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8: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新举措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总体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使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因此本论文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应该采取的新举措进行探讨。
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1.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常常会催生出新的技术革命。尽管对当前将要形成的新的技术革命是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但许多学者认为科技进步、发展、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正在孕育新突破。从具体的行业上看,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已经分别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长最多和最快的领域。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无线革命和大数据三大变革将给本世纪带来巨大的改变。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3D打印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而页岩气技术已经实现重大的突破。
2.生产方式变革趋势。总的来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三个融合,三种趋势”。第一,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相融合,呈现生产个性化、分散化增加趋势。这种个性化、分散化的趋势将使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对区域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第二,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现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对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或者说是进入互联网能源时代。第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呈现二、三产业界线模糊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活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制造业必须与服务业实现更深的融合,从而使二、三产业的界线逐渐模糊化。
3.生产布局调整趋势。(1)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的所有生产环节中,附加值不断地被创造和累加,并且通过该链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就是说,生产在全球的分布,不再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内分布,即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这种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深化的必然产物。
(2)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当前有约2/3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服务业;②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某一工序或者零部件分包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使接包企业在中间产品生产和服务环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若干是新产业;③据经合组织的数据统计,66%以上的全球货物贸易是中间品贸易,而在服务贸易中该项比例高达70%。
三、中国的新举措
1.坚定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对全球经济化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新形势,我国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双边、多边以及区域贸易体制谈判,努力转变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促进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形成以周边国家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2.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应在试点基础上,选择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继续发展自由贸易园区或自由贸易港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为全面改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3.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外开放的新亮点。我国西部地区历经多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局势稳定,投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向西部开放,将重点提升贸易的规模和层次,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和能源合作以及双向投资。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推进向西开放的重要手段,是中央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其工作思路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重点抓好战略规划的制定,极主动推动与中亚国家之间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电信和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扩大在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无可避免。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研究工作,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尹艳林.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新对策[J].国际贸易,2014,01:4-10.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也愈演愈烈。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金融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庞大而复杂的金融体系,国际金融法规显得捉襟见肘。本文基于金融全球化这一特定大背景,对金融法规的完善简单剖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法规;全球化;完善
金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中心,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持续发展驱使着金融市场不断地扩张。由于金融行业本身特有的属性,如较高的风险性,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更大的经济危机(如1929-1933经济危机)。因此金融监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金融法规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征
一方面,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扩张和经济全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推动了以资金融通为核心的金融行业获得了最大程度参与全球化的机会。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高,金融的核心的为越凸显。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场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从而使得金融市场被逐渐拆分成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独立又共同促进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家并未放弃本国的金融,而是在控制本国金融的前提下,加大了金融流通的自由性,降低了门槛,使得全球金融逐渐成为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个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伴随而来的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竞争也愈来愈激烈。
二、金融全球化下金融法规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法规相对滞后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金融法规的滞后,金融监管的缺失。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大背景下,传统的单纯的基于实体经济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已经很难满足虚拟经济的需求,加强金融法规的建设刻不容缓。金融法规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国际金融关系而制定的国际条约等具有全球性质的条约较少,因此在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方面显得非常疲软;二是基于金融危机而制定的应对措施较少,因此当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因为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特别是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时,达成共识的处理措施就更少,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就显得措手不及,捉襟见肘;三是基于风险防范而制定的预防措施较少,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与未然”,金融法规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国际金融法规的效力有待加强目前,具有国际约束性的金融条约较少,已经存在的轨迹金融法规,其实效力的发挥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国际金融法规是基于国际金融市场而制定的,而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都有基于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本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制定法规的基础不容,这两种法规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由于国际法规在各国家的约束力远远小于本国的法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法规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已有巴塞尔协议等国际规范,但是其中的很多条款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法律,与其说是法律,还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口号。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后盾,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国际金融秩序的长久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国际金融法规的执行力度较弱目前国际金融法规的执行,都依赖于国际机构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国际规则就是基于这种合作关系的产物。各国负责制定本国的金融法规,并参与国际金融法规的制定。国际金融法规的执行要依赖于各个国家,各个国家本国的金融法规是基于本国的利益制定的,而国际金融法规是基于全球大背景制定的,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际金融法规的执行力度远远不如本国的金融法规。
三、完善金融法规的措施
(一)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加大力度建设金融法规,这是可喜的变化,金融法规的建设,不仅仅是扩大监管的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大监管的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际金融监管的规则。要扩大金融风险的内涵与外延,不仅仅要监管资产负债的风险,更要监管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不仅仅要监管金融市场本身,更要监管金融产品的交易过程;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要把泛泛而谈的国际条约逐渐转变成真正可实施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国际监管责任的划分。国际监管责任的划分,一直是国家金融监管的难点所在,为了使国际金融市场获得更加全面额监督,扩大金融监管的覆盖面,针对复杂金融机构制定法律,进一步明确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责任,是加强金融监管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金融法规的强制力为了更好的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解决国际金融争端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提升国际金融法规的强制力,使得国际金融法规具有更加广泛的约束力。一方面,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的国际金融组织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广泛征求各国的意见,促进金融监管的统一性和法制性。另一方面,要大胆的进行金融监管的创新。加大金融监管的创新力度,能够完善金融监管的框架,同时又有利于保障在宏观的监管下,各种金融问题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
(三),倡导国际金融法规价值的多元化各国的经济水平不同,金融发展程度各异,不能够一把标尺来衡量全球所有的国家。因此在制定国际金融法规的时候,既要保证其统一性,又要承认其多样性。既要考虑到全球整体金融的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各个个体的金融发展水平。,承认并接受其多样性。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金融全球化的表现也进一步凸显,为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法规的建设,逐渐实现国际金融新秩序。
参考文献:
[1]谭振波.国际金融危机语境下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河北法学,200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经济全球化自二战后蓬勃兴起,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
1.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它不仅为了满足本国的人民,而且也为满足全球人们;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在国际空间中进行更加频繁,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超过了生产的增长速度。
3.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还表现在金融全球化,即一个国家的金融活动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又扩大了世界经济贫富差距。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的发展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将陷入困境。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更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是我国对外开放获得的最主要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更大的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形成了我们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增长。
2.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我国国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经济全球化完全打破了我国经济以前的自我封闭形式,促使我国经济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调整了产业结构,让我国产品需求从内需扩大地全球,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2001年我国加入WTO,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避免了人为的限制,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流动避免了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各国的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商品,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二)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金融一体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取决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国际性的经济波动, 如金融危机等,必定会波及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特别是世界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相互依赖。当任何一个国家出现了内部失衡,很快会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就要求我国务必要提高我国的经济管理职能,防范由其他国家传导的金融风险的发生。
3.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政治更加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国家受到专门国际经济组织的约束。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扰我国提供了更多发热机会和借口。
4.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由于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际经济风险面前更具脆弱性。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一种现实。经济全球化给予了各个国家民族大发展大飞跃可能性的时机,又使每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力既受到了严峻考验。竞争中,我国就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 跟上时代的步伐。
1.坚定不移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应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2.大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集中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一步一步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高度依赖,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不利的影响,以及减小金融危机等的传导。
3.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强宏观调控与有效的监管。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所以要求我国要注意稳妥、有控制地进行。我国也必须进一步规范国内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机构信息透明度,保证我国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4.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目前,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与国外的经济密切联系,而且近几年都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既要自力更生又不盲目排外;既独立自主又不闭关自守,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健康的增长。
5.注重科技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创造了知识资源,以确立应对全球化的根本之策。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效地实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争取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
参考文献
[1] 岳跃.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2):34-37.
[2] 徐忠,海洪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2011(03):8-12.
[3]关春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林区教学, 2010(06).
①开始形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非、拉等地区成为西欧资产阶级疯狂掠夺金银财货和获取廉价原料的狩猎场(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②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生的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对这些地区的原料需求和商品销售。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加快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标志:伦敦逐渐成为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
影响: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先进科学技术广泛传播。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打开门户,卷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一些国家则改革政治与经济结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①完全确立: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特点:①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全球贸易体系初步形成。
②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工初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启动:(具体表现为)其中,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与此同时,世界已无“世外桃源”。19世纪末掀起的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狂潮让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
②加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表现:1948年,由23个国家签订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多边贸易协定。
⑤深入发展:到8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表现: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在此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宣告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大力增长。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经济全球化就已启动。到20世纪初,一个全球贸易体系初步形成。然而不久,这一进程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
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到8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表现1:跨国公司既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特点:它以整个世界为生产、经营的领域,推行全球发展战略,
作用:加强了各国经济联系,并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往往伴随着私人资本竞争的无序性,对东道国的民族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稳。
表现2: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二战结束后,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问题,1947年10月,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多边协定的方式,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但是,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各国开始筹划建立世界性贸易组织。1994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国际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经过多年谈判,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该组织。
性质: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诞生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机制。
作用:它共有五项功能:1促进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与运作;2为新议题提供谈判场所;3推动争端的解决;4执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5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进一步融合全球经济政策的决策。
特点:它实行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二、发展不平衡与全球性问题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又引发了大量全球性问题:
问题1、经济全球化凸显了世界经济体系所固有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矛盾与日俱增。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异。“南北关系”日趋紧张。
应对:1964年,发展中国家组成“七十七国集团”,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
问题2、经济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迭现,人类环境也因此变化,出现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水土流失、陆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
应对:针对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已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推行节能政策,加强循环经济: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联合国环境署”)的推动下,陆续通过《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重要文件和公约,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问题3: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人员与物质的高度流动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造成的国际威胁也更大,如艾滋病、禽流感等。
应对: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加强科技合作,增进信息交流,努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长远发展思路
各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均采取了短期和长期的不同策略。日本政府在应对危机时明确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日本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等多次失败教训之后,在此次危急中提出了以改革促进发展、应对危机的长远发展思路,将应对重点放在日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领域,即“低碳革命”领域、充实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健康长寿社会”领域、旅游观光等“发挥日本魅力”领域。这对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对危机的政策具有启发意义。
二、坚持低碳节能经济的战略目标
受国内地理条件和能源分布的影响,日本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资源相对较少,拉动内需的手段相对贫乏。近年来,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日本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因此,日本政府的应对危机的措施着重以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力度研究清洁能源为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为了减少因为能源进口导致的福利损失,日本政府再次加大了对节能、替代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普及的投资,这集中体现了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增大对重点领域的投资,如增大对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和太阳能发电普及项目投资,通过溢出效应,拉动相关产业链条上的民间企业生产和投资,从而提升绿色产业市场竞争力。日本政府通过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内容的低碳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的措施推进,继续保持日本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地位。
三、坚持民生经济的优先保证
日本政府2009年的国家预算案包括安抚民心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生活防卫紧急对策等三大对策,全部都以守护国民生活为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加强物价监督,扩大对低收入和母子家庭的贷款额度,提高法定最低工资并呼吁企业涨薪,降低医疗和保险费率等。为了落实上述缓解百姓不安的各种措施,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财政专项支出约4千万亿日元,特别照顾高龄者、失业者、母子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与此同时,为确保金融经济的平稳安定,将在市场经济中经常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或服务的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作为重点扶助对象,政府将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银行的出资额从现行的2万亿增至12万亿,为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提供血液的金融机构也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些措施对我国民生经济的调控、缓解社会矛盾冲突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坚持政府公信力与金融公信力互补
次贷危机使得投资者对各种金融资产的安全性都产生了高度怀疑,结果是次贷危机演化成为金融信用危机,对国家的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各国在金融风暴中经济发生衰退、总需求不足或是供给过剩,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其实质是以政府的公信力支撑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当政府对市场彻底丧失信心时,恢复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只不过是空谈。通过政府的危机救助政策,用国家的信用弥补金融机构的信用不足,事实上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旦政策推行失败,无限期的财政扩张可能积累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国债,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对日本政府的信用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应借鉴日本经验,针对金融危机造成的总需求不足,一方面应推进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眼前危机,同时逐步实现中长期财政健全化目标,防范财政风险。
五、坚持不同产业的自救式应对策略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破坏从金融业、房地产、零售业到制造业,甚至传媒产业也难以幸免。面对金融危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日本国内的不同产业和区域各显神通,应对策略大相径庭。日本国内产业中,对日本实体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首推汽车产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汽车厂商还纷纷采取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实施新的技术战略,加强技术研发,以降低耗油量和成本,发展混合动力车,打造新产品,力图吸引更多消费者。面对危机背景下国内消费持续低迷的状况,日本各大百货商场纷纷开始缩短非高峰期的营业时间,同时增加高峰期的店员配置,以削减成本、改善服务以确保收益。面对金融危机和新媒体的竞争,日本报业开始进一步加强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以提升报业的整体竞争力。政府的统筹规划与产业自身自救式调整,是日本经济对抗危机的重要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发展和商业运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六、树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意识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已达到相当程度,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游离于全球性系统风险之外。从理论上讲,全球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有助于生产要素流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很容易演化成地区、洲的灾难,甚至扩散至全球。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渐进过程。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都要禁忌对外贸出口的依赖过重和内需的拉动作用不足,内外不均衡容易导致本国经济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危机袭来,必将灾难深重。一个国家自身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才是最大限度地抵御全球性危机的保障。因此,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必须树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意识,加强危机预警机制,把政府的经济危机管理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来思考,提高全面应对各种危机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背景;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国际市场的融合与统一,是指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及相应生产要素的交换已经扩展到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各地区在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开展经贸活动,这就要求市场制定出相对一致的规则,也就使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各项国际法律也要具备一定的全球化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投资逐渐恢复,经济缓慢向好
虽然遭遇了2008年侵袭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以WTO为代表的各类国际经济及其他组织和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努力,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整体已经逐步走出了危机的阴影。随着投资逐渐恢复,全球经济大局势正在呈现出缓慢向好的态势。同时,由于“金砖”国家相对强劲的发展,近年来已经渐渐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发动机”,国际经济正在步入缓慢上升的通道。
2.自由贸易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于合作对抗金融危机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紧以国际间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后续发展的步伐。多边化的全球贸易规模与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正在成为当前全球最为活跃的经济活动区域,这促使一体化的国际间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超过三百个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已经将全球经济体系“分割”殆尽,当前绝大多数全球贸易均在这些区域内发生。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与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相互作用的同时活跃着全球贸易,但也因为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本质上不平衡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摩擦。
二、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发展
1.统一化日益明显
在WTO引领及其框架之下逐步制定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约和协定对全球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不断加快这些国家与地区调整内部经济战略和立法的速度,尤其是在本世纪首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危机侵袭的范围覆盖全球,因此对抗危机也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加快合作的步伐才能换得一线生机。这样的经济与社会大背景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立法的趋同性日渐加强,尤其是WTO代表的国际性质的经济法律法规的数量更多、作用更强。不仅如此,加入到国际性公约与协定框架内的国家数量也日益增多,这既是这些国家力图通过遵守统一的“游戏规则”获取更多现实利益的内在需求形成的必然,也是造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日趋统一的关键原因之一。
2.不同领域之间的立法联动趋势加强
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之间融合与交叉趋势的日渐紧密不仅使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立法与其他领域如环境、社会、卫生等的立法越来越难以分割,也造成国际经济法的制定与执行呈现出不同领域之间立法联动加强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由于WTO框架之下涉及经济范畴的国际贸易货物的法律法规均属于多边国际贸易第一层的国际法条文,即使其本质归属的法律领域并不相同,但因WTO遵循的“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而使众多国际公约或协定成为了联动机制下的整体。这也正是所谓的“规范性”挂钩。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经济层面或领域中具有的优势特点不尽相同,为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各取所需而达成妥协,各国或各集团之间为取得谈判共识而采取“策略性”挂钩原则,也使不同领域间国际法形成联动。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1.充分研究后加强自我保护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WTO新进成员之一的中国因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力的局限在国际经济组织中暂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因此严格遵循国际经济法及其他各项法律规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至关重要。同时,充分研究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各项国际法条款有助于我国利用其中的有益内容维护自身权益、了解其中的不利项目规避损失。与此同时,我方还应密切关注其他国家在利用国际经济法及其他法律条文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方法,参考他国有益的经验、吸取其中的深刻教训,以他山之石攻玉,维护我国的切身利益。
2.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话语权
国际市场竞争中没有捷径和坦途,靠的只有硬碰硬的实力。我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经贸活动还会屡遭掣肘和制约,归根到底仍然在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尚存不足。要想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体系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提高自身经济与社会等的综合实力是先决条件。当前的中国必须加快推进各行业的转型升级,在遵循国际经济法的前提下深化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开展有序竞争,通过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与更多的主动性,在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同时在国际组织和法律体系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寻求突破与出路的必然。这样的全球背景使国际经济法及整个国际法体系都需要向统一和融合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需要找到积极应对的策略,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找到能够为我所用的“游戏”规则,实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飞跃。
作者:潘相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贸易总额的迅速扩大,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原因。
1.1外部原因(1)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遏制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经济交往日益加强。世界市场由于生产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在制度、规章,甚至民族文化上都有相同的趋向。但是在短时间内,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要有这些原因的存在,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摩擦问题,就不可能被避免。那么,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只能通过调节来解决。(2)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可以利用资源,在全球内的有效合理的分配,从而提高世界福利。但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资源合理配合的同时,更多想要的是现在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当世界贸易发展无法平衡时,贸易自由和保护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动荡。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的稳定快速发展,势必造成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让中国的出口商品贸易受到限制,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贸易摩擦问题。(3)世界经济的低迷。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同样稳定、顺利的发展,贸易摩擦也有较低的发生可能性。而当下,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时常陷入军事动荡和政治冲突中,国家贸易政策不会变通,贸易摩擦发生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在恐怖袭击之后,世界经济逐渐衰退,过分贸易保护主义肆意而起,导致中国遭遇更加严重的贸易摩擦。(4)世贸组织的例外条款,不清晰和争端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WTO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例外条款,不仅可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避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对某些国家国内经济的冲击,还可以维持国际间收支关系的相对平衡,有利于特定的工业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但是WTO在例外条款中存在一定的纰漏,贸易保护成为了贸易限制的借口,导致贸易摩擦更频繁的发生。同时,WTO处理争端的机制同样存在一定的漏洞,更加促使了贸易摩擦的加剧。
1.2内部原因(1)中国出口的快速稳定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对外贸易,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商品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虽然,世界市场的情况发展不平衡,但是中国出口经济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增长势头。同时,国际市场因为中国经济的高出口,而产生更大的压力,对外贸易摩擦随之增加。(2)不合理的外贸结构。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计算机和汽车,产品的核心零件无法自行生产,只能过分依赖进口,只是在我国进行简单装配。其次,中国外贸市场太过集中,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另外,中国出口的商品特性和市场高度集中,容易引起其他进口国的集中关注。由于,担心对其国内的相关产业产生不良的影响,更多的贸易伙伴选择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从而引起贸易摩擦。(3)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制度缺陷。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还没有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制度缺陷。具体表现:一是在经济改革体制出现问题后,市场的自,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落实,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政府仍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直接干预,制定的政策缺乏透明度;三是我国的立法不够完善,现有的法律无法提供足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4)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当前,国内的外贸出口秩序没有具体的规章。我国的企业对长期出口缺少长远的眼光,经常造成产业的拥挤,而政府部门又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过度竞争导致市场更加无序。(5)进入世贸组织后的不利条款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处于弱方。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与各国的经济贸易不平衡及其他因素,导致我国处于贸易谈判的弱势地位。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有多边机制的帮助,但是我国又重新面临了新的不确定性,在发生摩擦后,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2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贸易摩擦,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面对国际大舞台的严峻考验,还是对政府和企业应变问题能力的检验。目前,我们应正确认识贸易摩擦,辩证看待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积极处理因贸易摩擦引发的各种问题。
2.1政府对策(1)及时调整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应该关注世界贸易发展趋势,提高商品生产率,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挖掘国内巨大的经济市场潜力,缓解经济压力,减少对外贸易摩擦。(2)充分合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应该将争端解决机制充分利用,维护国家合法的权益。同时,仔细了解WTO中的特殊条款,让自己在贸易摩擦中占有有利地位。(3)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快速融入世贸组织,就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企业的自由发展,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建立经济发展自由开放的统一市场。(4)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的协调。贸易摩擦往往也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外交方面加强工作,及时化解矛盾。(5)建立贸易救济体系。我国应采用自我应对手段,加强与国际贸易摩擦企业的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合理维护国家的市场经济利益,保障国内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2.2企业的应对措施(1)加紧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有利于削弱市场集中带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增加竞争力。(2)直面贸易摩擦,勇敢应诉。在遭遇贸易摩擦问题时,相关部门及企业应勇敢抗辩以减少损失。商品出口企业应积极聘请国外律师,提高胜诉的可能,尽可能减少损失。(3)大胆坚持改革开放“走出去”。积极实施全球化经济经营战略,使国内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全面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合作伙伴中的经济互惠协议带来方便。(4)组建行业协会、能够更全面了解行业的情况,行业协会在加强贸易摩擦的申诉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3结论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应对策略 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十分突出,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发展必须跨越的重要障碍之一。根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创新运用的分析,结合我国目前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运用形式不断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运用形式不断创新,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
1.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境保护和人民的安全健康并无影响而设置的贸易障碍。具体形式包括:(1)绿色环境标志制度;(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3)绿色包装制度;(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5)绿色补贴制度。
2.信息壁垒
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发展对外贸易,向别国进行出口时,会因为其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不完善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在全球国际贸易和网络营销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导致其自身的信息,如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认定程序等不及时,造成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模糊、不透明的,同时也难以及时获悉和知晓别国拟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认定程序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而遭遇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国际知识产权壁垒
国际知识产权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而采取的措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1)由专利权和标识性权利构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临时措施的滥用;(3)贸易的“内部化”;(4)选择性投资;(5)严格限制平行进口。
4.道德壁垒
道德壁垒就是借助各国间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差异,以人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及劳工权利的标准或以“动物福利”标准过低或缺乏、动物从出生到被宰杀过着“悲惨的生活”为借口导致的出口被拒,称之为“道德壁垒”。具体包括:(1)社会责任标准;(2)动物福利标准。
二、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创新运用的统筹思考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运用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应该从宏观统筹上对中国应对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创新运用加以思考。
1.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系统建设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是由政府部门、技术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一个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中心、三大系统(咨询系统、信息沟通系统、技术支持系统)、三大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快速反应体系、多方互动体系)、一个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服务网组成的有机整体。
图1.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系统构架2.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技术保护体系
(1)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技术法规体系。要加快中国产品的管理和质量体系方面的法制建设,通过高新科技手段,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质量,改善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的结构,对各种产品的生产与进出口行为,制定带有强制性的详细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并以这些带有强制性的详细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作为立法渊源,制订进一步的具体的执行细则。
(2)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标准体系。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法规、标准运行的法律机制,营造有效的运行环境。在以宪法为根本的法律体系中,调整包括《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提出具体的标准化要求,逐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标准化体系,特别是严格按技术法规和标准(自愿采用)的要求来制定和采用,实施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第三,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要求缔约国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均应以国际标准或其有关部分为依据,采用时应尽量等同采用。
3.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
(1)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着力改变部分服务业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按照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的要求,整合新兴服务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隶属关系之间的资源配置,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多层次、投资结构多样化的新型服务体系。
(2)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第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其研究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第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研究的市场适应性,加强技术成果产业化,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费用低、速度快的产品技术升级换代的捷径;第三,引进与创新;第四,组建技术联盟,不仅可以增强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而且可以增强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避免形成投有自我技术能力的工业化。
三、积极探索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形式的有效应对措施
1.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针对绿色壁垒发展的现状,应该分别采取短期措施和长期战略措施。
短期措施包括:(1)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制定和运作方式,以及在绿色壁垒方面所采取的战略和措施,从中找出我国可以借鉴的内容,为确定我国的绿色壁垒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2)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检验检疫法规体系。检验检疫部门应就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现行的国际环保规范和国际公约,大量收集国内外疫情资料,趋利弊害,防止其他国家利用现有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系环境规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绿色壁垒;(3)紧盯国际标推,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
长期战略措施包括:(1)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实施绿色营销。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就是把绿色贸易思想融入我国的贸易制度之中,成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原则。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通过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2)推进绿色生产活动。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由末端治理转向全程控制,在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的全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3)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产业,以绿色生态产业代替污染严重的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政府应通过各种公众媒体引导公众改革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2.信息壁垒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1)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我国的电子商务建设。在我国,由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还非常缓慢。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上看待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抓住有利时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2)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有序的法律环境。避免电子商务网络中资金流失和伪造电子货币的可能性,在市场准入制度、合同的执行和赔偿、反诈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方面制定有效规范;(3)政府在技术上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承担电子网络的指导和咨询工作,并组织制定指导性电子网络标准,消除企业在电子网络中的风险;(4)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
3.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的应对措施
针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发展的现状,应该如下应对措施:(1)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只有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进步运行机制、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策略性运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缺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设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提高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能力。企业有必要设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门,由专人负责知识产权工作;(3)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实施,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与外贸利益。
4.道德壁垒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企业接受欧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的还不多,今后接受社会责任审核将是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事情:(1)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积极申请SA8000标准认证。在一定的年限内,对执行SAS000标准而必须支付巨额成本的企业给予补贴。积极参加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贸易与劳工标准、经济全球化的讨论,主动与进口国有关实行社会责任条款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尽可能减少这此条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2)建立SA8000的专门咨询机构。政府部门尽快建立SA8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宗宪.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东海.TBT与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杭争.TBT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
[4]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财贸经济,2007,(9).
关键词:行政管理;全球化;视角;机遇
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全球化受到广泛关注,全球化的行政管理成为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意味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的相互融合。就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而言,全球化的行政管理不仅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那么如何对待挑战,发展机遇成为现阶段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关键。
一、全球化:一个众说纷纭的现实课题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中,全球化成为一个现实课题。不管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法学领域、政治学领域、文化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或是在历史研究报道中,都在使用与全球化相关的术语。另外,并非仅在研究性报道中体现出全球化术语,在非官方报道或官方报道中也体现出全球化术语。全球化的概念逐渐渗透到现阶段的文化语言中,不管是在日常语言中,还是在学术性语言中,都能够充分体现全球化。从全球范围分析,与全球化相关的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时间,据相关学者表明,全球化一词发明于1985年,是莱维形容国际经济上的发展和变化时所用的词汇,当时国际上服务、商品、技术以及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世界性的投资、生产以及消费过程中不断扩散。从全球化的最初意义上来看,其所代表的是经济现象,即全球范围内的形成并不断扩大的市场、金融市场区域一体化发展、跨国与跨地区的投资增加、信息之间的获取和交流更加便利。全球化一词的出现,引起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研究者以及法学家的广泛关注,他们从自身学科层面重新解释了全球化,并通过各学科研究方式,对本学科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对象进行研究。如社会学层面分析,相关学者认为全球化不受经济领域的限制,而是扩展到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认为全球化指的是超越现代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的相互联合且纷繁复杂的结合,确指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世界上某地的活动、事件或决定会给另外一个地方的社会群体、个人等带来影响。现阶段,资本、商品、知识、文化、人员、信仰、污染物等早已经跨域国家或地区的范围流动。就中国而言,全球化的冲击并非只体现在经济层面上,还给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带来巨大冲击。面对多方面的挑战与冲击,中国学者应深入研究这一课题,这也是时展的使命。
二、全球化:行政管理学者研究的新视角
在全球化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付出很多,行政管理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行政管理工作也发生巨大改变,不仅体现在管理规则和制度上,还体现在行为方式上,所以行政管理学者们对全球化的研究势在必行。实际上,对于全球化给行政管理带来的影响,不仅中国不能回避,其他国家也无法避免,中国学者不仅没有回避其研究,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行政管理相关学者就已经展开了行政管理相关的全球化课题研究,且发表了相关文章,首次介绍了全球化条件下关于国际行政学界的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之后中国行政管理相关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全球化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在中国行政管理相关学者研究、讨论行政管理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或将全球化作为背景来研究行政管理,或仅从行政管理在全球化影响下遇到的困难上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而在全球化条件下,行政管理的变革问题并未得到深入研究和阐述。如果经济学家对全球化问题的关注关键在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学家对全球化问题的关注在于文化全球化;社会学家对全球化问题的关注在于社会全球化,那么行政管理学家对全球化问题的关注就应该是行政管理层面上的全球化,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都会不禁发问:行政管理可以全球化吗?这种提法是否妥当?对于这一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三、行政管理全球化:中国的视角
对于全球化行政管理带来的挑战,关键在于正视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如果不敢正视其问题,那么则无法面对困难,也不能有效、及时地解决问题。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正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对于充满自信心的国家而言,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不应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可以通过自身的立场和观念去看待全球化,不把全球化视为需要解决的难题,而是将其视为革新并发展本国行政管理的契机。在全球化条件下,本国行政管理可以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国际行政管理的影响下,发展并转变本国行政管理的规则和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而言,全球化为其发展带来一定困难,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客观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一困难,关键不在于其客观存在,而在于如何理解。只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的趋势。对全球化的看待态度与全球化行政管理的认识有一定的相关性。全球化的看待态度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抵制态度。部分人认为全球化的发展实质上西方强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制度与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分析,认为全球化是新时期西方强国文化和经济渗透、侵略的战略,所以人们对全球化持抵制态度,在理论与行动上进行全面防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范围中持有抵制态度的人数明显减少,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全球化持有戒备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敌意,无法接纳全球化,成为行政管理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抵制力量。第二,消极融入态度。部分人认为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制度的扩展以及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传播,形成全球公认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过程,从此种角度出发看待全球化,通常比较重视国家文化、经济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并未重视国际规则的形成和利益关系,所以抱有此种观点的人只是抽象地理解全球化,并没有深入研究。第三,积极融入态度。在全球化问题看待上,中国属于第三种态度,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来看待,全球化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建设上,这表明跨国公司对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说明被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认同并积极遵守的国际规则,但并非国家消亡和利益无差别。所以国家政府应将本国行政管理规则连接于国际通用的规则,还应积极参与其修改和制定,使本国的行政管理与国际规则相适应,促使其向国际化发展。
四、行政管理全球化:中国面临的机遇
行政管理的全球化对中国而言与经济全球化同样重要,给中国行政管理发展带来战略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全球化条件下,行政管理的发展为中国政府能够同其他国家协商解决国际之间的公共问题、与国际行政管理合作提供了机遇,本文所讲的国际行政管理合作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共同发展、相互合作的时代,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同时模糊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处置共同事务上的界限。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于任一国家而言,孤立存在、不予其他国家交流几乎是不能实现的,在国际公共问题的处理上,各国家政府都与其他国家政府交流、合作,甚至在国内公共问题处理上,也与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分不开。另一方面,全球化条件下,行政管理的发展为中国向其他国家借鉴、学习科学的行政管理经验创造了条件。历史研究支持,国家的发展进步应向其他发达国家学习,切忌骄傲自大或固步自封,只有虚心向其他国家学习,本国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特别是行政管理问题,由于行政管理是管理全社会,涉及到国家发展速度、质量、方向等关键性问题。全球化的发展增加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触机会,合作、交流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我国政府应及时把握这一时机,向发达国家学习其行政管理方面的手段和方式,使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五、结语
全球化作为一个现实课题,其研究也是众说纷纭,不仅体现经济学领域,也逐渐发展到法学领域、政治学领域、文化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尤其是行政管理中,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全球化条件下的行政管理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者研究与探讨的新课题,很多学者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行政管理的研究也褒贬不一。从中国的视角上分析,中国政府持积极融入状态,这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充分利用全球化发展特点,同时从发达国家中汲取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完善本国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促进本国发展。
作者:王丽旭 单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祝小宁,赵蜀蓉,阮瑞霞,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2010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28.
[2]李俊利.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173-174.
[3]王杰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D].河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