理。

研究组依据优质护理要求进行护理,主要有对患者病情综合分析,提出适合的治疗措施,实施医药护理、观察,风险评估,普及自主救治安全常识等,通过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3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某院自行研究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所有患儿家属进行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患者心理情况、护理人员心理情况,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非常满意是指调查研究评分>85分;满意是指调查研究得分在60~85分;不满意是指调查研究的风在6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通过研究调查得出,常规组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6%,研究组病患对优质护理的满意度为96%,研究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表[n(%)]

3 讨论

肺炎是由多种病源菌引起的肺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性病变.临床上常见,可发生于任何的人群。常规护理方式对其职能做到稳定其基本情况稳定,对治疗康复的效果影响较小,而优质护理更能满足现有的需求。

3.1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对儿童病患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儿童病患的日常生活、观察分析病患需要,满足其要求,并且为其提供舒适干净的治疗环境,以确保治疗的稳定。

3.2优质护理措施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于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病患的护理工作水平也逐渐增长,以往常规的护理措施对病患的治疗效果提升效果较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们对病患护理工作的需求了[2]。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对病患的优质护理措施应运而生,其主要方式是以以往常规护理措施为基础,进而对病患的身体素质充分了解,找出量身定做的营养需求指标,同时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以病患为中心,满足病患护理期间的要求。医院需要对优质护理工作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的培训考察,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利益需求,使其对待工作热情,从以往的工作需要变成主动的对患者护理服务。时常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奖惩,给予优秀护理人员相应奖励。对于儿科护理人员要求更需要严格要求,儿童还无法对自身情况负责,需要护理人员耐心,有效地同其沟通交流,专业水平更高,减轻儿童病患对于治疗的消极、紧张、恐慌等情绪,以保证治疗的效果,护理期间工作的顺利实施,减少对儿童病患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手术室共收治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53例,其中,宫外孕破裂所致休克13例,产后出血9例,子宫内翻出血3例,前置胎盘2例,剖宫产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17例,卵巢黄体破裂所致休克2例,胎盘早剥4例,腹腔妊娠所致出血3例。本组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手术期间的出血量均≥900ml,且≤40000ml。

1.2急救护理措施

当医院接到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时,一边要迅速地向患者家属或者是120急救人员了解一下病人的基本病情和发病的全过程,另一边护士要立刻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抢救方法决策,并迅速成立紧急抢救小组,抢救人员要沉着冷静,使得各项抢救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要对其做出详细的记录。[1]在抢救室中,病人的下肢要抬高加20-30度左右,头部要抬高10-20度左右。给病人及时给氧,流量在3-4L/min,增加氧浓度,改善缺氧昏迷状态,若病人的舌头后坠,要用舌钳夹出,以便保持呼吸畅通。并立刻抽血送验血科,注意准确抽取病人血样本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快速的检测。对病人的血压、呼吸、体温、心跳、意识等生命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正常循环血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造成供血不足、缺氧的现象。所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扩充血容量是抢救失血性病人的重中之重。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选择一条静脉通过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各种方法来扩容;另一条静脉给与止血,同时用于各种急救药液的输入。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尿量变化,失血性休克将会影响肾部血液流量的减少以及肾部血液的异常,这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有研究资料表明,休克病人的尿量少于25mL/h,说明肾血容量不足或者是收缩压降低,肾血管痉挛。对此,我们要及时进行血液灌注,在正常情况下,当失血性休克症状好转时,尿量也会随之恢复的,当尿量在30~40mL/h,表明以上情况已经改善,尿液循环开始好转。对休克病人的尿量动态观察中,要给患者停留尿管,准确记录每一个小时的尿量。在休克病人的临床观察中,对休克病人除了要严格按照医生开出了一系列的医嘱去执行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因为随着休克病人的病情变化,会伴随着各种危险现象的发生。如果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脸色苍白,血压降低、皮肤湿冷等现象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要考虑病人的病情是否会加重,对于出现的这些情况,要迅速向主治医师报告,以便医生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病情。护理人员要注意药物、液体的使用顺序,并掌握好输液的速度。但病人的血压很低时,要适当地加快输液速度,由刚开始的20~30min注射500~1000ml,到现在1hour可加至1000~2000ml。当血压、尿量均恢复正常后,适当降低输液速度,保证每小时500ml即可;当生命的体征表现正常时,可以在24小时内输液在3000~3500就已经足够了。[2]

1.3抢救有效的诊断标准

经过抢救治疗后,休克病人能够恢复意识,由烦躁不安转为平和安静,由反应迟钝到说话自如,皮肤由苍白无色到红润,四肢由冰冷到温暖,口干舌燥感减轻,血压回升正常,脉搏跳动有力,尿量恢复正常。这些现象均表明抢救是有效的。如果休克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不是这样的,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同时要加强护理工作。[3]

2结果

在53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经过抢救人员的迅速、准确抢救护理,无论是临床症状环节之后再送入手术室进行手术的,还是在特护室里就地急救的病人,休克症状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顺利成功完成手术,及时挽救了病人的宝贵生命,全部的失血性休克病人均以痊愈,顺利出院。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住院天数最短的是4天,最长的是87天,平均23.6天,抢救成功率达到了100%,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第6篇

关键词:胸外科;临床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胸外科患者病情较重、较复杂,一般都是大手术,需全身麻醉,易给呼吸及循环功能带来一定影响 [1]。另外,手术治疗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压力,易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出现。本文就我院76例胸外科患者实施围手术护理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为胸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30.1±12.7)岁;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痰多者给予引流,哮喘者给予雾化消炎祛痰,3次/d,15min/次;术前3d嘱患者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3~4次/d,以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行呼吸操锻炼、憋气练习、平地行走练习。按压患者后背、胸骨前缘,帮助患者用腹部带动胸腔进行咳嗽、吐痰,动作要从下向上、从轻渐重,以排除肺内痰液;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氧气的流量,避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CO潴留等情况发生;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制订饮食方案,做好手术准备[2]。

1.2.2术后护理 ①生命体征检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平卧位,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及有无发绀现象发生,间隔10~20min测量一次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2h所有测量一次。②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保证引流装置处于负压状态,使用过程中定时检查,保证引流管无脱落;更换引流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先夹闭引流管,盖紧瓶盖,各部位衔接紧密,引流管长度为65cm左右,瓶内无菌水的液面要较引流管胸腔出口低70cm左右,以防液体倒流。护士需定时挤压引流管,维持引流通畅;认真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浓度、量及液面波动,患者出现肺受压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处理。③疼痛护理:手术创伤大,切口疼痛剧烈,用胸带对胸部切口进行外固定,可减轻咳嗽、翻身时引起的切口疼痛;疼痛较轻时,护士与患者多交流,也可转移、分散患者注意力,放松身心,缓解疼痛。中度、重度疼痛时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一般可通过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给予持续、恒定的镇痛[3]。⑤早期活动指导:可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行早期活动(全肺切除患者除外),以利于引流及排痰。一般术后当天患者可取半卧位,待引流管拔除后即可下床活动。全肺切除患者则需平卧72 h后活动,避免纵隔摆动引发意外情况[4]。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76例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4.2±1.1)d、住院时间(10.3±2.8)d、并发症发生率为3.9%(3例),护理前后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护理后76例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

3讨论

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证。刚入院患者肺部大多合并相关炎症,需控制呼吸道感染,做好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肺部产生并发症;术前,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嘱合理饮食,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以增进患者的自身抗病能力,为手术做好准备;控制氧气吸入的浓度,防止低氧血症等情况的发生;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及自身免疫力;胸外科手术的创伤大,患者心理复杂,情绪易变化,护士需多与患者交流,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参与咳嗽、深呼吸运动等训练可有效改善呼吸肌的舒张、收缩功能,缩短插管时间、住院时间。

总之,护士根据胸外科患者术后护理要点,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周密、详细的护理计划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确保手术成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

参考文献:

[1]金艳霞,傅爱凤,陈丹琼,等.舒适护理对胸外科电视胸腔镜术后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0):1160-1162.

[2]吕迎春,周志红.护理干预对胸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8(11):34-35.

[3]王亚莉,杜世正.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6):818-820.

第7篇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病种之一,病情急,病死率高,很多患者死于呼吸道堵塞,肺部感染。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维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有效地供氧,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通过细致的呼吸道护理,有效地减少肺部并发症,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1临床资料

本组189例,男124例,女65例,年龄17-64岁。全部经CT扫描证实,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严重脑挫裂伤,颅底骨折,脑干出血,颅内血肿。其中气管切开116例,气管插管49例,肺部感染率61.7%。

2呼吸道管理

2.1呼吸道的一般管理

2.1.1早期发现病情每15-30min观察一次,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缺氧情况。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瞳孔散大伴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抽搐、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处理。

2.1.2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造成分泌物、呕吐物等误吸而坠积于肺部,因此要及时清除口腔及鼻咽部分泌物。对舌后坠影响呼吸道通畅者,应取侧卧位,并抬起下颌,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对于张口困难及抽搐者放开口器,以利于咽部分泌物吸出,加压给氧;有呼吸窘迫、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监测血氧饱和度,如血氧饱和度低,提示可能出现呼吸道梗阻,应立即吸痰。按时雾化吸入,定时翻身叩背,并观察有无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

2.1.3口腔护理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PH值高宜用2%-3%硼酸溶液;PH值低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1%-3%双氧水或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日。及时治疗口腔炎,黏膜溃疡及化脓性腮腺炎等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涂石蜡油。

2.1.4有效排除痰液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彻底吸痰对预防颅脑损伤病人肺部感染极为重要。有前颅窝骨析,脑脊液鼻漏病人避免从鼻腔吸痰,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后要洗手,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吸痰前吸入高浓度氧1-2min,吸痰时先阻断吸痰管内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道,直至有阻力感,开放负压,边吸边鼓励患者咳嗽,然后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痰管,吸引动作要轻柔、迅速,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引起低氧血症,导致颅内压升高。吸痰后仍吸1-2min的高浓度氧。昏迷程度较深,有肺部感染者,15分钟吸痰一次,每隔2-3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紫绀,立即停止吸引。加强翻身叩背次数及使用超声波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于排出体外。

2.1.5防止误吸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利于积在口咽部的分泌物流出;对于不能自动排出的分泌物,用吸引器及时吸出,避免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同时给予脱水剂及大剂量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1.6定时翻身扣背经常变换,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并定期采用拍击法排痰。定时改变,除能预防褥疮外,尚能减轻肺瘀血,大大提高氧的运送能力,改善通气,促进分泌物排出,1-2h翻身1次,拍击震动可使支气管内分泌物松动,排至中大气管中,利于排出体外。

2.1.7加强营养增强肌体免疫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基础代谢率高,耗氧量增加,蛋白质分解利用大于合成,处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采用高热量、高蛋白营养支持治疗,可采用胃肠道内营养和胃肠道外营养方式补充,必要时输送新鲜血及血液制品等支持。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营养,对预防肺感染也十分重要。

2.2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2.2.1注意皮下气肿的观察注意皮下气肿有无扩大趋势,对于颈部增粗明显,伴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2.2.2适时吸痰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吸痰:①患者咳嗽或者呼吸窘迫;②听到气管导管内有痰鸣音;③如接呼吸机,显示屏显示气管内压力升高报警时;④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吸痰时注意: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②每天更换伤口敷料一次,仔细清洁伤口,观察有无感染及皮下气肿,有渗湿及时更换敷料;③吸引气管内与口腔内分泌物时吸痰管应分开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瓶要有标识;④昏迷者应在翻身叩背前、后吸痰。痰液黏稠可适当在气管内滴入加抗生素或糜蛋白酶的生理盐水;⑤保持呼吸道湿化,气管导管外口用双层盐水纱布或呋喃西林纱布覆盖,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气管,以及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干结。

2.2.3充分吸氧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氧气湿化瓶内加入蒸馏水,湿化瓶及氧气导管每日浸泡消毒1次,防止逆行感染。气管切开患者,氧气导管加以固定,防止脱落。

2.2.4控制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气管滴入和雾化药液配置时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对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指导合理用药,预防感染。

2.2.5降低耗氧量体温升高可增加氧消耗,脑缺氧加重脑水肿,直接影响脑组织供血,缺血又可以加重脑水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格控制体温在37℃以下,如有发热,及时物理降温,常用冰袋或冰毯,必要时行人工冬眠物理降温。

2.2.6病室清洁和消毒病室定时通风和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22℃左右,湿度80-90%。用消毒剂擦拭桌面,湿拖地2次/天。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2次,每次1小时,消毒时注意保护病人皮肤和眼睛,尽量减少家属探视。

3讨论

3.1无菌操作任何护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2适时吸痰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根据听诊和血氧饱和度判断,掌握吸痰时机,以呼吸道通畅为准,减轻不必要刺激。

3.3湿化气道气管内滴药和雾化吸入,不但预防感染更利于痰液排出,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表明呼吸通畅。

3.4防止误吸斜坡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和肺感染的发生,翻身在管饲前进行,以免引起反流。

3.5控制体温保护脑细胞,预防增加耗氧量而加重脑水肿。

3.6病室清洁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维持一定的温湿度,可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

第8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理念;儿科临床护理;小儿腹泻;应用探讨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经非常的完善并且为医学界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而中医护理理论就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主要特色,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一门学科[1]。本院通过对100例小儿腹泻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对比良好的说明了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所具有的优势性,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为5.7岁。两组患者在其他条件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及护理

1.2.1治疗方法

主要通过腹部穴位按摩以及中药灌肠来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以拇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三至五分钟,80-200下,肚角4-5下,丹田60-80下[2]。在对患儿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指法和力度,因为年纪大都比较小,所以耐受性一般不会很高,尽可能的将手法放得轻柔一些以便患儿觉得舒适并且不会有排斥感。一般一天进行一次就可以了。在中药灌肠时首先要与相关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解释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以及患儿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帮助将中药灌肠的工作顺利完成下去。在整个灌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门窗关闭并且注重对患儿腹部的保暖来保证灌肠的有效性并且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整个灌肠结束后进行开窗通风[3]。

1.2.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在观察组则加用了中医护理理念,其具体操作如下:情志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语言亲切、护理周到的态度,并让家属积极配合从而良好的保证患儿能够跟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饮食护理,在营养方面,注重让患儿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食甚至是不食自己性的食物以防止脾胃功能出现紊乱而最终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恢复。生活护理,结合患儿的体质特征再根据四时的气候特点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帮助患儿有一个良好的起居习惯从而加快其身体恢复速度。服药护理,依照生理节律,根据不同的药性和药理选择每天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服用,比如抗过敏或安眠类的药物在睡前服用,利湿催吐类药物在清晨或者上午服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止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其中患者家属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例数所占总数的比率。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次对儿科临床护理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研究使用的是SPSS15.0软件来进行的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最终护理结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使用了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卡方值为8.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儿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家属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医学科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而中医护理理念也是以中医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的辨证施护,而对于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使用中医护理理念也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患儿的有效护理并提升护理效果。本院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综合护理效果以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理论在以相应中医知识的理论基础下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的起到促进护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帮助给予患儿更完善的恢复和照顾,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华,黄燕,郑小琴.中医护理理念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应用及效果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8:227-228.

第9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科;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不断在转变,同时当前的独生子女制度,父母都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因此对儿科的护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患者,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熟练的护理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时期能够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早日康复。

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对其中部分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为双亲,且患者父母学历均为初中级以上,经临床初步诊断,患儿智力均正常,无听力、语言以及精神障碍,能够正常进行交流沟通。随机将120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范围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4±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5.6±3.2)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基本资料上午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利用我院儿科的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如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患病期间相比平时会更加依赖父母和任性,部分儿童甚至会形成“病获益”的心理,即平时得不到的玩具和食物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从而认为生病是好事夸大实际身体情况等。对于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仅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还要充当阿姨甚至是母亲的角色,尽量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疏导和安慰,多为患儿讲他喜欢的故事或唱一些儿歌,同时多表扬和鼓励患儿,能够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利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内以及出院前2d内的护理进行效果,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方法

本文所用儿童行为量表主要是从CBCL的第三部分(行为问题)中摘录的5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0、1、2三个等级,累积所有项目的得分即为总得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行为问题越大,反之则问题越小。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则采用文献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结合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分别为(76.5±3.6)和(78.1±2.9),出院前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则分别问(41.7±4.2)和(56.3±5.7),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与出院前2d相比具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一个健康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痛的折磨、陌生的环境和人等,会产生许多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掌握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感官,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患者处于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儿童由于其心智等还未完全发育,在患病之后,心理状况变化十分复杂,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心理护理显得更加重要。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在出院前2d内患儿的行为量表评分要低于仅适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中适当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以华,李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2013(06):78-79.

[2]孙虹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1):110-112.

[3]夏蓓君.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10):873-875.

[4]黎娟,彭燕丽.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1-172.

[5]曹芳莲.探讨优质护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17):14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