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51: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和审计学的区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经济管理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1) 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2) 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 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2)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 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 我院2009年 就业方向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 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和,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 潘颖. 《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审计专业 方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44-02
一、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审计学是会计学这一大系统内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与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关系密切但更不失自我”是审计学精神的写照。但现阶段,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学的会计基础课程相互之间前后接续的不太连贯,如有些院校将成本会计学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在审计实务部分学习生产与采购循环时就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又如在高级财务会计中没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就开设财务审计课程等等这些现象,这对后面审计课程的教与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掌握好审计知识和技能,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当学生大三、大四时,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教学的实际状况,没有对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的大型企业供学生去实践,往往学生学完审计实务部分,应付完考试的背记之后,马上就会忘掉,没有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真正结合起来,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要想讲好审计课程,审计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并运用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而且必须熟知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变动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并密切关注审计实务领域的动态。这种与时俱进是与其他会计课程不同的。审计课程的备课时间和在讲课的劳动量上,要比讲授其他会计课程多付出几倍的艰辛。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所有本科院校中,没有一个会计院系对审计课程教师的这种高强度的劳动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具体的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计划和措施,导致会计院系的教师在选课时都不愿接审计这门课,甚至有些手持注册会计师证的教师也退出了审计教学而改为其他会计课程的讲授。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方向
1.双语教学走国际化线路。审计人才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熟练的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成绩后应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可以和奖学金助学金联系起来,也可以将其量化成分值加计到审计期末考试成绩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力度创建听说英语平台,鼓励审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英语口语培训,进一步熟练应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激励审计教师去国际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将国际先进的审计教学经验及时应用到审计教学中。
2.尽可能多运用案例教学。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是属于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对审计实践的熟练程度要求得更多一些。而现实状况是,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无法接触到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案例的选择应值得推敲,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如果审计教师用生动幽默机智的语言,效果会更好一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去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促进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多么完善的案例教学,其审计知识的运用效果都无法和去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企业实际工作的效果相媲美。
3.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审计教学的现代化是以计算机为重要特征的。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开设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课程。计算机辅助审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储备,借助计算机手段,自主完成整个审计项目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讲清计算机审计基本路线和方法后,就可为每台机设定一揽子审计工作任务清单,由学生自主单机操作完成。现阶段,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发展相对落后一些,有些院校目前还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作为审计上机实验部分的内容,学时有限,学生不能系统的将计算机辅助审计真正领悟。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路径
1.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在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进一步明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审计学的公共基础课。审计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审计思路,以扩大专业适应性。在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顺应审计培养目标的转变,可以开设财务审计、政府审计、环境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专业人才。
2.将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相融合。信息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解读到所做的决策都可能关系到个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审计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因此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样重要。不管是理论部分还是实务部分的教学都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在讲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节时,可以开设一个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专题讨论,让学生懂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基本要求。通过审计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教书育人渗透于审计专业教学全过程之中,比其他方法更凑效也更容易接受。
3.注重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借鉴其他知名院校审计专业的教学经验,派教师实地学习交流;结合审计准则的变化,鼓励审计课程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实践,把先进的审计理论教学与方法移植回本校,使在校的审计教师在教学整体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确保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审计教师的待遇也是当务之急,一定要区别于基础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必须要对审计教师的高强度付出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其从事审计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审计教学领域付出的甘心情愿,从而避免审计教学人才的流失,这对审计教学的长远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研究》(编号GBC12110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综合),2008(2)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9(12)
3.姜玲玲.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关键词]法会计学 概念框架 功能
一、法会计学的概念及功能
1.法会计学的概念
在国外,“法会计学”也称为“法务会计”、“审计会计”,是法学、会计学、审计学和审查技术的综合。法会计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是最在近几年被单独提出并加以研究的,因此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归纳出如下代表性定义:
(1)美国会计学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林德奎斯特认为,“法务会计”即“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为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并且“不管这些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
(2)香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务会计合伙人乔奈顿.鲁汉认为:根据字典,“法务”一词的解释是:运用法律的事务。因此,所谓法会计,就是该会计所执行的工作及报告,都是为法庭服务的,这是法会计与其他会计形式的最大区别。法会计经常涉及舞弊调查,并为管理部门、律师或私人调查服务。
(3)李若山教授在《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一文中,对法会计作了如下界定:法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学科。
可见,以上概括主要侧重于对法会计学工作特征和技术等“表象”的描述,并不符合概念的定义。笔者认为对一个概念的定义,必须抓住“质”的规定性,才能使甲概念区别于乙概念,才能真正把握这个概念,才有可能去研究它的内涵及外延。鉴于此,对法会计学可进行如下界定:法会计学是结合会计学和法学的一门新型综合性边缘学科,属于会计法学范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会计法律纠纷及财务报表舞弊逐年增多所致,就其实践而言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会计职业界的法律责任进行调查与取证,提供专家鉴定意见的一种特殊会计服务。该定义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①法会计学的本质。法会计学的本质是会计学,属于会计学范畴。因为作为法会计学业务重要内容的舞弊调查和法律支持都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而执行这两项业务的主要成员是注册会计师。因而本文对法会计的理解是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合理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为出发点,通过提供现有法律框架内一切有利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的法律根据,强化职业规范体系的约束力,帮助会计职业人士或相关会计组织主张合法权利,减轻由职业风险而引致的法律责任。
②法会计学具有自身特色。法会计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以经济实体为会计个体进行确认、计量、核算、报告,而是更广泛意义上涉及法律和办理各种案件时对与会计相关的事项进行解释与说明,它与舞弊审计、司法会计也存在明显区别。
③法会计学提供的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会计服务。法会计师在法会计工作中要实施独立的调查、分析和取证,即遵守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严密推理,作出谨慎的职业判断,并提出报告、发表专业意见。这种工作由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来完成是一项必然选择。因此,法会计学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特殊的会计服务。
2.法会计学的功能
(1)强化会计控制职能。法会计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对经济过程中与财务事项有关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就会通过相应的惩罚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从而完成会计控制职能。
(2)收集会计事实证据,提供诉讼支持服务。在涉及会计的诉讼案件中,诉讼当事人需要凭借相关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诉讼请求。法会计人员熟悉会计记录的具体产生过程,通过取得必要的凭证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或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3)保护和惩戒会计执业人员。会计界与法律界对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通过法会计可以促进会计界与法律界的沟通,增进法律界及社会公众对会计职业规则的充分理解。合理界定会计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一方面约束执业行为使之符合恰当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着眼于保护执业人员免受不公正制裁,使守法者得到保护,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二、法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法会计学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两者目的不同。法会计是对会计职业界的法律责任进行调查、取证,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财务会计主要提供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其服务对象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税收部门等会计报表使用者。
(2)会计主体不同。法会计学不是某个部门或单位的会计,而是泛概念意义上的会计。它主要由注册会计师提供相关服务;而财务会计的主体则是部门或单位的会计人员。
(3)工作重心不同。法会计学对财务信息的确认、解释更为准确有效,法会计学的产生和运用,充实了会计理论体系;财务会计主要是完成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侧重于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4)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法会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①精通会计,熟悉相关法律。法会计学是运用会计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所以,首先要求从业者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其次是对经济行为或财产权益规定机关的部门或行业性法律较为熟悉,否则会因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从业者所提供的报告与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缺乏紧密相关性。②高尚的职业道德。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法会计学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涉及到不同单位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不能私自将涉及的相关内容,有意或无意泄露给与委托人无关的单位或个人,更不得未经允许私自保留与报告相关的证明材料。
2.法会计学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区别
(1)性质不同。法会计学是结合会计和法律的一门新型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后所提供的法律服务,属于咨询服务范畴;而财务报表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控制机制,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2)目的不同。法会计学的目的是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运用于法庭作证。它通过对法庭关注的经济纠纷中的相关财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客观分析后,出具法会计报告,为将经济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会计学证据;而报表审计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
(3)方法不同。法会计学对涉及法律事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还要运用法学理论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此外还要运用审计学中部分审计技术方法和统计学中某些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而报表审计中更多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
(4)对象不同。法会计学关注与会计相关的某一范围或领域的法律问题,针对经济犯罪、经济纠纷案件中有关诸如舞弊金额、经济损失赔偿金额等进行会计专门计量,确定责任人和情况发生的原因,并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尤其是民事赔偿责任;而报表审计所关注的是管理当局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
3.法会计学与司法会计的关系
(1)主体不同。法会计一般由注册会计师来执行;而司法会计的实施主体可以是司法机关设置的司法会计专职人员,也可以是受聘于司法机关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人员。
(2)目的不同。法会计的目的是提供会计学证据,以利于当事人作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的辩护;而司法会计的目的是鉴定司法活动所需证据,以使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作用结果不同。法会计为案件的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所得结论可作为诉讼证据使用;而司法会计产生的后果是法律后果,直接涉及到对案件的判定结果。
(4)性质不同。法会计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项会计咨询服务;而司法会计是一种诉讼活动。
综上分析,法会计学与司法会计是完全不相同的,它们不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三、相关经济学、法学、会计学、审计学概念在法会计学中的运用
1.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把人假设为具备“完全理性”,能够随时随地自觉地、而且全智全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西方经济史上,亚当.斯密是最早作理性人假设的人,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来源》一书中,理性人特指资本家,不包括其他经济参与者。斯密认为理性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经济运行由“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完全由竞争的价格机制来解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充当维护国家安全和各人财产的“守夜人”。这一假设表明任何一个公司或个体在实施了违法会计行为时,是在一种正常的、理智的情况下本着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因而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应有的关注
应有的关注以特定的术语表明了审计人员在实施检查时应予以考虑的事项。根据这一概念,审计人员应通过合理的检查来发现舞弊和差错,为委托人和经济社会提供重要的服务,并提供一些有效的保护。同时,该概念也对审计人员实施检查的范围提供了有用的指南。这一概念对法会计实务的意义在于:只要审计委托人理解了这一概念,他们就会形成一个满意的标准,据此就可确定他们对法会计人员的期望并衡量法会计工作的结果。
3.合理保证
合理保证就是注册会计师只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表示意见,而不对会计报表的正确性负责,注册会计师不是会计报表正确性的保险人和担保人。这一概念表明:虽然法会计的工作结果是一份法会计报告,但这一报告只具有相对准确性,不可能做到与事实完全一致、丝毫不差。因为法会计工作中同样面临着人力成本、时间成本问题及一些重要材料获取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影响,它只能做到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
4.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里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可容忍误差。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这一概念在法会计学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法务会计师在收集证据时,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对调查对象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逐一了解,因此要运用重要性原则,充分考虑错查或漏查的可能性。在重要性水平以下的,不会影响相关法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决策,可以不作为重点。
参考文献:
[1]盖 地:适应21世纪的会计人才:法务会计[J].财会通讯,1999(5)
[2]李若山:法务会计:21世纪会计的新领域[J].会计之友,2009(1)
[3]王保平:论我国现阶段法务会计框架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9(2)
[4]李若山: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J].会计研究,2007(3)
关键词: 培养模式;变迁;影响;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江金锁 (1968―),男,湖北省红安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教学研究。
李西明(1971―),女,湖北省黄陂人,广东金融学院 讲师。
一、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导致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迁。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特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教育评价五个基本要素。其基本关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反作用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变化,要求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实施后的培养结果,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教育评价加以论证。本文以会计人才培养为视角,对“专升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展开研究,以期对这类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的参考意见。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
对于“专升本”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升本”院校尽管升格为本科,但在全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保持不变。既然专科时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则本科时期应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专升本”院校作为本科院校,毕竟不同于专科学校,它们之间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专升本”院校升本后就不应仅仅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做到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
前一种观点,用静止的思维去对待变化了的事物,将本科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目标定偏低,是不正确的。而后一种观点,没有考虑到“专升本”院校同老牌本科院校或重点本科院校存在的差距,只是简单照搬老牌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偏高。
有人认为,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本科应用型人才”比“专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强。因此,“专升本”院校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我们认为,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别主要不是表现为创新能力的差别,而是表现为应用型人才层次上的差别。应用型会计人才存在三个层次。(1)工程类应用型。这类会计人才的特点是,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实务经验,在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他们偏重于实务,这是他们与学术型人才的区别;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还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参与企业日常各项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活动。(2)技术类应用型。这类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能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参与一定的管理活动。(3)技能类应用型。这类会计人才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
“专升本”院校以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定位与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能力极其所承担的任务一致。与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相一致。会计专业是实务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大量的会计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根据市场调查,我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保持高速增长,企业对既懂核算、又懂管理的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开办会计专业的院校也非常多,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更多地走上了考研、攻博之路,博士毕业后基本就业于高校、科研机构。因此,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空间主要在企业。把“专升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务实的。
总之,“专升本”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技术类应用型”演进为“工程类应用型”。
(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变迁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培养规格的 “三要素”,缺一不可。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重在技术,兼顾管理,对学生的素质与知识两个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专升本”院校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重在管理,兼顾技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同等程度的重视,即“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厚知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是广博与精深的统一;强能力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是应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高素质是专业素质与公民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厚知识是基础、强能力是核心,高素质是目标。具体表现为:(1)从知识方面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中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法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与高等数学知识;(2)从能力方面看,培养学生很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很强的财务分析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应能进行企业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3)从素质方面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品质与情操,心理素质过硬。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变迁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专才”,因此,会计专业设置上突出了行业特色。如,工业会计专业、商业会计专业、银行会计专业、保险会计专业等。这种专业设置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但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专升本”院校培养“通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以会计(狭义)、审计、财务管理三分天下的格局来设置会计(广义)专业。尽管我国本科教育专业目录将会计类专业划分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但是,“专升本”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宜将审计学独立出来,形成会计(狭义)、审计、财务管理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才能与实务工作中会计、审计、理财三分天下的职业格局完全对应。
(四)人才培养途径的变迁
人才培养途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等,其中,课程体系是核心。高等专科学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受专业设置的影响,职业教育的特色比较鲜明。其会计课程设置过细,如开设了工业会计课程,又开设商业会计课程,往往造成教学中部分内容重复讲授的现象。“专升本”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上采用以模块教学为思路,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既可以避免课程设置过细造成重复讲授的现象,又可以避免课程设置粗放从而带来知识脱节的现象。“专升本”院校宜将全部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5个模块。前3个模块是基础,可相对固定,后2个模块可视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以体现本科教育特色。在5个模块中,(1)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2)会计学科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审计学原理等课程。(3)会计专业核心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中级审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在专业核心课设置上应把握两点:第一,不分会计(狭义)、审计、财务管理专业方向,体现本科教育培养通才的特点;第二,应突出“专升本”院校的办学特色,例如,金融类“专升本”院校应强调金融企业会计与保险企业会计这两门课程。(4)会计专业限选课应按会计专业设置三个方向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会计方向应开设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史、会计制度设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英语、会计理论前沿等课程;审计方向应开设高级审计学、审计史、审计英语、审计理论前沿等课程;财务管理方向应开设高级财务管理、理财史、财务管理英语、财务管理理论前沿等课程。(5)任选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可以突破会计专业的框架,涉及美学、文学、音乐、书法等领域。
(五)人才教育评价的变迁
人才教育评价,是指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包括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毕业就业率、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和学校招生情况可以作为社会评价的替代变量。高等专科学校在外部评价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毕业就业率,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就行,就业是硬道理。这没有错,但还不够。“专升本”院校在外部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还要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问题,一句话,其外部评价深度化了。而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外部评价的变化,对内部评价有重要影响,外部评价深度化要求内部评价范围宽泛化。总之,“专升本”院校在对会计人才教育评价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变迁。
三、适应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迁,进行会计教学改革
(一) 更加突出办学特色
“专升本”院校能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表明其在专科时期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无形资产。以金融类“专升本”院校为例,其办学特色是以金融为品牌,金融立校,金融兴校。在专科时期,每个会计专业中都开设了银行会计、保险会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银行、保险公司就业;升本后,不能仅满足于开设银行会计、保险会计两门课程,还应该开设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更加突出办学特色,让本科生掌握较多的金融理论,以便他(她)们日后能在银行、保险公司就业与发展。会计专业还应该优先将“金融企业会计”、“保险会计”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直至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会计学原理”或“财务会计”课程的建设上,金融类“专升本”院校比不过重点财经院校,但是,在“金融企业会计”或“保险会计” 课程的建设上,金融类“专升本”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 强化实践性教学
“专升本”院校专科时期比较重视实践性教学,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实践性教学经验。升本后应该强化这种优势。一方面,提高校内实训实效,校内实验室要具备 “仿真”和“综合”的功能,使学生能够进行手工“实账训练”、案例分析、计算机账务处理、报表分析、报表审计等实验;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把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技术能力[7]。“专升本”院校升本后,人们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在教学上表现为重视理论性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这种现象必须纠正,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同等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 进行制度创新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就是生产力,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其制度之间的竞争。“专升本”院校的制度在总体上与它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是相适应的。但是,“专升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等均对原有的制度构成一定的冲击。例如,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原来主要依靠学校教务处完成大部分工作,现在规模变大了,教务处有些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以便充分调动各个系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郭 亮、 晋 波,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会计之友,2004(6):9~10.
[2]朱锦余、陈红、徐融, 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优秀会计学专业人才的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113~117.
[3]李 锐、孙世鹏,构建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132~136.
[4]沈 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4):43~45.
「关键词环境审计研究;回顾;评价;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开始进行环境审计;80年代扩展到欧洲,而后亚太地区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进入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也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审计制度。尽管如此,有关环境审计的研究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还只停留在对某一方面理论的描述,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拟对现行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加以分析,进而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回顾
1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对于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虽然争议颇多,但多数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陈东,1999)、大循环成本理论(陈东,1999;杨芳,1999;薛岩张晓君,1997)、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和资源价值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是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人从审计产生发展的过程、开展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环境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的本质要求等方面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2环境审计本质
高方露和吴俊峰(2000)认为,目前对于环境审计本质存在三种认识,即“检查论”、“评价、鉴证论”和“经济监督论”。检查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适应于环境要求的有关经济业务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评价、鉴证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和环境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或鉴证;监督论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活动,即监督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而他们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即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
3环境审计职能
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经济鉴证职能是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姜彦秋(1999)认为,对大循环成本进行估算、监督与评价,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能;孟焰和王坤(1997)则认为,环境审计有七项职能,即符合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过渡审计、污染预防审计、环境负债审计和产品审计。
4环境审计目标
关于环境审计的目标,有一元、二元和三元论。一元目标论(李学柔,1997)只是一一列举环境审计应达到的目标。二元目标论有三种观点:一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二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高)目标和具体目标(陈东,1999;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1997;袁素琴,2000;靳永军,2000);三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赵春涛,1999;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梁森杨卉,2000)。三元目标论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张以宽,1997)。
5环境审计假设
(1)王学龙(1997)提出八项假设:①与环境管理相关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②审计人员与环境管理责任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③内部控制排除舞弊行为的或然性;④环境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可验证性;⑤环保资金的使用要讲求经济性、效益性;⑥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⑦过去认为真实,将来仍然认为真实;⑧会计资料依据会计准则公允表达。
(2)张以宽提出(1997)六项假设: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审计监督和鉴证;②企业履行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是需要评价的;③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是需要执行监督的;④企业为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经过评价的;⑤企业为加强环境管理的支出和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的会计核算资料是需要鉴证的;⑥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是有能力进行执法监督的。
(3)黑龙江省审计学会(1997)提出五项假设,与张以宽的后五项相同。
6环境审计原则
关于环境审计原则,学者们提出以下观点:①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②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③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④外部影响的内在化;⑤社会性;⑥法规性;⑦规范性与适度灵活性的统一;⑧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⑨重在事前的环境审计原则。
7环境审计准则
(1)靳永军(2000)认为,环境审计与现行开展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没有什么区别。
(2)刘力云(1997)也认为,环境审计与现行开展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应在《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和正在拟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增添环境审计方面的有关条款。
(3)辛金国和李青(2000)、陈正兴(2001)认为,环境审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认为环境审计内容涵盖广、针对范围大、使用对象多,应该有自己的准则,并分别从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方面对完善我国环境审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8环境审计程序(步骤)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环境审计程序应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审计前期准备;二是现场审计,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个阶段;三是作出审计报告(审计完成)。还有学者认为,除以上程序外还应进行复审和跟踪审计。
9环境审计方法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对环境审计同样适用,同时,环境审计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调查评估法、人力资本法、环境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等。
10环境审计主体
(1)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都是环境审计的主体(陈淑芳李青,1998;包强,1998);也有人认为构成环境审计主体的应当是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至少现阶段不应包括民间审计组织(陈东,1999)。
(2)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中介机构(王炜王阳雷东风,2000)。
11环境审计对象
(1)被审计单位论。典型观点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按被审计单位分为3大类:企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包括环境产业)、国家和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承担环境保护任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王炜王阳雷东风,2000)。
(2)环境责任论。典型观点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陈东,1999;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靳永军,2000);环境审计的对象是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经济责任(包强,1999)。
(3)经济活动论。典型观点为:审计对象一般是指被审计的事项,即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环境审计的对象是环境政策、项目和活动(黄友仁林起核,1997)。
(4)其他。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保计划、目标和环境管理责任(庄表峰林星火,1997)。陈正兴(2001)在其《环境审计》一书中从国家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三方面分别分析了环境审计的对象。此外,有的学者还研究了环境审计依据、分类、特点、功能、作用、任务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所以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对环境审计研究的评价
1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
(1)紧密结合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从70年代起,我国陆续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规。1994年,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且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行动计划。2000年11月6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可见,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是随着这一进程而逐步发展和深化的。
(2)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除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状况,对国家环境审计进行研究外,研究者们还对尚未开展的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他们认为,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日渐增加,环境审计的业务量也必将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此外,企业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达到二者的统一,这样内部审计部门的介入成为必然。
(3)政府、审计职业团体及其他单位对环境审计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环境审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政府、审计职业团体及其他单位所瞩目。中国审计学会于1997年初确定以环境审计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审计学会以实施环境审计的经验和问题为基础撰写论文,并组织对此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于当年6月在厦门市举办了环境审计研讨会;《审计研究》在1993年第3期,刊载了加拿大审计长丹尼斯所著《环境审计———九十年代的挑战》这篇论文,其后陆续刊登了多篇译著,为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主要服务于国家审计。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审计虽然源于企业内部,但就目前而言,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我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环境审计工作同样以国家为主。因此,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领域,这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相适应,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的开展。
(5)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成果。在审计学的基础上,环境审计研究汲取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发展。
(6)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广度。环境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多方努力,其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包括对环境审计动因、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职能、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程序、环境审计方法、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对象等方面的研究。
(7)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现已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资源价值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观点;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陈正兴在《环境审计》一书中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在原有常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审计所要运用的特殊方法,并将其分为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的经济评价方法两大类;此外,有些学者对环境审计对象、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突出了环境审计的特色。
(8)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相互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环境审计大量运用了规范研究,并辅以实证研究中的调查、分析。
2环境审计研究存在的不足
(1)研究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环境审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环境审计理论是一个系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环境审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自身的组成要素,并且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只研究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产生矛盾。
(2)研究偏重于实用性。当前,多数学者只研究应用性较强的理论,诸如环境审计程序、环境审计技术与方法,而忽视了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等基础理论的探讨。一般认为,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是确立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等要素的基础。在没有确立环境审计假设、原则等要素的情况下,研究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难免会出现偏差。并且,由于现有环境审计研究多数是对实践的解释,很难发挥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3)研究难以深入。现有的环境审计研究,大多是在常规审计理论之前冠以“环境”二字,其内容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没有体现出环境审计的独有特色。当然,要挖掘环境审计理论与常规审计理论的不同之处,突出环境审计理论的特色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却是环境审计研究的关键所在。
(4)概念界定不清。多数学者在论述某一理论之前,并不对这一理论要素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直接阐述其内容。实际上,不同的学者虽然使用同一个名词,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极大的分歧。这样极易造成理论研究的不一致,严重阻碍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5)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够。在研究中,虽然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并从中吸纳了它们的优势。但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地把上述学科的内容直接移入环境审计,而没有使它们真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充实而完备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
(6)实证研究成果偏少。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规范领域,而实证领域的成果偏少,在大多数问题上没有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
(7)内部审计、民间审计的研究不够。虽然就现实的状况看,环境审计应以国家审计为主,但从长远的角度讲,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终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们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仍停留在国家审计,对内部和民间环境审计研究的不足将无法适应未来环境审计的发展。
(8)研究力量不足。一方面,当前环境审计研究的任务繁重,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环境审计研究的人员不足、水平有限。一般来说,研究环境审计的人员包括教学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和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工作者。在他们当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能真正投入到理论研究中的人少而又少,难以集中力量对环境审计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三、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关系
1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的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并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审计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处理好各相关学科的关系,并使它们充分融合。
2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
环境审计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常规审计中包含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审计同样也包含这三部分。在研究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挖掘常规审计与环境审计的相同之处,以资借鉴;二是要找出两者的区别,以突出环境审计特色。
3必须处理好不同种类环境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①环境审计按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它们各有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因此不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当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以国家审计为重点,逐步带动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发展。②环境审计按内容和目标
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一方面,它们在对象、依据、目标、范围、报告内容和报告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环境审计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当前,我国环境审计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应尽快发展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
4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
环境审计理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环境审计基本理论,它的理论性强,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包括环境审计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二是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它的实务性强,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等内容。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做界限分明的截然划分。基本理论可以指导应用理论的研究;应用理论又可以促进基本理论的发展。当前,我国学者主要进行的是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基本理论却涉及较少。因此,我们在研究应用理论的同时,必须抓紧基本理论的探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定环境审计理论体系中应包含的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这是环境审计研究的前提。对于究竟应包含哪些要素必须有一个统
一、规范的衡量标准,以保证理论要素确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其次,要确定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环境审计研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其中,确定研究起点是重中之重。实质上,上述过程就是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对环境审计理论进行具体研究之前,必须构建一个全面、系统、合理、有效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6必须处理好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实证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其理论性不强,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难以指导和预测实践;而规范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其正确性难以验证。因此,我们应把规范研究的成果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使规范研究逐步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作用。环境审计研究应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新晨
7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前瞻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既要着眼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又要考虑各种新思维、新观点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冲击,考虑各种新举措、新变革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影响。既立足现实又适应未来,把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环境审计实践。
8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的日益国际化,要求各国协调行动,以缩小各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差异。因此,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应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这样才有利于环境审计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国际同步。但是,各国社会经济制度、法律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的情况未必完全适合我国,我国也有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因此,创新精神是必需的。也只有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才能逐步完善。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东:《环境审计若干理论问题初探》,《财经论丛》,1999年第3期。
2杨芳:《环境审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析》,《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薛岩、张晓君:《试论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4武佳:《关于环境审计》,《经济师》,2000年第7期。
5张军:《试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湖北审计》,2000年第12期。
6高方露、吴俊峰:《关于环境审计本质内容的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7王炜、王阳、雷东风:《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思》,《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年第12期。
8王学龙:《也谈环境审计》,《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9姜彦秋:《论我国环境审计》,《F101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5期。
10孟焰、王坤:《浅谈环境审计》,《财会月刊》,1997年第8期。
11李学柔:《也谈环境审计》,《广东审计》,1997年第7期。
12陈淑芳、李青:《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当代财经》,1998年第9期。
13陈汉文池晓勃:《关于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2期。
14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论环境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标》,《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15袁素琴:《浅谈环境审计》,《陕西审计》,2000年第1期。
16靳永军:《略论环境审计》,《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7赵春涛:《浅议环境审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8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关于环境审计基本理论探讨》,《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19梁森、杨卉:《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山东审计》,2000年第8期。
20魏顺泽:《我国环境审计的探讨》,《现代审计》,2000年第5期。
21张以宽:《论环境审计与环境管理》,《审计研究》,1997年第3期。
22黑龙江省审计学会:《浅谈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23刘力云:《浅论环境审计》,《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2期。
24辛金国、李青:《环境审计准则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25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6包强:《论环境审计概念结构》,《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贵州贵阳一中高三Mark
A:在高考录取时,各省(区、市)将参与录取的高校划入不同的录取批次,一般来讲录取批次(不含艺术、体育类专业)分为提前批、本科第一批(一本)、本科第二批(二本)、本科第三批(三本,有的省份取消了三本,纳入到二本招生)、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各省(区、币)的批次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请以当地省级招生部门安排的批次为准。预科志愿在同批次填报。
提前批录取院校一般含军队(武警)院校、国防生招生院校、公安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及专业。
本科第一批(一本)院校一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部属共建的原部委属重点高校、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和专业;本科第三批(三本)院校一般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本科第二批(二本)院校一般为除本科第一批和第三批之外的普通本科高校。
专科第一批院校一般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专科)、独立设置的普诵高等专科学校和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专科第二批一般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高职学院、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普通高职(专科)。
Q:我想学习会计学专业,但看到很多大学都是按照专业大类招生,请问会计学专业是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吗?
――湖北武汉市华师附中高三生 小柳
A:在大多数人眼里,会计就是算数、记账、做账,是和钱、数字打交道的专业,应该属于经济学类专业。其实不是,会计学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毕业后拿的学位是管理学学士,并不是经济学学士。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审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而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毕业后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内外与会计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等硬本领。因此,如果您对会计学专业特别感兴趣,报考按照大类招生的院校时,就最好选择工商管理类专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Q:请问以“农林”命名的大学开设的专业是不是都是农林类专业啊?学生毕业后是不是都去农村呢?
――甘肃酒泉 小敏
A:很多以“农林”命名的大学开设的专业不仅仅局限于农林类专业,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如北京林业大学,该校开设的农林类专业只占总专业的五分之一不到,其专业门类涵盖理、工、文、管、经、法、艺术等,是名副其实的多科性大学,此外该校还开设了我国第一个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不是都去农村,也可以选择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等。如中国农业大学近几年毕业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其他大部分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该校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扎根基层,做村官的大学毕业生比较多,他们在农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因为这些毕业生有这方面的特长,到了农村后能比较快适应,容易找到工作开展的突破口。
Q:我想报考国防生,请问国防生入学后的教育、管理方式与普通大学生有哪些区别呢?
――湖南兴化市高三生 王晓蒙
A:首先,国防生根据所录取专业的不同,各高校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分为相对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和准军事化管理,不得在校外借住和租住。并且,由于国防生是按照军队所需要的专业进行招生,所以入学后,不允许转系、转专业。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美国著名会计学者D.LarryCrumhley认为法务会计就是应用会计方法处理在涉及商事活动和财务金融中的法律关系问题。中国天津财经学院的盖地教授认为法务会计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法律法规为框架,运用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专业分析,其目的是提供法律鉴定的专家性意见。
本文对法务会计的定义如下:法务会计是指特定的第三方机构接受委托或授权,综合运用会计学、审计学、法学和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财会制度下,通过对经济纠纷和法律诉讼中涉及到的会计事项进行专业判别和鉴定,最终提供专家鉴定意见给法庭的一种特殊的会计服务。
法务会计的基本职能
法务会计具有四大基本职能,分别是舞弊调查、诉讼支持、损失计量和专家证人。舞弊调查是指法务会计人员通过相关的取证和分析,及时发现欺诈或舞弊的征兆,以帮助减轻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诉讼支持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在诉讼过程中,就案件所涉及到的相关会计事项发表意见供法官参考,为诉讼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损失计量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基于会计学的价值计量理论和方法,就涉损事项的货币价值进行计量;专家证人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受当事人委托,以当事人的专家证人身份出庭作证,帮助当事人获得诉讼优势或最终胜诉。
我国法务会计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套专门的制度和规范的约束
我国的法务会计至今缺乏一套专门的制度和规范来指导与约束。市场准入基本无门槛导致与法务会计相关的业务存在着盲目的扩张,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各方恶性竞争。责任制度不健全导致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风险意识淡薄、收费不合理等问题。
(2)法律会计理论研究落后。任何新兴事物的运用和实践都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结构,则规范高效的工作方法就无从谈起。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务会计师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愈发重要。然而,我国法务会计起步较晚,理论界至今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体系结构,主要体现在对法务会计的定义、目标、功能等很多方面,理论界仍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争议,这显然不利于该领域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完善。
(3)相关法律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现行法律下,法务会计提供的“专家意见”并不包括在我国法定证据形式内,而在“内外意见”、“多方意见”的情况下,其发挥效用就更依赖公权力的判断和采信。而且,我国目前对于提供法务会计鉴定责任中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界定也不够完善。
构建中国法务会计制度规范的建议
(1)准入制度规范
基于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准入制度上的不同,分析利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后,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独立的法务会计行业管理机构,实施专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规范法务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建立中国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并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司法部门等共同协作,对注册法务会计师职业资格的取得和授予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2)责任制度规范
我国社会机构或人员从事法务会计鉴定业务,应强化责任制度,在责任主体方面采取鉴定人责任为主、机构责任为辅的原则:在责任内容方面采取民事责任为主、行政责任为辅的原则。对具体过失行为应该区别不同的程度,如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谨慎态度的一般过失同责任和没有尽到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最基本要求的重大过失责任等。另外,还应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等相关高风险行业的成熟做法,除了完善法务会计鉴定责任,还应建立法务会计鉴定的职业保险制度和职业互济制度来减轻注册法务会计师法务会计鉴定的执业风险。
(3)报告制度规范
笔者认为法务会计鉴定报告的制度规范应该由相关司法机构指导,在市场制度下运作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形式,其内容应该全面、科学和易懂。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审计报告或资产评估报告,如法务会计鉴定报告应该包含下述内容:法务会计鉴定的委托人名称、委托鉴定内容和目的、法务会计鉴定委托人和受托人各自的责任:法务会计鉴定的原则和依据:法务会计鉴定的方法和过程:法务会计鉴定结论以及该结论的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法务会计鉴定人的签章及鉴定日期。法务会计鉴定报告应附上法务会计人员与形成鉴定意见有关的一切法律证据作为附注以备使用。
(4)鉴定意见的采信制度规范
随着我国传统司法会计体系向國际法务会计体系过渡的基本完成,相关的鉴定意见采信制度规范也应该做出相应改变,注册法务会计师作为鉴定人,应该将其的诉讼地位看作既是帮助司法机关解决诉讼活动中有关财务会计问题的专家,同时也是诉讼参与人之一。因而,注册法务会计师就不再具备优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地位和权利,其作出的鉴定意见应视为法定证据的一类,必须经过质证后才能采信。出具报告的注册法务会计师应根据审判的要求随时出庭作证,并接受当事人以交叉询问方式进行的质证,同时还要接受法官的询问,通过对其鉴定资格、鉴定能力、鉴定方法、鉴定材料和鉴定过程等的质证来判断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属,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活动数量日益增多,经济现象更加多样化,因此经济纠纷变得更为复杂。仅仅掌握会计知识或者法律知识,难以游刃有余地解决复杂的经济案件,由此催生了法务会计这一特殊行业。法务会计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及财会知识,可为解决经济案件提供必须要的经济调查与数据分析,为经济案件的公正庭审提供有效证据,维护了当事人权益及法律权威。因此,法务会计师这一行业必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成本
[DOI]10.13939/ki.zgsc.2016.22.16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又具体的核算监督,向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学、会计系统、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系统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本质相同,最终目标相同,虽有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可以相互弥补,完善向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所以两者的融合是形势所趋,是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1.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内涵不同
管理会计,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以科学管理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能据此报告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帮助决策者利用此报告做出各种重要决策的企业内部会计。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要形式,定期向各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外部会计。
1.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时间和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利用信息技术、统计学、控制论等方法,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与 需求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进行战略变革和业绩评估。在核算期间上,管理会计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在企业所需的任何时间进行核算分析,不定期进行。管理会计分析产生的会计报告结果是供内部使用,不具有法律效力。
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种方法。这些方法是有严格的规定,运用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督,因此运用这些方法产生的会计报表是具有法律效力,有关人员会承担法律责任的。
1.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联合,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等因素,制定最优战略搭配确保企业资源有效利用,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的综合控制和管理。管理会计侧重将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作业,在成本控制、增加利润方面,通过提升小单位作业质量从而使整个企业得到更高利润,更加具有针对性。
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信息使用者看到企业整体运营情况。财务会计会通过凭证、账簿记录生产经营活动,最后整合在报表中反映,会计报表使用者可以看到企业各个单位的经济信息。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更加详细,具有整体性。
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2.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职能类似
财务会计的会计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对于企业发生的经营活动真实记录汇总,监督企业运作是否合法合规。管理会计分析过去财务信息,通过一系列管理方法控制检查企业现行经营状态,提出需要做出的修正,同时预测未来发展情况及做长远战略规划,参与企业经济决策。财务会计为管理会计提供基础会计信息,运用科学严谨的会计指标可以真实地评价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使财务数字具有信息价值,管理企业资金,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2.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和目的一致
管理会计又称对内会计,主要为企业各层管理者管理提供会计信息;而财务会计虽被称为对外会计,主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并由财政机关、税务机关监督检查,但也服务于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来说这些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发展也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如税务部门根据会计报表征收税款,这与企业交税有关;投资者会根据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分析是否要投资,这与企业吸收投资有关。因此,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最终服务对象都是会计主体,服务目的都是为了本企业发展。
2.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使用的基本数据都是来源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计量经济活动,数据信息详细、分类明确,例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别反映了不同的会计要素的信息,信息使用者在总账和明细账中找出具体某笔业务的信息。而管理会计正是使用这些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整合,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非货币性信息。归根结底两者基本信息来源一致,财务会计更基础、数字化,管理会计将信息整合,更加细节化、具有指导性。
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会计不仅仅用于核算经营活动数据,更多的用来管理、帮助做出经济决策,这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奠定了基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一致,各自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几乎相同,这又是两者融合的另一个基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会计使用者和会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3.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提高企业竞争力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扩大市场占有率,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财务会计对企业资产负债组成进行分析和说明,管理会计在此基础上灵活分配资金,使资金的利用率最大化、有效化。财务会计注重物质核算,而管理会计注重整合信息和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两者相互补充,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全面、系统的信息。
3.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会计信息是一致的,两者的融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会计信息处理成本。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二者融合后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同时降低了获得信息成本,更有助于预测和分析企业发展。在传统公司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通常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二者融合可以合并部门,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减少财务支出。
参考文献:
[1]杨瑞青.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12(16).
[2]雷永平.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J].时代金融,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