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治理评价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7 17:18: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治理评价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会治理评价体系

第1篇

体系构建

构建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社会契约论、市民社会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进行归纳分析,规避社会管理中一些狭义及有局限性的思想,得出社会管理的核心和影响因子,并结合新时期政府社会管理政策的重点和社会的需要,以公民为主体、强调政府责任和人的因素,以增进全民福祉为目标来建立社会管理指标评价体系。

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规范系统原则、全面多元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发展性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的主要方法

文献法、德尔菲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体系权重

根据相关理论思想,我们将反映社会管理的指标分成社会规范、市容环境、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城乡统筹、社区建设和城市幸福感知程度等七个维度构成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萨蒂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也是一种最优化技术,它把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以此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可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层次分析结构。根据上文所构建的社会管理水平评价体系,将问题所包含的各因素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评价的总目标层,即社会管理水平总体水平;第二层是准则层,即社会规范、市容环境、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城乡统筹、社区建设、城市幸福感知程度等七个一级指标;第三层是子准则层,即23个二级指标;最后将84个三级指标作为第四层,即指标层。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聘请熟悉此方面情况的有关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要素两两之间采用指数标度法、1~9标度法或其他标度方法评分(见表1、表2),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构造判断矩阵。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其中对于n个准则的准则层来说,可以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U=(uij)n×n。u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相对于目标重要值。显然矩阵U具有如下性质:uij>0且uij=1/uji。对于每个准则层下的子准则层和指标层,也进行同样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三级比较判断矩阵。

第三步,根据判断矩阵初步计算准则层、子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权重。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求解如下的特征方程:(UW)=λmaxW。其中W为对应于λmax的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wi就是对应于各准则(或各指标)的权重,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第四步,计算总权重。上文分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分别计算了权重,用各准则层的权重乘以其下各指标的权重,得到总的权重。总的权重也要通过一致性检验。但也有最新研究指出,使用AHP方法不必检验总权重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中,总权重的一致性检验可以省略。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在体系的具体计算过程中,使用了yaahp软件进行计算机求解,判断矩阵的评分标准采用e^(0/5)~e^(8/5)指数标度法。

第2篇

一、重庆市家庭服务业品牌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架方法与依据

通过前期对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当中,家庭服务业品牌化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的假设,运用品牌之父戴维?阿克的品牌理论模型,将本次研究内容分为下述四部分,即: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分析四个层次之间内部因子之间关系,使之条理化、科学化,从而避免由于人的主观性导致权重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现象发生,克服了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

二、重庆市家庭服务业品牌化指标体系构架步骤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k),其基本步骤: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弄清问题的范围和目标、问题包含的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判断矩阵。对每一层次中的一系列成对因素进行判断比较,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3.系数一致性检验。为了测试评判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引入一致性比率CR=CI/RI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当CR

三、重庆市家庭服务业品牌化指标体系权重值确定

利用Excel计算权重值,确定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联想中各因子的重要性,并进行矩阵演算,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值。

基于现有的各项评估指标,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系数与一级指标的权重值相乘可计算出二级指标最终权重值。最终家庭服务业品牌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如下图:

四、总结与启示

第3篇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概述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其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特点,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包括(1)文献资料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结合哲学、管理学及其他理论基础,对高职院校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育改革的理论进行探索,筛选高职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征。(2)专家咨询法:通过向多位高职院校的教授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家就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指标进行咨询,对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包含的因素整理归类,在意见相对一致情况下,统一从四个大的方面,共包括十三种要素作为衡量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标准。(3)层次分析法及Matlab软件的应用:运用层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社会适应能力指标评价模型,对不同层次要素通过分析比较量化处理,利用Matlab软件对相应的矩阵进行计算,从而确定各要素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权重。

二、利用APH方法构建高职院校人才适应性指标评价体系

1.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方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它能够将复杂的决策过程系统化、数量化和模型化,并通过递阶层次模型建立、两两对比判断矩阵构建、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等环节,确定复杂决策中各种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即权重),并加以排序。

2.建立层次结构图

基于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因素的分析,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模型,设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为目标层A层,准则层为B层,包括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适应潜力,素质素养,分别设为B1、B2、B3、B4,在B层下面再设立C层,即C1-C13,如图1所示。

3.构造比较矩阵

(1)完成层次模型后,将各层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请有关专家给出判断矩阵的元素值,从而得到层次分析的判断矩阵。假定A层元素与B层元素B1,B2,…,Bn有联系,则构造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显然,对判断矩阵有:bii=1,bij=1/bji(i,j=1,2,…,n),因此,对于n阶判断矩阵,我们仅需要对n(n-1)/2个元素给出数值。

(2)相对权重向量确定。层次分析法一般与德尔菲法结合起来运用,经专家及评价小组相关人员讨论各因素的重要性,则可得各层次比较矩阵。本文以A-Bi判断矩阵(见表3)为例说明其求解过程,具体如下:

使用Matlab6.5软件,在其命令框内依次输入命令:B=[1,3,1,4;0.333,1,3,3;1,0.333,1,2;0.25,0.333,0.5,1],[x,d]=eig(B),wa=x(:,1)/sum(x(:,1)),由此即可得出λmax1=4.4345,相应特征向量ω1=(0.7515,0.5280,0.3624,0.1587),特征向量ω归一化后为Wa1=(0.4174,0.2932,0.2013,0.0881)。相应地,可利用Matlab软件求出第三层C层各对应的特征值及特征相量和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的值。见表4。

4.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AHP法的主要优点是将决策者的定性思维过程定量化,但由于评价对象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专家在认识问题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多样性或片面性,即使有九级标度也不一定都能保证每个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检查各个指标的权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之处。基于矩阵基础理论的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或称最大特征根)λmax;其次,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式中,n为判断矩阵的行数,也即层次子系统中的指标个数。最后,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R=CI/RI。其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见表5)。

当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CR<1时被认为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予以调整。如上述3例判断矩阵,可计算得CR全部小于1,因此,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层次单排序结果有效可靠。

最后,根据求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方法,分别求出各因素的相应权重,然后求出它们的合成权重(Bi×Ci)。最后进行各因素权重的总排序(见表7)。这样使各层次、各个要素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影响程度就显而易见了。

5.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社会适应能力诸因素进行层次分析,可清楚看到,在适应性能力中占主要成分的是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然后依次是职业工作能力、适应性潜力及素质素养。再从合成权重的排序中看到,在13种因素中,沟通交流能力及专业知识掌握等的权重值较大,基实质也即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说明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从以上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所选择的社会适应能力因素是准确的,分析计算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对各类因素权重顺序也较符合社会实际。通过对高职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了解,为学校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培养措施提供依据。

三、结语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经验,培养人才模式需进一步完善,通过对社会适应性能力的量化分析,从社会适应角度反视学校培养,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的心理、知识、才能等方面有维度、有层次的综合体现。各种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应有所区别。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并对影响程度赋于了不同权重,排出适应能力中各要素的作用顺序,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学臣,牛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271-272.

[2] 张喜爱.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AHP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6-227.

第4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指标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湖南省内投资1亿以上且占地0.1平方公里以上的已运营、在建、规划中具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共67个,其中已营运的19个,在建25个,规划和首期工作中的23个,总占地面积120平方公里以上。物流园区建设数量多,用地面积大,那么,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是否实现了集约利用,是否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为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本文以下称为《评价规程》。但物流园区的土地利用,相对于一般的开发区建设,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两型社会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保证一定产出水平、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尽量节约资源利用,减少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为人类营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本文在分析《评价规程》的基础上,针对物流园区建设的特点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研究构建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以标准规范、保障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1、现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分析

《评价规程》对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次。

其中土地利用状况包含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和土地利用强度三个子目标,反映评价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用地效益包含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子目标,反映评价时点产业用地的投入和产出状况。管理绩效包含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两个子目标,反映土地管理水平和效果。

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的是如何节约资源,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而对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没有进行全盘考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两型”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解析“两型社会”内涵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和物流园区土地开发利用现状,笔者拟提出“两型”物流园区的概念。“两型”物流园区是指物流园区在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中,都要实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目标。即在完成园区经济功能的前提下,要实现输入资源最小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2.1 构建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两型”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深刻解读“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对湖南省内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情况作了充分调查后制定的。

2.1.2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选取尽量做到简单实用,数量少而精,数据采集方便、可靠,统计成本低。

2.1.3 综合性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所选指标应从多方面反映两型社会土地利用的内涵,其本质是通过增加对存量土地的资本、物质投入,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是指权衡社会整体利益增加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2.1.4 动态性原则

在确定指标体系时,要考虑“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所选指标要综合反映系统可能出现的系统变化。

2.2 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2“两型”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指标体系对《评价规程》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对于物流园区的土地利用,主要是仓储用地,在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中,重点突出仓储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用地效益中,不仅仅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标。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权重应根据评价的目标、子目标、指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各目标权重值之和、同一目标下的各子目标下的各指标权重值之和都应为1。本文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邀请20名行业内专家,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立为各指标打分,最后算出各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指标的权重。

在具体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评价时,还需对各评价指标设定一个理想值,即在评价时点应达到的理想水平。然后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将各指标标准化,用指标实现度分值来实现对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度量。理想值的设定应依据“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物流园区实际确定,原则上应不小于现状值。

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61-02

1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践意义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1)对于外部投资者决策的指导。公司治理评价使投资者可以了解各个公司的治理状况,比较不同公司的治理水平,通过评价指标的对比以把握对公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2)对于公司自身的影响。现有公司管理层和公司股东会考虑到公司治理评价结果会受到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关注,从而对公司从外部获取股权和债权融资直至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使公司自身可以通过对公司治理评价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及主要问题,为公司改进治理提供方向,利于公司建立实施公司治理战略,努力去改善治理状况,提高治理水平。(3)对于证券监管机构和交易机构的作用。客观的治理评价可以使证券机构和交易机构对于各个公司的治理成效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行动对公司进行监管和指导。

2 国际主要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2.1 标准普尔治理评价系统(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 CGS)

标准普尔于1998年初开始研究确定上市公司治理标准的方法,并于2000年开始用这个方法进行治理评分服务。标准普尔将治理评价分为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两部分。

国家评分结果实行三级评价:强支持(strong support)、温和支持(moderate support)、弱支持(weak support),表示一国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衡量的是该国法律规则、法律实施和监管对公司治理要求和约束程度。公司评分结果则采用公司治理分值(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s, CGS)来表示,值域在0和10之间。总的CGS分值是由四个维度综合得出:(1)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2)金融相关者关系;(3)财务透明与信息披露;(4)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此处的金融相关者包括了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1]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但不能互相决定,所以两项评分可以分开在国家之间进行比较。

2.2 戴米诺公司治理评级(Corporate Governance Rating, CGR)

戴米诺公司从1999年开始将其建立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对欧洲的上市公司进行治理评价。该体系是从股东权利与义务、接管防御范围、公司治理披露以及董事会结构与功能三个维度衡量公司治理的状况。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对一股一票一息原则、选举权限制、选举问题、股东提议和选举程序等方面的标准;接管防御策略的范围,调查被董事会任意用来保护公司被敌意接管和剥夺股东权利的反接管计划;关于公司治理的披露,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非财务方面的定性定量的评估,分析公司的透明度;董事会结构及作用,调查所有与董事会治理有关的问题。

2.3 里昂证券评价系统(CLSA)

里昂证券(亚洲)在2001年对2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495家公司进行公司治理评价,主要内容以纪律(management discipline)、透明度(transparency)、独立性(fairness)和社会责任的认知(social responsibility)等七项原则,判断公司治理的优劣。评价指标包括57个,比如公司透明度、对小股东的保护、核心业务是否突出、债务是否得到控制、对股东的现金回报等。里昂评价系统从公司透明度、管理层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与问责性、小股东保护、核心业务、债务控制、股东现金回报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评价结果给予0-100的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它注重公司透明度、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对小股东的保护,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3 国际主要治理评价体系的比较

一个科学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对各个国家的治理状况进行评级(Mallin,2000)。在上述的治理评价体系中,只有戴米诺、标准普尔和CLSA是面向多个国家而制定的。在有些评价中使用的标准都很相似,戴米诺评价服务包括一个由法律分析和特定国家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实务组成的国家分析报告;标准普尔提供了关于法律、监管、信息披露和市场基础4个方面有效程度的评估;CLSA主要利用与管制和制度环境有关的宏观公司治理决定因素来对各个市场进行评级。各评价体系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比较各个治理评价体系具体使用标准有以下4个特点:(1)各评价体系均是由一系列详细指标组成,且均包括三个因素:股东权利、董事会结构及信息披露水平对单个国家进行评价的体系则存在较大的差异。(2)在所有的评价体系中,评分方法基本是相同的。总体而言,较低的得分意味着较差的治理水平,较高的得分意味着较高的治理状况;绝大多数评价体系都使用权重评价方法,根据治理各要素重要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4)获取所需评价信息的方法是一致的,均来自公开可获得的信息,其他信息是通过与公司关键员工的访谈而获得的。[5]

4 小结

综上所述,从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实施看,主要是由商业机构来操作,其优点是,市场竞争和信誉机制会促进评级质量的提高和客观。标准普尔、戴米诺、里昂等都是由商业机构来操作的,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上市公司治理评价实际上是一项盈利性业务。而由非盈利机构来操作的优点是,在某些国家在竞争和信誉机制未臻良好的环境下由非盈利性机构操作可以提高可信度和客观性,及避免商业机构为盈利损害评级公正性的行为。

参考文献

[1]Standard and Poors'Company. Standard & Poors'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s: Criteria, Methodology and Definitions. 2004, Revised.

[2]李亚静.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3):180-182.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60-02

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构建科学的应用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我国应用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忽略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特殊要求;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往往与其他课程使用同一评价体系。探讨应用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对建立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1.办学定位:应用型。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对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2002年, 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新升格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趋向实践性、应用型,与研究型大学形成错位方向发展。办学定位决定了这类高校不是培养社会精英,不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通过校企合作,探讨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即掌握一定理论并懂得具体操作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2.大学生的特点及成才诉求: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入学分数往往较之研究型高校的学生略低,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较深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显然不适合这一群体,但他们动手能力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适应这些大学生的特点和成才诉求。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活动,不仅能将所学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较快掌握理论的应用,还能认识自身理论学习的不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学习。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大学生最终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突显服务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脑力劳动者为目标,决定了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也要以此为前提和依据。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办学机制较为灵活,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性、技能型中高层次人才。与一般职业教育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层次、学制和课程设置上普遍高于前者。一般职业教育院校办学层次定位在培养大、中专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于一线社会需求,而应用型本科办学层次是本科教育,其课程设置上理论知识要求更高,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思政课的特殊性审视

1.人才培养目标:思政理论素质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在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方面,同专业课存在着较大差异。各门专业课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成才就业提供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宗旨是用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大学生成人提供政治思想保障。

2.教学原则:知识的传授与思想的导引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特殊性。各门专业课的讲授要遵循内容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和教学针对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依托,讲授基本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在理论的讲授上,要求教师严格把握好政治方向,遵循基本纪律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3.教学改革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额比较大,一般都在80―120人左右,有的班额人数多达160人左右,往往是不同专业自然班编在同一个合班。授课对象人数多,学生专业不同,给教师授课和组织课堂带来一定难度。课堂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参与课堂的人数和机会往往有限,教学效果很难保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根据大班授课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疑释析,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上分析表明,办学定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都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需要确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测评原则,建立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双向互动机制,明确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方式。

(一)确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测评原则

突出办学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依据。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倾向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前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殊性的分析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仅停留于教学过程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需要经历:认同―内化―外化的过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延伸到课后对学生行为方式的监控和评定上。比如,通过大学生在主题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掌握学生知识运用及理想信念的情况,作为评定教学效果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所谓“过程”就是教师课堂讲授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反馈情况;“结果”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的运用情况,也包括学生评教的反馈信息。

(二)建立评价主客体的双向互动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生、督导、教学管理者及同行教师,评价客体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课堂讲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但由于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反馈和互动。高校课堂评价一般安排在期中,采取集中听课检查或观摩课的方式。这种固态的、不连续的评价方式往往影响课堂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另外,高校学生评教往往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或者结束的时候。此时,学生评教信息的反馈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情况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上课过程中的细节可能已经遗忘。二是学期末学生评教的反馈,对于教师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及方式略显滞后,不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教学评价是否真实反映问题,须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相互沟通与反馈。确立评价主客体双向互动机制,即将具体的课堂评价与教学整体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评价反馈,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做到评价的系统性,促进评价客体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明确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内容一般包括教师备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等。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内容。这里所讲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要考察教师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否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及职业诉求,并将学生课内实践的参与度纳入评价范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应列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范围。目前我国高校对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取分数等级评定制,即设定好课堂评价项目及分值,由评价主体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逐项打分,最后给出总分或者评定等级。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是以评价项目及分制的科学设定为前提,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往往导致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反映教学特点和问题的针对性。分数等级制与主观点评制相结合能弥补以上不足,提高课堂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定清.略论应用本科的定位与培养目标[J].中国成人

教育,2006,(11).

[2]韦巧燕,李勇齐.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和作用[J].高

教论坛,2011,(11).

[3]丁明.错位发展:新建应用本科院校的重要路径[J].攀

枝花学院学报,2014,(12).

第7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治理评价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纵观公司治理研究的历程,无不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引发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反过来指导公司治理实践的。公司治理评价,是根据公司治理的理念、原则和制度,结合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念,设计与制定一系列指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效益进行考核与评价。研究公司治理评价是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一种发展和探索,是将公司治理理论引向公司治理实践的研究,对于公司治理实践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的现状

(一)国外现状

1.标准普尔公司治理服务系统。国外最早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是1998年美国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所建立的公司治理服务系统。标准普尔以《OECD公司治理准则》、美国CALPERS等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以及国际上公认的对公司治理要求较高的指引、规则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把公司治理评价分为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两部分。前者主要评估一个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侧重于关注宏观层次上的外部力量如何影响一个公司治理的质量,侧重于外部治理机制,从法律基础、监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市场基础四个方面予以考核;后者则主要分析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相关人互动的有效性,主要集中于内部治理结构和运作,侧重于内部治理机制,包括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金融相关者关系、财务透明与信息披露、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四个维度的评价内容。综合考虑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是该体系的特色之一。

2.戴米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戴米诺(Deminor)则以《OECD公司治理准则》以及世界银行的公司治理指引为依据制定指标体系,从股东权利与义务、接管防御范围、公司治理披露以及董事会结构与功能四个维度衡量公司治理的状况,重视公司治理环境对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戴米诺评价体系特别强调了接管防御措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也十分重视国家分析的作用,国家分析提供了一个分析公司的基准。国家分析侧重于对公司治理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各国公司治理的分析,反映了各国蓝筹公司的公司治理实践。其评价体系包括70多个指标,并不断更新。该体系在欧洲机构投资者中得到较广泛的认同,拥有众多机构投资者用户。

可见,标准普尔和戴米诺的两个评价体系在主要方面是相似的,即都重视一国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和达到的总体水平。股东权利、透明性和董事会是共同强调的方面。这与他们依据共同的公司治理原则(如OECD、世界银行等公司治理指引)有关。

3.里昂证券(亚洲)公司治理评价体系。里昂评价系统则从公司透明度、管理层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与问责性、小股东保护、核心业务、债务控制、股东的现金回报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它注重公司透明度、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对小股东的保护,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里昂证券(亚洲)的评价体系包括57个指标,评价结果给予0-100的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

(二)国内现状

我国公司治理评价较早的有北京连城国际理财顾问公司,于2002年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考核指标体系,涉及经营效果、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诚信与过失、决策效果五个方面。它主要从董事会治理效果角度对董事会治理进行评价,不考虑董事会自身的状况。同时,国内也有其它一些机构或学者对公司治理的评价进行了研究,但都不系统、不全面。

目前国内较为系统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是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于2003年提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CCGINK)”。该体系以治理指数的形式来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对“好的”和“不好的”公司治理加以反映,对公司治理水准加以量化,为开展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平台,也为证券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投资者的正确投资以及上市公司自我诊断与控制提供有力的工具,填补了我国公司治理状况评价研究领域的空白,但该评价体系并未涉及到公司的社会责任,值得进一步研究。

公司治理评价的现实意义

(一)对公司融资的作用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最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他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只有在此情况下,他们才愿意以合适的价格提供资本。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能够提供这种保护的一种“显示信号”。公司治理评价可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公司治理水平的信息,对于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投资者会增强愿意以更高的溢价购买公司的股份。

(二)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公司治理评价可以作为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对投资者来说,公司治理评价可以使投资者比较不同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从而了解公司运行的方式、了解内部人(包括经理层和控制性股东)如何对待外部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了解公司如何对待债权人、了解公司财务透明度,从而把握对公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于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公司治理评价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占多数的股票都是流通市值较大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治理水平对公司持续、稳定的经营和发展以及股票的市场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机构投资者一般是长期投资,所以更加关注公司的经营稳定性。

(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治理评价的结果会受到公司现有股东、外部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密切关注。公司治理评价高的公司的股东会提高持有公司股权的信心,继续持有或增加持股,外部投资者会选择这样的公司作为投资目标,银行等债权人更愿意为这样的公司持续提供贷款,供应商、经销商更愿意扩大与公司业务,带动公司经营业绩的上升,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推动公司股票价格和公司价值的上升。而公司治理评价低的公司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四)对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机构的作用

证券监督机构和证券交易机构需要对公司治理水准作出客观的判断来决定对公司的监管和指导。公司治理评价,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重要的监管依据。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而公司治理评价一般是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其评价不会受到权力干扰和关系、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公司治理评价,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以量化的客观标准,有利于监管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指导。特别是对那些治理评价较低的公司,更应该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

(五)有助于企业建立和实施公司治理战略

所谓公司治理战略就是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中远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为此采取的相关行动,一个公司之所以需要治理战略是基于对公司治理对公司作用的深刻认识。公司治理战略的目标包括公司准备在近期和远期所要达到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公司治理评价体系,通过对公司治理水平的现状与理想水平的差距的分析,为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不仅有总体的目标,还有各个方面的细致内容。公司治理评价同时也是公司自身改进治理水平的需要,通过客观的公司治理评价,不仅使公司自身从总体上把握公司治理的水平,还能够从公司治理评价的分析报告中详细了解影响本公司治理水平的因素及主要问题,从而明确建立公司治理战略。

目前公司治理战略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有许多专门为企业设计和实施公司治理战略的专业性咨询公司。企业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评价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主要问题,为改进公司治理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06-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开设这一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而教学质量的好坏需要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制定并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技术手段对思政课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某种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于思政课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就成为摆在众多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点

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不同,高校思政课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身内在的特殊性,因此其教学评价也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意识形态的鲜明性。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个理论去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意识形态居于首要地位,而评价标准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与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

(二)评价目标的复合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育教学的目标有三个方面: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目标);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等目标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行动、体能、交际等目标层次)。按照这种划分方式,高校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技能。但是,思政课教学不仅涉及到认知与动作技能领域,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情感领域。这种高度的复合性目标,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教师教学的考察不仅要考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要考察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传递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考察不仅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思维、行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三)评价过程的复杂性。高校思政课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塑造大学生灵魂工作的直接成果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品,这种内在的、无形的精神产品要通过大学生外在的日常言行表现出来,由于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其效果未必能立竿见影,这是其一。其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要受学生、教师、同行、专家及管理者共同评价,更要到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大众和社会生活的评价和检验,这样的评价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评价过程更为复杂。

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评价主体不完整。从现有的评价来看,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他们在教学评价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而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一方面,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要接受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评价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身心发展成熟度等方面的影响,对教学的评价水平尚有争议。另一方面,教学行政管理部门是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者,他们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评价指标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致使评价指标失去其学科性特点,直接后果就是评价信度不高,结果让人难以接受。

(二)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指标不科学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既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又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侧重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而是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但是,目前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采用的是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的教学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指标虽然便于操作,但不能体现思政课自身的特点。评价指标一经采用就固定下来,很少进行更新、补充或完善,思政课的内容在不断地变化、更新,教师的教学也在适应这一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但是对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却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评价指标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评价方式简单化。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采用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两种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听课的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适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每学期期末前两周组织学生到网上针对各项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辅之以教学督导、领导听课评价。由于学生网上评价占总教学效果评价权重大,因此,不少教师为了在评价中得高分,就想方设法迎合学生的口味,导致那些在课堂上东拉西扯、讲笑话、思想偏激的教师得分最高,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这显然有失偏颇。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的方法进行。其中,平时成绩流于形式,而期末考试大多采用开卷考试,教师各出各的试题,导致学生不上课,上课不认真也能轻松过关。这种只注重知识记忆的考核方法,既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因为“信念”这种东西单单靠背诵、记忆是难以进头脑的。

(四)评价结果处理不当。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是整个教学评价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其结果处理得当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思政课教学评价不仅仅是通过评价使管理者掌握评价结果后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机制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教师只知道自己这门课的评价得分及在同行中的排名,至于哪些方面不符合各评价指标并不清楚。专家、管理者也并没有把听课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思政课教学评价很少与教师的薪酬、职称挂钩,教师的教学薪酬仅仅与教学课时量成正比,与教学效果无关。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教学只需要达到基本课时量即可。致使教学评价结果流于形式,既得不到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注意,也无法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以前怎样教学,以后还会一如既往地这样教学,导致思政课教学评价实质上是走过场罢了。

三、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已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笔者致力于寻找解决上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合理化。

(一)建立完整的评价主体。现有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管理者、专家和领导,忽视了对教学评价具有决定作用的思政课教师及同行。教师本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和负责人,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在实践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因此思政课教师这一评价主体不容忽视。同行教师之间学科背景大致相同,教师之间互评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相互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因此他们在教学评价中也有发言权。思政课教学评价由于自身的复杂性,教学效果的显现具有长期性,教学效果还要接受社会大众和实际生活的考验,因此社会大众、学生毕业后所在的用人单位等也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包括学生、教师及同行、管理者、专家及领导、社会大众及用人单位在内的完整的、全面的、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主体。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组织教师及同行参与评价指标的构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及同行因为对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最了解,是学生的学习最为贴近的观察者,也最有可能成为自己教学的有效评定者和改革者,所以在解决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因此,高校应创造教师积极参与构建教学评价指标的有效环境。教师及同行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能根据思政课自身的课程特点,设计符合思政课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并且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评价指标。第二,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现有的评价指标中更多的是定性评价指标,比如学习能力强与弱、学习兴趣高与低、学习动机好与差等,这些指标虽然能够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但是这些语句存在模糊性,难以操作,无法用精确的数字表达,因此不能清晰地将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别明显地显现出来。定量指标可以弥补定性指标的这一缺陷,把这些模糊性的语言描述加以数量化,以便从数量上精确地描述评价结果。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加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恰当比例,让他们有机结合,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三)健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第一,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思政课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其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理产生认同,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而现有的学生评价、管理部门评价和领导专家评价这些传统的、常规的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已满足不了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这些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注重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它面向全体教师,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第二,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社会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随社会的变化而迅速变化,而教学评价体系却有一定的惯性,为了赶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需要将校内评价与校外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依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追踪评价,达到间接评价其教学的目的。因此,实施校外社会评价,就需要学校与社会大众、社会各机构、用人单位积极合作,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定期对学生进行追踪评价,及时总结评价结果,以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

(四)建立对评价结果科学的处理方式。思政课教学评价不管是学生评价、专家领导听课,还是管理者评价、同行互评,其评价结果都应该在本部门内予以公开,以增强透明度,接受全面监督。对教师的评价,应该让教师知道每一项评价指标的分值和等级以及教学优劣势,作为教师改进工作的依据。教学评价结果要分等级,以等级为依据,在教学薪酬、年度考核及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

参考文献:

[1]李晶,李海峰.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浅议[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62.

[2]舒永久.对构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53.

[3]周伟.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的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116.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24-02

一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高职学生思想的坚定来源于其理论知识的觉醒,而理论知识的觉醒来源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在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评价中,采用的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式。定量评价以考试的方式展开,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高职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又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定性评价以小论文作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在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时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将考核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政治理论素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政治理论素养是高职学校重要的政治素养之一,与之相关的课程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概论,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的原理以及中国化产生的政治理论,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政治理论的教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立场。这个内容的考核采用的是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以考查教材所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考试时间为一个小时,考核的形式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解答以及论述等多种形式,学生需要在熟读教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考试。开卷考试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内容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通过相关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通过开放性试题设置论述题,考查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了解马克思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历史实践以及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在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形成。

2.思想品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高职学校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体核心道德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法律基础和当代的一些基本政策。对于这一内容的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但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政治学以及教育学专家越来越认识到,思想道德素养的界定通过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也逐渐出现学生理论道德素养很高,而道德实践水平却很低的矛盾,也因此引发了高校对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在高职学生的评价考核中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在比例分配上不同院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试成绩的考核多以闭卷方式展开,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水平进行考评,平时成绩的考核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采用的是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展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和在大学日常生活中道德言语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根据同伴间的日常观察和行为记录,以周为单位进行评价,由学科代表将分数予以记录。但为了避免高职学生互评中的主观性,根据学科课程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设计出加分、减分项目,对学生中发生的严重不良道德行为和随意评价的行为进行减分处理,对良好道德行为(如:学生义务献血、做志愿者、义工等。由班长出示名单,班主任核实签字、系部盖章确认。)和客观评价的行为予以加分处理,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促进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间的转化。

二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评价的困境

1.评价目标笼统,指导性不强

思想政治的评价目标包括宏观方面从国家角度制定的目标和微观方面从学校角度设置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的宏观目标是通过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素质。微观方面的考查以等级的形式展开,一方面及格便为通过的考试评定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基本行得通,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采用的是等级评定,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激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评价方式的改革遇到阻碍。一些学生尝试开展的新的评价方式长时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不到推广,没有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

2.评价范围的狭窄,评价不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大多集中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上,而在课堂教学中又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识记。不可否认,理论知识的识记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识记一方面无法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无法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将理论知识大部分遗忘,也使理论知识的理解处于较低的水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高于基础教育,但对于大多数非政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仍然能够记得和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大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积累。另一方面,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理论的提高绝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在校园活动和暑期实践中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发展基地,评价范围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的实践。

三 建设高职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1.建立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理论知识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行为和政治素养的实践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根本目标。思想政治评价体系作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测评,形成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要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到敬老院、孤儿院、聋哑学校、下乡支教以及见义勇为等行为纳入思想政治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并硬性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评价内容中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化水平可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而高校的理论考试大多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机械化理解的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是渗透在自我建构范围之内的,是渗透在学生的行为水平中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行为是第一知情者,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现也是最熟悉的人,因此,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展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不同知识水平的评价,以及在本学期对自我行为的优点、缺点评价,这是一种自我检测和自我反省的方式,也是督促学生讲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监督方式。

参考文献

[1]包有或、戴智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J].文教资料,2011(30):236~23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