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51: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力行业信息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电力交易的完成将更加依赖于基础数据的计量,以及不同参与方相关信息的交流,因此对信息平台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大。行业竞争决胜的关键也将变为能否建立下一代的智能化电力信息网络,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安全的运行、更高效益的应用。
一功能一平台的后遗症
在电力行业,很多重要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如电力市场运行和评价系统、电网分析决策系统、电力企业级ERP系统、供电企业营销和电力商务系统、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发电厂级别监控信息系统(SIS)等都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各种IT信息化应用之初,企业是为了实现一个单独的目标而去购买与之相关的系统与软件,这就造成了“有多少个功能就有多少个系统”的问题,其结果是企业内的IT系统变得愈加复杂。
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在对基础系统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之后,在系统之上引入了应用的概念,这一变革使得IT架构的整体价值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应运而生了诸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HR(人力资源)、SCM(供应链管理)、财务、企业语音VoIP等,部署在企业网络之上的IT应用。但是随着这些应用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逐渐意识到这些应用虽然都整合入系统,但并没有真正融合在统一的网络基础上,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层,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
同时,新应用的不断扩展,不仅使得网络承载量增大,网络结构日趋复杂,还增加了整体网络的维护需求。新应用的加载,有时超出了网络的承载能力,出现了作用受限制或闲置的情况,从而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这种种困难都对电力行业的承载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现有网络不断改进升级,并不断强化电力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和企业级数据中心,以保证各种智能化应用的执行。
归纳而言,信息网络完善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数据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流动,带来了安全性的隐患。随着IT系统成为企业战略性的资源,稍有不慎,即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其次,众多IT设施和应用的部署,带来了IT系统的复杂性,电力企业决策者们在为不断增长的IT投资和复杂系统所需付出的高额维护成本而头疼。第三,电力企业潜在的IT应用需求仍在不断涌现,在推动IT系统变革的同时,如何实现有效的ROI(投资保护),是每个企业IT决策者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
智能网络解围
在后信息时代,终端用户需要的是能够更加智能、更理解用户需求的网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智能化的网络基础为什么是必需的?首先,各种不同应用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大了电力企业的IT投资,同时也使得企业大环境内的IT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随着这种现象的加剧,“统一换装”显然是不可行的,这种隐约的压力变得愈加清晰。其次,数据在各种应用之间的流动并非是从A系统到B系统这么简单,它们的线路是非常曲折且复杂的,而这就造成了安全风险的提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业界的一些厂商提出了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概念,希望能够对复杂且各自独立的各种应用进行统一的整合、封装与分配,进而节省主动响应业务需求。然而,如果企业的IT系统没有从网络基础架构上对此做出回应的话,那么无论是提升IT设施在商业运营中的影响力,还是提升IT的灵活性,加速IT技术变革都只是空谈。
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导向网络架构(SONA)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它能协助电力企业在构建IP网络平台方面展现其独特的价值。SONA使得信息在企业IT网络内部能够智能流动,从而整合IT系统,剔除冗余设施,提升网络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21世纪是一个市场全球化、需求多元化、竞争激烈化、战略短现化的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能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财务信息,从而增强决策有用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目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厂网分离、资产重组、竞价上网、区域联网等一系列的改革进程,电力企业进入空前的大竞争、大发展时代。然而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却是情况迥然:有的企业只是初步实现了财务电算化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很小;有的企业只是实现了财务、物资的部门链接,提高了工作效率,财务管理信息对高层决策的影响不大;有的企业初步实现了财务、物资、生产各部门的信息集成,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局域网,财务管理信息对决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是很明显。由此可见,大部分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仍然滞后,财务管理信息对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决策有用性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当前,电力企业面对煤价、水价、材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电价低等不利因素,企业要发展和壮大困难重重,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无疑对缓解这些压力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决策有用性。“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理念应该深入人心。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对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存在认识误区。目前在许多企业里,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实现电算化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对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事实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第二个阶段: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由于电力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集中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实施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才能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作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集中化管理就是实现信息集中,目的是为了信息共享,而实时的信息共享又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必要的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现在,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领导、财务主管能够在世界各地随时查询信息、分析问题、指导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并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2.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会计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前许多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仍很薄弱,部分企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不能准确提供完整的实物信息,企业对信息的监控体系不尽完善,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信息的不真实,直接影响企业的科学决策。而科学、有序、先进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电力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薄弱显然是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为日益满足电力企业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3.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目前,电力企业里的财务管理人员很多,对会计业务也很精通,可是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却不多,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的信息化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有限,另外,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对运行会计软件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所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缓慢。
4.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三、加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成为企业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加快财务管理时效、提升财务管理效能以及增强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于是,加快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1.消除认识误区,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新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树立财务管理信息化新理念,加快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合理调配是现代大企业、大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2.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复合人才。
2.1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避免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滞后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规范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2.2努力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当前企业缺乏复合的人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训。企业要对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参与相关软件的培训和学习,这种培训成本不高,但是能与很多企业的同行沟通和交流,针对性也很强,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次,从工作中出素质、出质量。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员工,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从实践中锻炼人才。最后,建立人员培训制度。企业必须在系统建设初期开始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在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以提高财会人员及其他员工的相关业务素质。
四、实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规范企业管理运作模式
与会计电算化不同,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集团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撑,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一本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五、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1.通过信息集成为决策服务。要完善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信息的集成,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联系,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集成程度,建设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并建立部门间信息流通制度,保证信息流能在企业各部门间顺利流通,实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和数据共享,有效利用财务信息中的相关创新技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真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财务、物资、生产管理的顺序分阶段推进,否则在没有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孤立地建立起各自的子系统,对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会造成极大的投资风险。
六、实施ERP系统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导向
ERP是在全球市场环境下,从企业全局角度对经营与生产进行的计划方式,是企业的综合集成经营系统,也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主要侧重于技术信息的集成)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实施ERP系统化管理模式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成功实施ERP系统集成的只占实施企业总数的30%,成功实施电力企业的ERP系统化管理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要进行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培训,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目标,分析企业是不是到了该应用ERP系统的阶段,在财力上企业能不能支持ERP的实施,基础管理工作有没有理顺,人员素质够不够高等。
2.项目实施准备阶段。
2.1项目组织。项目组织应该由三层组成,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业务组,每组成员应该各负其责。
2.2数据准备。在运行ERP系统之前,要准备和录入一系列基础数据,需要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以便系统能够安全运行。
2.3系统安装调试。在人员、基础数据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就可以将系统安装到企业中来了,并进行一系列的调试活动。2.4软件原型测试。这是对软件功能的原型测试,也称计算机测试。由于ERP系统是信息集成系统,所以在测试时,应当是全系统的测试,各部门的人员都应该同时参与,找出不足的方面,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以便接下来进行二次开发。
3.模拟运行阶段。这一阶段进行测试和模拟运行,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小组应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完成模拟运行工作后,还要经过企业最高领导的审批和验收,以确保ERP的实施质量。
4.新旧系统并行。这一阶段ERP系统要和原有的软件一起运行,看每月新旧系统运行是否一致,如有差异,应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直到ERP系统和旧系统无差异。
5.新系统运行。当新旧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差异,说明新系统已经能够独立运行,新ERP系统就能够开始在企业中完全应用了。以上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保证ERP系统最终顺利在电力企业中实施和应用。
关键词: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信息化;电力行业
一、设备管理概述
(一)设备管理的意义
设备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是在设备维修管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设备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又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设备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设备一般占到60%-70%,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国内外设备管理与维修体系的发展
设备管理是在设备维修工程学和综合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设备管理中维修管理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事后维修阶段(BM,Breakdown Maintenance)(1950年前)事后维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目前仍然保留这种维修方式。
2.预防维修阶段(PM,Preventive Maintenance)(1950年-1960年)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为使每个机件都达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图1-1所示为设备磨损规律。
3.生产维修阶段(PM,Productive Maintenance)(1960年~197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采用此维修管理体制,生产维修体制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它由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四部分内容组成。
4.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形阶段(1970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月一尼斯・巴克提出设备工程学思想和日本在借鉴学习美国生产维修的基础上形成的个员生产维修体制(Production Maintenance)的出现,世界各国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模式。
(三)设备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而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宇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
(四)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发、送、输酉己用电设备连接而成的大系统,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状况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也决定着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检修是保证电力设备健康运行的必要手段。
二、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
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变电站的数量逐步增加,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及技术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现阶段国家电力公司正大力推广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可靠性维修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地展开。
(二)电力设备故障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主要是对当前设备前期的、潜伏性故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找出它的故障规律,对这类故障的诊断是目前电力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图2.2即为故障诊断的流程图。
图2.2 故障诊断流程图
无论是常规变电站还是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其监控系统中,都需要增加一个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用以作为辅助决策手段,进而提高监控能力。要想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需要加入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内容,这样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才更加完善和更有效。
(三)电力设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1.在线监测与状态维修
检修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在电力系统中推行状态检修是电气设备检修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操在分析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状态检修技术的进展进行论述从配电设备测控技术的发展、电力供销体系变革、配电自动化资源的整体优化等3个角度对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预测。
2.系统工程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
系统工程是一门研究总体与全局性的学科,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的理沦和方法促进现代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设备管理必须立足于企业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
3.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关键技术有扩频技术,全向天线,工作唤醒等。
4.结合新的设备管理体制和信息工程原理,提出了在该公司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北系统的硬件环境设计和软件逻辑结构。
三、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设备管理的主要趋势是,以状态检测为基础,以可靠性维修为中心,以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
(一)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而融合,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而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
1. 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全而的技术经济评价,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途径。
2.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3.设备使用的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使得设备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更加容易和全而,这些使用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的客户关系管理反馈给设备制造厂家,提高机器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趋势。所以现代设备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集成化。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有明显趋势。通过监测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噪声、油勤度、消耗量等各种参数。
四、总结
随着工程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中各种先进技术、先进理论和先进软件开发方法的不断出现和应用,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也将在这些新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和进步。本文通过对设备管理发展的历史回顾,当今电力系统设备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作出了分析,并对未来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做了进一步展望。未来必定会朝着信息数据库化,集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趋势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软件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未来设备必定会越来越复杂,设备管理与信息工程将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传统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创建和使用的依据仅建立在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的基础上,实现底层业务关系数据的增删查改基础操作,而对海量数据、对不同类型和范畴数据的价值提取却存在不少的缺陷。与之相比,基于数学分析理论的数据分析技术侧重于海量数据处理,跳出传统信息系统的形式约束,可对已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_步统计分析和挖掘,从而获取这些数据更深层的意义或规律,更深入发掘数据背后的隐藏价值,能进一步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数据效益。
如今,传统信息系统已逐渐无法满足对大数据的处理需求,中国的互联网、政府、金融、通讯等行业和企业都在逐步深入和逐步拓展对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从结构化数据到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以充分挖掘各行业数据的表层及潜在或隐藏的价值。同样,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不断推广和深入,诸如电力营销管理、营配信息集成、GIS、资产管理等大型、复杂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广泛投运,使得各层面的电网单位均面临着对诸如电费详单、用户分布、业务峰谷、服务器性能、存储数据等方面的巨大数据量的处理和管理上的难题,加之相对于金融、通讯等行业,电力行业的业务和用户数据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较低,在价值提取方面更具难度,需要寻求适应企业自身需求的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有效的统计、挖掘或预测。
1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现状和数据分析需求一般情况下,基于信息系统的各项业务均存在峰谷分布特性,即在某_时段会集中发生大量业务操作,此时用户访问量大、操作数多、服务器资源消耗高、网络带宽占用大、数据库读写频繁;反之,在另一时段则是业务低谷期,此时很少外部用户访问业务系统,可分配服务器的一部分计算资源进行数据整理或备份操作。
应用系统层面上,根据电力营销系统的历史业务记录,可以看出,在用户缴费方面,本地供电局每月的用户缴费行为大体上集中出现在当月的第一周之后因此供电局需在用户缴费前完成大量的电费计算、核查和发行操作以确保用户可以顺利完成缴费。
服务器运维层面上,服务器计算资源的消耗与应用系统业务使用量成正相关关系,业务繁忙程度越高,服务器出现资源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保障服务器正常运转的需求也越高。以电力营销系统为例,其系统架构总体上采用客户机一负载均衡设备一应用服务器一数据库集群一存储设备的结构建设,其中数据库的IO、日志文件同步等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业务量情况所示为某月各工作日对数据库3个性能指标的执行等待时间统计,可以看出,从该月第二周开始逐步出现一定程度的数值升高,此处反映该时段内集中出现的客户缴费行为,引起数据库读写量和事务量上升,从而增加了事务的等待时间。
另外,服务器硬件发生故障的概率虽然大体上随着设备使用时长的增长而提高,但某些情况也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当在业务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尤其是在业务高峰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也要求运维人员对业务高峰有一定的估测能力以及对设备故障有足够快的响应速度。
综上,不论是面向客户的行业主营业务,还是内部的服务器性能消耗和信息系统曰常使用,各项数据都在各方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特点或互相关联的因素,这不仅对上述的业务量或服务器性能统计来说如此,对行业内的各类具体数据同样适用。然而,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利用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增删查改操作上,并不能很好地抽象出其中的特征或模式,造成信息利用率的下降。电力行业的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价值高的特点,对控制管理和企业盈利的影响甚多,有专家分析称,数据利用率每提高10°%,电网的利润则可提高20°%~49°%。为了适应大数据的逐步普及、适应企业的改革与转型、满足新阶段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亟需寻求合适的技术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实现对变化趋势的预测和拓展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2数据分析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涉及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理论,目前市面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有SPSS、Stata、SAS、R、Matlab等系统,分别适用于不同专业程度的应用场景。
如今各行业已开始探索和采用这些技术来处理与行业自身相关的各项数据,例如对根据时间和话费等指标分析移动通信客户的消费行为[2]、利用收集的资料分析及发现银行零售业务的潜在客户[3]、利用关联分析等方法评价病人病因、处方及药物副作用[4]等,同样,在电力行业,可以从客户用电量、用电时间、客户分类和分布状况、季节和气候变化、政府法规政策、信息系统使用情况、计算和存储资源消耗状态等各项指标着手进行分析,实现相同或类似的目的。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处理电力行业数据,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其适用场景包括以下方面。
2.1客户信息分析
类似于通讯行业的客户行为和消费分析,根据电力营销的大量的历史数据,一是可利用聚类分析的方式,在时间、空间和客户性质上分析客户的用电行为和用电规律,采用手动标签类别特征或对数据特征做自动聚类的方法,对客户群进行不同粒度的细分,从而可在不同层面制定不同的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服务模式,也可避免供电业务的一刀切问题;二是可利用关联分析的方式,统计收集到的可能与客户用电存在影响关系的电价、气候、环境、政策、交通等因素,提取这些因素与客户用电数据的相关性,找出对其存在显著影响性的成分,并据此优化客户的用电需求预测模型,从而通过多维的因素对市场和业务进行分析和预判,也可实现避免客户流失和发掘潜在客户的目的。
2.2业务服务质量提升
目前,电力业务普遍只为客户提供基础性的供电服务,仅确保客户能够正常用电。而随着企业的改革和转型,更大的需求是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体验出发,提供更为全面和丰富的电力增值服务,可从地区、行业、客户等不同层面的用电明细历史数据提取出各自的用电规律和特殊需求,制定合理、优化的营销方案或业务套餐,或让客户根据自身的用电行为和趋势调整相应的用电方案,提高客户的用电效益。
2.3协助优化丨DC资源
如前文所述,信息系统的资源使用量往往取决于其业务的使用情况。对于营销系统,可从大量的客户缴费时间、缴费数量和对应的服务器资源使用记录中拟合出服务器资源随时间变化的占用曲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业务窗口或后台数据处理窗口调整,在确保业务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降低业务高峰和提高空闲时段的资源利用率,此外,对业务量和数据存储量的综合测算,可对系统的存储资源占用量趋势做出更为准确的短期和中期预测,避免存储资源池的短缺或浪费问题;类似地,对于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等内部业务系统,用户访问量分布和各端点间的数据交互数量则是影响其服务器计算和存储资源使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对服务器的采购、运维和升级的具体需求的来源之一。
2.4营销稽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本地供电局于2013年建成在线稽查业务精益化管理平台,投运至今成效明显,其中部分重要规则共筛查差错样本2000多个,纠错挽回或减少经济损失约450万元,为营销稽查工作、营销业务单位自我诊断、风险管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差错数据的数量、区段、等级、来源的分析,结合营销客户信息分析,可推断差错的性质、原因和客户用电行为、营销方案、收费操作之间的联系程度,趋利避害,进一步规避问题数据乃至偷电行为的出现。
2.5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
电力基础设施的选址往往需要以大量的前期调研为依据,其影响涉及地区性质、行业分布、人员密集程度、交通流量、气候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若干已有的线路规划、高压杆塔、变压器,乃至变电站、发电设施都可能成为发展阻碍成分,进行改建则需进一步花费人力财力。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当地的电力使用量和发展趋势为基建选址提供更多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力行业信息数据的应用并不只局限于上述的若干场景,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各个信息系统、业务线条、电力运营单位之间的数据界限将逐渐淡化,形成具有更高关联度的大数据整体,而大数据技术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结语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 电力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111-01
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1.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2.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分析
2.1 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
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2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2.3 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2.4 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2.5 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
3.电力信息化的作用
3.1 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3.2 电力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强调两个字:整合。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市场、不是企业家,而是被整合的东西。它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能够整合及时与技能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技术不是核心竞争力,但是被整合的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是被整合的核心技能。核心竞争力具有向最终产品附加巨大价值的能力,同时它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离开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难以生存。
关键词:电力企业 网站建设 信息化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企业网站已成为企业与外界沟通的纽带。企业网站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其重要性越发可见。企业网站是代表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窗口,电力企业又是一个行业特色很明显的企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网站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要想更好展示电力行业风采、用户能更多的了解电力行业的市场运营,就必须要建立好有电力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信息化交流平台,走有电力特色的道路。
电力企业网站建设必须要与其他商业性、娱乐性、个人网站有所区别,总体风格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不是说有总体框架、有新闻、信息、通告等就是一个成熟的网站,要想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大宣传力度的网站,就必须把握好网站的主题方向及运用范围,不可盲目扩大不必要的内容信息,也不可虚不谈实。电力企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已经不是一个单一体系的企业,如热电产电能之外还会有热源及煤渣等副产品,可通过电力信息网站建设的版块销售等,销售电力就会有用户,有了用户就会有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自然也需要一个平台,有了网站信息化交流平台这一技术,很多的工作会变得轻松而便捷。
一个好的电力企业信息化网站的建设,其实是一个营销整合的过程,它首先需要了解企业信息的各种需求,包括了解电力企业的市场状况、竞争状态、营销渠道、方式及方法等。然后,把它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同时也要花大力气建设有规模的电力信息化网站。
电力信息化交流网站在主题规划上,首先要稳重大方得体,力求清新悦目、色彩明朗、主题清晰、版块简洁、图文并茂、内容完整,具有时代气息。在网站建设中,筹划好组织结构,合理规划页面布局,是网站成功的关键。网站架设中风格统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框架位置结构与主色调色彩。在确定好这二点基础上,还要大胆的创造性的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以预防建立网站模板风格的单一或死板。各个版块、一级栏目、二级栏目和文章页面都要在与首页模板相协调的基础上,设计出各级具有独立而又统一风格的个性化模板,进行统一的制作,从而使得各级页面的框架基本感官上是一致的;而不同的主色调则构成区分不同频道、栏目的基础。
电力企业信息化网站的操作简单,因此要求企业网站建设要从浏览者的视角和习惯考虑。网站导航要简洁明了易于辨认,网页内容层级以3-5级最好,不宜过多。另外,要设置网站地网,列出网站的内容结构,并在合适位置添加人性化提示,在细节上体现对消费者的关心。
企业网站是企业的一张名片,好的企业网站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树立企业品牌。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网站建设需要考虑企业本身建设网站的目的和需求,展示企业的形象,打造一个企业信息化平台,以及电力企业发展的新动向,故而电力企业信息内容的实时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企业信息化网站的内容应当与企业的信息现状实时同步。一方面新的信息和内容保证了电力企业网站的持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网站的信息内容更新的速度较慢,或是信息内容与电力企业宣传不一,就会降低其对电力企业的信任度,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
目前,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能24小时为信息浏览者服务。在企业日常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户电话或上门提出各式各样的需求,如在电力企业信息网站设置留言板、论坛、信箱和联系电话等方式征集建议和意见,与客户的交流中,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费用低速度快等优点,从而进一步改进电力企业信息网站。对在线信息查询、技术支持等服务、为浏览者提供了一个便于查询的服务系统,对于收集的意见和建议,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站及时反馈,并且把常见的信息经过处置后,在网上,供更多的信息查阅,以逐步达到提升企业服务品质的目的。只有做到沟通互动,才能建立起网站的信任,保持其对电力企业网站的热情,促进了信息化交流,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工作。
关键词:项目管理;电力施工企业;个性化
1 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杭州电力配电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杭州市区10千伏及以下配电工程及用户工程的施工安装企业,具有承包送变电工程的二级资质。施工范围涵盖有主业扩工程、无主业扩工程、电缆工程等。
随着用电需求的快速扩张,用户工程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如何有效整台企业资源进行项目管理信息化已迫在眉睫。
总的说来,原有的手工工程项目管理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工程数量多。工程预算,成本核算、工程决算的数据统计工作量大,工程进度难以控制;
(2)工程管理业务流程缺乏标准化的流程控制;
(3)历史数据难保存,数据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的难度大。
面对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大有科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其快速个性化客户需求定制的特点,得到了用户的一致青睐。
1.2建设目标
正式启动配电公司的工程管理系统项目以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满足配电公司的工程管理需要,同时集成物流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将来在此基础上系统可以随着业务的发展做相应的扩展。所以,项目的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有效控制项目资金流
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实现配电公司项目资金有效配置和调度。合理平衡资金收支,保证项目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有效控制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制定项目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实现系统化管理。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实现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平衡管理,取得工程项目实施的最高收益。
实现资源、知识共享,提高公司对企业资源的利用水平。
通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业务数据、流程、文档管理等在统一管理平台下实现,以满足各个工程管理部门、决策层对工程项目管理数据的各种应用。
1.3建设规划
配电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围绕“一个业务核心流程,三太管理子系统”展开。―个业务核心流程指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三大子系统,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整体上系统采用统一软件技术平台、统一的系统设计,采用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证子系统间无缝集成。
(1)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包括:工程立项。合同管理、任务管理、施工管理、结算管理、进度管理、工程变更、材料管理、决算管理等。
(2)物流管理系统,其包括:采购入库、材料出库、成本核算等。
(3)财务管理系统,其包括:总账、现金管理等。
2 软件技术架构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是在金蝶K/3BOS的平台上进行客户化开发的定制产品。该产品可以集成金蝶k/3ERP的财务、采购、销售、仓存等子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以金蝶K/3三层分布式为基础的网络架构,B/S的应用架构通过第三方软件Citrix远程攘入平台来实现。
金蝶K/3 BO S是一个面向业务的、开放的集成与应用平台。基于K/3 BOS构建的业务系统,能够满足企业个性化管理和持续成长的需要。为不同企业的不同应用阶段,提供了随需应变的ERP解决方案。
3 项目实施评价
3.1系统主要特点
基于“一个业务核心流程,三太管理子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具备进度可视。成本可控、业务可追溯的特征,使企业的项目管理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项目管理的可视突出表现在项目的进度管理方面,系统可以强时反映项目执行进度情况以及项目相关资料等,便于用户全方位掌控项目的执行情况。
项目管理的成本可控突出表现在项目的预算管理中,仓库的材料出库受工程管理系统的预算控制,通过系统严格控制材料的超额领用。
项目管理的可追溯突出表现在各个单据问的穿透查询,为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数据记录和追溯功能。
3.2系统实施前后对比
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对比实施前后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使部门间沟通更加及时有效
工程合同一旦完成签订,系统将自动提醒相关人员制作工程任务单,并将相关资料提交到生技科的相关人员处理,安排施工计划。
实现工程项目数据共享
对于每个区域的工程接单人员,能很容易地查询到工程当前进展状态、合同签订状态、施工情况、结算情况等信息。
项目的进度更加透明、可追溯
相关人员能通过工程进展图,一目了然地查询工程目前的进行情况,知道工程目前正在哪个业务环节处理。
工程材料成本控制更加有效
系统根据工程的预算控制材料发放,超出指定范围的材料,系统是不允许出库的。如有特殊情况需进行工程量变更。
柔性化的工作流管理
随着国家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电力为代表的能源行业成为新常态下升级发展的重心。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倒逼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快速从粗放式运行转变为基于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手段的集约式经营。电力企业工程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专业程度高等特点,要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执行。为确保电力企业工程项目投资收入的最大化,必须严格落实审计工作,推动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和人民财产免受损失。
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看,审计工作主要包括施工前审计、施工中审计以及竣工后审计。施工前审计包含立项审计、招投标审计、合同审计三个部分。立项审计主要审查项目立项是否经过正规的可行性研究、合规的评审审批流程、资金来源是否符合法规等。招投标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招投标的实施过程是否遵从相关法规,标书是否合理合法等,以及相关费用是否负符合规划和预算。项目合同审计指审查合同评审和签订是否遵从响应的法规和流程,合同相关支撑文档和记录是否完整并保存完好;施工过程中的审计包括建设方资金拨付和落实情况、监理单位资质及工作执行情况、施工中行程的经济活动等,以确保资金使用到位不备浪费、挪用或侵占,确保监理单位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以及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良现象;竣工后的审计主要是对各项成本费用记录、竣工报告及工程量、工程变更记录等进行审计,以考量项目建设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和预算执行,工程变更是否经过了合规的程序等。
可以看出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量巨大且贯穿工程建设始终,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施工前??计不充分。在实际操作中,招投标阶段设计很多材料准备和变更,并且保密程度高,审计部门难以全程全面参与,从而导致立项和招投标过程中很多灰色地带不能被及时发现,对后面的施工建设买下隐患;对施工过程中的审计缺乏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资金运用和施工进程都在不断变化,包括施工变更等,审计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尤其是需要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决算后的审计缺乏及时性。理论上电力项目正式交付后便要立刻开展决算报告的编制,但实际情况是建设方通常会在项目竣工后几年才会逐步将不良情况暴露出来。正式由于这种不及时上报影响了竣工审计的及时执行。
当然,电力工程项目审计本身工作量巨大,大量的材料和信息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沟通。随着电力企业ERP系统以及项目施工信息化的加快,审计工作也迎来了信息化的契机。
二、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及重要性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的电子化,审计工作也从手工审计变为计算机系统审计。在全面实施企业经营和审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以及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查账,而是与业务紧密结合,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手段。完善而强大的信息化审计系统需要由精良的硬件设备、智能化的软件系统以及高素质的审计团队组成。通过信息化办公记录经营管理活动,智能化的审计软件和互联互通的审计网络实现信息的动态传输、收集和分析,并通过智能化的预警系统对业务风险管理提供实时的监控。从近些年的审计信息化实践看,审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审计工作执行效果成线性相关,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好,审计工作效果就明显,反之对审计信息化不重视的地方,审计工作的落实也迟迟得不到提高。为顺应客观世界的全面信息化趋势,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审计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推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使用信息科技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信息科技已经改变了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很多领域,也将继续快速改变更多传统的非信息化领域,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大量集聚的传统产业。信息化正逐步渗透到政府、企业和个人日常活动的点点滴滴中,任何活动都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电子货币、数字等电子信息记录下来,并一定程度上永久保存。而信息化对经济社会更大的垫付在于信息的获取、认知和传播直接对组织和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以空前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改变经济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力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与各行各业及个人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必然要以信息化系统为载体,才能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更好地连接和协作。未来能源的竞争就在于智能化的获取和利用能源,智能电网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审计信息化必然是智能电网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电力为代表的支柱型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重要途径就是信息化,包括办公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同样也包括审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能够打破企业信息孤岛,推动企业经营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有利于监督机构实行实时有效的监管。同时,审计信息化能够准确地映射业务实际运行情况,全面客观地洞察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审计结果转化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的催化剂。尤其是当审计信息化中融入智能分析后,可以通过建模对风险的影响路径、规模、时间和变化规律等模拟出来,并能够实现动态监控,从而建立起电力企业建设和经营的“预警”机制,实时为项目运行保驾护航。
最后,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电力行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关乎国家稳定和社会福祉,其运行效益必须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通过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社会监督深度和透明度。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对自然生态、农业甚至是城镇地址、周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更会影响到子孙后代。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说,电力企业工程项目过于复杂,且很多信息不被公开,即是是政府部门或专家出现失误,也能难清晰地被梳理出来,很多问题最终都是模糊化处理,损失由广大百姓来承担。审计信息化后,工程项目的所有细节都能够准确地被记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普通人面前。
三、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在内部必须以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前提,并开发符合电力企业特点的企业审计信息化系统。对外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开放和共享端口、数据库以及相关实时信息等。
第一,电力企业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已经让无数中小企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企业所有的信息以及基于信息交互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都能够被电子化和智能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还能给内外部审计提供基础。具体到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在企业信息化下,可以下大量的线下资料和活动电子化,例如各种图纸、合同、计划书、招投标书、证明或报告等的评审决策通过电子化平台进行操作和存档;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评审会、沟通会、决策会,从而清晰记录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这对于工程项目审计而言,电子化的信息不仅方便调取,而且完整和客观,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是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的前提,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必须基于企业经营信息平台定制开发内嵌式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融合在企业信息平台中,开辟特定的版块,架构电子化的工程项目审计流程和工具。包括工程项目审计内容架构、审计系统操作交互、审计原材料输入端口、审计问题跟踪和反馈模块等等,并匹配项目审计各类角色,及其权限和职责。以华为公司为例,其在公司信息化平台上建立的审计系统以财经主导,联合商务、法务作为审计模块和流程的OWNER,并由商务团队流程管控专员作为内审工作执行的主导,通过定期或者专项审计的方式,将审计区域、审计内容、审计流程分解到指定的区域、业务流程、部门及责任人。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的项目需要相关业务团队如解决方案、交付、商务、订单能流程或模块负责人提供审计支撑材料,如邮件、合同、会议纪要等,梳理清晰后上载到内审系统中。被审计者对自己的评价、证明和打分,会被财经等部门作为其审计的参考,若发现较大偏离,那么被审计者将会被问责。
第三,通过信息化实现对外开放和共享,促进外部监督管理。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必须满足国家治理和人民监督的要求,因此信息化后不是闭门思过或者仅仅是自问自答,而是要通?^信息化把工程项目最真实的情况通告给外部监督管理机构和人民群众。电力企业信息平台的端口必须向国家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开放,特别是国有电力企业本身就是应当被国家和人民牢牢监控。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是要将审计工作实现各层级和跨部门打通,更是要将电力企业的原始电子化信息进行透明化,实现外部可查询和考究。
第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掌握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的专业人才。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不仅涉及到全面的线下业务的电子化或者电子化存底,更涉及到审计工作流程和工具的开发设计,以及审计安全的监督管理。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着力培养具备项目只是的计算机软硬件人才,能够将现金的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融入到业务运行流程中和项目审计执行中。而更为重要是能够将审计信息化打造为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创新的工具,这需要专心信息化人具备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深度思考。
电子信息产业属全球竞争最充分的业态之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严重依赖出口和外资,尽管2008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高于20%的同比增长,但进入三季度,随着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同比增速不断下滑,预计2009年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很可能出现10%左右的同比增长水平。
国务院总理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会议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下,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会议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完善产业体系,二是立足自主创新,三是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获原则通过,该规划中包含了对通信、元器件、家电、软硬件等5个行业的刺激政策,我们由此来判断规划出台后,对以上几个行业的影响,并挖掘相关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通信行业:
光通信、光纤光缆预期强烈
此次出台的规划与我们之前的预期基本是一致的,规划中涉及通信行业的内容主要为三个领域的刺激计划:3G、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三网融合。其作用主要是扩大内需,而对于出口涉及的很少,预计具体政策包括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3G领域也是我们在前期策略报告中关注的重点,其中设备制造商将受益运营商的大规模投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其中包括:中兴通讯(000063)、武汉凡谷(002194)、烽火通信(600498)、亨通光电(600487)、中天科技(600522)、三维通信(002115)、中创信测(600485)等。另外规划中提及的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必将加大对宽带网络的扩容,将带动光通信设备、光纤光缆的需求增加,涉及的厂商包括烽火通信(600498)、亨通光电(600487)、中天科技(600522)。从主题投资角度看,3G概念关注度减弱,而光通信设备、光纤光缆受3G、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三重利好作用,预期更加强烈,建议给予重点关注。
元器件行业:
重点关注行业龙头企业
对于元器件板块,规划中着重强调了实现电子元器件产业升级、建立完善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和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我们认为国家将主要以支持骨干元器件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元器件企业。总体上,元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将会明显受益。
促进电子元器件产业升级方面,我们预计国家将出台措施大力支持发展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半导体照明、高频频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加快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增加对具有节能环保功能等新型元器件需求,从资金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相关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中,我们认为正在产品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华微电子(600360)、中环股份(002129)等公司将受益较大。
在集成电路领域,国家将加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芯片制造工艺水平上新台阶,实现国内先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规模化生产。
同时,集成电路设计业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我们预计振兴规划出台后,将会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国家将在资金扶持力度、引进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上市融资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上市公司中,我们认为上海贝岭(600171)、长电科技(600584)等公司将受益最为明显。
在平板显示领域,我们认为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政策将从研发补助、给企业优惠贷款、以至于国家直接资金投入支持更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建设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扶持,同时支持上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上市公司中,我们预计京东方A(000725)、深天马A(000050)和莱宝高科(002106)等国内液晶面板行业龙头公司将显著受益。
家电行业:
支持彩电企业模组一体化
规划中涉及家电行业的内容主要包括:要加大投入,支持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即支持骨干企业建设6代以上液晶屏(TFT-LCD)和等离子屏(PDP)生产线,开展大尺寸OLED工艺技术开发,扶持平板显示配套产业(原材料、驱动电路、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及专用装备),支持骨干彩电企业提升模组一体化整机设计和生产能力等。
彩电企业通过建设液晶模组生产线可以控制液晶电视70%左右的生产成本,液晶模组工艺流程与整机组装工艺流程相融合,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平板产品各种新的工艺技术更多的是应用在模组上面,液晶模组的技术更新平均在3个月一次,掌握了模组这一生产环节,可以使液晶电视企业在新技术应用速度更快、产品的性能更高、可靠性更强,我国液晶电视企业的话语权将大大增强。目前已建和在建液晶模组的上市公司有海信电器(600060)、TCL集团(000100)、深康佳A(000016)等彩电企业,尤其是海信电器,是我国第一个建设液晶模组生产线的企业,2009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其他企业目前还没有量产)。国家对液晶模组的支持必将侧重于海信电器,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该公司。
软硬件行业:
促进行业向高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