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51: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治理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收入分配;垄断;超额利润
一、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及治理措施
(一)从外部性理论来看收入分配差距。新制度经济学用产权观点来阐述外部性问题,认为两类情况会导致外部性的出现:一是产权界定不清。如果产权界定足够清楚且不存在交易费用,这类外部性就可经由双方谈判来解决;二是法律禁止交易双方自愿谈判。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使用奴隶劳动制度。在使用奴隶劳动的社会,由于法律禁止了奴隶的谈判自由,奴隶的劳动报酬只能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使用奴隶的企业并没有承担奴隶劳动的全部成本。这种外部性导致奴隶与企业主在收入上有更大的差距。如果法律允许双方自由谈判,外部成本就成为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外部性内部化了。现代企业用工过程包括人员招聘、谈判、签约、培训、上岗几个阶段,在签约前,一般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劳资双方可以就工作时间、岗位、报酬进行自由协商。但劳动者一旦进入企业成为签约员工,这种自愿协商的原则将被行政命令原则所取代,双方转变为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员工的自由谈判权不复存在。资方为其自身的利益考虑,凭借其特权把一些损害强加于员工方面,而这种强加的做法不会违背法律的规定和先前的协议。这一过程中外部性就产生了,员工没有得到劳动的全部报酬,企业也没有付出劳动的全部成本。因此,法律上对企业员工自由谈判权的禁止性规定,是企业内不同层次从业者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看收入分配差距。新制度经济学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而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要在签约时预测和描述到所有的可能状况并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是不可能的,契约中总会留下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劳动合同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劳资双方在剩余权利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员工只享有有限的特定权利,而资方几乎享有全部剩余权利。这为资方合法占有剩余收入的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可能性。而剩余收入来源于企业员工的劳动,剩余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意味着员工劳动与收入的背离,员工与资方收入分配必然出现较大差异。企业经营的越成功,剩余收入越多,两者之间差距就越大。
(三)从间接定价理论看收入分配差距。间接定价理论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交易中的直接定价成本(即市场交易成本)。市场直接定价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而变得成本高昂:交易数量过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每一组成部分缺乏详细信息;分解要素投入者贡献的困难。这意味着,通过人的专业考核来取代消费者对要素所有者的每一项活动或贡献的直接定价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这一结果导致企业的出现,此时人成为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和控制者。由于人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上没有进行市场交易,不能进行直接定价,因此,就通过人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而实际所取得的剩余收入作为其投入和产出的间接价格。从间接定价理论所揭示的企业定价过程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的出现。人一方面为取得投入要素的使用权而与其它要素所有者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就整个产品与消费者讨价还价。人本身的要素投入定价则取决于产品定价与其他要素定价之间的差额,这就是企业的剩余收入。如果在这里将要素投入仅仅看作是劳动要素,那么在现代企业中,人与员工的收入分配的差距不借助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同样可以实现。换言之,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如果在国营和集体企业中存在所谓的“企业家或者中心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同样可以存在。
(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治理措施与经济效率。现代企业中,由于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契约的不完全或间接定价方式的存在,企业实际控制方能够取得相对于其他各方的占优权利,其内容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凭借这些占优权利,实际控制方可以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中取得更多的份额,由此形成企业分配中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减轻问题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限制或减少控制方的占优权利,并让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组成企业的各方之间均衡分配。具体存在多种解决方式,如,加强工会的力量,提高员工集体谈判能力,可有效减少外部性效应;对《劳动合同法》的条款进行修订,加强对员工权利的保障,并在具体签约中进一步明确关于特定权利的规定,以减少甚至消除资方所享有的剩余权利;通过国家立法,对剩余权利在企业各方之间进行强制性分配,尽量使剩余权利更为均衡和明确。
以上措施,如果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但现实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剩余权利广泛存在于各类企业组织中,很多企业甚至有意强化剩余权利的非对称分配。如,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突出剩余权利的地位,并将剩余权利由企业各方分享转移至企业特定一方或少数几方所独享。这一转变方式中所蕴含的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即消除收入差距与提高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转二、由垄断所造成的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及治理措施
(一)超额利润来源于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结构。在经济学中,利润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企业的销售收入与企业的生产费用两者之间的差额。其中生产费用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及折旧,如果两者相等,称企业获得正常利润,因为在生产费用中已经包含了生产要素的正常回报,如果存在差额,则称作超额利润。经济学上的利润与会计核算上的利润不是一个概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不可能存在超额利润,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或者技术以及人为设置的进入障碍等,企业则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收益,即超额利润。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超额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一种回报。企业家在经营中不断寻找市场机会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超出一般水平的利润。企业家的才能和作用的确不能忽视,但超额利润的出现,归根结底来自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各种形式的垄断、高额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信息的缺乏等等,没有一个因素是企业家才能的结果,恰恰相反,它们是企业家才能得以实现的前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超额利润是企业家主动承担高风险的回报。不能否认,在很多领域先进入者要承担较大的失败风险,因此获得一段时间的超额利润正是对风险的补偿,那就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从长期平均来看,成功与失败的几率必然相互抵消,超额利润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所谓的高风险领域,持续的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是某种垄断因素造成的。
从更深层面来分析,企业超额利润的存在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垄断的必然结果,这类似土地所有者获取的绝对地租。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专用性资产,比如专利技术、专用设备、专用人力资本等,这些资产在市场交易中存在经济租金,其转化形式就是超额利润。可以将企业财产所有权分为财产控制权与财产收益权,如果将其中的收益权看作控制权的延伸,则经济租金自然归属于企业;但如果将财产控制权与财产收益权视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权利,而财产的收益并不单纯取决于企业的财产控制权,更取决于市场结构的特征,经济租金也就不必然归企业所有。
综上分析,从长期来看,企业超额利润是市场的不完善造成的。而市场的不完善或缺陷,主要表现为垄断,正是垄断所产生的高额利润导致了行业间巨大的收入差距。这一结论表明: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降低企业的垄断程度,从而造成企业利润的下降,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对企业超额利润的直接削减具有某种正当性与可能性,因为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无法控制的众多因素。因此,根治分配差距的首要措施就是打破垄断,构建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如果暂时无法打破垄断,也可以采取相应政策削减垄断者的收入。征收超额利润所得税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政策。
(二)超额利润所得税的正当性证明。超额利润所得税是指对企业超出正常利润以外的部分征收的所得税。对于超额利润所得税,可能存在两种反对意见:一是认为是对企业财产权的侵犯;二是认为会抑制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从而降低生产效率。
反驳第一种意见的理由是,如果将收益权认为是一种附条件的所有权,则超额利润所得税只是将原本不属于企业的一部分收入依法拿走而已。产权经济学认为财产权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从而激发有效率的经济行为。侵犯财产权的主要表现就是破坏产权的稳定,使得人们无法形成合理预期。而超额利润所得税则不会对财产权的稳定带来损害,在法律上明确的界定后,企业对未来的所得是可以清楚预测的。因此,超额利润所得税既不是对财产权的直接侵犯,也不会间接损害财产权的稳定性。
关键词:旅游管理;社会问题;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1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
过去,很多旅游资源地在开发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保护意识,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们的大不合理开发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当今,旅游业并不是理想中的“无烟产业”,没有污染,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丰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在逐渐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破坏了旅游整体环境的和谐美。
(2)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雄厚的实力,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并且,我国很多旅游地的管理模式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调节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不相分离,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市场竞争不公平,管理系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疑加大了主观管理难度,降低了客观专业性。我国省市各个旅游协会都属于群众组织,相关的政府部门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的脱节现象,造成旅游协会在监管过程中不能起到真正的调节内部矛盾的作用,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管理,不敢去管理,也不会管理。不能实现其调解和协调的作用,因为,旅游协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使其处于被动和搁置的状态,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3)旅游在线营销方法滞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也随之网络化,逐渐向在线化趋势发展,从当下营销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网上订购机票、车票、门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还不完善,在线营销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网络营销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安全性不能保障;第三,在线营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第四,各个旅游网站的设计缺乏特色,不能标新立异;第五,缺乏专业的在线网络营销人才;第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线营销行为缺乏约束力,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管理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使旅游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缓解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保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1)将旅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旅游业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旅游管理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有部分顽疾非常棘手,恶性违法侵害旅客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旅游法》的规制下,各个地区旅游景点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立法部门适时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积极响应《旅游法》的相关精神,让《旅游法》真正成为人们旅游的保障,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游客的出行以及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2)逐步完善监督,明确管理的相关责任
因为旅游业管理工作比较繁重,存在的社会问题复杂而棘手,因此,需要把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协会一定执法权,并建立专门的政府旅游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高效率地解决旅游纠纷,处理突发案件或者群众投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在景点上还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使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游客和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3)科学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提倡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在一些节假日,我国各个景点都会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管理上忽视了景点能够承受的旅客容量,不但破坏了优美的环境,还降低了景点的服务质量,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和管理,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障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间接地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本法.旅游产业的十大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1998(4).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87-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应激的适应反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身性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在实际工作中,来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都表现出精神波动大,焦虑紧张、强迫等心理障碍,同时易受外界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常见的这类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尤其是神经精神性哮喘,如: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胸闷、膈肌痉挛等。
1 心理因素
对呼吸道生理功能影响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会有条件反射性的咽部不适感或剧烈咳嗽的反应改变,这种紧张因素能改变人的行为,引起惊人的自发反应和情绪变化,如:愤怒、焦虑不安等。反之,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也能影响调节情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紧张因素会影响人的防御功能。致病菌较容易侵入体内人并在体内增殖,而使机体感染致病。如:在门诊可见到个别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哮喘病一再复发,一旦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但孩子却都不再发病了。这说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2 社会环境和应激对疾病的影响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也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其所处环境、文化程度、家庭、个性、道德规范等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经过大脑评价的情绪反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不论积极的情绪反应或消极的情绪反应,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矛盾(包括自然和社会灾难、生活事件、家庭和单位人际关系等)无不影响人的心身健康,人若经常处于这种紧张所致的生理状态,就会使躯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甚至整个组织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可引起胸闷、气短、呃逆、哮喘等,例如:2008年4月―7月,笔者在门诊接诊了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为成人。前者因家庭生活受到挫折引起哮喘病发作,当给予行为疗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后,哮喘很快缓解;另外一名女性患者与单位同事发生争吵后哮喘病发作来我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精神松弛疗法,哮喘得到缓解。以后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及精神疗法(未再用任何药物),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呼吸系统尤其在支气管哮喘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维系和运转,需要有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当应激(指一切可以引起机体内部失衡的有害刺激,可来自物质的或精神的;也可来自身体内部生物变化的)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负荷的界值时,就会引起体内机能失衡而产生精神或躯体的疾病,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影响反应不同,对症状的严重性、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是否进行保健也会有影响。
3 如何接诊呼吸系统
疾病的病人在接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医生首先尽力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在询问病人病情过程中,必须以委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医生语言不当,态度不良,指导不对,医患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变得消极,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疑虑,加重病人的痛苦,还可能产生“医源性心理障碍”使病情加重。另外,许多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对治愈有着不现实的期望,一些有持久不消退症状的病人会产生不正常的病态行为,拖延或加重了症状群,甚至有些病人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脱节而引起的反感,同样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这就要求医生要以自己的医技和临床诊治效果来体现自己的职能和水平;同时,根据获得初步材料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判定出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和与病人交待预后,加强病人的依顺性,治疗疾病信心及配合治疗,提高病人对医生信任度。诊断思路:首先要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做出定性和定位的判断,掌握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等等。注意患者有无精神心理因素的参与及影响程度,指导和制定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医生应该要理解病人的焦虑与期待,制定病人信任及能够积极参与的治疗计划。系统疾病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别在未出现症状时。
4 治疗方法
4.1 行为治疗 社会工作者、家人及医务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实施行为治疗能减少他们的不安、焦虑紧张,教导病人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控制自己的治疗过程,放松心情。如:生物反馈行为治疗能减少部分造成临床疾病的紧张因素,可以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对治疗哮喘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4.2 心理治疗 如果病人有可治疗的心理障碍时,应考虑心理疗法,对有病态心理的病人首先要了解病情,收集资料,让病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和痛苦,鼓励病人要信任医生,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对有紧张情绪的病人采取持续期干预疗法,使病人重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沟通,除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病原微生物吸入肺部造成病害外,焦虑忧郁、神经过敏、睡眠障碍、疑病等因素都能导致人心身疾病的发生。若排除心理障碍的因素,对患有各种不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可根据慢性感染的因素、流行病学、物理、化学因素及过敏反应等进行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让患者积极合理应对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事件,调整认知评估,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从而激发机体的整体反应系统,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4.3药物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由于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医学包括仪器设备的创新,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组织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抢救的理论与实践,降低了病死率。对睡眠状态的全套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无创正压通气为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手段。新一代的各种抗生素(如四代头孢菌素,新一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对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I,s)的阴性杆菌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新型嗯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及糖肽类(如替考拉宁)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对各类真菌感染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进而带动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
一、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
二是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特别是,要把资源生产率、消耗降低率、回收率、循环利用率以及清洁生产工艺采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理率、生态环境保护率和修复率、生态监测系统完善度等纳入政绩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转变管理角度。一要搞好规划。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作为编制和细化“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二要明确步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三要完善产业政策。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定或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
四是创新管理手段。一要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诉讼制度,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制不完善的问题。二要加强准入监管。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条件。三要加强标准监管。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等。四要加强回收管理。逐步推行废电子电器、废轮胎、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处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五要加强示范推广。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推动企业或行业采取自愿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六要加强宣传教育。政府要带头厉行节约、推行节能采购和利用,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五是理顺政府机构。按照“同一管理对象的同一事项只能由一个部门管理,同一性质的不同事项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机构协调处理”的原则,可考虑:将现行分散于水利、建设等部门的水资源管理职能归并,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成立能源管理机构,实行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核能及各种再生能源的统一管理等。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生态税收体系。着眼于完善绿色节能型税种和污染控制型税种,建立生态税收体系。一是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将现行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以及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等并入资源税,并逐步将水、森林、草原乃至矿产、动物、海洋资源等纳入课税对象,最终形成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从节约石油、控制大气污染出发,必要时开征能源税。二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三是扩大消费税的课税范围。把资源消耗量大和对环境有破坏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四是建立“绿色关税”体系。对国内原材料、初级产品及半成品等资源性出口征收出口附加税;对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对国内不能生产而直接用于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和技术资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与上述四个方面相对应,制定税收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级差调整,实现奖优罚劣。
二是完善财政体制。一要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资源节约”支出科目,主要用于资源节约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教育、政府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政府节能改造等所需费用。二要对资源节约重大项目和重大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三要逐步扩大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四要设立环境整治与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环境整治与保护项目。五要选择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如重要城市供水水源河流的上下游),进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由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从受益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上游欠发达地区,作为其保护源头水质的补偿),形成反哺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深化价格改革。一要全面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酌情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改革;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在强化成本约束、综合考虑上游水价和水资源费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二要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在现行成本补偿型电价定价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反映电力供求和促进节约用电的电价形成机制;在厂网分开的前提下,建立与发电环节适度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机制,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并逐步优化销售电价结构;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三要完善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形成天然气计划内外执行同一价格,引导用户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天然气;改进成品油价格定价方法,使国内油价更加贴近国际市场实际情况,促进企业合理用油、节约和替代石油,引导消费者购买节油型汽车。四要建立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煤炭成本核算体系,使煤炭成本能够反映其资源成本、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以及退出、发展成本;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研究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五要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土地价格能够及时充分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和土地价值。
二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权利制度。一要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排他性。其基本方向是,明晰和强化资源的所有者及其各级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避免所有权主体虚设。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资源使用权的初级市场,严格按市场化运作,恢复资源使用权的经济激励作用。三要有序开放和完善资源产权的二级市场,解除资源产权流转的限制。比如,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明确国有水资源使用权出让、转让的一般条件和程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国有水资源使用权流动;国家通过对水权市场的垄断和控制,从总体上决定和调节进行水权交易的水资源总量。四要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企业是经济运行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微观基础。企业加快改革、推进集约化经营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
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一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与资源目标、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二要确立突出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突出整体优势的发展战略,扭转企业盲目扩张、盲目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三要以成本、资金、质量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特别是,要健全企业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的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建立车间岗位责任制,改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此外,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培育和推广节约型消费和绿色消费。
虽然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尽管也施行了一系列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措施,但农民工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与所得保障相比仍不成比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工面临的风险更大
1.健康风险。农民工普遍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比较严重。他们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饮、矿山、加工等行业从事着苦、脏、累、险的工作,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粉尘和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因为工资标准起点较低(一些甚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农民工要想维持生计并有所结余,必须靠加班加点,很少有休息日,这使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健康危险。
2.意外风险。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指标,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产生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农民工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使有关工伤事故和职业伤害不断发生。农民工因为意外人身伤害影响到劳动能力时,如果利益得不到补偿,这将使其家庭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一些人因此导致家庭重返贫困。
3.失业风险。传统理论认为,农民不存在失业问题,他们“养老靠家庭,就业靠土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多,农民向农民工身份转变步伐的加快,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并且,对农民工的培训机制又严重缺失,这就更容易造成失业。失业时间过长,失业率偏高,还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重要风险。
4.养老风险。虽然目前农民工年轻力壮者居多,但未来的养老问题却不容忽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与计划生育导致的家庭小型化,将使传统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可以说,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土地保障都将使农民工养老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选择。
二、做好农民工保障管理的困难很多
1.农民工流动性大,频率高。农民工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使农民工在异地治疗费用结算和保险关系转接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2.农民工数量大且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农民工人群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变动。据有关专家推测,未来一段时期,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离乡外出就业的数量仍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
3.农民工个人收入偏低,财力有限。这使得农民工常常不得不首先顾及眼前的生存,而不愿支付各种保险的费用。对于多数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险缴费数额超出农民工承受能力。
4.农民工群体存在异质性,有多层次的保障需求。由于农民工个体的素质、能力、年龄、体力,技能、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农民工在进城后收入状况不断分化,他们要求提供多元化的保障供给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这也增加丁提供相关服务和管理的难度。
由于上述条件限制,多数农民工游离于制度保障之外。为此,针对农民工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尽快为他们建立起广泛覆盖、保障完善、运行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具体思路如下
1.实行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目前,城镇劳动者社会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为适应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和出于迅速扩大覆盖面的考虑,可以将现行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大统筹小账户”模式改成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小统筹大账户”模式。为鼓励建立个人账户,除个人缴费外,应允许从单位所缴费用中划入一部分。要真正实现不同人群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无障碍转换,必须统一基本模式,提高统筹层次直至实现全国统筹。当农民工流动时,有个人账户的转移个人账户,无个人账户的,转移参加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权益。让农民工可以凭借身份证在工作的城市建立个人永久性基本社会保险账户。可随时转移其保险关系,尽管工作地点不定,变化工作时可能出现暂时的失业,但仍可以延续保险关系,而不影响其保险待遇的享受。
2.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政府、企业、保险公司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政府、保险公司、企业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应积极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政府要从有利于提高农民工保险社会化程度出发,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简化参保程序、降低费率、制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做法。
根据新的形势,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两个《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的意见》,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继续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切实承担起保学校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二、工作目标:
继续加强以学生安全为本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校综治工作领导到位,工作目标责任到位,工作制度措施到位,保证学校一方平安、稳定、安全文明。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制度。
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学校继续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并把它作为学校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务实创新严管理,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工作制度。
(1)坚持校长亲自担任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认真落实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管理。
(3)继续完善、健全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管理网络,明确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明确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责。
(4)严格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做到谁失职,谁负责。
2.整体优化,落实措施。
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要承担起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学校要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预防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机制,规范、落实综治工作措施,保证学校平安。
(1)全校各层、各部门加强责任制,严格执行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分工负责,层层落实,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落实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防范措施,形成“综合治理综合抓”的局面。
(2)严格综合治理工作教育与管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坚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细化综合治理工作管理,注重防范,切切实实做好教师的护导值日工作,做好对学生的活动监护工作,并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治理、警民共建、群防群治等活动,保证学生的安全。
(4)严控学生进入社会网吧行为,致力提高学生对网络有害信息的防堵能力,积极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5)严密组织师生外出活动的可行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并报教育局同意后方实施。
(6)严格落实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出现。
(7)切实做好综合治理月报工作,不断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优化。
3.积极争创,安全文明。
综合治理工作管理是动态管理,循环往复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按照综合治理工作制度规定和内在规律,从长计议,抓好落实。在经常性上下真功夫,花力气,积极争创安全文明单位。从明确领导和部属的责任入手,并且忠于职守,履行职责,树立在其位、谋其职的良好风气。
(1)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各条线领导经常性检查各层,各部门设施的安全使用和防范工作,做到时时警惕,每次使用重视,每月自我检查,保证校内设施的正常安全使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遵循原则;基本功能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functions
Xia ke ri•Ya sheng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Kashgar River Basin Management Office, Kashi, Xinjiang 844000)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o erosion control, protection, 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 of hilly, hilly and windy and sandy area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full play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follow the principle; basic functions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水土保持的特点
2.1综合性
综合治理是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2.2社会性
水土资源的社会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社会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孤立存在。
在解决水土流失异地危害,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等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统――兼顾,又有约束各种经济活动,服从水土保持规范,更有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
2.3公益型
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经洪水灾害,下游地区受益;维护和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社会所共享;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资产和利益,完全为当地群众和宏观经济发展服务。
2.4基础性
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长期性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长期性。我国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不再新增加,每年治理5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也需近半个世纪。
3.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
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
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课题。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水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2年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许多地区同时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迫。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
被列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须是存在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水土流失危害中的一种或几种灾害威胁,且位于丘陵山区,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闭合集水单元。流域面积原则上在200 km2 以下。总体来说,小流域综合治理要解决流域内存在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湖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中心,依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通过防治洪水灾害、地质灾害,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展生态建设,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发展区域经济,使小流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的。
2.2 治理目标
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湖南省“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确定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安全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障人居安全和财产安全;生态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特征,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发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谐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目标,就是小流域内要达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2.3 治理原则
小流域综合治理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洪水与给洪水出路相结合;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
三、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经济效益
3.1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任务实行分解,各部门、各司其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明确了洪水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由水利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由国土部门负责,生态公益林建设由、林业部门负责,公路交通建设由交通部门负责,学校的整合重建由教育部门负责,供电、通信设施的恢、复和管理由供电和通信部门负责,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发展规划由农业和民政部门负责。
(1)防洪工程
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清淤疏浚为主,以护坡护岸和堤防修建为辅。乡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集中连片基本农田面积超过33.3hm2的,其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其他设施和零星居民点以防冲保护为主,不设防洪标准。河道清淤疏浚后能满足设计过流能力的,不修堤防。过流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在乡镇所在地人口居住密集区考虑修建堤防;两岸为零散农田时,适当护坡护岸,维持原生态。
倡导“保持河流的天然属性、维持河流的天然状态”,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河滩地以及两岸植被将尽量保留。避免随意裁弯取直、缩小河道断面,严禁河道渠化,减少河岸硬化。常水位以上宜采用框格草皮、生态袋等生态型护坡形式。尽量选择生态堤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建土堤;有条件的堤防鼓励设置亲水平台。
(2)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要求分区防治。根据项目区地形地势、水土流失类型与强度、人类活动情况,以及主要防治对策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治理开发区和重点整治区。地形坡度大于25°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划定的各类保护区及现状天然林分布区列为生态保护区;地形坡、度小于25°至坡脚地带,除天然林分布区外,适宜农林、业开发利用但存在自然和人为水土流失的区域列为治理开发区;沟道下游和河道两侧至山脚的平缓地带,是小流域农业生产以及人居的主要区域,应列为重点整治区,并加强防洪安全设计、人居环境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治理目标要求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到轻度以下;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90%;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微度、轻度侵蚀区域进行封育治理;中度侵蚀区域、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工程措施为辅;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区域以工程措施为主,以生物措施为辅。
(3)人居环境整治
包括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固体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等。
3.2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经济效益
通过大力推进生态自然修复、退耕还林、营造水土保持林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施,林地面积新增110.56hm2,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山水田林的综合整治形成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地面小气候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大范围减轻,提高了流域防御灾害的抗逆能力,随着水保措施的有序实施,坡耕地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农田面积逐年扩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方面,各项措施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辟肥源、保土耕作,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治理流失,使土壤养份及土体结构得以保蓄并逐年改善。流域的生态平衡机制重新转入正轨。
结束语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采取“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害设防,合理布局。实践证明,这一治理模式是可行的,其效果显著,对条件类似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广东省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SWCC,2011(03).
[2]姜明武.农安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分析与思考[J].吉林水利,2013(14).
【关键词】: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追踪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跨北纬40°34′06″―41°27′54″,东经117°29′30″―118°33′24″,总面积3996.6平方公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47.4平方公里,属燕山山脉,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年降水量在450-850毫米之间,土壤类属较多,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现为残存植被,灌木草居多,乔木稀疏。以往的小流域治理存在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宏观控制和系统的治理方式,致使重复治理,顾此失彼,劳民伤财的事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山区生态建设。近十几年以来,在国家增加水土保持投资的大好形势下,以小流域为单元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县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32平方公里,造林207059亩(其中山杏140116亩、大扁1862亩、枸杞4187亩、侧柏2302亩、油松12973亩、落叶松1520亩、刺槐32765亩、大枣140亩、李子768亩、苹果5003亩、杏槐松混交林5153亩、杨树270亩),封禁118210亩,修梯田22732亩,谷坊2093道,作业路28.64千米,建标志碑23座,管护牌18个,完成水源及节灌工程1312处,共新打井135眼、维修井75眼、建井房75间、蓄水池454座、水窖127个、埋设主管路29.9435千米、配套水泵192台、风机23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740亩。
1、小流域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和特点是有差异的,其治理方法和措施视当地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承德县属土石山区,地面组成物质是石多土少,石厚土薄,地面土质松散,夹杂石砾。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和荒地中土壤细粒被冲走,剩下粗沙和石砾,造成土质“粗化”;有的甚至岩石,不能利用。因此加快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及其必要。小流域治理要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坡面治理重点是植树造林和改造耕地,在生产上以农业为基础,同时搞好封禁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耕地,修建谷坊、护村护地坝等工程措施,以加快治理速度,减少土壤流失量,提高治理效果。
目前,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途径措施上,已由分散的,不连续的、单一的措施治理,逐渐转变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通过大户承包或联户承包,专业施工队常年治理和农业集体经济治理的组织形式,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式,达到高标准治理效果,同时加强预防监督、生态修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2、小流域治理发展方向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要搞好小流域综合和治理,就必须了解水土保持这门综合性科学,明白水土保持的特殊性。水土保持工作有自己的特点,包罗万象,可概括为综合、管理和注重效益。小流域治理也要向着三方面特殊性靠拢,今后我县的发展方向要1、加强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水土保持工作内容;2、加强小流域治理优化模式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出快速治理的突破口;3、在法制方面,尽快制定更完善的法规、条例等;4、治理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5、加强预防监督力度,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加大执法检查。
总之,小流域治理发展方向是多样化,复杂化,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使小流域得发展方向走向新台阶,新起点,新步伐。
3、追踪管理
通过近几年来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我县小流域治理面积已达232平方公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益已逐渐显现出来,每年春季扬沙天气已明显减少,天空也变得越来越清新。使我县的生态环境也将会有明显的改观,林草覆盖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水土流失量减少了,河道淤积程度降低了,洪峰流量削减了,防洪保安更有保障了,经济效益显著,节水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社会效益;减轻了自然灾害,促进了社会进步。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水土保持的追踪管理。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强化精品意识,创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京津风沙源示范工程,这一切都需要管理上去,只有管理上去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才会长久,才会蓬勃发展下去。
治理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效益是目的。管理不好,治理的效益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给搞好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管理内容多样化,不仅包括治理后的水土保持设施、成果,典型试验场地,加以保护和管理,而且要参与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过程,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达到持久地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