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9: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政治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教育相分割的倾向。那么如何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其德育的优势作用呢?
1 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了解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的必学课程。从第一节课及激发学生懂得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自觉学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要善于解答学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向往。其次,要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悟出哲学道理。
3 必须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整个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学;渗透
G633.2
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显性学科不同,属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教育,也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如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今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卡片或海报的形式直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并结合丰富多彩案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敬业爱岗等真实小故事,在课堂上或课下阅读。如:在众多城市街头,尤其是修建地铁及市政工程的围栏上,都张贴着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多年来把31人从滔滔黄河水里成功救起,被乡亲们敬称为“救人专业户”的王西广,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又被推荐为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孝敬母亲,而感动中国的陈斌强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收集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分享讲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首先要真切的感悟生活,在感悟下创建出真正有德育价值的生命课堂,关爱着生活中的学生,这种真切体悟过生活的“爱意”一旦渗入课堂,便能感染课堂,熏陶出的情感才是“真情”,而学生走出课堂后才能“真爱”于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课堂中的那种“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教学,而非戏子搭台唱戏般的虚情假意。课堂是老师的前线,而学生的前线是生活,只有当“真情”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最终真切实践于生活,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更应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法律常识等,或针对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吃穿、贪图享乐、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如讲授《商品》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来理解商品的含义。而“商品――货币”这一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白白的付出了劳动,就没办法把钱赚到手”。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参的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要想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即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基础,以大爱和谐友善为基准,具有历史悠久的恒久魅力。
关键词: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学
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通过高中政治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祖国需要的人才呢?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
政治课是文化类科目中的重要学科,它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占到了1/3的分量,但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些教师只顾讲授内容,忽视了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学生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我们不仅要为他们补充知识方面的营养,更要精心修剪他们身上可能结出恶果的枝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应充分发挥政治课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政治教师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为学生树立楷模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政治课教师要想发挥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其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政治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思想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排除社会不良影响给学生造成的困扰,自尊、自信、自强,教书育人。
在我校有位老教师,从教二十几年,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多次无偿为勤奋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费。他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迹慢慢传开,所带班级无论课堂学习氛围还是教学成绩都远超过其他班。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做到了以德育德、以情育情,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
处于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他们的认知方式不仅有共性,也有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个别原因。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水平,政治教师要加强德育,就必须要针对不同的个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些学生甚至对老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以为然,很难听进去他们的意见。但事实上,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高,看问题的角度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运用生活中能激发正能量的真人真事,引入教学,走进学生内心,促使他们主动转变。
四、在教学中做好教材知识与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政治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都具备了德育的功能。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汇率时,把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同时把它与当前美国等国家制造舆论迫使人民不断升值的做法进行介绍,增强同学们维护国家利益、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促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讲《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讲到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出口骗税、虚假介绍、盗版侵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扰乱了市场秩序,从反面教育同学们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对《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视困难与挫折,促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高中政治的这些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恰当地选择德育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德育的对象是学生,应该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感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例如,在我的教学中,我把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安排学生轮流主持新闻播报,小组成员负责收集资料,制作ppt,并由学生自主点评。同时,每月举办两次“时事专题论坛”,也交给学生准备,并留有时间讨论、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真善美、假恶丑,其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的“一言堂”。
六、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政治教学如果重理论、轻实践就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例如,我校地处繁华路段周围的商铺众多,每逢商家开业之际,鞭炮声不断,临街教室的学生根本无法上课。在学习了《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知识后,有学生主动通过政府网页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环保部门对此做出了回应。事后学生告知了我此事,认为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切实可用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品德; 功能;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45-01
近年来,无论国家还是学校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影响德育功能的落实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教师做“讲师”,学生做“听长”。这种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学互动,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苍白的说教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与活力,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体现,个性得不到发挥,某种程度也影响德育功能的落实。
二、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三个层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上会出现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如在进行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时,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我保护作为知识去教,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碰到具体问题时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教学的首位。这种教学理念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德育功能的落实,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仍然采用的是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单一考查方式,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很难落实。学生从理论上能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付诸行动,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如:在教学中,对于类似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约资源?怎样做到诚实守信?怎样交友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对试题对答如流,但在校园里、教室里、宿舍里垃圾乱扔,食堂里饭菜乱倒的现象却随处可见;试卷上知道考试作弊、撒谎是不诚信的表现,但考场上作弊者大有人在;明明因上网吧而没到校,却面不改色的说自己生病了;同学之间因为很小的问题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等。学生在理论上对知识掌握很好,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中来,这与思想政治目前这种以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单一的考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它使学生认为学知识就是为考试,很难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针对以上存在的德育教育现状,笔者认为: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定位课程价值,紧紧围绕德育教育这个中心展开教学
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总目标的规定,已经明确了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与其他课程相比,虽然各门课程都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但相比较而言,在思想政治课中,品德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思想政治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思想品德课上,一切教学行为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不能舍本逐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每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研究每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对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然后选取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最后使情感得到深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它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说的就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主要要做到“三开放”,即教学内容开放,启发学生感悟体验;教学方法开放,引导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开放,享受创新体验。比如 ,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以前,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 回去帮父母洗脚,端茶倒水;2. 放学回家,你肯定遇到过饭没有做好的现象,当时你的反映是什么?妈妈的反映又是什么?3. 你心目中的理想家长是什么形象?课堂上就请同学将作业在组内交流,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观点,这样就使学生对“如何孝敬父母?”的重点知识在实践中加深感悟、理解并产生了情感。
(三)言传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扫除时,如果教师也能亲自动手,学生绝对干得起劲;如果教师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也会参与其中;乘公交车,教师如果能主动让座,同车学生也肯定会主动站起来将座位让给老师或其他人……这些小事都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民主的教育,它不会强制学生做任何事情,完全是用教师的身体力行起到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影响学生。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德育功能;弱化;原因
下面我将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弱化的具体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发展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性。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广大高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形成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也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德育功能的效果。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高中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道德修养是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的。因此,教材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认可书本知识并自觉实践,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但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些内容过于理论化,例如,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的第三、四单元和必修4《哲学生活》的第一单元尤为明显,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很难理解教材中的观念;有些内容超越了学生思维能力阶段,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教材中的某些事例已经过时,有些论断也失去了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制约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些学校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副课。在师资力量、课时安排等方面都把思想政治课放在次要的位置。思想政治课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本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学校出于安全、为语数外科目让路等各方面因素,对此并不理解,更不支持,认为思想政治课只要在教室里上课,讲解知识点就可以了,外出社会实践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思想政治课只能局限在课堂中,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另外,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轻视也往往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上的失落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试观,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方向。在很多学生眼中,思想政治课只是自己叩开大学殿堂的一块敲门砖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学习价值。③德育本来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但思想政治课却有意识地把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立起来,高分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耀眼的光环。
五、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因素
1.思想政治课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轻道德教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向学生传授及社会科学常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价值观转化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但事实上,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只关心学生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与己无关。
2.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说教味过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选择不仅受制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体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批判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集中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很少通过与学生发生真实的价值交流来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思想观念,不能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疑惑解答。这种无视学生自愿的“不道德的道德教育”④方法,不仅让学生反感,而且不被信服。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也很清楚地明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为什么会弱化,这绝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等众多因素导致的结果。要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尽可能在高中阶段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条路任重道远。作为一名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普通教师,我也要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课堂的德育功能。
注释:
①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2).
②吴少荣,丽湛,贺军.高中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8-19.
③田建国.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J].理论与学习,2004(07).
④杨孝如.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2).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
一、新时期高中德育在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
高中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不管是继续读书还是就业,他们都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祖国,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发挥高中德育功能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提升精神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3.提升全民族道德素养的要求
高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
二、高中德育的现状
1.过分注重高考的导向作用
高考的指挥棒始终是一面旗帜,使学校、学生不得不一切以高考为纲。因为高考采用计分制,这一制度固然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是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毫无体现,这一考核方式不改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教育活动过于形式化
从一些学者的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来看,高中思想道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多采用计分制,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跟不上,学校组织的活动多数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实际成效不是很乐观。高中教育其实就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凡事都是以顺利完成高考的任务为目的,高中政治老师强调的仍是考试重点、难点、知识点,只是在讲课过程中,顺带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道德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3.高中生情感需求被忽视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必须学会自己调整心态,调节心情。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那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的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不少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和仁爱之心。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风气、家庭状况、网络文化等都有影响。然而学校更应该负起这些责任,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新时期高中德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转变教育观念,即不能以高考为唯一评价机制,在不忽视高考重要性的前提下,重视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了高考的机器,而要培养成有着良好道德品质的好公民、好学生。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而且不仅仅是学校要转变观念,家长以及各个教育部门都要共同努力,重视德育,帮助高中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的好公民。
2.改进教育方式,激发德育工作的活力
现在,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主要是在政治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道德教育。古人云:“百行德为首。”可见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德育无小事。另外,在校内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小型活动,如班会、辩论赛等。开展时可以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由教师加以引导,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活动中去,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
3.重视情感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在高中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中生,那么他们的情感教育当然不能忽视,这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只有教育者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问题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政治教师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情感上的困惑与问题。
总之,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虽然已有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中德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德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而是无处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无定法。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为了高中生成人成才,教师还需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守明.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学文科教学研究,2006(3).
[2]贾恪.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J].宝鸡社会科学,2003(3).
[3]张晓麟.新时期高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为例[J].安徽文学,2010(12).
[4]邹巧丽.关注高中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J].教海探航,2011(7).
关键字:技工学校;思想政治;德育
一、前言
近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国的德育工作在内容、途径、方法上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而德育是技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应把德育当成头等大事来抓。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时代要求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技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实现技工学校德育提升的策略建议
(一)转变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在德育过程中应积极调整思想,关注所有学生,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应当真正以身作则,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摆脱原来“差生”思想造成的束缚,通过不同角度充分了解学生,对其长处及时进行肯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师生能够保持良好关系后,那么德育活动往往能够获得明显的效果。
(二)建立与完善相关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有章可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环境管理制度、联系家庭社会制度、奖惩制度等。有了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三)不断拓展德育的新方式。第一应当增强德育工作者综合能力,老师往往能够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德育环节内展示的非常明显,从教育过程内开展德育工作,借助不同途径,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教育方式,真正以身作则,推动学生活动标准性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应充分借助学生具体操作非常多的性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效借助学生具体操作,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推动其知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能够推动德育工作出现明显调整,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教育,推动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树立创业思想、竞争思想,能够应对社会带来的挑战。
(四)强化校园德育活动的开展。在正式接受教育之前,很多学生基本全天待在学校中,除了平时的教育时间,往往存在很多闲暇时间。学校能够有效借助闲暇时间开展德育工作,首先应有效借助学校各种基础设施,推动学生产生正确思想;能够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专业学术讲座、文体活动、书法绘画展、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推动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推动其综合素质提高。其次应关注营造校园文化。应推动共青团基层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推动共青团产生应有的影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能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最后应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推动所有学生能够积极投身所有活动内,能够增强自身整体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保证所有学生能够投身其中,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能够避免各种不良行为出现,借此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五)以学生特点为主,树立科学教育观。将学生当作关键,即为应将学生自身标准、学生自身利益当作关键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能够增强学生整体能力,同时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培养科学价值观。第一应当系统了解学生自身突出性质,要求学生从教育过程内能够始终保持主动性,能够为学生展示自我营造广阔的舞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存在任何偏见,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自身建议还有标准。另外特别关注其心理变化,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转变,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应当通过换位思考开展工作,借助换位思考能够对学生思想产生系统的了解。第二应对相关思想还有手段进行调整,能够同学生具体现状保持一致,不但能够发现学生发展环节还有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还有不足,同时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具体标准,将学生自身利益当作基本落脚点,能够认真倾听学生心声,同学生保持良好的联系,推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另外应当强调将教育内容同具体现状有机统一,能够给现阶段社会引人注目的各种难点做出科学论述同时制定合理应对措施。
(六)创建良好道德教育环境。从营造良好氛围过程中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意识层面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能够清楚展示环境产生的关键影响。从德育氛围方面,要提高校园文化营造水平,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学生在整个德育过程内地位非常关键,为校园文化的关键承载者。通过校园文化能够清楚了解其文化需求,能够同学生具体现状保持一致,应将环境育人当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校园文化育人”产生应有的影响,对校园文化产生相对系统的了解,将德育过程内各项教育活动、文化活动还有操作活动当作文化传播关键途径,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能够同营造校园文化实现完美统一,在德育过程中产生应有的影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结论
切实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切实开展好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技工学校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本文对我国技工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1)转变德育工作者的观念;(2)建立与完善相关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3)不断拓展德育的新方式;(4)强化校园德育活动的开展;(5)以学生特点为主,树立科学教育观;(6)创建良好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连淑芳主编.思想道德修养[M]
樊华清,唐波微.对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方法的探讨[J]
王海良.技工院校德育初探[J]
廖少华.加强技校德育的思考[J]
梁慧.浅议技工学校德育教育[J]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目标、价值和行为的导向,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规范性,在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视中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笔者就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谈谈体会。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强化德育功能的优势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其德育功能的特点,抓住思想政治课强化德育功能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思想政治课的导向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2.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中学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落实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措施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
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份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我们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我们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课要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地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身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教育性。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3.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4.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一章第六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P38-41第一章第七节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P41-46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德育功能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4-01
中学思想政治课融知识功能、德育功能于一体,其中,知识功能是载体、是手段,德育功能是目的、是归宿。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品格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品格。
(三)文化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它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逢勃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世界又有不成熟的一面,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义务意识薄弱,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宗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应做到以下两个统一:
(1)要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其性质应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以往的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忽视了人的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既高分低能,又高分低德――知行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其显著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能力成了市场竞争的羽翼和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历史大跨越。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和素质的提高有其独到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民主观、价值观。学生只有具备了精良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将来才能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端正人生的航向。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坚持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