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8: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依据教材、联系实际,进行形象教学
所谓的形象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充分运用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文字、图画和符号进行归纳总结并描绘出来,使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接受和掌握,在这类教学方法中,最直接、直观和容易的做法就是讲故事、顺口溜和简笔画。
(1)讲故事。故事由于具有趣味性和情节安排总是引人入胜,尤其是天真、好奇、兴趣浓厚的小学生,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取引用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生动、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会仅仅抓住小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好奇心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综合练习中,读谱知识和乐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读谱知识“休止符”时,我们就设计和编排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小白兔在家里练琴,弹着弹着,突然发现旋律中出现了一个“0”。它就想:“咦,数字中的‘0’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这应该怎么弹呢?”。正在它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办时,好朋友小猪猪来了,不愧是小小音乐家,三下五去二就帮助小白兔解决了问题,小白兔又高兴地练习起来。讲到这里,教师就会因势利导,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猪猪是怎么样帮助小白兔解决问题的?”,小学生会急切地知道。小学生这时候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就变得极度高涨,小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就会变成主动性,教师就会顺势引导,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所以,故事的运用和恰当的编排,不仅会促进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精神力量,促进思想意识的再发展。
(2)顺口溜。所谓顺口溜就是一些押韵、顺口的小段子和小诗歌,虽然很短,但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且概括力强。在教学音乐过程中,只要合理运用、不失时机地利用好顺口溜就会给教学音乐知识和歌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常用音符时,我们就编排了几句顺口溜来帮助小学生识记抽象的音符名称。“祖宗五代聚一堂,身后三线是全音,身后一线是半分,孤零一人是四分,脚踩一线是八分,脚踩双线十六分”。这样,五种常用音符的形状和名称就形象而清晰地记忆在小学生的脑海里。
(3)简笔画。简笔画的合理运用和恰当地使用,不仅会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会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有关的乐理知识、感受音乐的情感。简笔画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所以,音乐教师也必须具备简笔画的基本基础和运用能力,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选择适当的知识和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成基本的音乐画面,就会给教育教学和音乐知识的学习带来不容质疑的良好效果。因此,简笔画的运用不仅有助于音乐歌曲的教学,而且会增加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和活动中。
二、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加强音符、旋律的记忆
在农村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条件、设施和学校经济的限制,小学生记谱、识谱和学习音符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针对农村这种现象,将音符和旋律教学分三步走不失为一种切合农村实际、又会完成音乐课程教学任务的好方法。
(1)卡片认读。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直接性和可视性相结合。把以前学习的知识中的每一个音符或符号,每一种旋律的形式,用卡片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抽出来一张一张地记忆和回顾。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要把次序和顺序打乱,随意抽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小学生的知识机械性记忆,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性。随着卡片的抽取和记忆,全班的同学也会随着知识卡片的不断学习而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达到全面复习和全体复习的目的。久而久之,那些不容易记忆的音乐知识就会在不自觉地学习和潜移默化中在小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固定的、正确的印象。
(2)分组监唱旋律。尽管小学生在卡片练习和记忆中得到了知识,但是,学生的整体音乐旋律意识海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加强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小学生分组式的互相监督的进行旋律的试唱和朗读,有利于小学生形成音乐旋律的总体意识。为了使小学生在试唱中不至于出现“卡壳”的形象,在教学音乐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于旋律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
(3)成立音乐活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提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成立音乐兴趣活动小组,有利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推广,也有利于乐理知识的提高、试唱的训练和音乐技能的提升。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课堂教学知识面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小学生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升华,为学好音乐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在竞争中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竞争意识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殊性,使得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和好强心理极其高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地时机引入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辱感,形成团结、齐心和步调一致的学习品质。竞争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有利于音乐教学就可以。
关键词: 教师;学生;多媒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成立“音乐资料档案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二、运用多媒体,注重视听同步
音乐作品在本质上是听觉艺术。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们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例如,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在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观看画面,聆听音乐之中你就会一下子明白音乐表现的事物。当然,并非只有多媒体才可实现“视听同步”,录像、投影仪、音响,只要组合得好,效果同样不错。
三、现场演奏欣赏
现场演奏欣赏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情景导入,激活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
上课开始以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红绸带、锣鼓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挥动红绸带学跳扭秧歌,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如,在欣赏歌曲《红旗飘飘》,可以先播放了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精彩比赛画面,以及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凝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此时立刻,学生们热情高涨,喜笑颜开,教室里充满了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五、说唱主题,加强理解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5-02
小学音乐教学是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应该使学生们尽快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能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实现审美教育和音乐熏陶的目标,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教师方面,有些教师在教学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等。有些教师则对于学生们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行为反应过于敏感,处处设防,甚至动不动就对学生进行训斥,使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有一种压抑甚至害怕的感觉,教师的这种反应非但无助于维护课堂秩序,反而还会降低在学生们心中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尤其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对教师产生害怕的情绪,不利于他们学习。
学生方面,小学生们的视听说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还较差,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反应不够敏感,不够专心等行为;有些孩子在课堂上的自控力弱,可能会出现活动过于频繁、情绪不够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打造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以兴趣切入,体验音乐的美。"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简笔画、歌表演、看课件、搞合奏等都是既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又能穿插大量常规要求的互动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穿插课堂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音乐学习。
2.2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开展情境教学。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比如:带领学生们在公园里漫步,风吹树叶沙沙沙,小河流淌哗哗哗,林间鸟儿啾啾啾,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音乐之声》吗?在美好的氛围中,学生们都随着这神奇的大自然乐章唱起来,他们会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生活的美好。
2.3利用多媒体、图画、录音的多种教学手段。小学生阅历浅,经验少,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歌曲,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等形式,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式方法来辅助孩子们理解歌曲。在教学《绿叶》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灿烂的阳光、葱苍的树林、依稀的茅舍、远处的牌坊、原野、河川、清新的花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接着给画面配上原歌词,制成简单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较好地表现了出来。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郑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3):163.
所谓图谱,是指利用一些特别的图形、线条、图像、记号和文字这些方法记谱,不表示一个具体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旋律的高低或动机。教学中运用图谱,可以揭示作品的审美要素――旋律、节奏等,将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我们将这种运用图谱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之为图谱教学法。其主要呈现形式:一是以曲线及点表现连奏与断奏和乐曲的旋律走向;二是以打击乐器图形来呈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和节奏型;三是以形象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及情绪发展变化;四是以图形、色彩和数字来呈现乐曲的结构;五是以色彩对比来表现乐曲情绪。
在教学生欣赏世界名曲时,孩子总是听不明白,感受不到乐曲的美与意境。这个时候我总是用各种线条勾勒出乐曲的旋律走向,当孩子们看到紧凑的线条时,知道此事乐曲进入快节奏旋律,当看到线条变成大海波浪时,知道乐曲进入舒缓旋律。教学中常用的图谱有旋律谱和节奏谱。旋律谱主要分两种:①粗线条图谱―力求通过一条带有方向性的图形、曲线或点,展示旋律走向;②细线条图谱依据原有谱例,较精确地表现旋律的高低走势、节拍、节奏、小节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跨越识谱障碍,降低学唱难度,辅助歌曲演唱。
一、图谱在学唱歌曲中的帮助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必须被看见, 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在歌曲的学唱中,图谱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音高概念, 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歌曲的情感。在学习歌曲《采山》的时候,我采用旋律图谱,更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每个音的不同音高。由于学生在识唱歌谱的时候,有了视觉上的帮助,他们对旋律音高的走向有了准确、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们就比用简单的简谱或五线谱识谱唱得更好、更流畅。另外,图谱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基本的音高,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例如:在学唱歌曲《柳树姑娘》的时候,采用边唱边画出一棵柳树的图谱形式,旋律优美的时候画成柳枝,低声部的“啦啦啦”应该唱得比较活泼点,就画成画成柳枝上的嫩芽;到“洗洗干净,多么漂亮”的时候,画上河里的水……当歌曲唱完的时候,一副河边垂柳的画面就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深深的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中。当他们再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柔柔的感觉无须多说就已经在孩子们的歌声中了。图谱式音乐教学,是以每一乐句或每一个字为单位,用相应的图片、形象、符号按歌词进行组合,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曲内容,让学生能看着图谱就会直接唱出每一乐句,清楚一首歌曲的乐句划分。在低年段教学中如歌曲《云》的歌唱活动中,我采用了象征性符号来代替歌词。例如,第一段:“白云白,蓝天蓝,好像海里飘帆船,帆船,帆船,装的什么走的这样慢”其中“白云白”一词用一片云朵代替,“蓝天蓝”为蓝色条块,“海里”画了一段波浪线,“帆船”用三角形加一横表示,“装的什么”用问号替换。在猜猜说说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明白了符号所代表的意思,根据画面猜测图意能力的良好渗透。此时在给学生学唱歌曲,学生是有目的地学习歌曲,因为图谱让学生与音乐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他们会为自己听出了、记住了很多歌词而感到高兴。直观图片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歌词,同时也让学生对歌词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
二、图谱在欣赏教学中的帮助
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是必要教学环节,但是在“听”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脑子“开小差”,教师很难让学生做到人到心到。但是,如果在欣赏《野蜂飞舞》的时候,教师采用听音乐画蜜蜂乱飞的画面,学生就会立刻被形象的图画所深深吸引。他们会一边聆听,一边饶有兴趣的画图谱,其专注的程度是纯“听”状态下不可能做到的。又如《生活中的声音》,教师可以设计几幅音乐形象独特的风雨、雷电、波涛汹涌的大海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挑选出几幅与音乐相配合的图,然后再鼓励他们边听音乐边模仿音乐中声音的动作。这样,他们会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表演欲望,以及自发的、儿童天生的音乐表现力。我认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只需搭个桥,引导孩子们走进音乐里面即可。
可见,图谱能引导学生从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使他们的表演与音乐相和谐。设计些适合音乐、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动作手段,把学生引进音乐中去感受,通过动作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听没听到,听到多少,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更好、更充分地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的情绪。
三、图谱在节奏训练中的帮助
在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的手势,一种由身体所执行运动和方向。单纯的节奏训练是一项非常枯燥的活动。然而,在一年级的节奏训练中我先采用“跑跑―走―跑跑―走”这样的图谱,再让学生用八分音符来代替“跑跑”,用四分音符来代替“走”。这样的训练,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在很开心的“跑”和“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把学生的生活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很好地掌握握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再如,听教师的琴声“走”(一拍节奏)、“跑”(半拍节奏)。开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用围成一个或两个圆圈活动,这里关键的是动作要与琴声相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应琴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可以配上图谱标记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低年段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学习都从兴趣出发,将乏味的节奏谱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易于理解。如用一个西瓜表示一拍,半个西瓜表示半拍,学生一次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图形谱的特异功能是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打击乐的配器布局。在打击乐《鸭子拌嘴》的图谱制作中,就尝试用竹子表示双响筒,红领巾表示三角铁,连在一起的桔子表示碰铃,拨浪鼓表示摇铃。刚出示图谱学生就有很高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节奏。可见,图谱的具体形象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掌握节奏、了解整首乐曲的节奏安排有明显的提示作用。图形谱的利用可以自然降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程度,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图谱的使用还有利于化解节奏训练的难度。例如,在完成节奏卡农的时候,单纯的“哒―哒―哒―哒”和“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这样的节奏训练,很难很快的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采用了“火车开来”的情景活动后,把原来的节奏卡农改成了图谱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音乐是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与其他不同的是音乐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小学生从小接受音乐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对音乐的欣赏和品鉴需要从小学生开始抓起,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这对小学音乐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老师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帮助小学生从小开始建立审美观,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小学音乐课堂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对小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音乐陶冶情操,如何进行良好的教学有多种方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音乐教师的课堂口头授课进行一种教学,教师在讲授音乐课程中,需要向小学生阐述音乐的常规知识,帮助小学生对音乐建立一定的概念,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时间内还能听懂音乐本身的含义所在。
讲授的具体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换,在讲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不长这个因素,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学生喜欢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采用让小学生参与进来,进行相互评分,主动唱歌等等,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从而增强授课的效果。
讲授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对于基本乐理的讲解运用的比较多,同时可以通过挂图向小学生直观讲授音响及练习法等,让我们小学生对音乐、乐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基本的判断。
2.2、演示法
演示法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向小学生演示各种乐器或者通过实物、图片向小学生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机器设备让小学生生动地听到各种乐器单一或者组合的声音,带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来进行视觉化的判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工具进行一系列的演示,如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方式向小学生直观进行演示,让他们懂得什么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开发小朋友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上好一堂音乐课,演示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运用演示法的时候要充分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希望达到一种什么程度的艺术效果,教师要有一定的预判,对于歌曲的演唱或者对于歌曲的理解学习都可以通过演示法很好地展示出来。但是每一次的演示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容易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要合理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课外实践教学法
音乐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音乐可以让心灵放松,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着小学生到周边走走,听听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春天倾听鸟儿的声音,泉水叮咚的声音,只有让小学生懂得大自然的声音,他们就会音乐产生一定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课堂的学习压力。
课外实践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需要和其它方法进行一定的配合,在课堂外,老师要充分引导好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不被其他所干扰,同时还要学会自己如何主动创造一些声音,辨别自然声音和人为创造声音之间的区别。
课外实践教学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音乐老师对于音乐的领悟能力,对于带领小学生外出的全面把控能力,这无一不是对于小学音乐老师提出不小的挑战,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在准备课外实践课程的时候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在课外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的因素,引导好。
2.4、情境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方法;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17-0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较大的进步和改善,本文就近两年来在音乐新课标下的新的教学方法作以小结。
一、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法
新课标在音乐欣赏部分表述了四方面内容:音乐表现要素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欣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每一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欣赏音乐表现要素时,我们可以采取发现法和练习法,通过聆听某首乐曲,找到其中的一些简单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然后通过演奏、演唱、音乐创作等方式,练习巩固已发现了解并掌握了的音乐表现要素;
2、在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时,采用情境法和演示法,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借助情境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手段,是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才能完成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3、在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时,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施教者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讲内容,使受教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知识。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满堂灌”,因此还需要结合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4、在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时,采用问题法和研究法,通过老师或是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赏―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表现教学法
1、演唱教学方法
演唱时音乐表现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中小学校中的基本的音乐活动形式。演唱教学的方法主要应该通过科学性、趣味性、示范性来体现。提倡鼓励式教学,强调演唱中情感的抒发,选择音域适中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美感价值。用科学的方法训练演唱的技巧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范唱要完整有感染力。应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表达歌词,继承我国声乐演唱字正腔圆的优良传统,但因是普通教学不宜做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
2、演奏教学方法
演奏教学也叫器乐教学,在普通中小学中主要是竖笛、口琴等小型乐器的教学,它是一种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的音乐艺术教育形式。器乐教学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至两件常用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能。中小学器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乐器演奏中体验到乐趣,表达音乐的美感,而不要因为涉及技能技巧训练问题造成机械枯燥大量的重复操练,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范奏,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优质乐器演奏的音乐录像或录音,也可以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竞赛或奖励等练习方式,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流行音乐进行练习,以保持学生对器乐学习的持久乐趣。
三、音乐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中提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音乐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有些人把音乐创造教学看得很神秘很复杂,以为是从事音乐专业创作人员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编排音乐节目,利用乐器即兴演奏一段旋律和随口哼唱的自编自曲的歌谣都属于音乐创造的范畴。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加以表现,或即兴做舞蹈动作编排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这些都是常用的音乐创造教学法。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法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新课标中对音乐学习提出的新的要求,音乐教学中贯彻综合原则,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它艺术形式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结合使学生更形象理解音乐。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戏剧等沟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背景音乐、实用音乐,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识谱;教学;方法
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必修课,也是音乐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相当强,但是他们唱曲谱时却感到了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那么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识谱的兴趣和意识
1.音符唱名的模唱
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在识谱教学的初期(或准备阶段,即小学一、二年级)必须进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练习,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为此,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大量进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学中将所有学过歌曲的歌谱进行“唱名背唱”。牢固、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对于以后(中、高年级和初中)的识谱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2.培养识谱兴趣
低年级音乐课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培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初学者来说,我以“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法,出示卡片音符,引导学生集体认读,有说对的,有说错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认读积极性很高。其实,只是很平常的教学行为,给它加上一个智力测试名称,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音乐教师就要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二、中高年级可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歌曲中提炼出简单小节师生互动
三年级的学生对着七个音符的歌唱及书写都非常熟悉了,所以三年级要把音符体现在旋律里。上课时我把每首歌都写在歌篇上,简单小节学生唱,较难的小节老师唱。师生互动,在学生心里也有了大致的印象,学习起来感到轻松多了。
2.以节奏训练为切入点,分句识谱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音准与节奏,节奏入门要比音准容易。所以,节奏、节拍的训练在学生识谱过程中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进行识谱就更容易了。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听结合,提高识谱能力
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最大。而运用多媒体进行电化教学恰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视听感受,从而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并且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识谱教学中,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给予鼓励是识谱教学的动力
例如,歌曲《过新年》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识谱,当学生每次准确地唱出乐谱时,就给他们放出一张美丽的烟火图片,以示鼓励,学生每看到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烟火都兴奋不已,甚至是欢呼。可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将多媒体课件引入音乐课堂,运用于识谱教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做到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音乐是世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千变万化的旋律能够描述巍峨的山川,能够表达内心或悲伤或忧郁或喜悦或激动的情感。感受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可以让人们在音乐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享受到另一种美妙。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期,正需要音乐的陶冶,正需要从音乐中感受更多的美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驾驭音乐课堂的技能就显得很关键,小学音乐课堂是否高效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是否能够从小受音乐的熏陶,是否能够从小从音乐中感受快乐,这对今后的发展的也是相当关键。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和课堂常规教学密不可分,成功的课堂常规训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习惯是某种行为的反复强化,是通过许多次的训练习得的。例如,课前准备我要求学生做到:带好指定的学具到音乐教室门口排好队伍。进教室后静静聆听教师播放的课前放松音乐,尽快进入上音乐课的状态。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有的放矢,还能看懂教师的手势,并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后要求学生:收齐课本,能独立或积极寻找伙伴完成教师布置的音乐活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课堂,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和优势,创设一个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教学常规。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课堂,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歌曲中人物性格以及创造生动形象的场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唱《卖报歌》时,怎样让每天饿了有牛奶喝,冷了穿羽绒服的三年级学生感受和理解旧社会报童生活的不幸,并珍惜自己的幸福时光呢?首先,我采用了flash来表现歌曲中描绘的报童的生活场景,“吃不饱,睡不好,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走不好,滑一脚,满身的泥水惹人笑……”一个旧社会小报童的悲惨生活就清晰地展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学生的听觉视觉都被歌曲情绪所感染,同学们纷纷发表赏后感言:“通过聆听这首歌曲让我们了解了旧社会儿童生活的不幸,我仿佛看到了卖报儿童露宿街头的画面,我们与小报童相比,小报童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明快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鲜明的思想主题,同学们同情小报童的不幸而又快乐着自己的幸福。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叙述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是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开放性考试等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评价形式,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清晰、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3、动作和表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出色表现除了用语言肯定,还可以用赞许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表扬,还可用鼓掌或竖起拇指称赞。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多种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关注个体差异,强化高效学习的落实
关键词:音乐欣赏;兴趣;联想;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89-01
一年级第一课欣赏《快乐的一天》,音乐在播放,儿童正听着。不一会儿,一些儿童在“动荡”,又一会儿,全班在“沸腾”:说话的、扭动的、玩耍的……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