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7 17:19: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化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国内地的城市化水平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关键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无序扩张,城市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环境保护建设不完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1 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

1.1 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生产、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对人和环境有害的物质。这其中包括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最近,人们非常关心的PM2.5就属于气溶胶状态污染物。PM2.5粒径较小,可以进入人体的肺泡中,严重损害人体的心肺功能。伦敦型烟雾和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气体状态污染物密切相关,这些烟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1.2 城市水体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扩张,工业生产增多,造成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徒增。有些城市生活污水不经过污水管网收集处理而直接排放,部分工厂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据统计,目前国内4/5左右的城镇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左右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城市的水体污染不仅对水环境造成破坏,更对人们的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1.3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巨大,垃圾“围城”已经在许多城市出现。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式主要为填埋,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无法被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问题日益突出,据《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为32514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5%。其中显示:危险固体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遗留在土壤中,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铬渣是一种危险固体废弃物,全国每年新排放铬渣约60万吨,进过无害化处理的部分不足17%。

1.4 城市噪声污染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的或在某些场合不需要、不和谐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对听力造成损失,长期在强烈噪声的环境中工作,会产生噪声性耳聋。噪声对睡眠产生干扰,影响睡眠质量。噪声还能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全身各个器官。

1.5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效应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出的热量增多,另一方面,城市中路面硬化程度高,而且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和植被更容易吸收和保存热量。热岛效应会造成城市的暴雨、飓风、云雾等异常天气,会增大城市的能源消耗,增大用水量,会形成城市风,加剧城市大气污染。

2 城市化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重视环境规划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重视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在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总量目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破坏,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也是实现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

2.2 重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既影响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城市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把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2.3 重视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技术管理。环境管理可以制订城市污染控制计划、制订城市环境质量标准、确定污染防治技术等,从而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环境监测部门应做好城市环境质量检测,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时向公众公布检测结果。环保执法部门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改造、拆迁,甚至关闭。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科研方面的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产品来应对污染问题。

第2篇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 环境问题; 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电力行业为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电网的可靠运行也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随着输变电工程逐步向居民密集区域靠近,其周围住宅区、商业区、办公楼等电磁环境敏感建筑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纠纷也随之产生。目前,输变电工程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随之产生的电网建设受阻、居民过度维权、环境纠纷增多的现象呈蔓延趋势,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电网公司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管理和应对已经刻不容缓。

一、输变电工程中的环境问题

电力业环境污染主要是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环境污染物所致,输变电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输电线路及变电站运行时产生的连续可听噪声、工频电场和磁场、无线电干扰以及建设期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则往往超出这个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不对称引起盲目恐慌

由于人们乏电磁环境健康方面的信息,对电磁环境响范围和程度缺乏一定的科学的认识,长期将输变电工程产生的电磁环境与“辐射”、“污染”等概念联系引用。“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思维定势,人们往往将输变电工程附近一切的人畜损害都归结于电磁辐射所致,甚至认为变电站和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是危害人体健康和公众安全的“潜在杀手”,因此输变电工程的建设经常受到阻扰。事实上,截至到目前,尚无一个重要的委员会或者组织已经得出低水平的电磁场确实存在健康危害的结论,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ARC)和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NIEHS)均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低频的电磁场对人类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另外,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还专门发行了宣传手册,说明输变电设施对周闱环境不会产生有效的电磁辐射,表明了输变电设施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与电磁辐射的本质区别。环境保护部及各省市环保厅在《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的批文中也用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完全替换了之前电磁辐射的用词。

2. 经济利益引发过度维权

由于输变电工程不能给邻近区域带来直接利益,相反地,工程建设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的财产利用,如影响房屋的景观、妨碍房屋的销售、带来心理压力等,因此相关群众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另外,部分人为了达到额外拆迁补偿或房屋拆迁置换的目的提出不合理的拆迁范围和补偿要求,使得建设单位很难按照现行法规政策、相关规范和环保要求进行拆迁及补偿,进而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 输电线路的建设不涉及土地征用,对于铁塔塔基占用农民耕地、林地、养殖水面等情况,建设单位进行的经济补偿往往低于征地补偿的标准,这也加剧了群众对于工程建设的抵触。

近年来,民众的法律意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些经济利益往往与居民的环境和健康诉求相互影响,加之舆论的不当引导和对电力行业的误解,关于输变电工程中过度维权的案例直线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06 年以来全国因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问题引发的及相关纠纷与上年同比以 5%的速度增加,近两年来更是达到 15%以上的增速。

3. 资源稀缺造成用地困难

造成输变电工程用地紧张的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工程建设,尤其是输电线路走廊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在当前形势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方对于土地资源的争夺正越发激烈,这直接造成了输变电工程用地困难的状况; 其次,地方发展规划没有从环保角度统筹考虑输变电工程发展规划和用地需求,输电走廊占用土地存在浪费现象,如两个单同线路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影响范围较同塔双同线路大,拆迁范围也要相应增加,两个单网线路之间的土地也变得不易利用,造成土地浪费。

此外,部分公众对安全和健康的担忧给相关部门在变电站、线路路径用地审批、办理施工手续等环节造成了巨大压力,电网建设征地因此变得艰难。

4. 电磁和噪声环境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高压输变电工程,目前中国尚没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标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500kV超高压送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这一行业推荐标准被普遍应用为解决电磁环境影响的适用标准。规范中规定以离地面1.5m高度处4kV/m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推荐限值;采用国际辐射保护协会对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限值0.1 mT 作为居民区工频磁感应强度推荐限值;对于声环境质量,则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时地方环保局的确认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的标准类别。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高压输变电工程运行过程中的电磁和噪声均能符合上述的标准限值,但超标现象也时有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电压等级较高,如 500 kV 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在线路走廊下方或附近区域经常能检测到超过标准值的情况; 二是在环境敏感区域,如声环境质量功能一类地区,一些占地面积较小的主变敞开式变电站就容易发生厂界噪声超标的现象; 三是线路跨越的民宅楼层较高时,在较高楼层监测的数据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可能会超标。

二、加强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输变电工程

第3篇

关键词:院校;办公网络化;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2;TP309

近年来,各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纷纷实现了网络化办公。这一趋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办公网络化的普及使得院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科学技术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也有力促进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它的巨大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所广泛承认并引起高度重视。但是,院校网络化办公条件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

1 院校网络化办公条件下的安全问题

1.1 计算机病毒问题

计算机病毒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可以执行的计算机的程序。它不仅能够自我复制,而且会寄附在所寻找的寄主体内,传播能力极强,就和生物病毒一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总数已经超过30000种,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它的破坏性也在不断地增强。网络环境下的办公,收发邮件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据有关资料表明,约三分之一以上的计算机病毒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而得到传播的,而且,这种传播途径的病毒隐蔽性强,经常令人防不胜防。

1.2 网络黑客问题

目前的网络化办公会基本上都采用以太网。在同一以太网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包,不仅可以为这两个节点的网卡所接受,也同时能够为处在同一以太网上的任何一个节点的网卡所截取。所以,黑客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入侵院校网络中的任意节点进行侦听,从而获取发生在这个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包,造成信息失窃。一旦院校中的重要信息被黑客攻击,将给院校带来很大的损失。尤其是一些的计算机,更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目标。

1.3 管理漏洞

严格管理网络通信系统是企业、机构及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但是各院校在推行网络化办公的同时却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给一些黑客有机可乘。管理的缺陷还可能出现系统内部人员泄露机密或外部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截获而导致机密信息的泄露。

此外,由于院校网络化办公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使得相关管理人员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去应对各方面的难题。而网络的用户对网络化办公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认识可能也存在不足,但是,网络用户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缺乏恰恰是网络办公条件下安全问题的最大威胁。

1.4 网络的缺陷及漏洞

Intemet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其赖以生存的TCP/IP协议,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而且因特网最初设计时也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它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

1.5 其他问题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会引发网络化办公条件下的安全问题,而且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显。自然灾害会对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电缆、通信光缆、局域网等造成很大威胁,也可能对计算机本身的硬件造成损害,间接地导致网络用户的信息丢失、利益受损,另外我国的网络安全系统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2)由于突然停电、强烈震动、误操作等造成的数据破坏或丢失。

2 网络办公环境下的安全策略

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的完全消除网络安全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安全策略来使网络化办公条件下的风险降到最低。

2.1 技术方面

(1)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及时下载安装补丁。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确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及时查杀病毒,同时要注意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确保可以查杀最新病毒。寻找一种能查找网络安全漏洞、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

目前这样的产品很多,如,瑞星、360杀毒及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

(2)数据备份。计算机里面重要的数据、档案或历史记录,要采取先进、有效的措施,对数据进行备份、防范于未然,以防被窃取或者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数据加密。通过网络中的加密机构,把各种原始的数据信息,按照某种特定的加密算法变换成与明文完全不同的数据信息,即密文的过程。目前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对加密等三种方式。

(4)身份鉴别。主要是通过核查用户输入的口令,因此,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对口令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磁性卡片、指纹、声音、等方法对用户进行鉴别。

2.2 管理方面

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安全管理贯穿整个安全防范体系,是安全防范体系的核心,管理是单位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是安全管理的保证。只有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并和安全技术手段合理结合,网络系统的安全才会有最大的保障。

(1)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健全管理制度。作为单位应制订机房管理制度、各类人员职责分工、安全保密规定、口令管理制度、网络安全指南、用户上网使用手册、系统操作规程、应急响应方案、安全防护记录一系列的制度保证网络的核心部门高安全、高可靠地运作。

(2)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培养或培训一支精通网络技术和管理的队伍,惟其如此,方能保证网络化管理安全、平稳、正常地运行。必须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引导用户自觉安装防病毒软件,打补丁,自动更新操作系统,对不熟悉的软件不要轻易安装。

(3)充分保障设备安全。严格管控硬件系统的运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腐蚀度、虫害、振动和冲击、电气干扰等方面,都要设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同时要做到防盗、防毁、防止线路截获。计算机房场地选择时,要注意其外部环境安全性、可靠性、场地抗电磁干扰性,避开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并避免设在建筑物高层和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还要注意出入口的管理。

(4)法律监督。计算机保密防范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目前我国已有《保密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按照规定和要求,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3 结束语

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各院校的工作和网络紧紧连在了一起。然而现在的网络随着接入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越来越开放,病毒、黑客以及其他复杂的攻击手段给网络带来巨大的威胁,安全已经成为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学习来努力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桂兰,王少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初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8081.

[2]姜威,阚小松.计算机网络安全浅谈[J].科技天地,http://.

[3]李嫒媛.浅谈网络安全管理与防病毒策略[J].陕西林业科技,2010(4):54-55.

第4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制作水平多样化编辑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各种新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动态传递,展现出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优势。为应对新媒体的竞争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发展,电视新闻应汇集丰富多样的编辑方式,拓宽编辑思路,提升电视新闻的编辑制作水平,为受众呈现用多样化的编辑效果,展现电视新闻节目独特的吸引力。

1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实时更新,适合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在新闻方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新闻播报具有一定的规范模式。相比之下,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传递方式更为灵活。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新闻公信力,在新闻事件播报方面极具权威性,且在深度报道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是电视新闻开拓创新的契机。

2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面对的新闻采集源泉并无实质差异,新媒体可以采集的新闻热点,电视媒体也同样可以,其区别在于编辑和传递方式的不同。传递方式是由媒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编辑则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源于新闻编辑的美学需求和服务受众的职能需求。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包含声音、图片、视频和主持人的解说,多种信息的融合塑造出新闻节目特有的艺术画面。新闻编辑形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甚至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节目编辑带来巨大的帮助,通过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展现新闻节目特有的真实性、感人性、严肃性,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到升华。

从服务受众角度来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或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其多样化发展遵循的主线是受众需求。媒体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受众需求品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一形式的新闻节目。对于时代前沿的新闻信息,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例如对火星的探测,观众不仅期望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更渴望看到逼真的画面和科学家的生动讲述;针对社会当下出现的问题,观众也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收获启发。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使观众将观看新闻节目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更利于竞争环境下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举措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应关注以下举措:

第一,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消息类新闻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绝对比重,肩负着为受众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相对模式化的原因,其严肃的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说配合现场画面传递给观众。模式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感到枯燥,所以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新闻首先应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发展,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例如,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栏目组应深入实地采访报道,尽可能争取独家报道资料,把握采访机会,向观众传递新闻现场;对经济要闻,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报道,编辑应注重对新闻来龙去脉的关联性阐述,运用图表对比、历史追溯及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新闻图景,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编辑,消息类新闻的活力将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第二,依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编辑。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有的新闻强调时事政治,有的新闻偏重经济信息,有的新闻贴近社会生活,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创新编辑形式。例如央视《第一时间》播报的新闻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而且与《新闻联播》不同,节目更侧重搜集国际国内民生题材,配合新闻评论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节目中很多新闻内容借助漫画的形式加以诠释,不仅风格幽默,吸引观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闻实质。不少观众将《第一时间》作为清晨必看的新闻节目,认为节目亲民,不仅能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更能感受漫画诠释新闻的乐趣。再如新闻热线及其他互动类新闻节目,采用观众拍摄的真实视频作为评论资料,或是根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追踪报道,都有助于聚焦观众目光,增强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

第三,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在积极提升新闻编辑的美学价值、实施多样化编辑的同时,编辑思路也应同步发展。例如,新闻标题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热情。编辑人员可吸取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加工电视新闻标题,赋予电视新闻艺术活力。再如,对于同一类新闻事件,编辑应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思维,带给观众新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应注意不同编辑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和自然转换。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多样化编辑是必然的选择,但多样化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转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造成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不符,影响美学效果及对受众品位需求的满足。

第5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诱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我国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国家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环境问题无处不在。本文宽泛的分析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诱发原因,并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提高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环境。

1.环境污染的诱因分析[原因分析,1.1是生产活动,增添1.2,如生活原因之类的]

1.1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特别如今人类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活动更是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1.1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是当前环境污染的诱因之一,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其中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1.1.2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一样,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其中农业大面积垦荒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净化系统受到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中化学成分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和城市环境多污染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破坏,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环境污染。

1.1.3经济开发和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的诱因大多与经济开发有关,经济利益的诱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土地或是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土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植被的开发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学物质的泄漏造成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将垃圾分类,或当地政府缺乏对垃圾管理工作的细化,造成工作中存在问题等都会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1.1.4电子垃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诱发环境污染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强,扩散广,治理难,不易察觉等特点,例如一个电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万升水,其中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对人体造成危害巨大,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则会污染大气。

1.2[增加此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2.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

2.1统一思想,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战略

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环境保护,当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应该从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实环境保护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密切与企业进行配合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工作是关键,不能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对于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环境发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掀起环境保护的绿色风尚,鼓励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政府监督工作。

2.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清洁新能源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来处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污染的处理,例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环境保护,从个人做起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垃圾,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让环境保护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总 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污染的诱发原因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这句话正好与上面两点相对称]关,过去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发展,但短期经济的发展不能掩盖环境问题中我们犯下的种种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措施的出台,企业的配合,认识与响应,还有广大普通群众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相信随着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50-56.

第6篇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 环境问题 审计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松花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严重污染、多地血铅超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这只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所以企业作为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必须进行反思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频发、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环境审计的提出,加快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进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从环境问题识别、环境问题评估、环境问题应对三个方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试图探索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和实施的方法,旨在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落实。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两方面进行判断。企业应加强对其环境活动的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识别,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于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第一,利用网络信息获取企业环境问题。近几年,许多环境污染都在网络上被曝光,进而引起企业、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网络信息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二,走访调查。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在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时,走访调查企业所在地附近区域可以了解企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观察。由于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不同,对于可见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观察法了解企业对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四,检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和运营均有所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文件资料用于维护和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当然要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获取企业环境问题的信息还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推行环境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狭隘,企业无法明确在环境方面花费的资金与产生的效益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一大部分大型企业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缺失,使得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几乎不能实施。如林惠忠(2005)认为,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公布的为数不多的环境资料里,不全面、可比性差、定量信息、定性信息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了我国环境财务信息的严重缺失,所以目前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角度识别企业环境问题几乎不可能。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评估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问题不良影响的评估,可以从对企业正常经营、经营效率效果和社会资源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

(一)环境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审计人员在评估识别环境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时,应当充分考虑该环境问题对企业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使用,环境资源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等政策,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是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所以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也离不开对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在我国环境法中,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使用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环境污染整治也可能作为或有事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2012年中石化广东三家下属企业被环保部门依法停止生产、限期整改,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致命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环境问题,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环境审计机制,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尽量避免因环境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二)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就比较有限。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是由于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完善,废水、废气处理程序不合理,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导致企业的禁止生产或限量生产,无法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影响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都是老企业、中小企业,在企业建立之初,免费使用环境资源,不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注重生产设备的更新或环境设备的购置,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均欠佳。通过内部环境审计,使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程度。通过对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分析,可以洞察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合理,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

(三)环境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种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能源使用效率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企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噪音、振动;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波;原子能和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扩散,导致企业环境污染超越企业的地域范畴向企业外部蔓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的环境污染。如2012年1月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这起污染事件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事件是由企业的环境污染引发,但其不良影响的范围远大于企业的地域范围,扩散至龙江河沿岸,甚至整个柳州。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遇到可能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问题,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职业判断,确定该环境问题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是否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是否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便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三、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可能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可能对社会资源、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内部环境中,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内部在应对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时,需要从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范围去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效率效果或社会公共资源,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程度, 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的环境问题如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那么一般来说是违反了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合法性、合规性。对于识别并评估的违反合法性、合规性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本企业必须遵守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此类法律法规为准绳,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经营环境。

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通行环境体系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由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系列的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在内,主要用于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适用于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具体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等法规中,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二)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也比较有限。由于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使得企业背负的环境债务急剧上升,环境债务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的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设计并执行关于节能减排监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就节能减排监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方法、监测方法等指标体系,针对企业所属行业性质,制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及其应对措施。第二,加快实施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企业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在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助于从环境方面评价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第三,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就目前企业所处环境来看,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和实施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熟悉或精通审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企业要从内部环境审计方面减少或消除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因素,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审计人员,否则将无法有效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三)对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对社会资源的不当利用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出的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问题,内部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内部环境审计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时,要关注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积极引导并改善企业的态度,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实施绿色GDP的步伐。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使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不是免费的,环境负债的频繁出现促使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由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大金额的环境负债,企业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环境负债,一般会从内部环境审计着手。在我国环境审计体系中,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自我检查、自我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内部环境审计避免了国家环境审计对企业的“一次性判决”,也避免了社会环境审计将企业推向风口浪尖的风险。内部环境审计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内部检查、自我改进。企业应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环境审计,积极应对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再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企业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区别对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对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合法性出发,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内部审计人员应以生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工艺等为立足点,发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对于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结语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应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步骤进行落实,企业作为污染者应积极强化内部控制,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以前遗留环境问题应积极应对,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虽然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有成果,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方法的研究还比较狭隘,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还有待审计界更多专家的参与。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B056)

参考文献:

1.王黎,罗杰.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1,(33).

第7篇

摘 要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的常遇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方法: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人工流产术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规范化管理,分析规范化管理工作中的常遇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有效规避规范化管理工作风险。结果: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的常遇问题主要包括环境问题、隐私问题、沟通问题及技术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此类问题的管理,即完善管理制度、改善操作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及提高操作技术。结论:在人工流产术管理工作中应该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应对措施付诸实践,以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 规范化管理 常遇问题 应对措施

Analysis of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abortion

Li Ziqiong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 in Xiaobaihu Town Luliang County,Yunnan Province,655600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abortion.Methods: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bortion admitted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2.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to analyze encounter problems in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and put forward counter measures,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ircumvent the risk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Results:The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abortion mainly includes environmental problems,privacy problems,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technical problems,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such as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improv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enhancing service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technology.Conclusion:It should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cause of problems in artificial abortion management work,and take measures to put into practice,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and ensure the life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Artificial abortion;Standardized management;Often encounter problems;Counter measures

人工流产手术属破坏性较强的手术,旨在为避孕失败者提供补救措施,而对于手术者而言,对其自身可造成巨大损伤,特别是高危人工流产术,一旦管理工作不到位,极易产生危险因素,对患者造成更大危害[1]。因此,对于人工流产术的管理工作应改善其规范化程度,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手术隐患,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本研究就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的常遇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人工流产术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实施人工流产术,年龄21~39岁,平均(32.4±5.1)岁;未婚8例(20%),已婚32例(80%);40例患者中,高危人工流产术13例(32.5%)。对所有患者均实施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

管理方法:严格遵守人工流产术规范化管理规定,严密控制手术室环境,保证手术质量。①术前:做好咨询准备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流程及性质,明确手术风险及隐患,对术后并发症做好充分预期及准备,同时做好手术室准备,做好全面消毒工作,预防感染。②术中:加强对手术过程的监护,准确定位孕囊,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控制术中出血量,避免重大医疗事故的产生,保障手术安全性。③术后:做好护理工作,详细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并解释其重要性,同时提示其避孕节育事项,避免再次出现意外怀孕现象[2]。

结 果

常遇问题:①环境问题:因人工流产手术操作较为单一,因此手术室设计相对简单,设施相对较少,手术器材配置仅满足手术本身需要,未配备患者的特殊抢救仪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同时,部分手术室内空气未实施特殊消毒处理,患者易受到空气内微生物感染[3]。②隐私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患者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均不断增强,而部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实施人工流产手术时,对患者的隐私问题不够重视,稍有不慎,则使患者的隐私被暴露,特别是不想被家属知道的人流手术史等,最终引发患者的不满,甚至产生医疗纠纷。③沟通问题:由于手术室人员配备不够齐全,手术操作时往往只有1名医护人员,而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通常较多,使得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此时容易造成护患沟通不到位,语言简单、语气生硬、态度冷漠等,尤其遇到问题较多、沟通困难的患者,容易引发医护人员的厌烦情绪,最终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4]。④技术问题:由于人工流产手术不可直视,需利用专用器械于患者宫腔内部操作,仅可凭手感,因此难免使患者发生并发症。另外,近几年剖宫产率不断提高,多次人流及瘢痕子宫患者逐渐增多,为人工流产手术带来较大难度与风险,而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又在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工流产术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措施:①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医护工作流程中,对各个环节及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处理;规范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医护人员相关责任,力求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保证各项操作的常规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保证安全制度的有效落实。②改善操作环境:手术室作为人工流产术的重要操作场所,在抢救及治疗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对手术与麻醉仪器设备的配备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为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提供安全、适宜的环境。同时,对手术室操作设备的质量需严格把关,手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另外,日常使用的操作器械需定期组织人员检查,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5]。③增强法律意识: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流程操作,接待患者时,对其相关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准确记录,主动讲解患者病情、注意事项、手术情况及手术风险等。手术操作中,时刻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病情不可随便议论,防止出现不慎暴露其隐私的行为。④提高操作技术: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与业务水平,鼓励其积极参加本院及科室组织的知识讲座,并利用空闲时间参加住院部查房,阅读妇产科及护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组织业务学习,提高其理论水平。另外,医护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学习上级医院的先进工作理念与操作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减少或避免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讨 论

人工流产术为避孕失败后终止妊娠的有效补救措施,虽然该方法安全有效,不会受到法律限制,且我国对流产服务提供了较为严格的管理,但是人工流产术仍会为患者带来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沉重打击。对于人工流产患者而言,手术环境及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均可对其手术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据大量研究显示,人工流产术可导致月经失调、继发不孕、子宫穿孔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6]。而高危人工流产为手术带来更大难度,导致术后并发症更多,因此对于逐渐上升的人工流产率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人工流产术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人工流产患者来说,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安全无菌的操作环境及手术人员娴熟的操作技术均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爱娥,金秀云.人工流产规范化管理与高危人工流产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18(4):456-458.

2 苏秀芬.探讨人工流产的规范化管理与高危人工流产的相关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2,9(25):262-263.

3 李琳,高秀梅,胡秀英.285例育龄女性人工流产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21(22):72.

4 吕丽华,张亦心,田慧艳,等.高危人工流产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13,19(14):2267-2268.

第8篇

关键词: 地质探矿; 施工工程; 问题; 应对措施

地质探矿工程隶属于矿业技术施工范畴,它应用于矿产资源开发,并且在我国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上在现实中,地质探矿工程施工技术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不规范、不利于资源开发效率提高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指出其所存在问题,以便充分发挥该技术在地质探矿工程中的重要技术优势。

1. 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

地质探矿工程施工技术复杂,可能涉及多种问题,具体来讲下文阐述了其中所存在的3种问题。

1.1 管理问题探析

地质探矿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偏高的施工工作,所以在该工程范畴内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技术及施工相关人员在地质探矿过程中应该客观、科学的认清这一事实,并做好相关安全防范工作。实际上,管理问题本身常常容易被地质探矿施工体系所忽视,这主要是因为探矿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要施工队伍及技术人员根据实地状况来进行针对性摸索分析,因此始终也无法为地质探矿工程施工设置较为固定的、可以达成共识的安全防范措施。

1.2 方法问题探析

实际的地质探矿工作方法多样,在现实中也要根据矿山的实际环境来有针对性选择,不过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施工企业往往存在并不重视该探矿工作方法转化的状况,许多企业通常按照过往工程实践经验而“刻舟求剑”,没有在方法选择方面深下功夫,多数时间很容易造成探矿方法与实际状况及需求的不相匹配,最终影响到地质探矿效率。

1.3 选址问题探析

选址问题错误也是地质探矿中时常发生的弊病之一。以我国某南方地质探矿施工工程为例,该工程整体规模较小,所以在地质探矿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选址这一方面问题,这导致了施工后期频繁出现技术问题。具体来讲,该矿山采用的是坑深探矿方法,但由于选址存在失误,没有充分重视地质环境的实际变化,导致探矿过程中风险因素不断累积,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连续出现意外施工事故。就比如说由于井口高度异常所造成的河流大面积淹水事故,它中断了探矿工作推进,使施工工期被延误[1]。

2. 地质探矿工程施工问题的应对措施

考虑到地质探矿工程对我国能源事业及工业安全事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必须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重视相关技术细节问题,特别是像在地质探矿工程中,应该把握住每一个施工环节,走技术综合化考量路线,在探矿工作中将技术防范作为重中之重,针对探矿地质环境、方式、选址等多方面来实现应对措施,解决问题。

2.1 针对探矿工程施工地质环境特殊性的应对措施

所有的矿山矿区其地质环境都具有其特殊性,而且相互之间差异明显,这就是矿区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在考察地质条件过程中明确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并以地质环境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施工方案。在地质环境选择方面,应该明确以下3点内容:

第一,要首先明确矿山的基本结构,选择在探矿工作前期来进行全面勘察,将矿山基本地质环境问题都罗列出来,以便于掌握矿区的矿种选择与矿区开采规模确定。

第二,其次要掌握矿区关键信息,进一步了解矿区矿脉的详细信息,并掌握其中关键数据。了解矿脉十分重要,它能决定后期矿区开采施工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所以必须加以重视。

第三,为矿区地质环境做好相应区分措施,这也是矿区环境确定的技术深入性探析工作之一。前述两项会为这一步打好基础,而这一步则是真正地对矿区展开深入研究,它直接涉及矿山矿区规模确立问题和矿化问题,是探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最大前提。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步骤探矿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以矿山实际情况为根本依据,并基于由浅入深的原则来确立地质条件,比如重视矿体倾斜度的特殊性,比如说如果其倾斜度不足30°,则可以认定工程间距属于水平间距,如果其测量倾斜度结果在30°以上,就应该归属于斜距,如图1。

2.2 针对探矿工程施工方式的应对措施

对地质探矿工作过程来说,良好的探矿方式能够有效影响工作成效,如果探矿方式不够合理,就可能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问题甚至损失。如上文所述,地质探矿工程施工并没有固定的、合适的探矿方式,它都要根据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状况来决定,随机变化性很大,所以在实际的探矿方式选择与采纳方面,应该遵循两点内容展开:第一就是要根据矿区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来结合过往经验进行选址判断;第二就是要基于具体选址结果来明确探矿方式特征,确保最终所选用探矿方式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现实需求,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选址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工程损失。

以坑深探坑法地质探矿施工为例,它就需要在技术方法上确认两方面问题,首先要选择好矿井口,它必须要符合地质要求及施工安全,坑周围地质要完整,岩块要足够坚硬,且要保证矿坑在施工现场侵蚀面上,这样能够保证坑深探坑法实施过程中不被雨水所冲刷。在坑道掘进过程中要选择良好的支护设备,避免某些岩层由于松软而出现坍塌事故,支护柱的选择方面一般要保证其直径在12cm以上,两根支护柱之间也应该保持50cm~100cm的有效距离,且在挖坑延伸掘进过程中应该及时清理掉坑口所存在的顶端砂石,以降低矿坑坍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2]。

总结:地质探坑工程施工作为我国矿产能源开采安全的保护性技术工作之一,它必须要做到考虑全面周全,在地质环境、探坑方式、方法都能全面确定掌控的基础之上再展开施工工作,以大幅度提高地质探矿工程实施的效率性。

参考文献:

[1] 王长凯,朱文慧,尚佳楠等.小议地质探矿工程问题和防范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6(2):192-192,191.

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关键问题

0.前言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生产活动,涉及范围广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动用大量设备。施工管理的科学与否,决定施工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进行。因此,土木施工管理是是整个工程项目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着施工质量和效率。

1.施工管理的关键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整个工程保质、保量、高效地顺利进行。下面主要详述其中的施工现场管理问题、质量管理问题、整体体制问题和环境问题。

1.1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力资源和物料资源全面有效控制的限制、全面检查施工质量的困难和安全责任意识的不明确上。另外,由于工作量大,及时纠正施工偏差的难度加大,造成大面积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只有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而目前的制度和安全责任制都有,但是逐级减弱,到施工现场时工作制度和责任都变得相当模糊,从而造成管理混乱的状态。建筑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施工现场的良好秩序。如果在贯彻执行责任制时,施工现场的责任意识和制度规章都变得模糊,就会使管理流于形式,导致质量不达标、甚至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质量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责任者挂钩不紧密,是造成施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现状容易造成施工单位的态度失端、粗心大意的不良心态,在不经意间降低工程建设质量。另外,设计者与施工者联系缺乏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比如,由于地方要求增加项目,或许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地质钻探不准确等引起的设计变更,而设计者又不能及时更改,并与各单位整体协调,就容易造成施工单位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干脆偷工减料,这样工程质量就失去了保障。

1.3整体体制问题

在整个工作人员分配中,存在个别部门素质偏低、缺乏实际经验的现象。比如,相当部分的施工企业监理人员素质偏低,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虽然监理工程的范围并不是贯穿整个项目,但对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很重要。同时,我国的土木工程监理机制还不健全,外加监理市场混乱的现状,对实施有效监督非常不利,抑制了其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项目法人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伴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施工建设的运行,法人制运作混乱,有的是集建设管理、筹资、运营和还贷一体化,有的则是筹资建设和运营还贷分属于不同单位管理。我国企业管理者又不能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这种短期化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有影响。

1.4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当今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如何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进行合理规划。施工过程中会带来诸如粉尘、噪音、有害气体、杂乱的施工现场、废弃物堆积和高空坠物等,这些给居民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伤害。企业单位要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施工管理中也缺少专门的环境公害问题管理规则。

2.施工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相应的突破点进行。在施工现场管理问题中,要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在质量管理问题中,进行综合质量管理;在整体体制问题中,优化体制系统;在环境问题中,则全面解决环境问题。

2.1 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工作,因为他们是直接参与施工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以人为本,避免人为失误产生的工程事故。另外,根据工程的特点,从政治素养、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人员的分配,量力任人,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降低管理难度。最后,严格把好材料关,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组织,从而保证施工现场井然有序,使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只有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案,才能获得满足适用要求的项目工程,才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2.2综合质量管理

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工程技术、外界环境、工程管理等,其中施工顺序的合理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施工管理工程中,要分析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施工程序。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能够影响质量的因素加以规范,保证工作场地蒸汽有序、保持通道畅通、提倡文明施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保证手册,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系统化,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一种途径,施工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具备项目施工所必需的技术,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以促进施工人员的自我提升。另外,还可以采用奖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措施同时都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2.3优化体制系统

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专业素养缺乏的人鱼目混珠,比如针对监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要及时听取监理部门的汇报报告,对不合理的项目加以纠正,同时要及时更新和维修施工设备。

要尽快落实项目法人制度,一个项目要有一个管理人员负责到底,而不应短期管理,影响项目的长期规划,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要进行综合整合,优化整体机制,加强相互的合作和明确各自的分工。

2.4全面减少环境公害

提高环境意识,将强环境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解决环境公害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行落实。一方面,要采取宣传等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环节监管,将环境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采用预制装配施工可以降低粉尘、噪声等对环境的危害,选择质量较好的工程材料可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出现。

3.总结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学问,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并会在探讨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施工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人为的或者外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并加快工程进度,铸造精品工程是施工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不断进步中实现卓越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尧.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

[2]朱思武.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科技信息,2010.

[3]王占明,谢胜利.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1.

[4]韦喜梅.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工程管理,2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