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探究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探究的特点

第1篇

一、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特点

1.目标的长远性。对于一个语言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的拟定强调指向性、可操作性和具体性,一次活动结束,要考量此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而语言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根据各年龄段语言领域的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来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区角活动的目标更宽泛、笼统、长远些,并不强调一次区角活动就要达成哪一方面的目标,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通过多次、多样的活动才能达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目标和材料投放策略,使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地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时空的开放性。就时间而言,语言区角活动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和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如同样的阅读活动,有的幼儿也许一次两次就完成了,有的幼儿也许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同样的故事表演活动,有的幼儿扮演一个角色、参与一次表演就没有兴趣了,有的幼儿则是几个角色轮流扮演,乐此不疲。这时,教师不可“一刀切”,而是要满足和尊重幼儿的不同需求,允许幼儿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学习进度。就空间而言,在同一时间段提供的语言区角活动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同时提供不同类型的区角,如故事书阅读、故事表演、书签制作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地选择,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3.内容的适宜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语言区角活动的内容也应该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凸显适宜性。如创设阅读区角,可为小班幼儿提供角色单一、形象夸张、画面简洁的故事书,让幼儿用一两句完整的话讲述画面内容,中大班则可以提供角色丰富、画面内容丰富的故事书,让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较为复杂的信息,讲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还可以为大班幼儿提供图文并茂的故事,让幼儿初步接触汉字。又如,表演故事所用的道具,可以引导中大班幼儿自制,而小班幼儿则可以提供成品道具。

4.过程的自主性。皮亚杰指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语言区角活动属于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式互动学习,在直观体验中自主建构经验。活动中,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合作伙伴,自行确定学习进度,与集体教学活动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段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完全不同,区角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得以落到实处。

5.评价的多元性。区角活动的个别化特点,强调理解和尊重幼儿在认知结构、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进程和发展水平,因此也就决定了活动评价的多元性,而不是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幼儿。对幼儿个体来说,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了,区角活动就是适宜和有效的。除了评价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的要素外,尤其要重点围绕专注性、坚持性、自信心、合作交流以及习惯养成、兴趣情感等学习品质和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鼓励幼儿,赏识幼儿,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二、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类型和内容

作为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语言区角活动应成为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既关注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的整体性,又有重点地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培养。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园性的语言类专用活动室(如阅览室等),另一种是班级的语言活动区域(包括阅读区、情境表演区、桌面语言类游戏区等)。与富有情趣的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相对应,幼儿语言区角活动的类型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早期阅读类。马以念曾说过:“早期阅读是指学龄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和成人的形象描述来理解低幼读物内容的过程。”周兢也曾说过:“早期阅读应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是幼儿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区角活动中的阅读材料,可以是幼儿园提供的,也可以是幼儿从家里带来的,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图书为幼儿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幼儿自觉、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探索、体验,学习基本的阅读技能,引发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2.情境表演类。幼儿倾听故事并根据某一故事情节,运用一定材料和言语、动作、表情等表演技能,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段。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择角色,也可以根据某一故事线索,自创情节进行表演。表演的材料有头饰、手偶、背景等,可以在活动室一角开辟一个小舞台,创设一个情境,或以“小小电视台”的形式展示。除了表现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和语言外,还可和歌唱活动、乐器演奏等进行整合,增强表演活动的愉悦性。幼儿在自娱自乐中,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积极的情绪情感等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听说游戏类。在幼儿学习语言的活动中,听和说永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听说游戏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和表述能力,可以将已经学会的儿歌、童谣等,以接龙、问答等形式开展游戏,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学会倾听和表达,提高语言交往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发音特点和某一阶段语言学习的重点,选择一些特定的、朗朗上口的内容,让幼儿反复练习,最后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4.操作讲述类。提供故事拼图、各种图卡、背景图等,以“故事盒”的形式投放于区角中,让幼儿通过自主摆放、自由组合,在摆摆、拼拼、玩玩、说说中,动手、动脑、动口。小班幼儿可以讲述单幅画面,中大班幼儿则可以加进多幅画面;可以自我讲述,也可以轮流讲述、共同讲述,在轻松的玩乐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制作创编类。在区角里提供废f图书和画报等,幼儿做“小编辑”“小作者”,自制图书。在剪剪、贴贴、讲讲中,教师可以把幼儿讲述的故事录下来,给家长和同伴听,让幼儿体会到当小编辑、小作者的快乐和自豪,并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自制的图书可以放在图书角,作为幼儿的自主阅读材料。除了制作图书外,还可以用树叶、卡纸等,剪成各种形状,画上美丽的图案,自制独一无二的小小书签,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班级还可以创设“甜蜜悄悄话”区角,开展“小小辩论赛”“新闻快播”等活动,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交流,调动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幼儿敢说、有机会说、有内容说,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指导要点

1.科学创设环境。环境是“隐性课程”,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良好的语言区角环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感兴趣地参与其中。班级应合理布局,统筹考虑,为幼儿创设科学适宜的语言区角环境。

布局合理:一般来说,语言区角要远离过道、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热闹区域,避免相互干扰,可以跟安静的益智区、手工区相连,设置在光线较好的安静的地方,用矮柜、栅栏、书架等隔成不同大小的围合或半围合空间,使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中。尤其是自主阅读区,可以创设成温馨静谧的“小书吧”,墙面可以贴上幼儿能理解的图文并茂的阅读规则,地面可以铺上地毯,放上造型可爱的布艺靠垫、海绵积木、小圆桌、小椅子等,还可以挂上纱帘,摆上绿色小盆栽,使幼儿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专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故事表演类活动则可以搭建一个较大的舞台,还可设观众区,摆上几张小椅子,让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小观众能互动起来,尽情表现。

标志鲜明:语言区角的标示要清晰鲜明,可以张贴在矮柜、墙面或垂挂于孩子视线可见之处。标示牌上可以注明语言区角的名称(如“甜心书吧”)、区角可容纳的人数、活动规则等,标示牌可以以卡通的文字、幼儿的绘画作品或以真实的活动照片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富有童趣,有的区角还可以设计图文结合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给幼儿直观的提示,帮助幼儿掌握规则,了解活动流程,提高自主性。

互动共享:语言区角可以和安静的区域毗邻,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和美工区相邻,美工区制作的图卡等可以成为创编故事的操作材料和表演区的道具;如紧靠益智区,让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产生相互影响,共同习得。

2.有序投放材料。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的。”语言区角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语言教育的目标,贴近幼儿的经验、需要和兴趣,多感官操作、多层次互动、多情景感受于一体,充分彰显语言学习的游戏性、互动性、情景性。具体地,材料投放要体现以下几点:

针对性:语言区角活动的材料应结合语言教育目标和主题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使班级语言教育的各项活动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丰富性:一个区域通常要满足多名幼儿同时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材料,包括成品、半成品等,以满足幼儿充分活动、多样活动的需要。

层次性:各年龄班语言区角活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材料投放应充分考虑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经验和能力,满足幼儿的需求,并且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在材料的数量、难度、深度等方面逐渐递增,呈现螺旋上升的模式,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里获得发展。

3.适时介入指导。语言区角活动既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又不同于幼儿自由活动,因此,教师既不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不要成为放任自流的旁观者,而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活动条件的创造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活动结果的评价者。

首先,在创设语言区角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合理采纳幼儿的建议。同时,要发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区角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习解读幼儿行为。孩子有百种语言,有百种表现方式。教师要读懂幼儿的无声语言,看懂幼儿的真实表现,“读懂幼儿这本书”,适时、适宜、适度介入,支持幼儿,推进活动的发展。最后,要组织幼儿对语言区角活动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参与讨论,积极表达想法,共同分享快乐,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自信、主动、愉快地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大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材料巧投放[J].山东教育幼教园地,2016,(1、2).

第2篇

RV:右室;AO:主动脉;LSA:左锁骨下动脉;LCCA:左颈总动脉;RSA:右锁骨下动脉;RCCA:右颈总动脉;DAO:降主动脉;MPA:主肺动脉;LPA:左肺动脉;RPA:右肺动脉;LSVC:左上腔静脉;T:气管A:解剖图, 左侧的左锁骨下动脉从肺动脉发出, 与主动脉无连接;B、C:CDFI示左锁骨下动脉均未与主动脉有明显相连

讨论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主动脉囊发出6对腮动脉弓与背主动脉相连, 由于该区域的血管变化复杂, 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比较大,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易发生多种先天异常[2]。左侧主动脉弓发生某一断退化闭锁而右侧相应血管保留, 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血管退化时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本研究占56.9%) ;左颈总脉动脉与主动脉起始段间血管退化闭锁时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并左无名动脉迷走 (本研究发现1例) ;左锁骨下动脉动脉与降主动脉间血管退化闭锁时形成镜面右位主动脉弓;若两侧动脉弓均未出现某一段的闭锁, 则形成双主动脉弓。

一、动脉导管的连接与血管环的形成

理论上左位动脉导管、右位动脉导管、双动脉导管或动脉导管缺如均可出现, 但本研究中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大部分为左位动脉导管;镜面右位主动脉弓中, 右位主动脉导管居多, 也有文献[3]报道左位动脉导管较右位主动脉导管更多见。在合并法洛四联症时可能会出现动脉导管缺如。右位主动脉弓其动脉导管位置、连接主动脉的部位可不相同, 部分形成血管环 (指围绕气管和食管所形成的血管环) , 因此动脉导管的位置、走行及连接关系是右位主动脉弓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1)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左位动脉导管与从气管和食管后方绕行的左锁骨下动脉连接形成血管环, 该血管环为胎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环[4], 若右位动脉导管连接降主动脉或者动脉导管缺如则不形成血管环; (2) 镜面右位主动脉弓, 本研究中左位动脉导管均与左无名动脉动脉连接, 未形成血管环;有文献[4]报道左位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连接时可形成血管环;当动脉导管缺如或右位动脉导管连接降主动脉无血管环形成。因此,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大部分会形成血管环, 镜面右弓则大部分无血管环形成。有些血管环会压迫气管和食管, 造成出生后反复的呼吸道压迫症状或消化道症状[5],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合形成动脉导管韧带, 对气管和食管的压迫程度较轻, 且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而双主动脉弓所形成的血管环, 因其空间狭小, 且生后因左心系统血容量明显增多进而主动脉增粗, 对气管及食管极易形成压迫[4]。因此早期诊断血管环, 并进行产前预测可为围产期管理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有研究[6]报道右位主动脉弓左位动脉导管或韧带也是隐藏的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所以产前发现此类型血管环仍需注意产后是否产生压迫症状。

图2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无名动脉迷走解剖图和声像图

LV:左室;RV:右室;AO:主动脉;LIA:左无名动脉;LSA左锁骨下动脉;LCCA:左颈总动脉;RSA:右锁骨下动脉;RCCA:右颈总动脉;DAO:降主动脉;DA:动脉导管;MPA:主肺动脉;LPA:左肺动脉;RPA:右肺动脉;T:气管A:解剖图, 右侧的主动脉弓第一个分支为右颈总动脉, 第二分支为右锁骨下动脉, 第三分支为从降主发出的左无名动脉, 借动脉导管与肺动脉连接;B:声像图, 因位置关系仅见绕气管后方的左锁骨下动脉与动脉导管形成血管环2

二、合并畸形情况

本研究中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双主动脉弓较少合并其他异常, 镜面右位主动脉弓中大部分合并其他异常。在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右位主动脉弓时, 要注意有无合并其他心内外畸形, 尤其是镜面右位主动脉弓。有研究[7]报道右位主动脉弓可合并13-三体、18-三体、21-三体或22q11缺失等染色体异常, 特别是伴复杂畸形时染色异常的概率较高, 因此产前超声诊断右位主动脉弓后应该建议孕妇行相关染色体或基因检查, 以达到产前超声指导优生优育的作用。

三、产前超声诊断及鉴别

产前超声于四腔心切面上, 右弓右降时可见胸主动脉位于脊柱中线右侧, 而在发现心轴偏移、心内结构重大异常时应留意主动脉弓的位置是否异常;3VV及3VT切面可见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 观察动脉导管走行、大动脉的分支走行和血管环的形成情况, 是诊断右位主动脉及血管环的基本切面;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动脉导管走行及动脉分支情况;降主动脉冠状切面, 可观察降主动脉、动脉导管和迷走血管的位置关系, 在高位还可显示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走行, 该切面是明确右位主动脉类型的关键切面, 对右位主动脉弓与双主动脉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8], 在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走行时, 可在动脉导管一侧显示迷走的锁骨下动脉连于动脉导管, 而双主动脉弓在此切面可见三条血管与降主动脉连接, 左位动脉导管时动脉导管位于左侧主动脉弓的外侧。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或左无名动脉迷走、镜面右位主动脉弓出现左导管连接降主动脉与右弓占优型双主动脉弓可根据其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超声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如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与镜面右位主动脉弓:前者大多数有血管环形成, 第一分支为左颈总动脉 (后者为左无名动脉, 有分支) , 左锁骨下动脉为最后分支, 其起始位置较无名动脉低且与降主动脉连接 (冠状切面形成Y字结构, 后者无) ;双主动脉弓与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动脉迷走或镜面右弓 (右弓左降并左位动脉导管) :双主动脉弓在3VT切面可见3个弓 (分别为左、右主动脉弓和外侧的动脉导管弓) , 而后两者仅显示2个弓 (右主动脉弓与左动脉导管弓) ;双主动脉弓在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可见3根血管与降主动脉相连, 而后两者仅2根血管与降主动脉连接, 后两者或因左颈总动脉或左无名动脉与动脉导管、降主动脉距离较近, 易误认为左侧主动脉弓, 因此明确左颈总动脉或左无名动脉是否与降主动脉连接是鉴别的关键。

总之, 右位主动脉弓其形成各异却紧密联系, 了解不同类型右位主动脉弓的结构特征, 有利于产前超声表现的观察和诊断, 3VT与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对于诊断和鉴别右位主动脉弓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工作中, 受胎儿大小、胎位、羊水量、孕妇腹壁条件、诊断仪器、认知程度等影响, 右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仍有一定难度, 易发生漏误诊, 因此需要超声工作者不断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产前超声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Cl A, Gng?rdk K, Yildirim G.Perinatal outcomes andanomalies associnated with fetal right aortic arch[J].J Turk Ger Gynecol Assoc, 2012, 13 (3) :184-186.

[2]郭丹, 林卡莉, 李启华.主动脉弓的解剖及胚胎学发展的研究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 2013, 10 (6) :475-476.

[3]李胜利, 欧阳淑媛, 姚远, 等.先天性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围产期结局[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1, 8 (8) :1675-1689.

[4]耿斌, 张桂珍.临床儿童及胎儿超声心动图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6:519-520.

[5]王新霞, 栗河舟, 王铭, 等.胎儿右位主动脉弓及合并畸形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6) :922-924.

[6]郭健, 李晓峰, 刘晖, 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 20 (6) :628-631.

[7]解左平, 金社红, 朱亚芳, 等.产前超声诊断右位主动脉弓与染色体异常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 23 (7) :95-96.

第3篇

一、科学探究的价值取向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容易引发幼儿发现事物特征、概括、分类和寻求事物间關系等思维活动。因此。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和认识的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凸显了“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个体终身受益的核心价值。

相对而言,“科学探究”这一子领域是以“探究”为核心的。从儿童的科学学习来看,相關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的结果已经证实:探究应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正是通过科学探究,儿童经历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体验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的目标与特点

《指南》中幼儿科学探究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方法能力和知识经验。这三个目标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切忌让幼儿分别学习或对幼儿进行单独训练。

1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好奇心是幼儿探究的内在动力,它表现为有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喜欢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常常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驻足观看,问这问那。幼儿不仅好奇好问,还喜欢一探究竟。他们常常动手动脑,通过摆弄物体、探索物体和材料,试图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在看到新奇的事物、发现有趣的现象时,感到兴奋,乐在其中,而且有交流的愿望。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在幼儿的科学学习中。不能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来求取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自然的、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这些事物的探究最能激发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热情。教师和家长应参照相關的教育建议,让幼儿经常接触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同时为幼儿树立乐于探究的榜样: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既为幼儿探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也为幼儿提供物质条件,如不误解和伤害幼儿,为幼儿提供有探索空间的玩具和材料等。

2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这一目标包括经历探究过程和获得探究能力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方面。探究过程包含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基本环节。从《指南》中所列举的不同年龄幼儿的典型表现可以看出,对不同年龄幼儿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深度是有不同要求的。观察比较、实验验证、调查测量是最基本的探究方法。从《指南》中所列举的典型表现可以看出,对不同年龄幼儿在探究中使用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分析、实验验证、计划和实施调查、记录和收集信息等方法的多样性和程度也是有不同要求的。幼儿的探究能力是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的综合表现。幼儿正是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获得探究能力的。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或關键性目标。教师和家长要参照相關的教育建议,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在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關的方法,特别注意不能对幼儿进行观察、调查、比较等方法的单独训练;在鼓励和引导幼儿做记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力求简单、便捷,不要让做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引导和帮助幼儿通过回顾探究过程看到自己的发现和进步,从而感受到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3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包括: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征,常见的物体和材料的性质以及不同材料的用途、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關系,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感知、体验和认识常见的天气特点、季节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等;感知和了解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關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密不可分。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发现这种依存關系,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或产物性目标。理解和领会这一目标的關键在于要认识到其发现性和伴随性的特点。这一目标之下几个方面的典型表现所反映的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都是在幼儿感知、体验、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幼儿探究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幼儿感性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各地应根据当地特点和特有的资源,选择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和材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

三、科学探究的实施策略

《指南》对“科学探究”的三个目标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活动的多样性,尤其强调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依托区域活动中的自由探究和在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渗透。

1 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各种探究活动

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或小组探究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经历从探究到发现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认真倾听和记录,对这些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形成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使其成为幼儿探究的起点。其次,要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说明理由。教师要让幼儿面对问题,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分析和预想事物及现象的成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幼儿真正动脑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急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三,引导幼儿观察和实验验证。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材料上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和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实验与验证,培养幼儿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意识。教师还要观察记录幼儿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并通过提问、提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第四,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记录和整理获得的信息。教师要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幼儿用多种适宜的形式进行记录,切忌要求幼儿整齐划一地记录,避免记录小学化。幼儿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第五,教师要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形成解释并进行交流。教师要、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倾听他人见解,养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师要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其观点对与错。要让幼儿懂得,相互质疑和争论也很重要,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探究动植物还是材料的性质,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幼儿多角度地逐步深入。

2 支持幼儿在活动区中自由探究

活动区角是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的场所,在与科学相關的不同区域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特点与进程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游戏。

(1)科学发现区中的科学探究。在科学发现区,提供一些能够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和自由发现的物质和材料,支持幼儿探究物体和材料的物理特性、相互關系以及有趣的科学现象。还可提供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使用工具进行探究,鼓励幼儿进行观察、测量和分类活动。在科学发现区为幼儿建立“发现日志”特别有意义。它不仅能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还有助于幼儿回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使探究得以延续和不断深化。要鼓励幼儿运用图画、符号、数字、图表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探究和发现,教师也可以用照片帮助幼儿记录。

(2)自然角和种植园中的科学探究。自然角和种植园是幼儿观察和研究动植物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还可以在幼儿园适当的地方开辟一个种植园,以满足幼儿想要模仿成人进行种植活动的愿望。幼儿亲历种植活动的过程。可以观察植物的多样性和生长变化,学习使用工具,照料植物。农村幼儿园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田地里的植物,观看成人如何播种、照料、收获,了解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

(3)其他区域中的科学探究。除了科学发现区、自然角和种植园外,沙水区、美工区、建构区等区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和发现活动。在沙水区,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究和发现沙子和水的各种物理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關系,学习使用各种容器和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在美工区,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究和发现颜色混合所发生的奇妙变化,发现各种不同的纸与颜色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在建构区,幼儿可以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探索、体验和发现力与平衡、斜面与运动的關系。

3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多样化的科学活动

幼儿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和获得经验的。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随时渗透科学教育,是幼儿科学学习与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1)一日生活环节中的科学发现。入厕与盥洗、进餐与饮水、午睡等生活环节与户外活动中存在着许多教育机会,这些时机有待教师敏锐地去捕捉、开发和利用。

(2)天气观察与报告。天气预报是幼儿园常规性的科学活动内容,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通过關注天气状况、温度变化、风力大小、衣着以及户外活动等,了解天气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和活动之间的關系。

(3)“野外”考察活动。幼儿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因此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会觉得特别有趣。教师要支持幼儿在尽情享受快乐的同时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要实现这一日标,關键是教师要事先进行实地考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幼儿的户外探究更有目的性和效果。城市幼儿可以到附近公园或郊外进行考察;田间地头、山冈溪边都可以成为农村幼儿生动有趣的探究场所。

四、支持幼儿科学探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的科学学习以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途径。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乐于探究,但特别需要成人为他们创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选择贴近生活的探究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1 支持性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安全、具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成人要鼓励幼儿提问,支持幼儿探究。成人特别是教师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在幼儿有疑问时积极对待并和他们一起讨论,受到邀请时作为合作者参与幼儿的探究,认真而热情地倾听,积极而适当地回应。都是对幼儿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成人要成为幼儿的榜样,以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感染幼儿。成人还应认真对待幼儿的提问,尊重其想法和观点,支持和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猜想和假设,创造条件支持他们通过观察、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来寻找答案。另外,出错是幼儿探究中的常见现象。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实,错误在幼儿科学探究和经验积累中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因此,要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要批评指责,而应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判断其认知水平,为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提供依据。幼儿在探究时难免会弄脏衣服、弄乱和弄坏物品,甚至会出现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如踏进水里弄湿鞋子看看水有多深,把颜色涂在衣服或其他物品上看看颜色的变化,天凉了给花儿浇点热水,拔出植物看看根是什么样的等。这些都是幼儿热情尝试、积极探究的表现,成人应在接纳、尊重的前提下加以引导。

2 贴近生活的探究内容

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能够获得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还处在具体概念和前概念的水平,所以要让幼儿学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能学的和应该学的。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生动鲜活的,也是幼儿能够理解和容易学习的。要将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这样还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3 适宜的材料支持

由于幼儿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亲身经历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必须有适宜的材料和工具的支持。用于支持幼儿科学探究的材料既包括区角中供幼儿在自选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自由探究的材料,也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幼儿小组或集体科学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教师要關注和研究材料的结构。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能够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操作、摆弄工具感兴趣。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包括放大镜、小铲、小容器),能够使幼儿了解到这些工具的特殊用途。

4 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

第4篇

对于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来说,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的,而我们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让幼儿进行观察,而教师为幼儿传递一些技能,幼儿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进行感受,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自我观察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元化的智力理论来看,幼儿必须要充分的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智力的本质来说,主要是解决问题以及创造产品的过程,这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能通过讲授式教学来完成,一定要利用实践性较强的探究式课程来进行教学。所以一定要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其自然观察能力仅仅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发展,根据幼儿的特点年龄特点来说,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喜欢自行去进行研究。并且会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来获取对事物的体验。并且幼儿自身的这种观察也为日后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资料,所以,简单地说,观察能力是幼儿阶段探究世界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做好探究活动对幼儿自然观察智力的培养。

二、将幼儿自然观察智力成为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教学者主要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课程的设计,对于传统的教学中,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上,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要设置多种智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中要将自然观察智力与其他多种智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与其他智力相互结合,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让自然观察智力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进行语言智力的培养上,要让幼儿进行事物良好的观察,并且能让幼儿自行阐述出来,充分的表达出感受,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力。同时幼儿在观察中,教师要做好与其的交流,帮助幼儿更深入的观察事物,并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这样幼儿能在自我的观察中,并经过教师的引导,从而来更深层次进行事物的观察,从而来产生自身独特的感悟。

三、观察智力的培养与多元化智力有效结合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种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关键意义,因此必须将其与多种智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幼儿能够灵活的运用。幼儿自然观察力和多种智力的相结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身体动觉智力。指的就是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应用这种能力,不仅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能够有效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且使幼儿对于教学活动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使其正确的认识到信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智力对于提高幼儿未来的探究思维和能力有着关键意义。

第二,视觉智力。就是在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时,尽量多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图像或是视频,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辨别、记忆、对待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还帮助幼儿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探究活动,并且有助于其运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式,展现自身的探究成果。

第三,逻辑智力。指的就是辨别、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区别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其能够根据固定的标准,对其探究的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并且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分析和总结事物具有的共性及其具有特殊之处的原因。这些活动对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第四,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在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协调合作和交流,往往对活动的探究方向、内容、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并且幼儿与幼儿之间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生生间的情感和默契度。因此,培养幼儿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能够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最理想的活动成果。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探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21-02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广大幼儿园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笔者观察了很多科学探究活动,发现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要求、价值把握不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窄化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三个核心目标:热爱探究,有探究能力,认识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但是,在很多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把学习科学知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其余目标都不被看重,这无疑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曲解、窄化了课程目标。

2.内容不当

目前,幼儿教师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能兼顾社会要求、幼儿需要和科学发展特点,特别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但是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却忽视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幼儿园老师过分依赖教材,没有自主开发适合本园幼儿的园本课程。

3.过程僵化

许多老师错把《指南》中提出的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当成探究活动的教学模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敢去掉。无视学生的需要,固守僵化的探究模式,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走过场,隔靴搔痒,蜻蜓点水,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投入真正的探究活动。

4.评价简单

一些幼儿园教师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和活动后进行适当的评价,但是评价略显简单。对幼儿的表现要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至少包含三个方面:评价教师、评价探究活动、评价幼儿的学习发展状况。目前,更多的评价还只是评价幼儿,评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口头评价居多。

二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明晰科学探究的目标

为了防止把科学探究活动变成知识传授课,首先必须进一步厘清幼儿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情感和态度。这三个目标其实就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相互作用。科学知识和经验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这个目标的实现要蕴含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之中。由于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来认知的,主要获得的是感性经验,而科学知识和经验是理性经验,如何引导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教师要想方设法选择生动有趣的探究内容,让幼儿乐于探究,促进自身发展。比如,可以灵活安排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如果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没有得到准确的科学知识,教师也不要求全责备,毕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注重指导幼儿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与能力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做科学研究,而是在观察、提问、思考、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思维、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启蒙。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评价,要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动手、动脑,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智力支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其实就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一步认识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态度。幼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只是这种兴趣常常是易变化、不稳定的。因此,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创设教育情境,创新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此外,教师还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幼儿多问,认真倾听和对话,让幼儿在活动中把天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为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

为了尽量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选择合适的内容,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留心观察幼儿的兴奋点,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适宜的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开展“空气的秘密”活动,我们用镜头捕捉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的一幕幕,我们还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的探究和思考。通过对这些活动资料的分析和思考,从儿童视角出发,注意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空气在哪里”“空气的作用”等探究主题。不是所有的科学教材都能用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比如,科学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如植物的外表、树叶的颜色等,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观察来了解相关知识,像这样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为了探究而探究。而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方法类内容,就应当设计为科学探究活动。比如,“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能变成冰也能变成水蒸气的物理现象,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并掌握了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所以,科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此外,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还要考虑好情境创设和材料支持。首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契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教学方式。比如,在“神奇的水宝宝”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欣赏教师课前精心制作的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感受水的神奇变化,在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其次,我们还要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品种全、数量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爱上科学探究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比如,在“膨胀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让家长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想方设法,共同搜集和制作多种多样的探究工具,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玩得高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探索到了科学道理,学到了科学的方法。

3.设计合理的探究过程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立合理的探究过程,引领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指南》告诉了我们科学探究活动的几个基本环节,比如,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等等。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而言,探究过程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切不可把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当成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幼儿的学习为中心,合理取舍探究环节,设计适宜的探究过程,让探究活动少一些牵强附会,多一些清新自然。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不能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千人一面。我们要根据探究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调整探究环节,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解放儿童的口、手、眼和大脑,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不固定时间,不限制内容,让幼儿沉浸在探究活动之中。同时,让幼儿真正动起来,加强伙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多维交流,让幼儿的需要随时得到满足和强化,让探究活动更自由、更开放、更多样,真正贴近幼儿的内心,让他们乐于探究。重视过程,淡化结果。我们要按照幼儿的学习节奏,“牵着蜗牛一起散步”,鼓励幼儿提问和发现,用适当的“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强调动手操作,也要强调动脑思考,真正让探究过程有思维含量。只有让幼儿有思考地全程参与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科学性的。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是跳跃性的、随时性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边做边想、边想边做,不断假设、探究、验证,动手与动脑互为促进,保证探究活动的良好效果。

4.开展多样有效的评价

第6篇

一、研讨话题注重面向本园实际,突出针对性

研讨话题,就是研讨的问题,是园本教研的出发点,它必须源于实践,来自本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才能使园本教研有鲜明的针对性,从而发挥如下作用:帮助教师感受现代教育理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引领作用,感受教学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导向作用,获得所探讨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是:运用怎样的指导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在研讨大班科学区《填土坑》活动中,发现幼儿对投放的沙、石子等活动材料特别感兴趣,但不知要在玩沙石中探究什么,只是对沙子和石子等倒入罐子的过程乐此不疲。那么教师对此应采用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引导幼儿进行有效地探究,这是个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此,幼儿园就围绕指导策略这一话题开展研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即符合不同年龄幼儿探究特点的指导策略。教师们觉得这样的教学研究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于是都积极参与,并把它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多次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科学区活动探究需要操作图示辅助,除了用语言提示幼儿探究的问题外,还尽可能提供简单的图示或记录表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点和观察操作探究程序;其次,活动中应根据探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有的活动可以先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究,然后再到集中教育活动中梳理提升经验;有的内容可以作为集中活动的延续在区域中继续探究;再次,若是探究活动需要高结构性的材料时,建议不在区域活动中探究,避免产生无效的探究行为。象《填土坑》这类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高结构性的材料和教师专门性的指导,不太适宜在区域中探究。

通过园本教研,总结出的经验与成果,及时向全园教师反馈,供教师们在科学区活动中选择运用、验证与反思,从中继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纠正完善,促进了全园教师提高有效组织科学区活动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质量。

二、研讨过程注重面向全园教师,关注层次性

参与园本教研的对象是全园教师。只有面向全园教师的共同需求,关注全园教师的层次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全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园本教研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组织园本教研时,努力处理好面向全体教师与关注层次差异关系。

在教研话题选择时,我们注重发现全园教师的共同需求,引导全体教师在积极参与中成为教研主体。如:开学初各班共同开展创设科学观察角“种子发芽”活动,全园12个班的观察角都开展绿豆、黄豆、黑豆、花生等种子发芽小实验,而且都是观察水里、土里的种子发芽情况,其观察内容和要点都大同小异。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差异来确定观察重点、正确指导幼儿探究发现和观察记录正是老师们共同面临的、需要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也是她们专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我们发现与捕捉到教师这一共同需求,将“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进行观察角的创设与指导”话题作为园本教研主题,大大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分析幼儿年龄特点与观察水平的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小班幼儿的探究学习特点是单视角地观察积累经验,探究的问题必须具体落实在某一探究点上,观察过程主要是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已初具比较式观察探究的能力,能在对比观察中感受事物各部分不同,开始会发现事物中比较细微的变化,从中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大班幼儿的思维随着从具体形象向概括抽象的方向发展,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增强,幼儿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比较、从中建构经验的探究活动,探究的事物已不再是探究某个点上问题,而是能观察发现事物变化,探究其较本质的原因。在形成共识基础上,各班教师将观察目标定位和指导策略进行了层次性的调整。小班重在指导幼儿发现性观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在观察角里逐一提供材料,先观察绿豆发芽,知道绿豆很快就能发芽,芽是绿色的。待绿豆发芽后,再观察黄豆发芽,其观察角的记录是师幼互动后由教师记录。中班重在指导幼儿尝试进行比较性观察,提供对比明显的绿豆和花生发芽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从中发现这些种子都能发芽,但绿豆和花生发芽的速度和发芽后生长的叶子形状等方面都不同,并学会自己动手记录,从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大班观察目标定位在指导幼儿关注到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等外部条件,重点指导幼儿比较在土里、沙里、水里等不同条件下种子发芽的异同,并进行表征记录。同时将发芽后生长的植物放在挖有洞口的纸盒里,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感受植物的向光性等等。这样,园本教研过程中,各年龄班的观察活动虽然都聚焦种子发芽,但每个各年龄段幼儿探究目标与要求各不相同,探究层次有所区别,教师指导策略也不相同,能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和探究水平。这就使全体教师创设幼儿观察角活动的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教师个性、特长、经验、经历的层次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有效的支持。对于幼儿园来说,第一层次教师是优秀教师,我园共有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虽是少数,但却是先行的研究者,是园本教师核心成员。她们敢于研究、勇于尝试、乐于分享,研究过程总能够展示出富有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活动案例,引发教师从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新角度看问题并进行思考。因此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以点带面,使全体教师得到启发,相互学习借鉴,会产生辐射作用,有利于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且骨干教师在带动一般教师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经验的输出,它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研究与探索,其结果是使自己的思路和理念更加清晰,使自己的教育策略更趋完善,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对其他教师的成熟有所助益。如:在以科学课题“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与教师指导策略”为载体的园本教研中,我园省级学科带头人林老师根据小班幼儿的探究特点探讨有效支持的策略,率先展示了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感知三角形工具吹出什么样泡泡的内容进行了研讨,从中总结有效经验,进而推动开展《有趣的海绵宝宝》《响罐》《蛋宝宝》《寻找春天的秘密》等内容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幼儿园第二层次的教师是骨干教师,主要是指园内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中的优秀者。她们多是园内年段长或年段教研组长,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研究的理论功底与反思评价能力。我们主要让她们多开研讨课,研讨中多进行理论引领下的反思与评价,从中提高开课、评课与反思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也提升观摩研讨水平。第三层的教师是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一、二级教师。主要注重培养她们对活动中幼儿具体表现的观察能力和捕捉关键事件的能力,让年轻教师懂得如何客观真实地再现幼儿的活动,运用写实的方法记录幼儿的活动,提高记录事件的能力,引导她们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活动、关注幼儿的探究特点,自觉加强在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三、研讨评析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强调发展性

园本教研参与的主体是教师,研讨的载体是教育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均可作为园本教研的内容,然而研讨评价的对象应是教育活动中的幼儿。研讨的主要目标是教育活动中幼儿是否得到发展和教师采取什么手段、方法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园本教研中观摩研讨活动的反思、评价、分析,首先要对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在原有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领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分析与反思。如:反思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是否更浓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更高了,观察发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互动能力等是否有所提升,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评价中进行具体分析,这是活动的“果”。而后从幼儿在活动表现中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执果寻因”深入探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指导幼儿,促进幼儿获得发展的。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探究;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说教式” “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改革为“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打破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以及大打题海战术的习惯,教师应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这些改革能够把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方位、持续和创造性地发展,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探究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最好的激发乃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欲望旺盛,思维就灵活。”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幼儿注意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在整体设计上,笔者采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幼儿注意的特点”这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其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这样,通过问题,将三个不同层次的探究联系在一起,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求知、探究活动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用好教材,使学生“会”探究

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科学结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慢慢引导,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初步掌握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使实验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好《幼儿心理学》、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探究“幼儿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时”时,可以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在培养幼儿记忆力时,怎样使幼儿记得又快又牢呢?

【作出猜想】①同记忆材料是否有关?②应当找到适合幼儿的记忆方法。

【查阅资料】①记忆的材料应当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记忆;采用适合幼儿的形式,比如游戏、活动等。

【设计实验】实验一:以《龟兔赛跑》故事为例,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一份是纯文字的,另一份是图文结合的,另外还有语音的、视频的和具体事物的等各方面丰富多彩的材料。在一个班里把幼儿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记忆,记录每组的记忆效果;实验二:以《龟兔赛跑》故事为例,把幼儿分为三组,一组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要求学生记忆;一组按照教师一边讲,幼儿一边跟着说的方式进行记忆;一组在教师讲故事时,给幼儿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然后让幼儿扮演里面的龟和兔赛跑。记录每组的记忆效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可以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尊重学生,和谐氛围,使学生“敢”探究

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而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时时注意保护好学生的探究动机,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急躁,更不能指责,要肯定其敢于发言的精神,使学生消除“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再一方面,当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教师的想法不同时,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

例如,在探究“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时,学生在谈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知识和经验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由是大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幼儿好,原因就是大人受到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最后在大家的激烈讨论下,得出了结论:知识和经验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的创新,但也能将帮助我们实现心中的想象。

四、让科学探究走进生活,使学生“爱”探究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幼儿心理学知识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并影响到学生以后教学、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单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让它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学到的幼儿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学前教育中去,让幼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才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真正目的。

(一)选取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究,感悟探究的内涵,使学生“爱”探究。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有趣的心理现象,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现象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勇于求证的精神,使学生明白“探究”并不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才能完成的。因为有许多重大的心理现象,并非是科研人员埋头于研究室中得出,而是源于生活中的偶然发现和反复的验证。比如3-4岁的幼儿期反抗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去观察和收集这一时期幼儿反抗的特征,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然后找出儿童反抗的内在原因;又如幼儿的侵犯行为,它在不同时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纠正,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和了解,并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探究并解决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二)选取真实的幼儿进行观察和探究,拉近探究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爱”探究。

书本上的知识始终是固定的,而每一个具体的幼儿身上则充分体现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身边的幼儿进行长期仔细、深入、全面的探究,从他们感觉、知觉的发展状况,到语言的发展,到行为特点、思维特点,进行细致的探究,这样从现实中得到的知识往往比书本上看到的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地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新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书目:

第8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知识教学 探究精神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有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殊性。在幼儿阶段开展科学知识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做好幼儿科学知识教育。我们要认识到不能把幼儿阶段的科学知识教育与其他阶段的科学教育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模式开展幼儿科学知识教育,而要探索适合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新模式。

一、幼儿教育为什么开展科学知识教育

(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我们所提倡的幼儿教育并不是要幼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立足幼儿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此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所以相对于那些死的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幼儿教育的初衷就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开阔视野,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

幼儿的科学知识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新奇而快乐的直观感受。幼儿科学知识教育要带领幼儿游览新奇的世界,拓展幼儿探究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成长。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重在孩子的生活感受,注重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启蒙性,而不是专注于知识的传授。目的是开阔幼儿眼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幼儿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三)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

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园担负着重要责任,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对幼儿教师来说责无旁贷。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良好人格塑造,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必须是无时无刻的,要把这样的责任放在幼儿教育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往往由于专注对幼儿知识的普及,导致对孩子的性格教育顾不上,甚至出现对孩子人格培养不利的一面,教师要及时纠正。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比教会幼儿简单的知识重要得多。因此,教师要强调对幼儿人格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感彩。科学知识教育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让幼儿对现实世界充满向往。

二、科学知识教育的定位

科学知识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知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对幼儿教育的整体目标定位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把握好幼儿教育方向,弄清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向。

(一)科学知识教育的定位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原则。

1.确定科学知识教育的主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经验。

幼儿的科学知识教育面向的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教师对科学主题的设定要结合幼儿生活周围的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做到科学知识教育主题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新奇的、不脱离幼儿年龄特点的主题。

2.选择的科学主题要利于幼儿理解。

幼儿对身边的事物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但不是所有科学主题都适合幼儿探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主题的设定仅限于幼儿感兴趣而且能够理解的简单内容,有难度、不利于幼儿理解的内容最好不要涉及。太多地涉及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

3.选择适宜幼儿群体探究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科学知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教师要选择适合教师组织开展、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且适宜集体或小组幼儿共同探索的、有经验共享价值的活动。而对于那些内容虽然很有价值,但不适宜集体探究的,则可以建议家长在家进行。

(二)合理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不宜过难,便于目标的实现。

幼儿的科学教育面向的是低龄幼儿,对于他们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认知,不设置过难的目标,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指向一次预成性活动的目标要能够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能够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对目标达成度加以测量。

2.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幼儿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忽略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要寻找到教学内容和促进幼儿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当给予放大,使得教学内容的设定在培养幼儿能力方面有所侧重。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设置过高的能力培养目标等于加大了幼儿活动的难度,对于幼儿来说只要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了。

3.幼儿教育要着眼于未来。

第9篇

关键词:园本活动;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学习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学习方式具有“三前三后”的特点,即: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问题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讲解在后。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充分挖掘具有家乡浓郁本土特色的课程――“土楼之恋”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快乐学习。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是“探究学习”的源泉。提出问题是在发现问题之后,表征和界定的结果。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发提问,培养幼儿的基本点问题意识,使幼儿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和意义,对于教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了解幼儿提出问题的发展特点

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内容,在不同年龄的幼儿身上显示出不同的思考模式。由于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加之思维大多较具体、直观、感性,幼儿喜欢把每个研究对象看作一个人,并据此实施他们的研究。在探究“土楼”这一主题时,幼儿提出了诸如“土楼分布在哪里?”“土楼有哪些形状?”等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及经验的积累,到了中、大班以后,幼儿渐渐地将假想与现实分开,提出的问题也渐渐客观化、科学化。同时开始追求标新立异,所提出的问题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土楼是谁发明的?”“土楼有哪些功能?”“为什么土楼有圆有方?”等。

2.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当一个新的主题产生时,幼儿并不一定就能围绕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毕竟已有经验与即将探索的主题之间存在经验的差距,此时,教师必须在幼儿提出问题之前,创设特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幼儿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幼儿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相关经验包括如何围绕主题提问的学习经验,以及提问后教师或同伴的关注及对问题的延伸、修正的体验等,唤醒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如在“魅力土楼”的主题中,请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土楼,在活动室中摆放、张贴各种各样的土楼模型以及土楼图片、照片等来唤醒幼儿的问题意识。

3.对生成问题的加工处理

幼儿自发提出的原始问题,有的虽然有探究学习的价值,但就幼儿目前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来讲没有探究的可能性;有的尽管有探究学习的可能性,但又没有多大教育意义。教师应给予一些必要的引导并进行加工处理,使幼儿的问题既有探究的可能性又有探究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将幼儿提出的“土楼是怎么造的”这一大问题分解为“夯筑土楼需要哪些材料”“夯筑技艺有哪些步骤”等。

二、问题的探究过程

随着问题的提出和确定,幼儿开始步入问题的探究阶段,这是探究学习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体验着实证方法在问题的解释和评价中的作用。同时,幼儿的学习也充分地体现了自主性、探究性及创造性,但由于年龄的特点所致,幼儿的任务意识较弱,注意力易分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常丢失原先提出或正在探索的问题。此时,教师及时、适度的指导,对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对主题深入而持久的探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提供从事探究所必需的基本资源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预定主题计划,结合幼儿所提问题的性质,发动幼儿家长和自己一起收集与探究有关的教育资源,其中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从而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主题活动“魅力土楼”为例,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土楼,我们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各种土楼的模型,发动家长带领幼儿去看土楼,搜集有关土楼的图片资料、了解土楼的历史等;而在幼儿探究“为什么圆楼比方楼的承受力大”这一问题中,师生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整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探究过程中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与认真。

2.创设条件促进幼儿持续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1)强化兴趣,提升探究欲望

虽然主题的确定一般都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基础上,但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有限,他们的兴趣不稳定且多变化,在探究过程中,各种突发的变化和困难也会导致他们兴趣减退,使探究无法持续。此时教师有必要强化幼儿的兴趣,不断满足需求,为探究注入新的活力,如多安排些焦点活动,让幼儿充分获取各种感性的直观经验,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

(2)幼儿互动交流,增强探究氛围

交流是幼儿之间的一种互动的方式,幼儿通过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发展幼儿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锻炼人际交流的技巧。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及时地交流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如: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引导幼儿针对如何开展好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活动中则应趋向于问题解决方式的交流,活动后交流的重点在于经验的分享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归纳提炼。必须强调的是,教师在幼儿的交流过程中应是专心的倾听者,并做到适时适量地介入交流,以确保交流不至于偏离主题或中断,提高幼儿交流的兴趣和交流的质量。

(3)鼓励幼儿用独有的图符语言记录探究过程

在活动中,由于幼儿还不会使用文字记录探究过程,图符语言作为幼儿能够运用的一种特有语言,经常出现在幼儿的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图符语言展现相关的事物以及他们的经验。特别是在进入大班以后,幼儿已经不满足于运用简单的图画语言来表现事物的外观及特征,他们开始创作各种各样特有图符语言来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在探究“土楼”时,幼儿用咖啡色涂成一团说是土墙;用蜡笔画点点,点得像麻子一样说是黄沙;还有许多建筑材料,他们也都是用图形语言来表示,一幢尖顶房的房顶上像长了许多头发,说是稻草造的房子。在活动中,他们运用对符号的已有经验进行迁移、想象。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做的是帮助小班幼儿建立图像资料库,让还不善于绘画的幼儿可以从中选择与自己的问题匹配的图案,对于中、大班幼儿则应做一名认真的观察者,并对幼儿的大胆创作与想象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三、形成问题解释,展示探究成果

由于实施阶段的活动大多分组进行,幼儿对其他组的探究过程方式、成果了解不多,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契机,及时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展示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两项:

1.回顾探究的过程,归纳、整理、提炼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展示前,引导幼儿把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重温、分析和整理,以期对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诠释,同时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弥补和充实。例如探究“魅力土楼”,在归纳时,幼儿看到了墙面遍体斑驳龟裂,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样子。对于这个不知怎样表达的难题,经过共同讨论后,他们决定用拟人化的手法在楼体涂上斑点和皱纹来表示。在找到合理的解释后,幼儿为自己能解决这个难题而欢欣鼓舞。因此,回顾和归纳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把零碎的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将自己的内在体验加以外化的过程,它是展示的基础,也是一种必要的准备。

2.展示探究经验与成果,体验交流与分享的乐趣,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展示活动是小组集体介绍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相互质疑、推进研究进程的过程,具有互动多元的特点。展示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研究过程的交流。在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幼儿关心的话题已不再局限于对结果的了解,更关心的是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同伴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展示幼儿动手制作的“土楼”模型时,幼儿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你自己想的,还是别人告诉你的?”“你用什么做出来的?这些材料是哪儿来的?”因此,交流已成为幼儿借鉴他人经验的窗口,在交流中能逐渐完善和丰富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展示活动的互动反馈中引发新的问题,萌发新的探究愿望,使幼儿的探究呈螺旋型不断上升,拓展和丰富了主题内容,使研究活动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趋向更深层的挖掘。展示阶段为幼儿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自由表达、表现的空间里,幼儿的心智得到了考验,幼儿的探究得到了延续和拓展。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幼儿熟悉的本土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各种乡土材料,能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良好教育环境,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感悟了知识的真谛,为幼儿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陶慧玲.触摸可能的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