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海绵城市工程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8 16:51: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海绵城市工程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海绵城市工程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棉花;科技入户;成效;措施;对策;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066-02

从农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入户,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具有重大意义[1-2]。海门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棉花科技入户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棉花科技入户工程。“十二五”以来,总结经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整合资源,扎实推进,使棉花科技入户工程工作进展顺利,真正把科技入户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育了一批植棉能力较强的棉花科技示范户,推广了一批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4]。

1 基本现状

棉花是海门市主要的大宗经济作物,是纯农户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市棉花面积稳定在1万hm2左右,且产量水平较高,近年来棉花价格趋于平稳,植棉效益相对稳定,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较高。同时通过实施棉花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工程,大面积推广了高产优质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大量的技术资料与可视光盘,培训了一批高产能手和种田大户,农户对棉花的栽培管理尤其是高产栽培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能确保在正常气候条件下高产稳产,有力地推动了海门市农业生产,使棉花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立足,对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2 主要成效

2.1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来,通过棉花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的实施,从产量来看,示范户平均皮棉产量1 526.1 kg/hm2,辐射户平均皮棉产量1 425 kg/hm2,分别比全县平均产量1 231.05 kg/hm2,增产24.0%和15.8%;示范户平均产值34 237.8元/hm2,辐射户平均产值为31 818.3元/hm2,分别比全县平均产值27 666.0元/hm2增加23.8%和15.0%;示范户平均纯收益为17 593.2元/hm2,辐射户平均纯收益为15 577.2元/hm2,分别比全县平均纯收入12 578.4元/hm2,增收5 014.8、2 998.8元/hm2,增幅分别达到39.9%和23.8%。

2.2 推动主导品种、技术的更新

借助棉花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省推介的棉花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结合海门市棉花生产实际,全市共计推广种植棉花新品种7 093.33 hm2,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70.9%,其中示范户种植了3 980.71 hm2,占全市棉花新品种种植面积的56.1%;辐射户种植了3 112.63 hm2,占棉花新品种种植面积的43.9%。大力推广的合理增密、扩行缩株、适时打顶、优化群体等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等6项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5%以上。

2.3 示范推广一批种植新模式

重点推广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简化棉花育苗与苗床管理的环节;示范推广杂交棉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提出杂交棉的种植密度应掌握在一定范围之内,并配合增肥补钾、全程化调等配套技术,充分协调杂交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示范种植棉花高产立体种植技术,提高棉田的全年种植效益,通过立体种植,能使棉田全年种植效益提高10%以上。2010―2013年全市共示范推广棉田立体种植技术1.2万hm2,共计增收6 352万元。

2.4 科技示范户学习、应用能力增强

示范户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应用能力显著增强,遇到问题,及时向技术指导员咨询请教,根据实际做到学用结合,同时把所学习、了解的知识带给周边农户,创造性地解决新技术、新品种在推广应用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推动,乐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开致富之门。

2.5 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增强

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使农技人员接触生产和农户实际多了,碰到的问题也相应增加,迫使农技人员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各方面业务知识,把自己锤炼成全能型的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人员上门送农业信息,送适新技术,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融洽程度明显提高,技术人员为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跨越了过去农技推广工作中服务只到村不到户的“最后一道坎”,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方直接到田。

3 主要措施

3.1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门的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聘任相关业务方面专家成立项目工程专家组,并设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包括制订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协助遴选示范户,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审核技术指导工作,指导、检查、督促技术展工作等。

3.2 明确实施主体

由专业能力强的相关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指导单位,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制定和实施,公开招聘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棉花生产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技术指导员。由技术指导单位经过精心筛选,确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示范镇,遴选植棉基础较好、种植面积较大的示范村,精选具有一定植棉经验、种植水平较高、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传授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强科技入户的技术示范辐射效果。2010―2013年总辐射带动农户达到3万户以上。

第2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毒防治;措施探讨

Highway road subgrade engineering of control measures

Pang Ju

(Chongqing Xiushan Roads Chongqing 409900)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vanguard" - road construction, to assu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rket economy. Only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people, while enhanc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the road embankment, should the treatment is not timely or handled properly, it will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Key words】Highway projects;Roadbed pavement;Virus prevention;Explore measures

公路工程作为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中重要的工程之一,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将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作为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是保证公路质量,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出行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运输环境。本文笔者将借鉴专家的部分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对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展开探究。

1. 路基路面常见的通病及其产生的原因

1.1 路基沉陷的原因主要有:

(1)填方路基由于压实不足而下沉。

(2)桥涵通道等构造物与路基衔接处由于所用材料不当或碾压时比较困难而无法充分压实,造成路基逐步下沉。

(3)软土地基未加处治或方法不妥造成路基沉降。

(4)路基施工时,土壤含水量过大,填土无法到达规范要求的压实度,从而给路基留下沉降的隐患。

1.2 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路基起始填筑宽度不够,到填至一定高度时经检查才发现填土不够宽,或中线偏位,进行填补镶边,在镶边时,又没有按规定挖台阶和由下而上的分层填筑碾压,造成工程竣工后镶边下沉,产生纵向裂缝。

(2)清淤不到位,在清除植被或软基清挖时,在边部还有1~2m宽未清到,或堆放的淤泥尚未完全运到路外,就进行填土施工,致使路基边缘下沉,产生纵向裂缝。

(3)半填半挖路段的路基,在填挖交界处未按规定挖台阶进行分层填筑压实,也易产生纵向裂缝。

(4)路基压实不到位,致使产生纵向裂缝。

此外,地勘设计工作的失误,监理工作不严格,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赶工期,施工工序不连续、工艺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都是引起路基病害的原因。

1.3 面层不平整。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上。沥青混合材料配合不合理,比如油石比较大,就可能导致路面产生鼓包,油石太小,就又会造成路面松散的情况产生。同样如果其它材料使用的不合理也会造成一系列的路面问题。而当沥青混合料在搅拌时出现意外情况,比如含水量大、温度高,造成搅拌不均匀,会致使路面难以铺成,温度过高还会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路面的质量。

1.4 路面早期破损。如果施工不当,在公路工程完工早期容易出现路面破损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在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中,没有严把施工的质量关,没有严格控制终压的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造成了横向裂缝的产生。由于片面追求个别不合理的指标,没有全面考虑面层的综合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结果造成路面的不必要的破坏。还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结果造成了一些意外的问题产生,给路面造成很大破坏。

2.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有效治理措施

2.1 路基的填料及压实处理。

在填筑公路路基的时候,应该选用比较良好的用土,当有必要的时候,应该在路基的上层作填土的稳定处理,运用合适的加固处理措施,进行分层填筑及辗压,保证每层公路路基填料能够压实,让路基具有稳定性及强度来承受运行车荷载。当进行路基施工的时候,要严格对路基填土含水量进行控制,防止层与层之间有湿软夹层,有些潮湿地区进行路基压实是比较困难的,那些稠度比粘质土小的地方,进行下路床及其之下的路基填料可运用轻型的压实标准,也可以掺加生石灰来改善填料性质,其效果是不错的,采取新型的吸水材料进行加固处理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地表水可采用分散、拦截、远接远送及防渗等原则,当填挖交界处的边沟水量时,要做好出水口加固处理措施,防止路基病害的出现。

2.2 公路路基排水的加固处理。

在公路路基稳定性及强度的影响因素中,水是很重的作用因素,有些常见病害就是由于它的原因造成的,在公路路基施工中,重视排水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进行地面排水的设施常用的是截水沟、边沟、急流槽、跌水及地表排水管等,在一些高速公路上,排水措施得到了提高,路基质量也有所提高。路面排水主要是将路面范围降水迅速排出,让其不会对路基边坡产生冲刷,进行雨水路面排除主要有集中排水及分散排水,集中排水是在硬路肩的外侧进行沥青混凝土拦水带及水泥混凝土的预制块设置,从而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集水槽来流水,并且每隔20~50m就设置一个泄水口,对于很高的路段可以在中央位置进行圆形开口排水沟及雨水井来排除;分散排水经常用于地势平坦及路线纵坡在0.3%以下的长路段,需要进行路肩硬化及路基边坡的加固,对于地下水位稍高的绿洲地带,要避免边坡上的植物往上生长对横向排水进行拦挡,其方法为进行路面硬化,并设置相应路肩排水。进行地下排水时,多使用盲沟、暗沟、渗井及渗沟等,这种排水措施主要为渗透式排水,水流量比较大的时候,常采用带有渗水管渗沟进行排水,从而提高地下水的排除。

2.3 路面问题的治理。

从根本上说,防止路面问题的产生还得从保证路基的质量入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路面出现损害问题的现象还是很多,所以在做好保证路基质量工作的同时,我

们也应做好路面治理工作的准备。关于路面治理,我们也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路面的不平整现象:

(1)要控制好基层的平整度,要求在施工时根据不同的基层采取不同策略。例如控制以石灰稳定土为底基层的公路相对容易。因石灰土为底的基层平整度要求的标准较低,因此可以采用平地机刮平至合格的方法。相反,水泥稳定碎石则与石灰不同。水泥稳定碎石平整度控制较难,要求也高,同样对面层平整度的影响也较大。

(2)想要控制好面层的平整度,良好的混合料是保证。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标准温度下,采用击实方法成型混合料试件,试件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参数。其次,必须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压实效果。另外在沥青路面施工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沥青混合,沥青混合料要保证质量和实效,这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其次,对于路面出现的裂缝问题,当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用水冲洗完后用水泥浆抹补。而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去薄弱部分,再进行施工。其三,要注意在路面治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以免治理不当,再次出现路面破坏现象。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公路工程建设时,我们应结合具体路段进行建设,认真的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病害,从中找出答案“对症下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才能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公路工程平稳健康发展,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婷.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探讨[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3(9).

第3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U45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类型 1、 路基变形

深填、高填和半填半挖填方,往往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出现下沉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施工时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施工措施不当以及含水量等原因,使路基因为密实度不够而容易变形。另一方面往往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量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出现这种问题,会使路面变形、开裂和下陷,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型超重车辆和超载车辆的增多造成现有公路等级过低无法满足超重车辆的要求而受重压而变形。

2、边坡滑塌

边坡滑塌是一种常见的路基病害,根据土质不同和规模不同可分为塌方和滑坡。塌方是由于土质疏松边坡向下滑动造成的,主要是由水损坏和施工不当引起的。滑坡是一部分边坡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滑动面下滑,主要原因是不良地质条件的破坏。一般情况下,塌方和滑坡很容易发生在土质疏松、雨水较多的地区,因为雨水的巨大冲击力致使土体陷落和下滑,造成公路路基和路面破损。

3、路基沉陷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的路基是最容易沉陷的,软土含水量大、抗碱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由于路基底部遭受水侵蚀,会在路面底下形成大面积空间,坡脚又不能进行支撑,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路面就会出现沉降、塌陷等现象。整个问题的造成,有一部分是自然原因,但也有人为原因,在公路当初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完整考虑施工的路面状况以及一些问题的预防措施,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保证软土地基路段预压时间,结果造成公路路基沉陷现象的产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路基塌陷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尤其在夜间极容易造成车辆损害和人员伤亡事故。

4、 路面早期破损

如果施工不当,在公路工程完工早期容易出现路面破损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在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中,没有严把施工的质量关,没有严格控制终压的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造成了横向裂缝的产生。由于片面追求个别不合理的指标,没有全面考虑面层的综合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结果造成路面的不必要的破坏。还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结果造成了一些意外的问题产生,给路面造成很大破坏。

5、面层不平整

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上。沥青混合材料配合不合理,比如油石比较大,就可能导致路面产生鼓包,油石太小,就又会造成路面松散的情况产生。同样如果其它材料使用的不合理也会造成一系列的路面问题。而当沥青混合料在搅拌时出现意外情况,比如含水量大、温度高,造成搅拌不均匀,会致使路面难以铺成,温度过高还会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路面的质量。

二、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措施

1、路基治理

路基的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公路工程的关键,必须要经受得住时间、车辆超载、雨季和寒冷冬季的考验,所以在进行路基工作时要严把质量关。针对不同土壤,尤其是软土,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保证路基压实符合要求,达到在软土情况下路基压实的施工质量标准。其次,在路基填料时,尽量采用沙砾及可塑性高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而不使用淤泥、含草皮土、有机土和含生活垃圾的土,在选择填土的类型问题上绝不偷工加料。其三,完善排水措施,为保证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必须控制破坏路基稳定性的水的含量,并将其排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和下渗,因此要十分注重路基的排水工作,争取做到最优化。对于已经发生的路基病害问题,主要有开挖回填、充填、桥跨和注浆几种手段,在这几个方法中,通常采用的是开挖回填和充填,对于破坏较轻还保留路面的路基采取开挖回填措施,对于破坏十分严重的主要是采取充填措施,针对其它情况有时采用桥跨和注浆手段。

2、岩溶地区路基治理

对于岩溶地区路基的处治,首先要从地质条件上弄清岩溶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然后再慎重确定处治方案。在一般情况下,对局部严重的、大型的、不易搞清楚的岩溶地段,应尽量设法绕避;对不太严重的中、小型岩溶地段,选择其最窄的、最易于采取措施的地段通过。

对岩溶水宜以疏导为主,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法,不宜堵塞,一般可采用排水沟、泄水洞等疏导岩溶水。路基上方的岩溶泉和冒水洞,宜采用排水沟将水截流至路基外。对于路基基底的岩溶泉和冒水洞,宜设置集水明沟或渗沟,将水排出路基。对于稳定路堑边坡上的干溶洞,洞内宜采用干砌片石填塞。位于路基基底的开口干溶洞,当洞的体积不大、深度较浅时,宜予以回填夯实;当洞的体积较大或深度较深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对于有顶板但顶板强度不足的干溶洞,可炸除顶板后进行回填,或设构造物跨越。通过溶洞围岩分级或计算判断下伏溶洞有坍塌可能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洞径大、洞内施工条件好的无充填溶洞,宜采用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墙、支撑柱进行加固;深而小的溶洞不便于洞内加固时,宜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可能的破坏区;对于顶板较薄的溶洞,当采用地表构造物跨越有困难或不经济时,可炸除顶板,按明洞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有充填物的溶洞,宜优先采用注浆法、旋喷法进行加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如需保持洞内流水通畅时,应设置排水通道。

对于路基范围内的土洞应先判明土洞是否仍在发展。对于已停止发展的土洞可按一般地基进行评价,需加固时宜采用注浆、复合地基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还在发展中的土洞,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3、路面问题的治理 从根本上说,防止路面问题的产生还得从保证路基的质量入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路面出现损害问题的现象还是很多,所以在做好保证路基质量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做好路面治理工作的准备。关于路面治理,我们也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路面的不平整现象,尽力采取简洁措施。其次,对于路面出现的裂缝问题,当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用水冲洗完后用水泥浆抹补。而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去薄弱部分,再进行施工。其三,要注意在路面治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以免治理不当,再次出现路面破坏现象。 4、边坡防护与加固治理

路基和路面治理应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首先,工程防护要结合当地环境,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措施,护面墙防护、锚杆防护以及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等手段要结合实际情况。其次,在注重工程治理的情况下,也应注重植物防护。植物防护是一种长远措施,不仅可以美化公路、调节温度,而且可以起到固结和稳定边坡的作用,可有力的保护路基的稳定性。

5、边坡变形和失稳治理

对于边坡破坏较严重的情况,比如出现塌方、滑坡以及可能出现的失稳等,必须采取相应的固定措施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边坡的不良地质特征,采取相应的适用性强、易于操作、工程负效应小、成本较小的措施,如抗滑桩、削坡和灌浆等方法,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并适用于不同塌方、滑坡的物理力学条件和地质条件。

结束语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公路工程建设时,应结合具体路段进行建设,针对公路工程路基路面中的常见病害,合理选择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公路工程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先刚.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9).

第4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

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水平不断上升,道路交通已经成为了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且道路的使用率更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此情况下,道路所承受的载荷量在不断增加,加之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导致了道路路基路面发生病害情况。虽然我国道路交通建设能够获得一定经济支持,并且建造的速度在不断提升,但是对于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病害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导致道路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安全事故发生率亦在增加。为此,本文对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及其治理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促使我国道路工程建设以及交通事业均能够稳步进行。

1道路工程路基路面存在的主要病害

1.1路面裂缝问题

路面裂缝主要针对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为我国道路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材料,该种路面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在于:(1)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选购的碎石、水泥、砂砾等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够符合该施工路段的需求,使得整体的施工路面质量并不能够达到标准,因而产生裂缝;(2)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技术人员不科学的运用施工工艺或者出现技术操作失误导致路面施工质量不过关。道路路面若出现裂缝问题,其不仅会严重影响道路的美观性,更会改变该段道路的整体结构特性与承载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路基变形问题

路基变形问题基板会发生在道路竣工且通车以后,路基往往会出现部分路段部分地点不规则下沉变形的现象。路基变形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道路工程施工单位所选择的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包括原材料过期失效、质量不达标、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粘性土质等;(2)道路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措施存在问题,包括含水量控制不当、密实度控制不当、分层太厚等;(3)可能存在部分施工单位或者施工个人为了谋取私利而蓄意破坏道路路基或路面的现象,包括擅自超重、超载驾驶等,对路面与路基的负荷产生损坏[1]。

1.3路面麻面与蜂窝现象

道路工程施工中出现路面麻面或者蜂窝现象,主要受到施工技术的影响,一旦施工技术出现问题,该种现行必定会发生。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道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沥青等材料的调配,一旦沥青配合比的调制出现了错误,或者在填充料水分添加时出现差错,亦或者未采用正确的路面振捣方式等,均可能导致路面出现麻面或者蜂窝现象[2]。此外,道路工程施工路面需要进行养护,若养护的周期比较短或者养护并不到位,则亦可能造成路面麻面或者蜂窝现象。该种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会严重影响道路的承载力并缩短该段道路的使用寿命。

1.4边坡塌陷问题

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比较严重的一项病害便应该为边坡塌陷,其主要有滑坡和塌方两种形式。滑坡与塌方问题的出现基本上均由于道路施工的土壤并未进行紧密的压实,从而导致土质疏松而造成。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可以发现,塌方问题的产生主要时因为在道路施工的环节中出现了问题,或者因水量对路基产生破坏而产生,滑坡则主要因为施工路段的地质条件过差。从该点可以发现,若在土壤地质比较疏松,常见雨水较多的地方进行道路施工,则该路段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或者塌方等病害。

2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措施

2.1路面裂缝的治理措施

针对道路路面裂缝问题的治理,首先需要通过道路路面养护对存在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情况进行明确,而后要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对该路段的局部裂缝展开细致的清理工作,将裂缝当中的残留物逐一擦除。在此基础上,治理人员需要对在整个清理工作完成后对该路段的局部裂缝进行灌缝修正,灌注的材料主要为乳化沥青,且灌注时要反复进行。待裂缝灌注材料的表面已经十分均匀后,要恰当的覆盖薄层干燥米石,最后方能够应用压路机或者橡胶锤等对该治理的裂缝进行碾压[3]。

2.2路基变形的治理措施

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路基质量的保障,路基质量的控制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路基变形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此,道路工程施工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路基变形病害的发生,其必须要重视在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控制路基质量。在此方面,首先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整体的道路路基进行良好的压实,并且要严格按照该路段道路设计的要求进行路基施工,以此保证路基建设能够符合该路段土质、水质等多方面的标准要求。其次,对路基进行填料时应该尽量选择可塑性比较强、稳定性比较高、含水量恰当的原材料,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够选用[4]。除此之外,在道路路基的建设中亦需要对排水施工的工序予以确定和监督,保证其符合标准要求,避免出现雨水积存等影响路基稳定性的问题发生。

2.3路面麻面与蜂窝现象治理措施

为了良好的解决路面麻面与蜂窝现象,首先道路工程施工便需要选择稳定性比较良好、耐磨性比较强的原材料。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施工工艺的确定,尤其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铺设时,更要重视准确的掌握沥青配合比,保证沥青等材料的调配能够符合道路路面施工的标准与需求。其次,在施工中进行填充料水分的添加时务必要进行添加量的反复确定,且要采取正确的添加方法技术,避免出现水分添加过多或者添加过少的秦光发生。此外,路面施工中需要重视采用正确的路面振捣方式,只有振捣恰当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路面的平整、光滑,方能够予以道路承载力一定支持,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2.4边坡塌陷治理措施

对于道路工程边坡塌陷这一问题进行治理,首先应该进行工程加固,该方面可以采用石防护、墙防护等工程材料,重点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路与路基及其路旁的坡土进行加固处理。其次,可以采用植物加固的方式,用植物作为加固的材料,有效抑制周围水的流速与冲刷力度,改善长年雨水较多地区的水土流失地质情况。对于路基塌陷这一病害进行治理时,若其塌陷的深度在10米以内则可以科学的应用粉喷桩法进行改善,但是需要明确材料的含水量、固化剂的应用量以及粉喷桩期龄等[5]。除此以外,面对不规范材料的路基塌陷时,可以采用复填的方式解决该问题。若路基塌陷的休整时间与条件等相对比较急迫则可以采用原材料增加固化剂的方式进行治理。

3结论

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的重点关注内容,更是我国道路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病害主要受施工原材料、施工设计、施工环境、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比较常见的、主要的病害包括路面裂缝、路基变形、路面麻面与蜂窝,以及边坡塌陷等。针对此,我国的道路工程施工必须要高度重视,要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与手段进行该类病害的治理,促使我国道路工程建设良好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光振,李树峰.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的主要病害与治理措施[J].四川水泥,2015,08(03):323.

[2]秦文奎.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探析[J].四川水泥,2015,09(08):324.

[3]杨立勤.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01(02):151-152.

[4]何明辉.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J].交通世界,2016,01(10):16-17.

第5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U213 文献标识码: A

一、道路路面常见病害及成因

1、路基破坏

路基边坡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造成市政道路路基强度与稳定性不足,甚至失效。路基破坏常见的形式有填方路堤沉降破坏与挖方路堑边坡破坏,其中前者还包括全部或局部出现下沉,纵横向的开裂以及整体滑动或边坡滑坍等;而挖方路堑边坡破坏主要包括坍塌,滑坡等。特别是在一些特殊路基形式,如果设计者没有充分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气象等典型性,设计时按照一般路基选用常用横断面形式与地基处理方法,就更容易造成路基早期的严重破坏。

常见的路基变形和破坏如下:沉陷,路基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不均匀下陷,造成局部路段破坏。路基沉陷有两种情况:路基沉落,因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不足,在荷载和水、温度综合作用下,路基发生的向下沉陷;地基沉陷,原地面为软弱土,填筑前未作处理或换土,造成承载力不足,地基发生下沉,引起路堤下陷。边坡塌方。路基沿山坡滑动,在较陡的山坡上填筑路基,如果原地面较光滑未经凿毛或挖筑台阶,坡脚又未进行必要的处理,在受到水的浸润或荷载及自重作用下,使填筑路基整体或局部沿坡面向下移动,路基失去整体稳定性。不良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

2、面层不平整

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上。沥青混合材料配合不合理,比如油石比较大,就可能导致路面产生鼓包,油石太小,就又会造成路面松散的情况产生。同样如果其它材料使用的不合理也会造成一系列的路面问题而当沥青混合料在搅拌时出现意外情况,比如含水量大、温度高,造成搅拌不均匀,会致使路面难以铺成,温度过高还会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路面的质量。

3、路面裂缝

路面裂缝也是常见的路面病害。最常见的裂缝是局部龟裂,是由基础沉陷或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规则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基本上属于难以避免的裂缝。不论是刚性的路面还是柔性的路面,其本身的热胀冷缩必然会反映在路面的开裂上来。规则的裂缝不及时封闭处理,常常成为龟裂的源头。所以,公路路面采用水泥、沥青等材料铺设时,必须注意材料特性,科学合理的混合各种施工材料,为避免公路路面受压时变形,尽量选用收缩性小的材料。由于材料会受含水量及塑性指标影响,因此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购买材料,若需掺加防凝减水剂,则需按要求使用适当剂量。另外,在路面的板块混凝土如果振捣不够,容易产生分层离析,造成裂缝的出现。所以在进行振捣时,要闭着重对容易产生不密实的部位加强振捣力度的控制,防止混凝土分层现象出现,能够有效的预路面产生断板或开裂现象。

4、路面松散类病害

此类病害常见的有路面坑洞与松散两类。当路表水通过沥青路面缝隙进入路面结构层内,在车辆荷载的反复泵吸作用下,积水不断冲刷路层,使得路面层沥青粘度降低,然后集料松散脱落,出现坑洞。此外,当路面设计压实度或者施工压实度不够时,在超量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导致面层沥青粘结力下降,出现坑洞也是常见的。松散病害的主要原因是集料跟沥青混合料二者之间的粘结失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考虑充分,或者集料与沥青之间的搭配不当造成的。再者,如果设计时对于车流量考虑偏小的话,后期车流量超过设计限值,在陡然增加的车辆荷载作用下,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由于受力超限而失效,也是造成沥青路面出现坑槽、松散甚至是拱起破裂的原因之一。

二、道路路面病害处理措施

1、边坡防护与加固的治理措施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公路路基路面对病害的处理原则,因此做到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出现病害也是不可避免的。影响边坡强度的因素很多,首先从边坡施工材料的选择来看,边坡防护的材料有植物,刚金水泥以及各种混合防护材料,相应的防护就有植物防护,工程防护,柔性防护和综合性防护。众所周知,植物具有防治水土流失,调控气候的作用,植物防护的具体做法即在防护栏周边种植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植物,形成一层生物保护层,减缓坡地水土的流动速度,有效地保护了路基路面。一些植物具有监控和吸收污染物的功能,生命防护层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净化了空气,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手段。工程防护可以弥补植物防护重的不足,因为坡地附近还有不适宜种植植物的土壤带,这时候可以运用工程防护手段,保证不遗漏任何防护点。柔性防护措施主要是在现有防护的基础上,增设防护植物网和铁丝钢筋网,进一步加强防护效果。综合性防护实质就是这些防护措施的配合,综合性防护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

2、边坡变形与失稳治理措施

边坡是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的统称。边坡在复杂的地质力作用下形成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边坡变形主要表现为路基路面危岩、位移、倾斜,对于边坡破坏较严重的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边坡变形与失稳。路基防护是保证路基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治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边坡变形的过程中,应结合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根据边坡的不良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加固治理与防护工程特色。

3、岩溶地区路基治理

3.1对于岩溶地区路基的处治,首先要从地质条件上弄清岩溶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然后再慎重确定处治方案。在一般情况下,对局部严重的、大型的、不易搞清楚的岩溶地段。应尽量设法绕避,对不太严重的中、小型岩溶地段,选择其最窄的,最易于采取措施的地段通过。

3.2对于有顶板但顶板强度不足的干溶洞,可炸除顶板后进行回填,或设构造物跨越。通过溶洞围岩分级或计算判断下伏溶洞有坍塌可能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洞径大,洞内施工条件好的无充填溶洞,宜采用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墙、支撑柱进行加固;深而小的溶洞不便于洞内加固时,宜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可能的破坏区;对于顶板较薄的溶洞,当采用地表构造物跨越有困难或不经济时,可炸除顶板,按明洞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有充填物的溶洞,宜优先采用注浆法、旋喷法进行加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构造物踌越;如需保持洞内流水通畅时,应设置排水通道。

3.3对于路基范围内的土洞应先判明土涧是否仍在发展对于已停止发展的土洞可按一般地基进行评价,需加固时宜采用注浆、复合地基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还在发展中的土洞,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4、市政路面裂缝的治理

4.1裂缝修补

路面裂缝形式多样,开裂是路基路面施工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处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缝宽不足0.5mm的非扩展性表面裂缝,采用压注灌浆法;局部性裂缝,且缝口较宽时,采取扩缝灌浆法;对贯穿全厚的裂缝,采用条带罩面法。对裂缝宽度大于3mm的裂缝,用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搅拌均匀后直接灌注。

4.2接缝修补

接缝施工时,为保证清缝质量,对杂物填充较多的纵缝,必须用切缝机切割,其他缝也应用铁铲对杂物和老化的填料进行清理,然后用高压气体吹净。对加热型填缝材料,按规定进行熔化,使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加热温度不宜过高、过低,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材料老化或流动性较差。用黄油枪或扁嘴铁壶沿缝方向均匀浇灌加热后的填缝料至缝填满为止,灌缝深度至少应大于1.5cm。灌缝应在路面干燥及路面板下没有积水时进行,保证填料与缝壁粘接牢固且不被高压水剥离、挤出。根据填缝料性质,做好施工交通控制工作,待填缝料冷却后开放交通,以免其被行车粘掉。坚持周期性养护,根据填料有效使用寿命,对全部构造缝进行全面清缝和普灌,其后每年入冬和雨季之前进行补灌,保证构造缝全部密封。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基路面的病害治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病害状况,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天气情况,合理制定施工方案。突发的病害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以往的经验,做好治理工作。其原则就是能够提前预防就要做好防御工作,不能够预测的就要以最小的投资和最优的施工方案进行治理,减轻路基路面病害给公路工程施工带来的不便。

餐卡文献

[1]江涛.浅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病害及其治理措施[J].江西建材,2014,08:150.

第6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桥面铺装;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0.引言

随着交通量和重型车辆的增加, 桥面铺装损坏问题越来越多。桥面铺装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桥面铺装早期破坏的发生,与桥梁的结构型式、设计方面,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方面,混凝土铺装的性能及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桥面铺装的破坏不仅妨碍了正常交通,影响了桥面的美观,更易造成交通事故,也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已成为影响使用功能发挥和诱发交通事故的一大病害。

1.桥面铺装常见病害及其成因分析

1.1设计方面。现代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是,行车速度高、载重量大、车流量大。因此,作为桥梁直接承载层的桥面铺装的设计必须适应这一运输的特点,铺装层必须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足够的厚度,以及合理的钢筋空间分布,以防止混凝土开裂破坏,并保证耐磨。桥面铺装设计多为8cm左右,厚度偏薄,在交通量及车辆荷载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易造成破坏。施工中铺装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配合比掌握不当,钢筋位置固定不准确。

1.2汽车荷载通过车轮作用于桥面时,是一个局部移动集中荷载,在这一荷载作用下,桥面铺装随着梁体产生正弯距和负弯距,这一局部集中荷载作用的局部区域还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正是这一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造成桥面铺装层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

1.3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石料压碎值指标不符合要求,细集料中杂质含量过高,粗骨料粒径不合格等均可影响到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使其达不到设计强度,难以满足使用要求,从而发生龟裂破碎现象。作为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命脉,没有合格的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合格的工程。

1.4水泥混凝土铺装与桥梁行车道板未能很好地连结成为整体,有“空鼓”现象。另外,桥面钢筋网下沉,上保护层过大,钢筋网未能起到防裂作用,这样桥面不能适应反复荷载引起的振动而发生破坏。

1.5施工中,浇注铺装混凝土前对梁板顶板面凿毛及清理不当,铺装层与梁板之间有夹层,未能紧密结合成整体,形成“两张皮”,在行车振动作用下发生疲劳破坏。

1.6由于桥面铺装面积大而厚度薄,铺装层厚度不够,在施工中若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或振捣过度,易造成上部浮浆较厚,粗集料沉积在下层。在雨,雪水渗入腐蚀及行车碾压产生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将其表面层压碎,从而造成坑槽和唧浆。由于在桥梁下部结构或预制梁施工时未能控制好标高,安装后致使梁顶标高偏高,为了保证路线总标高不变而减少了桥面铺装厚度,使得钢筋网上下保护层不够,强度严重不足而发生破损,严重时出现漏筋现象。

1.7未按规定要求进行养生及交通管制,桥面车道铺筑完成后养生不及时,在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时即开放交通,允许车辆通行,从而造成了铺装的早期破坏。公路冬季除雪洒盐,盐水通过沥青路面渗透桥面铺装中,对水泥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在车辆反复碾压作用下,形成坑槽和唧浆破坏。在多孔连接结构墩顶负弯曲矩区,桥面铺装顶面开裂,雨水及盐水渗入裂缝,加剧破坏。

2.桥梁防水系统缺陷对桥梁损害的机理分析

一般来说,水泥混凝土材料是耐水材料,在潮湿环境或水中能保持强度和稳定性,潮湿条件也是水泥混凝土材料早期强度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长期处于潮湿条件下,尤其在干湿交替循环状态下,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桥梁墩台,在水位浮动的部位首先被破坏就是证明。

水泥混凝土在塑性期或硬化初期会因为水分蒸发造成塑性开裂。一般而言,桥面混凝土厚度小,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产生塑性开裂的几率也大。加强桥面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早期养护可以减少开裂,但难以完全消除。

混凝土碱一骨料反应是指来自水泥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和环境中的碱金属离子与砂石等材料中的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在水泥砂浆与石子的界面处生成白色凝胶物质,这种物质在潮湿环境中吸水膨胀,从而造成混凝土结构从内部开始的涨裂,甚至破坏。这种病害称为混凝土的“ 癌症”,碱一骨料反应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就可以使混凝土结构丧失安全性。这种破坏具有不断发展和不可修复性。具体表现为混凝土表面龟裂、突出、酥松,然后剥离。碱一骨料反应的发生和对混凝土的破坏需要三个条件:混凝土中的高碱性、碎石中的富含碱活性成分以及水,以前所用的水泥及外加剂均为高碱性。碱一骨料反应,盐腐蚀、冻融作用是混凝土结构的三大主要破坏因素,都是因为水进入混凝土结构里面引起的。

所以必须设置完善的防水系统,将混凝土与水隔离开来,使其不具备发生反应的条件,就将达到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要求。

3.桥面铺装破坏防治措施

根据桥面铺装破坏的成因,可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措施。

3.1桥面铺装防水混凝土标号提高到40号,厚度增大到10-12cm,钢筋直径加大至12,提高铺装层的整体强度,以适应交通量及车辆荷载的增长。

3.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梁板顶面凿毛露出骨料3-5cm,并用高压气泵水枪清理干净;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及坍落度,使混合料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混凝土须采用低收缩配方以减少收缩裂缝。

3.3为使桥面铺装与梁板结合紧密,使桥面铺装共同参与受力,同时固定桥面铺装钢筋的位置,可采用“植”筋技术。即在空心板顶按一定间距钻孔,孔深要大于锚固长度,孔径略大于钢筋直径,用高压气泵将孔清理干净后,灌入调配好的环氧树脂胶液并植入钢筋,待胶液固化并达到强度后,将植入的钢筋与桥面铺装钢筋牢固焊接后,再浇注防水混凝土。

3.4在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或聚丙烯纤维,以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止开裂。

3.5在墩顶负弯矩区,设置加强钢筋,减少铺装层顶开裂。

3.6可取消铺装层上的沥青路面,将铺装层加厚,并设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铺装层与沥青路面之间铺设防水材料,以改善桥面层的破坏。

3.7冬季采用专用除雪剂或机械手段进行除雪,减少盐水对混凝土的腐蚀。

4.加强桥面铺装施工质量控制

4.1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各类粗细骨料必须分批检验,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混凝土配料时砂子应过筛。石料也应认真进行筛分试验,拌合时各种衡器应保持准确,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4.2为使桥面铺装混凝土与行车道板紧密结合成整体,在进行梁板预制时其顶面必须拉毛,一般应垂直跨径方向划槽,槽深0.5—l.0cm横贯全宽,在绑扎桥面钢筋网之前必须用钢丝刷清除梁顶结合面上的浮浆,用空压机吹净,冲洗干净,以保证梁板与桥面铺装的结合。在浇筑桥面混凝土之前必须严格按设计重新布设钢筋网,以保证钢筋网上下保护层,从而减少裂缝。

4.3在进行桥梁上、下部结构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标高,以保证桥面铺装层的厚度,如果标高有问题,按原设计不能保证铺装层厚度,要通过设计部门适当提高路线标高以确保铺装的厚度。在浇筑桥面混凝土时振捣要充分,保证密实,初凝前要按规范拉毛,以保证桥面摩擦系数。

4.4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施工完成后必须及时覆盖和养生,并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之后才能开放交通。

第7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桥面铺装成因分析 防治措施

Abstract: in the highway bridge, bridge deck pavement qual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ntire highway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traffic safety. In recent years, the early pavement dama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of highway use function and the causes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road, safe operation should be aimed at the causes, using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strengthe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ensure the safety of structure and avoid unnecessary losses.

Keywords: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Highway Bridge Pavement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相当多的公路桥梁工程中,桥面铺装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较规则的纵向、 横向裂缝及较严重的碎裂等病害,产生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施工和养护过程中切不可掉以轻心,只有改进铺装技术及提高施工质量,保证设计的准确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桥面铺装早期损坏问题。

一、桥面铺装病害成因分析

根据对桥梁的检测结果,以及对病害的分析,认为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方面 。现代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是,行车速度高、载重量大、车流量大。因此,作为桥梁直接承载层的桥面铺装的设计必须适应这一运输的特点,铺装层必须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足够的厚度,足够的含筋率,以及合理的钢筋空间分布,以防止混凝土开裂破坏,并保证耐磨。桥面铺装设计多为8cm左右,厚度偏薄;在交通量及车辆荷载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易造成破坏。施工中铺装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配合比掌握不当,钢筋位置固定不准确。

2.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方面 。汽车荷载通过车轮作用于桥面时,是一个局部移动集中荷载,在这一荷载作用下,桥面铺装随着梁体产生正弯距和负弯距,这一局部集中荷载作用的局部区域还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正是这一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造成桥面铺装层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

3.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石料压碎值指标不符合要求,细集料中杂质含量过高,粗骨料粒径不合格等均可影响到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使其达不到设计强度,难以满足使用要求,从而发生龟裂破碎现象。作为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命脉,没有合格的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合格的工程。4.水泥混凝土铺装与桥梁行车道板未能很好地连结成为整体,有“空鼓”现象。另外,桥面钢筋网下沉,上保护层过大,钢筋网未能起到防裂作用,这样桥面不能适应反复荷载引起的振动而发生破坏。5.施工中,浇注铺装混凝土前对梁板顶板面凿毛及清理不当,铺装层与梁板之间有夹层,未能紧密结合成整体,形成“两张皮”,在行车振动作用下发生疲劳破坏。

6.由于桥面铺装面积大而厚度薄,铺装层厚度不够,在施工中若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或振捣过度,易造成上部浮浆较厚,粗集料沉积在下层。在雨,雪水渗入腐蚀及行车碾压产生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将其表面层压碎,从而造成坑槽和唧浆。由于在桥梁下部结构或预制梁施工时未能控制好标高,安装后致使梁顶标高偏高,为了保证路线总标高不变而减少了桥面铺装厚度,使得钢筋网上下保护层不够,强度严重不足而发生破损,严重时出现漏筋现象。7.未按规定要求进行养生及交通管制,桥面车道铺筑完成后养生不及时,在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时即开放交通,允许车辆通行,从而造成了铺装的早期破坏。公路冬季除雪洒盐,盐水通过沥青路面渗透桥面铺装中,对水泥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在车辆反复碾压作用下,形成坑槽和唧浆破坏。在多孔连接结构墩顶负弯曲矩区,桥面铺装顶面开裂,雨水及盐水渗入裂缝,加剧破坏。

二、桥梁防水系统缺陷对桥梁损害的机理分析。

一般来说,水泥混凝土材料是耐水材料,在潮湿环境或水中能保持强度和稳定性,潮湿条件也是水泥混凝土材料早期强度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长期处于潮湿条件下,尤其在干湿交替循环状态下,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桥梁墩台,在水位浮动的部位首先被破坏就是证明。

水泥混凝土在塑性期或硬化初期会因为水分蒸发造成塑性开裂。一般而言,桥面混凝土厚度小,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产生塑性开裂的几率也大。加强桥面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早期养护可以减少开裂,但难以完全消除。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早期产生的裂缝会随着车辆反复荷载的冲击下逐渐扩展。

混凝土碱一骨料反应是指来自水泥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和环境中的碱金属离子与砂石等材料中的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在水泥砂浆与石子的界面处生成白色凝胶物质,这种物质在潮湿环境中吸水膨胀,从而造成混凝土结构从内部开始的涨裂,甚至破坏。这种病害称为混凝土的“ 癌症”,碱一骨料反应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就可以使混凝土结构丧失安全性。这种破坏具有不断发展和不可修复性。具体表现为混凝土表面龟裂、突出、酥松,然后剥离。碱一骨料反应的发生和对混凝土的破坏需要三个条件:混凝土中的高碱性、碎石中的富含碱活性成分以及水,以前所用的水泥及外加剂均为高碱性。碱一骨料反应,盐腐蚀、冻融作用是混凝土结构的三大主要破坏因素,都是因为水进入混凝土结构里面引起的。

预制梁桥的饺缝处是受力复杂、混凝土最薄弱的部位,最容易受到侵蚀,尤其近年来,超重交通的形成,过载车辆的增多,过早地造成铰缝部位的裂缝。桥面雨水通过裂缝进一步腐蚀混凝土和钢筋,形成单梁受力,降低承载能力直至破坏。

对于碱一骨料反应,盐的腐蚀、冰融作用应以防止和抑制为主。减少混凝土中的碱含量是解决的办法之一,使用低碱水泥、低碱外加剂,可以减缓,但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无论碱一骨料反应、盐腐蚀,还是冻融作用,只要是没有水,就可以减缓或避免,所以必须设置完善的防水系统,将混凝土与水隔离开来,使其不具备发生反应的条件,就将达到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要求。

三、防治措施

第8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裂缝;边坡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公路路基路面的施工要求分析

(一)对路基的要求

概括来说,对路基的基本要求有两个。

第一,要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公路通车过程中,路基负责对路面车辆的支撑,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会对路基路面结构产生较大的压力和应力,路基强度和硬度不够,会导致路基承重能力不足,使公路无法有效的承受汽车所带来的压力和应力,使路基出现下沉,随之而来的将是路面车辙、断裂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影响到行车效果,甚至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

第二,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公路路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保证公路使用过程中的整体平衡,使公路整体结构不会受外界环境影响出现变形等问题。

(二)对公路路面的基本要求

公路路面要有良好的平整度。公路路面平整度,是确保公路良好使用效果的重要条件,公路平整度不符合施工要求,将会导致行车舒适度大大降低,影响到公路行车效果,严重的,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影响公路路面平整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沥青材料质量、路面碾压技术问题等等。

二、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

(一)路基病害及成因

1、路基不均匀沉降

路基不均匀沉降主要表现为路面不平整、行车颠簸、局部沉陷或塌陷等。

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有:地基沿纵横向软弱土层分布不均,如地层倾斜、土层、土性、密度等,横向半填半挖或纵向填挖交界,部分路基入河塘回填等特殊地段,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相接部位处理不当等都有可能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在软土地基路段,由于地基承载力达不到其上面构造物承载力的要求,导致地基失稳、变形,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另外在旧路加宽改造时,由于设计与施工原因,新旧路基之间产生纵向裂缝,也是目前在工程中较多出现的问题。

2、高填方路基下沉

填方路基病害主要表现为: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路基滑动或者边坡坍塌,路基下沉引起路面积水,造成路面破坏。路面出现纵向裂缝,严重时裂缝变宽,裂缝向土路肩边缘伸展,裂缝处呈现错台,形成滑裂面;在两种不同处理方案的交界处没有设置渐变段造成交界处形成沉降突变。

这类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原地面清理不够,处治不到位;路基填料不符合规范要求,路基的压实度不够,造成整个路堤的不均匀下沉。

3、边坡的滑塌问题

边坡滑塌是路基病害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边坡滑塌根据土质和规模不同可以分为塌方和滑坡。塌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土质疏松导致边坡向下滑动,通常是由施工不当和水的损坏引起的。滑坡是指由于不良地质条件的破坏,使部分边坡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滑。一般情况下,塌方和滑坡比较容易发生在土质疏松同时雨水较多的地区。雨水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使原本较为疏松的土质难以承受压力,出现土体陷落和下滑,最终破坏公路路基和路面。

(二)路面病害及成因

1、裂缝类

(1) 龟裂、网裂:裂缝与裂缝连接成龟甲纹状的不规则裂缝,且其短边长度不大于40cm 者。在路面纵向有平行密集的裂缝,虽未成网,但其距离不大于30cm 者,都属龟裂,裂缝测定以面积计。

(2) 不规则裂缝:包括龟裂和网裂,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通常是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裂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裂缝形成。当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时还会产生路面松散。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 容易造成路面坑槽和剥落的出现。

(3) 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也可以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形成。

(4) 横向裂缝:通常是因低温收缩或者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造成。

2、松散类

(1) 坑槽:路面破坏成坑洼的深度大于2cm、面积在0.04m2 以上。

(2) 松散: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在0.1m2 以上。

三、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一)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1、路基沉降的防治

(1)注意选用良好的填料,严禁用腐殖土或有草根的土块。应分层填筑、分层夯实,并及时排除流向路基的地面水或处理好地下水。

(2)填石路堤从下而上,石块应由大到小认真填筑,并用石渣或石屑填空隙。 (3)原地面为软弱土层时,路堤高度较低的,且可中断行车的,应挖除软弱土并换上良好的填料,然后按原高度填平夯实;路堤高度较高的,且又不能中断行车时可采用打砂桩、混凝土桩或松木桩等。

2、路基边坡防护与加固

路基边坡防护与加固应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经久耐用、节省造价和造型美观”的原则。路基边坡防护与加固包括植物防护、工程防护、柔性支护与防护等几种类型。[1]

(1)植物防护

植物防护就是在边坡上种植草或植树,以减缓边坡上的水流速度,利用植物根系固着边坡表层土壤以减轻冲刷,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作用。植物防护不仅可以美化公路环境,调节边坡的湿温,起到固结和稳定边坡的作用,而且又比较简单、经济。一般来说,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当然其土壤必须适宜于植物的生长,而且边坡比较平缓,坡高不大。在高速公路上,常用的植物防护有植草、铺草皮和植树等。

(2)工程防护

工程防护主要是针对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填、挖方边坡或风化严重、节理发育的岩石路基边坡,以及碎(砾)石土的挖方边坡等,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即设置人工构造物防护。工程防护的类型有护面墙防护、干砌片石防护、浆砌片石防护、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防护、锚杆防护、挡土墙以及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等。

(3)柔性支护与防护

柔性支护与防护主要包括三维植被网、钢绳网主动防护等防护形式。

3、完善排水设施

水是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多路基病害是由水的侵蚀造成的。因此在路基施工中应重视施工排水,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水患,给路基、路面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路基地下排水仍多用暗沟、盲沟、渗沟、渗井等渗透式排水,当水流量较大,多采用带渗水管的渗沟。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必须对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聚积和下渗。同时,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予以断、疏干、降低水位,并引导到路基范围以外,使全线的沟渠、管道、桥涵构成完整的排水体系。[2]

(二)公路工程路面病害的防治策略

1、路面平整度的控制

公路的平整度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层平整度控制和面层平整度控制。

(1)基层平整度控制

要控制好基层的平整度,要求在施工时根据不同的基层采取不同策略。例如控制以石灰稳定土为底基层的公路相对容易。因石灰土为底的基层平整度要求的标准较低,因此可以采用平地机刮平至合格的方法。相反,水泥稳定碎石则与石灰不同。水泥稳定碎石平整度控制较难,要求也高,同样对面层平整度的影响也较大。

(2)面层平整度控制

想要控制好面层的平整度,良好的混合料是保证。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标准温度下,采用击实方法成型混合料试件,试件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参数。其次,必须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压实效果。另外在沥青路面施工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沥青混合,沥青混合料要保证质量和实效,这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

2、裂缝的处治

(1)路面层裂缝处治

①宽度小于3mm的裂缝

用路用修补胶在裂缝处涂一层,防止水的渗透。

②宽度3mm-5mm的裂缝

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及辅助人工清理缝中杂物后,用流动性良好的热沥青或改良乳化沥青,通过灌缝机依次缓慢向缝中灌注,直到饱满为止,并撒料封口,冷补胶涂缝防水。另外,也可用开槽机沿裂缝开槽并做必要的技术处理后,人工将砂粒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裂缝,捣实并用路用烙铁封口,冷补胶涂缝防水。

③宽度大于5mm以上的裂缝

沿裂缝两侧各宽5cm开槽,挖除上面层约10cm宽,厚2cm~6cm的面层,经除尘、清理槽中杂物及缝中灌满稀释沥青后,在槽内喷撒改性沥青或改良乳化沥青粘层油,再用与原面层相同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填充、捣紧、夯实,冷补胶涂缝防水。

(2)基层开裂引起反射裂缝的处治

除了按上面的修补方法进行处治外,考虑基层开裂为结构性破坏,处治裂缝宽度大的面层时,应增加土工布或土工格栅作为应力吸收层,以抑制反射裂缝再次发展。

3、坑槽的修补

按照材料和修补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现代的坑槽修补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种,即冷料冷补、热料热补和热料冷补。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适应的情况也不同,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适当的方法。修补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如果坑槽较深,深度>6cm时,宜采用两层或两层以上分层修补。采用两层修补时,上层应采用细粒式(AC-13)沥青混凝土。下层厚度超过6cm时,可采用沥青稳定碎石(ATB)结构。分两层以上修补坑槽时,宜上一层比下一层多出15~20cm的搭接宽度,避免上下层接缝通缝。

(2)摊铺沥青混合料时,松铺系数可取1.25~1.3。

(3)在涂刷粘结沥青前,应采用喷灯等对槽壁进行加热。

(4)若因基层结构组成不良,如含泥多、含水率过大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等使基层破坏而形成坑槽,应先处治基层,再修复面层。[3]

参考文献

[1]展峰.论路基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民营科技,2011.3.

第9篇

关键词:工程路面;病害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避免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市政工程路面的施工质量。

一、市政工程路面病害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也迁动着公路运输方面的发展。但是,市政公路路面出现的病害也随之增多。由于市政公路现在的车流量不断增大,外加使用寿命有限,出现的部分病害也使市政公路面目全非。目前沉陷、车辙、裂缝、坑槽等会成为主要的病害表现。另一方面,通过笔者了解发现主干道上偶尔出现坑槽的现象,这主要是其承受运输压力要大,如果路面施工质量不提高,会出现这些问题,也有些是因为地质的改变导致路面出现坑槽。检查井四周总是会出现裂缝,与路面的契合程度不够好,这都加重了工程路面病害的侵扰。这些均为目前危害公路质量的主要原因,要想使病害越来越少,必须去充分了解导致这些发生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做防范。

二、市政工程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一)沥青路面病害原因

沥青混凝土路面经常会出现裂缝、泛油和油斑、路面推移等现象,对此笔者进行了略微的分析,知道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各种各样的因素和条件综合导致的,呈现出的破坏后状态也是非常多,主要以裂缝、沉陷、车辙、坑槽为主。

1、裂缝裂缝和路面的中心线基本保持是垂直的,裂缝的大小不一致,这样可以看成是横向裂缝。当地的气温和沥青层面的材料都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裂缝的大小,但是我们会发现裂缝一般比较规则。路面会出现一条条裂缝,较小且长度和宽度都不尽相同,而且主要分布在公路的车轮密集的地方,呈现这种状态可以基本判定为纵向裂缝。产生纵向裂缝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路基碾压的时候不均匀,还有就是由于边缘路基的水土流失导致其不均匀造成的。在车辆的大负荷作用下,如果沥青面层接茬处未处理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开裂。

2、泛油和油斑

当粗集料和细集料都不断分开最后分布在铺筑层的不同位置时,会导致混合料达不到均衡比例的效果,同时路面的泛油和油斑也是由于其比例不均匀造成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极其注意混合料的成分比例去防止混合料发生离析。

(二)检查井病害的原因

检查井病害表现现状:检查井井盖周围经常会出现裂开、塌陷等现象。随着车辆高负荷的作业,承受的压力也愈来愈大,这样边缘严重时就会出现塌陷,井盖周围都沉陷了下去,这样不但会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输,路上夜间的行人和车辆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水泥砼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

裂缝病害是很多路面的常见病害,在这里不做一一分析,基本都是因为路基不均匀再加上高负荷超载等很多因素导致路面支撑能力不足,久而久之,路面就会因为大压力产生裂缝,情况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塌陷。板边缘砼开裂或成破碎会造成接缝损害类病害。以下几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这类损害的产生:(1)板块的热膨胀得不到好的效果导致板边开裂;(2)板边在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中被压碎;(3)填缝料质量差,致使其逐渐老化,最后填缝料与缝壁就开始松弛等。

三、市政工程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一)沥青混凝土的预防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虽不能彻底根除,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将它以后带来的危害变为最低。这样可以使公路的质量不断提高,延长公路寿命,使运输也越来越便捷。由于裂缝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问题,所以只要克服了这个问题,基本上路面的病害就大大降低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保证路面填料的均匀性,为此就要充分保证其碾压程度;一个路面的材料质量显而易见会直接影响着这条公路的寿命,所以要采用优质的材料去进行施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的发生,因为从很多分析中可以看出优质的沥青会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施工过程中,对路面的保养也很重要,这些都会成为防止裂缝发生的有效措施。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路基不均匀,松散所致,为了防止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产生,不但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保证让基面均匀,还要使用合格的材料,这样产生的粘合力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需求。同时考虑原料的属性,在施工时控制适宜的温度有助于原料发挥更好的效果。路面病害的原因除了施工、原材料等内在的原因外,还有一些施工后外在的原因需要考虑。首先,要防止路面车辆超载,每天不断的重负荷作用对沥青路面的破坏程度很大,也是路面推移的罪魁祸首。

(二)水泥砼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首先在路面施工前,工程设计师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将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设计规划里面。例如施工地点的路面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气候等等。对于容易水土流失的地方应该增加路面基层的厚度,这样才会使路面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越来越牢固和稳定。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大型陷进的机械设备,不要偷工减料,为了节约经费采用一些小型设备,这样会严重影响水泥路面的质量。好的设备才是做好好的工程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养护阶段对于水泥道路的养护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懂得如何去养护公路也是减少其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水泥砼路面一旦有接缝,就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去填补,防止缝隙越来越大,最后导致从局部到整体的破坏。路面长期浸泡在水中都会对其下面的路基地质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不使地质发生改变,路基混合料分布不均匀使路面产生松弛,应当及时清除路面的积水,保持路面的干燥状态。众所周知,超载无论对哪种路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在养护水泥道路的同时应加强超载车辆的管理。

总而言之,为了增加市政公路的寿命,提高道路的质量,设计者和政府交通管理部门都应该从设计阶段到竣工阶段不同程度的对其进行管控,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去预防病害的发生。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交通管理部门应该严格实施管理条例,严格限制超载,保障公路的使用寿命。只有这样,从始至终,一步一步的采取措施去改善,才能减少市政工程路面病害现象的发生频率,使公路运输行业迈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穆红旗.银河二路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病害成因分析与处理措施[J].中国建筑,2011(4).

[2]赵旭.混凝土的施工管理和养护管理[J].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