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51: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认真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如在教授小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把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加以传达,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
二、引领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因此,语文课堂应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习字书法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形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描写民族英雄敢于并且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在帝国主义的阻挠面前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詹天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舍身捍卫祖国和民族尊严的晏子(《晏子使楚》)……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引领学习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三、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例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和《元日》时,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春节、元旦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春联、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查找关于“屠苏”的知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挖掘文本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的时候,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再让学生仿照着文本中的样式,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语言表达要完整而有条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曹冲这个人物的聪慧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最后,教师进行适当拓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的,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大家不妨课后去读一读。对于这个拓展文本的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能在学生心中扎下表达有序完整的根。再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在课堂中,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把我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这样教学,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统编材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还有许多,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并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二、借助课文插图,渗透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美感十足、极具民俗特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阅读提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这个文字旁边配备了一幅中国结的插图,孩子们环绕在红红的中国结四周。这就给读者以恰当的暗示:这单元的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感受编者那独特的匠心。再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中配备了一幅插图,这幅插图中后羿身着皮毛,赤着足,身后有九个太阳在炙烤着大地,后羿正侧着身在拉弓……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去感受后羿这个人物形象的勇敢,从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教材中的插图,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一、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在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人物的爱戴和崇敬,如教学《陈涉世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残暴统治奋起反抗的无畏精神。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教学每个名篇要让学生讨论主题思想,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四、利用主题班会形式
利用主题班会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不懂得感恩,为此可以召开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感恩故事教育大家学会感恩,应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激励我们向上……学会珍惜,学会负责,学会有理想,学会善良,学会先人后己,学会无私奉献,通过这些活动,去领会感悟,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无穷。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几乎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浓厚的情谊、爱国热情等,这对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爱国情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此可对自身进行积极的改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基于以上分析,传统文化的渗透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们之所以会摒弃传统文化,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高高在上的之乎者也之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们通常会忽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如在苏洵的《六国论》教学过程中,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地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我知道将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并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学而言,虽然课业负担非常的重,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对电视节目以及影视剧和电影的追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有学生喜欢《百家讲坛》,针对这一特点,可引导学生们多关注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学生喜欢相声、歌曲,不妨要求他们分析一些周杰伦歌曲(如《青花瓷》)或郭德纲相声段子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视频参与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时,古典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目非常的多,而且良莠不齐,因此,老师应当在教学资源选择过程中严格把关。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网络上的资料特别丰富,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学习素材库。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从众多的网络信息中提炼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若能够合理地应用网络资源,则可以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首先应当注重人文知识的输入。语文教材是语文知识、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其中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针对性地给学生们介绍一些人文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认知和思考,引导他们去学习和借鉴。比如,《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我国隐士文化精神,寄情山水、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都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既承载了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张扬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人文之精神。因此,要想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传输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要大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品格,比如民本思想、舍生取义、身体力行、自强不息和勤奋好学等,需要我们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教材里还有数不胜数的榜样,比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民族气节等。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35-02[作者简介]吴一戈,男,广西上林人,本科,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个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语文由于其学科特殊性,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天然优势。初中生正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仅停留在对语句、古文知识上,对传统文化部分则没有充分重视。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把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文言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案例,就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要分析。
一、因文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偏向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涉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时则一带而过或依照教学模板笼统说明,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利用好文言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找准重点,因文而异地进行分析。
以《陋室铭》和《爱莲说》为例,这两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顺序前后相连的两篇文言文,在一般教学中,教师通常将两者共同总结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而不会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说明。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淡泊明志的思想,更谈不上传承了。掌握这两篇文言文内容和具体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陋室铭》中作者明写“陋室”,实写“德馨”,“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极其简陋,但作者却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对比,突出“何陋之有”和“惟吾德馨”的高尚情操,其表达的淡泊明志、洁身自好是一种人为的、带有隐世意味的甘于淡泊之思,即离开浑浊混乱的地方,生活在简陋单纯之地的隐逸情趣。而《爱莲说》则不同,作者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要躲开污浊世道的意思,而是在这尘世间努力保持自己的节操,这与《陋室铭》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陋室铭》在人生失意中有豁然达观,而《爱莲说》则显露出坚持自我的坚毅品格。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将二者的内涵简要概括,应根据具体内容进行说明。通过深入分析两者的异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淡泊名利的情操,而且也会学到传统文人乐观或隐忍的品格,这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设身处地体会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来弘扬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元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文化。
以《出师表》为例,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及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爱国之情,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感情,创设环境、渲染氛围十分必要。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应先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诸葛亮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他写《出师表》的目的。大体了解写作背景后,再理解文章中表达的爱国和忠贞的传统文化情怀就容易了。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诸葛亮出身、忧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分别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并让学生结合这些句子和时代背景设想:如果你是诸葛亮,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对恩人的知遇之恩应如何报答?如果你是刘备或者刘禅,看到诸葛亮的行为你会有何感想?这样学生就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到诸葛亮行为和思想的伟大,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中的忠贞和爱国思想,甚至可以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
三、课外扩展,深入理解传统
课堂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明白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怀,而要加深理解并最终能够传承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则还需要依靠课后的扩展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课外扩展有多种形式,如对比阅读、课后调查、节目排演等。如《岳阳楼记》,文章表达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而“仁爱”思想发源于儒家,教师在此可以安排学生比较《论语》《孟子》中的相关内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爱”这一传统文化要素的不同表现,使学生明白应在能力范围内用实际行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导自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搜集相关资料,而反复念诵“台词”则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愚公的坚持和毅力,学生自然就接受了其中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传授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这要求每个语文教师掌握并传授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素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我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经过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与文化瑰宝。初中语文作为继承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教育,让学生认知、了解与感知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是历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与社会习俗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食粮。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磨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是以往文化的继承,而且还是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基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而延伸出的新时代的母亲节、父亲节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发展,是古代孝道文化在当代精神文化中的新兴展现。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古代诗词、诗歌等,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然而,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过于注重应试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了诗词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这种机械的、呆板的语文教材内容讲解,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广大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熟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这种良性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方式,还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2.丰富与充实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正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设了经典的古文言文、古诗与古词等内容,才使得初中生能够对中华民族古代的发展历程、人文场景、风俗人情等有所了解,也才能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与精深。[2]另外,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与充实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3.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尤其是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已发展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主要标志。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国家与民族,很难得到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尊重,同时也会对经济、政治等产生负面的连带影响。因此,学习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属于每位华夏儿女应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初中生由于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因而有效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4.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语文理解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教学是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课堂学习,不断增强其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等综合素养。[3]诸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民俗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民俗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之后,深切感受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之前,首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基底与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在课堂内外能够灵活地引经据典,能够向学生讲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古文明,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再创造。[4]3.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借用音乐播放、背景介绍、启迪发问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氛围中,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作者:高敏 单位:郑州市惠济区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杰.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搭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王欣艳.对初中语文文化课堂模式的初步探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更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渗透。从目前我国初中的道德文化现状来看,着实令人担忧,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有效的接收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师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关键词】
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环境现状
任何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很高的期望,尤其是80后、9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从小会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航,但是这种教育模式还是存在着只看重成绩的误区,超前教育频现,补习班注重知识填充,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种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超前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身心成长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较早的接收传统文化爱教育,则可以避免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能够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的成长。
(二)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现状
在我国新课标理念提出以及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地区都尝试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样也获得了许多有显著成效的科研成果。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学教师始终存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存在误差,甚至出现一些地区的老师片面追求表面工作,新课标改革中的教学改进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初中生课业负担较为繁重,同时接触的很多科目压力也较大,而有些语文教师还是盲目地认为需要布置大量的作业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相关知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知,虽然投入较大,但收效绩效,语文课外投入与收效存在较大差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而我国近年来始终处在重理轻文的情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语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教材,将传统知识传递给学生们是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语文教学前,语文教师应该对每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更深入的理解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只有掌握分寸,认真解读课本,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吸纳优秀的多元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解读课本,明确教学目标,要在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不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新思想,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我们也要顺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吸纳优秀的多元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更新语文教学思想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修养,引导学生接受、热爱传统文化
通过教师自身情感,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修养,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通过教师自身的感情,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来起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热爱之情,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讲课中游刃有余的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方面,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读书活动,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转变学习方法,推动学生于都制度的深化,结合学科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和转变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内容,培养和激发学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我国强调素质的过程中,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也始终坚持不断进行改革,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更多的添加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中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指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深入的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感。针对目前初中生阅读功底较低的情况来看,要深入发现其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阅读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阅读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各种阅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和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感,以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
作者:王兴华 单位:辽源市第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语文教学
如今年轻人特别钟情于过“洋节日”,甚至成了一种时尚。西方节日大举“入侵”,一方面是中国人的观念越来越开放,洋节日迎合了部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则源于商家的炒作。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并将清明、端午、中秋等列为法定节假日,以唤醒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其实传统节日与洋节日并不存在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只是迎合了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而已。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节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团结的维系以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新课程明确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并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和学生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已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农历二十四节气等七十项民俗节日,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形式,让传统节日与时代相结合,使我们的节日既不失传统应有之意,又能符合时代要求,让更多人钟情于我们的传统节日。现在众多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都将传统节日融进了教材。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这些资源,跟学生一起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凸显了本民族节日的功能和魅力,让传统节日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要增加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让国学经典伴随着学生成长。如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山海经》,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古文观止》等,及至唐诗、宋词、元曲。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传统经典著作,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营造氛围,增强趣味,让学生想读、乐读,从而使学生不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要指导阅读好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当然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小学生可以阅读青少版的,初中生、高中生则要求读完整版的。同时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然学生初读这些名著,特别是小学生,不要求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培养兴趣,为将来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即可。
要重视书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近日根据教育部网站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等等。由此可见书法教育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既要练好字,又要为书法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