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8: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的法律法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音像市场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准确、有力地打击音像制品违法经营活动,整顿音像市场秩序。根据《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文化部制定了《关于打击音像制品中违法经营活动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尽快转发所辖区域内各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和所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并依照《关于打击音像制品中违法经营活动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实施意见》的规定,严格执法。
关于打击音像制品中违法经营活动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准确、有力地打击音像制品违法经营活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整顿音像市场秩序,现对在查处音像制品违法经营活动时,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等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批发、零售、出租和营业性放映违法音像制品的,依据《条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批发、零售、出租违法音像制品20盒(张)以下的,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警告,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批发、零售、出租违法音像制品20-100盒(张),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责令停止批发、零售、出租,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再次违法经营者,吊销其批发、零售、出租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批发、零售、出租违法音像制品100盒(张)以上,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吊销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经营许可证,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营业性录像放映场所放映违法音像制品的,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0倍罚款的行政处罚;再次放映违法音像制品的,除作出以上行政处罚外,责令停止放映;连续两次以上被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吊销《音像制品放映经营许可证》。
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批发、零售、出租、放映《条例》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禁止的内容的音像制品的,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吊销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经营许可证,并处违法所得10倍罚款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凡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应立即取缔,给予没收并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0倍罚款的行政处罚。
四、各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音像市场的监督管理,在二年内被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给予两次以上(含两次)行政处罚(除吊销许可证外)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在年审换证时不予办理审核登记手续。
关键词:盐城;滩涂旅游;资源规划;资源开发
盐城隶属于江苏省,它东临黄海,海域广阔。全市海岸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岸段是为淤长性海岸,而且其面积仍在增长,所以盐城市的滩涂资源尤为丰富,占全国滩涂面积的七分之一。长期以来,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下发的资金偏向于沿海城市的开发。随着江苏省的沿海战略开发计划的实施,盐城市也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如何利用盐城市的滩涂资源更为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概述
在盐城,滩涂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宝贵的生态系统。
在盐城滩涂地区,建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中。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着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与鸟类,其中尤其是以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白额雁等珍禽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盐城滩涂资源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
同时,盐城滩涂更是珍兽麋鹿的原产地。目前已达1000多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点。
盐城的辐射沙洲亦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辐射沙洲,潮涨潮落间,海与滩相互交替,是为天下第一奇观。在辐射沙洲中,生活着大量的鱼类、贝类、海洋哺乳类动物,形成“天然珍奇生物博物馆”。
由于盐城滩涂面积的逐年增加,新增的滩涂为居民提供了新的资源。在此生活的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俗风情浓郁。
二、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盐城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也为盐城滩涂旅游的开发创造积极的条件。但是,由于地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盐城夏季多雨,容易造成水灾;冬季又较为干旱,造成滩涂因缺水而发育不良。
盐城工业发展的某些不合理性,也为滩涂的环境带来了危害。同时工业、农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知识滩涂的水质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含磷污水的排放,造成沿海地区的“赤潮”现象频发,生态灾害严重。在滩涂的不合理开发中,围垦造田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由于滩涂上丰富的生物资源,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与鸟类,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这是极其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发展的。
三、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策略
自1983年起,生态旅游以其“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自然旅游产品的开发,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是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淤泥质海岸湿地,有潮汐滩涂、滩涂河流等特殊的滩涂风光。同时,丰富的鱼虾贝类以及滩涂上生活的珍禽与珍兽,也为盐城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滩涂旅游环境
要想有效吸引游客到盐城滩涂来,首要就是完善旅游条件,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玩食宿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合理配置滩涂旅游产业要素,优化这些要素的结构,加强旅游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盐城滩涂旅游业的硬件支撑力。同时,加强旅游地软环境的建设,完善盐城的网络建设,将盐城内部的各个旅游景点信息网络到滩涂网络信息库中,加之导游人员的介绍,使游客了解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间接为盐城滩涂旅游做有力宣传。
(二)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旅游
盐城滩涂的生物具有独特性,尤其是一些珍禽与野生麋鹿,都是值得旅游开发部门注意的自然资源。在规划开发生物多样性旅游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坚持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道路。在不破坏鸟类、麋鹿等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开发盐城滩涂的旅游资源。
(三)发展新型的旅游项目
盐城滩涂的资源就是发展多样性旅游方式的最好条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态探险、生态科考、自主捕捞等旅游活动。在滩涂上以良好的、丰富的资源为基础,组织游客进行小规模的探险与生态科考,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了解滩涂上生活的珍禽、珍兽等的生活方式,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从侧面对游客进行环境、动物保护等教育;另外,还可以组织游客进行鱼虾贝类的捕捞,由滩涂工作人员设置“移动厨房”,随时为游客烹调营养、美味的鱼虾贝类美食。盐城滩涂上的居民民风淳朴、民俗气氛浓郁,可以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组织文艺汇演,既发展了新型的旅游项目,传播了滩涂文化,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一举三得。
(四)发展绿色农业
滩涂自然资源丰富,只要对生态环境加以整治,改善种植条件,合理选择种植作物,科学地运用种植手段,必将使盐城的绿色农业发展起来。具体可以在盐城滩涂上建立农业、养殖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开发农副产品市场,深、精加工农副产品,打造中国的绿色产品基地。另外,利用好盐城滩涂独特的生物资源,将哟有关鱼虾贝类的产品进行深层挖掘,开发具有盐城滩涂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充分体现盐城滩涂生态旅游的独特性。
结束语:
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该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考虑滩涂上的珍稀鸟类与野生动物,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力度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业,积极解决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管理盐城滩涂上的各种开发的资源。另外,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扶持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开发项目,搞好盐城滩涂的旅游业发展。为促进盐城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霄,黄震方,袁林旺.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分析与开发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
[2]沈永明.盐城沿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2).
[3]高军,徐网谷,杨P婧,蒋明康.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的阈值管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01).
[4]刘合林.盐城市海岸带资源浅析及其产业发展抉择[J],资源与人居环境(理论探讨),2007,(01).
一、文化品牌打造与旅游业发展的白热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国内外游客都与日俱增,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渴望能抓住这个机会,因此不遗余力地行进大力宣传,希望能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源。但是随着人们对现代旅游体验性的深入认识,目前旅游者对旅游数量的追求逐步转向对旅游质量提升的追求。旅游者消费需求的这一变化,要求旅游必须与文化有机融合,才能使旅游蕴含着文化内涵而持续发展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遵义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省当然也毫不例外地搭上了这趟顺风车着力积极打造和宣传自己的文化品牌。但是在这个塑造自身文化内涵、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引以为鉴的是,虽然从上个世纪开始城市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出现并且逐渐升温,各地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但是成功突围的只是少数城市,其中大多数城市在盲目过快的实践过程中,人为地夸大事实、浮夸作秀,很快就被一波波新拍上岸的“城市文化品牌浪潮”淹没销声匿迹。
二、文化品牌与旅游业的发展的现状和关系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个民族。到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以东,乌江以北,有汉、苗、仡佬、土家等民族。下辖红花岗、汇川2个区,凤冈、湄潭、余庆、习水、桐梓、正安、绥阳7县和道真、务川2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代管赤水、仁怀2个县级市。遵义地区下辖各区县,不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让贵州人甚至中国人骄傲的红色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也文明省内外,甚至有很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尽管遵义地区在旅游发展上很想有一张自己独一无二的名片,但是总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上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种种举措让品牌的打造总欠缺一股后劲。的召开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四渡赤水让人惊叹......遵义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的代名词,可是由于规划宣传缺乏系统规范性,让遵义红色旅游一直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
整个贵州省少数民族资源丰富,遵义地区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可是当讲起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时,旅游者们更多的想起的是云南还有遵义的近邻四川,贵州发展得比较好的也仅仅是近两年才开始温热起来的西江苗寨,可是就算如此,整个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形式也很单一,项目越来越缺乏创意,无法长期吸引更多的游客,稳固客源,更无法打造一个大的品牌,传统文化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成文化品牌,不会自动转化为财富。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能一味的想到回到传统,回到原生态,而是应该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关系,在回归原生态的同时,寻求现代人都市工作生活中所缺的精神。
遵义地区下属湄潭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7年,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提供茶树栽培、育种、制茶、防病等研究,对后来的湄潭茶产业发展影响极大,也更是成为了湄潭人民的骄傲。
湄潭茶叶品质优良,有十多个获国家、省、部优以上产品,但是当地品牌管理经验缺乏,自主小品牌越来越多,难以管理和壮大。常年来湄潭茶叶收成期一到,总会吸引浙茶商前来,低价收购湄潭茶后制成龙井、碧螺春,赚取大头利润。截止到2013年为止,湄潭全县茶园已超过四十几万亩,在茶叶生产上严把质量关,全力打造茶叶品牌。在“中茶杯”、“中绿杯”等系列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中,先后28次夺得金奖。在“贵州十大名茶”评比中,“湄潭翠芽”荣登榜首。我县相继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继“茶文化”在国内打出名堂后,湄潭紧跟着开始了全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这种文化与山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广西的《印象?刘三姐》品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本。它引进导演张艺谋的创作团队,以桂林山水实景为背景,融合广西民间刘三姐的传说,借助现代舞台灯光、音像技术,在红色、黄色、银色、白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将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自首演以来,近十年的时间它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仅2012年,《印象?刘三姐》一共演出了五百三十二场,接待观众151.0261万人次,演艺收入高达1.65亿元,上交税收近2000万元。《印象?刘三姐》除了给游客带来震撼和享受之外,也拉动了阳朔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商品零售业的增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阳朔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82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增长23.2%。
三、未来的发展对策
旅游业要追求长期高效的发展,务必要确保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品牌产业化。这样的长远浩大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保障,携手寻求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和新局面。遵义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省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突围而出,发展文化品牌,稳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进。
(一)加强政府文化与旅游部门的协作互助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个保障平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合作发展更是需要政府的协调组织。所以作为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化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加强部门与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做好信息互通等工作,确保各部门间的工作更加高效率地完成。以湄潭县为例,湄潭县政府为了给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制基础,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将文化局、广播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文化旅游部门整合为一体,生成了一个新的部门,即湄潭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这样子的调整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信息的互通、项目的有效策划以及时间、空间的有效配合,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而且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效率。这个模式和深圳的发展很相似,为促进深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应加强下属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在具体业务和规划方面的协作,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和配套,使双方的工作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双方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二)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政策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政府牵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品牌,改善各自为政的局面,让品牌更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整合有用资源、更好地优化市场配置。2、加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3、政府主导鼓励中小旅游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实施奖励政策,在全遵义地区乃至贵州省树立典范。
关键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反映了地方文化差异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独特文化产品,对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者都会对它产生旅游动机。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府治之地,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在饮食文化上,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 、“脆皮欢喜” 、“生焖狗肉” 、“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据史料记载,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坤十三年(1784年)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风味别致,价格便宜,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物美价廉,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可以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据统计,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酸鱼、酸肉、酸鸭);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加大宣传,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邦,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1992.
[3]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8.
[4] 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
当前不少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似乎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而性科学则完全是“舶来品”。其实,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相当灿烂辉煌的性文化,有关的婚姻制度、房中理论、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医药卫生等都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而且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对中国古代性文化作了一些研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研究的三个目的和发现的十个规律。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是放眼从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说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性的发展变化史。性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的深刻变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逸,女子沦为男子的掌上,爱情之路被堵塞了从而只能通过曲折的途径表现出来,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现在,我们对于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认识了多少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从原始初民到现代人都能从性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似乎是造物主的伟大恩赐,但是,性实在是一个怪物,它能给予人们以极大欢乐,又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是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人性解放的历史,性作为发于人之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它的追求、满足、压抑与抗争不仅对于性主体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三个目的是:如何对性实行正确的社会控制
为了使社会保持正常的秩序,这种秩序可能是为了使人们过得快乐而正常,也可能是要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必须对人们的各种行为实行控制,而也是控制的内容之一。实行控制的方法则是经由规范的集合或配置,即所谓的制度。人类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发展,最后确定了以婚姻作为主要的控制制度,即把人类的限制在婚姻关系的范围之内,并且得出对人类“适宜和不适宜”、 “正确与错误”、 “有罪与无罪”的判断。这些判断一般包括四个因素:一是统计因素,即某种行为有多普遍;二是生理因素,即行为是健康的吗;三是道德因素,即行为合乎道德吗;四是法律因素,即行为是否合法。
当然,事情是十分复杂的。所有的社会都以各种方式将性制度化,这些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相异之处。例如,繁殖的性几乎在各个社会都受到肯定,而其它方面的规范和赏罚,都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有时代的差别、阶级的差别,也有更多的文化上的差别。这些控制方式,有的是正确的,因为它有利于人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而有的是不正确的,历史造成了它的错误与罪孽。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就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把今后的社会的性控制做得更好。
人类性文化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从纵的方面来看,上下几万年甚至更长远;从横的方面来看,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真是千变万化。透过复杂纷纭的历史外衣,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性文化还是有脉络可寻、有规律可察的,这些规律大致可包含以下十个方面: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又决定着人们包括性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变化。例如,原始社会中逐渐对无限制的采取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一夫一妻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对性控制方式的变化,人们性观念的变化等等,无一不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在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是否承认这一点,是历史唯物史观和其它学派的一个根本区别。
2.当人类刚从动物脱胎而出,实行毫无限制的时,是谈不上什么性文化的。性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对性有了一些认识(不论这些认识是多么肤浅、低下与错误),对有了一些限制(不论这种限制是多么微小)时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原始社会中的性崇拜、性禁忌以及血缘家庭的出现,都是性文化的起始与萌芽。
3.在中国古代的阶段社会中,性文化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性文化总是采取多元的形态存在于各个社会之中的,但是占主要地位、统治地位的文化,总是服从于统治者的利益与意志的文化。
随着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各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规划发展,国内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就西南地区来说,云南、广西、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早,知名度高,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力度和文化资源对旅游产业的推动力度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当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宗教习俗、科技成果、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掌故、方言、谚语等。就这一点来说,地方历史文化对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其一,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的旅游已经从城市观光旅游――看高楼大厦,发展到文化旅游――品味旅游地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产品。就贵州省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我们的特色,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内容之一的民族歌舞、民族故事、传说、典籍更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在气质,更能让旅游者回味无穷。
其二,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撑,但是,地方历史文化更能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许多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都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作为独有的文化支撑,也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云南丽江古城、西藏的神秘民族宗教文化等等。我省的旅游景点,尤其是新开发的一些景点,尽管天生丽质,山水风情胜过国内很多旅游景点,却由于缺乏历史人文背景的支撑,显得苍白,游客只是看看、走走,就没有更多的回味了。
其三,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行千里路,如读万卷书,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因此,地方历史文化的不断挖掘和利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从而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旅游点文化内涵。
其四,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彰显旅游资源的个性。各省市在产业发展中,都把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定位,竞相模仿景区的建设和布局,没有文化的差异,出现“千人一面”、“千景一格”的现象。要在旅游业发展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自己个性,就可以解决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问题。
二、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
地方文献是以文字、图片、音像、口碑、遗存实物等形式存在的,记述、研究地方历史、现状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是特定地域的自然、社会、人文活动方式的记载,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因此,地方文献是认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第一,地方文献记载特定区域人类各种活动印迹。我们人类的活动都是在某一区域进行的,即使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的地域性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在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就成为地方文献记述、研究的对象。地方文献作为记述、研究地方自然人文、社会活动的载体,形成的各种资料就是地方的历史文化。
第二,地方文献的广泛性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提供广阔的空间。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献专题有不同时代界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献内容,几乎涉及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地方历史文化在地方历史文献中,只是散落在历史文献中的一颗颗珍珠,需要我们悉心研究,并把它们串成美丽的项链。
第三,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追溯地方历史文化的文脉,寻找地方历史文化根源,离不开地方历史文献。作为地方文献,地方风情、风物的资料,地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知名人物、趣闻轶事以及地方文献古籍都是地方的历史文化的展观。
第四,地方历史文献是现代地方经济社会活动的凝结。地方文献具有“地方之百科”和“原汁原味”的显著特色,体现一个地域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它既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是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土生土长”产物,既记载历史,又承接未来。作为专门的文献,通过对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文献整理,保留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现代历史。
三、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丰富贵州的旅游文化资源
第一,要宣传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发地方文献是发掘旅游景点中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故事、地方谚语、掌故、神话传说、民族习俗、歌谣都需要在当地的文献中进行挖掘,求得诠释和注解。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中各类信息,可以拓展旅游业的经营思路,增加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解,并获得相应的开发政策和资金的支助,保障对地方文献实质性的开发。
第二,要注意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就图书馆来说,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只有把地方文献资源长期正规化收集、保存、整理、开发,才能够形成有规模、有个性、有特色、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根据图书馆的科学要求和旅游发展的需要设计收集的范围、收集的重点以及布局。再次,注意地方文献的整理。注意分类别保存、收集整理。最后,还要注意编目的“地方性”。尽量使用地方性名称的主题词,加上地方限制,突出地方查阅目标,如:石阡木偶、关岭红崖天书、贵州苗族文化等等,然后,进一步开发二次目录,既便于找到与旅游相关的主题,又可以进一步深入查阅相关的研究与背景。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性开发,扩大地方文献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地方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既有很强的生命力,又十分脆弱。贵州地方文献中,有很多容易消失和变化的东西,如:贵州的山歌、失传的口碑文献、实物文献等,以山歌为例,口传性、时代性、地方性很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逐渐失去其原汁原味的魅力。因此,运用现代数字音像手段对山歌、口碑文献、实物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挖掘,十分必要。
第四,要运用地方文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不仅是保存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地方历史文献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地方景点的开发必须从地方文献中寻找历史依据;请相关专家就某一文献主题的开发与研究作学术讲座;邀请地方旅游部门、旅游公司、文化T作者研讨地方文献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举办主题文献开发的学术会议;举办主题文献展览;邀请旅游团队来馆参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地方文献,使之成为地方文化,进而成为旅游文化的源流,丰富贵州旅游文化内涵。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配电网规划
配电网、发电站、输电网都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是指从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接受电能,通过配电设施就地分配或按电压逐级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配电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期间网络中空间负荷预测的结果和现有网络的基本状况确定最优的系统建设方案,在满足负荷增长和安全可靠供应电能的前提下,使配电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费用达到最小。
1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分布式发电的大量使用会对配电网规划的许多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以下从对配电网损耗的影响、对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1.1 对配电网损耗的影响
配电网的系统设计是基于用户方面的基础电力水平来进行的。在配电网的结构方面,我国配电网的结构多为放射结构或者环状结构。在配电网的电力流通中,通常都是单向的流动。配电网分布的分散容易导致配电网损耗现象的产生。不同的DG侵入水平会对配电网造成不同的损耗。通过对配电网损失的变化进行解析,可以发现在DG侵入时配电网的损耗并没有增加。与此同时,为了促进配电网的合理规划,可以促进DG渗透配电网从而减少电力损失。但在某些情况下,DG渗透程度的增加,配电网的的损耗也可能增加。
1.2 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配电网的电压控制方式按照决策变量和对电压稳定性影响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电压控制方式是对变压器的分接头进行位置调整;另一种是通过对系统功率进行调节从而做到电压控制。上述两种分布式发电的电压控制方式对于配电网规划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进行配电网的规划时,配电网的经济效益、投资成本都对规划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发电的应用,对于配电网系统电压的稳定性提升和配电网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2 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整体的进步,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一切都使分布式发电在配电网规划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以下从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影响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的不利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2.1 政策考虑
随着环保发电方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群众开始对环境保护有所关注。环保发电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因此国家为了更好的实现 “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目标,加快了对于环保式发电技术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许多电力学专家认为为了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并节省相关能源工程的投资预算,分布式发电和传统发电方式的结合与大规模的应用势在必行。2013年8月,国家能源局日前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分布式发电示范区名单,涉及7省5市、总共18个示范区项目。这些示范区项目横跨2013~2015年、共计1.823GW。我国政府通过采取鼓励性政策并提出其他税收优惠措施来提高分布式发电的使用率。从而更好的促进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进步,最终促进我国环保发电水平的提高。
2.2 技术因素
目前我国DG发电的成本仍然远远高于集中发电的成本,因此分布式发电的应用范围相比集中式发电仍然十分有限。同时分布式发电技术上的不成熟也导致了电力输出的不稳定。除此之外,分布式发电技术对于环境因素的依赖过大,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分布式发电在配电网规划中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限制了我国配电网的快速发展。此外,分布式发电技术对于配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升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分布式发电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适用性和便捷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在我国推广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此同时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科研团队,在提升DG技术的同时减少其在配电网规划中的负面影响和不稳定因素,突破技术上的难题,从而促进分布式发电在我国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2.3 实践因素
DG 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其在配电网中的DG 的运行特性、用户的需求、位置等密切相关。在如今配电网故障频发和电力企业逐步加大对配电网控制的背景下,分布式发电在配电网规划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世界上的其他发电方式相同,分布式发电的发展也与实践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缺乏分布式发电配电网规划的实践经验,对于相关数据的处理、配电网系统的规划、配电网成本的分析、用户的需求都有存在很大缺陷。因此我国在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问题时,应当出实际的实践出发,专注于之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合理的对分布式发电配电网进行规划。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也日渐成熟,分布式发电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的分布式发电相比其他发电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电力企业在进行配电网的规划时,应当通过将不同的电力输出方式互相结合,在不同的发电方式之间形成优势的互补,从而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高质量的电力资源。与此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配电网规划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企业在进行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时,应当从国家政策、分布式发电的技术成本,配电网的输送能力、配电网规划的后期调整等方面出发,对分布式电力配电网的规划进行细致的研究调查,并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从而促进分布式的配电网规划的合理发展,最终促进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巨良.对电网规划及优化探讨[J].广东科技,2008(08).
【关键词】民族文化;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一、近年来,发展民族文化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有的民族文化是发展贵州省旅游业的基础。现代都市人对贵州省的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人们另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商业价值,是贵州省区域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使得旅游地区有意识地挖掘和开发旅游相关的文化性资源。刻意追求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而使得本民族文化商品化发展,必然会加快当地社会文化向浅表性变迁,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文化对原生文化系统的扰动,导致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趋同。在系统内部刻意地迎合与系统外部文化的冲击双重作用下,传统文化会不断萎缩、失真;传承会中断;最终将丧失。期间可能会使旅游地社会文化出现不协调发展,导致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扰乱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相应机构对其做出调整。地方民族特色的消失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旅游资源质量的下降降低了其吸引力,并丧失应有客源市场。二是渐渐失去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就渐渐地失去民族文化竞争力优势,由旅游业带动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可以改善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得到了复兴与加强,也能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但不能忽视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其他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一方面旅游开发中各种外来旅游产品为迎合旅游者心理,使民族文化趋向商品化和低俗化,这类旅游产品不仅易被复制、降低其吸引力,过分注重文化的迎合性和表演性,还会造成对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忽视和丢失。很多古迹遗址的重修重建不仅没有恢复原貌,更没有体现原本文化的内涵,如果任由这种伪文化形态的产品充斥市场,不仅会降低民族文化固有的价值,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强势文化的经营理念在少数民族心态中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迁。旅游使文化出现近距离比较。民族文化作为较弱势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羡慕和盲从会导致旅游地居民行为式从模仿到追求,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从怀疑,轻视到放弃。旅游地原有的社会文化传承机制出现裂痕,特别是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的人群对强势文化的趋同心理,引导了从言谈举止、衣着服饰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一系列转变。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旅游区这类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当我们在探究贵州省的人文生态旅游发展时,不得不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放在第一个位置。
二、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思考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会对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影响,使之产生更新和变更,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与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的消失伴随出现,进而制约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发展旅游业是贵州区域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但是外来文化不加限制地导入,事实上剥夺了少数民族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旅游业难以持续发展。从贵州区域的社会性质和旅游产业特征出发:一是要尊重少数民族对文化的判断和对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二是将自然环境保护观念应用于社会人文环境中,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三是转变旅游开发意识,即贵州区域无须用现有景区开发标准进行资源开发。四是转换经营理念,不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将自己民族文化商品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建立贵州人文生态旅游区。人文生态旅游首先在于要有真实性,要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这种旅游项目必须特别重视保持其真实性,在一切细节上都要力求突出本民族的特点,力戒矫揉造作。民俗不能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被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会威胁着民俗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变成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对旅游地要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其次,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要提高游客参与和体验性,人文活动类旅游资可以通过实物展示,但更重要的是依托一定的文化活动过程,向游客展示生动、独特、新奇、神秘、有趣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刺激性,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主动性,变静态旅游为动态旅游,能够使游客充分感受丰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由此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作为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庆活动,对游客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祈福迎祥等。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会给旅游者带来无穷乐趣,并且由于旅游者参与活动,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延长了参观停留的时间,感受了异族风情。
三、结语
贵州是旅游大省,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大力发展以民族文化和社会风情为主的少数民族风情游吸引力极强,因为此种旅游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提供了条件,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已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这些都可以促进贵州的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著,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龚德全.傩戏美学特种探微―以贵州傩戏为例[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