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51: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专业基础课。学生对其前期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对课程所涉及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来帮助学生完成从电路到电磁波的跨越,而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刚刚触及该课程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通过十多年该门课程的教学,我发现换位思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门槛,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从中感悟学生的需要,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换位思考”本身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1]。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2],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益处也是很大的,老师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和学生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产生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我这几年中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换位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角度换位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传输线部分是课程的基础部分,一般教材会从最简单的“双导体”传输线开始推导电报方程。在最初的教学中,我也是按部就班一上来就推导传输线方程,得到解的通解形式,再通过不同边界条件得到方程的特解。但很多学生还习惯用电路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输线问题,这就会导致很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后来我通过课后答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在微波频段为什么要使用双导体传输线,对于微波传输线和低频导线的区别完全没有搞清楚,教学效果很差。课后,我对自己的讲法做了一些反思。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如何去理解传输线的本质?微波和低频传输线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才是他们刚接触传输线内容最需要解答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会时常提出一些反问和为什么,一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只有经常多问些为什么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2 心态换位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或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教非学生之所需”,教学效果不明显或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使教与学这两大主体能够“信息交流”,而“换位思考法”正是有利于这种“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3]。科技的发展,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微波技术的新知识、新概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很多新东西也很好奇,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走在学术前沿,才能为人师。
3 角色换位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某一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老人进去后才松手。老者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 这样相似的场景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女士用朴实的话说出了一个我们常常提起的概念——换位思考。中国有一句古训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同样也体现着一个人与人交往中朴素的道理——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我的理解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国土服务工作。我们工作在最基层,每天直接面对的是用地单位和群众,如何将换位思考融贯在我们国土服务工作中,用"如果我是用地户"的方法去思考,去理解用地户的需求,去更好的为用地户服务,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比如我们的农民宅基地审批和土地登记发证工作,高峰期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几个甚至十几个办事群众,都需要一一热情接待和讲解,那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单调重复的工作成为热情减少的理由。如果我们能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想一想,我们可以设想这些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群众是专门请假赶了很远的路来办事,是暂时放下家中的农活和无人照管的孩子,也可能是正等着土地证书去金融部门融资,还可能是希望尽快办好手续要踏上外出打工的群众,总之,每一个人都是满怀着期待、焦急的心情来办事情,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工作人员象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一样来对待他们,真正体谅他们的焦急,感受到他们的期待,在严格按照办事程序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暂时不能办理,也要耐心细心地作出解释并坚持一次性告知的原则,让群众少跑路,让他们满意而归。
换位思考说起来很简单,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多数人大多时候都会从自己的观点、利益出发,觉得别人应当如何如何。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很少能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求。这就更需要我们这些居庙堂之上的人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认识提高上,而应付诸在平时一言一行去忧百姓之苦。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更应该学会宽容些、谦虚些、坦诚些、大度些、真诚些、平等些、和蔼些、容忍些,时刻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工作中,如果能够常用换位方式思考问题,常常设身处地地为办事群众想一想,那么,我们在接待群众时就会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情,就会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能够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总之,不管是工作和做人要善良些,每个人都喜欢跟善良的人交往,换个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个善良之人,那么,与人交往还能难吗?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隔阂,怨恨等都会时有发生,只要心地善良些,互谅互让,误会、怨恨也能变成令人感动和怀念的往事。
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换位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6-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心理换位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选取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的角色和“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有时要以教师的身份观察和发现问题,有时要以学生的身份去解决和体验问题,需要灵活转换,进出自如。心理换位的目的是求得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与学生的思维“同频”,从而在行为上发生“共振”。以下七个方面粗谈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理换位的一些尝试。
1 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时关注的问题。学生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如在讲SO2的性质时,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后又变清。同学们联想到CO2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令学生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是否一定是CO2或SO2气体呢?怎样检验COz中含有SO2或SO2中含有CO2?通过延伸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SO2性质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2 帮学生之所难
化学知识多而杂,学过化学的大都有此认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看来似乎很简单的部分,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时,可能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如pH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H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H=10的NaOH溶液,OH-来源于什么?pH=10的NaCN溶液,OH一来源于什么?等等,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3 解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课时,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表情凝重,神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问题。此时,对“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配合,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这时教师需马上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在讲述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时,学生对盐的双水解反应不甚理解。这时我们再和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的原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联系,可使学生认识到盐的双水解的程度既决定于相应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也决定于生成物的溶解性的大小,所以教学中更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与耐心引导。
4 纠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会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让其重新在作业本上订正一次,这次作业中让学生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在下次课上作为小老师让他讲给大家听,这样使其印象深刻。如:在讲过Cl2、HCI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让学生上台组装实验装置并给大家演示操作过程。
5 启学生之思路
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有深入地理解,并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如“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不表示物质的质量也不表示物质的重量,它表示的是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不可多字也不可少字。
6 教学生之学法
学生在校期间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还有许多技能要学,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他们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就要注意训练他们,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如:在有机化学的学习初,先讲明它与无机化学的不同之处,告诉他们碳链构成的要点是,碳原子最外层上有四个电子,它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都以四价为准,伸出四条碳链。
7 树学生之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训练。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每堂课前的预习、听课中的重点内容记录和课后的及时复习。应督促学生坚持并树立这种意识,时间久了自然就成习惯了,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终生受益。如化学的学习规律是:结构一性质一用途一合成。
从2009至2013年,江西卷的现代文考查形式为:2013年“病毒”;2012年“联觉”;2011年《文化时间》;2010年“竞技庆典”;2009年“诗人的想象”;它们皆属于科普说明文,以单选(3题)的形式出现。
二、考点设置
在考查考生能力和考点设置上,近3年的分布比例为2:1的模式,(即“理解”2道,“分析综合”1道,2012年以此类推),2010年1:2的比例和2009年出现的2:2的比例(即“理解”1道,“分析综合”1道,“理解”与“分析综合”混合考查1道)。相较而言,可以说近年来,此类命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与培养的力度有所加大。(“理解”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含义。)
三、答题技巧
综合起来看,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的时候,主要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定位、细心甄别,“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做到筛选整合、理顺文脉、理解文意、概括中心。把握住了命题人对于这类题型经常采用的“招数”,便是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以下是根据江西卷所归纳出的答题技巧,可归纳为六个切忌:
一忌丢三落四(指给定的选项只属于文中内容的一部分,常见为丢下了概念前提、特定环境等限制性条件。)二忌以偏概全(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较文中内容而言,将部分视为全部、特殊视为普遍等现象,相反亦是。)三忌说无成有(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并没有提及,或指文中有提及但与内容不符。)四忌相反颠倒(指给定选项中的内容与文中内容相反,出现因果倒置、“你”“我”互换等颠倒现象。)五忌偷换概念(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存在,只是选项中的某个词或句子被换做了别的概念。)六忌生拉硬套(指给定选项中将“貌似”的概念套用过来当做问题所问的答案。多用于“分析综合”题。)
建议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尽量的概括各段的大意,以便在答题时快速定位。在答题时,锁定句子之后考生要逐字逐句比对,防止片字之差导致截然相反的答案。另外,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得暗示。部分考生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来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失分的根源。
四、复习策略
首先,握命题规律。其次,题海战术。初步训练,求精不求快,服盲目作题的作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做到“三读”。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由此培养答题思路及语感。最后,模拟考试,熟能生巧。
五、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让考生在现代文阅读题上做到稳操胜券,避免出现全军覆没的现象?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考生尝试着“换位思考”,这里的换位思考指的是考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命题,当考生掌握了命题的套路,探索明白了命题的规律,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便容易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再去采用题海战术,选择好文、良文让考生在亲身实践中验证规律的有效性,打开现代文阅读题大门的金钥匙自然会掌握在考生手中。恰如“掘井溯源”,把握了源头自会泉涌不断。
关键词:换位思考 应用
营销观念是当今先进的商业理念,它强调企业经营管理要以目标顾客的需要为中心。在最新的营销理论里,顾客意识被进一步深化,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由4PS变成了4CS,即由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转变为需求(Command)、花销(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e)。
从营销理念的转变不难看出,更加彻底地站在消费者(被服务者)的角度看问题,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方向。换句话说,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即在商业活动中设身处地。而设身处地是世界上不少民族常识性的为人之道,其应用范围远远不限于商业领域。在非商业领域设身处地,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环境保护观念的推广过程中,近十几年提炼出的绿色健康概念功不可没。有一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环保界,即如何让环境保护观念在普通人头脑中扎根。笼统地提倡环境保护,无论多么痛心疾首、慷慨激昂、迫不及待,那总归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事,一人之力太过微薄,“我”是否随时注意好象无关大局。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一定针对性,但是“我”现在为环境保护做的努力其结果无法立刻显现,“我”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出于便利、经济等心理的驱使,采取一些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符的行为,其后果当时感觉不到,似乎也无关紧要。
而绿色健康概念,则使环境保护的对象、时间地点、主体、受益逻辑发生了如下变化,见表1所示。
再做具体的分析:绿色与自然、天然、无污染联系,让人向往;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绿色+健康打动人是必然的。随着绿色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开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发动力机制。其原因在于,以前企业在环保方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经济上不合算,对环保消极甚至抵触,环保不得不靠外部强制的力量来推动。而随着绿色健康概念的树立,使得企业的环保投入可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关心自己的健康,绿色自然的消费正好有益健康,在消费购买活动中人们倾向于有绿色认证标志的产品,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会主动自觉地适应消费者的好恶,环保因此拥有了经济动力。
红色旅游的兴起,既是新形势条件下寓教于乐的体现,也是设身处地的营销观念的成功。直接强调革命历史教育,严肃隆重的气氛固然让人心生景仰,但是也因此少了亲近切身之感。红色旅游则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日渐兴起的旅游相结合,景区的工作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介绍,而是服务。至于教育的目的,则更多地让游人在身心放松的情境下,自己主动去体会。另一方面,很多革命老区建国后得到党和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问题,而红色旅游的提出和实施,把以前纯粹政治性的、教育性的、不计成本的投入变成了旅游这一绿色无烟产业的一部分,美好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周到的服务吸引来更多的游客,更多游客的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当地经济很可能因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 换位思考策略
换位思考策略就是通过教师站在教材设计者的角度和自身的角度理解知识,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在换位思考中比较两者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从这个知识点中开始.
案例:“常量和变量”
在“常量和变量”教学中,主要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而学生对常量与变量理解往往是从已有的经验或字面意思来理解,学生都会说“常量是固定不变的量,变量是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而教材别强调“在一个过程中”,而学生不会去理解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在一个过程中”,这个就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2. 错误成因策略
错误成因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分析学生以往对某一概念理解错误的原因分析,分析错误形成原因,抓出产生错误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3. 相似转换策略
相似转换策略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两个相似知识间的比较,来思考发现两者存在的较大差距,而知识的解决又需要通过两者的转换来实现.
案例:“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是以“相似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通过与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类比来获得相似多边形的知识. 相似多边形主要特征的证明可以用相似三角形主要特征的证明方法,但对于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平方的证明不能用类似方法,需要通过把相似多边形转化为相似三角形来实现,这是学习困难之处,就可以作为我们本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4. 知识关联策略
数学知识是前后关联的,新知识的生成必定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 因此知识关联策略就是通过分析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关联性,来寻找两知识关联处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就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
案例:“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关联知识是整式乘法,此课教学的已有认知基础就是整式乘法,而新课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逆运算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要理解两者的互逆关系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这个互逆关系就可作为本课的教学核心知识点.
二、核心知识点的设计策略
每一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有效设计. 而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分析核心知识点的成因,通过成因的剖析来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思维方式,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1. 思维冲突策略
思维冲突策略就是营造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冲突的情境中感悟、体验、调整与认同,从而在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中重新理解知识. 对应用于换位思考策略下的核心知识点.
案例:“常量和变量”
对于“常量和变量”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几个简单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常量和变量,然后让学生根据体验所得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这时的概念理解是“固定不变的量叫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接着我们可以出示一组问题:在路程一定的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在速度一定的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在时间一定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原有的理解有冲突,通过有效冲突来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
2. 错误起点策略
错误起点策略就是通过分析学生对某一知识的错误成因,借助错误起点来设计教学,使学生全面思考知识构成的各个方面,从而从整体的角度获得知识的理解. 其对应于错误成因策略.
案例:“圆2”
在“圆2”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画三点,然后画出经过这三点的圆,然后展示学生所画的圆(从圆由小到大展示).
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
通过比较来发现圆大小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圆大的原因,再通过操作与分析来思考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是不能画圆的,从而真正认识到“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几个字的必要性.
3. 相似类比策略
相似类比策略就是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探究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性的探究,再运用类比的策略分析与比较两问题的异同,借用转化策略化异为同,从而解决问题. 其对应于相似转换策略.
案例:“相似多边形”
在“相似多边形”的教学中,先通过给学生一对方格图中的相似三角形让其先割一个相似多边形,然后让其探究所割那对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4. 知识生成策略
关键词:思品;道德;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91-1
目前我们对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品教育走出窘境的需要。当前中小学思品教育实效不高,这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们的教育往往重道德规范的灌输而轻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受教育,要求掌握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即所谓的“大道理”,在教师“一言堂”盛行的氛围下,很难激起学生主动要求实践道德规范的意志,更无从形成学生的主动人格,学生对德育敷衍甚至排斥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我们的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时候,由于缺乏道德判断能力而极易迷失方向。
我们想要实现思品教育工作从低效向高效的华丽转身,务必更新德育观念,把德育工作重心从重视道德规范的灌输转移到重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上来。
2.思品教育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广泛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使我们必须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金钱至上的批判,对新时期学雷锋的价值审视等等,都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价值混乱,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3.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单向性的讲解或接受现成的结论,喜欢怀疑与争论。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德性成长中又难免受情绪影响。尤其是存在社会不良风气、舆论导向片面、道德实践受挫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
4.中学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并通过道德思维上升为智慧,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复杂的虚拟或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从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道德思维能力的新理念。注重“规范”转向注重“发展”,着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形成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思维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呢?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它是以学生的模仿、想象、角色扮演活动来创造性地反映生活。让孩子在同伴合作中、师生交流中以及自我探索中进行角色的选择、模仿、揣摩、演练,建构出最优化的角色,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2.道德论坛法。道德论坛法是指给予学生一个真实或假设的案例,学生充分运用自身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推理、道德判断等思维形式展开对当事人行为方式的评价。道德论坛法是一种有效锻炼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探究方法。其中,道德两难讨论法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所谓道德两难讨论法是指当事人涉及两条或多条道德规范,而且这些道德规范在此情境中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道德两难情境所引发的讨论与思考,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理由有二:首先,同学间相互讨论与交流时,各种不同水平的推理、判断方式会发生激烈碰撞,自然产生一种探究欲望,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的过程中,会接纳那些比自己理由更加充分的推理方式,从而提升处于较低道德阶段同学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其次,虽然这种探究性道德两难情境答案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在其中尽量保持中立,但仍需加以引导。
笔者近日就曾去医院看望了一位朋友,耻骨、骨盆骨折。据他说,他就在路口停靠路边的一辆矫车的后面等待过路口,一位新手驾车开始没注意他,发现后刹车踩在油门上,把他拱在了前面小车的屁股上,司机松油门,再踩刹车,又踩在油门上,又拱了一下。一次事故,两次犯同一错误,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急刹车,为什么会踩在油门上?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肇事司机的错误原因。首先,他遇事大脑第一反应是刹车,他不愿意出事故,这说明大脑有刹车概念和意识,这是正确的。第二是动作,迅速踩下踏板。这就是一个习惯性动作,在紧急状态下,人的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事情来不及思考,就靠平时积累的习惯思维来处理问题,这就是潜意识或叫做条件反射。他忽略了正在行驶中的车,右脚下是油门踏板而不是刹车踏板,毫不犹豫地踩了下去,错了,再踩刹车,还是把油门当作刹车坚决地踩下去。这样,问题就清楚了,司机右脚下有左(刹车)、右(油门)两个踏板,而在司机的潜意识里,没有位置调换的概念,也就是说司机的潜意思里,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这个习惯思维是错把油门当刹车的罪魁祸手。
一个刚取得驾照的驾驶员,上路时间不长,“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我们就不得不从驾校的教学程序中来寻找答案了。
现在驾校是如何教学员的,我没调查,我只知道,我学驾驶时,驾校从安全的角度着想,把油门线拆了,学习过程中一律用怠速行驶,不用油门,右脚始终放在刹车上面,出现情况就踩刹车,“脚下的踏板是刹车”的概念,一入驾校就形成了,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这一概念逐渐被强化而形成了习惯,既便有路考,由于学车的人多,学员上车训练的时间太少,油门和刹车的互换强化训练不到位,“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的思维定势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得到彻底的纠正。再则,路上练车速度慢,刹车可以从容思考,这个错误不明显,一遇到紧急情况,问题就暴露了。多数学员都是个人自觉加强训练来克服这一思维定势的,但仍有相当一些人以考证为目的,自我强化训练不足,为自己留下了交通隐患。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也就有了打开症结的办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一、主考机关要提高对路考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对刹车停车,要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出现把油门当刹车者,一票否决。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唯有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后,才能进入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去,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化学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课程标准之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依赖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设计技巧、教师个人的激情和魅力。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应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科学,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优美的语言和高昂的激情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融感彩于枯燥的、条条框框的化学知识学习之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为此,我注意了自己的衣着形象,上课开始大声喊“上课”,随班长的“起立”声,把学生的状态激活,将其注意力拉进课堂,讲课注意语势的变换、抑扬、停顿,把故事、生活、科技、新闻融进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的感觉中下课了。
二、培养学生阅读教材
教材内容包括概念、实验、结论、例举等,这些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每一句的内涵和外延都要仔细品味。有些教师自己不仅吃不透,也不安排学生阅读,而是凭自己的大致理解去教书。久之,不良习惯养成,在运用化学语言表达时,总是不准确,答题是会做而不得分。我们知道每年高考化学试卷的阅读量都很大,题目读不透、读不细,就很难正确答题。我常告诫学生,学不会阅读,各科成绩不可能有大的提高。我在化学教学中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教材的习惯。
1.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
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概念之间的区别。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3.图形的阅读指导。
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和实验结论,让学生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作解释。
对于曲线图的阅读,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4.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几个方面:看数据的大小;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5.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
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从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三、师生的心理换位
课堂上最要不得的是一言堂,不管学生的表情、心理,只是按照自己的备课讲呀讲,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一堂课下来,教的任务完成了,不问学的效果如何,事后还埋怨学生太笨了,讲过的还是不会,等等。我们教师要通过心理换位思考一下,察言观色,循循善诱,设置知识梯度和层次,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有效化。
1.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注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如在讲SO 的性质时,把SO 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而后又变清。学生们联想到CO 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令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学生们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是否一定是CO ?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CO ?怎样检验SO 气体中是否有CO ?怎样检验CO 中含有SO ?学生通过与教师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SO 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
2.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教师应时刻按照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加以生活化和通俗化,由浅入深,化整为零,层层递升,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3.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立即意识到这一点,断然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是想学生之所疑的重要性,这里,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
4.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深了,经久难忘。
总之,化学教学要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可大包大揽,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钻研,细心思考,广泛涉猎,大胆设疑,灵活运用的能力。也不要害怕学生学习过程中暂时的缺点和问题,正是问题的存在和修正,才使得学生的各项素质得以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