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生能力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7 17:18: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生能力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生能力培养

第1篇

一、培养创新型教师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关键是要更新教师观念,而理论学习是培养教师创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清华大学进修学习;请国家一流的心理学专家培训全体教师,让每位教师都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努力培养双师型、多师型教师,使每位教师都拿到了企业上岗资格证,都可以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对课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培养教师创新性课堂设计能力,等等。

学校还从清华大学请来“创客”专家来校讲课,从“基础创客教育理论”到“创客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从“基础创客工具的使用”到“创客技术的实践提升”全面覆盖,以“面授+研讨+工作坊”的形式,让教师接触最前沿的创客教育理论体系和技术实践体系。学校通过一系列不断的实践迭代,使师资创新水平越来越成熟;通过不懈努力,将会使创新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将会实现打造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梦想。

二、创造创新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抓住课堂主战场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发挥潜能的舞台,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把创新的火种播撒在学生的心里。

学校本着“不求人人第一,但求人人唯一”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深挖每位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分层次教学、求异性教学、鼓励性教学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文科教学鼓励学生的观点各异,理科的解题和实验提倡过程和方法求异求新,实训教学要尝试以不同的技能解决相同的问题……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多维度地展开。在解题过程中,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以新颖、独特、巧妙的思维方式,迅速接触问题的本质,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对于学生的新发现和提出的新观点,教师及时给予褒奖,而且从班级到学校各个层面都应给予鼓励与褒奖。学校在教学楼大厅里经常展示学生的创新作品,以此来鼓励创新、发现人才,学生也以能够创造出新的作品和有新的创意而感到自豪。

在学校的课程中,还渗透着“清华大学青橙创客教育”理念,借助电子模块,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打开了他们的思路,开发了他们的潜能。学校通过实践课程体验,让学生体会“玩中学,做中学”的乐趣与意义,让学生了解创新理念、体会创新精神、感受创新的魅力,进而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

2.组织创新活动

创新需要动力,也需要认可。这种动力和认可表现在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比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比赛和创新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使他们从成功中获取自信,学到知识,不断为自己的创新之路注入活力和新的动力。同时,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创新比赛,地点是在学校的“创想空间”。例如,2016年举办了“创想大爆炸”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成立比赛小组参加比赛,各小组均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作品。这使学生们的脑洞大开,他们积极活跃、战略统筹、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特别注重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其动手能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能有收获;创新无论成与败,行动决定一切。由于实验实训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学校严把实验实训关,应开的实验实训课必须提前做好计划,并由校长亲自检查;列在计划当中的实验实训课必须保质保量、开足开齐,让学生有较大的收获。

学校每月还会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题目,激发学生去创想。如矿泉水瓶形状的创新设计、怎样让乒乓球下落得最慢……一个个题目,就是一个个创想的舞台,激发了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此外,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学案,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交流能力。

四、创设学习环境,培训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学习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名校的“创客空间”建设,在校园黄金地段建设“创想空间”。内有高端计算机、时光隧道、机器人、无人机、创新书刊等设施设备。每个班级都有创客小组,轮流到这个奇异空间进行创想、创造和交流;教师们也有创客中心,而且有专人负责管理,一个金字塔型的创新团队在学校形成。师生每周定期在创想空间活动,进行创作,多项发明创造在此诞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引领作用。

学校要求每名高中生至少要学习一门技能。由于学校是职普教结合的“C合高中”,学校的中专是“全国示范学校”,实习实训设备齐全,能为高中生提供学习技能的场所和师资。学生在学校可学到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动漫游设计、网络设计等技能,为他们日后的创新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第2篇

一、高中阅读教学的特点

阅读教学需要构建在字、词、句、段落等因素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在简短的文字里体验阅读教学的魅力,培养并增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否则,高中阅读教学不过是一句口号,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1.明确的目标性

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最终体现为流畅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等等。当然,这需要借助有限的字、词、句形成整体文字,体现出一定的感情基调,并依托感情基调,去体味文章的内容,从而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显著的工具性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然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小段。因此,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赏析能力的背后,更多的是将这种能力延续到学生迈入社会后的时间段。毕竟,面对各种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学会游刃有余地沟通,才能满足社会环境的要求。很多沟通技巧、语言风格等能力都得益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中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的魅力并未散发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某些问题,阻碍阅读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1.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学生、家长、学校都希望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从能力方面去考虑问题。最终,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难以体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带领学生剖析和总结,学生的积极性未发挥出来。

2.阅读教学方法欠妥

很多教师总是对极少数文章进行阅读方面的训练和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欠缺很多能力,能力素质呈现出单一性。很多时候,学生可以流畅地表达,可以熟练地阅读,却未必拥有过硬的文笔,原因可能在于文章体会能力较差。这样,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学习方法之间不能有效衔接,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3.阅读教学课时较少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能力状况,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上花费的时间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总是对很多类型的文章采取一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高中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生具备较高的阅读鉴赏能力是一件好事,也是阅读教学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立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彻底领会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采取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水平。

1.从字词句入手,培养阅读基本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从文章的整体去把握主旨思想,因为那样必然有些困难。因此,要学会从细微之处着手。从细微之处入手,可以通过有限的信息勾勒、联想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比如,在学习现代诗歌《雨巷》时,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巷”是代表江南气息的典型词汇,而江南的雨多是细雨如丝,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因此,有了江南的“巷”,有了江南的雨,那么,江南的细雨下,巷子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会不会出现油纸伞,这些问题是自然跳入脑海的问题,这就是开启我们继续阅读的钥匙。同时,正因为江南的细雨给人一种哀怨的氛围,所以有助于于我们去定位全诗的感情基调。可见,我们可以从字词句里去捕捉一些有效的信息,从而从宏观上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又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词汇就起到了较好的反衬作用,引出了那段黑暗、恐怖的历史。同时,文章中还用“张大了嘴巴”“浑身发抖”“跪了下来”表现参观者内心情绪的波动,从而给人留下非常立体的视觉形象,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2.探究创作背景,实现探究性阅读

语文教师不能认为对整篇文章加以讲解后就算完成任务。因为,一些文章的内容分析需要与作者所处的年代、历史背景、作者本人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保证阅读教学的水平。因此,我们不仅要完成对文章的学习,还要从文本背后的故事入手,去体会文章的真正内涵。

比如,《归园田居》中写道:“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诗歌描绘出美好的田园风光与安静祥和的村居生活。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陶渊明不满足于田园山水,怀抱着为人民做一些事情的远大抱负。那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问,既然陶渊明喜爱田园风光,喜爱村居生活,为什么还想为人民做一些事情,而不能彻彻底底地去享受田园生活呢?如此提问,学生必然会从更深层次去体会诗歌背后的故事。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使文本与历史知识形成了有效的链接。陶渊明所处的朝代是东晋,政治腐败,权利斗争、社会矛盾成为主要的生活状态。因此,他为人民做事情的抱负无法实现,而他是一个刚正耿直的人,不愿参与到对人们毫无益处的权力之争当中,所以,才想到隐退,融入美好的村居生活,去享受田园风光。

可见,对文章做一些深层的探究,不仅会重温一些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在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属于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3.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意境

文章的意境是作者心绪的直接表现。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把学生带入那个特定的环境,体会文章的意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的心绪,感受作者的笔触。

比如,通过多媒体视频来感受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体会乌鸦的啼叫,体会江边的渔火,体会凄然的钟声,从而使高中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确保学生对全诗有一个系统的拿捏,体会诗中的意境。

第3篇

一、抓好读准关

现在,很多学生只在小学时读拼音,到高中有的拼音都忘记了。再加上初中高中一直学习英语,很多高中生把汉语拼音和英语混淆,碰到疑难字即使有拼音也读不出音,有的干脆念“半边字”,不查字典。再加上农村学生受方言影响较大,朗读的准确率更低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先要让学生过好读准关。

我在教学生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举了伊能静唱这首歌时,把“纶”字音读错的事,学生哈哈大笑。我提醒学生,他们也常常念错音,如果不认真订正,也会闹大笑话。同时告诉学生,读准字音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前提。上课时我会抽出一些时间帮学生复习拼音知识;在教学生读生字时,可以根据本地方言特点,对于一些常常读不准的字重点指导和训练,在平时的朗读中更注意指正,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同时我也提醒学生日常阅读时,要把不懂的音通过查字典的形式及时记下来。

当然读准不仅包括读准字音,更要读明句读,读出语调和节奏。语调是语句层面的声音形态。平常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句的高低、轻重、长短。比如,我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导朗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告诉学生,这句是写景语,重音要把握好,该句中的“穿”“拍”“卷”要重读,声音洪亮,使人感到“峭拔“千钧雷霆”和“气势力量”。其“形”可感,其“响”可闻,其“色”可观。

二、分清朗读对象

朗读时,不同的文体宜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如诗歌和散文,重点在于解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朗读前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生平、个性特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在朗读时就会引发联想与想像,激发起共鸣。比如同样是唐代诗歌,如果学生能了解李白的个性和经历,就知道朗读李白的诗歌与杜甫的诗歌就有很大的不同。朗读李白的诗歌时多数要激越奔放、充满豪情,而朗读杜甫的诗多半多了一份忧郁、深沉。而文言文,重点在于根据字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理解中读。“诵读”是前人强调的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叶圣陶说过:“文言文,从前注重读,此至有道理。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必熟乃能写,亦如今时儿童熟习口语,乃能说连贯之一段话也。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求其能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较之仅仅看一二遍好得多。”至于戏剧、小说、童话、重点在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读出感情。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读三个动词“纵“跳”“扑”,要先领会虽然此时的葛朗台已是六七十的“老头儿”,但爱财如命。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

三、重视榜样的力量

语文老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诵读的能手,练就过硬的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朗读榜样。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令学生陶醉,他们也会跟着模仿。于漪、程翔等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他们注重范读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也要学会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以榜样的力量带领学生走向朗读的更高境界。

除了做范读的榜样,语文老师更要善于发现班上的朗诵人才,培养这些同学的朗诵能力,使他们成为班上同学的榜样。记得上柳永的《雨霖铃》时,在分析完文章后,我请学生来朗读。学生推举平常经常范读的同学朗读,他声情并茂的朗读迎来同学阵阵掌声,使学生热情高涨。接着一位女生自告奋勇,也起来朗诵,较前一位同学有过之无不及。在这些同学鼓舞下,我发现班上很多同学爱上了朗读,与我刚接手这个班叫学生朗读时的羞羞答答完全不同了。这不仅是老师倡导的结果,更是榜样的力量。只有学生发现身边有朗读高手,他们自然就爱模仿,自己也有信心提高朗读能力。当学生爱上朗读,自然就能增强学生语感,提高背诵能力。

四、要利用好工具

要提高高中生朗读能力,还要求老师利用好工具。现在一般中学班级都配有录音机,学校都订了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但没有把这些条件充分利用,有的长期搁置尘封。我们应当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手段,让录音机、录音带物尽其用,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模仿有材料,学习有目标,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当然,条件好的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我上《短歌行》时,在范读时,我用了c00lEdit软件,把《短歌行》分解成一句一句,录音放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这样范读可以激发大部分同学诵读兴趣,提高大部分同学诵读能力。并且这个软件比较好用,教师制作起课件来也比较便捷。同时在多媒体上课时还可以应用音乐伴读,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伴读,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朗读。比如我为《短歌行》选的伴读曲是《妆台秋思》,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既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又促进学生在配乐朗诵中去体会诗人融诗情、哲理为一体的意境。

五、找好朗读的时间

第4篇

一、强化朗读

在听、说、读、写这几种能力中,最能够训练或者体现语感能力的是读。因为语感与视觉紧密相联,也就是看的过程中的反应程度。而视觉表现在学习中主要是读———眼动基础上的口诵。语感强的一个特点就是一读就懂,靠直觉判断,注意力无需停留太久。因此强化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途径。高中阶段的语文课,都安排了早读,一周的几天几乎和英语“共享”;甚至有的学校还安排了晚读。时间是充裕的,为什么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甚微呢?不少教师发现,其实这些时段阅读的效率很低。首先学生状态整体不好,读书时声音细微,漫无目的,尽管教师或语文科代表提供了参考任务,但多数学生没有限时完成的意识,反复肤浅地在参考任务上磨洋工。基于此,强化朗读,一方面要求读书时有正确的姿势,自由舒展,不能让课桌承受全身的重量,保证精神状态饱满;另一方面,也要求手嘴齐动,边读边标注,声音洪亮,借用疯狂英语的话,“要语感,可疯喊”;另外,应让同学们有任务感,限时检查,不能自由放羊,好坏由他。将每个读书时段基本分成三个环节,一是复习昨天内容,二是预习今天内容,三是复习前段内容。侧重哪个环节,时间如何分配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在行间巡视时不时抽查、了解。这样一方面指导方法,另一方面加强督促,强化朗读,让学生在多读中逐渐感悟,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哪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读多了,语感也就逐渐会有了。

二、指导思考

强化朗读,自然能培养语感,但靠朗读的“剂量”增加来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生成语感,毕竟过程缓慢,也许效果甚微。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悟什么”“怎么悟”,朗读就会有目标、有方向,朗读的效果就会更快、更好。那么,朗读时“悟什么”呢?语感既然是对语言材料的感悟,那么语言材料就是我们要“悟”的对象。语言材料有哪些呢?语言的材料有字、词、句、篇和标点等,而这些材料的组合是有要求有规律的,也就是语法、修辞和逻辑。因此,语感的训练要依托语言的材料及组合规律。如此,朗读不仅是见字发声,还应该在篇章中突出字词句篇和标点这些“思考点”,并在文章中心的范围内,围绕它们思考语法、修辞和逻辑,甚至表达的妙处。至于“怎么悟”的问题,也就是体悟的方法。对语言的理解有的是凭感觉,胡乱猜测;有的是凭理性,确认与分析;当理性分析成为习惯,不必再自我强制而成为不自觉的行为时,很强的语感能力就形成了,这是更高的理解。由此,可以说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这样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训练的效果会更明显。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课本作为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依托,选取文中的语言材料的实例,指点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来体会其妙处,领悟其中所倾注的感情。比如,朗读时注意分析词语的褒贬色彩,标点的抒情作用,句式变化的表达作用,情态副词的效果等等,疯狂的朗读就会更有味道,更有兴致。

三、多听多谈

现在的语文课堂,基本少不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利用好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多听多谈,在听与谈的吸收与输出中,训练反应速度,培养语感。相比读而言,听更能训练语感。因为读是面对文字、文本,确认可持续;而听易混淆且瞬间即逝,逼迫学生必须快速反应,稍不留心就会产生歧义,导致误解。比如说话时的音近字,比如停顿、轻重、语调等都能区别意义。例如“这次优课评比,我校就三人获奖”,副词“就”可以多种理解,一是表示喜悦,三人不少了,二是不满意,嫌少,获奖的人应该更多些。当然有了特定的语境,多义就基本可以消除了。学生合作学习时的多听多谈,学生教学生,能根据自身取长补短,各“学”所需。会谈,且谈得好,会有语感,且可让听者产生语感;不会谈,自然没有语感,也就不能让听者产生语感。谈话时因为少了师生间的心理与情感距离,比较敢于自由表达,无意中都会体现自己惯常的语音、语义的停顿,语调、语气的处理和词语的感彩,有利于养成语感。

四、结语

第5篇

一、音韵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学、词汇、语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言文中有些问题,必须从音韵的角度去剖析,才会对其理解的更透彻。所以,掌握音韵知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掌握音韵知识,可以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这样可以清除朗诵过程中的文字读音障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教材必修三第3单元中,荀子《劝学》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中“生”通“性”。此二字的古今意义相差甚远,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准确顺利地辨别二者的通假关系呢?这涉及到古音韵的问题。而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是根据文章课文的大意以及句子与其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来推测“生”的意思,从中明了它应该通“性”,取“天性、资赋”之意。但从音韵学上看,尽管“生sheng”、“性xing”今天读音完全不同,但古时候两个字的读音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性 x-”是从“生s-”得声,x为腭化音,来自s或h,所以知s为齿头音,正齿音后来读为sh,?故知“性”(x)是生(s)齿音流变的结果,古人用“生”代替“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目前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音韵部分已不是重点讲授内容,如果系统地去告知学生所有音韵,可能在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学无定法,教师可以把常见通假字的音韵学方面的某些要领加以传播,这样既轻松学生接受,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再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4单元中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其中有句子“奉璧西入秦”。目前对此字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此字应读为“peng”,通“捧”,有“捧着”之意。有人认为此字应该读为“feng”,因为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此字的音为“feng”,也有“用双手捧着”的意思。抛开争议,我们暂时当它读为“peng”,通“捧”,这从音韵学上看,也是有据可考的。今天的“奉”字没有“捧”的意思,文言文中怎么能把两个字相通呢?其实“奉”的“承接”之意,后来由“捧(P-)”表示,是因为古代没有轻唇,上古时无f-v-读音,“f-”、“p-”为同一声符,“奉”为古字,加一个与“奉”本义相关的偏旁“ 扌 ”作义符,就构成了今字“捧”,“奉”、“捧”为古今字。

对于异体字也有很多例子,如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3单元《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俯”是“免 ”的异体字,从字形上看,两字根本毫无共同的特点,毫无任何关系。但如果用“古无轻唇”的理论,就可以解释了:两字的声符“府(f-)”、“免(m-)”,前一个是轻唇音,后一个是重唇音,在上古时候,没有“俯fu”这一读音,“ f-”读若“m-”。

2.掌握音韵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在朗诵时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句中的“脱”,有些人把它理解为“逃脱”、“摆脱”,“与”解释为“和”。从现代汉语的词意来看,好像解释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不符合古人的意思,因为古代d、t同属舌头音,用同声相训的方法可知:这里的“脱”是“单”,有“一个人、单独、独身”之意。“与”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连词词性,而是动词“率领、带领”的意思,因为刘邦和其它四个人在地位关系上并不是平等的,但“与”翻译成“率领”,似乎不多见。其实这里的“与”通“以”,两者在文言文中相通的时候还是比较多见的, 例如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中的“与”就和“以”相通,有“率领”之意。明白这个,就能准确判断“与”在句中的正确意思了。

还有《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中的“乃”很多人解释为“于是”,很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但如果根据文章的前后语境分析,翻译成“于是”还不足以突出“项伯”和“张良”的亲密关系。根据音韵学方面的知识,“乃夜”翻译成“当夜”,才能体现出项伯对张良的关心。“乃”、“当”在古时候是同音,因为上古端(d)泥(n)互转。

虽然在目前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关于音韵部分已经不是重点教授的内容,但是,适时地给学生渗透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内容,对帮助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断句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朗诵能力

文言文断句,传统说法就是我们在韩愈《师说》中所见的“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断句的前提在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上,朗诵就显得很重要。而断句断得明白,也能提高文言文朗诵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碰到断句语段,通过诵读,了解整个片段;再通过语感,初步断句,缩小断句范围;然后,应用断句技巧,进一步断句。

1.找虚词。注意句首的发语词、句尾的语气词、出现在句中的虚词和一些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常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通“欤”)、焉、邪(通“耶”)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主要有于、为、则、而、以等。还有一些复音副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它们多放在句子的开头,在它们之前往往需要断句。例如:且夫、若夫、乃夫、至若、已而、于是、虽然、至于、是以、是故、向使、纵使等。

在高中课文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关于虚词断句方面的例子。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盖”为发语词,两个“则”都是出现在句中的虚词,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韩愈《师说》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中的“也”“乎”为句末的语气助词,“夫”是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是故”则为出现在句首的关联词语。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时就不能从其后断开,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有“对”之意,就不能从其后断句。“也”有时放句中表停顿,可断可不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是说也,人常疑之。”连词“而”有时放在句中用于连接词或者短语,表示并列关系,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非常紧密,这时一般不在它的前面断开。例如,“吾常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如果“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它的前面断开,例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夫”除了作发语词外,有时可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以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断开。例如:“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看对话。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云”“曰”作标志,“云”“曰”后可以断开。例如,在《鸿门宴》中,“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3.观修辞。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也是运用修辞的。对称、排比、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另一个特点。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的这两大特点进行。

对称: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顶针: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几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利于断句。

4.辨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断句。

例如,表示判断的“……者,……也”“ ……者也” “……,……也”“……者,……”句式。表示反问的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的固定结构“为……所……”“受……于……”“见……于……”等。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句式,它们对于断句都有很好的帮助。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臣诚恐见欺于王”等等。

总之,掌握了断句的技巧,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文言文朗诵能力。

三、典型案例

第6篇

一、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培养的内涵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会发生急剧动荡的变化。他们面临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竞争激烈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挑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高中生具备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将来的生存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阶段应着重于培养高中生人生规划意识、满足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调研,我们认为: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就是指高中学生对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考量,为将来能够幸福的生活做好这一阶段的准备。其内涵具体划分为三个维度九种能力及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见下图):

二、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培养的主要举措

(一)自我维度

1.特色入班仪式。高一入班仪式,首先由年级主任以“带着目标上路”为题发表讲话,接着由各班同学将自己写下的目标、理想与心愿,装入“心愿瓶”,放在教室。

2.观看学习方法视频。如组织师生观看魏书生学习方法视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思维的方法,强化反思意识。

3.创设“周末大讲堂”。两周一次的周末大讲堂让学生接触到了各界名人。如:邀请北师大的沃建中教授为学生做了“带着目标上路——成功规划自己的人生”讲座,邀请影视演员黄小蕾做了“人生如戏,找对自己的目标”报告;邀请文学作家曹文轩为学生如何读书做了指点等。

4.进行国旗下讲话。如本学期开展了2次人生规划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分别以“在人生规划中实现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和“用规划管理自己”为题,唤起高中生的规划意识。让学生清晰的意识到,规划不仅包括制定目标和计划,还包括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以及行动后的反思这样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人际维度

1.丰富的社团实践活动。学校多个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荷风诗社”春节期间写对联送给道德模范;走近顺义名人进行访谈等。

2.举办演讲比赛。如高一学生在寒假期间阅读经典书籍和名人传记后,组织了“阅读经典,感悟人生,规划自我”的演讲比赛,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心理辅导活动。团体辅导和个人心理辅导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知自我,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指导学生与别人相处时,学会理解、包容,真诚相对。

4.感恩活动。如祝福日活动由“祝福诉说?”、“祝福传递”、“感恩腾飞”三个乐章组成,通过活动增进了学生知恩、识恩、感恩、报恩的美德。

(三)社会适应维度

1.各种文化建设。如在教学楼外悬挂“尽早规划高中生活学会创造美好人生”等宣传条幅、班级内布置“梦想树”等。

2.召开主题班会。如召开“尽早规划高中生活,学会创造美好人生”的主题班会,使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调整好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3.召开家长培训会。如邀请北师大的沃建中教师为高一学生的家长做了家教结合专题讲座等。

4.开展各种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组织学生立项关于学科和生活、学习方面的课题,比如学生提出的《高一新生如何适应高中生活》《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我》《高中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我理想的大学和专业》《10年后的我》等等;积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加实践活动,如《关注食品防腐剂的调查》《顺义交通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借助学校的周边资源如汉石桥湿地、北京国际鲜花港等,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是初步的,在理论的系统化和实践创新的结合上再下功夫,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要做的。

第7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位著名的外语教育家曾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学本身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高中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最直接的来源是外语教师的情感动力以及对他们的态度。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教师,因其教学有方,而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反之,教学无方,照本宣科则会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反而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兴趣大减。所以教师对教育学生阅读课程的态度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个“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时,他们才会信任老师所讲的东西,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教师平时应该主动关心学生,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引导他们学习英语,让他们渐渐地喜欢上英语,喜欢阅读英语相关的文献,提高阅读能力。

2.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英语已经遍及全球,从全世界来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说其他语言的人数,1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很多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任何一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我们看到,很多官方的、政府性质的活动、文件、交流方式都使用英语。外贸行业也把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外贸交往、国际礼仪、书信函电、进出口文件以及银行文件语言等等,统统以英语作为标准通用语言。由此可见,英语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阅读能力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有动力去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积极去翻阅相关的文献,并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生善于积累词汇的习惯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石和语言意义的载体,它维系着人类的思维活动。语言若离开了词汇,就无所谓语言。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阅读理解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提高词汇的量度。阅读是英语教学及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综合技能,它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积累词汇的习惯,掌握大量的词汇,以提高阅读能力。

三、要求学生背诵几篇经典的文章

英语的阅读除了要有词汇量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语感,否则运用中文的思维去阅读英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受到限制,而且还理解不了文章的意思,所以要求学生背诵几篇经典的英语课文是很有必要的。经典的课文里面包含了好多句式,也蕴涵了很多语感,如果学生能从中体会并把它们背得滚瓜烂熟,那么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会存在一定的英语语感,他们也学会了相应的句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其他文章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举一反三,得心应手,阅读能力就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了。

四、适当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通过阅读获取和吸收英语书面信息,和作者进行思想沟通,从而实现书面交际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选择阅读的文章,所选择的文章不要太难,也不要出现太多的生词,最好是结合所学的课文的知识来选择,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就算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知道个大概意思,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了。这种训练既要要求速度,又要要求质量,也就是在相应的时间里完成相应字数的阅读文章。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因为在这些训练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阅读的技巧和阅读的速度及质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五、巧妙地将课内与课外教材结合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传授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还要从学生物理学习的思维、能力培养入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学习的方式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科学思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活学活用,提高知识的灵活度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根据刘建伟等研究人员对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调查结果,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物理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不够成熟。在物理学习的抽象思维品质上,学生的学习深刻性多于物理学习的独创性,这说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仍存在刻板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仍然有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抽象思维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中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笔者结合高中生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是人面对一定的任务领域和范围,搜索提取信息并利用原有知识,形成自己所能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的过程,是有目的性、认知性、内隐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高中生所面对的物理问题,大都问题明确,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终极状态都有明确的答案。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如何获得成功?不能解决的障碍在哪里?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是如何运作的?

榱伺清这些问题,有研究者通过“口语报告”技术对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解题全过程的即时思维资料,为我们研究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口语报告”技术对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操作存在“整体模仿”和“科学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科学分析具有“被迫”特征;与定律(定理)一并记忆提取的“分析规范”,对问题解决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非结构性力学经验背景缺失,直接阻碍高中生解决问题,而“随手实验”科学素养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问题的正确解答与对问题的整体性理解建构存在差距。

二、物理教学方式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学习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中,常常是填鸭式的学习,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很简单,但也很被动,常常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很少去独创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加之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重压,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就会习惯化,遇到新的问题常常会通过刻板的模板生搬硬套,这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

实验探究能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当适当摒弃,虽然可能对教学成果有所影响,但是长远看来其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的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对探究能力的影响

深刻性品质是物理思维最基本的品质,它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广度、深度和难度。深刻性品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对研究对象采用正确的思路分析,对研究问题以外的无关条件的排除,对研究问题暗含的隐藏条件的挖掘等等。

物理思维的灵活性是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思维品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灵活程度。物理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品质的灵活程度,即在遇到难题时能否跳出研究问题,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能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在物理问题中,隔离法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体现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灵活性思维问题。因此对于学生灵活性思维的检验,可以采用如何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一类的问题来检验。

物理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物理思维独创性品质体现在学生运用抽象思维,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物理问题的解决思路通常并不唯一,从不同的思路思考问题,也是学生独创性的反映。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探究精神,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平时习题、实验训练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晴.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1):94-99.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创新 培养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具体地说就是主人翁的心态、独立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展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二)成人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正趋于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向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正在向成熟的指标发展,正处在社会人格化的过程中。

(三)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又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前瞻性

青年时期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间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追求自我实现。

(五)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走向成熟,加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得高中生经历充沛、血气方刚、反映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乐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中生生理及心理发展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从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个班会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不同于以往,从学习到生活都更多的需要自我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将被甩到后面。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将成为自己未来个性发展的前提。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灌输思想外都要在实践中完成,自主意识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陶行知说过:“游泳就须在水中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所有教育活动,如班会、团会、联欢会、班费管理、劳动组织、自习管理等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实施并完成。但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是这“放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干部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管理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所不同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制定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实践的快乐。譬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的值周班长制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由班干部开始,进而普及到一般同学,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教师只指导其方向,出现问题时同学们互相帮助自己解决。值周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体味,以主人的意识和姿态去要求自己,收到了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当然,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自主管理同步的自主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成人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成人性是指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成人。高中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同时他们又思想幼稚,缺乏理智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如,他们自视很高,不喜欢别人对他们指手画脚,不愿意听从别人意见等。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真正以“教仆”的身份去面对学生,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教育。

成人性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行事做人都要依“法”而行。如青春期教育。我们都很清楚,青春期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可视为洪水猛兽;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行政命令,强制压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再如:学校管理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清楚: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依“法”而行,奖惩并用。这“法”应是学生意见与校规校纪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旦产生,就在班级就具有了法的威力。作为学生就应明确如果违反或背离了“法”的要求,就必须接受惩罚,因为高中生是有独立尊严的人,已经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明白奖惩对于自己的利害关系。

(三)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1.支持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呈现的改革、创新的行为。

班级管理中的改革创新行为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积极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行为可能有悖于常规,但只要这种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不违背校规校纪,我们就应该认可并支持。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挑战老师。

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地接受,这样是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并且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人”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中的质疑挑战就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学生本身就是推动知识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3.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碰撞。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更主要的是集体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在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清楚理解拓展思路的。在班级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 ,通过相互提问题,调动学生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教学管理中定期进行的“点子之辩”、“我之新见”等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头脑更活跃了,不走寻常路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后形成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关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和想法,希望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