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8: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慕课(MOOC);高校课程改革;课堂翻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48-02
一、研究背景
西方心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的心理卫生运动。早期学校心理教育还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人员,主要由社会学科的教师兼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和就业问题,发展起来的学校心理教育,逐渐开展珍视人的价值、发展人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上的培训。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重要,研究的视角从医学视角(矫正性)向教育视角(发展性)转化,从单纯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拓展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1]。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7年,南京师范大学的班华教授正式提出心育问题。1988年,燕国材教授、林崇德教授都提出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的思想和观点。对心理教育体系的研究体现在体系要素的研究上,表现为对从心理教育的内涵和任务、心理教育的对象特点、心理教育的队伍建设、心理教育的机构建设等等零散方面进行研究。直到21世纪,在高校心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后,学者针对目前心理教育所形成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且数量较少[2-4]。
在教育部于2001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要求。所以,要充分在教学上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在校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产生兴趣,能主动地关注自身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
1.内容过于书本化。传统的高校心理教育往往是通过给学生指定教材,让学生强行记忆若干知识点,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照搬书本观点,与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心理问题,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且书本内容,往往比较滞后,与当前社会或环境里的热点问题,联系不紧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在课本中获取相应的答案,造成了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通过专业课本自我调节的状况。其次,教材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节。在教材中,不只一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身修养,以解决如此心理问题”等等,都是理论上的教条,无法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心理困惑,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疏通,往往导致学生对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很熟悉,甚至可以记忆下来,但是仍旧无法实际解决心理困惑。
2.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上。老师在讲堂上,照搬书本上的各种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灌输,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5]。在传统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聆听授业老师讲解的模式,自然地也习惯了聆听―理解的唯一教学模式。在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的古代,“听讲”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是符合当时的教学实际的。但是在现今被高科技所充满的时代中,如果仍套用老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果学生只能听取讲台上的老师对教材中的各知识点进行逐一解释,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理论上的满堂灌,教学效果明显是不会太理想的。
3.学生兴趣弱。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身边相关的资讯,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被暴露在各种信息的最前沿,各种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同的错误信息,也在不停地通过不同的媒介输送给学生。学生在对这种不健康的信息感到很新奇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其潜在的影响,势必在一定程度下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会在较长的时间推移中,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现象。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授课方式,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了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式地记忆若干所谓的重点和考点,枯燥而乏味,即使有兴趣了解某些心理健康知识,也将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负面影响,不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MOCC教学方式的优点
慕课(MOOC)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兴趣不高等缺点。
1.内容更丰富。慕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规模性大,信息量可远远大于传统方式下书本上的文字内容。例如在国外某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认知与图式关系研究》视频课中,在同一个房间中运用“艾姆之屋”原理,铺设不同高度的地板,两个身高基本一致的人分别站在房间的角落上,一人头顶天花板,另一人头上的天花板则高出其身高很多,这时观察者在房间的窗外观察两人的身高,均得出“身高显著不一样的”结论,即使房屋内的两人,对调位置,观察者也同样坚持该结论。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显示,观察者通过分析获得的结论,实际是在一定自身假设成立的条件下获得的,即“房屋中天花板和地板面是平行的,不会存在梯形高度的房间”,因此大脑和心理上的分析系统,受到感观作用及默认的假设条件,被一次又一次地欺骗。该实验极大地丰富了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不再简单地从书本中进行认知,信息量也大。
2.形式更活泼。慕课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也更加活泼,具有多样性。慕课一般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时间长度约10~20分钟的讲解,之后暂停并且给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努力回忆刚才讲解中的内容,通过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前的思考题。而且,知识点的讲解,往往都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该知识,而且,通过课堂翻转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刚才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增加自身对该内容的认知,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也充分相互间的交流。
3.学生参与性强。慕课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相对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授课模式,慕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交流环节。通过实景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慕课教学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得到充分自主的学习,而且还竭力创造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因此,学生可在第一时间将心中的疑惑向老师请教,尽量不留疑问的死角和真空。较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的消化吸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四、实施案例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受到各种不同方面的压力,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故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以建立正确的婚恋观为例,针对高校某班级学生以慕课方式进行授课。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首先通过引入某流行的以校园为背景的大学生情感方面的短片,也可是某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校园环境,融入教学中,通过观看,主动去思考。再以讨论的形式,充分地分析当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与婚恋有关的社会现象。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已完全地融入知识点教学,并通过提供的人机交互接口(试条件而定,可以是计算机,也可以是其他通讯设备如手机微信热点等)完成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让自身意识到将可能面对的心理问题。进入辅导环节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中婚恋对人生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恋爱和社会道德间的关系,以及如果处理自身的情感问题等等。总之,授课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一起感悟成长,为正处于青春期中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及时地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疏导心理问题,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教学方式仍旧单一、内容枯燥等实际矛盾,因此课程中如何采用MOOC教学方式亟须进一步探索研究。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硬件条件和课程设置,可在某些班级进行试点教学,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上的反馈,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只有这样,MOOC教学模式才能接地气,真正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地位,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并根据所学,适时调整自身心态,展现当代学子卓尔不群、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
参考文献:
[1]焦明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燕国材.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和谐变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731-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因特网;学习;学生
大学生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掌握必要的卫生防病和急救知识,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增进自我保健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从1990年开始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直采用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形 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对保健知识的需求。为解 决这一矛盾,在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的资助下,华南师范大学于2005 年开始着手建设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并将其应用于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
1 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开发背景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课程一直采用传统课堂教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 在局限,阻碍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地开展:(1)课时有限,传授知识的涵盖面 不广,每周1次的课时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远远达不到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 教育这一教学目标。(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调,有限的课时主要用于医学理论的灌输, 很多操作技能只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乏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和实践机会,学 生根本无法掌握其要领,使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3)上大课的形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减少,学生的许多健康问题无处咨询。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课进行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既是大势所趋 ,更是教改所需[1]。
2 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2.1 建设目标 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重点不是知识点的掌 握,而是一种医学普及教育,其 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必要的卫生防病和急救知识。因此 ,教学目标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网页,而是一个教学网页与健康保健网页的结合体;既要 提 供基本的医学知识,又要提供大量卫生保健知识,还要提供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的机会和场所。
2.2 规划与结构 根据建设目标,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开设了 专题知识学习、保健园地、学习资源、在线测试、健康论坛5个模块。见图1。
2.2.1 专题知识学习 在内容设置上,主要是围绕大学生常见健康问题,从 不同角度入手,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搜索、整理,得到一系列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 视频资料等素材,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主要开设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保健、性知识与性 传播疾病、院外急救技术、营养与保健、心理健康与保健5个专题。见图2。
2.2.2 保健园地 专题学习网站的特色是在专题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保健 园地的开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呈现大量贴近大学生的保健知识。 网站开设了女生保健、疾病保健、营养保健等保健园地, 其中女生保健园地开设有青春期保健、月经期保健、避孕指南、性心理保健等栏目,使女生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扰能迎刃而解。
2.2.3 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将一系列能够为教学所利用的资源,如文本、 图片、动画、视频等,按知识点非线性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科学的逻辑体系。包括:(1 )图片资料库。收集大量的医学科普图片,如人体器官解剖图片、吸烟有害图片、艾滋病 预防宣传图片、避孕方法图片等,揭开人体奥妙的神秘面纱,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易于接 受。(2)视频资料库。收集有一定操作技能的视频资料,学生可以随时调看,自主学习。如 ,心肺复苏的抢救视频最受欢迎,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掌握其要领。(3)教学课件下载 区。由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往往存在学生记笔记不便的缺点,所以将全部的教 学课件上网,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打开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拓展了传统课堂 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
2.2.4 在线测试 本网站在每个专题知识后都设置了形成性练习,可以对学 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2.5 健康论坛 健康论坛模块是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协作交流 的主要区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场所。这个栏 目又分为3个部分:(1)在线咨询区为教师答疑区,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讨论。咨询区还负责作业的提交与批改,教师在此处展示学生中优秀的作业,既能起 到鼓励作用,又能让学生吸取学习经验。(2)学习讨论区。学习者可以就 教师提出的问题以BBS的方式开展交流讨论、小组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实现协作解决问题的 目的。(3)健康保健论坛。选取一些当今热点或人们关心的健康保健主题,组织和引导学习 者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励和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3 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3.1 学生学习态度 为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和评价,设 计“基于专题网站的教改试验问卷调查表”,对参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100名华南师范 大学石牌校区2005级本科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 结果显示:(1)对网络课程总体感觉“很好”的有52人,占55%;感 觉“好”的31人,占33%;“一般”的12人,占13%;没有人认为“差”。(2)认为网络课程 辅助教学能提供丰富的教学图片、动画、视频,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有76人,占 80%;提供相应章节的保健园地,可 以学到更多的课外保健知识的有86人,占91%;提供讨论区,有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 交流,加 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的有86人,占91%;在讨论区提交作业,有助于学习者互相参考、借 鉴65人,占69%。(3)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回答继续实行传统课 堂教学方式的有5人,占5.26%;选择“课堂教学+专题学习网站辅助教学”的88人,占9 2.63% ;选择“专题学习网站自学+课堂答疑”的有2人,占2.10%;没有人选择教材自学+课堂 答疑。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堂教学+专题学习网站辅助教学”模式持肯定 态度,其中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内容,是“保健园地”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健康论坛讨 论区的交互、协作式学习方式。
3.2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选修本课程的100名学生为对照组,继续实行传统课堂教学;以华 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选修本课程的100名学生为试验组,前4章内容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后6 章内容实施“课堂教学+专题学习网站辅助教学”。课程结束时,2个班参加相同的测试。
试验班测试总成绩平均分为(76.08±9.87)分,对照班测试总成绩平均分为(70.32±10.51)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P<0.01)。试验班与对照班2种教学方法 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采用“课堂教学+专题学习网站辅助教学”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优于采用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而在试验组自身对照中也可以看出,试验组采取“课堂教学+专题学习 网站辅助教学”的后6章内容考试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前4章的成绩,对照组无 明显变化。
4 讨论
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辅助教学不仅能使更多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接受健康教育,而且 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插入图片及录像、链接相关网页等手段,扩展、丰富教材内容 ,把科学性、理论性、教育性、可视性有机结合起来。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 势。
4.1 学习时间、地点灵活 学生能够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突破了 传统课堂时间及地点的限制;另外,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解决了 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从而让更多学生可以以自学的方式接受健康教育。
4.2 具有较强的交互式学习功能 通过健康论坛实现师生之间、学习者之 间的讨论,不仅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学习效率更高。
4.3 教学内容直观、生动 专题知识采用大量的动画、图片、视频,用直观 、形象的形式来表达抽象的知识,如学习心肺复苏按压时,用Flas分层展现方式,使 学生能够看到正确按压时心脏在胸腔内被按压的位置、血流的方向、胸腔内的压力变化等动 态实况;通过视频观看完整连续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富有真实 感,培养学生急救相关知识。
4.4 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专题网站除教学内容外,还开设各种保健 园地,既拓宽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又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减轻了教师 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4.5 教学内容动态管理 与网络课程和其他教学课件相比,专题学习网站的 内容实现了动态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及时更新和补充,以保持内容的时效性和资源 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在 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的图片动画演示、在 线讨论、答疑、测验等功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 使健康教育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授活动,而且成为全面促进学生健康的实践活动。专题学习网 站的建设是一种新的具有探索性的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与价值。
5 参考文献
[1] 周志衡,雷毅雄,陈永忠,等.《预防医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课件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1):26-28.
1.1形式上多为大班教学,未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特色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个体掌握了多少“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是是否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完整与和谐的人格、恰当和清晰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与重视学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形式,每个教学班包括2~3个行政班级约100余名学生。伴随大班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课堂互动受限,课堂上教师多以单向的知识讲授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课,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以及组织有效的分享讨论,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1.2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
进行深入指导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1.3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个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也是随情境动态变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新环境适应困难,难以应对各类变化;大二阶段开始涌现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困扰;大三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业倦怠、迷茫、生涯规划困扰;大四学生则最需要压力与挫折应对、就业困扰方面的指导。可见,心理健康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应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来看,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进行,只有极少学校还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大一之后学生便很难再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内容与大一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缺乏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困扰和指导需求时,缺乏获得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途径,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症状。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2.1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通过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聘请专家讲座等多元途径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主渠道。如何通过此门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任课教师进行教改的出发点。本文拟从体验式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22-02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体验式学习之父David Kolb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即体验式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他认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体验、反省、思考、实践;这种学习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比较吻合。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反思、概括、讨论、评价等活动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大学生体验是学习的重要过程。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和现存问题
1.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笔者以“体验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有上千篇相关文献,其中大部分的文献是在最近几年发表的。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已运用广泛。检索的文献不仅包括了理论研究、模式探讨和实证研究,还有了许多的实验研究。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日益规范。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从一开始的摸索阶段进入到实际运用中:内容设置来看,部分章节尝试开展体验式教学,发展到全部教学内容使用体验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经验总结越来越丰富,内容提升越来越完整;教学环节来看,注重环节的相连性和完整性,包含了导入、体验、反思、讨论和评价等基本环节;从教学方法来看,种类繁多,包括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法等。
2.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现存问题。随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推广运用,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第一,教学目标完成欠缺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基础性公共必修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实际运用中发现,不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师资队伍、场地等方面的重视差别,教学实施中呈现出体验课活动化和游戏化倾向。学生只是对活动部分感兴趣,忽视内心体验和提升,很难达到预设目标。第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热身、体验和分享。不管在哪个环节,学生们是否全身心投入可以决定体验式学习的成功程度,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热身活动,却在体验环节敷衍了事,而分享环节却只推出学生干部或积极的同学发言。出现这种情况,教学者需从多角度提高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课的积极性。第三,师资队伍水平层次不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构成,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缺乏体验式教学实操能力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用老式的教学思维指导新式的体验式教学,如过分地关注教学流程和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冲突,在分享环节中不能有效化解学生在体验中出现的内心矛盾。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体验式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师生互动中要注重思维和心灵的充分交流。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营造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但不能忽视个体同学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使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体验后能开展自助。
2.以激励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是非学科化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过多的心理学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灵得到成长。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体验式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时要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作指导,采取积极的力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充满信任的良好沟通氛围。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上课反应,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尊重他们的问题和见解,这样才能达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3.以动态反馈为主。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循环模式,授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课程开设中,教师们要扮演好“引导者”、“协调者”、“观察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表现情况,活动结束后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抓住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在环境适应、人格发展、情绪调节、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理论观点,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四、深化体验式教学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重点应是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践提升,提高自助和助人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以,在体验式实践教学中,教学者仍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原理和知识点,而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空谈内化和实践的训练过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获得的能力会微乎其微,那么该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空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提升:通过目标和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先产生情感共鸣,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最后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效果。鉴于以上情况,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势在必行。
2.推进和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第一,深化理解、转变理念。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适合体验式教学,因为体验产生感受,感受形成反思,反思改变认知,认知影响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性。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体验、反思和行动,重点在体验。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转变重理论轻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理念,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熟练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模拟情境,寓教于体会反思中,做好课后总结,提升体验式教学水平,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第二,与时俱进、创新体验课教学体系。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需要深入和细化的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等,这些都是有待进行实践和研究的地方。其次,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科学管理是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既能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又能保障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最后,体验式教学的评估系统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确定。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采取“考查+问题解决能力检验”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弱化了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也就是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测试。因此,体验式教学体系需要确定教学效果评估的具体标准,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深入和细化,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深化体验、积极塑造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http://.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心理健康师资建设较为薄弱,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且人数不足,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起,90后大学生开始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思想活跃、追求时尚,同时也具有学习、就业压力、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因素造成心理负担过大,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大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建设。
1.有利于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能力,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的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目前从学生生源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因此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存在自卑的心理倾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少生活的历练。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看,目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半路改行”者甚多(不是学的心理学或者教育学等专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配备不够。因此,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不仅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新鲜“血液”,也为有效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健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良性发展的要素完备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发展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地补充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各种培训,可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是在立足于前两点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可以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导向。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把外者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加以内化,形成指导自己行为方式的思想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有的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配备和经费投入,也有的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采取的方式、方法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导致学生普遍反感。因此,加强师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的现状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心理科学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不仅开始开设相关课程,而且开始设置相关的专职教育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建设滞后
师资力量建设落后与两个因素有主要关系,一是领导的重视程度。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心理教育上达不到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其专职教师的配备比例直接反应出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笔者在长沙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田野调查的资料显示,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是近几年来成立起来的,有的学校则是人数配置不够,每一个系都缺少心理健康专员老师,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院人数13000多人,设有一个院级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两名专职心理疏导人员,从全院学生总人数来看,专业心理疏导人员人数配置还是相对较少。二是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许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另外,师资建设滞后不仅体现在人员数量不够,而且还体现在缺少正规专业教师,多数教师与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之间存在差距。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激励机制偏少,忽视了人文关怀等非物质激励,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就少,因而影响职称评定,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教师存在职业倦怠
众所周知,大学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从工作中获得价值认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90后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要群体,90后群体与80后相比,又存在自身显著的特点,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各方面的自制力缺乏,使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复杂程度增加,因此对大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就是大学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胜任力有欠缺,缺乏对教学工作的钻研与投入,往往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学校方面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等专业化成长的措施缺乏完整的体系,或者是体系发展不完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公费学习、培训、交流、督导较少,职业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均不容乐观。”多数心理健康教师存在自身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等心理,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的压力,教育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而学校对这方面的支持又显得滞后,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激发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3.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根据田野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5所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校园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二是开展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三是辅导员一般兼任心理健康教师,要给大学生上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课程。对这些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教育内容上,为了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往往采用现实中发生的心理极度扭曲或者以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案例为例(如复旦投毒案),这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学生在对身边的同学产生过度警觉,影响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教学方式上,以传统讲授式为主,学生提不起兴趣,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真诚的交流与分享,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效果应当更好。因此,目前由于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因不愿意被动接受,而产生抵触的情绪时有发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容易产生消极应对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路径探讨
总上所述,影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外在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原因。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入手:
1.外部建设路径
首先,高校管理层需要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摈弃旧有思维模式的过程,转而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想观点,以此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需要高校管理层的理念创新,具体体现:一是高校管理层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补救。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重视起来,有的学校把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实效性不强,高校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建设的投入。二是形成全员教育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员工的共同参与,即全员参与。”基于此理念的基础上,高校有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发挥每个教师都能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积极转变旧有的师生观,能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学会倾听学生,积极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的矫治性教育模式向预防性教育模式转变。其次,高校管理层需要实践创新。任何理论最终都要回归到实践中。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归跟到底还在于实践创新。一是要改变心理教育课程的课程地位,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再挂在其他部门之下,应当成立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教研室。据田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大都是辅导员兼上,且理论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大对该课程的研究与投入。二是对于心理健康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还必须具备心理诊断、咨询、个别指导和课堂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因此,高校应不断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三是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奖励机制建设,要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手段,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去掉职业倦怠。
2.自我建设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问题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82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YUAN Xiaojiao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lays a unique rol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poor, including no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lasses, lack of targeted content,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thus proposed a "surface point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 that outlines key areas of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develop targeted educational guid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problem; pattern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转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由于学业竞争、择业困难、人际及恋爱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将课堂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2011年,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课堂教学作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效果方面尚不尽如人意,例如有教师与研究学者指出,目前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真正需求,①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看法由开始的“感兴趣,很好奇”变成了“没意思,没用处”,②对心理健康课由最初的热望变成最后的失望。③本文将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据此提出改革模式供进一步探讨。
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逐步从早期的矫正性治疗发展到当前的预防、发展性指导,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途径则主要包括了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等。我国大陆地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且存在学生基数大、专兼职教师不足、专业机构缺乏、心理咨询与治疗污名化程度严重等诸多困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域逐步拓宽,水平不断提高,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本土化特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兼具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课堂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一方面,课堂教学是解决我国高校学生基数大、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约在两千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之间,远低于台湾的六百分之一以及日本的千分之一,因此,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渠道才能让更多学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是在当前心理咨询污名化严重的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使用UPI测查工具检出的一类学生(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接近学生总数的1/3,除此外还有更多存在潜在心理困扰的学生。然而,事实上只有极少量的学生能主动寻求个体心理咨询服务,更多存在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因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担心被贴上“心理有病”的标签不敢寻求专业帮助。相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发展性指导,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为存在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自我矫正与恢复的方法。
2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形式上多为大班教学,未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特色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个体掌握了多少“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是是否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完整与和谐的人格、恰当和清晰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与重视学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形式,每个教学班包括2~3个行政班级约100余名学生。伴随大班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课堂互动受限,课堂上教师多以单向的知识讲授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课,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以及组织有效的分享讨论,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2.2 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指导
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2.3 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个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也是随情境动态变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新环境适应困难,难以应对各类变化;大二阶段开始涌现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困扰;大三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业倦怠、迷茫、生涯规划困扰;大四学生则最需要压力与挫折应对、就业困扰方面的指导。可见,心理健康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应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来看,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进行,只有极少学校还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大一之后学生便很难再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内容与大一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缺乏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困扰和指导需求时,缺乏获得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途径,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症状。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3.1 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2 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通过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聘请专家讲座等多元途径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实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无论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分班教学,还是开设心理健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都涉及需要更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问题。在“面”的普及教育中,主要以加强既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培训为主,促进更丰富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在“点”的针对性指导中,可通过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补充师资力量,例如发展、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参与到某些自身擅长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或各类活动来折合学时等。
注释
① 王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2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并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而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笔者在本文中梳理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化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输出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理念,突出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发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潜能,着力塑造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和谐向上的良好人格品质。
高职院校在学制上多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两年的校内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再完成一年的顶岗实习并上交毕业作品。由于时间紧迫,课程繁重,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次断乳期”,能否顺利地度过,对高职学子顺利走向社会、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顺利对接产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学生在学习、实习、就业过程中会不断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授课时间
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开设32~36学时。毋庸置疑,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使许多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新生活。但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第一学期主要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性改变等心理目标任务,如果一味灌输课程模块中的内容,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待到学生步入高年级,对生命教育、完善自我意识、情绪掌控、人际关系处理、恋爱与性心理、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深入的认知时,前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熵减。心理教育课程不能实现与学生成长的同步跟进,已成为影响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瓶颈问题。
2.授课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与同类的公共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计算机类、公共英语类课程一样,都属于通识类课程,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且多为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课程。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制,很难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这一综合性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面对将近百人的班级规模,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很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严重弱化了教学效果。对于教学体验活动,也难以很好地实施,只能选取时间地点均适宜的小部分体验活动(团辅活动),以此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也只是记录在教材上,或者拷贝教师的PPT 讲稿。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查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浏览其他学习网页。由于长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建构知识、体验教学的需求会逐步弱化,乃至于最后不再关心课堂学习,消极应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3.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主要涵盖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等内容。教材中存在一些瑕疵:首先,教材过于同质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以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都基本涵盖了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的课程内容,但较为雷同,且很多教材的封面虽标注“高职专用教材”字样,内容却与普通高等教育毫无差别,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高水平的教材凤毛麟角。其次,教材缺乏个性。高职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不同,需要有个性化的教材。如果以符合行业化、专业化特点的教材作为学习的专用读本,就能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心理健康的要求,使其伴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再次,教材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过多,实践问题中解决途径类的知识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这样的授课内容、教材(讲义读本)阻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4.考核评价
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基本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又多分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学期结束后把各项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按照比例进行分数核算。这样的考核评价形式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初衷难免有背道而驰之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优质心路历程的课程,如果采用上述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也只是完成了知识点中重难点的简单背诵(复述),难以实现对学生行为表现与心灵感悟的培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摸索一条契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考核评价模式。
5.授课教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缺乏,只有少数教师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只好委派临近学科的教师授课。这样的“兼职”教师队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训练,对于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认知,课堂上一味讲授,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效能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授课教师队伍也是阻碍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1.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面临角色转化的心理任务。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开展团体辅导、课堂讲授、名师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W生尽早融入新的环境中;第二学期学生会遇到适应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深入认识自我等新问题,面临自我统合的心理任务。大学二年级会遇到恋爱和协调人际关系等问题。大学三年级在顶岗实习阶段会遇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问题。在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一系列“单方”或“复方”的心理问题,需要承担不断复杂化的心理任务。学校应结合学生心智发展和专业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同步讲授,不断深化,为学生心路成长保驾护航。
2.学思结合,切实优化课程模式
⑴注重体验式教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认知是体验的基础并渗透在教学体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情感来完成体验,并分享过程学习的心得,由此进一步自省、反思,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从教学形式来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传统的单边讲授形式为师生之间的多边互融形式。例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一章时,可让学生自编情景剧《我的大学宿舍》,自主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探讨如何解决宿舍中常见的矛盾和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讲授《自我意识》一章时,可以通过“优点轰炸”和团体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个体的独特性,逐步摆脱自卑、自负、自私等心理,树立起悦纳自我的意识。
⑵采用信息化手段,“线上线下”相融合
基于班级容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可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在课前应选取适合于“线上线下”教学的专题,给学生布置探究题目,让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自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上教师进行分组教学,认真听取各组关于问题的解决途径汇报,做出正确及时的点评和反馈。这种“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推广课堂即时评价,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变换教学策略,将教学时间用于心理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和技能的培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因材施教,高效对接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教材的内容多为雷同,且每章的内容都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和普及性。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开设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院内授课教师成立教材编写组,努力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和具有行业专业特点的心理发展读本。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培养多元智能的人才要求、能力本位的教育要求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读本的编写要符合职业属性的专业要求、工作过程的课程要求、技术应用的教学要求。“双轨制”的教材和读本,有理论、有实践、有案例,能够体现时代性,富有实用性,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学生普适性学习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渴望,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帮助。
4.知行统一,多元改进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考核。组内的学生按照自身不同的分工,自主选取关注度较高的心理健康案例,然后自编自演,由课程组的教师担任评委,把集中评判的分数作为期末考核成绩。也可以采用策划书的方式,结合“5・25”心理活动日,安排部分学生进行策划书的调研、撰写、总结工作,然后现场答辩,以答辩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还可以采用团辅活动、案例教学等方式,既考查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又锻炼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5.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⑴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参加“专业理论与规范”“教学理论与技能”“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块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研究等能力。通过专题讲授、实时教研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资格准入标准。
⑵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发展状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要将心理健康教师培养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又熟悉企业员工心理的“双师型”心理学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学理念,高等职业院校务必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要针对企业特点,对接人才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调试心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7)02C-0130-02
近十年来,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各方面的调查和了解,笔者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和教学深度都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一种能够遵循主体意识并将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动态反馈信息的教学模式,即体验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情况,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带来促进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更加良好地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一种理论教学、密集知识点灌输的方式安排课程内容,学生对相关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老师,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心理健康课程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知识类课程,其在教学目的方面对实用性的强调程度是非常高的。学生必须将相关学科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但是由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心理体验训练没有落实到位。
第二,在教授课程时仍然采用教师主体地位教授知识的形式,缺乏学生自主性和互动性,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对教师教授的课程内容没有深刻的认识,学习之后没有办法将所学知识完成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第三,课程内容在设计上广泛涉猎但是并没有一个专项,没有对某一项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学到了各个设计内容的皮毛,因而难以应用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而体验式教学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在该方面的缺陷可以比较好的弥补起来。
第四,在师资能力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内容看似只是简单陈述心理事件,但其实其在心理学教育运用方面大有文章,教师对于专业内容领悟不到位容易导致其教授内容浮于表面。所以专业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进修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内容进行讲解。心理健康的专业教师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基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架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去反思并总结出相应的调节情绪的方式并将此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体验式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情境参与,学生的主动性能够被激发出来。我们在心理学课程教授时应该按照下列原则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原则。传统教学中一般对于获取知识的一方主体地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更应该强化这种主体地位意识。学生要在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模式下发展自主思维的观念,主动的参与到各个设计环节中去,主动的反思和领悟心理学课程的精髓,并能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反馈。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程的应用中师生的互动性至关重要。体验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营造一种轻松、宽松的氛围,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进而能尽情体验、领悟教学内容,最终掌握教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统一原则。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体验方式设计必须建立在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准则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相关课程中的重点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同时要注意这些教学重点能够高效的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运用具体情景编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也要以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具体的能力为基础,不能超过这些范围。否则不仅教学课程难以进行,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要时刻观察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的反应,防止学生出现偏离中心内容无关的探讨。学生的体验活动要紧紧跟随教学内容。
(三)学习过程反馈原则。反馈原则要求教师在体验式教学应用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动态反馈教学是体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区别的一个特点,教师应时刻关注体验教学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及时掌握学生在接受相关课程后的动态,以便进一步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教师应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同学的反应要敏于观察。教师的反馈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课程学习中的动态,了解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状况,有利于学生根据学习程度调整学习方式,对学习过程有清醒的认识。教师的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体验和探索,提升了学生自我觉察的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五个阶段。
(一)导引。导引过程是作为情景体验活动的铺垫,是教师通过故事或案例的方式导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本章的教学目标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教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简单介绍,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具体设置情境体验活动。教师必须将此作为课堂设计的重点。情景体验环节的相关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相关,也便于学生去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都会显著的提高。具体的情境体验内容设置需要符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既要将课本中所教授的知识展开,又要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这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
(三)实际体验。教师在课堂进入相关的情境体验过程中注意用合理的方式引起学生参与情境体验的兴趣,激起学生自主自愿参与相关体验。在具体体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在实际的体验阶段教师应掌握控制整体的体验过程,以免在體验中引起不必要的冲突而产生负面效果。
(四)总结情景体验活动的体会。在每一个体验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有助于共同寻找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心理技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烈讨论。体验式教学中对于分享环节非常重视,学生在完成情境体验后能否将所感所悟进一步升华主要依靠这一个环节的处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主题的讨论,避免体验式教学方式只是流于热闹的游戏表面,毫无思想上的提升。
(五)内化体验体会生活迁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完成在生活中的使用。教师要将体验活动进行总结,明确本次课所教授的内容,学习的心理知识和行为技巧,督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将生活迁移作为作业,通过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总结自己通过课堂所掌握的心理技巧如何运用于生活中的。
四、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课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是五个过程的结合统一,分享环节是首当其冲的,因为通过分享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领悟和体会进一步的描述。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学生由于时间有限或者参与人数众多等原因没有机会分享,致使分享环节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方式,学生人数甚至达到两百人左右,由于课程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分享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教学慢慢变成了的热闹游戏,总体教学效果欠佳。课程教学流于表面形式。针对课程教学人数众多,分享环节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减少心理健康课程上课人数,将两百人以上的大班分解成小班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以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分享体验。
(二)着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师资力量薄弱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项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的一项特殊课程。体验式教学方式则对相关心理学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尽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但是其功能和作用是非常主要和关键的。相比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体验式教学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反应能力。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非常缺乏专业的,经验丰富且能够临场应变的高素质教师人才。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效果评价构建统一的标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研究项目整体的发展并不是很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价效果的研究也没有及时的建立。大部分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评价方面还是依靠课堂气氛和学生对课堂意见评估调查表来展开的。这样的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一些实证研究,采用问卷法对传统的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主要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完善关于体验式教学方式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能够对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2]黄永坚.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1(9)
[3]蓝强.对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