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51: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乐业县的林业生态环境已经在逐步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乐业县的全体人民正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1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乐业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麓,多中山地貌,山岭连绵,早期是百色地区的一个林业大县,森林的覆盖率高达89.5%,但是在60~80年代曾经遭遇毁林开荒,大量的植被被毁。自然恢复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41.3%。随之而来的洪灾、旱灾、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森林植被的恢复。
90年代以后,乐业县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一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变了恶性状况。如封山育林、造林灭荒、赶玉米下山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000年以来,乐业县更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努力培育森林资源。2000~2009年,全县累计造林17441.4hm2,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67%提高到2009年的76.4%(见表1)。
森林的覆盖率提高了,但是单位面积的蓄积量不足。所以,不但要积极造林,更要科学护林。
2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乐业县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很脆弱,主要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炼山造林毁灭植被,只重视造林,却轻于管理造成的。
2.1 靠山吃山,意识薄弱
乐业县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县区,百姓依然抱着“靠山吃山”的思想。目前,百姓的“燃能”来源依然是砍树伐薪,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作为薪柴。村民只顾眼前的利益,环保意识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本意识不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因此过度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2.2 炼山造林,毁灭植被
“退耕还林”的造林政策是好的,只是林农为了追求造林的经济利益,多采用“炼山式”造林,对立地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极大的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林的同时也在变相的破坏灌木丛类的低矮植被,这是很多林农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2.3 注重造林,轻于管理
面对荒山,人们急于追求造林的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对林木的选择和管理,导致树种和林种趋于单一化,导致病虫害严重,不但经济效益降低,生态功能也在退化。因为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也比较大。
有统计表明:1999~2009年,全县森林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灾害面积为3946.2hm2。其中,病虫害受灾面积为10.6hm2,占0.3%;火灾受灾面积为16.9hm2,占0.4%;气候灾害受灾面积为3918.7hm2,占99.3%。气候灾害是引起森林灾害的主要因素。
2.4 自然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认识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在短期内效果不够明显。所以人们对自己的乱砍乱伐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认识不够。
3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问题解决
3.1 加强宣传,健全森林法制
乐业县相关部门要对林区百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百姓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识到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对毁林开荒、滥砍滥伐、乱占绿地者,要严格按照《森林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执行。
对于《森林法》也要不断健全,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出相应措施。对于热点、难点的纠纷要做好调解,尤其是要加强对森林火灾肇事者的惩罚力度。严防火种上山入林,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火灾;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的指挥体系和扑救预案,以应对自然火灾的发生。
3.2 退耕还林,加快生态林的建设
与1999年相比,2009年全县各类土地面积归纳为八增五减。由表2可以看出八增是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乔木林面积、竹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面积增加;五减是区划总面积、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被占用林地、辅助生产林地面积减少(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乐业县林地新增面积为19986.6hm2,净增率13.8%。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2001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使林地增加;一些石漠化裸岩地等封育造林,逐渐转变为林地。
3.3 混交营林,防治病虫害发生
混交造林比纯种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混交营林植被种类多,可以为鸟类和有益的生物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有效阻止了病虫害的蔓延。乐业县的混交林有杉木和马尾松,毛竹和桉树等,一般选择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生长迅速,有实践证明混交林的生长速度比纯种林要快20%~45%。混交林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省造林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提高生态效益。
3.4 发展沼气,改变农村燃能方式
目前,乐业县百姓燃能的主要来源是烧柴、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干草,或者是上山砍伐林木。每年都会因为“伐木为薪”而毁坏大量的林木。因此,改变燃能方式也是“护林”的一大举措。
如大力发展沼气池,应是比较实用的节能方式。农村里用来发酵沼气的原料比较多,像人畜的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密闭在沼气池内发酵,就可以产生沼气用来燃烧。沼气用途很广,除了用来烧水做饭,还可以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只要沼气池建造合理,沼气的利用率很高。经过发酵的沼气废渣还是营养丰富的肥料和饲料,可以重复使用,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完全可以代替薪柴和秸秆作为燃能利用。
3.5 开源节流,调整采伐的结构
森林资源的管理要实行领导责任制,把林业经营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中。调整森林采伐的结构,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促进森林的生长量与消耗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经营好现有森林,大力发展工程造林,以便扩大森林面积。
3.6 全民造林,营造生态公益林
植树造林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森林的生态效益人人享受,那么人人都有责任为我们的绿色家园出一份力。乐业县的全体人民,如果能够每人每年一棵树,统一规划,人人造林,那么乐业县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将是一座“天然氧吧”。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关键是人们的意识问题,如果大家都能时刻想着环保,自觉做到环保,那么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很容易的事。当然,这一思想觉悟的提升还需行政手段来推行,法制手段作保障。等人们的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 黄有念.试论乐业县生态环境评价及保护对策[J].大众科技,2009(09):(223).
[2] 李桂珍.简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4).
[3] 汤家礼.呼唤绿色技术革命[J].海洋世界,2011(08).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于环境方面我国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它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从而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目前的生态旅游遭到了严重破坏,阐述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循环经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8-01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罗斯·拉斯科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生态旅游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该遭受到破坏。由于对生态旅游的模糊化,生态旅游的实践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它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与它的基本内涵背道而驰的现象,严重缺乏管理和规划,因此许多的旅游景区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
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型,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2]。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三个行为原则。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4]。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为基本原则,处理好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生态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相互统一。强化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克服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倡导绿色生态旅游、文明生态旅游,改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应充分调动公民、个人机构和政府机构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满足当地居民对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防止因为贫困而造成的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掠夺。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6(1):20-25.
[2]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2.
[3] 杨桂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36-38.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总结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植被问题和渔业问题,并提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潜在问题;建议
水位的涨落带又称消落带,是由于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段,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1]。在人工调控下,三峡水库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与天然河道明显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对库区消落带的影响逐渐加大。加强消落带区域的生态保护是三峡工程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污染现状
1.1 工业污染
三峡库区消落带最重要的污染是铅、镉污染[2],其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废渣。铅能使土壤肥效退化、土质降低,从而让农作物不能有效顺利地生长。此外,被农作物吸收后,这些有害元素将会通过生态平衡中的食物链传送到人体内。镉在环境中具有稳定、积累和不易消除的特点,通过食物链富集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镉污染可能最终引发“痛痛病”。
有研究报道,通过多种方法评价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为镉,生态风险影响因子的顺序为镉>锌>铅>铜>铬,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的顺序为镉>铅>铜>锌>铬,消落带地段大部分断面存在中等潜在生态风险[3,4]。
1.2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附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洗菜、洗衣服、冲洗厕所等产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对消落带水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为了库区消落带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库区消落带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5]。
1.3库水的影响
消落带的形成是由于库水的季节性水位涨落,这样就会使消落带地区的土壤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是库水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断地在土壤中富集,进而对土壤的生理性能产生影响。土壤被淹没时,土壤中的养分、污染物就会被溶解和吸附在水体中,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被淹没的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释放量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大约占10d内释放总量的80%~90%,随着时间的增长,释放量就越来越少。水中的有机物质及部分固体颗粒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之后到土壤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补充土壤的有机物质,进而改良土性。污水中也有氮、磷等有机元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保持肥力。但这种情况下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当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造成土壤污染[6]。在被浸泡过的土壤上栽种的农作物的产量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7]。水对于岩石中矿物质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运动、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母岩养分的运输存在差异。根据试验研究表明,8%和12%的水分处理与自然状态下氮、磷、钾释放比较,其增幅均达显著水平[8]。因此,库水会加快库区消落带紫色母岩养分的释放,使大量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库区消落带主要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紫色土壤保肥能力差也是消落带农作物产量低的一个原因。季节性的水位涨落会加剧水土流失的趋势,使土壤中的养分向水体转移[9]。
2潜在问题
2.1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易引发地质灾害。整个三峡水库大部分区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层稳定性差,加上库区沿岸人多地少、人类活动频繁,是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10]。三峡大坝的建成后,水库的蓄水量增多,库岸两侧岩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使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造成两岸坡地稳定性减弱,从而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1],严重威胁库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库区安全。例如1998年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就在库区云阳县形成了近10处崩塌和滑坡。三峡水库恢复正常蓄水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个月的高水位,长时间江水浸泡,再加上三峡水库在春、夏两季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的落差,必然会造成沿库岸大面积坍塌、滑坡,引发地形变异[12]。二是易暴发流行性病疫。消落带是水位的涨落地带,会受到水陆的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直接滞留在消落带上;高水位时,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易扩散[13]。这2种环境都易引起各种相关的病原体、致病菌滋生,特别是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污染严重的消落带将成为各种相关病菌、寄生虫的滋生源及异味和恶臭的散发地,并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疫情的发生和流行[14]。
2.2植被问题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整个系统提供物质能量来源,是系统稳定的基础。科学植树种草是优化消落带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减轻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落带植被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消落带植被的功能很多,具体的可以分为4个功能:一是减灾功能。三峡水库蓄水后,垂直距离几十米的陆地被水淹没,而库岸多是残坡积物,含水量的增加就会减少其稳定性,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水位的升降导致干湿变化从而引起岩土体的膨胀,导致库岸失稳。二是经济功能。消落带的植树种草及后期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此外,果树、蔬菜的种植可为农民创收。三是净化环境。三峡水库蓄水后,流速减缓,扩散能力减弱,水流自净能力降低,环境污染加剧。某些草本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待到一定时段将其收割,就可将污染物带出水库。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学价值,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享受[15]。目前,三峡库区的众多支流及支流入干流的库湾区可以利用的消落带区域较大。因此,有足够的消落带土地可以用于植被生态保护。
2.3渔业问题
三峡库区消落带能够有效利用的地段多位支流河口区域淹没后形成的“猪肚”形成湾,部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支流河道蜿蜒,水体交换受“肚头”制约,在此类水域从事养殖,若生产方式不当或生产规模失控,很容易出现局部水质富营养化污染。因此,在规划、实施消落带渔业开发时,必须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各类水域确定的水质标准和区域,认真评估不同养殖方式和生产规模的影响,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以控制污染[16]。
3建议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应首先对不同蓄水点消落带的形态、范围、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区域消落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和三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要求,制定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分功能区;并依此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指导依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在工农业的生产中一定要尽量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励企业家建立物料循环,这样就可以让污染物作为原料得到再次的利用,使已污染的区域环境尽早得取治理与生态修复。
4参考文献
[1] 涂建军,陈治谏,陈国阶,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2,20(6):712-717.
[2] 陈梓云,彭梦侠.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镉污染调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4):494-495.
[3] 傅杨武,祁俊生,陈书鸿,等.三峡库区苎溪河流域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土壤通报,2009(1):168-172.
[4] 付川,潘杰,牟新利,等.长江(万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2):110-113.
[5] 魏复盛,张建辉,何立环,等.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关键在源头控制与削减[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2):4-9.
[6] 杨钢.三峡库区受淹土壤污染物释放量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报,2004,18(1):111-114.
[7] 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等.长江上游紫色母质养分溶出及环境效应预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79-183.
[8] 邹强,刘芳,杨剑虹.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3):266-270.
[9] 傅杨武,陈明君,祁俊生.重金属在消落带土壤-水体系中的迁移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24(5):8-11.
[10] 温铭生,李铁锋,王连俊.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4):103-106.
[11] 郭跃,杨华,赵纯勇,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体系构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5-9.
[12] 苏维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21(2):32-34,41.
[13] 胡百万,王晓鹏.三峡库区重庆市长寿县大桥滑坡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2(S1):312-313.
[14] 何再超,郑钦玉,马杰,等.三峡库区消落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5-7,44.
【关键词】绿色会计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恶化、局部改善、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对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日益坚定,绿色会计由此产生。绿色会计是传统会计和新型会计核算的融合,是通过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传统会计准则下,企业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带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压力。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下,发展绿色会计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成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改善作用。
2 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2.1 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企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其在环境方面达成可持续化的使命。当前我国一味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空气污染严重、森林的覆盖面积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顾一切掠夺资源,缺乏社会意识。企业应当将生态环境成本归入会计核算的成本之中,来达到经济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绿色会计是企业在生态环境现状下发展经济的的要求。
2.2 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今企业的发展成本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成为企业应当考虑的新型成本之一。企I要想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不应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应当把目光放在长远之处,考虑环境成本。企业要想长久的处于发展阶段,应当从现在做起,将环境成本等内容纳入会计核算当中,时刻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要转变目前高投入低产出、消耗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发展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绿色会计准则。
2.3 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中国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进或投资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掠夺本国有限自然资源的低级生产项目,更需要企业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指引投资和引入的方向,以便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权益,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同样,绿色会计也需要各个国家加强交流,共同推进,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共同研讨可以达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2.4 绿色环保成为新世纪主题。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以及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世界各地各级盛事都将绿色环保作为不可或缺的主题。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北京市人民就被要求节能、节电、节水,进行垃圾分类、报纸回收、无纸化办公等一系列环保工作。
2015年,主持人柴静以其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为引,以空气污染问题为中心,深度调查了当前中国的雾霾问题及环境污染的现状。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就引起巨大的反响,原本就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环保问题再一次获得人们的关注。要改善当前环境状况,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推行势不可挡。
3我国绿色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绿色会计被引入我国的时间晚、发展缓慢、实践经验不足。上世纪80年代,绿色会计才被引入中国。90年代初期,关于“绿色GDP”的研讨,才让绿色会计在我国取得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仍面临许多阻碍。
3.1 绿色会计理论系统不完整。由于绿色会计这个新型概念在我国引入的时间较短,故其理论发展要优于实际操作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公司不完全了解绿色会计,或者说不明白应当划入绿色会计考虑范畴的事项、具体要素以及核算方法。绿色会计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过短,相关研究人员较少,相对于传统会计不断的完善和适应我国现实情况的变动,理论系统并不完整。
3.2 绿色会计尚未得到企业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总量上升极快。在此背景下,没有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面临的难题。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呈良好态势,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崛起,使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大步前进。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样给企业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知环境危机已悄然而至。传统会计中的利润核算只需要企业将销售额减去销售管理等传统成本,并不考虑环境成本。由于企业的不重视,报表中显示的利润远远高于考虑环境成本在内的实际利润,导致企业利润虚增。企业只注重利润,自然也就不重视绿色会计。
3.3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绿色会计的优势正在逐渐被社会以及公众所接受,相关理论不断完善,然而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复杂,不能明确界定,具体核算内容也不确定,不能有效识别。相关法律规则尚不健全、环境的成本难以测量,致使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在我国,大多有关绿色会计研究仍处于理论阶段,尚未形成具备实操性的会计方法,研究人员不能从实际操作中得到问题反馈,也就不能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完善相关制度,这为绿色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难度,成为阻碍绿色会计在我国跨越完善的又一道障碍。
3.4 缺乏绿色会计相关会计人员。相对于传统会计人员数量而言,绿色会计人员数量少,缺乏相关人员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绿色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当前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中,很少涉及绿色会计,有关教育不足,学生了解的知识也不够。而且政府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对此不够重视。作为为人民做主的政府,面对企业追求非法利益,官僚者们选择视而不见,势力者们选择眼观测色,这就使得绿色会计的进程缓慢。
关键词:清洁燃烧炉具;推广;问题;现状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7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步入21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对环境破坏的积累,所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我国将环境保护列入了发展战略。任何发展都是依赖于自然大背景的。炉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因此,对清洁燃烧炉具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概述
1.1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意义
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为解决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满足并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全方位的生产生活优化改革。例如,推广风力发电、工厂生产建设利用清洁型材料、化工工厂进行生产工艺革新等。但是保护环境还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例如,少开车、节约用纸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部分农村地区来说,现阶段仍然在利用煤炭取暖,这对生态环境十分不利。因此,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针对人们的生活,进行了清洁燃烧炉具推广[1]。
1.2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现状
为解决我国当下的环境问题,立足于人们日常生活,推广了清洁燃烧炉具。清洁燃烧炉具一经面世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支持。因为清洁燃烧炉具具有干净、清洁、热效能高等特点,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并且我国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虽然清洁燃烧炉具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但是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清洁燃烧炉具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迟迟不前”。我国的清洁燃烧炉具推广现状整体呈现为上升趋势,但是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2]。
2 刍议清洁燃烧炉具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问题
我国的清洁燃烧炉具生产商家并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各个私有企业。而对于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普及计划,往往也是由当地政府实施招标,然后选择1家公司作楹献骰锇椤5是这种类型的招标主要集中于每年的中旬,合同的签署往往在年末进行,这就使得合作企业不敢在这1空挡期中大批量生产机械。当政府告知企业生产量时,往往要求的时间较短, 所以企业就需要加班加点的生产,最终导致生产的机械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对于农户买进设备给予了优惠政策,但是这种补贴政策,仍然弥补不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问题,用户将会承担部分优惠政策,但机械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3]。
2.2 人本问题
现阶段对于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在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普及。很多用户认为并没有使用清洁燃烧炉具的必要,再耗费资金来购进一个生活“复制品”是十分不明智的。并且随着清洁燃料的不断发展及普及。煤炭价格持续走低,这便成为了很多用户不愿放弃“省钱”的燃烧炉具,去购进新清洁燃烧炉具的主要原因[4]。
3 结论
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对所做的事情负责到底。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来说,应该立足于生活根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企业或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发展大计。虽然现阶段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但是这些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王饶.清洁燃烧炉具补贴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河北省任丘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29-30.
[2]孔颖.我市大力抓好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N].衡水日报,2015-09-11(A02).
20世纪的大幕已经落下,对20世纪的反省却才刚刚开始。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恰当的。虽然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20世纪的现象,但如此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破坏,确实是由工业革命以后这一百多年所造成的,而非历史上的常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浪潮。
日益严重和突出的环境问题,有人为和非人为方面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几千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同自然环境进行艰苦斗争的同时,既发展了自身,又异化了自然,破坏了自然环境,并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在当前,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成为很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尽管各学科在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上,研究的角度、采取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本质上生态与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价值问题。从这种“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角度来思考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的相关问题具有更为深刻和普遍的意义。
相比其他学科领域,艺术界的反应却有些迟缓,版画创作方面关于生态环境的相关创作较为缺乏,但是还是有部分版画家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现状,特别是我们面临21世纪的到来,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期间,回顾和思考工业革命以后的这一百多年间,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创作题材无疑应成为我们版画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目前随着社会变革加快,世界各国对物质需求空前增多,对自然的掠夺愈演愈烈,人们生活喧嚣尘上。近年来,版画家用作品和图示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如版画家付河江先生的《城市景象》系列作品就是一组非常经典的反应环境问题的作品。在这组作品中,付河江先生运用“数码版画”这种现代手段表现现代都市某些图像和图形,结合城市所特有的符号和一些极端抽象形式的元素,使他们有意无意的重叠、交错,形成另一个空间。在他的作品《城市景象・限速》中,作者大量运用漏腐和平腐的版画技法,把楼房、道路、汽车、天空等腐蚀成大片的黑色和深灰色,并结合大量随意的,不同粗细的,错落有致的线条,营造出沉重并令人窒息的画面,他作品深刻的反应出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天空中大量使用漏腐和平腐的版画技法,恰到好处的刻画出受到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的城市空气现状。目前,中国许多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云里雾里”,中国的部分城市受到空气污染太严重,以至于成为了卫星观察不到的城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内汽车不断增多,汽车尾气污染已经达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人们的鼻孔和衣领都会很快变黑。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会给人带来各种呼吸道疾病,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版画家熊永平也是一位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版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他的系列作品《红色器皿》、《蓝色器皿》、《灰色器皿》中,作者大量运用重复的符号――矿泉水瓶、一次性塑料杯、饮料塑料瓶,按照特定的排列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作者之所以运用重复的符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强调画面的环境主题。白色污染在我国城市里是随处可见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在石油中提炼而成,被随手丢弃后它却属于不可回收类垃圾,所以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水杯等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出现确实在人们生活中带来很多便利。但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后常常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
本人系版画专业的学生,深感生态环境改变影响了版画艺术形式的表达,根据本人所读全国版画展、国际版画展图录中认识到诸多反映生态危机之下的视觉图像和版画审美观的变化。本人一直在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创作了一批与生态环境题材的版画。在《高原精灵的哀嚎》中,我先用1:2的强硝酸把整块锌版腐蚀切割成31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锌版。在画面的中心,我用10块较大的锌版来刻画藏羚羊被猎杀的各种惨状,每块锌版刻画一个藏羚羊被猎杀的场景,画面可能会让人觉得过于血腥,让人感到不适,但是这些确确实实是人类的行为,是人类使这些可爱的高原精灵走到了灭绝的边缘!重复的,血粼粼的画面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警示人类,警示那些仍然继续杀戮动物的人们。画面四周随机的散落这11块小一些的锌版,锌版上面写着最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已经灭绝的11种动物的名字,这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强调画面的主题――高原精灵藏羚羊会是下一种灭绝的动物吗?最后,在画面中还随机摆放了10块锌版,锌版上只有用漏腐做出的一些肌理,并没有进行刻意绘画。为什么要摆放这10块只有自然肌理,而没有进行刻画的锌版呢?从大环境来讲,在我们的地球上,像藏羚羊这样,正在受到大规模杀戮,或者因为人为、非人为的活动濒临灭绝的动物还有多少呢?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13-01
1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伴随而来,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环境问题在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层面,而是扩充到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时空格局进行度量,并通过监测生态条件和变化因素,从而获得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变化趋势。从监测对象上来说,生态环境监测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有所不同,与工业污染监测也有所不同。目前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在于宏观的、大范围的生态破坏问题,主要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机综合影响的优势。因此,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草原、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农田以及物候、气候和动植物等。在研究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时,生态监测是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是发展生态监测的基础条件。充分理解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概念,能更好的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技术的分析。
2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分析
2.1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在生态环境环境监测中,其核心原理是准确性原理,即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活动得到的生态环境信息是历史的记录,是环境历史的实际反映。因此,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在满足准确性原理时,就必须实现以下三个基本原理。
1)代表性原理。所谓代表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具有有限的点或断面代表“无限”的环境整体,并以有限的采样频率来代表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同时,以有限的数据信息来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
信息。
2)完整性原理。完整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需要采用生态环境的要素、相素以及环境压力等组合而生的监测模式,来反映生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这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性的体现。
3)规范性原理。规范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来综合反映环境监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深刻体现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精密性。
2.2监测对象
1)监测的范围。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范围包括城市、农村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其范围既是流域性的,也是全国性。具体范围的划分应根据需求和目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划分。
2)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保护部门、相关的资源部门等。
3)环境“相素”。环境相素主要包括:同一个环境要素和环境介质中的多种监测,例如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等;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态相和固体相等。
3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技术分析
3.1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流程分析
1)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在进行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时,首先要进行实地调查,即根据受监测区域所反映的特点,对实地的气象、季节以及地形等因素进行分析,做好现场调查,对调查的信息进行收集汇总,为后期的环境监测提供充足的判断依据。
2)确定监测项目。在环境监测项目的确定中,首先要确定环境监测布置和采样的时间和方式,选择正确的样品保存方法,做好环境样品的分析和测试工作。
3)得出处理数据,上报数据信息。在完成了实地调查和信息收集之后,通过数理计算方法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同时,将最终确定下来的信息进行复审,确认无误后及时上报。
3.2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
在选择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之前,必须结合生态环境监测对象现有的条件,并充分的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来制定最佳的监测方案。总的来说,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技术方案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点的选择,环境监测的内容和设备,环境监测的场地以及监测数据的处理等;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生态环境监测问题模型,最好监测规划和评价等。
目前,在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方面,最常见的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的监测,这种平台必须以当前最先进的3S技术为支撑,配置大容量的计算机装备和信息处理装备。3S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处理技术、遥感技术以及GPS等,这三大技术构成了全球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的监测一体化系统。
3.3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技术改进
1)作为最先进的3S技术,在其应用于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与地面的监测技术相结合,实现宏观和微观兼得的全面的生态监测。
2)实现一体化的网络设计,在生态环境环境监测中,建立一体化的网络设计,根据生态环境的变化,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中由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发展为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价,实现了生态监测的预警机制,提高了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类型以及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相应的制定出不同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重视对生态环境动态的监测,时刻掌握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变化。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将被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深层次的服务于环境管理中,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屈红艳.生态环境监测及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185.
[2]姜必亮.生态监测[J].福建环境,2003,20(1):4-6.
[3]孙天华,刘晓茹,傅桦.浅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
27(3):78-81.
环境是当今国际的普遍问题,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飞速,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我们的生存环境却愈来愈恶劣,化社会对大气、水、土地的污染和破坏日趋暴露,人们逐步认识到是自身的需要和行为造成了生活环境的恶化。对认识的贫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误解,已使我们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1998年长江洪水的量级小于1954年,而中下游水位却普遍比1954年高。人类活动导致流域内湖泊缩小、调蓄能力降低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惊动全国的春季沙尘暴,其主要沙源是森林——草原过度地带耕地和草场退化造成的沙荒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因此,本人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等内容。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等。而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本人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危急,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199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2100万吨,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一些大城市儿童大约有十分之一患有哮喘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大气环境的严峻状况。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狂潮让全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身陷其中,8000余人感染,700余人丧生。这次突发性公共环境污染事故与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大规模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本人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环境方面同样适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极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由于人口不断增长造成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城市化问题,现在世界上所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过快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也不例外。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毁坏了一定的森林和草地,给城市化还带来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拥挤、住房紧张、污水处理不当、供水不足、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和人民健康受到损害等。人口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使生态受到破坏,使环境不断恶化。
第三,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普遍较低。一个国家的国民环保意识如此,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四,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本人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关键词:新疆 环境问题 原因分析 宣传 思路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149-01
新疆维尔吾自治区是一个工业化初期的资源省区,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经济实现了年均10.4%的高速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5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高。长期以来,新疆的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走的是一条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这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替代关系,提供了推脱环境问题责任的空间,但是绝不能成为人们破坏环境的借口。此外,我们要知道,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体现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好的环境,可以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而更快的经济发展,又可以为环境相关技术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1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自然环境的恶劣多变
在气候上,新疆处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降水量不足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四分之一,由于其占据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候的影响,导致其生态环境系统极为薄弱,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壤易碱化、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等现象。总体上看,这种先天不足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相对较低、生态问题严重的主要成因,是阻碍新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2 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人为因素是导致我国新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首先,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其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导致以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为代价的行为日趋严重(例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渡开垦);最后,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等。
2 新疆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思路
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新疆的生态环境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全国环保系统将通过实施基础能力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科技支撑和人才培训交流六项对口援疆工程,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疆环境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新疆环保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争取从环保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学习调研与检查等有效形式,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整改和完善,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2.1 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上要有新突破
我们要始终坚信,群众的地位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中所遇到各种问题,把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在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上有了明显的减缓,同时加大了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把水、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解决好一切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2.2 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的生态治理原则
我们都知道新疆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区,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当地水资源的供应状况,以及生物物种的进化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的生态治理原则,保持当地生态环境快速稳定发展。
2.3 利用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节水机制
在新疆这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节水机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补偿奖励机制。由于水资源是供水单位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为了鼓励供水单位有效地节约用水,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每个供水单位的节水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偿和奖励。其次,惩罚奖励机制。从根本上讲,用水人是节水的主要群体,对此,国家和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节水指标,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我们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未完成的用户,我们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对实现群众自觉节约用水提供了很大的督促作用。
2.4 加大环境执法和宣传教育力度
未来一段时期,新疆的环境法制工作要做好: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既符合新疆环境实际,又满足新疆境内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三是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倡导绿色文明,推行绿色消费,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从每个人做起。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其能源结构和地理位置等多种条件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应调整能源开发、产业结构,实现经济促生态,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争取若干年后,把新疆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重塑丝绸之路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徐贵青,魏文寿.新疆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4(1).
[2] 李建,张鹏,吴月,等.新疆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9(3).
[3] 薛乃川,安尼瓦尔·阿木提,贡璐.新疆近十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