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7 17:19: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 辅导员;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障碍。在高校中,虽然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实际工作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在辅导员的行列中,大部分都来自非心理教育学专业,加之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指导”这一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如何正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研究解决。

1 辅导员要积极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全面素质学生,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为此,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因此接受心理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建设者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必须、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又一新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专业水平的竞争、综合能力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以至于造成一部分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 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

2.1 一般来说,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2.1.1 大学生工作的难度大,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有些问题非要反复教育,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个别学生不计后果地触犯校纪校规,甚至违法乱纪。如果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工作的难度认识不清,思想准备不足,极易在工作中产生急躁情绪。

2.1.2 部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目前,辅导员工作常常是事无巨细,无法集中精力去考虑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长远计划。他们的工作程序和计划安排常被打乱,不仅要承担超额的工作,还要承担超额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辅导员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

2.1.3 大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心理正趋于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常常因为在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纪律等方面发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辅导员去解决。尤其是有些事情是很难让人预见和防范的。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2.1.4 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多数辅导员是非专业出身的,知识的局限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人生阅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这使他们在处理复杂的事务时容易陷入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中,或由于经验不足而致使问题处理不当,从而引起种种心理压力。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2.2 为了帮助辅导员克服心理压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知难而进。辅导员要有坚强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对学生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正确对待学生工作中的“反弹现象”,知难而进,力戒工作上的急躁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2.2.2 善于计划和预见,提高效率。高校学生工作虽然面广且琐碎,但还是有许多规律可循,计划是学生工作的首要环节。对学生中经常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应有应急措施,使工作基本上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新时期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努力使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可依,努力避免工作上的杂乱琐碎之态,以减轻心理上烦乱之感。

2.2.3 善于自我肯定和解脱,开阔胸襟。作为一名教育者,任何时候都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辅导员在工作中遇事要大度,要有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度量,对自己所作的努力可以适时地进行自我肯定,以寻找心理上的精神支柱。学会自我解脱,当一些恼人之事缠在心头时,不妨寻找一些轻松的活动去把它暂时忘却。可以努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以陶冶情操。

2.2.4 保持健康的体魄,劳逸结合。健康的身体对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开展工作十分有利,有些心理上的不适是由身体不适引起的。因此,平时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对调适辅导员的心理是有益无害的。

3 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3.1 加强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辅导员自身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辅导员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职业牲特征要求他们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辅导员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辅导员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3.2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很大部分接受心理教育不多,很少接触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日报道:“95%的大学生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因此,高校要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学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懂得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年龄特点,懂得自我调节的正确方法。使学生了解青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烦恼,不能苦恼,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调整自己,可以通过对自己鼓励、减压或是进行心理咨询、辅助治疗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避免造成心理疾病。

3.3 在高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高校都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心理辅导,指导学习和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在学习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但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不仅仅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讲座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新认识

1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概述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陈家麟,学校德育工作的心理卫生学思考.教育评论,1998(3)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38-01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36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79-01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医院病房为教育基地以住院病人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病人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1)我科对癫痫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现简介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行癫痫手术60例,年龄4-60岁(32岁),其中颞叶癫痫48例,非颞叶癫痫12例。单纯病灶切除50例,胼胝体切开8例,大脑半球切除1例,功能区皮层电凝热灼1例。40例实施了正规的术前健康教育(单纯病灶切除30例,胼胝体切开4例,大脑半球切除1例,功能区皮层电凝热灼1例)。20例只进行一般术前交代(单纯病灶切除20例,胼胝体切开4例),结果发现,经过正规术前健康教育的患者及家属,术后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后者。

2 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2.1 间接健康教育

将常见问题、大众化问题利用宣传栏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文字简洁且通俗易懂。

2.2 定期举行健康讲座

护理人员根据病房内患者及家属要求安排健康教育讲座,组织患者及家属学习,鼓励患者及家属在学习中的提问并积极解答,定期抽查患者及家属掌握的情况。

2.3 健康教育计划

妥善安排好教育时间,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每个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并保证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将教育项目和内容指定成标准护理计划(附表)

健康教育护理计划

2.4 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2.4.1 心理指导

(1)对于需要手术的癫痫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手术患者,根据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不但包括疾病知识,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与健康心理指导。(2)强调通过手术可以治愈或控制癫痫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及预期效果,讲述手术的大致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事项,并请接受手术患者与其直接交流,使患者及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癫痫类型,病程长短,发作形式,术前评估,有针对性的接触病人的思想顾虑,及时解除,使其在接受手术时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2.4.2 癫痫知识的教育

(1)癫痫手术患者为病程长、发作频繁、药物难以控制患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的介绍手术治疗的优点和方法,和此患者手术的适应性,使患者对自己的手术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2)患者家属癫痫知识的宣教也很重要,因为疾病致贫,许多家属对手术的期望值过高也将成为术后效果满意程度的关键。病情不同决定着手术方式的不同和手术的效果。手术有时并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全部要求,我们术前有针对性的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在征得家属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4.3 术前教育

(1)禁止患者及家属串病房防治交叉感染。术前为保持局部清洁应洗澡、剃头,防止局部感染。

(2)练习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便秘、尿潴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致血压升高,出现颅内出血的危险。

(3)指导患者按规定禁饮食,防止术中、术后并发恶心呕吐而使胃内容物返流甚至引起误吸。

(4)简单告知手术需要的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消除患者的疑虑及恐慌,征得患者配合,保持患者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

2.4.4 术后教育及指导

(1)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对患者家属做有针对性指导,如颞叶癫痫手术后病人多有短暂的神经精神症状,额叶癫痫有可能出现语言障碍,手术头部引流需短暂的肢体约束等。避免患者家属出现恐慌及焦虑,影响患者自身情绪。

(2)提醒患者及家属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感觉,定向力,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要及时汇报给医务人员,以观查有无手术的副损伤。

(3)手术或姑息性手术后,一旦癫痫发作,要正确对待,及时用药。

(4)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说明正确服药的重要性,防止家属过于期待手术,忽视药物的加强治疗。

(5)术后早期训练语言功能及记忆力床上活动四肢,拆线无异常早期下床活动.逐渐恢复运动功能。

2.4.5 出院指导

(1)术后无症状发作亦需要服药1-2年待痊愈无症状停药。

(2)姑息性手术术后服用抗癫痫药准确及时严格按医嘱服药,不得随意减药或停药,如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3)告知患者戒烟酒,高维生素饮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激动或紧张,根据病情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过劳。

(4)按时来医院复查(第一次:术后3个月,第二次:第一次后的半年,第三次:第二次后的一年)。如患者病情有变化,随时复查。

3 效果评价

自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以来,患者及家属普遍反映住院期间,不但得到了护理人员优质的护理,使身心顺利康复,而且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学到了很多知识病人通过护士的健康教育对整个手术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加主动配合治疗,应对能力也大大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同时实施健康教育也激发了护士们求知欲望及责任心,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和满足,形成了人人主动学习,求知若渴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第5篇

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至1993年间,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从8.34%上升到10%;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三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还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也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完全合格的。而北京市16所大学对大学生因病休学、辍学情况的统计则表明,自1982年以来,心理障碍和人格偏离等心理疾病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加强我国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因此,深入探讨中小学校在健康人格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 一、应当正确认识学校实施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科学价值

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小学时期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雏形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这一时期,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对生存空间的认知等都对后天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这不仅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所接触的人群,而且与其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密不可分。而学生的人格社会化过程,则主要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来完成。在现代社会,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社会与自我的成熟态度、对合作与竞争的恰当地把握都必须在系统化的认知教育基础上才能产生。同时,身处学校的大环境,也必然为学生的认知实践提供许多操演实习的机会。在班级中,实践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在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同学与同学之间,又实践着个人对团体以及对他人的认知。由此,学生便能够逐渐形成社会化的人格特征。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由于现代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专业优势,所以在健康人格教育中,学校及其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二、应当认真对待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 应试教育在中国,从古到今流行了几千年,其弊害之深、之久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长期以来,由于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应试教育理念始终主导着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表面上似乎无人反对,但是说的与做的仍有不少差距,实际上收效甚微,进展有限,不少学校仍然还是墨守陈规,固守着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坚持以分数论英雄,以考试分数为惟一价值取向,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给教师“论功行赏”的做法依然相当普遍,有的甚至还将分数张榜公布,广而告之,以至于许多学生从上小学第一天起,不仅要背负沉重的书包,还要背负“分数”这个无形的精神包袱。不少学生因此体质下降,患上了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还有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恐惧心理。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甚至还悲观厌世走上极端。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自杀、出走等事件的比例近几年显著增加。据报载,一位家住上海浦东新村的男生,因为成绩名次下降而承受不了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压力,无法化解内心的困扰,一时想不通,竟跳楼自杀,走上了极端;武汉一名高中生,担心高考落榜没脸见人,就在接到考分通知书的前一天自杀身亡,谁知第二天,其家人接到通知书,不但成绩良好,而且远远高出录取分数线,可惜就那么一念之差、一天之误,葬送了美好的青春年华。由于应试教育狭隘片面的教育价值取向,学校的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断送了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最佳时机。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必须注意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努力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氛围。

三、应当客观分析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现实缺陷

教师是学校实施健康人格教育的主体,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在学校、班级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好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学识渊博、德操高尚的教师往往具有独特的榜样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然而,当前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见诸各种媒体的“选举小偷事件”、“吃屎事件”、“刮脸事件”等等,所反映出的教师素质问题应当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的局限,师资教育同样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德操的倾向,师资教育的结构性缺陷使许多教师在职业素养结构上先天不足。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为数不少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和职业能力的不足便日渐凸现。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和评价机制迫使教师不得不放弃教育理想,屈服于考试分数。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许多教师疲于奔命,顾了“教书”,却忽略了“育人”,同时也忽视了为人师表的德操修养;为了分数,有的教师缺乏修养,性情暴躁,容易动火发怒,感情用事,不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经验不足、办法不多,遇事茫然不知所措;还有不少教师滥用“忌语”,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辱骂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更有甚者,动辄体罚学生,诸如罚站、罚跑、罚跪、罚冻、罚面壁等等,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尽快完善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对于搞好学校健康人格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学校开展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前提。学校和教师只有转变教育只是为了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习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教学观,并付诸教育实践,方能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氛围。

第6篇

论文摘要 为使护理健康教育有效、深入、健康的开展,3年来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中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等。本文着重对目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同行借鉴和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1]目前,我国各省、市医院已逐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了解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能力及实施的情况,自1998年特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及时纠正认识误区、提高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选自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5个省、市、地区级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其中护理部主任98名,护士长1520名,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382名,年龄为25~62岁,均未参加过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为非实验性研究,采用问卷及提问的单项选项法。调查均在《护理健康教育理论与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前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护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护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及技能等14个基本问题,回收率为95%。

2 结 果

3年对2000名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进行调查见表1,结果显示主要的误区是: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 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5.5%对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改变不健康行为认识缺乏;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82.5%不能选择最佳健康教育时间;81%不能有效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80.5%对最佳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

3 分析与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2]目前,各医院都在积极推广健康教育活动,但从调查资料表明85%护理人员存在不同层度上的认识误区。因此,难以使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让病人享受到主动、全面、连续的恢复及保持健康需要。[3]

3.1 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概念

目前许多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操作体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4]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健康教育”。从调查表明92.5%的护理人员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并把两者视为一同。因此,一些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及宣教上。

3.2 护理健康教育以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我国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而且在理论和体制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5]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比较少,又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培训。调查表明87.5%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

3.3 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或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6]但是,调查显示85.5%护士对这一概念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进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护士在进行效果评价时往往只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缺乏从病人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人不健康行为。

3.4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程序为工作规程[7]

开展行之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护士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调查表明84%的护士对教育程序工作中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因此,临床上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健康教育效果缺少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开展。

3.5 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

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护士所承担的角色认识不够明确,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有些护士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意识,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转贴于

4 对 策

4.1 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

护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但由于目前各医院护士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此,必须加大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8]培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4.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程序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4.1.2 强化以健康教育程序为护理规程的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相同,必须贯彻教育程序,即通过评估、确立教育项目(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循环过程,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培训中应强调各步骤主要内容的学习,如评估包括:学习需要、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健康信念、学习方式等。教育项目包括:教育项目与护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教育项目的排列顺序、确定项目的基本原则。计划包括:计划的种类和形式、目标陈述的原则和方法、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应用的原则。实施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时间的安排、教育前的准备、记录的必要性和方法。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和技能、评价的内容、计划的修订。[7]

4.1.3 疾病教育。疾病教育是病人恢复健康的基本知识,从文献资料表明护士对疾病知识掌握同样缺乏,所以,在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每种疾病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培训,如疾病概述(定义、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诊断性检查和治疗;各种治疗、活动、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出院注意事项。并用这种疾病教育框架指导临床教育工作。

4.1.4 培训方法和形式。把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作为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训,并把它列入继续教育必修学分,让每位护士都能接受这项培训。培训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采用专题讲座或业务学习的形式。

4.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指导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护理健康教育必须与临床紧密配合。病区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在初始阶段应每天检查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和疾病教育的情况, 并指派临床指导老师以跟班的形式与护士一起进行工作。护理部定期下病房参与工作指导,让第一线工作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提高健康教育能力,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除上述对策外,还应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如健康教育评定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激励机制等以促进护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7.

2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3 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4-365.

4 于萍,汤明维.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3-504.

5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9-123.

6 张,高德彰,吴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6-367.

7 Barbara W.Community health nursing.London:Glenview,Illinois,1990,434-458.

第7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97-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人们生活方式联系密切,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而健康教育就是要通过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防止和减低并发症的发生及风险。本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4 例男性,平均年龄为68岁;2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5岁。

1.2 方法 了解研究对象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情况和以往生活方式,并从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方面制定了教育计划,采用个体化的方法告诉患者要终身接受健康教育,并根据病情合理调整具体方式。

2 社区健康教育方式

2.1 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 这些患者都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但是很少了解糖尿病知识,所以应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用通俗的语言向其讲解糖尿病的定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危害及预防等的重要性,并告知其降糖药物的分类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使其可以对自身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达到更好的控制病情的目的,同时还应该让糖尿病患者阅读相关书籍及知识讲义,观看相关知识录像,提供宣传糖尿病基本知识的资料,并演示胰岛素笔和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耐心细致的对待年长患者,使患者家属同时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并对其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

2.2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作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点,是糖尿病得以控制的必要措施。糖尿病患者既要通过饮食治疗对其血糖进行控制,还要保障其日常工作生活中正常的营养需求,因此饮食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按时服药对饮食上并没有太多的估顾忌,特别是家属有这样的想法的较多,认为偶尔吃一顿好的不碍事。针对这些不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和患者一起制定食谱,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病人和家属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作用,使病人和家属自觉的配合饮食治疗,通过饮食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2.3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作为糖尿病的基础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患者的血糖得到改善和控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所以应该让患者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个人爱好,广泛的开展书法、画画、气功、太极、慢走、跳舞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总之应以适量,个体化和经常性为原则,要按照个体化从轻到重的原则,运动期间应该对血糖进行密切的监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运动方式。

2.4 调整作息时间 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所有患者中29例作息时间不规律的患者,大多数是不用上班的退休职工,睡觉没有时间限制,还可能因下棋等休闲项目导致坐的时间较长,并且还常熬夜,所以我们应该这对这些情况进行正确的诱导,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自己的生活和休息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2.5 心理疏导 因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终身治疗的作用,导致出现一些不良心态:(1)焦虑和恐惧心理,对糖尿病的长期性和引起的并发症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过分关注病情,形成了较重的思想负担;(2)轻视和无所谓心理,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认?樗晔?大了,因此对治疗满不在乎,不重视病情;(3)消极悲观的情绪,治疗一段时间后,因为病情不稳定,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对治疗失去信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和病人加强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关心病人,使其对医务人员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逐渐消除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3 结果

通过近一年来对56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其生活方式改善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知,经过健康教育之后,各项指标都得到显著改善(P

4 讨论

第8篇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61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社区护理的主要对象[1]。社区是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是居民健康和疾病的重要背景。

资料与方法

对城区各个医院确诊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发放“俱乐部会员证”,告知俱乐部开展的各项活动,欢迎高血压高危人群、病人家属及社区居民参加。

方法:①组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血压监测的指导、用药的指导、饮食的指导、运动的指导、心理护理等;②活动形式:讲座、录像、宣传栏、图书资料、宣传手册、个别咨询指导;③健康教育内容的实施:血压监测的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服药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容易走进的误区(血压上升则服药,血压正常就随心所欲地停药或擅自加减药物剂量,更改药物等)。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药物类型和剂型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如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第1次服药时间[1]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最后一次应在下午6:00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前30~60分钟给药效果最好。不要在睡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每日只服用1次,应清晨醒后即服用。这种服用方法对防止上午血压升高有重要意义,既能使白昼的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小时血压的目的。

讨 论

通过组建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病人的从医行为。从医行为是指病人就医后其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从医嘱的行为活动[2]。高血压病人对医嘱依从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目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病人做到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情绪稳定、监测血压和脉搏、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心、脑、肾、眼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通过建立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由于高血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有的病人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就自行减量或停药,造成血压反跳,病情反复,甚至引起心脑血管的严重并发症[3]。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知识宣教,提高病人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则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通过组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改变了病人和社区居民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高血压病除与年龄、遗传等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针对高血压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即使发病也可以使血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通过讲座、录像、宣传栏、资料手册、咨询等方式,让病人、高危人群、社区居民明确引起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从而针对肥胖、摄盐过多、缺乏体力劳动、吸烟饮酒、心理压力过大等危险因素,进行减重、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有效维持血压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李芳,李雅兰,李琼,等.原发性高血压社区护理的研讨.当代护士,2001,2(2):35-36.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职学生人格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01)。

刘瑞凌。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2011(02)。

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22)。

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17)。

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