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9: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食品行业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内容摘要: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具有“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属性,其产权类型表现为“产业集群社区共有产权”,呈现主体多元化、内部非排他性和外部排他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让渡性、模糊性特征。
关键词:集群品牌 集群社区 俱乐部产品 产权
研究背景
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大量关联企业(供应商、成品商、客商)及支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规制管理机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关于“区域产业集群整体/集体品牌”现象,国外学者多采用“集群声誉”概念术语称之,中国学者多采用“区域品牌”、“集群品牌”等概念术语描述和研究,其科学、严谨的规范术语应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简称“集群品牌”)(吴传清,刘宏伟,2008),它是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所累积的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三度一率”声誉,一般采用“地名+产品通用名”词组表述(如“浏阳花炮”、“金华火腿”、“龙口粉丝”等)。“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中国学者开创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新领域和前沿理论论题,也是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产权等经济属性特征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一般性的界定、描述,尚缺乏学理上的分析、阐释。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
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学术界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说。中国学者普遍强调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夏曾玉等(2003)最早探讨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区域品牌”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经济属性特征。此种观点在学术界流传最广。
“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 goods)”说。首倡“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的美国学者波特(1998)强调产业集群发展累积的集群声誉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宋永高等(2008)将“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折衷地表述为“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或准公共产品”、“集群品牌是(准)公共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说。周云峰(2010)认为 “区域产业组织的整体品牌”(区域品牌)是“公共品牌”,对区域产业组织内的任何成员而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区域品牌”存在“私有性”元素,对区域产业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而言,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区域品牌是其所属集团的“私人产品”,从收益覆盖范围而言,属“区域的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将“集群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表述为“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等。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分类理论,上述表述均显笼统、失之准确。
公共经济学根据产品是否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标准,将产品分为四类(表1)。与“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对应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准公共产品”又分为“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和“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俱乐部产品”是一种介于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俱乐部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其成员必须具备某种资格,且遵守俱乐部规则。俱乐部产品仅供俱乐部成员共享,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斥非俱乐部成员共享,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
“产业集群社区”(简称“集群社区”)是产业集群研究者借鉴社会学视域中的“社区”概念(“社区”是指地域相对较小、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比较相似、社会功能相对完整的“共同体”)而倡导的一个新概念。郑广和陈雪梅(2006)根据日本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关于“社区是在加强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基础上引导社区成员进行自愿合作的组织”的论述,倡导将产业集群视为一种社区的“集群社区”概念。马斌和徐越倩(2006)采用“社区性产业集群”概念分析研究了民间商会组织在产业集群治理中的作用机制。陈文华(2007)从产业集群治理视角提出了“产业集群:一个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跨行政区划的产业社区”命题。产业集群社区理论强调,产业集群区域是相关联的集群企业组织、中介组织及居民(具有相关技能的劳动者等)所组成的地域性生产、生活共同体,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激励既是基于市场交易下的利益性互惠合作,也是源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因素以及习俗、信任、承诺等非正式制度安排。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分类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理论视域中的产业集群社区理论,可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进一步准确地表述为“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简称“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这种表述的优点表现在:一是精准地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准公共产品”之中的“俱乐部产品”属性特征;二是精准地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收益覆盖范围的空间特征―“产业集群社区”。
获得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资格的集群企业均可平等共享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任何成员企业无法排斥其他成员企业享用,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特征。尽管集群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某一成员企业对集群品牌的使用并不影响或减少其他成员企业的享用,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征。产业集群区域内未获得俱乐部成员资格的集群企业、产业集群区域外的非集群企业均为非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无权共享集群品牌,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特征。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属性特征
(一)代表性观点
与企业品牌的产权归属单一主体―企业所有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归属多元化的集群成员所有。学术界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特征存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产权模糊说。张屈征等(2003)最早探讨了由某一地区厂商共享的“区享品牌”所具有的“产权模糊性”和“利益共享性”特征,强调为品牌所在地共有的“区享品牌”无明确的权利主体,共享企业不得独占,政府也无权注册。熊爱华(2009)借鉴上述“区享品牌的产权模糊”论表述,从区域产业集群视角探讨了“区域品牌”的产权特点,强调“区域品牌”为区域“公共权利”,产权模糊,区域内相关企业可免费共享品牌使用权和品牌收益,企业不可独占,政府也不可能拥有。从学理的严谨性视角而言,上述“产权模糊说”仅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的部分特征。
2.产权分类说。刘红艳和何慧爽(2009)借鉴产权理论,根据品牌主体性质的不同,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区域品牌”产权分为政府产权(区域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区域品牌)、社团产权(若干企业联盟组建的区域品牌)和私人产权(龙头企业主导的区域品牌)三类。实际上,后两类“区域品牌”实为企业联盟所形成的企业共同品牌,而非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政府产权(区域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区域品牌)”的表述也不尽科学、严谨。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分析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特征的重要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种包含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处置权)、使用权等内容的“权利束”;产权根据归属主体不同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两类(表2);产权的属性特征分析涉及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让渡性和清晰性等方面。
(二)显著特征分析
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属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在产权类型上表现为“产业集群社区共有产权”,产权由集群社区共享共有,其“共有”边界仅限于产业集群区域,排斥产业集群区域外的经济主体共享。因此,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具有一定的“私有性”,是一种“产业集群社区私有产权”,是一种“相对不完全的共有产权”。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产权主体的多元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归属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等多元化集群成员。
产权的内部非排他性和外部排他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集群社区集体性专用权,仅供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企业平等共享,彼此不具排他性,但排斥集群社区内不符合集群社区俱乐部相关准入条件的集群成员企业(非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以及产业集群区域外的经济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享。
产权占有的不可分割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集群社区共享的集体产权,产权专属集群社区俱乐部成员组成的产业集群集体而不属于单个集群成员,符合集群社区俱乐部相关准入条件的集群企业均可享用集群品牌,但均无权独占、分割集群品牌产权;产权的不可让渡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不能脱离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而独立存在,具有极强的地域根植性和产业依附性,其产权既不能在地域间进行品牌资产交易,也不能在产业间进行品牌资产让渡。
产权的模糊性。尽管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的归属主体是确定的,但又是多元的,并非唯一,因而产权主体具有模糊性。
结论
概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积累而成的“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现象,最为科学、严谨的规范术语应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可简称“区域集群品牌”或“集群品牌”。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表述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均失之精准。借鉴公共产品理论、产业集群社区理论,科学、严谨的表述应为“产业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 可简称“集群社区俱乐部产品”。借鉴产权理论,可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属性表述为“产业集群社区共有产权”,其具有主体多元化、内部非排他性和外部排他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让渡性、模糊性五大特征。
参考文献:
1.吴传清,刘宏伟.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现象的名称术语规范探讨[J].中国经济评论,2008(1)
2.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
3.Michael E.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4.周云峰.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区域品牌供给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5)
5.郑广,陈雪梅.集群营销形成与发展探索[J].商业经济文荟,2006(1)
6.马斌,徐越倩.社区性产业集群与合作性激励的生成―对温州民间商会发生机制的社会经济学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6(7)
7.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喀斯特地区,资源性企业,政府扶贫,模式研究
背景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桂、黔、滇等省区分布甚广。中国960万km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了124万km,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其中贵州省喀斯特面积达到了13万km,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8%。贵州省发育喀斯特的基岩之广、厚度之大、相对面积比之高,又比较集中连片,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土石之间粘合力差,暴雨之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更是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度,从而导致了石漠化速度加快,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贵州省少数民族多,有苗、布依、土家、仡佬等49个,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有些少数民族不通汉语,同时受到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有限,先进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难以被他们采用,这对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然而,政府的扶贫模式往往具有普遍性,对贵州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定位不准确导致了扶贫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部分地区经过多年的扶贫但仍然没有实现真正脱贫。
但是,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05种,矿床、矿点3000多处。以矿产资源的开采为依托的矿业经济一直都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矿产资源的开发会给这些社区带来发展机遇,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条件的改善、增加就业机会等;扶贫开发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单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展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当地的资源性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让其参与社区的扶贫工作,势必会对当地的扶贫发展带来巨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本文以贵州J矿社区发展为例,分析了资源性企业参与政府扶贫的优点,以期对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新思路。
1、研究区概况
J矿社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境内,属贞丰县沙坪乡管辖地区,该社区地理位置处于河谷低海拔地带,海拔在350~760米之间,据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19.2℃,月平均最高气温29.9℃(6~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6.2℃(1~2月)。年蒸发量1350mm,年降水量1357mm,雨量多集中在5~8月份,冬春季节严重干旱。
社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总共耕地面积为1220.7公顷,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水稻、黄豆、小麦等,人均收入为795元,低于同年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该社区所包括的三个行政村属于贵州省重点贫困一类村、二类村。社区80%的耕地属于坡耕地,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单位产出低,粗放型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2、J矿社区贫困原因分析
图1J矿社区贫困问题树
Figure1TheproblemofpovertytreeofJminecommunity
2.1落后的教育
表12007年J矿社区人口文化程度统计
Table1ThepopulationstatisticsofeducationofJminecommunityin2007
比较对象
文化程度
人数(人)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该县同年平均文化水平(%)
小学及以下
1967
62
42.34
初中
429
14
12.35
高中及以上
25
0.8
1.89
2.5亟待开发的生计
生计指人们为了谋生所需要的能力、资产(包括物质和社会的资源)以及所从事的活动。J矿社区居民过去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单一的农业生产,采矿征地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发展农业的空间缩小,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在农业生产上失去了生产资料,而一时又难以找到其他增加收入的途径,J矿只能解决少部分农民的就业,当地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少,导致农民的生存压力增大;因此,他们的生计亟待开发。
3、J矿参与政府扶贫的缘由和目标
3.1合作的缘由
3.1.1政府的要求。政府在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进行扶贫开发,但是光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期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快扶贫进程,促进贫困地区早点脱贫。
3.1.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资源性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本优势,大力支持当地社区的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与艺术、环境保护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协调好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关系,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积极的协助政府扶贫工作。
3.1.3社区的需求。J矿社区居民以前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开矿以后,社区居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特别是失地的农民生活更加困难,他们迫切需要抓住机遇,利用企业征地补偿和扶持的大好机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J矿参与政府扶贫促进当地社区发展有五大领域方面的目标
3.2.1教育。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包括新修教学楼、购买图书、硬化操场,向民办教师提供生活补贴提高他们教学的积极性,确保社区儿童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使得社区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2.2生计。J矿社区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采矿后他们的耕地面积减少了,依靠农业生产已经难以维持生计,那么J矿有义务参与政府的扶贫工作帮助社区村民提高他们的收入,培养他们的创收技能。
3.2.3健康和卫生。改善社区的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包括修建卫生室、配备卫生服务人员、购买医疗器材等,J矿社区发展部与县扶贫办、卫生局合作,邀请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J矿ISOS的工作人员对社区村民进行孕妇产保健、儿童免疫、传染疾病预防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村民的卫生意识。
3.2.4水环境道路。确保社区居民有干净的饮用水,拓宽并且硬化社区的入户道路,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增强同外界的物质交换和联系,获得发展的机遇。
3.2.5能力建设。为了提高社区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由企业出资,政府组织协调社区的部分村民到外地学习板栗种植与管理技术;同时,对在J矿打工的社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后考核合格者被聘用为正式工人,这些措施不同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的自信心。
4、J矿与政府合作以发展项目为载体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图3J矿、县、乡、村、组参与式扶贫项目组织模式
Figure3PovertyalleviationprojectorganizationmodeofparticipatoryofJmine,county,groupandcommunity
4.1各方投入
4.1.1政府投入。贞丰县人民政府以县扶贫办为牵头单位,协调参与扶贫项目的各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省扶贫办和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与社区的村民小组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共同计划、实施、检测和评估项目。在J矿社区扶贫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制定了有利于推动项目实施的政策,激发了社区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参与和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
4.1.2企业投入。J矿内部成立了社区发展部,聘请了具有社区发展经验及其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担任领导,负责社区发展项目的规划以及各级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同时,J矿员工还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对社区的教育、卫生等进行帮扶;J矿是当地社区扶贫发展主要的经济支柱,为社区发展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见表2)。
表2截至2009年底J矿向社区资金投入情况统计
Table2TheJmineprovidemoneytocommunityofstatisticsattheendof2009
社区发展项目
投资金额(万元)
社区发展项目
投资金额(万元)
磺厂搬迁、孔方新村建设、公厕建设等
37.8
2008年发展与贫困培训及先进社区访问项目
5.595
供水工程
18.8
烂泥沟至洛凡河便道修建项目
1.72
道路建设
1920
金山村道路维修改造
10
村民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兴义学校建设
1430
2009年教育促进项目
11.7872
校舍建设工程(金山小学围墙、操场平整、新建廷上小学)
24
2009年社区卫生健康项目
5.3
道路绿化工程
127.8
烂泥沟入户道路硬化项目
12
助学活动(失学儿童赞助、书包、文具)
1.7
河北遵化板栗参观培训
1.8
其它各类捐赠
30.2
金山村变压器改造项目
5
土地复垦项目
360
井下操作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2.36325
烂泥沟和廷上教育促进项目
9.6
烂泥沟村马铃薯种植项目
3
通过以上方法,掌握了J矿社区村民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特别是社区妇女群体的需求)、目前希望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宣传了参与式管理理念和方法。
4.3项目的确立
J矿社区发展项目的确立运用了“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认为,调研的过程不只是专家搜集数据的过程,也是外来者向当地人学习的过程,更是促进农民参与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农民完全参与了,外来的专家才能了解到真实、全面的情况;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当地的发展,而发展是当地人自己的事情,归根到底,该方法的过程是把发展的决定权还给当地人的过程。通过访谈、重点农户走访、实地观察、村民画图等形象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广泛征求社区村民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汇总确定扶贫项目,力求做到家喻户晓、贫困优先、群众自愿、相对均等、全局平衡的项目分配原则。例如,在J矿社区入户道路硬化项目的确立过程中,社区发展部的工作人员召集村民代表,让他们拿出玉米粒来摆,他们觉得那些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玉米粒就放的多一点,那些问题可以稍后解决,玉米粒放的少一点,后来经过统计发现村民急需解决的是道路问题。
4.4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J矿社区扶贫项目确定后,在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的推动下,J矿社区发展部与社区村民代表进行交流,把社区项目实施工作任务细化、量化、明确任务到具体的农户,并且对已经确立的发展合作项目做了SWOT分析(见表3),确保项目圆满完成,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3J矿社区发展合作项目SWOT分析
Table3DevelopmentcooperationofprojectsanalysisofSWOTofJminecommunity
项目内容
优势
劣势
机会
风险
教育综合项目
村民有积极性;投工投劳热情高涨
缺乏足够的建设资金;村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政府部门的支持
————
生计领域
村民积极参与;认真接受培训
村民受传统耕作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板栗、马铃薯等种植的新技术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政府部门积极支持
板栗、马铃薯等作物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强,如果发生旱灾村民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卫生健康领域
村民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培训人员所讲的卫生方面知识
村民养成不好的卫生习惯,一时难以改掉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修建了卫生室;县卫生局的支持
————
水环境道路项目
村民积极参与;投工投劳
资金缺乏;社区交通不方便,沙子、水泥等建设材料难以运入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拓宽和硬化入户道路;政府部门的支持
————
能力建设
村民参与意识强;有积极性
由于村民的文化程度低,对培训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
通过培训能够掌握新的技术,比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
蔬菜种植、养殖等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如果经营不善,或者市场价格波动都有可能导致亏本
5、贵州J矿社区发展的启示
J矿社区发展是喀斯特地区资源性企业参与政府扶贫的首例,还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该经验可为喀斯特地区资源性企业参与政府扶贫发展提供新思路。
5.1J矿内部成立了社区发展部参与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解决了政府扶贫部门人力资源不足、项目管理难以深入等问题;在各种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以社区受益村民为中心,运用的方法灵活多样,提高了扶贫的效率和社区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2在发展项目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将管理和监督分开,通过提高贫困村民在扶贫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培养社区干部的组织能力;J矿社区发展部负责项目的实施,政府部门和社区村民负责监督,做到扶贫资金专款专用,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5.3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模式通常情况下很难到达贫困群体中最贫困的人口,为穷人设计的项目也往往发生目标群体偏离,“扶富不扶贫”,据统计,目前扶贫资金只有35.3%覆盖到贫困户,扶贫资金不能够落实到贫困户,扶贫效果也不理想。J矿社区的扶贫发展采取了参与式的方法和理念,充分尊重社区村民的意愿,赋予他们参与项目决策的权力和参与项目管理的机会,通过给社区村民发言权、决策权,培养了他们自信,自强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社区发展的综合能力。在政府部门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社区村民利用自己的传统知识、技能和经验为社区的发展做出最终的决策。
5.4以往政府决断型的项目选择机制在项目的管理上难以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贫困民众参与。J矿社区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不定期召开社区村民大会和代表座谈会,参考他们的意见改变项目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机制。同时,让社区村民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了解项目资金的开资、物资的投入和使用情况,增强了项目实施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拉近政府部门和社区村民的关系,推动社区扶贫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06~207.
2 高贵龙,熊康宁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4:1~2.
3 刘家彦.中国贵州生态环境[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12:12~13.
4 李伟.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另类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45~47.
5 任晓冬,杨秀美.NGO参与政府扶贫的项目管理分析—以贵州雷山县乌东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增刊),2009,12:47~52.
6 郭瑞香,蒋爱群,何晓军.参与式理论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在澳援项目中的应用[J].河北水利,2004,9:10~11.
7 杨从明,任晓冬.参与式发展—贵州的探索与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205~206.
8 叶方.参与式发展理念对我国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公众参与的启示[J].新农村建设,2004,5:88~90.
本文作者:赵士辉工作单位: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
食品行业道德的主要功能食品行业道德对于食品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正确处理相关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功能。食品行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予以规范才能维护和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各自的正当利益。食品行业道德首先通过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使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处理这种利益关系的思想和行为有章可循。这种规范与法律规范、食品行业的政策规范有某些交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如前所述,道德与法律及作为法律补充和延伸形式的政策的性质是不同的,食品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广泛,要求的层次多样,它以自己独特的内容规范着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第二,他律功能。食品行业道德对于从业者来说首先是一种“外在”于他的规范性要求,即社会和行业对于其自身的道德要求。这种规范性要求对于他是具有“向善”内容的社会和行业的压力、约束力,制约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使其不可轻易逾越这种规范,而并非完全出自本身的自觉自愿,这就是他律功能。他律功能可以表现在若干方面:譬如以食品行业道德的内容形成的行业制度环境对从业者的环境约束;通过行业道德评价对从业者职业行为的精神约束;食品行业道德规范中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操作性规范对于从业者职业行为的制约等。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在餐饮业推行的“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常教育”的“六常法”管理操作性规范,就是围绕着对现场和环境的管理,通过现场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途径,把员工的职业行为首先以规范的形式加以约束,形成他律要求,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第三,引导功能。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表达着自身内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食品行业道德对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这种引导功能就是通过增强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责任感,来引导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的选择。食品行业道德规范中包括着评价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其中评价性规范构成关于职业道德行为的认识性、评价性和引导性的基本功能,而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则进一步制约着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还通过进行社会评价、行业评价和个人评价,通过世袭相传、师徒相传等途径和特有方式,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实施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活动既是人生活动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生活动时问最长的领域,食品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可以大大提升从业者的道德境界。第四,自律功能。食品行业道德的自律功能体现在行业自律、企业自律与从业者个人自律三个方面。自律功能是在规范功能、他律功能、引导功能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功能,可以促使其从业人员形成职业良心,这是一种履行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其目的是使从业人员发自内心地对食品行业道德遵从,是从业人员的行业道德水平发展的高级阶段。自律并非排斥他律,而是对于他律的升华和内化,已经形成了一种道德需要。自律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心灵认为必须要有不受外部压力左右的观念的时候,道德自律便出现了。”¹自律也不是神秘的,它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按照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孔子曾经总结自己一生在学习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和境界,发自内心的想法、愿望和要求也不会超越社会的法度,就是达到了高度的自律状态。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过食品行业道德的长期教育和训练,在具有了比较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一定的情绪情感以及一定的道德意志,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觉悟的基础上,必然地会在职业生活中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评判和检查的状况,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自律状态。
(一)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区别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第一条中阐述了《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¹。食品安全法因其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直接强制性的特征,而成为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的的重要手段。但是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实行不仅需要食品安全的制度监管作为运行保障,更需要食品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作为有利的支撑。在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的体系中不仅包含着食品安全法,还包含着食品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道德的建设和管理,食品行业道德包括食品安全道德是食品安全社会管理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在维护食品安全上的区别,表现在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要求层次不同、社会运行方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等几个方面。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关系,充分发挥法与道德各自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维护食品安全。第一,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作用范围不同。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与食品链各个环节的法律体系,譬如美国政府自1906年制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和药品法》以来,先后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对于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程序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又譬如欧盟国家30年来就陆续地制定了20多部有关食品的法规。但是由于法律的作用范围相对狭窄,而无论法律规定设计的如何完善,也是永远不能将所有食品行业的职业生活内容、行业存在方式覆盖起来的。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则与道德规范有重合部分,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只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护那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这正是法律这种制度性规范的局限性。食品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则广泛得多,这正是世界各国都重视食品道德对于调节食品安全作用的重要原因。第二,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层次不同。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只要求其职业行为规范在食品安全允许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守法的企业和守法的从业人员,对其行为的要求具有整齐划一性,而不管其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因此食品安全法表达的是最低限度的食品行业道德要求。食品行业道德则对于从业者内在的职业道德德性和外在的职业道德行为,均具有低、中、高不同层次的要求,还体现着某些超前的内容。这种多层次的要求分别表现为坚决禁止的、要求做到的以及大力提倡的不同的道德层次,不具有整齐划一性。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中既有出于履行职业责任的道德要求,也有出于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履行职业责任是与获得职业报酬相联系,体现着责、权、利的一致:而履行职业义务则不与获得职业报酬相联系,出于义务是一种奉献的行为,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总之,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高于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第三,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社会运行方式不同。食品安全法作为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来对食品企业与从业人员发挥作用的。这种强制力首先是针对人的外在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教育的。食品行业道德作为职业生活的行为准则,主要依靠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和良心、行业舆论与社会舆论等道德评价的方式以及职业习惯来发挥作用,调节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作为一种职业道德,食品行业道德虽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是它仍然属于是将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渗透和体现在行业制度中而形成的强制性,与食品安全法的社会强制性方式具有性质的区别。第四,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作用效果不同。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¹,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法比食品行业道德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效果快速,因此食品安全的关键首先在于立法,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行业道德对于维护食品安全问题的作用效果缓慢,但是道德教化的效果比食品安全法要深刻和持久,能教化人的心灵、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觉悟和形成职业道德良知,从而在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中能发挥深刻和长远的作用。
(二)食品行业道德对食品安全法的支撑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在适用范围、要求层次、作用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不仅使得食品安全法构成食品行业道德的保障,也使食品行业道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构成食品安全法的基础。第一,食品安全的立法是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法律的内容分为价值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其价值性领域是法的内在的精神实质,并可以进行善或恶、应当或不应当的价值评价。法的技术性内容是法的价值性内容的体现,可以进行科学或不科学、适当与不适当的技术性评价。道德精神属于法的价值性内容的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及其自觉的程度怎样,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是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成为某种特定道德观的化身。道德观念总是先于法律观念产生,任何社会的法律制定者也总是首先从自身的道德观念出发来思考法律。由此形成许多法律规则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如我国现行《宪法》中的“五爱”,《婚姻法》中关于“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许多条款直接由某些道德规范转化而来。法律在外表上与道德大不相同,但法律体系下蕴涵着道德,比如民商法的大部分条款是自由平等、诚实信用、公平交易、遵守诺言等道德规范的体现。又如刑法中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是以反面的形式来表达、强化着道德的要求,以间接的形式对道德进行维护。就是法律中大量的技术性规范也具有相应的道德基础,特定的道德是技术性法律规范赖以制定的出发点。食品安全法也是如此。食品安全法中关于要求食品行业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生产经营、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的规定;关于食品安全风险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的信息公开和免费查询、食品生产和经营的技术操作标准和产品明示的规定;关于食品检验中尊重科学、悟守职业道德、保证检验数据客观、公正的规定;关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和准确、及时、客观地进行信息规定,也都同样体现着社会道德的精神。当然法律中所体现和反映的是最基础层次的道德要求。第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需要一定道德素质的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固然依赖具有一定食品安全道德理念的人来进行设计,我们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构建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为食品安全设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但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运行过程,以及在运行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法律价值与权威能否得到有效树立,它的具体规范要求能否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实现,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在社会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中道德的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遵守和执行法律,把法律外在于人心的强制性要求转变为人自觉自愿的守法执法行为均需要以道德为基础。食品行业从业者实际的道德状况制约着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状况,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认真贯彻、遵守和执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事件的发生,从反面说明了需要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人来遵守和执行法律。食品行业道德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也为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长久的动力。
【关键词】PCR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 应用
因食品面临微生物的污染,导致有害微生物破坏食品的品质,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我国现代食品行业对微生物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为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是最有效的手段,及时发现及早控制能为人类身体健康奠定保障。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中PCR检测技术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其具有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食品行业中逐步拓宽了应用空间。
一、PCR技术原理
PCR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原理可简要概括为:经高温变形、低温退火及中温延伸等三步不同环节反复操作,从而检测微生物核酸序列,通过利用单个核酸分子序列完成复制达到扩增的目的。具体分析PCR技术的应用原理,需根据温度不同整合信息,即高温变形。被检测食品微生物处于双链状态的DNA序列于温度高达94摄氏度状况下变性,成功解链,以双链形式存在。低温退火。55摄氏度下,被检测微生物特异性引物与处于单链状态的DNA进行融合。中温延伸。72摄氏度下,需以被检测微生物引物的引导延伸为条件进行复制,检测微生物DNA序列。以上所述三点,需反复操作,直至获取足量被检测微生物DNA序列,以达到PCR技术检测要求。
二、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特点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则与人类身体健康具有直接关系。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对食品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别国,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能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且能构建对外贸易关系及塑造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食品安全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国民后代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食品面临的有害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多,一些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微生物检测管理,因食品受污染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对国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为及早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源,PCR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据调查,该技术已获取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操作便捷
传统自动化技术检测程度不仅缺乏一定高度且花费较长时间,影响微生物检测工作效率。微生物检测工作涉及多方面,如:微生物生长应用的培养基、微生物生长环境的PH值、生长温度等均因微生物类型不同需花费不同的检测时间、人力及物力,为严密观察培养基中菌落特征、微生物细胞特征及生理生化等鉴定,传统自动化技术检测步骤较为繁琐,虽投入大量时间与人力,但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与传统自动化检测技术相对比,高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出台及应用获取显著的检测效果,例如PCR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特点之一的操作便捷与传统自动化检测的操作形成鲜明对比,仅需一人实施人机一体化便能控制所有检测程序,便捷式的检测步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宽了我国现代食品行业发展的空间。
(二)检测快捷
传统自动化检测技术下,微生物检测通常需要2-5天不等,较长时间可达1周或1周以上,因检测时间过长,往往出现食品已投向市场流转而检测结果尚未出来的情况,体现了传统自动化检测具有费时的弊端,对我国食品行业实际生产运作造成滞后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完全规避了费时这一弊端,较短时间之内便能得出检测结果,通常几小时,较长时间仅为1天,因此,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的指导意义。
(三)准确率高
经济时代,我国各类食品微生物种类较多,传统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分离食品上的微生物较为困难,已难以全面辨别食品微生物的种类。这一难题最关键性的关卡是检测活性薄弱的菌落,通常不仅检测不出,且难以培养,不利于顺利实施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然而,目前的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安全可规避这一问题,运用高自动化技术较为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上微生物的类型,为食品生产监督提供主要依据,为我国食品安全奠定保障,从而实现利国利民这一夙愿。
(四)潜在发展空间
PCR属于现阶段高自动化技术,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体现的优势相对于传统检测技术较高,无论是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生产管理或是食品投入市场流转等均具有利国利民的重要意义。回顾性分析,传统检测技术较为落后,制约了工作效率,不仅难以保障我国食品行业安全生产,且给国民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影响。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PCR的出台是我国技术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我国科研的进步,且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因此,其具有极大潜在发展空间。
三、PCR检测技术的展望
食品行业属于环环相扣的生产、运营过程,食品不可避免在生产、流转及销售等环节受到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影响品质,因此我国实行微生物检测是监督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更新,各项新出台的技术与高自动化PCR技术相结合势必拓宽微生物检测空间,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未来。我国微生物检测面向于鉴别有毒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对毒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使PCR检测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不断延伸发展空间。
我国未来食品微生物检测将随着国内外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提升应用水平,就目前而言,高自动化PCR检测技术已经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发挥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技术的更新必将带动PCR的应用水平,促使其迈入另一个发展阶段,继续为我国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四、结语
以上论述,PCR高自动化技术属于高新科技成果,随着我国生物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更新,两者相结合之下将会促使PCE继续为检测贡献其操作便捷、检测快捷及准确率高等优势,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及国民身体健康奠定保障。因此,PCR技术的应用不仅利于民生基础设施,且利于我国与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食品产业 行业分析 投资
一、定性分析
(一)宏观分析
自2008年以来,我国食品制造业就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趋势。截止到2008年6月,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与2007年同期相比,我国食品产业累积工业生产总值实现增长35.43%,食品类产品销售额和总利润值都获得了极大提高,同时也给国家创造出了巨大的税收。同时,食品价格出现了大程度的浮动,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超过了3%的国际公认警戒线。物价由最初的结构性上涨逐渐向全面性的通货膨胀趋势发展,其中食用油的价格就出现了历史的新高,因而也出现了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对于这一现状,国家本着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的角度出发,陆续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其中包括《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大宗农产品金控报告和信息管理办法》等。我国出台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乳制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得行业门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液态奶产品增长速度开始变缓。国内乳制品行业液态奶的主导地位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奶粉、奶酪等产品为主线的综合性、多元化的乳制品产品模式开始成为我国乳业的一大发展趋势。近年来,食品行业并购的现象频频发生,行业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造成的成本压力以及国家政策的监督,使得产品行业不断向产业集中发展,我国食品行业也经历着以大型产业和外商独资为主的并购狂潮。
(二)行业分析
(1)食品行业的基本特征分析。目前我国产品工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主要还是以农副产品的加工为主,具备比较低的精细加工程度。目前,食品行业具有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也主要是以一些中小型的食品制造企业为主,其主要特征就是:价格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集中化程度也比较低。随着我国食品行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行业利润逐渐的向大企业集中的现象,食品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最终还是落在了行业巨头企业的身上。
(2)我国食品行业的战略性分析。随着我国食品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食品企业的竞争关系日益激烈。从商业角度来看,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食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现阶段,零售产业也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上的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市场也在不断向我国扩张,同时再加上一些区域性质的大型零售企业的快速崛起,使得零售产业在我国城市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明了。目前我国消费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依靠的还是连锁经营的方式,现在也在不断开拓农村的潜在市场。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产业的重要相关产业,也在伴随着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而迅速的增长。
二、定量分析
(一)财务分析
(1)企业收益力分析。收益力其实也就是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投资者获利多少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收益力的分析,具体的可以从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现在就对康师傅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其收益力状况。从净资产受利率来看,康师傅企业具有较高回报率,说明了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很强。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率时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也直接表明了企业在经营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总之就是康师傅企业还是具备了很强的收益力。
(2)安定力分析。对于测试企业的管理基础是否稳定,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可以对企业的安定力进行分析。流动比率是在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流动比率又称之为资金运营比率。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流动比率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成正比例关系,流动比率越低,就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差,一般企业还是追求比较高的流动比率。但是流动比率也不一定就是越高越好,如果其值过高的话,很可能会使企业出现资金呆滞,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利用。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康师傅企业中,2011年的资产负债率为7.97%,而2012年降低到了6.85%,这也说明在2012年康师傅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同时由于企业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使得企业的资产结构呈现出了一种不合理的现状。
(3)活动力分析。如果企业的资产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应用,那么其经营效率是比较高的,也可以说企业的活动力比较强的。衡量企业资产的效率,主要还是根据销售收入,具体衡量方法就是查看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净额与年初、年末资产总和一半的比值,这一比值越高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率越好。康师傅这个指数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也说明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是相当有效的。经过数据调查显示,康师傅企业的活动力水平还是比较低下,表明企业对于现有资产的利用能力还不够强,在经营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的依据就是K线。康师傅本身属于一个大型知名的品牌,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企业同时积极地抓住了时机,建立起了强大的渠道优势,使其品牌的影响力能够渗透到市场中的每一角落。企业借助自身的品牌效应、合理价格和全方位的广告宣传,使得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步。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增长,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康师傅企业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就是压缩生产成本,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情况,将之前16克的瓶重降低到现在的13克左右,在现在的国内瓶装水市场上,康师傅的成本是最低的。企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小时生产36000瓶的规模,预计未来将达到更大的生产规模。
三、结语
在本次的食品行业资金投资分析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国内知名的食品生产公司康师傅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其具体定性分析过程涵盖了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分析以及产业形势的分析,在行业的分析中具体又分析了产业特征和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战略;而定量分析主要就是针对康师傅企业,对其财务包括收益力、安定力以及活动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还包括对康师傅企业的技术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对康师傅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一个大概的判断。本次研究涉及的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所利用到的数据也只是康师傅企业几年之前的财务数据。因此,对产业的具体分析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也是需要后期不断去改进和完善的。
(作者单位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胡晓妹.行业分析在证券投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5): 94-96.
[2] 张庚.转基因食品行业投资价值分析[J].中国企业家,2001(04):41-42.
休闲类食品是从大食品中分割出来的一个品类,本身具有食品的基本特征;但是发展至今主食类食品和休闲类食品的产品特征具有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例如主食类食品主要以营养成分和产品形态进行区分;而休闲类食品则主要以食材、味道、口感进行区分。
休闲类食品的重度消费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等未从事工作、或工作时间未久的人群,他们更加关注趣味性的生活方式。这种需求,推动了休闲食品的趣味化发展路径,例如:卡夫的奥利奥饼干,重点推介玩耍、开心的趣味性情景生活方式,以吸引小孩和家长学习、效仿。
黄飞红麻辣花生米是欣和食品充分利用山东的花生产地资源优势,结合四川的麻椒、辣椒精妙炒制而成。这仅仅是从基础物理层面的口味变革,让黄飞红麻辣花生米口感迷人,诱人尝试;从口感和味道方面来说黄飞红麻辣花生米已经具备了休闲食品的味道和口感特征。但是仅仅有这些特征还不足以引导黄飞红走向流行。
经过几年的运作,黄飞红始终未能被年轻消费群体所接受,人们仍然习惯上认为花生米是下酒菜。黄飞红麻辣花生走向休闲化的关键是产品食用指南中的食用技巧,食用前的摇匀,食用中的轻嚼,食用后的调味应用,深得年轻白领阶层的喜爱。把黄飞红麻辣花生由下酒菜转变为休闲食品,并通过品类创新的营销思路走向了休闲时尚和流行。
无论是卡夫的奥利奥饼干、魔法士的干脆面,还是欣和的黄飞红麻辣花生米,只要是休闲食品,走向流行的不二法门就是“趣味化”的发展路径。
二、单一要素的趣味化竞争促使休闲食品行业过度成熟
早期的休闲食品以地方特产的形式遍布于全国各地,例如:沿海的鱿鱼片、鱿鱼丝;内蒙、甘肃的牛肉干,四川的泡脚凤爪,华东的卤制豆干,北京的宫廷小食,天津的驴打滚,山东的花生米,安徽的馓子和麻叶等。随着包装化、品牌化、连锁化等现代营销工具的快速成形,地方特产的休闲化势头发展迅猛,休闲食品的阵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并在市场经济的优化配置下,很快推动了全国休闲市场需求的饱和。
从2003年2012年中国的休闲食品经历了快速成长期,行业整体发展迅速,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高速成长,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休闲食品行业已具有5000亿的规模 ,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休闲食品整个行业经历了量价齐升的黄金时期。从12年开始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成长缓慢,开始进入了以缓慢增长为特征的成熟期。
由于先期探索型企业卡夫、玛氏、华丰、康师傅等,研究并践行了趣味化的正确发展路径;后起企业纷纷效仿,并大多通过单一过度开发趣味功能而逐渐弱化了休闲食品的营养特征和安全属性,致使休闲食品本末倒置,并逐渐成为消费者的诟病所在。这也同时为休闲品类的发展设定了天花板,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品类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在休闲品类的干脆面市场,虽然各大方便面企业都有各自的干脆面产品线,但连续多年未能突破20个亿的销售规模;主要在于该产品的核心目标消费群体的自主消费能力有限,同时油炸类食品的低营养、高危害的普遍认知特征致使家长有意抑制孩子消费该类产品。
不管是魔法士、小浣熊,还是康师傅的小虎队,基本上都是在口感、趣味性上下功夫;但是由于其天然的营养性缺失,致使该品类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下滑以及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家长对孩子的营养、健康需求更加关注,该类休闲食品的市场规模终将持续下滑。
2000年前后逐渐兴起的武汉鸭脖连锁店和从华东兴起的以“ 来伊份”为代表的休闲小食连锁店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休闲食品的成长周期,进一步推动了休闲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其主营产品过度追求趣味性食用和本身的天然营养性缺失以及复合成分过多而导致该类产品消费信息缺失,致使该类产品的非必要性消费理由更加充分。
随着同质化的趣味路径在休闲食品行业的普遍应用,休闲食品行业逐渐进入了成熟期,该时期以结构化调整和竞争性增长为主要特征。从08年开始休闲食品的总量供给趋向饱和,行业进入了包装化、品牌化发展时期,该段时期销售金额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包装化、品牌形象化、连锁专营化等所带来的休闲食品价值的提升。
随着2013年的到来,通过战术层面所构建的休闲化竞争优势已广为熟知,原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已难以持续。单一、过度的趣味化发展路径给休闲食品行业所带来的障碍越来越大。
过度追求趣味化发展路径,一方面加速了休闲食品行业的快速成熟,成为了休闲食品同质化竞争的瓶颈所在;另一方面也成为休闲食品缺乏实际价值被人诟病之所在,成为该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天花板。
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消费需求的变化新趋势
1、以三产转移为中心的中国经济发展路线,将会催动中产阶级的崛起
从2003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三产结构调整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一个15年期间,是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规模庞大的中产阶层将会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
2、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消费者购物的关注要素从早期的价格第一,逐渐转变为以品牌为背书的安全、营养第一
随着国家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消费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食品选择判断的信息路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早期以口口相传的信息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转变为以网络搜寻所获取的信息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路径越来越多,专业信息也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购买休闲食品由早期的冲动性价格选择逐渐转变为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复合性选择;以品牌为背书的安全、营养等物理特征逐渐成为消费者选择休闲食品的必要条件。
四、未来休闲食品的四化发展方向
1、健康营养化
健康、营养逐渐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需求;改革开放进入第三个十年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分化;中国人的可支配消费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孩子的零花钱逐渐充裕;这十年大部分的孩子是缺少教育的十年,大部分的家长忙于挣钱,避免被社会发展所拉下。而对孩子的弥补只有通过增加零花钱来解决。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物质匮乏时期,对食品的选择意识缺乏。而作为休闲食品的两大主力消费群体:儿童和青少年;随着社会发展的渐趋平稳,休闲食品的高度饱和,人们逐渐走向平衡发展。
再加上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获取成本越来越低,网络的学习型消费模式逐渐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营养化将成为快消品的第一生命力,逐渐成为消费者选择的第一关注要素。
华丰的魔法士虽然是干脆面行业的绝对老大,但其发展的瓶颈是长期以来家长对油炸类食品非健康、非营养的固有认知。华丰食品近期做出了调整,在干脆面的营养用油方面,其率先打出了“采用橄榄油”的热门话题。作为行业领头羊,华丰魔法士逐渐把干脆面行业引向了“趣味化营养健康”的正确发展路径。
2、味道口感化
休闲食品,顾名思义,作为特定时间段、特定消费场合的产物,除了具有诱人的“香”、“辣”、“咸”等基本味道特征外,其产品还须具备明显的、高吸引力的口感特征,尤其要具有典型的“耐嚼磨”特征。
休闲食品要有嚼劲、耐消磨,这样才能符合消费者在无聊的时间段和消磨时间的特定场合能够从休闲食品中寻找到乐趣,并打发掉多余的时光。因此休闲食品要具备美味和耐嚼磨的双重特征,这样才能够满足消费者挑剔的味蕾和消磨时光的特定需求。
3、品类创新化
休闲食品市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渐趋饱和,休闲食品行业整体经过了高速增长的规模化发展时期,进入了结构化调整和竞争性增长阶段。在此阶段,基础趣味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品类创新和品类主导为核心的品类营销是解决未来发展的有利武器。
我们以方便面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从2007年起,世界方便面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平均每年全球销量在1000亿包上下徘徊,中国国内维持在450亿包―500亿包左右,市场高度集中,康师傅、统一、华龙、白象这四家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
在方便面基本上处在这样一个“零和”的竞争阶段时,华龙、白象、统一三个企业轮番采用“品类创新”的战略手法,不断调整着方便面市场的竞争格局。
华龙首先发力,通过品类分化的策略,从方便面市场中分化出一批对口感嚼劲要求比较强列的消费群体,并针对性设计出“弹面”这一口感比较韧性的速食面新品类;
白象提出了“营养面”的概念,并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营养面”新概念――“白象大骨面,大骨里面有营养”,通过这一品类的创建,迅速打破了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
统一曾一度在国内市场跌到了第四的位置,从2009年开始重点打造了“老坛酸菜”这一新品类,并在短期内单品销售突破三十亿元的销售规模,迅速改变了方便面市场的的竞争格局,重新回到了江湖第二的位置。
相似的,香飘飘把台湾珍珠奶茶装进杯中,创造了一年销售十多亿杯、空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周的传奇式成功,是休闲食品行业灵活运用“品类创新”的经典案例。
4、路径趣味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还要求企业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企业向社会公众证明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途径,同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也可以塑造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起步较晚。2006、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两个指引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披露,规范了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仍然较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属于自愿性披露,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特征和披露相关信息的内部动力,为信息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食品行业的消费者众多,企业利益相关者涉及面较广,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频频曝光,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备受争议,社会责任履行及披露情况备受关注。本文以2012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食品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研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较早,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维茨(1972)研究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有显著关系。Patten(1991)研究证明,公司规模和所处行业是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键变量。Trotman和Bradley(1981)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系统风险、长期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Cowen et al.(1987)研究证实公司规模、所处行业、是否存在社会责任委员会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而与盈利能力不相关。Robert(1992)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内外部压力程度、企业战略地位、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Krishna(2008)研究得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规模呈U形关系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了一些研究。李正(2003)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规模、负债比率、行业特征正相关。沈洪涛(2007)的研究发现,我国石化塑胶行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正相关,而与财务杠杆和再融资需求没有关系。蔡刚和干胜道(2010)以四川省6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国有、盈利、大型公司更愿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而上市地点对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程华安(2013)以沪深两市300家公司2009―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较高,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没有明显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企业规模。相关的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公司,面临的外部压力较大,利益相关者较多,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有可能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同时,规模较大的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成本较低,为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了可能。Patten(1991)、沈洪涛(2007)等的研究都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规模正相关。
2.公司盈利。一方面,盈利的公司倾向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希望将其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这些公司会选择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另一方面,盈利的公司也有能力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Robert(1992)、沈洪涛(2007)等的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企业盈利正相关。
3.财务杠杆。关于财务杠杆(财务风险)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财务杠杆越高,股东、债权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大,越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Jesen和Mecking,1976)。另外一种认为,财务杠杆越低的公司,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越高,越愿意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M. C. Guire,1988;Orlitzky,2001)。基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乐于披露好的消息,隐瞒不利消息,因此,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由此提出:
假设3: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财务杠杆负相关。
4.单独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单独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表明公司在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保护、员工福利、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愿意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4: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5.是否为国有。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比非国有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同时,也有义务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5: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国有企业正相关。
(二)样本设计及数据来源。本文根据证监会2012年新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行业的划分,选取2012年度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包括三种:单独社会责任报告、在年报中单列社会责任、在年报中提及社会责任,由于在年报中提及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比较分散,而且也不好区分是否属于社会责任,因此,本文只选择了单独社会责任报告和在年报中单列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研究,同时剔除了ST上市公司,最终从95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中选择了66家公司进行研究。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于巨潮资讯网提供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并经手工整理而成。
(三)变量选取。本文选择的变量如表1所示。
1.被解释变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本文利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来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不同学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的界定有所不同,如:沈洪涛(2008)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成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中,要求企业披露对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消费者和社区的责任。本文借鉴相关研究,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环境、社区、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等,把社会责任划分为8大类,8大类下又细分为16个小类(见上页表2),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给出了每一小类应该披露的主要信息。为了确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为三种情况,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具体来说,有定量详细披露的赋值2分;有定性总括披露的赋值1分,没有披露的赋值0,各类信息的权重相同。把16个小类的得分相加就是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的总得分,指数的范围在0―32之间。
2.解释变量。根据前面的研究假设,选择企业规模、财务绩效、财务风险、企业性质、是否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解释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2012年度,食品行业95家上市公司中,有28家公司独立了社会责任报告,占全部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29.47%,38家在年报中单列社会责任进行披露,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40%,另外29家公司只在年报中提及社会责任,占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30.53%。由此可以看出,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单独社会责任报告的较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总体情况较差。
对本文选定的66家样本公司2012年度的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最大为32分,最小为2分,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差距较大,平均值为14.4234分,得分率只有45.07%,说明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不容乐观;(2)本文对样本公司总资产的数额取自然对数,衡量公司规模的大小,从统计结果来看,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差较大;(3)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1.72%,最大为50.53%,最小为-72.86%,说明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差距较大;(4)资产负债率平均为40.84%,说明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个别公司的财务风险偏高;(5)企业性质和单独社会责任报告为虚拟变量,平均值为43.94%和42.42%,说明在选定的样本中,有43.94%的企业为国有企业,42.42%的企业单独了社会责任报告,另外57.58%的企业在年报中单列社会责任信息。
为进一步了解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情况,本文按责任类别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1)从总体上看,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对股东、员工、债权人及环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对较为充分,得分率在50%以上,比较低的是对政府和债权人的责任信息披露,得分率分别为28%和26%;(2)单独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总体较好,其中对股东责任信息的披露最为充分,得分率达到92.83%,其次分别是对员工责任、环境责任、供应商责任、客户责任信息的披露,对政府和债权人的责任信息披露情况最差,原因是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披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对债权人的责任也是泛泛而谈,缺乏量化指标,造成这两项得分较低;(3)在年报中单列社会责任的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极为有限,各项指标得分都较低,有很多公司单列了社会责任,但只是笼统地进行简单描述,相当于没有披露,这也是造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单独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信息披露情况明显好于在年报中单列社会责任的公司。
(二)回归分析。根据前面的假设,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为因变量,企业规模、财务绩效、财务杠杆、企业性质、单独社会责任报告为自变量,建立模型,以进一步分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CSRD=α+β1ROA+β2DAR+β3SIZE+β4OWNER+β5INDEPE+ε
相关性分析如下:从表5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与企业性质、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公司规模在1%的水平上相关。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系数较低,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模型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线性关系。把数据带入模型,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下页表6和表7所示。由表6可知,R2为0.728,说明回归的拟合度较高。而D-W为2.168,接近2,说明模型残差变量呈正态分布。F值为32.175,相应的Sig.值是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解释非常显著。从表7可以看出,只有独立社会责任报告通过了检验,也就是说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独立社会责任报告正相关,其他几个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财务风险、盈利能力、企业性质等几个变量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系没有通过t检验,只有假设4得到证实,其他4个假设没有得到证实。原因可能是:(1)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本身与其主体特征没有显著关系,信息披露的内部动力不足;(2)本研究只选择了一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样本量偏少,给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打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影响了回归分析的结果。
五、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 保障性 科技创新 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65-02
承德市作为河北省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区域,长期以来,企业的核心技术滞后,资源投入水平偏低,尽管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环境并不乐观,但是,纵观承德所处的地理位置――毗邻京津、西顾张家口、东接辽宁、北倚内蒙、南邻秦皇岛,是燕山腹地,是渤海之滨要带,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自身资源可掘,有毗邻资源可借,有城市知名度。
1 承德市居民保障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建立
1.1 指标体系确定
对承德市10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83份。问卷首先从行业上分类,经过统计得到承德市企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建筑建材、轻工食品、机械机电、水利水电、冶金矿产、石油化工、服装纺织行业,然后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一级指标出发,对基础条件、科研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科研产出、产学研结合等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具体如表1所示[1-3]。
1.2 数据规范化处理
问卷数据经归纳整理后如表2所示。
利用公式 ,对原始数据规范化处理得表3。
2 承德市居民保障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可计算出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单位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运用SPSS19.0可得到各主成分上的特征向量值,即主成分与变量的线性表达式的系数,可得
(1)
(2)
(3)
(4)
(5)
(6)
由上式可得,在第一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实施成果转化量、专利申请量、研发资金;在第二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进行融资企业数量比重和高素质职工以及管理层人才投入水平;在第三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享受政府支持企业数量比重;在第四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拥有先进设备企业数量比重;在第五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进行产学研合作企业数量比重。
3 承德市居民保障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对承德市医药卫生、建筑建材、轻工食品、机械机电、水利水电、冶金矿产、石油化工、服装纺织8个行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在F1上得分较高的是机械机电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说明该行业在科技创新科研人才、R&D资金投入能力最强,随之创新产出量也最高,得分相对较低的是水利水电行业和服装纺织行业;在F2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水利水电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注重企业融资、职工素质、管理人才控制,即重视投入企业科技创新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医药卫生行业和冶金矿产行业;在F3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水利水电行业、石油化工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的科技创新更能得到政府支持,科研投入外部环境更为有利,得分相对较低的是轻工食品行业和服装纺织行业;在F4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石油化工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重视企业核心技术(先进设备)发展,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建筑建材行业和冶金矿产行业;在F5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医药卫生行业和轻功食品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更注重产学研合作,得分相对较低的是机械机电行业和水利水电行业。
4 结论
从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综合能力评判,机械机电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最为突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最强,发展趋势可观;建筑建材和服装纺织行业相对最弱,有待进一步规划调整。
参考文献
[1] 蔡瑞林,陈圻,陈万明. 基于纵向案例扎根分析的低成本创新实现路径研究[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121-129.
[2] 黄贤凤,武博,王建华. 政府研发资助合作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软科学,2014(1):15C19.
[3] 李林,傅庆. 产学研主体创新效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45C49.
作为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中国的食品行业已经成为品牌众多、发展最快的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06年4月的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特征报告中指出,2005年全国食品工业销售产值20049.71亿元,增长27.30%,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899.94亿元,同比增长26.78%。2005年食品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35.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32%。如此规模庞大的市场,对物流的需求可想而知。
受生产规模、消费习惯的区域性差异等因素影响,食品行业表现出典型的小生产、大流通特点。同时,食品本身具有易腐性、鲜活性、保质性等物理特性,并且属于货值低、体积大的商品。这些特性无疑给食品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的食品消费模式决定了食品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性,食品物流要求高度清洁卫生,同时对物流设备和工作人员有较高要求;
2.由于食品具有特定的保鲜期和保质期,食品物流对产品交货时间即前置期有严格标准;
3.食品物流对外界环境有特殊要求,比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4.生鲜食品和冷冻食品在食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食品物流必须有相应的冷链。
我国食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一般说来,食品物流被认为是对食品、食品相关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田头到餐桌的系统管理和综合应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按照产品类别可以划分为冷链物流、液态食品物流、鲜活食品物流、袋装食品物流等。
虽然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食品物流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行业物流,其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现阶段,推动中国食品行业物流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即第三方物流和企业自建物流。虽然专门为食品行业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寥寥无几,但已经有不少第三方物流公司正在积极筹划开展食品物流业务。目前还没有准确的食品行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量的统计数字,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基本以自建物流形式为主。
与此同时,也有一少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环节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意义。如康师傅、太太乐、娃哈哈等企业,尝试将成品配送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益,降低自身的物流运作成本。同时,对第三方物流各操作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以保证其服务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整体上,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的食品物流费用占商品价格的32%;我国的食品行业物流费用达到30%-60%。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的损失不低于750亿美元。一些容易腐烂的食品售价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另据统计,在我国的食品常温流通中,水果蔬菜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损失15%,肉干耗3%,加上食品的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
食品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食品物流运作难度大、交货期长、送货不准时、配送成本较高、经常出现突发性运作“瓶颈”、运输过程中的责任难以区分和销售部门投诉不断等都是食品物流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食品物流的发展首先受限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调查显示,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能提供的综合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有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的寥寥无几。
由于目前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尚未确立,食品行业中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食品物流作为一种行业物流,同样缺乏相应的准入标准,以及物流配送环节中的卫生条件、时间标准等。这直接导致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中订单处理时间长、满足率低;交货不及时;服务态度差;货损率高等不良现象的长期存在。
在软硬件设备方面,尤其对于要求颇高的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基础设施常常不能完全满足食品物流的要求,不少冷冻库房的接货台都没有达到封闭的标准,难以保证对温度的控制。
不同的是,一些生产企业在标准方面有许多不错的做法。以光明乳业为例,他们有一套严格、先进地冷链物流操作标准。标准规定,鲜奶在快速冷却,经检验合格后,就必须进入全程冷链,装进冷藏车进行运输,全程温度控制在0-4~C之间。但这样的标准仅停留在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另外,与食品物流业发展不相符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结构更加多元化,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细。不但要求产品新鲜,还要求生产无污染;不但要求各类多样,还要求配送及时。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食品物流中亟待处理好的头等大事。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主要是由于食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温度、卫生条件、时效性密切相关。不仅包括食品的生产过程,从食品原料种植和采购,到生产、流通加工和配送等每一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以往我们仅仅是对食品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有所关注,而忽略了在食品流通环节极易发生的问题。当下农副产品的物流链来路不明、货源不确定,没有标准化管理、监督往往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
也是出于这些原因,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只能采取自建物流的形式来保证食品在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比如我国的第一大肉类生产企业――双汇集团,在它自建的物流公司内部,有200多辆冷藏食品车,这些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十分巨大,而且多数时候,这些运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但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又很难达到双汇对肉类产品配送时间、储存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据统计,目前食品行业特别是生鲜食品的物流成本普遍偏高,约占到总流通成本的70%左右。一方面。食品物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配送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企业不得不采取自办物流的方式实现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可控性。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现阶段食品行业物流成本结构的不合理,如运输费用高、淡季仓储面积大、营运费率低等等。
发展趋势: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食品物流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指出,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实现食品安全营养要求至关重要。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标准化的物流中心,推广制和连锁分销制,鼓励企业在各省市区的大中城市设立总、直销店,以营销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二是加快建立现代食品物流配送体系,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造企业内部流程,实行物流外包。支持食品流通企业建设配送中心,鼓励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推动食品电子商务发展。三是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物流通道,建立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食品营销和配送服务体系。
基于我国食品物流面临的新环境,要解决与食品物流密切相关的食品多样快捷化要求、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规模效益等问题,就要求引进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经验、思想,以及相关技术。
首先,加强食品物流系统建设。
食品行业的物流管理是一个很长的链条,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管理,包括产成品库存管理、分销渠道管理、渠道补货管理、食品存储中的物品管理,以及食品运输与配送中的实时响应与按时交货等。相应的,在物流系统建设中包括仓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食品物流系统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共同努力。
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看好食品物流。
食品物流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夺的对象。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食品物流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正在积极准确进军食品物流。
食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有助于实现“双赢”。食品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自身可专注于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同时,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益降低自己的物流成本。有了充足货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包装、运输、分拣、配送等一体化的物流系统服务。
第三,引进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和物流管理软件,提高专业化程度。
在依赖于物流外包的同时,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管理水平,如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进行货架管理,使用现代物流技术推进食品物流合理化,实施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
第四,食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政府、物流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完善食品物流的法规和制度。食品物流作为一种行业物流,它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标准制定方面也是如此。需要尽快确立物流行业的标准,进而建立食品物流的行业标准。在这方面,协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根据食品业的发展需求,本着“食品物流,物有所值,共享资源,统一配送”原则,在北京设立“中国食品物流示范基地”,探索现代食品物流的发展新模式与新方法,力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食品物流发展之路。为中国食品物流企业提供发展样板,促进中国食品物流的全面纵深发展,也为广大食品业物流服务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还不是很多,大量的传统运输、仓储及贸易企业正处在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期。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本土累积,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而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则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物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