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术人才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8 16:51: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术人才的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技术人才的培养

第1篇

北汽福田是一家自主品牌的汽车制造企业,从创立之初便大力培育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用造车的理念培养人”,北汽福田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自主开发为主,外部资源为辅”的企业“自培训”体系。

动力系统:以任职资格体系为牵引机制

北汽福田开发了一套覆盖技术人才的任职资格体系(见图表2),设计了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从低到高划分为若干个发展等级。在任职资格标准中,企业详细规定各专业各层级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和基本素质,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指引,引导员工不断提升自我,成为牵引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发展的“动力系统”。

按照每年开展的任职资格认证流程,员工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并据此开展学习,这样不仅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发展路径,也有了持续学习提升的动力之源。

底盘系统:

构建企业基础培训体系

北汽福田多年来持续构建“3C”(course/coach/class)基础培训体系,打造专业技术人才的“底盘系统”,并设立“公司培训日”,推进他们日常基础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技能要求、改进和提升岗位绩效、交流与分享技术经验。

课程资源(Course)体系

公司根据任职资格标准的要求,按照职位族群、序列分类,遵循各专业能力从易到难的原则,规划和开发了每个任职资格层级所需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学习指导材料。这个课程体系广义上还包括知识手册、培训课程课件、岗位指导手册及岗位相关的技术资料等。

内部师资(Coach)体系

企业需要同时开发和培养公司的师资体系。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师资体系不单单是授课的讲师,也包括导师、教练、技术课题组长等广义内涵。北汽福田重点打造了“钻石讲台”内训师培养项目,通过系统培养、讲师大赛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课程的内训师,在技术人才日常培训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培训项目(Class)体系

在课程和师资体系的基础上,企业需要为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各种培训项目平台,并重点打造核心项目,让他们学习、分享和交流。北汽福田的技术人员不仅可以参加“通用能力大课堂”“跨厂区授课”、实训基地、创新思维训练营等通用课程,更可以深入到针对各类技术人才的专项培训,从中广泛获益,得到提升。

“3C”培训基础体系也可称为“学习超市”,“超市”内有课程、师资、琳琅满目的学习项目,员工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学习超市”中自主“选购”。

驾乘体验:以学员为中心

企业培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学员为用户,只有真正以学员为中心,培训才能让学员“走心”并积极参与。北汽福田致力于打造技术人才培训过程中的优质“驾乘体验”,激发他们持续、高效的学习激情。

用“酷炫技术”提升兴趣

技术人才往往是“技术控”,对于新技术有着本能的追求,因此在培训中可以尝试引进新颖的培训技术,如行动学习、翻转课堂、游戏化学习、创新workshop、跨界学习、开放空间、企业剧场等。技术人员在“酷炫”的培训方法中体验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跨界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技术人员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

用产品理念做培训项目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每个人重新思考自己的用户是谁,用户的需求什么。做培训也是如此,需要面临“用户”的诉求,也必须有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一个落实用户思维的培训产品,不仅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保障学习效果,还能让学员推荐给同事,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口碑。

北汽福田结合研发技术人才的需求,策划了“TRIZ创新训练营”项目,以TRIZ创新方法为线索,利用学员所在岗位的技术攻关课题开展行动学习,让课程与本职工作融为一体,彻底修补了学习和工作的“裂痕”,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意愿和激情。最后,学员不仅掌握了TRIZ创新方法,而且淋漓尽致地实战了一把,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还成功申报了多项技术专利。

注重项目运营 培育学习品牌

第2篇

【关键词】中职 PLC技术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0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PLC作为现代化下的先进自动控制装置,其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PLC技术的不断应用,为了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们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从而对PLC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中职学校中,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PLC技术性人才,相关教师对此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已逐渐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来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下面主要就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一、PLC技术的相关概念

PLC,又称可编程序控制器,英文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该技术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来进行内部的存储作业,其主要执行的指令有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同时其还需要通过数字及模拟输入、输出控制来进行机械的生产过程。由此可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PLC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因此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当前,在日常生活中,PLC已逐渐在多个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交通运输领域、冶金化工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等范围内都具有PLC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中,在中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有关PLC安装和调试的基本概念,且还需根据实际生产的要求设计相关方案。总体上来看的话,社会对PLC技术人才的要求已逐渐升高,而为了更好地M足社会市场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人们应加强对PLC教学的重视。

在中职教学中,对于机电类和电气类的学生来说,PLC课程是其中的主干科目,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例如,该课程中既对PLC的基本原理和使用进行了一定的概述,又主要讲解了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PLC实物认识其结构、型号、规格及性能等要求,并应重点理解PLC的使用。当前,在中职学校,其已重点加强了对PLC人才培养的定位。作为一名优秀的PLC技术性人才,其首先需具备以下的能力。其一,PLC技术人才应熟练掌握国家标准中关于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等规定。其二,PLC技术人才应全面理解装配图、接线图等。其三,PLC技术人才应熟练掌握PLC的操作方法,并能解决其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掌握PLC的技术性开发研究,以为相关作业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PLC技术人才的有效对策

通过分析了当前社会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人们已逐渐了解到培养PLC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相关教师应加强对PLC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以通过采取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来增强PLC课程的教学效果,旨在进一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对于此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PLC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学习具有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而正是这份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PLC教学实践中,如若学生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基础都比较差,一般情况下对于综合性较强的PLC课程来说,学生大都很难产生积极的热情。在此情况下,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设置,灵活地采用兴趣教学法,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对PLC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首先对相关内容进行精心的规划与设置,如通过对国内外PLC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了解,进而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例进行讲授,如具体分析当前PLC技术在工业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期间为了加深学生对PLC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PLC技术的应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将PLC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紧密地联系,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将教学实践融入于课程学习中

为了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在进行PLC课程的教学时应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如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性作用。对于PLC课程来说,其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地课程,如若学生只是进行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很难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定位也需进行一定的转化,学生应从传统式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实践、创新思考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中,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空间已不再局限于黑板、教室,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学生展开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借助多媒体、网络化等技术,使学生的课堂扩充为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等,如此的教学形式更利于PLC课程的有效开展。例如,在实习车间进行PLC课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相关知识的内涵,如此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水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效果。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式的学习,其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加强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第3篇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汽车维修业伴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诞生而诞生,并一直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长。汽车维修业已成为交通运输业必不可少的服务性支柱与保证。汽车科技和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汽车维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样也给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带来压力与挑战。汽车结构中大量引进电子技术,引起了汽车性能划时代的变革。传统的维修技术对当代汽车的维修已束手无策。时代在召唤新型汽车维修技术――新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新的维修方式和工具,新的维修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出现。时代也在召唤着新型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一、汽车维修企业模式的变革

1,从垄断走向公平的市场竞争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以国营修理厂为主,占总修理量的70%。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边小修理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它们修理价格低、服务快捷,分流了不少修理和维护业务。之后1984年-1989年,国营汽修企业几乎到了无事可做的地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营汽修行业随着市场和体制的变化开始调整,并逐步走出困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供销体制,使汽车修理企业不能进入汽车流通领域,是销售和服务分离的运营模式。到目前众多4S店的兴起,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一条龙,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变化。

2,经营规模的变化

经营规模有大有小,由大而全、小而全向专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汽车维修技术的人才现状

日新月异的汽车新技术,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是:有相当的文化基础,懂专业英语,懂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会操作电脑、懂电子技术,能够借助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汽车故障诊断。现代维修企业需要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借助汽车检测诊断设备进行汽车检测诊断的汽车“医生”,即汽车维修工程师,需要从有大中专文化的员工中(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二是有经验的能熟练进行零件拆卸、更换的汽车“护士”,即汽车修理工,从现有的工人中(经过培训)获得。两种人才互相补充,形成现代维修企业技术人才的最佳组合,这种有机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汽车维修界目前的人员素质令人担忧,他们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需求的挑战。全国30多万家大小维修企业,从业人员大约200多万,而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却不足3%,特别是一些个体修理厂更为严重。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约2000万辆,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技术人员短缺,特别是高级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维修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已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缓解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短缺的对策

(一)加强对人才的技术培训

良好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依靠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来进行技术传授远远不够。原来汽车修理厂以国产车维修为主,车型单一,维修难度相对不高,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基本上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但不能适应现代汽车修理业的发展。为此,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

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及维护设备使用培训;2,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汽车维护人员非常重要,其目的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利用维修资料解决修车实际问题。在进口车日益增多,汽车维修资料大多为外文的情况下,基础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外语学习,使维修人员掌握汽车常用词汇、缩略语、元件名称、故障码含义和阅读电路图等,以适应现代维修的需要。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是维修人员针对代表性车型的熟练性培训,让维修人员对该类车型各个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以迅速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是对修理工较高层次的综合培训,培养维修人员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实际经验熟练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汽车维修资料,分析故障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只有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培训外,还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了解现在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动向和汽车维修行业改革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掌握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观念、全新方法、新模式和新作业标准,掌握现代维修企业电脑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检测诊断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管理。掌握汽车维修的新知识、新观念。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可以为现代维修企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并能独立担任现代汽车维修厂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1,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技术信息共享

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维修企业不断地接触新车型,每天都会遇到新故障,能够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最实用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一边到工厂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而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服务项目又对专业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在现在汽车行业,几乎每个月都有几种新车型问世,每天都有新技术出现。只有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才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2,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入力资源共享

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面对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教师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需要,教师要到企业一线,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来进行培训。采用“教师轮岗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实习的同时,应轮流到企业进行理论、技能技术的培训、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技术难题的公关,修理工艺的改良等工作。这样可使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企业遇到的难题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学院还可以把企业在理论、技能上(哪怕是某一方面)优秀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任教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学校教师无法讲到的知识。周而复始,不断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轮调,就能极大地促进和提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双师型”队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教师的水平、学院的办学实力,还能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壮大。

3,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设备共享

第4篇

有所为有所不为

始建于1959年、前身隶属原国家农业机械部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科发展的综合院校。强化原有基础,坚持特色发展,不简单跟风,将市场需求与学校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学院历届领导牢牢记在心里的一点。

建校50多年来,学院始终服务于江苏和无锡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围绕其“核心产业、关联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如数控技术、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是面向核心产业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是面向关联产业的,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工商企业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是面向附加产业的。按照“办学集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以数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为核心,规划、建设了7个专业群,形成了“同心多角”的专业体系。

强化特色,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服务于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要求,依据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在机电类主体专业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进行专业的优化改造,满足装备制造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强化物联网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以研发生产性“智能工厂”为重点,将“感知工业”、“感知物流”进行整合,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实时感知和质量追溯”等难题,并形成核心技术,助推无锡物装备制造业和联网产业的发展。

学院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第一要务,师资、课程等是内涵建设的重点。为保证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学院在师资培训、实践基地等方面不惜巨资,每年投入实践基地的费用达1000万元,每个学科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甚至是普通教师都有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而在其他方面则厉行俭约,如新校区的行政楼是由教室改造的,实训基地的很多设备是企业无偿提供的,学校只需加以保养。

要就业更要发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以“肯干、能干、实干”享誉省内外,近10年来,学校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对学院来说,就业率已经不成问题,现在着重考虑的是就业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根据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院系统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多年来教改的基础上,综合学习和借鉴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的职教课程开发技术,通过国内职教专家指导并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针对专业教学要求改革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保证这些课程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精简部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较远的理论教学内容,凸显了高职基础课程的类型特色。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科技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体系,规定学生必须获得9个素质教育学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高职教育是育人、不是制器的观点,学院在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从学生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并开展经常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建立了10多个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阳光屋”捐助中心和“爱心基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007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了文学、哲学、科学、美学、心理学等90多门人文选修课和高级职称教师文化素质“星期二讲堂”,并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校友开讲座、作报告,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办62个工种及职业资格考级考证培训、鉴定;设立科研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立项后投入经费实施,目前已有275项完成或结题。随着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了好成绩,近五年有8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2007年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51项,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连年名列第一。

促联合 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离开与行业、企业的联接,职业教育就和培养学科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无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深知这一点,始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无锡威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美国肯纳金属集团等19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工商企业、上市公司与学院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了价值5600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学院也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通过专业咨询、技术服务、培训企业员工、优先提供毕业生等方式与企业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学院建有“无锡太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进行“四技”服务,合同额每年达到500余万元;并为无锡地区1所本科和14所中高职院校、100多家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每年达30000多人次,被无锡市评为“政产学研先进集体”。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企业文化,十几条以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的校园主干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使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浸润在校园浓郁的职教氛围里。

第5篇

一、国际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素

从国际这个宽广的范围看待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其浪潮的掀起者就是开放贸易。它使市场经济竞争得更加激烈残酷。市场此时需要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加入,帮助相关企业解决经济危机的困局。另外,在21世纪这个全新的时代,我国的高新技术以及第三产业都在迅猛发展,因此需要专业知识过关、实践能力强以及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加入。

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必经之路,也是适应各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因此大家会更多的依据国际标准对高职教育设立的目标以及成果进行审核。这种形势下,高职教育对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更加规范明确了。所以说,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逐渐向国际化靠拢。

二、实施跨境教育,加强国际化教育交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教育市场对外的诱惑力日益加大,很多外国教育机构积极的涌入到中国的教育市场,与我国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树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综合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跨境申办职业技术教育的项目。跨境教育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学历教育以及晋职教育,也包含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相关的项目内容等等。当然我国高职院校在与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前,应该对合作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与高质量、诚信度高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相互学习、优势借鉴、互利双赢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将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差异的教育观念融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实现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全面培养工作。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经验的探讨,例如对外语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学专业以外的技术探究。另外通过实施跨境教育这个平台,为我国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基地,开阔我国高职院校师生的视野范围,使他们的国际意识层次提升,提供锻炼的基地与实操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进而加速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程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前景,我国尽最大努力为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打造了一个综合型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涵盖两块模板,即国际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实施开放办学体制,例如实行海外开放办学等。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扩展本院校与社会的关联,逐渐向国际延伸。在国际性技术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对学生施以严格的管制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对学生进行严加培训,才能使国际型技术人才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利用社会监督这个渠道,对其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制度,使院校更有优势去培养国际型技术人才。

从微观的管理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先进超前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及虚心学习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或者是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将国际上先进的技能引领进教学课堂,供学生学习,为学生所用,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培养的内容。此外,一个国际化课堂的大环境里必然存在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会给管理者带来困扰。所以说,只有管理者具备开放的国际化思想,他们就有能力保护好中外文化的多元性,使每个学生在国际化的大家庭中和谐相处、快乐成长。

四、加快课程国际化,辅佐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和在已有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国际方面内容这两种途径实现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的国际化。前者方案的实施管理者需要结合国际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重大的事件进行开展课程教学;后者的方案中管理者可以采纳国外的教材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参考内容。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技术;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24-03

一、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目前,不少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是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来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契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学校要为改变培养计划和目标单一性的状况,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路经,以满足其兴趣,适合其特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尤其在工程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方面,高校需要制订“多元化,模块化”人才培养计划和“分层次,分流式”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高校的顶层设计,围绕目标高校再制定实现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就业行业或领域等差异很大。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特性为基础,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和出路的分流。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多元化,模块化”。多元化,即根据各个学生群体目标制订多个培养计划或灵活可变的培养计划,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训练计划;模块化,就是将培养计划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如通识基础课程单元、专业基础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单元、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单元、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个性化培养单元等。学生在各模块中自主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只要获得规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集成式的培养计划,具有很好的柔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了学校单一的教学管理形式。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转专业学习,但能够成功转专业的不多。尤其那些不是“985”、“211”高校的一般院校,学生能够转专业的比例很低。而且,要想转专业,还会有成绩等要求。这事实上产生了矛盾,因为学生对现专业没有兴趣而学不好它,所以成绩自然就不好了,成绩不好就不能转专业,不能转专业就只能留在原专业学习,学习更不可能搞好了。如果让学生退学或混到毕业,那对于社会和高校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次巨大伤害。所以,高校要制定一个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计划,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要把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看成是一个过程性的任务,要有阶段性和个性化培养的特点。

二、工程技术教育的内容

1.应用技术教育与训练。本科阶段工程技术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工程技术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本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知识。这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教师如何具有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知识,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可以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尤其是工程技术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去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加强各级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的建设,便于专业教师的交流、提高。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要吸收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师要了解企业的专业需求,企业工程师要知道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研发成果,形成互动,需求与供应及时地衔接。

2.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为当今社会所渴求。创新素质的培养来源于专业人才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全面、精通的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是世界上技术创新最多的国家,并且他们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几乎是精致完美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的素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境界;是企业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更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既要培养学生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要训练学生全面、精通的专业应用能力,再结合行业特点,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创新,表现为专业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表现为企业生产管理中产品功能的全面、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改造,在于新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扩大了产品的功能、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技术创新,使新产品替代了老产品,且性价比更高、安全性能更好,甚至更环保节能。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发展。创新还包括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企业和社会组织离不开管理,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也会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成本最经济、环境与性能最安全。现在企业的发展,往往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和方法的创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实践方法等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吸收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网络技术知识。创新的先导就是知识的创新,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知识创新和应用的强大驱动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国内外科技文献知识库的信息,跟踪本专业、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企业与先进专业水平保持同步。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社会,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几何级的,而当前高校所使用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教材,其反映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已经落伍。应该改进工程技术教育教材的编著工作,改变现阶段教材重理论缺实践的体系,增加项目案例的分析和应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搭建培养平台,供学生学习的教材是其中重要的甚至关键的环节。要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更新知识、技术方法、应用案例等资料。

3.工程技术规范的教育训练。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范。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甚至包装、物流和销售,以及的技术服务,每一个企业都有一整套执行规范,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合格稳定和成本优化。工程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遵守工程规范的自觉性,人们一直强调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等也是工程规范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一向不重视规范,以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偏高,很多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过去,企业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生产规范难以开展。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环境要求我们在人才素质上与国际接轨,而后才可能是生产管理上的接轨、产品的接轨、经济的接轨。过去一大批传统生产型企业关闭了,表面上看是其产品不适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规范化程度不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工程规范素质的培养。

目前,最需解决的是工程技术规范的课程教材和师资。企业工程师应参与教材编写,应总结大多数领域企业的规范要求,结合国际和我国的产品生产标准,形成中国特色并适合企业使用的工程规范教程。教材每2~3年修订一次,以保持与新技术发展的同步。课程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师资,他们能够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工程技术规范的内容、要求,能够通过案例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工程技术规范教育的内容很重要,但又不需要很多的课时,它培训的是企业未来员工的“执行力”。

三、形成本科高校的发展特色。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发展

2012年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分别为43.7万人和18.75万人,占全部报考和录取人数的26.4%、36.3%。据教育部计划,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将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目前,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数还不如报考学术型硕士的人数那么多,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不了解;二是现今高校本科阶段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缺少专业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对后续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学习缺乏信心。这几年报考人数虽然逐年上升,但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较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的难度和录取分数线低得多,不少学生为了避免竞争退而求其次。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考生主要来源于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学生,而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毕业生往往倾向于报考学术型硕士。报考生源的分化自然形成了高校的发展特色。教育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让高校最大效率地培养人才。

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毕业生后,如果就业,很快就可以胜任技术工作的要求;如果选择读研,经过工程硕士阶段的培养,很快就可以胜任高级技术岗位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国家可以形成多元化培养格局,在一些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教育或叫做应用技术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报考工程硕士。这样做既改善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风气,又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辟了新出路,为高校招研提供了优质生源。利国利民,为国家高等教育增添活力。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选择了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与两所本科院校试点,联合招生、共同培养高技能本科人才。从普通高考学生中,根据志愿招录二本层次的学生。学生在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训练,教学计划由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部分课程由本科院校教师授课,发放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数量庞大。这种模式如果能够成功推广,可以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到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联盟,并为这些学生提供新的出路。

四、建立本科阶段的分流模式

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有四个方面,即就业,包括入职企事业单位、考取公务员、入伍、加入西部计划等国家安排的项目;考研,包括出国留学;创业;部分学生待业。其中就业人数始终占绝大多数。

“出口”决定“入口”。要改变过去本科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评估方式,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本科教育阶段,高校要加强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对于有望深造的学生,高校可以联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阶段的院校,制定本科与硕士贯通的培养方案,考核学生本科阶段各环节的学习成果,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直接推免读研。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招考推免生的比例,可以建立推免生选拔的量化标准,如课程考试成绩的比例、实践项目成绩比例、课程实践专项考核成绩比例等,加上专业教师的推荐理由,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高校培养学生要注重过程性的培养和考核,促进学生高专业素质的养成。

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模式,满足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机会,既激励了先进,又勉励了后学,满足了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求。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仍然隶属于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它巩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但扩大了本科层次的培养内涵,满足了学生对高等教育多层次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了解专业的内涵,让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让社会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改革举措

贯通本硕连读,调整学制形式,做到将本科教育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两个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致的目标,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高校培养效率。将现在本科阶段四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2年,改变为本科阶段2.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3.5年,总学习年限不变。这样,本科阶段完成公共课(包括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政治课、外语课、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完成专业课、实践课和毕业(研究)论文,取消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可以安排2年的专业课学习和课程实践、1年的企业跟班实习、半年的专业考核和硕士毕业论文时间。

其中,1年的企业实习应该类似于医科学生的医院实习,由指定的师傅指导、跟班工作,参加企业车间、班组的各种例会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以下三个教育、训练环节十分重要。

1.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期间就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概况,感悟企业文化,熟知企业管理要求。要教育学生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奉献企业,在发展企业中发展自己。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敬业素养。

2.加强学生的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生产安全不仅事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关乎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更是维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安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理解企业的安全要求和质量要求。要求学生首先从认识上重视,从企业安全生产环节上理解,并掌握生产事故的处理方法。关键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

第7篇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同其他信息类专业一样,必须根据社会IT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在学生的网络技术职业发展之路上要有技能和职业素质稳步提升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院校在进行实训体系规划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升级,达到两种学习环境的融会贯通。

    2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双元制”对于师资的要求很高,不管是企业的实训工程师还是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要有真正的技能实践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于网络技术专业的师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网络系统运维工程师,而这一职位的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达到“万金油”的程度,因此,要求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是技术全面的工程师。

    3网络技术专业“类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从客观角度,真正达到“双元制”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很困难的。基于现实的考虑,我校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进行了大胆尝试,初步探索出一条“类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3.1实践背景和效果招生和就业是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命门。从2006年专业创办开始,我校该专业招生和就业就存在很大问题,连续3年的招生都需要校内调剂才能达到课程开设需要的生源下限。前两批毕业生都为找工作怨声载道,后悔学习这个专业,甚至出现有些毕业生质疑这个专业在学校设立的必要性。到按照平行志愿招生时,生源更是少得可怜,形势逼迫专业教学团队调整思路,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有了“类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3.2“类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从整个大的形态看,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必须在高职教育体制下运作,在遵从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灵活地变革。

    3.2.1从师资方面入手作为专业的灵魂,教师的技术水平、人格魅力直接感染着学生。专业教学团队对教师要求:第一,要转变工作观念,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制定适合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案。第二,要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或者IT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第三,要推进教师服务和奉献的理念,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沟通,建立合作关系,无偿指导专业学生从事实习实践。第四,为实践学生提供课程方面的置换和考核工作,实现灵活的人才培养。

    3.2.2从落实专业实践入手,建立企业实训培训中心真实的工作实践才能考验专业实训体系的教学质量。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熏陶后,要能够通过市场招聘的考验,获得一份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践工作,才能证明实训教学的有效性。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借鉴“双元制”企业实训中心的要求,与各个IT厂商协同建立了实训实践基地,如思科网络技术学院、H3C网络技术学院等,依托这些知名厂商的实践体系完成对学生的初步培养,然后鼓励学生在实训学期和寒暑假进行专业的技能实践,要求学生以自己撰写简历的方式在网络招聘网站上找工作。经过外部企业的考核,学生专业价值得到了真正的检验,不仅通过实际工作获得实习薪资,更重要的是收获一份专业技能方面的自信和提升的机遇;而企业通过实习生的工作,获得了人才的储备。

    3.2.3加强教师与企业实践工程师的沟通网络技术类岗位在企业中会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特别是经过工作的磨砺,专业学生也会成为企业的实践工程师。专业教师及时与企业的工程师沟通,获取第一手工作实践任务,并转化为新的教育实践方案,使双方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升级的方向。

    3.2.4加强教师与实践学生的沟通与指导在现实中,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很难达到德国“双元制”环境的互通形态。实践学生在参与工作实践后,面临的问题是一周工作5天,基本没有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与实践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多种媒体方式进行交流。教师还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利用休息日与实践学生探讨工作实践,并且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理论指导。

    3.3实施效果

    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经过“类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现了招生和就业的双重保障,在过去的3届学生中,这一模式促使专业的对口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了专业实训体系的培养目标,并且为专业带来了良好口碑,促进了招生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连续2年获得了良好的生源。另外,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并且促成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开发。

第8篇

>>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生物工程专业工理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紧密型校企合作的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企合作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基于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高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策略探究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233”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6-69.

[5]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6]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88-91.

[7]李小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61-64.

[8]张丽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78-83.

第9篇

关键词:电工专业 技术人才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74-02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能够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学校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与教学活动来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呢?如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着渊博的理论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支柱。一个学校办的好与差可以说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直接关系,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技能人才,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相比较而言,有关电工类知识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知识抽象,有的看不到,摸不着。理解起来真的很费力。作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把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要用通俗易懂的且生动的语言授课。

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感比较强,在初中学习时,各科成绩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差,对学习厌倦。面对这样情况下的学生,我们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热爱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一定要有自信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教。

教师在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重点和难点,备学生,备教法。绝不上无准备的课。也就是应把知识完美地传授给学生,要有好的教风。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但要教理论课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将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出现高新技术,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我们教师更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向前辈学习,从网络上学习,不能自以为是。在实践操作方面,多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

总之,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既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又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实践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2 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

据调查,现代的学生不喜欢动手操作,尤其对电工线路问题,更是感觉头疼,有很强的畏难情绪,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不感兴趣,感觉是在看天书一般。如果遇到不懂得地方,更是采取退缩的态度。更不用说去深入钻研。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同学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让他们深刻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观看伟大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短片,鼓励同学们向这些科学家学习,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攻不下的难关。电工知识和实践操作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只要跟着教师循序渐进地学习,我们一定会硕果累累。学生们对家中的家用电器比较熟悉,一些操作基本都能进行。我们可以结合着家用电器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及提高操作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名厂家沟通好,让我们的学生走进厂子参观并实践实习,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第一,使学生们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专业,电工专业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充分调动学生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产生学习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会感觉电工知识难学了。另外,我们教师要经常向同学们讲有关社会经济经济发展的动态及电工技术发展的趋势,让他们知道电工知识在行业中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大量需要电工技术人才。这样他们就会深刻知道自己的社会价值的。

3 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电工知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知识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是非常有利于他们获得知识的,观察会获得一些感性知识,这些感性知识会为学好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观察过程中也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对于每一节的演示实验,教师都要尽一切努力准备器材争取演示成功,做实验前先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任务是什么,明确观察的对象,重点应观察什么学生心中要非常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们思考,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例如,我们在做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这一演示实验时,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呢?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让学生明确实验所用的器材,还要说明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有偏转,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边做边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整个回路是断开的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穿过回路的磁通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学生在去厂子参观学习前,教师先要告诉他们参管的目的及任务,同时多向技术工人提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实习时要多观察、多思考、认真分析。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些自然规律和生活事例,他们与电学理论非常相似性。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难懂的电学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规律,注意身边的生活事例。将生活事例和电学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电流时,因为电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物质,但她与水流类似,教师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就好比是水,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好像水在水管中的流动。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每一个单位都愿意招聘既有渊博知识,又具有高端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当代的的学生们走向两个极端。第一种情况是轻视理论学习、重视实习。

例如,如果把电路图画好,同学们对照电路图安装电路,可是如果安装不正常时没有办法运用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来进行分析、进而排除故障;第二种情况是重理论、轻实习,以学习代替实践,不愿意动手亲自去做。对于第一种情况,学生仅仅能应付当前的工作,无法很好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第二种情况,理论知识掌握好了,但是很难更深刻的理解和巩固。

基于上面所说的情况,我们要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实习课教学中贯穿理论内容,并且在理论课教学中贯穿实践内容。这样能够使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经常使用万用电表,在学习万有电表的使用时,如果只告诉学生怎么使用而不讲明其中的道理,那么学生们知道的是浮浅的。如果把原理学好,就会以不变应万变。就有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5 加强对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需要全能型人才。因此仅仅依靠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真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电工专业的知识,更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将自学方法和技巧教给他们,使学生们在学校期间通过自学实现一专多能,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通过自学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获得更高的学历。

首先,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学的重要性应,让同学们观看名人自学成才的短片,使孩子们明白时代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打好坚实基础,以后若要有成就,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学习。

另外,自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结合所教课程,向同学们介绍合适的的参考书籍。比如在学习电工技术基础的时,可以将关于收音机原理介绍给学生,还有电子小制作等方面的课外书籍;参考书籍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教会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一位教师教学成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学生会学什么,而不是学会了什么。

6 加强对学生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靠语言,因此擅长言谈,语言表达准确非常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说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口语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职业学校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首先面临的是面试。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具有专业性的问题,学生应能够用简洁明了、准确、的语言来回答。在未来的工作中,同事之间相互切磋问题,或者有了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时,也应该能够用准确的专业化语言把创新内容完美表达出来。因此要强化和训练学生们专业口语表达能力。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差,心里知道,但就是表达不完美,词不搭意。另外就是紧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抖抖颤颤。

为了能使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师本身应该做好表率作用。在讲课时的语言应具有逻辑性,科学性要强,说话不能重复,应该简洁而且生动,具有感染力,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熏陶。课上有些问题让同学们到讲台上讲解,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有从容而且准确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赵承荻.电工技术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