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8 16:51: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问题主要表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

第1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三部分: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是前面各章内容的总结,又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引出本节所要讨论的对象——环境问题。②环境问题的表现。③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后二者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讨论,能概括人类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能从发生机理上用清楚的语言表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能结合实例和有用的信息归纳出环境问题的两个表现;能在对图表等信息的分析中概括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能对乡村和城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比较。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文字等资料的阅读,能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地域差异的分析,学生在对综合问题分析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德育目标: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对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分析,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局部和全体的关系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家乡环境资料的搜集和环境问题的调查,树立环境意识、参与意识。

三、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及其分布特点应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人地关系涉及比较深刻的地理原理,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导入:2004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开幕式上,来自183个国家的国家元首,以及参加会议的4万名代表全体肃立,为地球的委屈、不幸与悲哀默哀3分钟。这些代表们为什么要默哀?又是什么使得地球产生委屈、不幸与悲哀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

(板书)第八单元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个知识——人类与环境

(板书)一、人类与环境

(设问)人类这个好理解,我们就是人类。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环境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周围的事物,(教师边讲边以自身为中心比划)如果我们用一个圆圈来表示人类社会的话,(板画 小圈并标示人类社会)那么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在哪呢?很显然在这个小圈的,它的范围可以无限制地扩展,扩展到浩瀚的宇宙,也可以不断的缩小;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也用一个圆圈来表示,显然这个圈应位于这个小圈之——外。

从这个图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人类社会占据了环境中一定的空间,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人类也会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影响环境。我想问一下,大家每天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

我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起床后洗漱,一种是起床后去厕所。我先问一下起床后洗漱的这类同学,你们洗漱用的水来自于哪?(生答)来自于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人类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板画)除了水之外,我们还从环境中获取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除了物质之外,我们还要获取什么?(生答——能量)

对,还要获取能量,比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我再问一下起床后去厕所的同学,你们是去排泄新陈代谢的废物去了,这些废物都排到哪去了?(生答——环境中)除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外,我们还把一些生产活动产生的废物如废水、废气、废渣排入环境中。而环境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并清除这些废物,我们把环境的这种能力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板书环境的自净能力 在图下)

不管是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还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都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板画)那么对于人类的这种作用,环境会无动于衷吗?我们平整了土地,大自然就赐于了我们丰富的粮食;我们向河流中倾入废水,大自然就呈现给我们无法饮用的水。也就是说环境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或者作用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我们把环境的这种作用称为环境的反馈作用。(板画)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两者是一个什么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联系这样一种关系。既然这样,如果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这时人类就会招致环境的报复,这种报复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之为环境问题。

请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边举,老师边在黑板上写。

我给大家两个标准:我们把人类向环境中任意排放废弃物甚至有毒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环境问题称为环境污染;第二个标准我们把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环境功能退化,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称为生态破坏。

请学生依据这两个标准,将其所举事例分类。

这两个标准是环境问题的两种表现,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再请学生分别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例及生态破坏事例,后教师分别补充一个事例。

1986年在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万多人因受到核辐射而丧命,有27万人患上癌症,全球有20亿人受到影响,专家称消除这次核辐射所带来的后遗症至少需要800年。震撼吧?!我们看到环境的一次污染是短暂的,但所产生的影响确实长远的、严重的。我们还能不能在向环境中任意排放废弃物?

不能(生答)

我们应该怎么办?(尽可能的回收利用)

森林和植被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我们破坏了森林和植被,不但会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存。

美索不达米亚是诞生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地方,这个地方农业历史长达7000年,建立过11个王朝,在公元前4500年就创立了非常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而非常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明,他们铺设了具有路面的街道,创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发明了天文、楔形文字,创立了历法。那时的美索不达米亚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一片碧绿。

但是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他们不断地砍砍砍,结果砍来了洪水横流,砍来了田园荒芜,砍来了土地沙化。(边讲边板书 森 林 木)最后的结果,他们把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繁华的城市巴比伦砍到了一片黄沙之下,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设问)我们还能不能乱砍滥伐森林?还能不能肆意破坏植被?我们应该怎么办?保护森林和植被,如果要利用,要做到斧斤以时如山林。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环境问题的两种表现,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以这两种为主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第三个知识环境问题的分布。

(板书)三、环境问题的分布

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还是在工厂里生产的?

在工厂里生产的。 (生答)

工厂除了生产衣服外,还要产出——三废物质,它们会污染环境,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这样的环境问题。而工厂的这种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在城市里还是在乡村中进行的?(生答城市)所以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板书)1、城市:环境污染

而乡村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所以乡村的环境问题是以生态破坏为主。

(板书)2、乡村:生态破坏

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一位很著名的环保人士来到曾经发生过水俣病的日本的水俣镇,结果看到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当年水污染的阴影早已散去,出现在我面前的是鲜花竞放、草木吐绿,一片秀丽的风景 。非常巧合的是在同一时期,也有一位日本的著名环保人士来到中国,他来到中国的秦淮河岸,结果看到的景象也让他大吃一惊,他也用日记记录了这一惊:当年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映入我眼帘的是垃圾满地、臭气熏天的惨景。通过这两则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时期的中国和日本,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一样吗?

不一样 (生答)

哪个国家严重些? (师问)

中国 (生答)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 (停顿)

所以第三个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板书)3、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为什么? (师问)

让学生归结,后教师总结。

(板书)原因:

(1)发展、经济

(2)能力有限

(3)工业转移

这样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环境问题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大的特点:

(板书)(一)地区差异。

日本每年都会派一些科技人员来到中国,义务帮助中国的火电厂检修脱硫燃煤装置,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中国吗?

这里面有一个酸雨问题,中国火电厂排放的硫氧化物随着大气的运动来到日本的上空变成酸雨降下,所以日本帮助中国,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也就是说,酸雨已不是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问题,已变成全人类共同的问题。这是环境问题分布的第二个大的特点。

(板书)(二)全球性

除了酸雨之外,还有哪些环境问题属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答,教师总结)

这样我们看到目前的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使我们这位具有46亿年高龄的地球母亲变得千疮百孔,使她蒙受了委屈、不幸与悲哀,因此我们应该为地球默哀。

但是我们还能让地球继续委屈吗?

我们还能让地球继续不幸吗? (声调提高)

我们还能让地球继续悲哀吗?

不能! (生答)

我们应该怎么办?

保护环境,

我一个人能做得到吗?

人人有责; (师生配合一起回答)

光喊口号行吗?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结语)最后让我们一起呐喊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附: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一)地区差异

1.城市:环境污染

2.乡村:生态破坏

3.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原因:发展、人口能力有限工业转移

(二)全球性环境自净能力

第2篇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0题)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图1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西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小,所以东南地区产生的镉、汞、铅等重金属土壤污染物比西北地区多,因此土壤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态势。与东北相比,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分布较多。

第(2)题,读图中综合污染指数折线可以得出矿冶区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居民区和商业区,城市绿地和风景区污染较轻,开发区污染最轻。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是铅和镉,主要是因为矿冶区在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较多,工业污染严重。

第(4)题,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继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防止土壤污染加剧,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宣传,提升环保意识,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等。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例2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40题)图2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的变化特点为呈“W”形变化,其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主要从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人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二、考点归纳

1.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图3。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如图4。

【误区警示】

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表1)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与乡村主要环境问题的差异(如表2)。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如表3)。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如表4)

【方法技巧】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和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和随意排放有害物质等。另外,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要准确、全面。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在回答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遗漏。

(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等。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三、命题预测

高考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不同区域某一环境问题的统计图表、文字数据等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以当前我国或世界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某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结合重大工程考查相关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分析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联系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将特别关注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及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呈现信息,选择题、综合题并重。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及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对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四、强化训练

(原创)图5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5中a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2.图5中a、b两地区人地矛盾尖锐的共同成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过度获取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工业污染

C.经济发展水平高,非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

D.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多发

3.图5中a、b两地区生态建设的共同措施是( )

①改良红壤,治理中低产田②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③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④改变过去单一生产粮食的现象,进行多种经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改编)图6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下列关于粤赣运河,叙述正确的是( )

A.连接了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C.穿越巫山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7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与图7中甲、乙对应的是( )

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6.解决乙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①南水北调②退耕还林③治沙治水④节约用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改编)表5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表示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7~8题。

7.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分别对应的类别是( )

A.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B.Ⅳ类、Ⅰ类、Ⅱ类、Ⅲ类

C.Ⅱ类、Ⅰ类、Ⅳ类、Ⅲ类

D.Ⅱ类、Ⅳ类、Ⅰ类、Ⅲ类

8.M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海南

B.浙江

C.山西

D.吉林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3年3月4日起,北京等地严重的灰霾天气,令公众对PM2.5的关注急剧升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表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

材料二 大气中PM2.5主要来源示意图(图8)。

(1)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美国城市大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治理PM2.5将面临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a地区是黄土高原,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轮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开矿。

2.A b地区为南方低山丘陵,a、b两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过度获取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D a、b两地多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变过去单一生产粮食的现象,进行多种经营。

4.A从图示及其名称上可以看出,粤赣运河就是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A项正确;运河建成后,可以发展航运、养殖等,但是对沿线土壤、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B项错误;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因此该运河应该穿越南岭,C项错误;运河会占用沿线大量土地,但是也会带动当地农业、航运、养殖、旅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因此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5.D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条件下会导致土壤出现次生盐碱化;该地区降水总量少且蒸发旺盛,加之工农业用水量大,易造成水资源短缺。

6.D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跨区域调水是解决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7.D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广东酸雨、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四川水土流失、酸雨问题较严重,可得出D选项正确。

8.C M省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寒潮,综合选项中的各省份,山西省符合题意。

第3篇

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社会影响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来看,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此时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即环境问题。它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种种状况,如关系图1所示。

二、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危害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其危害主要有:①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危害人类的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虽属不同形式的环境问题,但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其联系表现在:①这两种环境问题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②环境污染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③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而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形成过程的差别。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生态破坏则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的破坏,使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四、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对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应抓住一条时间线索,理清各时间段人类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对环境更多的是恐惧和依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环境问题并不严重。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简单工具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如开发土地、水、气候资源等),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逐渐趋于恶化,虽不能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已经有了科学的萌芽。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大机器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工业化道路使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妄想征服自然,使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迫使人类不得不寻求一条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其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

五、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环境问题经常与区域图、自然地理要素图(地形、气候、河湖等)、人文地理要素图(人口、城市、工业区布局、交通等)叠加,综合考察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述环境问题的能力。涉及有关环境问题考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成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后果与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解决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六、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永续、长久的发展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当代社会的进步,也对后代人的进一步发展留有空间,提供相应的条件,其主要观念有:发展、公平、环境、权利等。但可持续发展绝不等同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内涵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

第4篇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

2、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

3、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

4、青少年犯罪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环境问题;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56-02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趋势,这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现状

1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污染与浪费

当前许多的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包括:(1)任意扩大用地规模。很多地方错误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土地非农化和城市建设,只单纯的追求土地转化和城镇景观,造成城镇化吃掉大片农田。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城镇建设与当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明显脱节,大搞形象工程,造成有限的公共资源大量浪费,而原有的城镇土地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导致土地资源大量浪费,这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2)用地结果不合理。许多城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规划制约,布局过于散乱。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城镇在发展中忽视旧城区的改造,单纯强调新城区的建设,既没有很好利用旧城区土地,又浪费大量良田建设新城区;二是大中城市周围的许多小城镇盲目学大中城市搞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原区,规划设计不仅脱离实际而且毫无特点,实际上大片的土地圈而不用,致使土地大面积闲置;三是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与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并存,这是很多城镇都存在的问题。(3)资源掠夺式开发。城镇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出让土地的收益。因此,一些地方超规划圈地、未规划占地、预征地以及压低征地补偿金等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致使大量被圈占土地长期闲置,另一方面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任内政绩,以土地经营的名义,大肆出售城镇国有土地,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严重影响了城镇的发展、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2 人口在城镇的集中,打破了生态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关系

城镇化的标志在于大量的人口向城镇集中。人口的集中造成大量有机排泄物和其他废弃物,不能完全而有效的进入生态环境系统,致使生态环境系统原有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关系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1)人口的集中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大量生活垃圾集中排放,加上许多城镇建设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上农村部分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使产生的生活垃圾、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城镇环境的主要污染源。(2)人口的集中带来的大量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浑浊、深色、有恶臭的水,呈弱碱性。未经处理的污水排人江河,致使一些直接饮用污水的地区常常大规模流行疾病。(3)人口的大量集中对空气的污染。人口在城镇的大量集中还使汽车等交通工具增加,而且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大量的住宅区都采用了尽可能高的容积率,挤压了空地和绿地的空间,这些都加大了对空气的污染。

3 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企业,造成的工业污染比较严重

虽然农村工业生产活动向城镇的集中,大大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繁荣了当地的经济,但是工业“三废”等污染物也在城镇的某一位点集中起来,如果治理不周或不及时,就会产生交汇作用,再加上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如果超出了生态环境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那么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l/2以上。另外,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大,一些强行关闭的重污染企业改弦易辙,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已经变差的农村生态雪上加霜,农民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可以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从社会学上来看,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二元社会结构在我国表现得尤其突出,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改善生活的巨大动力,农民们无力顾及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影响下,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贫困的处境迫使广大农民千方百计地谋求发展的出路,许多农民不得不走上了消耗资源以谋取经济利益的发展道路,以掠夺式的方式利用土地和森林资源,从而造成了土地肥力下降、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被损、缺水干旱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2 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

从经济上来讲,环境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即农村城镇化的外部性、农村经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城镇化中最常出现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大量聚集所引起的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由于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它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由此割裂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变成难以处理的污染物;二是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三废”等污染物就会在一个点上集中;三是现代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所引起的外部不经济,包括: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大量使用化学物品对环境的污染、高度的畜牧业集约经营、专业化单一操作对保持水土的影响、大量使用化学物品对环境的污染等。

3 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恶化的政治原因分析

政治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对农村环境不太妥当的管理行为。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除客观因素外,一个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行为不太妥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市场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增长,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使政府容易产生短期行为,重经济建设,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对镇长的考核内容中重经济政绩而轻环保政绩,使领导没有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有关部门不重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政府部门管理能力薄弱也是城镇脏、乱、差现象产生的原因。长期以来,在城镇发展中存在着重规划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管理体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出现环境问题后又互相推诿,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保证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良好生态环境的对策思考

农村环境问题是高度复杂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方法和途径来解决。为此,笔者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 走出二元结构下“城乡分治”的环境治理格局,统筹治理城乡环境

我国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偏向是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国家制度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也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改变二元结构下“城乡分治”的环境治理格局,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实现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环境优先观念,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

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二要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应充分考虑区域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三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的原则,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四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关系。

3 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在协调农村城镇化和环境的保护中,发挥着非常重婴的作用。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第一,经济手段的使用和优化。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收费、补贴和建立市场等几个方面。收费和补贴制度在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排污收费制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费率设置过低,污染企业愿意交小钱排污而不愿意花大钱治理污染;单污染因子的收费制度对排污企业很不公平,挫伤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排污收费按浓度标准收费,不能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第6篇

(一)怎么考

高中地理中的人地关系内容常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为切入点,以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数据表格等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能力;或以典型的区域环境问题为背景,结合低碳经济中“生态城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具体案例,要求考生进行区域判断和环境问题的分析,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内涵、原则、方向等的理解、判别和分析能力。

(二)如何备考

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概念;②归纳比较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城市与农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等;③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与相关地理原理、规律建立联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二、各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类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表现与分布

1.试题特点

常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或演化过程,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要求考生分析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描述区域环境污染分布的特点。多用代表性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设置试题情境。

2.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资源短缺),进而分析其表现、分布等特征。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要结合所学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进行具体分析。

成因分析:明确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视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水流速度缓慢,水体更新速度慢,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水污染。

后果及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与危害,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增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解决措施与建议: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也不相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解决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例1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参考答案】(1)C(2)B

【解题思路】第(1)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注入淡水减少,蒸发水分增多,湖水含盐量增加;湖泊面积缩小,会危及鱼类生存,鱼类死亡,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泊面积缩小,湖水蒸发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湖水减少,湖泊自净能力减弱。故选C。第(2)题,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因为灌溉用水增多,所以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而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修建水库无水可储存,也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湖泊面积萎缩与水质无关。故选B。

【思维拓展】该题以内陆湖面积缩小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内陆湖往往因所处地区气候干燥,蒸发消耗了很多水分,湖水含盐度便愈来愈高,湖水就会愈来愈咸,成为咸水湖。注入咸水湖的水都是淡水,而蒸发也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该区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短缺,因人口增长过快,开垦大量耕地,导致灌溉水增多,注入湖泊的水减少,这是引起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措施要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类型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试题特点

常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影响、治理措施,或以环境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设问角度,要求考生作出判断,并提出能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论据,试题开放性较强,难度较大。

2.解题的技巧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从对人自身的影响去谈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人口数量与空间分布、环境人口容量、就业、生活水平等;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等;从保护生态、减少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生态可持续发展,如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对考生来说很难理解,尤其是三大原则的区别。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理解记忆技巧:公平性原则是指对地理环境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你有,我有,他有,大家都有;共同性原则是指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是大家都应该履行的义务,发达国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也要保护;持续性原则是指保证自然地理环境在时间上的持续存在,包括各类资源的持续利用等。

例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第(1)~(2)题。

(1)太白山()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淠驹谡胍读执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1)C(2)D

【解题思路】第(1)题,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而山腰树木茂密,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故选C。第(2)题,过度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降低环境承载力;过度猎狼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D。

类型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试题特点

常以工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循环利用等示意图为载体要求考生思考和阐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试题整体上难度不大。

2.解题技巧

(1)解读图表

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如图1);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如图2);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如图3)。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学生填空或选择填空。

图1中字母的含义: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提供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给人类消费,为消费活动;d表示废弃物排放。

图2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乳畜业,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

在图3所示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2)顺藤摸瓜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3)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表所示:

地理关联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①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②关键环节法――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③代入尝试法――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部分完成,剩余的部分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④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例3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4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参考答案】(1)C(2)D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根据图示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和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所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有利于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第(1)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示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第(2)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例4针对环境问题,国家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某市对市内服装产业进行了综合规划。图5为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回答(1)~(2)题。

(1)在服装产业集聚地内的各类工业的配置,考虑的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环境因素

C.工业联系D.交通运输

(2)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物零排放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1)C(2)C

【解题思路】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解题时需要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思维模式。该图显示了生产过程的联系、产品用途的联系、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等。第(2)题,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能力测试

(原创)图6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1~2题。

1.阶段1,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h境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②全球变暖③森林破坏④酸雨危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阶段2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天人合一论

B.人地伙伴论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人类中心论

图7是“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HJ1.5mm]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4.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表现的是()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改编)读“某城市用地示意图”(图8,A为主城区,兼有B、C两个卫星城)和“该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图”(图9),回答5~6题。

5.该城市规划在甲、乙、丙三处建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基地,最合理的是()

A.甲B.乙

C.丙D.三处都不合理

6.B、C两个卫星城的建设可以缓解A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用地紧张④环境污染⑤热岛效应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图10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图11为“该区域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常年水域最有可能为()

A.湖泊B.水田

C.海洋D.塔里木河

8.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B.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D.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图12)。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CD#4]。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2.D

第1题,阶段1,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第2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人类中心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产生了天人合一论、人地伙伴论。阶段2图中烟囱林立,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3.B4.C

第3题,该文明生态湖区农、林、牧、副、渔相结合,注重岛屿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结合。第4题,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湖区失去了绿色屏障,生态环境恶化,无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A6.C

第5题,考虑原料供应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甲处建水泥厂比较合理。第6题,卫星城建设,可以缓解主城区用地紧张状况,减轻环境污染,削弱热岛效应。

7.A8.C

第7题,图示地形图等高距为5米,如果为海域,则该常年水域与陆地之间应是0米等高线,则50米等高线与常年水域之间应有10条等高线,由此排除C项;水田属于耕作区,塔里木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故排除B、D两项。第8题,由图中的气候资料判断,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地形可知是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该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9.(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58-2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以农村人口居多,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达6.74亿。不仅如此,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大,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环境的好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1],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老百姓的素质普遍相对偏低等原因使得目前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大,造成了农村环境恶化速度远大于城市的局面。

1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农村环境有广义或者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村环境是指乡村和田园、山林、荒野;广义的则包括小城镇[2]。由于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远大于城市同等情况下的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污染物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及不易检测性。

农村的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面源污染,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现代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农民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塑料薄膜等,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村居住点的生活污染,在农村,目前基本上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这就造成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直接进入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污染,近年来,由于经济相对较好的城市禁止污染严重企业的进入,于是其逐渐向农村迁移;另一方面,城市工业中的“三废”逐渐向农村蔓延,这些使得农村污染加剧;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农村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废弃物(粪便、污水等)也越来越多,但处理条件落后,而将其直接排放入农村环境系统中,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正处于加剧趋势,其污染速度甚至赶超了城市,其主要原因如下:

2.1 重视程度不够

县级政府各部门往往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问题,即使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也往往是工业污染问题以及建立在工业污染防治上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几乎未将农村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污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而造成农村环境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环境管理。另外,对规模较小、分布分散的乡镇企业污染排放的监控,也由于管理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长效的管理。

2.2 措施不力、资金缺乏,农村污染治理机制难以建立

长期以来,污染治理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污染治理以及城市污染治理方面,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乏。另外,由于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单体市场规模小,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但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最终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缺乏,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3 三是治理措施不适宜,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的生活污染、化肥农药面源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由于资金缺乏,且政府部门基本上没有能够制定专门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及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

3 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

3.1 环境管理体系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适用性不强

目前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城市环境问题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但是农村由于其经济落后,相对分散,农村建设中无合理规划,导致农村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建立。

3.2 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中,最基层单位为县级环保局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而在镇以下的地方政府部门一般无相应的人力资源,即便有更多的也只是挂了一张牌,而基本没有履行环保职能,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工作很难开展。而且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对农业环境还没有任何常规监测。

3.3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农村环境管理不力,以及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在农村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政府资金支持,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同时,由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建立有效的收费机制,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3.4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大量的环境法规,但有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仍不健全。如环境保护部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但有关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政策、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等不全面。

4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以及农村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从事农村环境管理研究的学者[2-5]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措施,主要包括:

4.1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村各级部门对于农村环境管理的环保机构,强化县乡(镇)村级环保部门人员环境监测技术。

4.2 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难以解决,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聚居点的相对分散,这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划。

4.3 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这就需要对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培训,同时要求政府部门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

4.4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等污染严重,加强农村环境管理问题,就需要解决农业生态过程中过多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广生态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使生态农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点。

4.5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环境保护往往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就能够做好的工作,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5 展望

面对我国的农村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不仅与资金、政策以及制度上缺乏有关,同时还与农民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而生产方式是造成农村污染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目前乃至以后重点关注的焦点。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农村环境问题,增加有机肥的使用,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而增加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鼓励农业向着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其次,急需加强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染,如,加强农村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是采用农村住房合理规划,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等来解决。再次,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也能够投入到自己家园的环境管理中来,这不仅仅需要政策及法律法规,更需要我们政府进行这方面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杨顺顺,栾胜基.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系统建构-农户模型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6(1):129-135.

[2] 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第二版):149-156.

[3] 高志永,张国臣,贾晨夜,王凯军.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探析[J].环境保护,2010,(19):18-19.

[4] 雷静,杨居凤,兰英,李巧义.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9,(3):129-130.

[5] 冯彬.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

第8篇

【关键词】WTO体制 环境与贸易 冲突 协调

一、引言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两个派别: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由贸易主义者,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这不得不使得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WTO在形势的要求下,将环境与毛意思设为新一轮谈判的重要议题。协调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成了当今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由贸易和环境的保护在表面上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但从最本质上来说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又是相互协调的,二者相互协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一)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如果只是追求片面的自由贸易,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就会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给环境问题带来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化会导致会导致许多废弃物的越境排放,从而加剧了全球的环境问题,另外就是会使得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资源的直接依赖,使得该国的资源枯竭速度加快,产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使得该国的生态环境退化。同时贸易自由化还促进了污染型企业转移到别国的发展,更加使得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加剧,还有就是在生产和运输方面贸易自由化会因条件的约束而使得环境恶化。

(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由于每个国家制定的环保法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问题制定的,所以很难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兼顾,只是对本国的贸易产业做了相关的约束,但是就目前来看,环境问题已经到达了全球化的阶段,因此国际贸易必须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制定了严格环境的保护法律,然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会制定一些严格的环保法,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达到其要求的标准,反而长了发达国家变相的贸易保护。环境不仅对贸易具有一些约束外,对于贸易来说也是种贸易资源,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保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与贸易相互协调又相互统一

就理论来说,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是相互协调的,二者的发展都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们的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贸易机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环境的压力。然而在现实来看,环境和贸易二者是相互制约的,这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的有限,然而贸易活动是在不断增加的,这就使得环境资源不能满足贸易的需要,导致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三、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

具体表现在: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基本原则的冲突。WTO中的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都是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然而这些原则在促进贸易自由的同时也在对环境问题产生了冲突,比如关税减让原则和各国内部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税费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矛盾,从而被认为是该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导致了贸易争端;多边环境协定自由贸易的冲突。首先就是对非缔约国家的待遇歧视,使得在贸易和环境的待遇上存在差异,使得与最惠国待遇产生了根本的冲突。其次就是禁止缔约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来往,严重违背了WTO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冲突的实质

由上可见,贸易和环境的冲突主要直接来源于WTO法律的规则上,各国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使得各国之阿金贸易争端不断发生,成了贸易与环境问题存在冲突的实质性原因。

四、WTO体制下如何完善贸易与环境问题

(一)在WTO体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重塑

众所周知,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目前环境资源问题的直接有效的方法,所以WTO在建立环境保护法的同时,要正确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视为WTO各项提议的基础当中,而不是只是作为一个口号,而不付诸实践。

(二)解决好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问题

和以前相比,发展中国家成员经济上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就整个世界而言仍然处于下层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局水平,这就需要WTO在协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收益作出更大的努力,督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逐渐密切,使二者之间达成协商原则,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问题上升为重要议题。

(三)增加解决争端的透明度

除了现行的解决争端的程序外,WTO还应加强解决争端的透明度,使得各项政策都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同意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同时参与决策的制定,比如可以召开年会的方式来进行,并且向已经建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的组织中也要强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可以增加环境税来约束生产者,其目的不是在于收费,而是为了利用收费的价值规律,给那些损害环境的单位或者个人在经济生一些压力,促使他们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可制定适应本国的制度来对本国的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金营,戈艳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需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

[3]许罗丹,申曙光.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与环保问题[N].北京大学学报,1997,(5).

[4]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

第9篇

就企业而言,环境成本的控制是指企业利用会计核算体系所提供的信息对其环境成本核算所进行的基本分析,并且采用了一定方法,对产生?h境成本的过程中相关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保法律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企业既能实现环境效益,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二、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环境成本控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观念轻视,不重视环境问题。一些企业对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深入认识和重视,在造成环境污染后,认为只要相关部门不出面管理或者作出一点相应的赔偿就不会有问题,因此经常治理的不够彻底,殊不知越不解决问题,成本越大,效益也就会越低。

(2)忽视预防过程,单纯控制生产成本。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的观念下,成本控制其实就是单纯地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会考虑其他的问题,因此企业经常忽视或者是不考与环境相关的预防问题,这样就不会从本质上为企业获得效益。

(3)存在末端治理思想。某些企业在材料采购、加工制造、消费使用等经营过程中产生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生产末端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末端控制的成本相对较大,对企业会非常不利。

三、食品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食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且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安全,经常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食品企业应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其具体表现为: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影响着环境,由于我国的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使某些环境问题在短期内爆发了出来,而且情况非常严重,比如荒漠化,雾霾等。对于国际上而言,环境问题同样突出,因此相关的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以及各国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都相继出台,约束了企业的行为。对此,我国政府也紧跟脚步,也在1995年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建立了与环境影响相关的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其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政府的规定同样也使得企业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活动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控制环境成本。

(2)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的意识也逐渐重视,因此这时绿色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对青睐,而有些环境意识较强的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无环境或者是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在这一方面,我国也在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这就会使得人们将最终放弃环境有害的产品,从而这些产品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这就会使企业从意识上重视环境问题。

(3)有助于控制环境风险。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会使得环境支出的总成本增加,而且还会加重环境问题的污染。其主要表现在:预防性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从而导致企业不断增加其成本;由于环保部门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污染严重的材料,这就会直接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总成本的增加;

四、食品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则

每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控制方法。食品企业在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时应该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节约成本,即要求小投入来获得大收益。这也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环境成本的控制系统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此外,经济性原则也是评价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