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乡一体化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二者彼此依存、彼此影响,并且二者间有潜在的协调发展的共同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城乡一体化建设概述

城乡一体化建设释义

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即是指城乡之间借助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等模式,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城乡一体化凸显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简单来说,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是指在区域整体利益的指导下,运用行政、经济和政策调控手段,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统筹城乡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联动发展,使之成为职能分工有所不同却又有机组合的区域整体,并逐步融合城乡社会经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社会系统。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步入新阶段,即城乡一体化建设阶段。此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看做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国内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

(一)部分城市功能相对较为薄弱

当前,国内部分城市仍存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此种情况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相对封闭与割裂。城市以发展工业为主,并按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主要是生产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农业基本上起着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的作用。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并未充分发挥出其在工业、商贸、交通、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未能积极带动邻近区县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各种金融信贷、培训技术人才、输送科学知识等服务。

城市同农村之间产业层级差距明显

在当前我国加速乡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二三产业、协调城乡产业衔接的过程中,对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重视高于质的同步提高,因此,发展中量与质的矛盾日渐突出。乡村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技术层次低,微利或亏损企业相当多,部分城市加工的农产品大部分是中、低档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的比重不足35%。据调查资料显示,多个城市的农产品数量调查中,在上万个品种中本地产品仅占11%左右,这是由于乡村自身条件的限制,生产出低质高耗的产品,而且还受到先进的现代工业发展的威胁,管理、技术、资金、能源各方面都制肘其发展,却又苦无升级能力,从而产生了生存危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中,城乡之间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差距虽已明显缩小,但总体水平落差仍然差距明显。

三、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实施策略构想

怎样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笔者认为,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其次要言行一致,落实到行动。

创新理念,对城市中心论实现再认识

以往,在行政建制上“撤县建市”、“改市为区”等风大行其道,在城市建设中失去理智的大兴土木,大面积的圈地占地,寅吃卯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行路难、吃水难、读书难、就医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农民增收难,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大批农民放弃土地纷纷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贫困化加剧,城乡社会秩序恶化。其实,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农村足以提供可以养活城市人口所需要农产品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城乡的分离、分工和合作是城乡全面发展的需要,谁也离不开谁,城市更离不开乡村。城市离开农村的支援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性,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正确对待“城市中心论”,树立城乡一体的发展观,是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科学规划全局,形成多层级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每个经济区域都是一个多层级的城镇体系,不同规模的城镇分别担任不同的社会经济功能,只有他们的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片面强调大城市作用而发展大城市是不可取的,而且城市过大会带来很多弊端。《城市规划法》中明确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建设方针。因此,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和小城镇的规模,形成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小城镇——乡村的经济体系,大城市要从技术上经济上支援小城镇,同时,“要鼓励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以增强小城镇的实力,小城镇要面向农村,为组织农业现代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作贡献。

(三)秉承科学的城镇建设观

科学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先导和保证。正确的城镇建设观念要求,首先要尊重历史,尊重地域条件,尊重自然环境。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岁月都留下烙印,城市的历史就是由不同时期的建筑物表述出来,盲目的拆除旧建筑,就会割断历史,失去城市的文化,我们对不同时期的建筑要有认同感,其实旧的建筑未必一定过时,新建筑也不一定就是先进的,新建筑过几年没有了新鲜感未必比得上旧建筑。其次要正视和重视地域条件,重视自然环境,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民族风格,反映在城镇建设上就有不同的建筑风貌,盲目的模仿除使城镇风貌失去个性外,建筑的功能也会失去某些对不同气候的适应性。北方的城市注重防寒保温,南方的城市注重开敞通风,平原的城市有平直的款街道,山区的城市就应该依山就势。

重视民意,走群众路线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务求在社会公平方面实现城乡居民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即是公众的城市、平民的城市。城市是人类的生活聚落,人口集中,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借助公众的有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公平平等、和谐融洽、稳定的城市社会秩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小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必须是要结合当前国内城乡发展的实际,选择契合我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结合发展之路,以便借助构建和谐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实现我国城市和乡村走向携手共富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成喜. 基于城乡差异的忻州市城乡一体化研究[J]. 北方经济. 2012(20)

[2] 余冬根,闫惠玲. 廊坊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9)

[3] 赵光影,李琳娜,陈艳梅. 哈尔滨市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对策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5)

第2篇

【关键词】建设;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进入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在这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从36.22%提升至49.95%,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之快[1]。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迁移现象严重,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城镇人口巨大变化的形势下,要想满足城镇人口的增长需求,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2]。因此,需要建设产业园区和居住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下文主要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的作用

(一)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本五年末,需加强城镇化建设,其人口总数要达到总人口的51.5%。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为农村人口的发展谋福利,逐步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繁荣和富裕。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需将着力点放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局面[3]。

(二)加快现代化新城乡

随着农村机械化生产力的发展,目前的农村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节省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向城市服务行业转移,进而改变了产业结构。为了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新城乡,对城镇、乡村建设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实现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三)满足农村人民物质文化需求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城镇建设具有高标准、高质量;各项基础服务齐全等,可以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要想满足农村人民在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前提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按照方案来建设。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公共设施配套日渐完善,生存环境宜人且吸引大量人口等。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好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序建设依然存在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些乡村依然存在无序建设情况,表现为村民个人自建、随意圈占耕地等;还有一部分村民虽已经迁至其他地方居住,但仍占用宅地,既不上交,又不允许别人使用;在建设物堆积方面,为了图方便、节省时间。大多将它们堆积在街道上,给交通带来不便。

(二)建筑物建设不符合要求

在城镇化建设中,有一部分建筑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测、规划,大多依靠经验来施工,建设的建筑物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比如功能单一、不符合节能标准、环境污染、抗震性能低下等,甚至还有一部分建筑物呈危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大大降低了城镇化建设的水平。

(三)绿化建设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的绿化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没有公共绿地、湿地等[4]。与此同时,在处理人们的日常污水中,由于缺乏排水管线,造成污水横流,严重污染环境。在电线安装中,出现“蜘蛛网”,且将强电荷弱电绑在一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此外,有些地区的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对于一些不报建的情况没有进行监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要想保障城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工作。

(一)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视度

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其重视度,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良好的思想保障。第一,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派专门人员进行宣讲来加大宣传,让广大农村人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目标等,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促使他们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做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第二,培养专业骨干队伍,各级领导需要通过参观学习、培训等途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培养出一批骨干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城乡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二)合理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城乡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其建设方案,以县城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给未来发展留下空间;对于一些较小的乡村,可以采用逐渐合并的方法,形成新的乡镇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效率。在乡镇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为了便于管理,需充分考虑行政区域的划分问题;(2)考虑农村人民的生计,确保乡镇规划便于农业发展;(3)城乡之间的交通要便利,方便人们的出行;(4)在选择地理位置时,要确保其环境宜人,空气清新,避免选在环境污染的地方[5]。

(四)合理编制规划设计

在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时,满足以下各方面的要求:(1)交通要求。严格按照“十二五”的要求,城镇之间、乡镇之间、乡村之间分别有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硬化公路,并且根据实际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城、乡、村之间有互通公交车。(2)公共服务功能要求。要求配套齐全,所有建设均按照一体化标准进行建设,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有邮政、通讯等服务网点等。(3)环境要求。保证有足够的湿地、绿地,在道路的两旁均有植物和树木等。(4)管线要求。做好统一规划工作,水、电、通气、暖气等各种管线均进入每栋建筑,为了安全和城镇化的外观,需将管线暗设于地下。在布设采暖地区时,需要建设集中供热站;对于污水雨水区,需要先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对其进行排污处理,然后再合理利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政府加强管理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成立专门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做好调查工作,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城乡工程建设管理条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工程建设行为,与此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节约用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加强监督,禁止乱占土地、不可自行修建房屋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可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现代化新城乡、满足农村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正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门丽君.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3(03):31-33.

[2]王俊芳.乡村发展视角下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问题思考[J].城市建筑,2013(10):9.

[3]郭晶晶.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20):44+112.

第3篇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新乡镇建设;策略探讨;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新乡镇”主要是指在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城镇和小集镇。新乡镇大多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阶段,是指那些已经脱离农业社区经济但仍处于半城市化的农村区域,主要是一些建制镇和小集镇。由于新乡镇具有种种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发展阶段常常出现各种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的建设,必须解决新乡镇的结构建制问题,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实施有效的新乡镇建设。

一、遵循城镇发展不可逆性,重点建设小城镇

农村包围城市的口号已经过去很久了,从国家发改委1990年到2006年的权威数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城乡人口比例已经趋向于中值,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城乡一体化模式背景下的城镇发展已经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如何实现小城镇建设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举措。因此,对于新城镇的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发展的不可逆性,通过对农村人口、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通过对新乡镇的大力建设,从民众基层角度出发推进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区域,发展城镇工商业,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同时,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结合各地特色,着眼于特色农业、旅游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切忌走极端,切忌全面建设,必须将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点集中于小城镇建设的某一方面。

二、新乡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

1、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建设

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资源配置的重新整合和再分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乡镇建设也是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城市和乡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城市具备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而乡村则相对落后。经济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新城镇建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显著的事例就是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链,将分散的乡村资源集中利用。对于新乡镇而言,它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初步具备资源集中优势。例如,某些新乡镇区域的前店后场经营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自身的块状经济特点。相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新乡镇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地理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是城市经济所欠缺的。对此,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可以将城市经济线向新乡镇延伸,让城镇成为城市经济的集散地,同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对于小城镇自身而言,可以积极接受城市的工商业转移,发挥新乡镇的中转站作用。

2、新乡镇公共服务管理建设

公共服务资源的差异是城乡差异的重点,也是新乡镇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是首要前提。从目前的城乡建设发展来看,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城乡公共资源建设发展严重不均衡,在水资源、电力资源、交通条件、体育锻炼、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显著。新乡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平台媒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必须承担起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责任。对此,新乡镇必须上带城市,下领农村,成为城乡联系交流的平台。首先,城乡建设规划单位必须加强新乡镇的建设规模,详细落实公共服务的细节建设,提高建设条件和建设标准,从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新乡镇的服务等级。同时,将新乡镇的水、气、电、路不断向农村扩散,提高科技文化组织在农村的覆盖率,落实行政下乡政策,实现城乡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对于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公共服务建设的管理,明确新乡镇的责任和权力,不断完善健全新城镇的财政支付制度,建立起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新城镇公共服务建设。此外,政府必须完善对新城镇的管理机制,构建起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

3、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

对于传统的城乡建设,常常会出现重复建设、规划周期短、区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都是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在欠缺长远角度和区域综合性建设理念所造成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顾名思义,既是同时考虑城市和农村,实现两者的同步建设和互相之间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对新乡镇进行区域综合性建设,实现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城镇建设不能片面的将城市或农村作为建设依据,而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角度出发,建设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特别的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城市区域的园林绿化规划等,必须在仔细考虑周围背景环境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划、综合管理。在近些年的城乡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乡镇实现了兼并,并且得到了更好的规划建设。原本经济实力相对较为薄弱的乡镇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利用,为新乡镇的某一集中方面建设提供了契机。当一个乡镇得到发展之后,充分发挥其扩散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综合体的发展。总之,对于新乡镇建设的综合规划必不可少,长期的实践证明,区域综合体建设对新乡镇建设作用显著。

4、新乡镇文化制度一体化建设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十三届九次全委会XX县十六届四次人代会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抓手,坚持城乡建设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强化管理与优质服务并重,坚持旧城改造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重,着力推进城乡建设,使城市品位大提升,建筑产业大提质,行业管理大提效,促进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城乡建设主要预期目标是:投入资金27771.94万元,重点完成九项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投入资金1582万元,完XX县府街东延伸段和渊泉街东延伸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张芝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一期1224.8米的地质勘查、地形测绘、施工设计编制、人工湖土方开挖、水系东段建设。投资650万元完成风电生活基地建设;投资1108.8万元完成保障性住房150套(其中经济适用房90套,廉租房60套);投资664.86万元,完成城区绿化、树穴改造和树木追肥;投入资金10444万元,完成商品房开发624套;投资9758万元,完成榆林宾馆、海城宾馆等商贸宾馆建设。投资357.4万元,完XX县城控制性祥规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62个村庄规划编制;投资206.9万元,完成新增公共绿地共计25000平方米,争取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3.9%,绿地率达到16.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11.7平方米,创建7个单位庭院、6个住宅小区;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建筑材料检测率、竣工工程验收备案率、工程监理覆盖面均达到100%,实现工程安全质量零事故;完成道路建设工程、“张芝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建设”、“祥瑞家苑”、“丽景花园”、“南苑华庭”等共计172户的拆迁及完XX县府街东延伸段、渊泉街延伸段、广电局南侧拆迁任务;新引进落实投资150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一个以上,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00万元。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规划编制为龙头,不断扩大城乡规划覆盖面。

一是筑牢城乡规划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充分发挥总规的调控和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城市规划理念,继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有效发挥城乡规划带动和指导作用。二是统筹城乡规划步伐。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突出城市特色和个性。加快编制县城出入口等重点建设区修建性详规,积极打造城市建筑风格。进一步完善乡镇和村落规划,积极指导、协助乡镇的规划编制、上报、审批等工作,配合新农村建设,搞好新农村规划、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规划、农房建设、居民点规划和风格风貌改建规划,改变农村建房无规划设计的现状,切实改善全县人居环境。三是提升规划管理效能。高质量做好“两证一书”的核发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不断创新规划监督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规划运行程序。充分发挥执法监察大队职能职责,进一步整合力量,不断拓宽监控范围,严格规划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确保各类建设按规划实施,切实提高规划行政效能。年内完XX县城控制性祥规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梁湖、沙河2个集镇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和62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评审工作,实现自然村规划建设覆盖率100%的目标。

责任单位:规划股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速城乡建设步伐。

坚持一事一主体,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个项目一套考核,做到续建项目提前完工,新建项目提前开工,储备项目提前立项,前期工作提前完成。重点完XX县府街东延伸段人行道2903米,架设路灯129杆;铺筑渊泉街延伸段人行道2100米,安装路沿砖2100米,架设路灯96杆。新建建筑面积为14960平方米的榆林宾馆贵宾楼一座和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的海城宾馆一座。新建占地面积为14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风电生活基地规划编制及“四通一平”建设,力争1——2家风电企业办公、住宿工程开工建设,为大力实施“风电强县”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单位: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三)以九支渠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新亮点。

把九支渠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外开放的形象工程来抓,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建设名片,成为城市新亮点。在做好详细规划编制、征地、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着力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着力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的目标责任制,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力争九支渠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年内完成长1224.8米、占地面积7.52万平方米九支渠景观带和占地面积37.3万平方米张芝公园一期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九支渠景观带及张芝公园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四)以城市园林化创建为基础,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始终把优化功能放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首位,坚持“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思路,抓好项目建设。开展城市绿化工作专项整治,不断扩大城市绿化覆盖面,确保新区建设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旧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年内完成瓜州中路景观带种植4725平方米;完成7个单位庭院、6个住宅小区2.5万平方米的花卉种植和绿地建设;完成渊泉公园新开辟绿地8000平方米和植树500株;完XX县府街、渊泉街东延伸段及南环路道路绿化,开挖绿化带4.67万立方米,回填耕植土3.9万立方米,植树5335棵;完成公园街、瓜州中路5000平方米公共绿地树木花卉种植;完成南大街、瓜州大道树穴改造和城区树木追肥。年内完成新增公共绿地共计25000平方米,争取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3.9%,绿地率达到16.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11.7平方米,创建7个单位庭院、6个住宅小区。

责任单位:园林绿化所

(五)以民生工程为根本,着力提高民生保障。

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90套和廉租房60套建设任务,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压力。二是继续做好住房补贴发放工作。把落实城镇廉租住房补贴制度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按照《XX县廉租住房2008—2012年建设规划》,对全县城镇低收入家庭进行了调查摸底,经过严格审查,对符合廉租住房补助条件的城镇经济困难家庭,按照每人每月补助50月的标准,发放住房租金补贴,并为租住公产房住房经济双困家庭减免住房租金,真正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责任单位:房管局

(六)以农房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环境治理。

一是坚持“突出优化功能、保持区域风貌、统一规划布局、农民自主选择”的原则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指导、督促农民搞好农房建设,严格农房建设审批程序,建筑风貌,严管建筑质量,严查违规建设。二是加强农房建设与管理。创建农房建设管理机制,特别是农房建设服务队的监管和农村建筑工匠资质管理,有效调控承包价额。严格农房建设规划、选址、选图、审批等程序和坚持“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证、房屋产权证)制度,严把农房建筑质量,切实规范农村建筑市场。三是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四化”标准,围绕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整治建筑工地突破口,深入开展“七进”、民居风貌整治、县城风貌整治和城市园林绿化专项整治行动的活动,创新机制,确保常态化,切实改变城乡面貌。要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00户。

责任单位:规划股建管站

(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切实理顺建设秩序。

一是有效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建设市场诚信体系,严格招投标监管,严格施工许可前置条件审查,严格按规定收取民工工资保证金,全程监管支付情况,严格对施工队伍的作业人员实行压证监管;强化商品房预(销)售的监管,防止“一房多卖”、抽逃资金等行为。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依法查处开发企业无资质乱挂靠等违规行为,加强县外企业入瓜从业登记备案管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和物业小区管理。加大对建筑设计、物业服务等中介市场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建筑安全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扎实开展建筑安全质量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规划、建设、质监、检测、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从严查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最大限度地扩大工程建设监督覆盖率,监督范围要扩大到乡镇及农村。三是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建材。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实施外墙和屋顶保温隔热。年末力争达到五个100%,即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100%、建筑材料检测率100%,竣工工程验收备案率100%、工程监理覆盖面100%。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持证率、“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安全文明措施费支付率、意外伤害保险投保率达到100%。确保在建工程不发生结构安全事故隐患,工程使用功能质量投诉率控制在40%以内,促进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单位:质监站招投标办

(八)以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为支撑,打造瓜州新片区。

加大房地产业制度化建设力度,规范房地产业的管理。加强制定有关房地产业管理制度建设,认真执行《XX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XX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做为关注民生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通过调控引导,使房地产开发向相对讲求质量、讲求品位的精品型转变;加快产权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建设。通过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产权产籍管理、房屋确权登记、房屋交易管理、房屋评估中介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加快建立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招投标制度,引导和鼓励业主大会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逐步建立“分等定级、质价相符”的收费机制,自觉接受物价、物业主管部门及业主的监督;加强小区物业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新建小区要按照规划标准配套建设各类设施、设备和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管理设施不落实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产权部门不得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完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力争在年内完成修建商品住房624套59900平方米,全县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

责任单位:房管局

(九)以治理突出问题为先导,净化工程建设领域。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积极探索规划建设管理新机制,充分认清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规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按照《XX县建设领域工程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努力把治理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我县工程建设领域规范有序的发展。通过2年左右时间的集中治理,我们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市场交易活动依法透明运行,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实现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

责任单位:质监站

(十)以城市综合监管为纽带,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继续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环卫保洁精质化、园林绿化精品化、供热监管规范化、城市交通有序化、商贸市场整洁化、市容市貌美观化、管理服务人性化、综合管理制度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错时异向、不留死角”的巡控方式,严厉打击乱修乱建行为,充分发挥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综合协调、综合调度、综合检查作用,形成运转高效、配合密切的执法联动机制;加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力度。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彻底整治乱停乱行、乱摆乱放、乱搭乱挂、乱涂乱画、乱扔乱倒等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严格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体制,将门前“三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群众反映强烈脏乱差严重的小街巷、楼群院落入手,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彻底改变社区院落和背街小巷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责任单位:城市综合管理执法监察大队

(十一)以公积金管理制度为桥梁,实现公积金滚动增值。

加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公积金信贷款审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贷款资料审核、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严格落实公积金贷款政策,形成有效防范风险机制。严格落实各项监督制度,定期报送预决算和各类报表,主动接受财政、审计和业务部门的监督。严禁发放项目和单位贷款。按规定设置公积金收益专户,增值收益专户、费用专户和其他资金专户,并进行单独核算。严格执行国家购买国债决策制度和规定,并及时兑现到期国债。同时,加大到期贷款的清收力度,加强对资金的运行和费用管理,促进了公积金滚动增值。公积金缴存职工在原有人数基础上增长0.5%,公积金收益率达到0.9%,缴存余额在原有基础上增长8%。资金使用率达到60%,贷款逾期率控制在0.3%以内,风险准备金充足率达到1%。

责任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十二)以市政设施监管为核心,巩固城市文明成果。

为保证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一要注重加强市政公益设施维护管理。对新建、改造的道路、桥梁等设施,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控制未经审批的破路挖掘,积极探索停车场、公厕管理措施办法,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其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二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城市道路占挖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各相关单位执行规定的主动性和规范性;三要加大违章查处力度,保障设施完好,对随意挖掘、占用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审批,并对许可后的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和督查;四要开展各类专项活动,突出监管重点。对城市道路上影响行人行车安全的废弃杆桩进行调查,制定清除方案,梳理盲道占用情况,对书报亭和其他情况占用盲道行为提出相关建议并及时将信息向相关部门反馈。城市用水普及率和污水集中收集率要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要达到95%,市政路灯亮灯绿要达到98%以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完好率要达到98%以上。

责任单位: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十三)以房屋拆迁为突破口,推进XX区改造。建立健全房屋拆迁管理制度,科学指导房屋拆迁工作。房屋拆迁安置办公室要强化措施,只能多拆、不能少拆,只能硬拆、不能软拆,只能快拆、不能慢拆的思路,强力推进。加强对拆迁管理人员、拆迁人员、评估人员的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做到补偿公正、到位,妥善解决房屋拆迁纠纷,做好拆迁工作,解决好拆迁遗留问题,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高质量地完成拆迁安置任务。同时,加强拆迁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计划完成道路建设工程、“张芝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建设”、“祥瑞家苑”、“丽景花园”、“南苑华庭”等共计172户的拆迁及完XX县府街东延伸段、渊泉街延伸段、广电局南侧拆迁任务。

责任单位:房屋拆迁安置管理办公室

(十四)以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为动力,夯实建设系统群众基础。

突出解决供热、供气存在的难点问题,加强供热、供气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县上已出台的有关办法狠抓监管落实,及早着手修改完善《XX县城市供热供气监管办法》,今年,继续对存在突出供热问题单位(个人)进行供热管道、地沟保温、供排水管道改造,解决长期遗留的供暖问题。督促供热公司投入资金对供热点的锅炉进行全面的检修保养,对供热管网进行全面的检修,更换老化管道确保了供热工作的正常运行。对天然气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做到了五个到位,即“领导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到位,隐患整改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建立完善燃气管道施工图会审制度,加强对燃气管道的巡查力度,对因建筑施工造成的燃气管道破坏事故及时进行处理,发放《隐患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促进了管道燃气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正常化。

责任单位:公益事业监管股

(十五)以招商引资为依托,实现良性发展格局。

按照XX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安排意见》精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科学谋划招商项目,项目谋划、论证、包装要突出精与实,重大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为客商尽量提供有价值、有分量、有深度的项目资料,实现“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建设局要新引进落实投资150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一个以上,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00万元。

责任单位:项目办

(十六)以机关作风建设为动力,有效提升行政效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措施。成立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和检查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工作,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是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行为。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强化对机关干部权力运作的监督,建立工作效能和工作作风考评制度,制定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考核标准,明确重点工作目标,开展评议机关活动,定期组织考核检查,每年组织考核评比。三是是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发展战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和壮大建设队伍;鼓励支持在职职工外出学习培训,适时“充电”,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大力开展本部门培训,采取“传帮带”模式,在本系统开展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继续开展对企业法人、中层干部和民工的政策法规、安全常识等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四是强化考核,严格责任,确保机关作风建设不流于形式。考核评比工作是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责任制深入健康开展的重要保证,在搞好年终考评的同时重点抓好日常考核。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在民生工程、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领域的反腐廉政工作,健全防腐机制,筑牢拒腐防线,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确保年内群众对本行业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努力营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为促进全局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责任单位:办公室

(十七)以维护稳定为要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严格规范程序,着力排查化解涉灾、涉拆(迁)、涉质(量)、涉及“两个拖欠”、涉权(房屋产权)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系统稳定,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

第5篇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12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第6篇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有利

第7篇

一是城乡产业的有机对接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天然决定了农民的贫穷命运,仅靠种地永远不可能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坚实框架。重点是围绕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创新经营管理和农牧户联结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开拓市场、带动农牧户的实力。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鼓励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牧业,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农畜产品标准化和农牧民组织化水平,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宽领域,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加快建立特色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一体化问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所有农村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有平等优质的教育。应把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村就业培训体系,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改善农村牧区医疗条件,提高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做到乡有公办卫生院,村有各种所有制的医务室,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应健全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

三是劳动就业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应统筹考虑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将其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增加投入,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第8篇

一、对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依托城郊型优势,使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元,两者比例为:。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市要提前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所以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二元格局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市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㈠、有利因素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镇、村、驻镇单位、农村中小学先后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农村小康住宅改建率达到了%,农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⒍%,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四化”即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净化,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大、农村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靠近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较大,有就近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城带乡,发展乡镇企业,以工富农,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二、三产业的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境内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岩画、魏晋墓壁画等历史文化遗产和居世界第二的滑翔基地等自然景观,且这些旅游资源都地处农村,且农村具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越条件,如果将我市独特的旅游景观与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将为农村第三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双泉农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金汇果蔬基地、文殊食用菌基地、友谊特禽养殖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的建成,为我市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注入了活力。拱北梁水库、双泉水库、安远沟水库以及酒钢种植园的建成,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水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万亩,荒滩万亩,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亿立方米,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具有在城乡结合部、荒滩地带招商引资进行农业产业园及二、三产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人文、地理环境较好。我市农村人口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且靠近酒钢,具有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农民身份的有利条件。

政策环境宽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㈡、不利因素

镇区规模偏小,镇区人口偏少,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第9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金融服务平台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14-02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相互促进与制约。新时期城乡互助互利、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好用实用的信贷产品与便捷的服务方式来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而城乡“二元”分割、各自为阵的金融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贫富二级分化,弱化了农村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基础和人才基础,严重障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一)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现状以及原因

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加大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收益低、成本大、风险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化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薄利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人才配置“少”、服务于“三农”的资金“少”。目前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其投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或县域的大型企业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主要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棉油收购、农业产业化企业;特殊性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其农村存款占比高而贷款服务较少,存在资金从农村倒流城市的现象;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

出现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等的原因既有正规金融渠道的有效供给不足,也有因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政策风险过大导致的非正规金融等民间资本被压抑,同时还有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财政资金没落实到位等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

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缺少的是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尤其缺少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根植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在充分发挥并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应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将民间金融升级转化为官方承认、法律保护的新型金融机构,包括特殊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贷款公司、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等,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与微型金融组织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共同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服务的局面。

(三)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长远来看,平台的搭建只是开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体系的改善任重道远,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立法步伐改善执法,保障农村金融债权安全;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稳定性,从而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一)正规金融主导、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金融机构服务公共平台

农村金融体系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类,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涵盖: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额信贷和私人借贷等。前者是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构成前者的补充形式。一方面要增加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营业网点,引导和监督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浮出水面,以竞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金融政策服务公共平台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我们的融资对象,它们大多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这就与资本“逐利”的本性背道而驰,成为农村地区缺失资金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给予合理适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特性和各地的特色,不能仅仅从使用资本的效率出发,还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多地注重公平的发展。

(三)传统与差异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服务公共平台

除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农村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太少,服务单一: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险种单一;农村证券、基金、理财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情况,可以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当农户不能按期还款时,由担保基金代为清偿。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面向农户或农企发放小额贷款。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例如在农业现代化集中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农业联保或者引入基金。总之,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差异。

(四)全方位与个性化相融合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不能简单模仿城市金融模式。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关系效应”,且民间金融经营灵活,快捷高效,能达到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所以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更高要求。建立农村信息传输平台,畅通资金、技术、金融服务对称信息;畅通农村结算渠道,积极推进农村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等。

参考文献:

[1] 吴少新.湖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

[2] 陈敏政.韶关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广东经济,2012(9)

[3] 吴代红,王小华.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述评[J].新疆农垦经济,2012(4)

[4] 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6(4)

[5]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6] 张自力,范纯,夏溢,祝翠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研究――基于广东城乡地区配置结构差异性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8] 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6)

[9] 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10]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1] 农业部产业政策发展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12] 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3] 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

[14] 吴爱华,李明贤.新型农村金融创新方法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15] 石长明,李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基于成都市的分析.经济与管理,2007(10)

[16]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5(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