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8: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危机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依据
金融稳定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发挥关键作用,即使在出现冲击、遭遇压力和发生严重的结构性变化时仍然能够实现这一点。
(一)原目标体系下的货币政策不能完全纠正金融不稳定
1、货币稳定并非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不稳定的诱因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交易主体的短视预期,造成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出现冲突,导致货币稳定的同时金融不稳定。铃木淑夫在总结日本资产泡沫原因时说:“因为物价稳定日本银行容忍了货币的过剩供应,没有想到资产膨胀的重要性。”
2、金融不稳定传导至货币不稳定的时间过长
当资产价格迅速提高时,人们预期收入增加,财富增加刺激当前消费支出,使得货币需求上升,客观要求货币供给随之增加,形成通胀压力。若根据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就会使通胀压力超过实体经济承受能力,所以会有相应的货币政策执行,通过针对货币稳定目标的途径达到同时稳定金融的目标。但这个作用过程相当长,基于货币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就很难完全为金融稳定进行预警并有效化解风险,短期内造成货币稳定而出现金融不稳定。
(二)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难以忽略金融稳定的因素
金融创新给市场注入推动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传导途径,从而大大降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加强了货币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商业银行可以将各类贷款证券化,通过将风险借助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的方式,强化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加强了货币与资产在价格稳定方面的关联度,而市场约束机制也限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承担主体界限越来越模糊,会在短期内出现失灵而诱发金融不稳定。
(三)央行负有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职责
银行信贷资金和金融市场间以转移风险或其他渠道关联度不断加强,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和集中,而金融市场由于投资者众多,单个市场的风险极易蔓延至其他市场,引发风险的跨市场共振。这种风险传导非局部市场所能控制,需要央行宏观把握。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隐含和预示未来的经济金融风险,央行有责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调控。
(四)金融不稳定对货币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1、金融市场状况影响人们心理预期
证券在家庭持有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心理预期短期内变化迅速并蔓延,市场的无序调整造成金融不稳定,仅占美国金融市场极小比例的次级按揭抵押证券化产品引发的次贷危机就是例证。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其他渠道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并随着人们手中证券形式资产比例和金融产品品种的增加,影响程度增强。故央行制定货币政策需要兼顾资本市场。
2、金融不稳定极易破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在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就是银行体系。现代市场金融不稳定所表现的风险跨市场传导使得银行体系在金融不稳定中所体现的脆弱性大大加强。一旦银行体系面临困难,会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使央行调节经济极为艰难。
(五)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长期看,利率、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行情有相关性,反过来资产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众对未来通胀的预期。这使得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具备最基本的条件,也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设定金融稳定目标,目的不是积极干预资本市场或市场行情,而是对金融不稳定进行有效预警从而消化风险和解决危机。如出现重大外部冲击导致货币金融环境恶化时,通过货币政策进行逆向操作,统筹考虑对各个金融市场的影响以稳定金融避免危机;当危机形成时,运用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以保证资本市场不至于陷入崩盘。
二、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央行预警和化解金融不稳定提供有利工具
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后,央行可以考察对金融稳定目标的影响后实施各项货币政策,有效达到避免货币政策对单一市场冲击而引发的风险跨市场转移,并利用货币政策来促进金融稳定。当央行监测到金融体系存在某种市场无法自动修正的扭曲所导致的狂热市场情绪时,可采取先发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如提高利率),引导市场交易者预期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进行相应操作,使资本市场降温。当金融不稳定形成危机时,纳入金融稳定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为央行利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化解危机提供有利工具,如通过向金融体系注资的政策手段,缓解市场流动性不足,防止相关金融机构破产而导致对经济的破坏。
2、长期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的提高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趋活跃发达,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越来越大。例如,在实体经济流动性过剩阶段,过剩资金通过消费和投资进行消化的利润率低于金融市场投资回报率,导致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这在减轻实体经济发生通胀压力的同时却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风险,进而影响未来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纳入金融稳定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可在商品和劳务价格并不存在通胀压力的情况下,处于金融稳定目标,针对金融市场难以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利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及时化解金融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累积,消除金融不稳定风险隐患对经济和金融体系长期运行的影响,达到使社会总体福利有所提高。
(二)消极影响
1、可能出现短期内影响其他目标最优实现的情况
短期内,纳入金融稳定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各目标的实现存在出现冲突的情形,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可能损害其他目标的最优实现。第一种情形,央行兼顾金融稳定目标前提下,为实现其他目标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如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胀压力时,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若央行出于金融稳定目标,考虑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资产价格缩水造成一些部门金融脆弱风险,可能降低政策执行力度,从而降低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效率。第二种情形,当经济增长稳定,通胀率较低但金融市场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时。若央行出于金融稳定目标而实行紧缩政策,会造成通货紧缩,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第三种情形,当金融危机出现,央行挽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给量更大幅度的上升,可能与货币稳定目标形成短期内的冲突。
2、伴生道德风险
金融不稳定导致的危机是对资本市场中扭曲投资行为的一种惩罚,若央行出于金融稳定目标,为避免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扩散至整个市场,利用货币政策替扭曲投资的操作主体承担后果,将会伴生道德风险并可能催生下次的市场风险累积。央行对危机中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救援,对于机构几乎零成本,甚至可被机构看作可利用的金融资源,导致机构管理层或股东出于争夺这项资源的考虑,不再单一以自身风险约束机制为基础,使经营蕴含更高风险,导致金融稳定目标反而对机构的风险规避管理形成负向激励。
三、结论
原目标体系下货币政策不能完全纠正金融不稳定而埋下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新环境下,有必要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节更为有效,有助于经济长期平稳运行,提高社会总体福利。但也带来短期目标相互冲突和道德风险滋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应充分权衡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和衡量金融稳定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黄达.金融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段小茜. 金融稳定界说:定义、内涵及制度演进 [J].财经科学,2007(1)
③王继权. 论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体系[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3)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混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DF438;F8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4009507
Legal Definition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inPostcrisis Era and Its Legislation Suggestion
LI Jin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postcrisis era, developed countries through modifying existing laws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inancial consumers and the concept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all countrie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has been in dispute in legal field in China, the laws of China do not obviously define the concept, which result in in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by laws when his or her rights are violated in reality. Under the big background of mixed financial operation, the syntheses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 make the securities investors, the identity of the depositor or the insured persons have a common nature and the depositors, insurers and securities investors are divided based on the simple division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by different legislations has lost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u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should be learn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legal concept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China’s reality, and Financial Consumer Right Protection Law should be issued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ights of financial consumers.
Key words: financial consumer; consumer right protection; mixed business; operation by division of section;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 financial investor
自去年触及5100点高点后,中国股市就一路下跌,这突如其来的“股灾”,让不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一下子回归到零度以下。不过,海富通这类奉行“持之以恒,稳中有胜”、为持有人稳健赚取超额回报的基金公司也随之浮出水面。据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该公司旗下固定收益类基金在2015年度平均收益达到16.46%,在8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凭借旗下固定收益类基金的良好业绩,第十三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评选中,海富通基金公司荣获“固定收益投资金牛基金公司” 奖项。
“没有短板”VS“风格鲜明”
在不少投资者的印象中,市场上许多固定收益类产品只是“低风险低收益”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固定收益类产品一样可以做出鲜明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梯度,比如海富通基金旗下固收产品就是个中优秀代表。据接近海富通基金的业内人士介绍,海富通旗下固收产品梯度鲜明,其中,海富通纯债、海富通一年定开等善于配置转债,超额收益通常较为显著,比较适合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而海富通稳健添利、上证城投债ETF等则波动极小,2015年最大回撤不超过1%,在跌宕起伏的市场中能够保持净值稳健增长,因此深受机构投资者的认同。海富通货币A更是因业绩稳定而在2015年12月31日被海通证券授予五星评级,在200余只货币基金A类中获此殊荣的仅有10只。
值得关注的是,海富通旗下固收产品不但产品特色鲜明,而且还没有短板。据晨星2015年12月31日数据排名显示,该基金旗下有2只债券型基金力压同类163只和63只基金,获得2015年同类基金冠军――海富通纯债和海富通一年定开。不仅如此,据银河证券和晨星去年12月31日排名数据,海富通固收团队共管理8只债券型基金(份额合并计算),7只产品的年度收益率都处于同类基金的前1/2位,所有母基金收益率超过10%;海富通货币A类、B类收益率也位于同类前1/3和1/4。可以说,公司旗下的固定收益产品没有短板,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投资偏好、流动性偏好等进行选择。
好产品能够为持有人交出好业绩,自然就会得到资本与投资者的关注。据晨星数据显示,在业绩的带动下,海富通固定收益产品2015年的规模也稳步增长,2015年,海富通旗下固收基金规模增长了2.7倍,若再加上专户、年金、社保和海外组合,固定收益资管规模已超过800亿元,2015年底海富通基金整体资管规模超1500亿元。
领军人物坚守固收已18载
“大海航行靠舵手”。海富通固收类产品业绩出色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其领军人物――海富通基金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邵佳民的坚守和付出。
公开资料显示,邵佳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1997年就加入了海通证券国债部(后更名为固定收益部),先后担任项目经理、交易部副经理,从事债券销售、研究和投资管理工作,在固收领域里已经坚守了18年。他在大类资产配置、利率债和信用债投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研究和观点。
对于2016年的债券市场,邵佳民表示,“2016年债券市场慢牛虽未走,但操作的挑战性增大。市场供求皆上升,但存在时间错配,可能会导致收益率全年有起伏;信用债表现分化已成定局,而资金面也存在变数。为此,团队将更为重视信用风险控制,提高资产流动性并拓宽投资品种。”邵佳民透露,海富通基金将继续加强债券研究团队建设,逐步扩充债券分析师团队并进一步完善研究流程。
中坚力量“三剑客”配合无间
一支队伍要能打胜仗,除了有悍将领军人物,自然还得有强兵。海富通固收团队取得的业绩不光有明星基金经理邵佳民领军,还有多名富有实力的优秀基金经理以及投资后备力量。
这其中,赵恒毅不可不提,其自2011年起任基金经理以来,赵恒毅已有近5年的基金管理经验和10余年的证券投资经验,目前担任海富通基金债券管理部副总监。据晨星数据显示,其管理的所有偏债基金产品中,最高连续6个月回报为12.80%,最低连续6个月回报控制在-1.54%。从任职以来至2016年3月16日,所管理的偏债基金年化回报率为10.67%,远超同期中信标普全债的5.06%。
不仅如此,海富通现金管理部副总监陈轶平也是佼佼者之一。他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涉猎广泛,既管理货币基金海富通货币,也管理被动指数型债基海富通上证可质押城投债,还担任QFII账户的投资顾问。从过往业绩来看,其所管理的基金业绩都非常出色。据晨星数据显示,海富通货币A类、B类的回报稳定居前,且收益波动较小。2015年10月31日,海富通货币A类被海通证券评为五星级,该基金也被《大众证券报》评为2015年最佳固定收益基金。
Markowitz认为,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理性投资者,投资者可以分散投资来实现投资组合利益的最大化以及风险的最小化。Sharp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他将证券的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系统性风险,另一种是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而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CAPM模型的具体形式是:
■
其中,E(ri)表示某种证券的预期收益,rf表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E(rM)表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也就是说,有价证券的风险补偿收益等于该证券的β系数乘以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
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中,投资者的世界观、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心态情绪都可能影响到资产的定价,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也表明了许多依据CAPM模型进行的证券定价并非有效,与之相比,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有更大的优势。
二、文献综述
Shefrin and Statman提出了财富的单一驱动力来解释价格有效市场与价格无效市场的区别,他们认为,单一的驱动因素影响均值方差有效边界、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分布、风险溢价、期权定价以及期限结构等,这个单一的驱动因素就是使证券投资组合收益最大化所需的信息的最小量,而噪声交易者作为第二驱动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价格进行干扰。1991年,Ferson and Harvey发现噪声交易者使收益曲线和市场投资组合之间产生联系;1992年,Chopra,Lakonishok and Ritter发现噪声交易者使市靓潞统常收益之间产生联系;1993年,Canina and Piglewski发现噪声交易者使期权定价的主动波动和客观对等物之间产生差距;1994年,Brown and Schaefer发现噪声交易者使市场投资组合风险利率和长期利率的波动加剧,以上研究均表明,财富的单一驱动力不符合证券市场的实际。
CAPM模型成立的基础之一是市场完全是由信息交易者构成的,然而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使CAPM模型难以成立。1994年,Shefrin and Statman针对证券市场上的噪声现象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符合CAPM的模型标准,不同个体间有良好的均值-方差特性,而噪声交易者经常会对证券价格进行高估或低估,从而扰乱证券市场的平衡,噪声交易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特点。
三、理论分析
设ρ*为均值―方差有效边界上的投资收益率,是市场投资组合的函数,β*(Z)是相对于ρ*衡量的证券Z的β系数,i1为无风险利率,EΠρ(Z)为证券Z的期望收益率,A(Z)为证券的反常收益率,当价格有效时,Z(Z)为0,则证券Z的期望收益为:
■ (1)
在市场上存在噪声交易者的情况下,设ρMV为市场投资组合均值―方差有效边界的收益率,ρ(Z)为这种情况下证券的均值―方差,β(Z)是行为β,且■,β(ρ*)是度量ρ*有效程度的指标,且■。假设ρ*与ρMV的标准差相同,所以β(ρ*)≤1。β*(Z)衡量与有效市场因素ρ*有关的风险,■衡量与证券Z相对于ρ*有关的风险溢价,因此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式为:
■ (2)
当证券市场价格有效时,反常收益A(Z)为0,该公式反映了市场β与反常收益A(Z)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券反常收益与该证券均值―方差有效边界的β系数成正比,与证券市场的β系数成反比。鉴于β(ρ*)≤1,在■相同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β与反常收益成正比。
在CAPM中的标准β取决于公司规模、账面价值、以及市场组合,而BAPM中的行为β更多的考虑到了投资者的价值特征。一般情况下,传统的β值大于行为的β值,定义噪声交易者风险为NTR,用NTR来表示传统β与行为β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为:
■ (3)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鉴于15山水SCP001、11云维债、12云煤化MTN1、10中钢债、10英利MTN1这五种公司债券在近期发生违约,这五种债券的发行情况势必会对证券市场造成噪声现象,从而引起债券市场的波动,本文从这五种违约债券发行时的区间成交量、区间成交金额、净资产平均收益率(ROE)、总资产平均报酬率(ROA)出发,研究违约公司债券对其他公司债券收盘价的影响,由于证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券数目较多,本文选取了收据较为全面、代表性较强的50家公司债券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的数据均来自万德数据库,全文采用SPSS软件辅助分析。
(二)SPSS软件的实现
表一 其他公司债券收盘价与违约公司债券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
由上表可得,其他公司债券的区间收盘价与违约公司债券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84、0.904、0.907,相关度较高。显著性分别为0.046、0.047、0.035、0.033,均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其他公司的区间收盘价与违约公司的区间成交量、区间成交金额、净资产平均收益率、总资产平均报酬率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违约公司债券的噪声效果会影响到整个债券市场的定价情况。
(三)数据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ROE又称股东权益回报率、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率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使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它衡量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以及公司运用自由资本的效率。ROE值与投资收益正相关,ROE值越高,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越强。上述违约公司债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为负值,其中,12云煤化MTN1的ROE值为-46.25%,11云维债的ROE值为-749.75%。因此,以上发行违约公司债券的公司的公司资本结构有较大的漏洞,持续盈利能力不强,短期盈利能力也普遍较弱,由于上述违约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普通的公司差距明显,ROE对证券市场的噪声影响也因此会非常明显,对一般公司债券的收盘价也有极大的相关性。
总资产报酬率ROA是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利润的指标,又称投资盈利率、企业资金利润率,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继续深入的分析了资产盈利能力以及经营负债的能力。上述发行违约公司债券的公司中,除了10中钢债的ROA值为证书外,其他的违约公司均为负数,其中,11云维债的ROA值最低,低至-5.55%,由此可得,这些违约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较低,资金平均占用率过高,成本费用过高,利润总额下降过快,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由此反映出这种违约公司债券的噪声影响较大,会很容易引发证券市场的波动。
(四)违约公司债券产生噪声的原因
15山水SCP001是第一起超短融违约事件,所谓超短融,是指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期限在270天以内的债务融资工具。本文以该违约公司债券为例,分析违约公司债券噪声产生的原因。
1.基本面角度。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然而水泥业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首先,与水泥业相关的固定投资增速指标创13年来的新低,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下滑至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次,水泥价格行情下降,水泥产业产能过剩,水泥市场逐步衰退,从而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各公司盈利水平产生波动。
2.噪声交易者角度。母公司内部产生股东控制权的纷争,权力的混乱致使母公司拒绝继续为子公司输入资金,票据提前到期条款频繁发生导致该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最终形成全面的资不抵债的情况,流动性危机逐步产生并继续恶化,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环境是导致公司债券违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最近几期15山水SCP001的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3453%,这表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欠佳,然而,该公司的平均区间收盘价为103.0314元/股,累计区间成交量为5,280,000,000股,累计区间成交金额为5,360,965,895.364元,并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该公司债券对市场造成的噪声影响过大,对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产生了过多的干扰,因此该种债券违约的影响范围也^大。
五、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金融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稳定 内在联系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内涵
系统性风险的研究(Masson,1999等)起源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前者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染性和金融脆弱性(Dungey et al.,2007等)。Rampini(1999)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银行违约的相关性。系统性风险可从狭义和广义理解。狭义的核心在于传染性,广义在狭义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同时逆向、广泛地影响许多金融机构或市场的系统冲击(system shocks)。广义系统性风险并不强调导致金融系统性整体功能丧失的原因,而狭义系统性风险则突出强调了整个金融系统中的个别或几个金融机构的失败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对整个金融系统功能的影响(包全勇,2005)。
2008年金融危机后,FSB,IMF&BIS(2009)把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金融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减值而产生的、可能给实体经济造成潜在负面经济后果的金融行业崩溃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对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性风险是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影响,而不是单个机构,它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系统性风险使不相关的第三方也卷入其中,并付出一定的代价。第三,系统性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传染性和放大效应,个别风险如果不加防范最终可能升级为系统性风险,破坏金融稳定,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稳定的内涵
金融稳定是金融市场所呈现的一种平和的状态。大多数作者发现定义金融不稳定比定义金融稳定方便的多(刘郁葱,2011),理解了金融不稳定就可以从反面来理解金融稳定。金融不稳定假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Veblan)提出的,而明斯基则做了系统阐述,他认为金融不稳定使得金融机构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倾向。吴念鲁等(2005)认为金融稳定包括币值、资金借贷信用关系和秩序、资产价格、汇率等的稳定及金融体系内部各系统协调等内容。
三、金融危机的内涵
(一)金融危机的内涵。学者们(徐璐,2007;吴念鲁,2005;石俊志,2001;霍再强,2004等)对金融危机引用较多的定义包括以下三种观点: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这一定义强调了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有突发的、迅速的恶化。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金融危机的界定。金融危机是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其损害了市场有效功能的发挥,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1998)认为,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金融市场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不能将资金输送给拥有最佳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的一种状态。
我们认为,即金融危机是泡沫经济超出系统承受能力,也就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达到极值时,金融稳定状态被打破的一种状态。
四、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金融稳定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保障,而金融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却是破坏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的研究也较为丰富。
(一)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
两者描述的都是金融系统呈现的一种状态。关于金融稳定,前文在介绍其内涵时也指出了金融不稳定的学说,金融不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对立面,在理解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时也可从金融不稳定状态说起。金融不稳定与金融危机属于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不稳定属于前期阶段,如果在前期进行较好较及时的金融监管,使金融不稳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金融危机在较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吴念鲁等,2005)。但是如果忽视对金融不稳定的监管或者防范不及时,金融不稳定积累到一定程度,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而其中关键性的变量就是系统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危机
张晓初(2010)认为,系统性风险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表现为一个连续变量,而金融危机就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的爆发状态。
那么系统性风险转为金融危机到底经过了怎样发酵、升级的过程呢?张晓朴(2010)给出了系统性风险典型的演进过程,初期经济主体对盈利预期乐观,偏好风险,加大投资,风险扩大,债务压力加大,系统性风险也不断升级。不断升级的系统性风险在扩散过程中使得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大大缩水,正常的融资渠道也受阻,再加上紧盯市价的交易规则,就会形成价格下跌、市值缩水、抛售、价格再跌的恶性循环,投资者心理恐慌更加剧和扩散了这种循环,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温博慧、柳欣(2009)等发现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的各种解释可被统一归结为资产价格波动。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积累是转化为金融危机的前提,而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其中突发事件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促使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三)三者内在机理
金融系统在起初处在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主要表现是货币供求金衡、资金借贷关系均衡、资本市场关系均衡、国际收支均衡(石俊志,2001),从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尤其是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藏在金融体系内部,不断累积,形成泡沫经济,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这时的主要表现是,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资金流动性吃紧、债务压力加大、投资者出现信心危机。系统性风险膨胀到极限,这时某一突发事件如金融机构倒闭、货币政策改变等都会产生连锁反应,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参考文献:
[1] 石俊志. 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霍再强.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吴念鲁,郧会梅. 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再认识 [J]. 金融研究,2005,(2).
[5] 徐璐. 金融危机形成的理论模型[J] . 金融经济, 2007, ( 18): 95??96.
[6] 骆钰,黄孟强,沈谦试. 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研究,1997,(5).
[7] 张洪涛,段小茜. 金融稳定有关问题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6,(5).
[8] 温博慧,柳欣. 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与传导机制--基于资产价格波动的研究评述[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9] 张晓朴.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7).
[10]〔美〕威廉姆斯等.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11] 包全永.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 [J]. 金融研究,2005,(8).
[12]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强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这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而不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甚至经济衰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由最初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归纳不同,李世忠在他的《创意产业概念析》中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有了定义的归纳。他指出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世界各国基本都沿用了2001年英国出台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中所定义的:“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被作出了最权威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曹新卓在他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全球主要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英国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并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1997年5月布莱尔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以及一系列推动政策,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难的重要方法。自1997年起,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9%,远远超过了传统工业的2.8%的增长率,英国经济逐渐从制造型转向了创意服务型。喻翠玲在《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了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1.政府的大力推动;2.因地适宜的发展模式;3.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曹新卓介绍到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版权产业,在2001年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24%的国内总产值。《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美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1.用政策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2.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创新;3.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4.用教育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5.用法律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本以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日本的动漫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在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新加坡也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该国21世纪的战略产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全球各产业都受到各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发展。例如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泽珲在《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一文中,用各国的历史经验总结出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其中,他把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描述为文化产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打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是走出发展困局的本土根基和国际名片。
同样的观点还在李光斗的《创意经济迎战萧条寒冬》提到:“萧条年代,要想突出重围,用创意振兴经济是最快的捷径”。他认为创意具有巨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变竞争格局、改变国家、改变历史,它有力量迎战经济寒冬。
同时,中国人民全国委员会的厉无畏2009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的一片文章《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文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一项可以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兴绿色产业,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着的更多是发展机遇,它可以通过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另一面实现经济崛起。
另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菲尔普斯在《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认为创新与消费和竞争是促进世界经济变化的三个主要市场力量。他指出了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给出建议,呼吁中国需要在创意产业上自给自足,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生产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学界中也有持保守太度,提醒大家要认真分析情况以应变严峻形势的,例如黄志祥在《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对策》一文中,以传统报刊业的身份就不同形态的传媒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做了说明。他提到了在同样属于传媒业的不同形态的媒体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具有差异的。就广告收入这一项为例,以网络、移动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金融危机中能够逆风飞扬,获得了傲人的广告收入业绩。而固守传统媒体产品、传统产业结构的报业,广告收入增长极为困难,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艳在《职业》杂志的《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的采访中提出了对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观点。李艳认为金融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采访稿中提到历史的经验证明,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因为人们在危机中,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调整再金融危机中的心态,并且增强信心。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积极应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划以及扶持政策,如《领导决策信息》中了《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的文章,该文提到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后,各地都响应号召,推出规划发展蓝图以及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中总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的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政府支持力度。从文中的数据及表格中可以看出,这10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和政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J].
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4]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15]NormaMRants,DeborahLeslie,SusanChristopherson.Placingthecreative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金融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43-02
一、引言
2007年8月,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这次危机中,人们纷纷反思灾难发生的根源,除了金融过度创新与监管缺乏以外,人们还把矛头指向了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一些金融学家认为公允价值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要求对所有金融工具按照市值计价。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在前一公允价值的基础上计算损益的,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时,投资者便对市场信心大增;相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企业管理层为了不让财务报表过于难看,选择抛售金融资产,从而引起市场恐慌,使得金融资产进入下一轮减值的恶性循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不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加剧的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变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公允价值定义及本质
公允价值,亦称盯市计价,它是金融机构根据当时同一金融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金融资产的估值入账的一种会计计量方法。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按照规范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
1.从资产角度上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在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仅从资产角度定义公允价值,指“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
2.从资产和负债角度进行的公允价值定义。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的定义扩大到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在自愿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IAS32《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从市场角度进行的评价,是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认定。“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①“公允价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1}“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就是说,这项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双方一致同意的。”②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主体是公平有效的市场,而由市场评价反映的市场中各类资产或负债作为客体,其反映的市场价格就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对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度量,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公允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的体现,而不是指某个具体交易的价格。
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
与其他会计计量方法相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反映该企业(主体)的财务报表报告日的价值(市值),而这是以传统的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报表所做不到的。试想一家企业拥有的一块土地20年前价格是5000万元,这就是历史成本,但现在的市场价值是2亿元,那么如果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就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情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利率和资产价值稳定这一假定不再成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提高,而公允价值恰好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要求。所谓相关性,就是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经济事项的发生作出预测或是验证,并且维持或改变之前的决策。“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SFAS133,para.316)。
四、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准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得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认可的计量模式。在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及投资者的推动下,“公允价值”逐渐得到接受,由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以前越是新近颁布的准则公允价值运用程度越高。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面向现在和未来,人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地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1年亦开始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的会计准则。截至2004年12月底,FASB共了153份财务会计准则,其中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就有60个,2006年FASB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要求对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表。这就使得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化资产,即使没有出售,没有已实现亏损,也必须根据最新的消息及市场报价调整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且计入损益。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一大缺陷,就是公允价值在由市场活跃转为不活跃时,对有关资产应如何定价没有提供足够的说明指引。“尤其是在资产市场价值急剧缩水的情况下,如果仍采用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里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也会急剧缩水。”④企业为维护投资者信心,会出售这些市值不断减少的资产,但这种做法将进一步加剧资产的贬值。这是因为在前期公允价值的基础上计量下一期的损益,而不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计量损益,所以当公允价值在高位下调时就增加了人们的恐慌心理,“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⑤,正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其账面数字螺旋式地减少,企业资产缩水。
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假设某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月份公允价为2000万元,2月份公允价值下降为1800万元,其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
如果3月份持续下跌至1200万元,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8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00
可见,公允价值对于市场价值下降时企业的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或衍生产品的价值会造成多么巨大的冲击。而如果不采用公允值计量,则不论市场价格增加多少,都不影响其账面价值。
五、金融危机对我国未来使用公允价值的启示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建立在市场活跃而有秩序的假设基础上,但本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在非有效市场下,公允价值会计方法可能会得出与长期基本面和所考虑风险不相符的估值,对危机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使用失效就认为它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确实存在不少缺陷。例如: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受汇率、利率影响较大,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时候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加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于市场不活跃时,有关资产应如何定价没有提供足够的说明指引。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反映资产当前的市场价格,尤其对于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向投资者传递高度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却成了推波助澜的帮凶,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以后就不能采用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呢?其实任何一种会计计量属性都有其局限性,人们只能在当前的环境下进行各种权衡之后作出合理的选择,公允价值也不例外,它的合理运用受到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如特定的市场环境、相关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等。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利用这次契机去思考如何健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框架,稳定金融市场,从而促进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释:
①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会计研究,2000(4)
②葛家澎.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上海会计,2001(1)
③熊梨杉.正确看待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商场现代化,2009(12)
④彭鹏.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命运.金融法苑.2009(1)
⑤周英.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及其最新发展趋势.金融会计,2009(6)
关键词:金融危机;预警;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85-02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危机频繁的爆发关于金融危机预警方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涌现。Abiad(2003)将金融危机预警方法以1997年为界分为1997年前的经典预警方法和1997年后的预警方法的新发展。1997年前的经典预警方法主要包括:刘遵义(1995)的主观概率法;Frankel和Rose(1996)的概率单位模型(probit model);Sachs、Tornell和Velasco(1996)的截面回归模型;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7,1999)的“信号方法”(signal approach)。这些方法之所以称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方法出现的较早,更重要的是即使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法仍然是一些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进行金融危机预警的主要方法,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DCSD模型就是在概率单位方法和信号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1997年后的预警方法主要包括:Nag和Mitra(1999)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Kumar、Moorthy和Perraudin(2003)的Simple Logit模型;Abiad(2003)的Markov-Switching方法。
一、经典的金融危机预警方法
1.主观概率法。刘遵义(1995)在联合国世界经济秋季年会上作了题为《下一个墨西哥在东亚吗?》的报告,这使之成功地预测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也是危机事前预测最成功的典范。首先报告中选择了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以及已经爆发危机的墨西哥。其次报告选择了10项指标进行研究。最后以墨西哥为参照对各国的10项指标分别进行评价,表现好记为“√”,表现差记为“×”,并以“一国表现较差的指标个数/总指标个数”作为该国发生危机的主观概率。这一方法简单直观、易于操作,但研究中以墨西哥危机为参照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因为亚洲金融危机与墨西哥危机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一些关于危机预警的综述中并不包含这一方法,但笔者认为就这一方法事前预测效果而言是其他一些预警模型所远没有达到的,因此不应忽略此方法在危机预警中的重要位置。
2.FR概率单位方法。Frankel和Rose(1996)将离散选择模型引入危机预警研究,以105个发展中国家1971―1992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二元Probit模型(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一类)。在这一模型中因变量为危机变量Y,是一个离散的而非连续的变量,当危机发生时取1,当危机未发生时取0。Berg和Pattillo(1998)对FR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检验,他们发现模型样本内预测效果并不理想。Bussiere和Fratzscher(2002)从两个方面对FR模型进行了改进。FR模型经过不断的改进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危机预警方法之一,而这一方法也被推广到了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以及银行流动性危机预警等方面。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其预测效果。首先“多重估计”的存在增加了模型预测误差;其次在危机定义和指标选择等方面没有考虑国别差异。
3.STV截面回归模型。Sachs、Tomell和Velasco(1996)利用20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建立了STV截面回归模型。虽然这一方法不能预测危机发生的时机,但它能够有效的判断哪些国家受到危机的影响较大。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危机指数(IND),它等于外汇储备下降百分比和汇率贬值百分比的加权平均。解释变量分别为:实际汇率贬值幅度(RER)、信贷繁荣度(LB)、外汇储备虚拟变量(DLR)、基本面虚拟变量(DWF),则STV模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IND=β1+β2RER+β3LB+β4RER・DLR+β5LB・DLR+β6RER・DWF+β7LB・DWF (1)
其中,信贷繁荣度用私人贷款增长率表示;当储备/M2处于低四分位中时,DLR值为1,其他为0;当RER处于低四分位中或LB处在高四分位中时,DWF值为1,其他为0。
STV模型应用最大的制约就是样本的选择,估计模型必须有一组相似的危机国家的数据,而在现实中这是相当困难的。另外,就模型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解释变量较少、危机指数定义不全面、模型线性假设是否成立等。
4.KLR信号方法。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d(1997)建立的信号方法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危机预警方法,Kaminsky(1999)又对这一模型进行了完善。信号方法的基本思路为:首先根据已有的危机理论选择可能的预警指标;其次根据指标的历史数据判断指标的预测能力极其“阀值”。最后利用这些危机先行指标发出的信号合成危机指数。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d(1997)通过对25篇关于危机研究的汇总选择了15个货币危机先行指标进行研究。假设每个指标都存在一个“阀值”,当该指标在某月超过这一阀值时就认为发出了危机信号,即该指标预测未来24个月会发生危机。如果24个月内确实发生了危机,则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好信号;如果24个月内没有发生危机,则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坏信号或噪音。根据“噪音―信号比”指标,使这一指标达到最小就可求出“阀值”的具体水平。Berg和Pattillo(1998)利用亚洲金融危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FR、STV和KLR三种方法的预测能力,结果发现FR概率单位法预测效果最不理想、STV截面回归其次、KLR信号方法预测效果相对较好。但信号方法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信号方法不能预测危机发生的时机;其次信号方法在指标选择上有一定的倾向性。
二、金融危机预警方法的新发展
1.AN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Nag和Mitra(1999)提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建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模型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网络单元的输入输出特性以及网络拓扑结构都决定了模型信息处理功能。Nag和Mitra(1999)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1980―1998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并将其结果与KLR信号方法进行了比较。ANN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富有弹性的样本以及允许变量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不足。首先由于大量的变量和神经层的存在模型会过度拟合。其次是ANN的先天缺陷――黑箱,即模型不能估计参数因此指标的具体表现也不得而知。
2.Simple Logit模型。Kumar、Moorthy和Perraudin(2003)提出了基于滞后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的Simple Logit危机预警模型。这一模型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对危机的定义,主要考虑利率调整引起的汇率大幅度贬值,而传统的方式是利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进行危机定义。模型中为定义危机建立了两个模型,即未预期的贬值冲击(unanticipated depreciation crash)和总贬值冲击(total depreciation crashes)。模型中还引入了滞后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通过对32个国家1985―1999年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模型得到了样本外估计结果。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和出口的下降以及实际经济的虚弱是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另外危机的传染性对于危机的发生也非常重要。模型对于1994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以及1999年巴西危机的预测结果比较理想。虽然Simple Logit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样本外预测效果,但模型只用利率、汇率等几个主要的经济指标定义货币危机并进行预警,模型中并没有考虑外债等其他因素对危机的影响。
3.Markov-Switching体制转换方法。马尔可夫体制转换方法(Markov-Switching Approach)是体制转换模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方法。该方法认为时间序列发生体制转移的实质是该变量各个状态的概率分布发生了变化,按照变量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概率是否变化该模型可分为固定概率体制转换模型和变动概率体制转换模型。Abiad(2003)选择了22个危机预警指标,利用变动概率体制转换模型对五个亚洲国家1972―1999年的月度数据进行了研究。其实证结果显示,如果以50%为临界值模型成功预测了样本中65%的危机和89%的平静期。Arias和Erlandsson(2004)在估计方法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利用1989―2002年的月度数据对六个亚洲国家(加入新加坡)进行了研究。如果以40%为临界值,模型成功预测了样本中71%的危机和90%的平静期。虽然马尔可夫体制转换模型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理想,但不足仍然存在。首先“不转移”这个零假设在实际检验中比较难操作。其次似然面(likelihood surface)可能有多个局部最优解。
结论
本文对目前主要的几种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方法进行了综述,而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外,“后1997时期”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如Collins(2001)潜在变量阀值模型、Blejer和Schumacher(1998)在险价值(Value-at-Risk)方法、Zhang(2001)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Ghosh(2002)二叉树模型等。中国学者也运用这些方法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学者们对各种预警方法的预测效果仍然存在分歧,各种方法都有优势也都存在不足,对于不同危机预警方法的效果也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Abiad,Abdul.Early-Warning System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2003, WP/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