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19: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利工程环保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型施工是建筑业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节能环保施工的重视,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非常有必要。在进行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时,需要采取一些环保节能方法进行排洪防涝控制,引进一些新型节能技术进行多方面的节能控制,从而有效控制污染[1]。
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对水资源的集中开发,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首先,水利工程需要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改造,建立各类基础设施,一些工程甚至还会改变河流的流向,导致河流内生物的生存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化,如河流流量减小、流速变缓、营养物质沉淀、泥沙大量沉积、水位提高等,而各类物种的正常生存也会面临巨大的危机。一旦有物种在河流流域内消失,当地的生态平衡会被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其次,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虽然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为主,但其他施工材料的应用也非常多,加之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活垃圾以及废水排放等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河流中的水资源造成污染,从而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2.2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水利工程可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巷道港口工程、城镇供排水工程、环境水利工程、渔业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对于大多数类型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会对山体结构以及植被造成破坏,并不同程度地改变当地的地形,因而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保持水土、调节温度等功能,当地的温度、降雨量、地表蒸发量等气候条件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2.3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当地土壤条件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影响下,土壤条件产生的变化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南方地区,土壤多为红土,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较高,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会随之升高,从而使当地土壤的酸碱度遭到破坏、氮元素含量大大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北方地区,土壤大多为黄土,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因而碱性物质的含量会比较高,而在水利工程的影响下,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大下降,降水量会随之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会变得更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样会失衡,最终使土壤肥力下降。
3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措施
3.1加强水泵的效能
为了达到水利工程的节能目的,可以从用电设备的使用出发,如提高水泵的整体性能。为了提高水泵的使用性能,需要对水泵的进水效率进行调整。为了实现水泵的节能使用,需要不断加强水泵的改造升级工作,从而减少用电负荷,实现绿色施工。
3.2节约资源
进行绿色施工时,节约资源非常关键。施工前,需要对材料的使用量进行精确地计算,对于数量不够的施工材料,可以进行二次采购,从而避免材料过量造成浪费现象,也可以避免因长时间的储存,导致材料变质,不能用于施工造成的材料浪费。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污水,要对污水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并将可进行二次利用的水资源进行储存,并将其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2]。
3.3进行绿色施工
为了实现绿色施工,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将施工场地和非施工场地进行隔离,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动植物产生的影响;(2)需要对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并派专职人员进行施工废弃物检查与处理,对可回收利用部分进行再利用,确保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减少施工垃圾,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3]。
3.4控制对施工区域的污染
环保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减少空气污染。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减少施工现场的烟尘,减少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材料运输时,需要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运输车,同时使用洒水车进行辅助,从而减少粉尘污染。使用工程机械时,需要安装除烟尘装置。对于废水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控制,可对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后回收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材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如重金属材料。
3.5建立环保清洁责任,做好制环境监理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将环境保护纳入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中,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现场生活用水、水源污染、空气气质量检测、植被恢复、水土流失的治理等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并且环保部门要进行阶段性检查,从而落实环保型施工的各项措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建设。
3.6相关环保措施的制定
为了更好地落实水利工程的环保施工,需要建立一些环保机构,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进行工程施工时,需要加强整个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管理机构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合同中有关环保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施工期间对环境的保护;(2)制定环保规划方案;(3)加强环保工作的监督工作;(4)不断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工作;(6)加强环保项目的验收工作。
4结语
主要有水生物影响与陆生物影响两个方面。其中,水生物影响主要是因为河道水体状态改变,引起水生物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库区内的鱼类组成发生改变。例如,水利工程建设后,水流速度变缓、泥沙沉积、饵料增多,促使喜欢静水状态水生物进行栖息繁衍。同时,会阻断洄游性鱼类的回游,影响其繁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水生物的生活条件,出现部分水生物数量骤减。陆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河道水流变化导致河岸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森林、草场退化,导致陆生物的生存环境消失,迫使陆地生物进行迁徙。这种迁徙既在动物身上有所表现,也在人类身上有所表现。
2水利工程建设下的环境保护措施
2.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要想实现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就必须先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此为指导来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予以支持。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相关单位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规模以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评价,预测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及其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2.2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制定出良好的生态水利工程机制后,施工企业就可以开始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行为能够符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计划目标,施工企业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落实,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两手共抓、实现双赢”。首先,施工企业要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理念,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得以建设的同时,为植物生长、动物栖息以及鱼鸟繁衍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在工程建设时,要尽量选择生态效果好的方案,并选用环保节能材料,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再次,要坚持以生态环境美作为水利工程景观改善基础要求,实现对与周围生态环境相符的水利工程美化建设。最后,要建立起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监测评价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环境跟踪评价,实现对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
2.3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措施
从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来看,即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再好,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后,必须要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补救。从水利工程周边主体的生物类别角度分析,生态补偿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2.3.1水生物补偿水生生物补偿主要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对影响农业生产、鱼类繁殖的下泄低温水,要进行分层取水和水温恢复措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需求,考虑生态、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对最低生态流量予以确定,建设泄水建筑物;对鱼类繁殖条件不足的情况,可进行人工增殖与放流,并进行跟踪检测;根据鱼类资源特点建设鱼闸、鱼道升鱼机等过鱼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渔政管理,明确规划禁渔区和禁渔期。2.3.2陆生物补偿陆路生物补偿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破坏植被区进行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加强对珍贵树木的保护,做好名木古树的移栽、引种繁栽,并进登记造册挂牌保护;为珍惜动物构建良好生态区域,对于需迁徙动物,要预留迁徙通道,并加大对其管理保护措施;根据河道水利工程周边实际生态环境,制定水土保持制度,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对周边水土状态的保护。
3结语
关键词: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水闸作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可以对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在工程运行过程中,却未对水闸检查与维修引起高度重视,导致其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影响的范围也有所加大。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1.环境影响因素
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水闸除险加固施工期产生影响因素包括施工机械与设备运行情况、施工人员活动、施工临时用地、施工场地的布置、废渣处理等。施工期间会对声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产生影响。
1.1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污水或者废水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其中包括混凝土养护废水、混凝土搅拌机洗涤废水、建筑工人生活污水等。工业废水中所含有悬浮物等多种污染物,但是基本不存在有害物质。施工人员生活废水包括一些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如果不对其进行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会对周边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1.2大气环境污染影响分析
对大气产生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搅拌设备、土石方开挖、废渣堆放、车辆运输等。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废气、粉尘、扬尘,这些都被列为无组织排放,并且会产生短期影响。作业面主要呈现出点状分布与线状分布,废气排放与扬尘都十分分散,并且因为施工场地具有开阔性,导致这些污染物扩散速度极快,虽然不会对大气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也会对施工人员产生影响,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情况将一点点消失。
1.3噪音污染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噪音基本上来源于各类机械设备、运输车辆、施工挖掘等,噪音会呈现出间歇性影响。但是因为施工区域范围内属于人烟稀少的农业用地,所以会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较小的影响,但是对施工人员会带来相应影响。
1.4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施工中难以避免会产生固体废物,这些固体废物大多是生活垃圾、工程废物等,如果随意的堆放工程弃渣,不严加管控,那么就会带来水土流失问题。如果不处理好生活垃圾,就会产生更多的垃圾渗透液,滋生蚊蝇,就会对周边的地下水带来影响。
2.环境保护举措
2.1水环境保护设计
(1)混凝土拌与冲洗废水处理。根据施工情况可以布置两台0.4m3的移动式搅拌机,可供现场施工,在加工厂附近可以设置一个沉淀净化池,用于收集设备、模板、混凝土拌等产生的冲洗废水,因为废水中含有较高的PH值,因此可以在沉淀池中加入一定量的酸及絮凝剂,可以将沉淀池中的废水PH值调至到中性,酸投放量需要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确定。该处理方法具有管理方便、低造价、简单等特点,仅仅需要按时清理沉淀池。在排放废水时需要对水质的沉淀时间、水质基数监测,保证废水各项指标达标后才可以排放。(2)生活污水处理。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人员数量较少,那么就会产生较少的污水量,工期也会较短,因此可以配备一台污水处理装置,比如SW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SW技术隶属于生物膜处理技术范畴,除了具有生物膜法优点之外,同时还具备使用寿命长、运行费用低、检修工作量小等多个优点,具体工艺流程为图1。(3)混凝土养护废水处理。在混凝土建筑物中,养护费水污染物为SS,其PH值9,随后加入酸后,其值可在6-9之间,将其进行沉淀处理两个小时,随后利用泵抽出清液后排出,以此可以预防在排水过程中造成大量纳污水被冲起,影响到水体底泥的美观性,并且可以在排水口出修葺砂滤池,将排水后的落点放在反滤层上,随后可以将其渗透到受纳水体当中。
2.2大气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汽车经常路过的地面勤洒水,控制在每日三到四次之内,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的粉尘,达到降尘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配备四台洒水车,如果不是雨天,可以每日洒水三到四次,如果遇到干燥的大风天气,可以提高洒水频率。
2.3声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健康状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并且定期对机械设备做好保养与维护。针对一些长期工作在噪声较强环境下的工人,可以为其配备护具。利用先进构造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噪音传播情况,针对爆破区等一些噪声污染严重的地区,需要配备专业护具。一些施工人员长期在户外工作,并且难以避免会受到噪声干扰,因此可以利用降噪头盔、防噪音耳塞等,同时还需要制定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可以定期为施工人员调换施工环境。与此同时,需要对机械设备做好保养与维护,对于一些振动较大的设备,可以利用减振垫或者减震机,从源头入手,控制好噪音。在合同中也需要明确标明施工人员在工作中有关噪音的保护条款,尽可能使建筑和生活营地都远离建筑的重点区域,对于来往的交通车量做好限速处理,可以放置禁止鸣笛的标志牌。
2.4固体废物处理
根据水利工程类比调查能够发现,人平均生产出来的垃圾在0.9千克左右,如果施工人数达到280人次,那么每天就会产出0.25吨垃圾。为了保证水质,防止细菌总数指标恶化,必须杜绝施工人员随地大小便问题。可以在施工附近区域修建两个防渗厕所,坚决杜绝将防渗厕所中的粪便直接倒入附近河流中。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需要定期对防渗厕所进行清理,可以将其作为有机绿色化肥。同时需要在主营地附近设置3个垃圾桶,施工单位垃圾清运部门需要定期做好垃圾处理工作。
2.5人群健康措施
首先,定期清理环境卫生。定期清理施工或者生活区域附近的老鼠、蟑螂、蚊子等有害动物,可以利用喷雾灭害灵方法进行灭杀。其次,管理好环境卫生与食品卫生。施工过程中,应当对施工人员办公区、生活区的饮水资源做好管理,并且定期检查。再者,做好卫生防疫措施。在施工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前,需要对施工人员做好全面的检查,内容包括传染病历史、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定期抽查,防止痢疾、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如果发现类似情况,必须及时治疗。
(1)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在水利工程开工时,需要对土地进行挖掘,当开挖时的气候处于干燥状态时,对建设材料的运输会告成尘土飞扬的情况,且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也会带动地面的灰尘,使污染加剧;其二,各和施工机械与车辆在施工现在来回作业与运输时,会产生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对空气的质量造成污染。噪音污染主要体现在施工的过程上,混凝土、砂浆搅拌机和车辆的作业与运输产生噪音污染。
(2)动物与植被遭受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地需要对建设周围进行适当清理,这就造成了乱砍乱伐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环境。水利工利对动物的影响还体现在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上。
(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开挖时,裸露在外的土层经过水的冲击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使水土严重流失,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河流造成污染,水流的污染对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4)废弃物的处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用大量的物材、施工人员吃住也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这些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制度分配,做到一岗一责,且这些岗位在管理中互相制约,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流程清晰明确,岗位体系与责任的流程主要分多个层次,一一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态保护小组,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各部门相互监督与管理。在水程工程建设上,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的使用是极有必要的,且管理体系应做好对水利环境的反馈与监测机制,对其环境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跟踪。
(2)建立生态影响的评价制度。当考虑到某地区的建设会产生影响环境的结果时,在对工程进行规划前,要对形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得评价、预测和调查,并由此作出相关的预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再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最后的确立与制订,这一做法称为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水利建设、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的两大评价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此外,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水程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最佳区域选址,以防地理布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难以消除的各种破坏。
(3)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平衡与该区域经济的破坏,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刻不容缓。水利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依靠环境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是无法完全将生态平衡修护到工程未开发与建设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应贯彻实行生态性质的补偿机制,建立责任单方制,此外,在工程建立时,理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偿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环境的生态资金,促进与保证生态的后期平衡。生态补偿体系的确立,不仅还原了环境的生态价值,还缓解了水利工作的建设破坏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题精神。
(4)减少环境污染客观因素。由于客观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但可以针对这些污染的来源,统筹兼顾,尽可能改善造成污染的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在进行工程材料的运输时,可以提前对其经过的路段进行洒水,且对运输的沙石和泥土进行适当的包装,此外,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枭可以采取改进汽车装置或减少输送量等方式对污染进行改善;机械操作的噪音污染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的策施,在工地周围修建临时围墙,以降低噪音污染。
3.结语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环境管理;保护措施;浅析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可能对环境与生态产生诸多影响,我们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轻施工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利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1 工程业主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工程业主在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及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并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制定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具体管理办法;编制招标文件和承包项目合同中的环保条款;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环保工程措施的落实;负责协调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关系,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编写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报告及月、季、年报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环保项目未按要求实施完成的,不能通过验收。
2 施工监理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2.1 施工准备阶段 应审查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是否满足环保要求,如有问题,应协助做好设计优化工作;
2.2 具体施工阶段 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确定监理的主要内容,检查环保工程设计是否得以实施、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环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实处、配合环保职能部门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检测和监督工作。
2.3 施工验收阶段 提交环境监理报告,参与业主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和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环保监测验收。环境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地下水资源保护;施工区生活供水灭菌消毒的监测与检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处理,排污口及水质监测;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控制和大气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和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植被恢复;人群健康保护;文物保护;环保设施的建设。
3 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3.1 加强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中环保条款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环保工作,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与工程同步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保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
3.2 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3.2.1 防治水源污染 根据国家水资源保护有关标准,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施工企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与农田,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3.2.2 防治大气污染 根据有关排放标准,采取措施消烟除尘,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量;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取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3.2.3 防治噪声污染
3.2.4 防治废物乱排 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3.2.5 防治疾病流行 防治疾病流行,保护人群健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做好疾病调查和防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自然性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千方百计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3.2.6 防治水土流失 按工程设计和合同要求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多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当堆弃高度较高时不应进行护面设计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工程施工期间不乱砍、滥伐林木,尽量不破坏草灌等植被,并选择适宜本地区栽植的植物,进行生态护岸、草皮护坡,保持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免工程施工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2.7 防治文物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保护好文物。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1.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多数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既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河流形态,也减少了湿地的面积。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后,造成水流的不连续和断流现象,有些河流由于进行梯级开发,更是形成了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 生态环境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失态系统。兴建的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一定的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现在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是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又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道断流,导致水质、含沙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水文及河道泥沙的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污染物就会扩散,使得复氧能力降低,也使得水库区的自净能力变弱;水体的富营养化容易大量消耗氧气,就会造成温室效应。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条件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结构、种类和生存环境。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垃圾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动物的生存境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部分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动物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少疾病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水面增大,流速减缓。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减少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土地占用、居民迁移安置、交通道路、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损失。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该区域的人们搬迁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但是如果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在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对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必须谋求科学化、法制化的途径 ,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对可能造成的周围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影响程度,评价拟建水利工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程度,提出相应的保护及恢复处理措施。
3.2 建立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工程完成阶段建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就是对生态环境功能或生态环境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环境能力、或导致生态环境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等。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重要设施;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原有的自然状态造成破坏。基于这样的矛盾,我们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建立全方位的评估,建立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达到既造福人民又保护环境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上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做到双赢。
一、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等综合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世界的能源危机,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河航运发达,非常有利于水电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26%,那就意味着还有70%以上的水电资源待开发,[1]所以我国水电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有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和生物物种的影响等,所以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局部气候受局部上部气流控制,修建水利设施,会使工程上部空气湿度增加,因而会对局部气候产生一定影响。第一、对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肯定会相比原来有所增加,由于水利设施的修建,会聚积大量的水,在光合作用下,水增发的量远远高于原来的量,形成大量的降水。同时还会改变降水地区分布。积水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相关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而降雨增加,而背风而降雨则减少。”[2]第二、对水文的影响。水利设施的修建对下游河水流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对下游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利设施蓄积了汛期和非汛期的河水,从而导致下游水流量大幅减少,水位下降,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生态问题。例如,下游的湖泊会因此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也会下降;下游水量减少,对下游的航运,养殖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河水自净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水质恶化。第三、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利设施建成后,局部水域会出现相对静止的流动状态,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泥沙大量沉积后,水质的光合作用明显增强,水量上涨后会淹没一些地方,导致盐类和植物分解物溶于水,使得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生长。水库蓄水后,也就切断了泅游性鱼类的泅游通道,这势必会导致该种鱼类的死亡,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退化。第四、对土壤的影响。在浸没的地方,空气流通差,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繁殖能力差,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动植物生长。水位上升后,地下水位也随之上升,因此,土壤出现沼泽化,过于涝的土壤使动植物难以存活。第五、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疾病直径或间接来源于水体污染。其次,水位上涨后,可能会对某些景观古迹带来一定影响。最后,水利工程的修建肯定要产生人口迁移,对迁移人民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土地的使用造成了巨大压力。
三、环境保护的措施
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原来的状态,使原本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我想大部分不利影响都可以得到控制。水利设施能否带来高质量的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是一个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把环境问题放在第一位。深刻考虑到工程对环境的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工程的要求,不仅要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对水利工作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标准评价体系。修改评价体水利水电工程的指标体系,在施工前要全方位、科学合理的对工程地点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评估;进一步完善审批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力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我们收获的效益最大。最后,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由于我国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技术薄弱,加上资金的缺乏,导致我国无法建立庞大的环境监测系统,但是,建设局部区域环境监测系统还是可行的。建议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水利工程区域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水文情势、局部气候、河道泥沙、鱼类渔业、水质、水生物、岸边植被、鸟类、水力发电、当地文化等开展全面的分析”。[3]必须对工程附近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全面地了解,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危害采取措施能提前预警,使各方面的损失达到最小。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必须迈出的一步。
综上所述,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减轻不良影响的措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作者:赵欢 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钟华,何家华.浅谈水利工程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J].民营科技,2010.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涉及范围较广的施工工地,包括建筑工地施工区、生活办公区、加工场、料场、弃渣场及运输道路等,大多是位于野外,线长面广,往往涉及到土石方施工,工程施工很容易影响周围的环境,因此要特别重视保护环境。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规模大、工期长、强度大、机械化程度高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机械设备数量多,且以中大型为主,加自卸汽车、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可高达数百万至数千万立方米,施工高峰人数可超过万人。
1.1对水质的影响
(1)化学药剂的排放
接缝灌浆材料与主体工程的固结,一般以水泥灌浆为主,特殊情况需采用丙凝、甲凝和环氧树脂,并附加部分固化剂和稀释剂,这些化学试剂材料的外溢部分和少量残余,很可能会进入水体。
(2)大量生产废水的排放
大坝、电站、船闸等基础的开挖与骨料冲洗、混凝土保养,以及施工初期大面积的围堰填筑、场地平整、隧洞排水等,容易引起杂物和浑水流入天然河流。尤其是人工沙石料的加工和采掘的浑水排放量极大,可能增加旌工区江河水质的悬浮物质和混浊度。
(3)生活污水的排放
旌工人员生活污水、粪便,尤其是旌工初期的厕所多系简易式的,极易使清、污水造成混流而污染水质。
1.2对大气的影响
(1)各类粉尘排放的影响
飘尘、工区粉尘等污染物主要来自爆破、钻孔、开挖、散装水泥作业和围堰填筑,以及基坑出渣、开挖、大型汽车的运行等。另外,前方各施工企业、工厂车间及生活区各类炉、灶燃煤煤烟排放也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2)各类燃油机械尾气排放的影响
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旋工的动力主要为燃油,各类大、中型机械设备中,土石方工程机械设备占多数。
1.3对噪声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工区噪声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系统为主的固定、连续式的噪声源,另一个是以砂石料系统和混凝土拌。最大噪声如皮带输送机可以达到109dB左右,球磨机、空压机、振动筛等约达115dB,一般均属高频性质。
1.4固体废渣的问题
水利水电施工会产生大量废渣,主要包括开采后不用的石渣、弃土、砂料和淤泥等,如果不能及时清理,这些废渣会对当地生态造成一系列的危害。
1.5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施工期人员高度集中,又有很大的流动性,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简陋,可能使当地一些流行病、传染病得到传播。
2环境保护措施
2.1加强水质的保护
(1)处理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水。经沉砂池沉淀,生产废水去除粗颗粒物后,再进入沉淀池和反应池,为了保护当地水尻并实现废水回用零排放,在沉淀池后设置抽水泵以及调节池,采取废水回收循环重复利用,损耗水从河中抽水补充,将经过处理后的水进入调节池储存,与废水一并处理再用。在沉淀池附近安置干化池,沉淀后的细沙和泥浆由污水管输送到干化池,经干化后运往附近的渣场。
(2)楼生产废水和混凝土拌集中后经沉淀池二级沉淀,充分处理后回收被循环使用,沉淀的泥浆定期清理被送到渣场。
(3)施工场地修建给沉沙池、排水沟,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江河的量。施工前要制定施工措施。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开挖邻近建筑物和保持边坡的稳定。
(4)治理生产、生活污水,按要求对生产污水设置挡板、水沟塞、沉砂池等净化设旖,保证排水达标。
2.2防止污染和扰民
(1)要在工程开工前详细编制生活区和施工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尽可能减少施工方案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扰民施工作业,主要防止公害的产生。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防止运输的物料进入场区道路和河道并安排专人及时清理。
(4)与施工区域附近的团体和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造成噪音污染的,随时通报施工进展,事前通知,并设立投诉热线电话。
2.3加强噪声控制
(1)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隔音降噪。
(2)严格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施工机具。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提前对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运输车辆以及混凝土振捣棒、打桩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噪声监测,修理或调换噪声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以达到要求。
2.4保护空气质量
水泥、粉煤灰的防泄漏措施
在粉煤灰以及水泥运输装卸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并从罐车由密封系统卸载到储存罐,储存罐安装警报器,并定期对其密封性能进行维修和检查。
(2) 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尽可能采用凿裂法施工。工程开挖施工中,可以用一般常用的挖掘机械直接挖装砂卵石和表层土覆盖层,尽量对岩石层的开挖采用凿裂法施工。
②减少钻孔和爆破过程中粉尘污染的具体措施。钻机安装除尘装置,减少粉尘:运用产尘较少的爆破技术,如光面爆破或缓冲爆破技术、正确运用预裂爆破、深孔微差挤压爆破技术等都能起到减尘作用。
混凝土拌和系统的防尘措旌
在混凝土拌和楼中安装了除尘器,在拌和楼生产过程中,除尘设施同时运转使用。制定除尘器的维护、使用和检修制度及规程,始终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2.5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1)施工后期对渣场顶面以及坡面进行整治,使场地平顺,利于覆土绿化以及复耕。
(2)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要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防止渣场弃渣流失和边坡失稳。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利用和堆放弃渣,在堆渣前要进行表土剥离,并合理堆存剥离表土。确保开挖和渣场边坡稳定,完善渣场地表给排水规划措施,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影响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和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
(3)保持生活区以及施工区的环境卫生,在旋工区和生活营地设置足够数量的临时垃圾贮存设施,定期将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场,防止垃圾流失,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
2.6生态环境保护
(1)在施工场地内外发现正在使用的动物巢穴或鸟巢及受保护的动物,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给有关的部门。
(2)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砍伐树木或生态环境破坏,严禁在工地以外砍伐树木。
(3)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废弃物,拆除有必要保留的设施外的施工临时设施,完成环境恢复。
(4)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全体员工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注意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一个新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5)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设置必要的围栏并加以保护。
2.7水土保持
1.对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降低4~5℃,相对湿度提高10~15%。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水质产生影响,尤其是水库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较明显。水库形成后,库区流速减小,水库的沉清作用显著,有利于削减溶解矿物质,减少浑浊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
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兴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上:①水库大坝截断江河,使洄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②改变鱼类区系组成。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改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不同,因此,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
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5.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6.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与水库的坝高存在一定的关系,库容在60亿m3以上的水库,库容越大,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高,而对于一般水库来说,库容和坝高与诱发地震的震级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都发生在水库蓄水后 1 年半时间里,而且,蓄水时间越长,诱发地震的主震震级越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故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
在进行水电工程方案比选时,应优先选用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比如如果要在干流与支流上筑坝进行比选,综合分析的结果可能是选择支流筑坝方案。大坝坝址位置的选择,应避免可能造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著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淹没。在大坝设计中,要在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鱼道,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大坝泄水孔口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大坝是有寿命的,到其服务年限以后,存在着退役拆除问题,以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坝下游的栖息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为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恢复河流的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采用透水、多孔的护坡结构为鱼类产卵与栖息创造条件。
2.加强水利工程治理技术约束
目前,我们基于生态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水工技术才刚刚起步。各级水利部门要力争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利用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再例如, 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工作中, 目前普遍大量采用传统的地质勘探手段, 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需要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勘测技术, 如“3S”技术以及物探勘测新技术。
3.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环境破坏
3.1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 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 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于农田; 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3.2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 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 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 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
3.3施工时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堆放和利用弃渣, 防止任意倒放弃渣污染水体及阻碍河、沟等水道, 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渣, 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 安排专人及时清扫撒落的砂石、混凝土、石渣等; 及时清运填埋处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4.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三、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长期的工程水利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态水利的持续发展轨道,必须从政治、法制、经济、技术上做文章,构筑起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继镛,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