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51: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新媒体;农村地区;传播偏向;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7-02
1 概述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课题,但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仍处于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
美国新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1 ]。他强调了“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之后,美国学者李奇・高登提出了媒介融合的“五种融合说”,总结了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使得媒介融合的概念更加清晰具体化[ 2 ]。
国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2 ]。此外,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 2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 2 ]。
虽然各学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强调一个共性:媒介融合并非排他或者替换,而是互补共享,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身的个性优势。而媒介的传播偏向维持着媒介自身的个性优势。
1.2 传播偏向的提出
伊尼斯在他的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了“时间-空间偏向”理论。他认为:“根据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是空间上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另种媒介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v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 3 ]。
传播偏向理论又将媒介的传播偏向分为了四大类:口头传播偏向、书面传播偏向、时间偏向和空间的偏向。由于时代的局限,伊尼斯的大部分研究放在了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上,只有少部分涉及了广播传播偏向。其继承者麦克卢汉则有涉及对电视传播偏向的讨论,却还是无缘于新媒体时代的研究。之后也有学者对传播偏向论进行相关研究,梁艳芬等人的《伊尼斯传播理论的学术渊源》,从伊尼斯的学术渊源和思想谱系,探讨了传播偏向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具体媒介的传播上进行传播偏向相关研究的有:胡婉婷的《论网络媒介的传播偏向――对伊尼斯传播偏向论的推进》,杨腾飞的《电子书的传播偏向――以亚马逊电子书Kindle为例》,廖雨思的《对电视养生节目节目话语的传播偏向研究》,胡昌龙的《微博的传播偏向研究》等;而操瑞青的《传播媒介的消极偏向:由批判三部曲解读波兹曼的媒介批判理论》则从媒介传播偏向的文化批判视角进行论述。
以上大部分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着媒介传播偏向的理论渊源、单一媒介偏向以及文化批判几个方面展开,对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导致媒介融合多元化的趋势却鲜有甚至没有相关研究。直面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介,依循前人的研究路径来探索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特点是我们的荣幸和责任。
2016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其主要针对新媒体影响下公众获取知识产权信息渠道的方面进行相关调研。调研中发现,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涉及新媒体、传统媒体和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成了以新媒体为主导,传统媒体和人际传播三者交织的传播格局。为什么新媒体没有取代传统媒体而一枝独秀?传统媒体为何能在新媒体环境中仍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人际传播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却也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消亡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将以公众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渠道为研究基础,从媒介传播偏向的视角对新媒体时代农民获取信息媒介传播偏向进行相关研究。
2 媒介的传播偏向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乡镇、农村3个地域公众最常用的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渠道均以计算机网络、电视台和报纸为主,辅以图书、电话、电台,而农村公众还热衷选择像乡政府、村能人、农技员以及集市等人际传播渠道。由此看来,农村公众在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首先会选择兼具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新媒体;其次选择单一偏向的媒介(如电视、报纸、广播)作为补充媒介;再而可能会选择去集市道听途说或是同邻居闲聊,虽然这些道听途说可能不够客观,渗入许多个人感情,但这却是任何时代所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见表1)
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含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 3 ]。像报纸媒介,其本身具有的图文并茂,保存时间长,传阅率翻阅率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偏向于空间的传播,但其时效性和消息相对滞后的特点却导致了在时间传播上受阻。相反的,电视传播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下,其信息采集、处理与达到了与事实现场的同步效果,使得电视在传播的时间偏向胜一筹。当然,因为传播的时效性也造成信息在保存时间上的缩短,以致其在传播的空间偏向上稍逊于报纸媒介。
在农村地区,按照“时空偏向”理论解释:报纸媒介因为具有空间偏向,更适合于广泛传播;而电视媒介的时间偏向,则更适合于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地区。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公众获取信息时除了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外,还习惯到集市、商店等人群较多的地方打听相关信息,或者跟邻居聊天,或者跟村能人取经等,人际传播方式在农村地区依然占势。农村公众在选择报纸渠道上相比城镇少了很多,但其他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都在相应增加。这说明了农村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乡土本色使然。在《乡土中国》一书写道:“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统万有的真理,这是乡土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特点”[ 4 ]。同样的,乡土社会的人在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时也是不追求“万有真理”的。这就使得农村公众在训责获取信息的渠道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可以说,任何媒介在乡土环境中都适用,却没有哪一单一媒介独自在这里适用。
其二,对新媒体的新鲜好奇感使然。新媒体的数字化和交互性特征是其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数字化作为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使得新媒体可以海量的存储信息及光速传输,让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能够共享资源,实现媒介大融合。交互性即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每个新媒体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到媒体信息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这与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地接信息模式完全不同。在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的用户拥有更多的参与感,而这种新媒介的参与感又恰与人际传播最为贴切。
伊尼斯认为,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介,只达到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平衡还不够,还需要将人际传播在内的如口语传播作为桥梁来平衡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理想传播方式。笔者比较赞成伊尼斯的观点,毕竟人是社会中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除了需要时空带给我们历史感,还需要情感给予我们当下感。在人际传播中,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有强烈的参与感,可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而且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情感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纽带作用,或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传播效果只有在人际传播中才能真正实现。
人类的现实生活极其复杂,交流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任何一种单一偏向的媒介都不可能满足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海量信息,从信息量的角度来说,可以说相当充足。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面对着同一信息,公众也时常会翻开报纸看看相关报道,也会偶尔打电话问问请教相关的专家学者。正所谓媒介有偏向,生活却无偏向。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性正是因为其包含了时间、空间和感情的三位一体之结合。因此我们说,新媒体时代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趋势不可阻挡。
3 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农村的日常交流重视人际传播是事实,但当代的年轻农民或现代农民每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不像年长的村民找村能人咨询,而是首先会想到上网,因为网络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特征和优势,它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是一种兼具多元偏向的新媒介形式。总之,现代农村选择多媒体集一身的网络媒介,既是迎合了媒体融合本身目的即为了让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多元,也是为了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在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条件下,许多媒介的个性可以实现共享。如手机报的出现,不仅实现将报纸自身进行了媒介形态的转变,消除了传统的报纸媒介时间偏向的阻隔。同时将移动互联网时空偏向的媒介传播形式引入进来。至此,报纸真正意义上实现时空的跨越,不再担心传统媒介传播偏向带来的阻碍。
新媒体的传播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而更多地呈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使用传播媒介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多的是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来实现和他人的交流沟通,以及满足个人内心交流所需。
4 结论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体本身是一个集视、听、触、嗅、品于一体的综合媒介。随着文字、印刷品、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的外在媒介的出现,人的感觉渐渐地被分割成若干部分。文字分离了人的视觉系统,广播分离了人的听觉系统,虽然电视将人的视觉、听觉进行了融合,却最终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了。如今,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不仅集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而且将人的感情也尽可能纳入技术的框架内,并对人体感觉的完整性施以了新时代的观照,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让人重新找回了一个完整的人的感觉。
参考文献
[1]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9.
[2]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中国广播,2012(5):73-75.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才能引导他们更好的完成未来的新闻工作。
1 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可知,新闻编辑业务发生的各种变革,是由如下几种因素引起的:第一,多种媒介的重组与整合;第二,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第三,公众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因此,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很多挑战、新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记者从单一形式向着全能方向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媒介融合时代的记者必须完成多个方面的跨媒介新闻工作,并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工具、技能等;第二,从单纯的信息生产者向着知识生产、管理者方面发展。在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记者不但要具备制作跨媒介新闻内容、应用多种多媒体的能力,还必须快速整合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将其传播到多个平台。所以,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的新要求有:第一,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第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第三,思想广、有深度,等等,才能更好的满足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工作的人才需求。由此可见,全媒体、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要求,主要指的是:第一,综合素质非常高、政治方向坚定、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全面发展;第二,岗位职业技能较强、超强适应能力、掌握多种现代多媒体技能。
2 将实践能力作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
(一)培养理念的创新
首先,培养理念必须包括大传播、大新闻、全媒体三种思想。在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他们还需要学习的知识有:第一,社会学;第二,人文学;第三,心理学;第四,经济学,等等。其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新闻摄影摄像、采写等多方面的方法的情况下,他们还需要学习各种媒体技术的特点,并精通一门或者两门媒体技术。所以,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核心,才能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
(二)合理进行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的构建
对媒介融合时代下人才需求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可知,在树立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的构建,如新闻传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群、广播电视编导能力方面的课程群、新闻写作能力方面的课程群等,可以确保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如下能力能够得到真正落实:第一,采;第二,写;第三,编;第四,评;第五,摄;第六,录;第七,制;第八,播,等等,是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形成的重要保障。目前,实践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第二,课内与课外的融合;第三,校内与校外的融合;第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三)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由于新闻学是一个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对如下两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第一,实战;第二,实践,以通过模拟、练习、实践等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首先,课程实验方面。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实践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想要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促进其综合实践技能提升,则需要加强课程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理论知识等多方面的能力有着自己打作用。
其次,假日实践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的时间去社会上实践,并引导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例如:某个学校组织的暑假实践活动,将其命名为“绿娃子行动”,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是调查某个地区的环保情况、污染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新闻学专业知识进行阐述、呈现,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等有着极大作用。
最后,专业实习方面。一般专业实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跨专业综合实践;第二,毕业实习。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跨专业综合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可以更好的培养跨媒体、融合新闻工作的优秀人才。因此,通过专业实习的方式,学生掌握的专业专业知识、技能等可以得到全面检验,以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加努力去改变、提升。目前,跨专业综合实践的媒体环境主要有:第一,电视媒体;第二,平面媒体;第三,广播媒体;第四,新媒体;第五,网络媒体,等等,而实践项目主要有:第一,文化娱乐新闻;第二,经济新闻;第三,社会新闻;第四,法制新闻;第五,体育新闻,等等,需要相关专业的学生与新闻学专业学生一起完成。因此,跨专业综合实践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现代传媒技术,并学习到更多其它学科的知识,而在综合实践完成以后,他们可以在新媒体、电子媒体、平面媒体等多个单位参加毕业实习,以便学生亲身体验真正的工作流程,从而在不断学习、提升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 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融合性、多元化
在社会、环境等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融合性、多元性等,才能真正掌握不同媒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提升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有着极大作用。首先,利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是人文性、科学性、专业性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加强校内媒体建设,注重它们的充分利用,如学生电视台、校园报刊、新闻网站等,有利于锻炼学生设计刊物版面、封面等多方面的能力;再者,参与各种大型的活动,如“启明星”杯技能大赛、“大学生电影节MV短片制作竞赛”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以便学生发挥自己的实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进一步提高;最后,利用“工作坊”、“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完成各种新闻学方面的作业,并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竞赛、比赛、大赛等,才能更好的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
4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媒介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并进一步完善、创新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对于真正培养出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现代媒体人、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翔宇.从媒介融合到平台融合――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发展进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74-177.
[2]何姣h.浅谈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5,04:81-84.
[3]赵作为,邢晓梅.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178-179.
可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媒介融合,数字化技术是主要的支撑技术,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媒介融合可以实现跨媒体的人才培养,媒体行业的发展,媒体人的专业化水平、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新闻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等,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和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新闻信息需要吸引受众。媒介融合后新闻媒体间的竞争规模扩大,为了提高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受众,就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即时报道、传播等功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新闻的传播,实现人媒结合。媒介融合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媒介融合发展,让人们感受到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在媒介融合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融合,促进了新闻媒体的发展,当前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产生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发生着转变,本文针对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新闻经营、管理方法以及模式的转变进行研究。
2融合时代媒体经营管理方法的转变
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观念上,还体现在新闻的经营、管理上。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媒体的新闻经营方式发生着转变,由传统的新闻报道,转变为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在新闻经营中,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信息的产生、搜索、整理、储存、转化、传播等进行信息的重新开发。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经营分为不同的形态:
第一,品牌下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营。随着网络技术、新闻传播技术、媒介的发展,传统媒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媒体技术,进行品牌下的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经营,增强品牌新闻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如,纽约时报公司针对《纽约时报》的新闻信息进行开发,形成数据库,结合新媒体技术向网络上延伸。
第二,人力资源下的新闻资源开发经营。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通过网络掌握新闻信息的深度和定向研究,在新闻资源的开发经营中有重要的作用。利用人力资源和网络终端,针对新闻经济运行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并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交易系统等,为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营提供帮助。
第三,提供个性化新闻信息服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对生活中的各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新闻媒体需要从个性化服务上入手,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新闻信息服务。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营,需要开发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服务,促进新闻媒体经营实力的提升。
第四,在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开发数据库。在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开发受众数据库并将数据库作为一种营销、盈利的手段,对用户自身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在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开发数据库的经营模式,有四种类型分别为为广告客户制定精准的广告投放方案和策略、为广告客户以及潜在客户提供营销服务、构筑用户体验式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智力服务等。新闻媒体技术性能的提升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促进了新闻媒体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媒介融合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对新闻信息进行多方式的传播等等,在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媒体只有转变经营模式、管理方法,才可以取得显著的发展成绩,进行创新发展。
3融合时代媒体经营管理方法的转变
媒介融合发展,对传统媒体的管理和发展,是一种挑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管理将从编辑中心发展为集成管理,新闻媒体也将实现跨平台、媒介的合作,进行多媒体新闻交流,实现新闻信息的重组和整合等。从新闻媒体管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其转变创新主要体现在:
第一,制定新闻信息资源整合策略。从新闻媒体管理的角度,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用的管理方法有很多种,对新闻信息实施资源整合,需要将传统新闻媒体管理中的局限性打破,以媒体为中心,对新闻信息进行报道、传播,这个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媒体的特点和优劣势,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全方位的进行梳理,制定新闻信息资源整合策略,促进新闻信息的提取、传输。使用新媒体等,对新闻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技术、资源整合、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制定新闻信息管理标准。为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根据新闻信息的特点、新闻信息的质量等,制定新闻信息管理标准,为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提供一个制度保障。在新闻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按照新闻信息的特点,从数据标准、信息分类标准、用户视图标准等,将日常新闻信息管理的规范、准则等完善,在这些制度、准则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准确的控制、划分,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
第三,对新闻信息进行组织集成管理。基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管理,可以实施组织集成管理,按照新闻信息资源的不同目标,进行媒体组织间的信息资源沟通。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等过程中,进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进行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媒介融合时代,各种信息的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策略,所以传统的新闻管理需要发展为多元化的管理,组织集成管理,按照新闻信息资源的不同目标进行管理,为新闻媒体行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四,新闻内容多元化管理。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管理,需要对新闻内容自身出发,对新闻内容实施多元化、多重开发,提高新闻信息的管理质量,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数字化技术支持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管理也需要有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创建、保存、分析等多元化的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经济价值。
一、新闻传播进入大传播时代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相互融合,新闻传播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个人掌握媒介技术的快捷,自媒体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社会化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最具影响的新闻源。这些变革,将新闻传播推入到大传播时代。
1.新闻传播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媒介发展就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媒介”趋势,这种媒介被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是一场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社会话语重组的媒介整合,这样一种整合带来了新闻业的融合,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五类变革:一是新闻表述方式的融合,即新闻表达运用了多种媒介和互动技能来完成;二是新闻采集的融合,记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新闻进行信息的采集;三是新闻制作流程的融合,主要是对新闻制作模式的改变;四是媒介间融合,指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包括内容和新闻资源共享;五是所有权融合,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其所有权可以融合为一家传媒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些变革将新闻传播推入了大传播时代。
2.新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被称为“WeMedia”,2003年7月由美国新闻学会提出,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硅谷著名的IT专栏作家,《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2004年出版了专著《自媒体》,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这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个人博客、网络聊天组、邮件和其他工具制作新闻。网络时代自媒体使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使用自媒体的“你”。自媒体时代,社会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是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大新闻媒体已经失去了它的垄断地位,现在可以实时消息的全球观众就是新一代的草根记者,新闻在他们自己的手中。通过配备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这些从读者转变而来的报道者将来自身边的消息转换为新闻,这一转变深刻揭示了我们消费新闻过程的改变。
3.新闻传播进入社会化时代
网络的基本特征是连接,而越来越持久和扩大的连接使网络社会化成为必然。特别是今天的Web2.0时代,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网络社会覆盖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平台上,新闻传播的主角是用户,用户需要是新闻传播的起点和目标。同时,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内容生产与社交是相互结合的,社会关系与新闻生产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内容是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因此,不难理解,在争夺用户的竞争中,从Facebook到Linkedln,各大社交网络纷纷推出了新闻媒体产品。新闻服务成为保持用户黏性的竞争焦点。同时,社交网络也成为了最有影响的新闻源。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63%的用户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获取新闻,成逐年上升趋势,社交网络正日益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源,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社会化时代。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理念变革
新闻传播从“小新闻”进入到“大传播”时代,随之带来的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学理念的变革。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新闻传播进入“大传播”时代,新闻传播学应从新兴媒介技术的掌握、增加社会科学课程和新媒体媒介素养三方面变革教学理念。
1.新兴媒介技术课程的拓展
媒体融合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体的合作,包括手机和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再加上无处不在的高速宽带连接和上网设备的扩散,正在改变新闻传播内容的和流通方式。传统媒体平台和产业结构,需要大幅革新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当今社会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多种掌握新兴媒介技术,还需要培养在新媒体、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之间融合贯通的能力,即跨媒介思维的能力。因此,无论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还是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抑或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新闻,新兴的媒介技术是一道跨不过的门槛。在美国,根据对美国15家顶级新闻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家新闻学院近十年来增加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课程以适应新闻业变革,包括计算机编程、社交媒体新闻学、大数据新闻学、数字受众分析以及新技术(如无人机、谷歌眼镜)应用等。而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往往落后于业界实践。从教学课程的设置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亟需建立较为完整和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课程,并且依据各大高校自身的特色培育优势课程。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权威性和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新媒体吸引年轻受众,有更高层次的互动。新媒体和旧媒体的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因此,贯通各种媒介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新闻发生时,能迅速判断,选择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并能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制作出打动受众的新闻产品,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并引发关注。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建立跨媒体课程培养这种跨媒介的整合思维。
2.增加社会科学课程
在我国的学科划分中,新闻学属于人文科学,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但归根结底,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在新闻传播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增加社会科学的课程,以应对新闻传播学的大传播时代。从历史的源流来看,传播学的产生、发展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新闻学的采访构思等也遵循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可以说,新闻传播学发展至今,与社会科学联系紧密,譬如新闻媒体与其赖以生存的权力和控制力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还反过来曲解、改变,甚至挑战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在大传播时代变得日益复杂,数字媒介重构了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为了厘清媒介如何推进了社会和世界,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增加社会理论的课程与实践,以廓清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数字媒介社会中的媒介实践、网络化社会、网络化政治、媒介与资本、媒介与权力、媒介文化、媒介伦理与正义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社会理论的支撑。西方主流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科的社会学科课程。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的新闻本科课程设置中,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而其余大部分是社会科学的内容,试图用社会理论课程教学启发学生发现与考察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40年代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在爱荷华大学任新闻学院院长时,也增设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课程。60年代,美国主流的新闻教育已经确立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和新闻专业技能融合的课程结构。而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发轫于新闻学的创立,一开始是沿袭美国早期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素养,导致大量的新闻专业学生走上媒体岗位,难以胜任迅速变革的媒体格局。尽管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已经由新闻学拓展到新闻传播学,逐渐增加了社会学科的课程,但面对新闻传播学与社会日益紧密的局面,学科的课程设置还应加大社会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的课程类别。
3.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报业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14-02
一、数字化时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媒介生态理论指出,“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1]。媒介、社会和受众是媒介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素,这三者密切关联,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强大的数字技术正在深深地撬动着原有的适于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一)数字化下媒体格局的异变
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媒体大家庭急速扩容。20世纪末之前由三大传统媒体所主宰的媒体界,在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被众数字技术的产物新媒体所颠覆,尤其是互联网,成为继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其他数字媒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熟,比如手机。当下,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技术的推进使手机进入了媒体行列,而其庞大的使用群体也必将注定着它作为媒体的巨大潜质。另外,还有移动电视、物联网等等数字新媒体,纷纷进入了媒体大家庭。新媒体的剧增,媒体大家庭的扩容,必然会引起媒体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化。过去传统媒体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而现在的新媒体是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二)数字媒体影响下受众的迁移
对于任何媒体,受众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没有受众,媒体失去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的经济基础。因此,受众的任何变化都可以说牵动着媒体的“中枢神经”。而新媒体的涌现,强有力的拉紧了传统媒体的这根“神经”。
首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向新媒体转移。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是完全具有主动性的。他们不仅对媒介有选择,对内容也是有选择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大大增强了受众媒介消费的选择性。同时,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内容来源以及内容信息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大丰富了受众的信息可选择度。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数字化网络带来海量信息的互动传播,意味着传统人际传播得以在数字媒介平台上全面还原并提升,即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点对点的信息沟通与实时交流,且不必再拘泥于传者与受者、大众与小众之间的明晰界线”[2]。在新媒体种种优势的夹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
其次,受众细分化和碎片化导致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在过去,大多媒体把受众看作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提供的是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但如今,“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3],而不同群体的受众需要不同的精神粮食。因此,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喜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技术的崛起,媒介的种类和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态势日趋成型。加之新媒体诸如自由选择、双向互动等突破传统媒体局限的独特优势,为细分受众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媒体、信息成为可能。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三)数字化下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劣化
一直以来,内容生产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优势,依赖于内容生产,报纸等传统媒体稳稳的立足于传媒产业链的上游。但是“数字技术使得一切信息都可以用0和1来表达,数据库技术使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而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可以处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4]。因此,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不仅仅简单的转载传统媒体信息,有机的组合以及再生产,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无成本约束性使得其拥有的信息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内容资源的高度同质化以及过度化,使传统媒体一直以来以此作为自身优势的内容资源迅速贬值。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所说,报纸所处的是以采编环节为利润重心的完整价值链,但现在被拉长了,利润向发生转移。
二、媒介融合――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的发展之道
数字化时代,面对新媒体重构的媒介生态环境,面对恶劣的媒介竞争形势,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单纯依靠改版增容已似“隔靴挠痒”,如今必须依靠媒介资源的相互整合,喻国明教授称之为“碎片化时代的多重整合”,也就是学界和业界所提倡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
(一)媒介融合是报纸媒体变革的关键举措
不可否认,报纸已经进入衰退期,这其中既有新媒体冲击的影响,也有报纸自身发展瓶颈的问题。如今的报纸仅仅依靠改版增容已基本失效,与互联网浅层次的结合也没有大的意义。报业需要的是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报业从内容生产到终端呈现,从形态到结构,从利益增长点到经营管理,都有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报业的涅重生。媒介融合正是这一壮举的关键举措。“新媒体革命的方向是数字化,其运营模式是媒体、网络、通信三者整合,汇流成传播的大渠道。报业只有超越印刷时代,走多媒体融合之路,弥补自身无法具备的传播特性,才有可能发挥综合优势,作为一个蜕变更新了的产业存在并发展下去。”[5]
(二)媒介融合是报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时代,报业价值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将来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但媒介融合促进了报业集团化,而集团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为报纸产业链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媒介融合带来了内容产业链的延伸。媒介融合,数字技术可以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为可以用0和1表示的数字形式,而数字形式的内容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的内容形态的界限,从而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的低成本性和通用性使得媒介的内容生产具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这对于以内容生产为优势的报纸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集团下的各类媒体可以依据各自受众的特点以及内容所需,对报纸内容进行再生产、销售,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了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
其次是媒介融合带来了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终端的规模决定了媒体的受众规模以及其竞争优势。媒介融合带来的终端产业链的延伸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媒介融合形成的报业集团化大大增加了集团内部所拥有的媒体量以及媒体类型,媒体的数量和类型越多无疑涵盖的受众也会越多;其二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趋势,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融合媒体有了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的可能,从而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是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自然越受受众欢迎。终端的拓展为报业带来的是最为宝贵的受众资源。
(三)媒介融合是满足“个性化”受众的不二之选
首先,媒介融合迎合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受众媒介需求。如前所述,受众的不断细分化、碎片化,使得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显个性化。如今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更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一贯以内容见长的报纸,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化、需求多样化的受众。而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为报纸媒体适应“个性化”受众带来了机会。数字化技术使得各种媒体产品有了标准端口,从而可以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市场中的产品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此,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信息、形式和渠道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个性化的选择。
其次,媒介融合满足了受众传播地位变化的要求。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大大制约了受众信息传播者角色的发挥,而媒介融合为受众地位的改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优势,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也正好满足了受众日趋强烈的信息传播者或者内容提供者角色的扮演。另外,媒介融合也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观看时空的可控性等等的媒介融合后产生的新特性都使的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和主动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
(四)媒介融合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上策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指出,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此前旧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偿”,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以各种传统媒体所无法具有的优势赢得了受众的万般宠爱,而传统媒体自然备受冷落。但是数字技术创造了众多新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创造了与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既可以进军新的领域,也可以探索和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受众的选择和需求。如此,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行业发展极限的约束,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新资源的获得,在融合后的新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这也许正是如今全球传媒集团井喷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受众资源、广告资源被新媒体分流,内容资源失去了它原有的优势,加之受众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加强,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而,报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数字技术给报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其涅重生创造了机遇。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共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产业价值链;也达到了传播致效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媒介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亦是各大传统媒体涅的关键之道。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笑.重构中的媒介价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8.
[3] 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对媒介融合,目前有不少解释,如“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融合的出现对现有媒介秩序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挑战,它为多媒体产品铺就了发展道路。所谓多媒体,是指文本、图片、视频、声音以及这些元素的链接和交互的混合体”。①
使用数字编码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后,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数字化都变得非常容易,数字化后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加工、组合,或者重新拆解为各种要素。而计算机和互联网又使得受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加工、储存和传播显得非常便捷。
媒介融合力是媒介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如技术上的、内容的、终端的)的融合而形成的传播力,它是一种通过融合而形成的合力和效应。这是一种新的系统质,它不一定高于未融合之前各个媒体的传播力。媒介有可能因为融合以后系统结构不合理、多种要素互相掣肘而导致传播力损耗,也就是融合以后产生了负效应;也可能高于融合之前各单个媒介的传播力,那是因为融合后的各种因素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整体效能,这是媒介融合以后产生的正效应。
媒介融合的正效应
1.通过融合,拓宽各自的传播渠道,极大地增加受众覆盖面,并且给受众接受和使用信息增加便利,方便了受众的参与和反馈
这是媒介融合以后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如常见的报网融合、台网融合,通过报纸与网络、电台电视台与网络的融合等,大大增加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我国目前约有6亿网民,全球网民的数量约25亿人,而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只有300多万份,就算发行的一份报纸有几个人阅读,受众的数量也只是数千万。与网民数量相比,这个数量微不足道。而一旦与网络和手机等媒介融合,其信息就获得了被数十亿国内外网民接受的可能。另外,这些内容还很容易被存储、加工甚至得到再传播。广州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广视新闻》除了在电视台播出,还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广视网播放节目视频,网站还设置了转发和反馈功能,可以转贴到论坛和博客,如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139说客,视频收看者还可以顶、支持、转发、收藏。技术上,二维码首次实现了报纸、电视、手机网络的互通,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将电视、电脑和报纸上的信息转到手机上。因此,媒介融合以后,原来内容的传播有可能得到几何级数的扩张,对于传播力的提升无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巨大效应。
2.通过融合,媒介的功能相互结合,发挥正效应
比如,河南《安阳日报》开办的 “民生网事”专版与网络联姻,主要做法是与政府便民网站合作,以网络问政为重点,把办事、服务等政府网络功能变为“民生网事”专版的任务和表现形式,实现了联网络、联政府、联官员、联市民,是政府行政职能与媒介功能的有益结合。其实践证明,党报与政府网站联动,在借力和引导网络上有如下优点:一是可以很大程度上过滤掉网上不实、非理性、随意性等负面内容,体现了党报网络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强化报纸对市民服务的有用性和工具性,拓展了报纸功能;三是突出了“网络问政”这一特点,构建了媒介发挥纽带作用的又一平台,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通道;四是选择与政府网站联姻,可以提升政府网站影响力,更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和网民的注意力。②这就把党报的把关严、内容真实严肃,与网络的互动性强、反馈灵活等长处结合起来,产生了积极的融合。
3.从经营管理来说,融合可以优化媒介的资源配置,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媒介的盈利能力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对各种媒介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新定位,进而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扬长避短式的重组、整合,统一规划与协调,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往往拥有庞大的专业新闻采编队伍和丰富的制作经验,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则在运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传统媒介生产的信息能够通过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在网络、手机等新载体即时,也就是形成所谓的“小记者大编辑”模式,通过将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加工或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介的产品,不仅减少了采编成本,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在媒介融合上,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就是这样的做法。该集团创建的“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是一个全媒体数字平台,集团记者采集的所有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都进入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发送。
媒介融合的负效应
1.传播内容同质化
目前许多媒介融合停留在渠道融合、技术融合层面,远远没有达到产品和内容的融合。如上世纪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是轰动世界传媒业的媒介融合事件,但是合并不到10年就因为不断的亏损而分手,融合以惨烈失败告终。合并时,双方都各有所图,时代华纳希望借助美国在线的平台优势进军新媒体市场,美国在线则希望依托时代华纳的海量内容与有线电视网络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融合后的传播内容并没有新的增加。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融合的失败,证明了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中仅仅将互联网作为自身内容的新传播渠道,而互联网则将传统媒体内容作为其带动流量的附加手段的做法,难以做到真正的媒介融合。
2.不同媒介内部文化有冲突
合并以后的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在文化上的冲突和不适没有得到有效克服,更谈不上文化的融合。美国在线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网络新贵,企业文化注重以用户接入服务为导向,以快速抢占市场为第一目标,特点是操作灵活、决策果断,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而时代华纳是家传媒老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媒体的文化底蕴,它注重企业信誉度,保守而稳妥。原时代华纳高层在新管理层中遭到排挤,两家公司员工之间的对峙成为企业文化冲突的具象化体现,新的公司价值始终未能统一,不仅使得公司宽带战略及内容整合被延误,而且最终导致新公司发展的失败。
媒介并非一“融合”就灵,对媒介融合的质疑甚至反对之声并不在少数,这与媒介融合带来的负效应有关——媒介的融合力不是推动融合以后的媒介集团顺利向前进,而是各种因素互相掣肘,使媒介集团行进时磕磕绊绊,甚至后退。美国著名的媒介分析家亨利·詹金斯认为:“在可以预知的未来,融合仍将是一种拼凑产物——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媒体技术之间的草率组合关系——而不是一个完全整合在一起的系统。”③但是,无论如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而如何发挥媒介融合的正效应,避免负效应,则是业界和学界都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本文受广东省重点特色专业广州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资助】
注释:
①【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②王庆华:《报网专版的融合效应》,《新闻战线》,2011年第7期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敏军.探析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2]王雅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二律背反”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3]王哲浩.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竞争的加剧,“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传媒领域的重要趋势。面对这一热点现象和问题,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本文通过对该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客观地呈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领域分与合博弈的发展现状,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对web3.0技术环境下传媒生态的未来图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媒介融合 web3.0 云计算自媒体
数字技术的发展,受众需求的细分以及媒体间的激烈竞争,催生了媒介融合趋势的出现。媒体问的兼并与重组,媒介内容、网络、终端的融合与发展,全媒体理念的形成与推广等都成为媒介生态中的重大变革。尽管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学者们依然对该问题持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对各方观点的梳理与分析对于我们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融合及其主要论断
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来表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的发展态势。这三个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尼葛洛庞帝还指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概念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为该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发展壮大,该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兴盛。通过对媒介融合问题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归纳,笔者认为,当前学者们对该问题主要持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即绝对融合论、绝对分化论和先合后分论。
1.绝对融合论。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与媒介融合问题有关的学术论文共有722篇,其中有将近2/3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将媒介融合作为行业背景来探讨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传媒生态发生的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是我国较早对媒介融合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她在其2010年发表的论文《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中指出:“本世纪初,新一代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在传媒业的广泛运用,促使新闻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日益密切,新闻报道由单一媒体独立运行转向多种媒体融合传播。”
此外,蔡雯教授还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认为“无论是目前广为关注的‘报网互动’‘台网互动’,还是正在一些传媒集团悄悄进行的组织结构改造,都只是‘融合新闻’在起步阶段的某种尝试。”蔡雯教授的研究是众多学者从微观角度探讨媒介融合时代传媒界应对之道的缩影。
绝对融合论把媒介融合作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前提展开各方面的研究,虽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但一味地强调合的必然性,却忽视了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融合不是目的,而是媒介生态变化中的一种表征,如何在媒介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加长远地把握未来,还需要有多维的辩证思考。
2.绝对分化论。就在媒介融合的研究日渐壮大和成熟的时候,有一些学者结合近年来媒介融合的具体实践,对“绝对融合论”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媒介分化才是传媒发展的趋势。
学者陈国权在其论文《分化是传媒发展的趋势――“融合论”质疑》中开篇就提出“今后传媒发展的趋势不是融合,而应该是分化”。作者认为:“在传媒分化的观点下,未来传媒形态将进一步分化成更细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媒,变得更加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该学者选择了一系列媒介融合的失败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完全否定了当前传媒界出现的融合趋势,从相反的角度引起学术界对“绝对融合论”的反思,未来的传媒形态究竟是分是合,各方争论不休。
3.先合后分论。就在“分”与“合”争执不休的时候,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辩证地思考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之间的关系。
在论文《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学者彭兰指出:“媒介融合并不仅仅意味‘合’,更意味‘分’。”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并适应人们不同的信息接收习惯。
先合后分论打开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形态研究的新视角,学者们不再一味地探究是“分”还是“合”,而是结合具体的实践,提出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点,修正了以上两种观点的极端性和片面性。然而该论断认为,未来媒介将严格按照先“合”后“分”的顺序演进,未免陷入另一种绝对化。媒介生态丰富多样,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单一的发展路径根本无法全面地呈现未来媒介生态的发展图景。因此,过分强调分与合的先后顺序也难以避免将研究导入误区。
总之,以上三种论断各具特色,虽有不科学之处,但却较完整地呈现了媒介融合问题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素材。那么,在技术的推动下,在受众的需求中,媒介融合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媒介分化与媒介融合长期博弈、此消彼长、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过程。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业界现状――分与合的博弈
媒介融合是数字时代媒体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应对之策。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媒介融合旨在通过不同媒介形式的融合为各种媒介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及发展方式。因此媒介融合是分化中的融合,即保持各种媒介形态原有特点的深度融合,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失败。昔日被称为传媒界“世纪联姻”的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案终究还是在10年后失败而终,双方既未实现资源与业务的有机整合,还因为资金等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融合是小,发展是大,我们无需执著于为是分还是合找一个定论,传媒业将会在分与合的博弈中不断向前发展。
分与合的博弈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由于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形态各具特色,媒介环境千变万化,受众需求丰富多样,这个博弈是一个包括媒介内容与媒介形态、媒介政策与媒介利益、媒介发展构想与受众多样需求等的盘根错节、此消彼长的漫长而崎岖的过程。
1.媒介内容与媒介形态的博弈。近年,国内一些传媒集团提出的全媒体发展战略在内容融合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日常业务的开展以及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都注重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合作与共融,推动了全媒体社会图景的形成。
然而,全媒体的构想虽然美好,但如何实现真正的内容融合却是各家媒体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拿报网融合来说,纸媒办网站的初衷在于拓展业务范围,聚合受众分散的注意力,在网络传播时代找新出路。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仅仅是新瓶装旧酒,将报纸的内容照搬到网站上,不但没有利用到网络媒体即时、海量、高互动性的传播优势,反而通过重复的信息传播引起了受众的厌烦心理。在内容与形态的博弈中,内容要以形态为导向,改变旧有的单一模式,提高融合性,从而不断适应媒介形态的多样与融合。只有实现内容与形态的水融,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2.融合政策与各方利益的博弈。媒介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支持,而融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也成为阻碍媒介发展的绊脚石。
2010年1月21日的国务院国发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中规定:“‘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是当前我国针对媒介融合提出的最重要的政策范例,代表了国家对于媒介发展的规划和方向。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数字技术的进步、内容融合的发展对传输信息的网络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网融合”的提出能够实现不同网络业务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自由获取信息的需求。然而,在中国特殊的传媒政策及格局下,“三网融合”的进程严重受到行政区划及行业垄断引发的利益困扰,至今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笔者认为,在政策与利益的博弈中,利益的分化将会导致政策的分崩离析。“三网融合”过程中需要聚合的是三大网络通过业务融合而实现的共同利益,而分化则是在融合实现之后才能进一步开展,未合先分将使这场博弈陷入困境。三大网络应当以大局为重,在利益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在政策的指引下推动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3.媒介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与众口难调的现实之间的博弈。“受众中心”时代的媒介变革以受众的实际需要为参考,旨在满足其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当今社会,受众构成的多元化导致了信息需求的复杂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与众口难调的现实之间的博弈表现得十分突出。
受众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终端平台来接受信息的。终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智能数字化终端成为当前媒介融合趋势下终端融合的主要样态。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融合了作为电脑终端的imac、音乐播放器的iPod、网上音乐商店的iTunes。iPhone实现了设备与服务的有机融合,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人性化服务,成为终端融合的典范。在iPhone的引领下,我国传媒业推出了一系列适用于iPhone终端的内容产品,如手机报、微博平台、网络电视等,而众多终端生产商也紧随其后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智能数字化终端,如汉王电子书、华为智能手机等。
终端虽然需要融合,但并不是融合得越多越好。媒介技术虽然丰富了受众的信息体验,但仍有很多受众喜欢旧有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受众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细分格局。因此,盲目地追求功能的多样,只能使受众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消费者追求的是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如果终端产品一味地拓展功能,只能增加产品成本,磨灭产品特色。
在媒介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与众口难调的现实之间的博弈中,满足受众需求固然重要,但是盲目地依从受众,完全按照受众的需求来制定媒介的发展规划则会陷入盲目扩张的怪圈,逐渐偏离发展的轨道。如何清晰地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参考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媒介发展构想,是这场博弈中媒体需要深思的问题。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在分与合的博弈中,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媒体、高互动性等全新体验改变了受众的阅听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使受众对媒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未来的传媒格局将呈现何种图景呢?
三、Web3.0技术主导下媒介融合的愿景――云信息超市中的自媒体移动传授
技术因素是推动媒介融合趋势出现的关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传播高科技。从Web1.0的大门户时代,到Web2.0的互动时代,再到如今日益兴起的Web3.0概念,媒介融合的趋势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加深,并不仅将对未来的传播格局乃至对未来的社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Web3.0的核心是语义网的思想,强调网络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尊重用户体验,具有极强的数据整合能力,能够适用于多种终端平台,尽可能地满足受众自由便捷地获取信息的需要。
与web3.0技术环境相呼应的是云计算的提出与发展。当前云计算最主要的应用方向就是以互联网应用领域为代表的大数据处理。传媒采用云计算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呈现,从而为受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体验,受众的多元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
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与普及,也为传媒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
在Web3.0的技术环境下,在云计算的推动中,传媒格局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受众的自空前加强,他们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所需的信息,还进一步开始自主使用媒介,成为信息的者与传播者。就在大型媒体组织与微小受众之间的博弈不断深化的时候,媒介融合的新形态自媒体应运而生。
自媒体(We Media)的定义是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的,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博客、微博、SNS等都是自媒体的表现形式。
当前微博的兴起使普通网民成为新闻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从日本地震中的核辐射危机到温州动车事故,无不展现着自媒体的强大力量。在此,笔者大胆地对媒介融合的未来图景进行展望。云计算提供的海量信息犹如信息超市一般琳琅满目,每一个用户就是一个终端、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自媒体。在Web3.0技术环境下,用户在云信息超市中自主地信息、接收信息,整个信息超市就由一个个自媒体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传播机制。此外,受益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大发展,受众将不必端坐在电脑前。未来的终端设备将具有更高的移动性,使每一个自媒体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便捷地信息。而专业性的媒体组织在媒介融合趋势日渐加深的同时,也将逐渐改变自身的定位,向内容生产和终端平台研发这两方面转移。,昔日具有绝对控制权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将变成为受众提供便捷信息服务的协调者与维护者。
【关键词】电视媒体 媒介融合 技术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依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纸媒所受影响是最大的,但是首先意识到生存危机并积极应对挑战的也是报刊媒体,虽起初也是迫于压力“摸着石头过河”,但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尝试,已从最初的“照搬上网”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媒介融合之路。电视媒体要在多元化媒介环境中保持自身竞争力,首要的就是认清已经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重新定位自己,发挥自身传播优势,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宜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之路。
一、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介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加之3G技术的进步,融合了通信、阅读、上网和视频播放功能的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经常接触的媒体之一。如今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手机和传统媒体为主体,各种媒体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元化全媒体格局。
1、年轻受众青睐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和3G手机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个性化程度高,信息海量的同时又兼具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高度交互性,因此创造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媒介体验。据CNNIC2011年初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了4.57亿,而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03亿,30岁以上网民数量持续增多,且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①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甚至很少看电视,读报纸,他们的生活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中心的。
2、电视收视率下滑,老龄化趋势显现
新媒体的吸引力的确分流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与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受众偏爱新媒体相反,传统媒体受众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曾经占据媒体优势地位的电视媒体,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态势,收视率无疑成了电视台最关心的话题。并且自2001年开始,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受众的年龄构成必将进一步往30岁以上的人群中蔓延,伴随而生的趋势将是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3、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声画一体的视频信息的制作与已不再被传统电视媒体所独享。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不仅使报刊媒体纷纷涉足视频报道,还有网站提供的海量视频信息及网民DIY的视频作品。这使得电视媒体面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同行业电视台之间,全媒体时代,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愈演愈烈,电视媒体不得不和更多的竞争者去抢夺日益分化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4、受众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改变
现在的受众比过去的受众要主动的多,年轻化的、受过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容易掌握新技术和媒体内容的制作技能,他们不仅在被动的接收信息,也积极参与到信息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就世界范围来说,越来越多被普通公众创作的信息内容被专业媒体所采用,社交网络和微博客的风靡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公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也在愈加深刻的影响着媒体的议程设置,这些都改变了以往受众和媒体单向度被动接收的关系。
二、我国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现状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报刊纷纷上网就开启了媒介融合的局面。目前媒介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媒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仅逐渐消解和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也衍生出了日新月异的全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介使用体验。就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媒介融合的探索实践来说,媒介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和3G手机电视两个方面。
目前,基本上所有电视台都成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起初的电视网站只是将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窗口,内容形式单一、更新较慢,但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尝试,现如今的电视网站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合网络特色和电视资源为一体的“全功能”服务型信息平台。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扬长避短,扩大了电视受众的外延,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从而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影子媒介”,因其拥有的极高的普及率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之下,与电视媒体的“联姻”可谓顺理成章。3G手机的广泛普及宣告了“新视听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鲜潮流,虽然手机电视市场潜力广大,但技术和设备因素依旧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并且目前基本都是转播或下载现有电视节目,针对手机媒体专门开发制作的节目依然寥寥无几。
三、电视媒体技术融合策略
在全媒体竞争的今天,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创新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必须思考的问题。
1、发挥品牌优势,内容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