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

(一)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在。在存款市场,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隐含着国家这一良好的信誉,历来便一直占有者大量的市场份额。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行,一些优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加大,如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接近寡头垄断的89.98%降低到了2014年的67.21%,可以说,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基本呈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资产业务

零售业务中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项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收入的一大来源。自1998年来,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业务规模上表现良好,业务量持续上升,但在品种方面却发展不均衡,以上海市为例,2014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到了近90%,汽车贷款占5%,而其他种类的个人贷款只占到了2%左右。信用卡授信方面,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4.57万亿元,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已经达到了1.17万元。信用卡越来越被普及和认知,信用消费的观念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也由于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成熟,从而造成了信用卡的坏账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信贷总额为251.92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1.86%。

(三)中间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差距,相比于国际一流银行以中间业务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层次,各大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业务品种也相对单一。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银行卡的发卡量逐年增加,居民在生活中会产生对信用卡、借记卡的依赖性;其次,代收代付业务在不断的完善,诸如水电费、手机费、物业费等等,种类繁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便利;最后,业务的逐步扩大也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如保险、有价证券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资源营运不合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拥有的客户群体是巨大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息管理及分类还不够完善,未能有效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同时相比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等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客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上更加显著。高端及优质客户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量低端客户的影响,无法在银行获得相应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需求,从而保证并且提高银行的业务量。

(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说,银行体制内专门从事零售业务的工作人员的数量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零售业务主要面临的不再是固定的客户,而是社会上分散的群体,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营销水平,才能为银行带来客户。目前银行营销人员的理念大多还停留在拉存款拉贷款的阶段,未对零售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同质性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零售业务虽然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仍然局限在个贷业务上,而在个贷这一领域,各大商业银行又呈现出了严重的同质性,消费者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判断。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大商业银行只注重于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忽视了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并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无法有效提高银行的收益。

三、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客户信息管理,做好差别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分类系统,不仅仅是数据的大集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个人重要信息,做到客户细分,针对性地对各层次的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相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来说,拥有大量低端客户的四大行更需要做好这一点,在满足低端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效发掘高端客户的需求,设计相应产品,提高银行服务的质量。

(二)摆正经营理念,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营销作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对它有着足够的重视以及专业的业务能力。在零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制定合适的业绩考察方式,主动调动起从业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为客户带来更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明确营销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严重的同质性,不仅不利于各大银行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还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做的是,加快零售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发掘市场需求,在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条件下,结合自身特长,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务产品。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抢占相应市场,而且有助于品牌特征的形成,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49-02

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致使民众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增加。负利率时代下,储蓄已经不能满足民众保值的需要。同时,2011年受地产调控的影响,地产股市值蒸发2128亿元,同比下降20.87%,居民纷纷选择其他更利于保值的财富产品。因此,各种旨在“跑赢CPI”的理财产品应运而生。2011年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较2010年分别上涨71%和134%。

在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也受到来自于政策环境、行业竞争、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宏观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实行的金融业分业经营一定程度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业经营制度使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分离,客户资金只能分别在三个体系中循环,导致某一个市场的客户资金就不能利用另外两个市场实现保值增值。

其二,外资银行对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冲击。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积极抢夺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国内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其三,国内银行自身的缺陷。目前国内银行发展仍不完善,包括经营理念、机构设置、产品设置、营销渠道、信息系统、人员培养、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处于落后阶段,尚未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新模式,难以为客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其四,中国民众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中国民众传统思想认为储蓄是最安全最保险的理财方式,不愿尝试新的个人理财方式。同时,由于金融理财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普通民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对财富交予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充满了不信任。

二、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服务机构:组织结构混乱,营销渠道单一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业务广,涉及部门多。而目前很多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归于个人金融业务部,部门配合协调不一致,使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国内银行依赖有形的商业网点来扩大市场份额,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局限,容易出现服务缺失。

2.理财产品结构与内容:业务范围狭窄、产品同质化,产品保障性不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美国纷纷走上混业道路,混业经营逐步成为了国际金融业的主流。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国内银行无法结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者的互补优势,无法利用多样的资产组合为客户制定最优化的资产配置。

3.理财服务质量:产品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我国理财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理财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原本银行储蓄所的员工,对新兴的理财行业了解较少,理财建议局限于传统储蓄相关的业务,难以针对目标客户制定最大收益的理财方案。同时,由于业务考核的压力,国内理财从业人员过分侧重预期收益,强势宣传预期收益,弱化回避风险提示,导致客户对个人理财义务信任不高,个人理财师被定位于理财推销师。

三、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

国内银行为在复杂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对现有的政策、制度做出改革。国内银行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发展方向:

1.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国内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宏观部门支持,创新发展理财业务,绕开政策壁垒。同时,相关部门逐步改革金融监管,减少行政干预,鼓励金融创新,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前提下,逐步促进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

2.树立诚信品牌,保障客户利益。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销售过程中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49页)

根据客户特点推荐适合产品,并提前说明产品类型、购买方式、投资方向、预期收益、市场方向等,完善发行和后续服务,提高自身信誉。

3.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差距,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十分缺乏。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道德水平的理财人员。

4.改善营销模式,做好宣传推广。国内银行应该将落脚点放在“客户需要什么产品”,而非“银行能提供什么产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推广“全员营销、专家指导”的营销模式,既能完善服务链,又能保障服务的专业性。

尽管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激烈,但国内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是具有固有的竞争优势的。国内银行长期在本土开展传统借贷业务,有着深厚的客户基础,同时国内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国内银行应该利用优势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促进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发展。

[1]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05).

[2]陈继红,郑振欧.香港银行业个人理财服务发展的背景及内容比较[J].金融论坛2003.(11).

[3]叶蓓.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特区经济2005.(03).

第3篇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一、国内银行风险问题

1.经济发展放慢。国内经济发展的速度从2000年开始,逐渐放缓至中速的新常态,引起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制造业、零售业等周期性强的行业信贷风险不断增加,经营更加困难。相关管理部门指出,截至到2016年初,企业的贷款数量高达1100000亿元,环比同期升高了0.2个百分点。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导致企业不良贷款规模扩大。2.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营中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金融体系运营。银行业加速升级和管理,规避产能过剩的风险。但是没有银行资金支持的企业,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亏损、增加负债,从而引起债务纠纷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利率市场化进程引起风险。国内银行市场化利率发展过快,引起的风险诱因不断增加。首先,资金流通和需求的不可调和性,受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银行信贷业务不再增加,但是市场贷款需求不断增强。其次,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受到冲击。市场经济机构对利率的关注度大幅上升,到企业季度末或年底核算的阶段,资金支持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再次,资金调配问题,银行对资产扩张较大,对同行业市场资金依赖程度过高,定期资金错配现象频发,引发资金流动风险。最后,信誉风险,中小型行业面临着自身资金流通规模小,周转性低的问题,相关负面消息一经发出,就会导致企业短期资金周转断裂,引发资金流动风险。

二、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

1.银行信贷业务转型升级。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的占据上,不论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和信贷能力,盲目扩大资金额度与利润。传统企业的优势逐渐变小,可以达到银行信贷标准的项目变少。所以,在制定信贷发展目标和战略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与内部管控相结合。银行信贷项目要考虑企业客户的发展前景、整体经济实力与企业发展计划,不能只是盲目寻找发展快的客户。银行执行合理的信贷额度,信贷结构与KPI标准,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来引导员工对信贷业务的开拓和发展。2.严格把控信贷制度,树立正确信贷意识。近年来,多数银行机构的工作人员及管理高层,为了追求利润和扩大资产规模,不遵守信贷规范和制度,导致客户贷款超额度、抵押物高估值、信贷逾期等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信贷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贷开发意识,严格遵守信贷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建设遵守信贷制度,工作严谨,规避风险意识强的信贷文化。3.把控决策行为,建立奖惩制度。银行信贷板块需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针对现有的原则与制度规范,进行改革调整,严格监管信贷工作人员,形成一个认真严明的工作氛围。在新的问题发生后,需要针对每一环节进行民主决策,将责任划分到个人,对违反制度的员工进行相应惩罚,在操作人员行使权力时要尽心监督,避免权力滥用现象。4.加强信贷教育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信贷业务的发展取决于信贷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一方面,银行要定期开展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从本质上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树立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从而保障信贷业务能够健康的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内容,要求从业人员的工作在法律法规要求下展开,提高整个信贷团队的行为规范。 5.强化信贷各个环节,有效预防信贷风险。在信贷工作的进行中,要对客户进行全面检查,掌握客户财务状况,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对客户的贷款信息进行调查,健全贷款后管理制度,及时了解客户及行业的信贷风险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与所在地管理部门及法院的沟通,达到维护银行权益吗,将资产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6.强化信贷业务操作标准,制定防范措施。信贷把控的本质是客户把控。在信贷业务开展中,要对客户经济情况、行业评价、资金流通等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对客户抵押物的价值精准评估,首先建立抵押物价值评估体系,对抵押物进行公证合理的评估,避免客户漫天要价。其次,对抵押物变现的情况进行评估,客观计算变现能力,对于变现困难的抵押物不支持抵押。再次,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避免抵押物后期贬值。

三、结束语

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调整阶段,政治、大宗商品与金融市场等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变大。而从现有经济情况来看,国内经济运营压力大、企业生产问题多、银行信贷风险初见端倪,这要求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实现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管控,推动银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永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4篇

银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为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的银行业务,不断完善银行服务体系以及不断提升银行的业务指标,这导致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给银行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整体下滑,银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开始提高招聘门槛,并通过内部重组实施减员,这无形中加剧了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笔者认为对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工作压力进行正确管理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从分析银行工作压力源到探讨压力管理措施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最终达到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银行业务水平的目的。

1.压力、压力源与压力管理

1.1压力的概念

压力(stress)最早是来自物理学的概念。1956年,加拿大的生理学家Seley首次将压力概念引入到医学领域,描述了人体器官受到刺激后,为恢复到正常状态所做出的反应,随后,压力的概念逐渐延伸到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1]。

在管理学的研究范畴里,工作压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工作压力仅指在工作环境下产生的压力,而广义上的工作压力还包含工作环境以外的对工作产生的压力[2]。

1.2压力源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

压力源,又被称为应激源,是指工作中使个体感到紧张或受到威胁的来源,包括个体、外在环境、所处工作氛围等各个因素。以Beehr 和Newman(1978)从主体特征说的角度分析为例,他们认为迫使个体偏离正常状态的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就是工作压力源。

工作压力来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包括突发的、持续性较为短暂,也有长期性、累积性的工作压力,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对压力源的分析。例如Weiss[3]认为压力源来自工作本身、组织中的角色、职业发展、组织结构与组织风格和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五个方面;Rice [4]则认为从工作条件 、角色压力、人际关系因素、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和家庭工作关系相互影响六个方面分析了压力来源。刘耀臣、王健[5]则从角色超负荷、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职业期待过高、控制水平低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压力来源。

尽管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压力源分类,但总体而言可把工作压力源归纳为个体因素(个体性格、个体认知)、工作本身的因素(工作标准、工作内容、职业发展)以及工作活动以外的因素(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家庭等)三大类。由于个体因素差异较大,不好量化分析,本文只侧重于分析后两个因素对工作压力的影响,后续研究主要基于Rice对工作压力源的分类方式。

1.3压力管理

压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是个体或组织对来自个体内部和外界的压力源而引起的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所发生的变化和反应进行干预或应对[6]。这里是从压力动态说的角度进行定义,主要强调对变化过程的干预。压力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压力的良性作用,发挥个人潜能,提升企业绩效,变压力为动力,同时,有效疏通员工的负面压力,减轻其对员工和企业的不利影响。

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压力管理的研究,并经历了一般生理模式、个体心志模式和复杂社会人模式三个研究阶段[6]。我国对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末开始,压力管理的研究才得到重视,近些年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较有成效的研究[7]。徐小东和梦小斌的“个体―组织”论,从个体和组织两个维度探讨了压力管理理论[8]。胡芳提出了基于SHRNI的压力管理模型,作者将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了压力管理研究中[9]。

2.银行从业人员压力的特性

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银行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聚集了大量高学历人才,这些高学历人才在高收入同时也面对着高压力。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压力,银行从业人员所面对的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殊性。

2.1经济周期

受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以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在近些年受到了巨大的?_击,已出现商业银行破产或者被并购的案例。银行业作为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其经营管理的绩效与周期的增长或衰退呈正相关的关系。在现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保持银行收益不受影响,从业人员将面对更大的经营任务压力,同时还需兼顾风险控制。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部分银行开始尝试资产重组或者转型,这必然带来人员重新配置、薪水变化、工作时长变化等影响,给从业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2.2高学历与慢晋升

银行业是高学历人才聚集的高地,尽管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银行从业人员的收入相较于其他行业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工作职位也相对较稳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例如收入稳定),人们会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职业晋升便是更高需求中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银行工作体制的完善,管理岗位的数量已经无法匹配从业人员的升迁需求,大部分高学历人才面临着晋升渠道不畅通所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影响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员工归属感,并最终影响到员工低层次的需求,带来更大的压力。

2.3工作与家庭冲突

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很多从业人员会因为轮岗到异地工作,银行业的月度、季度、年度等各节点的绩效考核也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员工经常性地“自愿”加班,导致很多员工无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引起家庭纠纷。家庭的不和谐会加剧银行从业人员身心的不安和焦虑,带来工作压力以外的额外压力。

3.长沙某银行从业人员压力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以长沙某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问卷设计并未特别针对该商业银行,问卷设计具有普适性,可用于其他银行从业人员的压力调查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务、工作性质和工作年限等选项;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从业人员的压力水平,参考已有的工作压力问卷量表[5],设置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按1-5分打分,最后统计总分,总分高低与压力高低成正比关系;第三部分主要用于测试和分析银行从业人员的压力源,基于赖斯的工作压力因素分析表[10],该量表增加了银行业特殊压力源的分析,共设30个问题,每题按照1-5分打分,从6个维度分析了银行从业人员的压力源。调查共收回146份有效问卷。

3.1压力水平测试

工作压力水平测试共设15道题,每个题目都设5个选项,给出1-5分,用于量化调查对象对该问题的回答情况。压力水平与得分情况的关系如表1所示。

调查对象工作压力水平测试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约62% (91/146)的调查对象感到工作压力的存在,其中,约15%(22/146)的人感到较大或者高度压力,这部分人所面临的压力有可能会对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2压力源宏观分析

根据Rice对压力源的分类,我们主要分析各个维度的平均分,用于比较各个压力源的对压力产生的影响,见表2,该表对存在一定工作压力和存在较大工作压力及以上(见图1)两类调查对象分别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应平均分-1和平均分-2。从表中容易得出,两类调查对象的工作压力来源基本具有一致性,工作条件是工作压力的首要来源,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和角色压力同样分列4-6位。两者不同的是,存在较大工作压力的员工受职业发展影响更大。角色压力是最低的压力源,说明银行业对个人定位比较准确、分工比较合理。人际关系也不作为主要的压力源,也从侧面反映出银行业以业务能力为主衡量人才的标准。

4.银行从业人员压力管理的对策

本文的调查对象尽管只针对笔者所在的商业银行,但银行在其运作上并无太大差别,从业人员的压力来源也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针对该商业银行的压力管理分析,将相应的压力管理对策应用到其他商业银行中,使其具有一定普适性。结合上一节的问卷调查分析主要从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压力管理对策进行讨论。

4.1企业层面压力管理对策

从压力源的六个维度来看,与企业层面最直接相关的主要有工作条件和组织结构。

4.1.1改善工作条件

第一,要科学设计工作内容,做到减量提质。在此基础上,鼓励员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这里的自由是指给员工授予一定的权利,使其对自己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等环节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企业主动给员工减压到员工主动“加压”的完美过渡。

第二,要设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合理的绩效评估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员工把工作本身这个压力源转化为动力源。绩效评估标准应同时注重工作过程和结果,并以结果为主。在员工不违反银行工作条例的前提下,银行不应太多干预员工的工作过程。

第三,经常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银行定期组织岗位培训不应只针对业务本身,例如如何卖出产品,而应把理解产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交代清楚,让员工知其所以然,为员工打“持久战”奠定基础。

4.1.2优化组织结构

第一,转变领导思维,改善领导作风。领导的思维优劣直接决定了员工压力的大小,要有效降低员工的压力水平,领导首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给员工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其次,要尊重员工的意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除日常的沟通外,可以利用社交平台、邮件平台等方式增加与员工的互动,了解一线员工的工作状况。

第二,加强部门内部和跨部门的沟通,做到协同发展。跨部门的沟通,可以开拓员工眼界,拓宽员工的知识面,给员工机会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这对员工的后?m职业发展很重要。

第三,要实现公平竞争,避免暗箱操作。银行要针对自身特色,设计公正的决策过程,并严格执行,以建立公平制度为核心,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暗箱操作的可能。

第四,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员工的使命感和企业认同感。

4.2个人层面压力管理对策

4.2.1全面科学地认识自己

全面科学地认识自己,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银行从业人员需要结合工作环境这个关键因素,才能全面认识自己在这个工作中的特质,然后才能合理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准确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找准权利和责任的边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状态,降低个人的压力水平。

4.2.2全方面发展

情商智商全面发展是银行从业人员长远发展的必备素质。员工应以提升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人际之间的信任作为第一步,努力争取得到团队的支持。在得到团队支持之后,员工可以尝试与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客户进行交流,在理解各部门的工作内涵的同时帮助客户理解自己的工作,以求提高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最终做到。

第5篇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属于分业经营下的业务交叉,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又非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而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中间阶段,即“兼业”经营阶段。从近年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看,其目前发展的投行业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投行业务对传统业务依赖度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与各类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业务联系,众多客户也是商业银行最大资源所在,投行业务的客户基础相当庞大,这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以投融资顾问和常年财务顾问业务收入为主,而这两类业务本质是深入了解其自身客户需求,为其设计融资方案,其发展与传统信贷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目前实际经营状况来说,该类业务仅仅是传统信贷业务的一个附属产品,与客户融资成功与否相关度极高,如果客户没有信贷需求,该类业务也难以开展。

2.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目前有一定发展基础及规模,但核心业务发展迟缓。经营主要在项目融资特别是银团贷款方面发展较快,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实力较强,但对银团贷款的构成再作分析的话,银团银行客户中更多的是政府平台、大型国企,对优质民营企业支持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业银行是基层行,受到多种限制,在证券发行、重组兼并等投行核心业务的发展上未有进展,在目前竞争较为激烈的企业债领域,一方面券商在这一领域特别是企业债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商业银行仅能作为联合承销商参与,另一方面受到上级行对企业行业、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仅能够支持政府平台、大型国企为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涉足企业并购,但由于限制较多,成功的案例或业务发展不多见。这一方面表明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还远远未达到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政策的放宽,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3.投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配备不足,制约的业务的发展。目前基层商业银行主要接受上级行领导,从事一些项目前期的尽职调查,材料申请填报工作,由于投行业务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基层商业银行基本没有独立设置的投行业务部门或专业从事投行业务人员,结果可想而知。投行业务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所不同,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业务不仅需要传统的信贷技能,更需要对国家法律、证券业务、相关行业分析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更强调从业人员的智慧与技能,具有“智力”密集性特征,这就对信贷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商业银行在人员设置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员,对投行业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未来发展的思考

丰富的客户资源,大量的客户信息,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点,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政府部门良好的关系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受到法律制约,且自身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资源和产品,同时还面临国内券商和国外优秀投资银行及综合性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优劣势和外部资源条件,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依托市场,立足现实,全力拓展现有优质客户。作为商业银行,良好的客户基础是相对证券、基金机构的最大优势所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样需要依托优质客户的有效需求,投行业务的一大特点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机会是需要创造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投资银行专业产品和服务理念并不熟悉,需要从业人员加以引导,而传统信贷客户的需求是易见的,客户对资金的需求强烈,金融机构满足其资金需求,双方互惠互利。在目前传统信贷市场开展方面商业银行成效明显,而在投行领域的市场开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众多客户,另一方面客户全方位的需求远未发掘完毕,投行业务的拓展目前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政府平台、大型国企的融资需求来支撑,大量的市场需求远未充分挖掘,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客户的拓展更应该是以现有客户需求的发掘为主。需要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优势及资源库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在众多客户中拓展行业中规模、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盈利性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状况,发掘企业潜在需求,设计服务方案。

2.转变观念,主动发掘,推动投行业务加速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最大特点是需求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客户实际利益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而传统的信贷业务更多的是站在银行经营角度上,考虑客户融资需求能否通过审批,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造成了商业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思路不是特别清晰。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投行业务往往依托于传统信贷业务,只是作为贷款投放的附加产品收取“息转费”收入,这与投行对顾问类产品主动发掘客户需求,有效引导客户实践,并以此带动发债上市、并购重组直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要求是不符的。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切实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学会融资增值服务,将智力服务融入贷款发放当中,将贷款的单向服务转变为融资的双向服;三是要在认真分析现有客户资源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对症施策,差异化服务,对于部分发展潜力有限,贡献度不高的客户仅以“息转费”的方式发掘贡献度,而对于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现金牛企业,需要上下联动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银企合作,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综合贡献度。

3.树立品牌,打造精品,提升投行业务影响力。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依赖于信贷业务的“息转费”收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必须以长远眼光看待业务的发展,以项目的拓展来打造投行品牌,提升投行业务影响力。(1)紧抓拳头产品,做强银团、信托业务。从目前情况看,信托与银团项目是商业银行目前的拳头产品,在投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商业银行要在投行市场上继续保持份额与影响力,必须紧紧抓住拳头产品,以此来巩固和进一步打开投行市场。一是要依托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拓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制造业、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优质项目,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声誉和经验,加强行内外各层级、各机构的密切联系,参与商业谈判,制定金融方案,力争牵头行地位,扩大影响力;二是加强与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联系,通过信托平台拓展信托理财业务,以此来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丰富产品线,在业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项目的顺利实施,更要着眼于与企业、基金、证券、保险等非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影响力,为今后各项业务的全面合作打好基础。(2)把握市场动态,推动重组并购业务的拓展。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分化,部分暂时性经营困难但远景良好的企业往往成为某些龙头企业的并购对象,部分经营不良的企业也有强烈的债务重组需求,在此契机之下并购贷款有较大市场需求,商业银行充分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立足于市场拓展,以财务顾问业务为抓手,通过猎手公司寻找兼并与收购的对象,帮助制定并购计划等协助企业制定收购策略等,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把解决企业短贷长用作为重组业务的另一个出发点,增强债务市场上的影响力,以此来发掘需求,引导客户,推动并购且业务的发展。(3)做好项目储备,寻找业务增长点。抓住当前中国股市调整及发展,企业直接融资加速的契机,深挖技术领先、治理结构完善、盈利性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作为股权融资业务拓展的目标客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库,通过与企业签订上市顾问协议,担任股权私募投资顾问,设计转让方式、提供方案等,为客户引进战略投资者提供顾问服务,促成企业私募成功,为企业今后上市搭建平台,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6篇

关键词:指纹银行卡 应用分析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46-03

随着我国银行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卡功能日趋完善。截至2013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42.14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9.23%;而全国人均拥有银行卡3.11张,较上年末增长17.80%。2014年我国芯片银行卡(金融IC卡)发卡量比上年翻番,总量预计超过12亿张,随着受理环境的日益完善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芯片银行卡成为越来越多持卡人的首选①。2014年全年芯片银行卡交易量为6.2万亿元,是上年的4.8倍。全国可以受理银联“闪付”(类似公交刷卡)的POS终端接近400万台,占比达1/4。银联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达41.1万亿元,同比增长27.3%。银联卡境外受理网络进一步扩展。银联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末,银联卡境外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5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可用银联卡的商户超过1300万户,ATM近120万台,境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银联卡超过3500万张。由此可见,银行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金融意识的增强,个人持有多张银行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银行卡在储蓄、消费、支付、转账等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多地关注消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也正是由于网络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事件愈演愈烈,②据安联全球企业及特殊风险今年1月的《全球企业风险报告》显示,网络风险的排名上升了3位,在十大风险榜单中排名第5。网络犯罪令全球经济年均损失超过4000亿美元。全球四大经济体因网络犯罪而遭受的损失达2000亿美元。再者,根据中国经济新闻网2014年5月6日的《2014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2014年,上海检察机关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1245件,涉案1395人,金融犯罪审查案件2063件,涉案2378人。检察机关发现,金融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为历史峰值。据悉,金融从业人员犯罪案件自2012年至2014年逐年上升,2014年已达84件109人,比2013年的26件41人分别上升223%和166%。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金融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急需提高各种金融工具的安全性,来保障国家及人民的财产安全。

现如今指纹识别技术已在手机、电脑上获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指纹银行卡也将在相关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将成熟的指纹识别技术运用于银行卡中,打造出“指纹银行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指纹银行卡概述

(一)指纹银行卡概念

指纹银行卡是指银行利用现有的指纹识别技术的相关产品――指纹识别芯片嵌入到银行卡中,从而制造出指纹银行卡并代替原有的普通的磁条银行卡、存折等金融工具,进行存、取款等综合银行业务的办理以及刷卡消费或缴费等日常业务的办理。该技术把卡的主人的指纹(加密后)存储到指纹银行卡上,在专用的POS机上加装指纹识别系统,当POS机阅读卡上的信息时,一并读取持卡者的指纹,通过比对卡上的指纹与持卡者的指纹就可以确认持卡者是否是卡的真正主人,从而进行下一步的交易。

与传统磁条银行卡相比,芯片银行卡具有安全性强、应用丰富等优势。央行此前明确,从2015年起,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及重点行业领域新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芯片卡。

由于目前指纹随处可留,也随处易遗留且容易被获取,已被许多不法分子所利用,并制造出相应的薄膜指纹套来影响指纹识别器的误识率。所以,这种将“卡”和“指纹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其安全性,又能达到方便、快捷的消费目的的指纹银行卡的研发不但具有较强可行性而且很有必要性。

(二)指纹银行卡的操作流程、原理及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个人身份鉴别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及人们的需求。无论是钥匙、密码,还是口令、IC卡甚至身份证件等均存在可假冒、盗用、破译和伪造的缺陷,因此我们急需寻找新的方法来高效、准确、可靠地对我们的身份进行侦别。

1.指纹银行卡的操作流程及原理。指纹银行卡的操作流程图及原理图,如图1至3所示。

(1)ATM指纹识别流程图。

(2)ATM操作流程图

(3)ATM设计原理图(见图3)。

2.指纹银行卡主要特点。

(1)稳定性高。指纹是一种典型的由基因决定的性状,是伴随人一生的最稳定的生物特征之一,具有终身不变的特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可靠性强。指纹具有明显独特的唯一性,其自身复杂程度足以提供用于鉴别的证据,包括双胞胎在内都不可能有相同的指纹,任何两个人指纹相同的概率小于几十亿分之一。早在几千年前,指纹在司法领域就已成为物证之首。如果想提高指纹识别的可靠性,可以通过采集更多的指纹、鉴别更多的手指,或者通过改进现有的指纹识别器。

(3)便利性高。采集指纹时只需要将左手食指平放到指纹识别器上,几秒钟后便可以完成。将记忆密码变成了能轻松随身携带的指纹,从而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也免去了密码丢失或遗忘的烦恼。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同理,指纹识别仪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精确快速反复地识别每个人的指纹。

(4)安全性高。伪造、假冒、盗用、破译指纹的难度相当大。例如,对于一个4位数字密码共有10^4=10000种组合,破解概率为万分之一,入侵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尝试所有的组合或根据个人的相关信息而破解。而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其误识率小于万分之一,而根据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指纹存储数据库,能储存数千万枚指纹。

(5)可行性强。主要体现在使用方面和社会法律方面。①使用方面:目前,从实用的角度和操作简便的程度来看,在各种基于人体生理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是最易于被民众所接收和认可的。而且,对生物体没有任何的伤害或损害。②社会法律方面: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被提上了议程,会议上主席指出,我们应当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今全球范围内都建立了指纹鉴定机构以及罪犯指纹数据库, 指纹鉴定是被官方和司法部门所接受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身份识别手段。

因此,指纹银行卡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当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指纹银行卡的应用分析

随着指纹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以及它应用的成本越来越低廉,指纹技术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一)我国指纹银行系统的成功应用

2008年7月,TECO探索者《指纹银行整体解决方案》在唐山市商业银行正式上线运行,据记者对唐山市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的采访获悉:“通过对TECO探索者《指纹银行整体解决方案》一段时间的应用,图像修饰从目前看有效地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减少了柜面业务压力并且对银行中间业务的扩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不久,2009年深圳市指纹锁企业普罗巴克公司正式推出第二代指纹识别芯片。由于该芯片是目前国内体积最小、识别率最高的指纹识别芯片,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安防系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他们之所以能将指纹识别技术成功地应用到相关的领域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指纹技术高安全性、高便利性等特点。其次,伴随着其它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指纹技术得以成功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总而言之,将成熟的指纹技术和芯片技术结合,并研发出指纹银行卡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指纹银行卡的研发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也很有必要性。

(二)指纹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2011年,青松公司在通过模块战略合作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将新一代真皮指纹识别模块移植到智能家居锁中,成功研制了基于真皮的指纹识别技术指纹锁。该技术在安全性方面优于一般的光学技术,不仅能彻底防止目前最新的的指纹克隆技术还解决了干手指、浅纹理、磨损手指、粗糙手指、老年手指、油腻手指、灰尘手指、带泥手指、油墨手指等识别障碍的问题。其中,图像的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图像分割、平滑处理、图像二值化、图像修饰和细化,如图4所示:

(三)指纹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指纹技术或对指纹技术比较了解的各位同仁们,都应该知道指纹技术之所以拥有那么多的优点却没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指纹识别仪自身质量及先进性的原因;其二,用户方面的客观原因,有些用户的指纹比较不易被识别或读取。但是,青松公司成功研制出的这款指纹锁,成功地解决了不同指纹的差异所带来的识别障碍。指纹差异主要表现为: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有干燥的,也有潮湿的;有细腻的,也有粗糙的;有完整的,也有破损的。由此可见,指纹技术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项生物技术,也确实可以和各种现有的现代工具所结合,从而研发出相应的指纹产品。此外,随着指纹产品的不断改进,指纹产品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指纹银行卡,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指纹识别技术,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符合国家要求大力推行或实现芯片银行卡使用的政策,1994年,当指纹识别系统在香港市场上出现时,便由于它体积小、准确度高、功能多、使用便捷而颇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因此,指纹银行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发展成未来的一种趋势。

三、指纹银行卡的应用前景

(一)指纹技术应用前景

指纹芯片的应用可使二次开发者避开技术门槛,缩短开发周期,快速研发和生产出最新的指纹产品。创新的指纹新产品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开新的市场销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指纹银行卡的研发正是借助指纹芯片的研发技术来创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有金融工具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并降低其成本。目前指纹技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其一,企业考勤仍占主导。指纹识别的考勤系统能够彻底地帮助企业解决传统打卡中IC卡考勤方式所出现的代打卡或打卡打不上等问题。而且还方便、可靠、便宜,因而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考勤的首选。其二,智能小区成为普及热点。由于智能小区在设计选型时要从功能、性能、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常会选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而指纹产品便是其首选。现如今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在智能小区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向着更加广阔的民用市场迈进。其三,指纹锁市场发展迅猛。把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传统的门锁之中,是生物识别技术从专业市场走向民用市场的不二之选。指纹锁的便捷、安全、低成本等特性将会带来非常乐观的市场前景。最后,多元化应用遍地开花。除了在企业考勤和智能小区中的应用外,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在司法领域、金融领域等大型的公共项目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此外,指纹识别技术还被创新应用到护照、签证、身份证等十分重要的管理系统中。

(二)指纹银行卡的发展前景

经由我们调研小组所做的问卷调查,所获取的相关数据可知:有将近80%的问卷调查的答卷者认为指纹银行卡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仅有10%的答卷者认为比较没有发展前景而另外大概10%的答卷者则不确定。再者指纹银行卡除了优点诸多之外,可应用的范围也非常地广泛。因此它将会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换言之,指纹银行卡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四、结论

对模拟指纹技术应用于银行卡这一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主要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及文献,并与正在使用指纹产品的管理人员及相关的技术人员交流来对这个领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指纹技术的应用这一方面的调研,课题组发现了指纹识别技术确实有着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它的这些优点都能被运用到相关领域,那么必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课题组认为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在的开发和研究价值,但是由于这是一项比较巨大的工程,所涉及的层面太多,如法律、计算机技术、金融等,需要进行全面的推广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个知识经济与技术发展飞速的时代,要想让指纹银行卡长久地成功地在金融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研究人员们不仅需要研制出产品,更需要寻找其存在潜在的攻击方式和替代品,做到未雨绸缪,确保万无一失。

[该文为2014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模拟指纹技术应用于银行卡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并由“哈尔滨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410245004]

注释:

①中国银联的数据。

②安联全球企业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张其善,黎红.一种基于智能卡的指纹认证方案[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01)

[2] 李晓辉.浅谈指纹识别技术.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1)

[3] 王建旭.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的分析与应用.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4] 柴晓光.民用指纹识别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程伟,何俊华.智能指纹识别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08)

[6] 孟利民,周国雄.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银行储蓄网络认证系统[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0)

第7篇

关键词:银行保险 银行业 保险业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

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为下一步迎接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必要准备。大力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对于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起着双重促进作用。

银行保险可以有力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 由于银行发展较早,比较完善,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正是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了潜在客户群,提高保单的销售效率。

促使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 一是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银保合作可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也会在银行保险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销售网络获得根国利用利润 银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 首先,银行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成本节约。节约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销售渠道成本、客户信息收集成本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降低保费的形式,把节约的费用向顾客转移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在寿险市场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显要比传统的保险公司占据优势,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可以把佣金和成本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22%。其次,银行可以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得到手续费,参与其销售的保险产品部分的资产管理将获得资金的投资收益;多项收益将产生“收入的协同效应”,即银行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开发、销售、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稳定银行的资金来源 金融市场近年来逐渐显现银行的资金逐渐分流到保险公司,银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恶化,采用了两种方式保险业务的经营:一是与保险公司签定分销协议并参与资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保证资金保留在集团内。这样既避免了资金分流,还使得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更多的短期投资转化成中长期投资。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目前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是今后稳定客户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层网点,大多数员工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认为是增加额外负担、不务正业。同时推销保险业务简单依靠信贷手段、柜台销售,全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险公司则习惯于沿用行业代办的模式,对银行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甚至一些基层公司有畏难情绪,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这块市场,还不如建一个保险站业务来得快,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更没有像引进个人营销机制一样开拓银行保险市场。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都是金融企业,其在产品、管理、风险防范、营销对象等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具备广泛、深入合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合作内容以保险、保费结算、资金存款为主,而在产品互补、客户共享、电子网络等方面仍未开展有效合作,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化影响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为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合作,努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为迎接全球化金融竞争的挑战奠定基础。

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单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2002年占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3.6%。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系,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加之对银保合作的渠道与机理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双方优势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以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电子化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人向投保人详细解释,而我国目前这种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的规格不统一,双方网点无法实现全面联网;保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开发和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始终存在保单流传速度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使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金融业一个具有巨大赢利潜力的领域。能否很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合作的未来前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银保合作的经营理念。对银行来讲,保险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夕阳式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增加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层次认识水平上。这个观念要灌输到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保险公司来讲,则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除在产品、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前期投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宣传等配套服务。

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一是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二是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作为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保险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为银行保险工作能否突破的关键。业务发展初期,利润少,银行的积极性不大。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量以及目标实现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为,要有前瞻性、连续性,将手续费或佣金足额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激活银行保险市场。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力度。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险种的开发、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已成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引入欧洲的银行保险业务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的特点,加强对专门负责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有能力应付各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使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也能享受专业化服务。

加快技术开发,推广“银保通”。实现银行保险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解决保单流转缓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银保双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尤其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在承保、核保、理赔和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双方应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银保保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丰富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服务层次。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银行保险。

参考资料:

1.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J],保险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银行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刘晓宇,银保融通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前景[J],上海保险,2002年4月

4.沈琳,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月

第8篇

(一)资金形成

资金形成的实质是指将国民储蓄转变为资本并进行投资的机制。其过程可以分解为两步,首先,要促进国民储蓄的形成,这些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表现为政府债券、股票、基金、货币等金融工具;其次,要使这些储蓄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表现为购买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金融市场在将国民储蓄转化为资本之后,再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引导投资主将资金投向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或者部门,不仅能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还能优化资金的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因此,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资金导向

资金导向机制可以确定资金的流向,帮助商业性金融机构选择一些收益较高的项目,将资金分配给高利润部门,在商业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候,一般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性原则来进行资金配置,这样能够提高资本的增值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现实中市场经济总有失灵的时候,由于金融行业的寡头垄断行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能完全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发挥政府另一只手的作用,颁布金融政策、弥补市场失灵,所以资金的导向机制应该既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机制,也包括政策性金融的补充矫正机制,这两种机制相辅相成,共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信用催化

信用催化机制是指信用扩张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货币乘数效应,从而加速资本形成,扩大资本数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资本增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当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发展具有加速和催作用,信用催化机制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以,资金不仅仅局限于投向已经存在明显收益的项目,而是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还可以选择预期收益高、具有广泛前景的产业,这些产业一般是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青海省金融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青海省金融行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态。金融业务种类、范围都在扩大,由最初单一的银行储蓄业务发展到保险、证券、财务、投资等业务,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稳步前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资产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各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顾问公司等纷纷在青海设立分公司,促进青海融资的多元化发展。银行业发展情况: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和建行首先开始股份制改革,受股份制改革的影响,青海省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开始精减,至2005年末,营业网点较2004年减少70个,从业人员较2004年减少369人,但资产总额较2004年有所增加;2006年继续保持2005年趋势,机构、人员同时精减,各家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适度调整机构和人员数,保持了资产稳定增长的趋势至今,资产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85亿元;2010年之后,青海省金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不断提升,金融资产总额逐年增加,至2012年底资产总额为4839亿元。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全省银行业从业人员数和营业网点又开始增加,2012年底分别为15985人从业人员和1030个网点。证券业发展情况:青海省证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一直保持稳健发展的步伐。全省在2012年末辖区有证券公司1家,证券服务部5家,证券营业部6家,已有8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市场在经过2007-2009年的大起大落之后,经营状况趋于好转。保险业发展情况:目前,青海省保险业发展速度较为平稳,在2008年对财产保险分支机构的分类方法做了调整之后,全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个数一直保持9家不变,到2012年增加为12家,同时保费收入一直在持续增长。保险机构稳健经营,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保险业稳中有升,在2012年县级区域实现了保险机构的全面覆盖;保险业务的类型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量迅速增长。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时序分析

结合青海省金融业历年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金融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从青海省1995—2012年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以及金融相关率等金融发展指标来分析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图1和图2可知,1995—2012年青海省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从存贷款总额方面来看: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26.96亿元,在2007年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528.4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4.86%;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9.3亿元,而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1995年增加了11.73倍,达到了2791.68亿元。青海省这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存贷款双增的稳态,金融运行发展势态良好。从金融相关率方面来看:结合表2可以看出,1995年青海省金融相关比率为2.06,到2012年该比率增长到3.44,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整体上来看,该比率呈现增长的趋势,期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相关率有所下降,且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之后,全国金融市场的恢复也带动了青海省金融复苏,该比率又呈上升趋势,且势态明显。

(三)青海省产业结构情况

近十几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有所差异。1995年以来,青海省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23.61%下降到2012年的9.34%;第二产业产值从1995年的38.49%上升到2012年的57.69%;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1995年至2004年有增有减,而2004年之后整体上看开始持续下降,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比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3):结合表2可以看出,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且比重自1995年到2012年占比最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8.49%,到2003年为42.42%;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7.9%,到2003年为43.69%,比重最大,这一阶段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倒金字塔型,不过并不代表青海省第三产业发展程度高,也不能代表青海省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这种现象并不符合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结果,这是由于青海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规模较小,发展水平滞后,相较之下,反而显得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个阶段青海省处于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第二阶段(2004-2012):2004年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3.02%,到2012年为9.34%,下降明显,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5.42%,到2012年为57.695%,上升明显;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1.56%,到2012年为32.97%,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越了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三二一”的倒金字塔型转变为“二三一”型,可以知道,这个时期青海省真正开始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青海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是其比重仍然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大于第二产业,在2012年青海省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一,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这个阶段青海省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一直保持为“一三二”型,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在2012年之后调整为“三一二”型。

三、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率(ACYJGSJL):在青海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判断青海省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升级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二者之和可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金融相关率(FIR):一定时期内的金融资产总价值与GDP的比值为金融相关比率,其中金融资产总价值包括广义货币M2、股票价值和债券价值,这三者之和可以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代替,该比率从整体上衡量了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产出率(CCL):金融产出率可以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即金融效率。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1996—2013年《青海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2005—2012年《青海省金融运行报告》和青海省经济信息网。

(二)计量模型建立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就会出现伪回归结果,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一般使用ADF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各个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小于根据样本数据所计算得到的ADF值,就说明存在着单位根,原数据序列为非平稳的,反之原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在进行ADF差分检验有时会过滤掉部分长期信息,为了检验变量之间是否有长期关系,就必须进行协整检验查看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ACYJGSJL、CCL和FIR均为一阶单整,但是FIR在Level水平下并不平稳,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才平稳,所以需要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波动规律。

四、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金融业发展,完善金融体系。金融发展可以有效的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健全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因此政府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好的支撑平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的培育,提升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各个区域打造金融骨干企业,争取能够在西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品牌;着力完善青海省银行组织机体系,不仅要增设地方性银行分支营业点,也要多渠道引进其它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入驻青海。

第9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Nanning 530007,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学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围绕提高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从课程考核、教师、学生等方面提出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与设想。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the low pass rate of 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specialty in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inance specialty from the course examination, teachers, students aspects to improve the pass rate of bank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关键词 : 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Key words: finance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7-02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推动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高职院校应主动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式、新要求。

近年来,广西经济迅速发展,到2020年将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南宁市大力实施“引金入邕”战略,银行机构入驻南宁的数量快速增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才能增加从事银行业的就业砝码。而诱人的薪资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使银行业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职业,也带动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热潮”。因此,有必要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金融专业学生提高银行从业资格证的获证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 现状分析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银行从业人员入门的初级基础考核,由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的,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分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个人贷款和公司信贷),公共基础科目为必考科目,专业科目可自行选择任意科目报考。考试形式采取全国统一考试、闭卷、计算机考试方式进行,有题库,随机抽的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题量145题左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投资与理财、金融保险、证券投资与管理三个金融高职专业,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约为15%,通过率总体偏低。

2 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偏低,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2.1 课程考核方面

2.1.1 该校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偏重期末考试,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期末笔试成绩占70%。在实际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测验次数偏少、难度偏低,平时成绩占比较低,平时成绩对总成绩影响不大,学生的平时学习相对放松,形成了考前临时突击的习惯。由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均为客观题,部分学生心存侥幸,不认真备考,考试答题靠猜,导致通过率偏低。

2.1.2 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纸质化笔试,学生不适应资格证考试的现代化考试手段。学生的平时测练和期末考试都是纸质试卷笔试,而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为无纸化机试,由于平常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学生对考试手段陌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容易造成情绪紧张。对操作手段的不适应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2.1.3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广,学生备考难。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量大、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要求识记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准备考试有一定难度。

2.2 授课教师方面 该校金融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一定的银行从业经历。不过,在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教学与指导方面,有些工作存在一定不足。

2.2.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对课程的开发和对课程的把握能力欠缺,参照职业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教学大纲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不善于总结分析考试规律。

2.2.2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不够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待加强。

2.3 学生学习方面

2.3.1 基础水平因素 从历年招生情况来看,该校金融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较省内同类高职院校偏高,但与本科生相比,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2.3.2 学习态度和能力因素 该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并且考证通过的自信心不足,考证备考积极性不够,备考的主动性偏低。再加上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待加强,导致考证成绩不够理想。

3 改进建议

3.1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3.1.1 实行多元化考核 课程考核上,将职业资格考试贯穿课堂练习、平时作业、模拟考试、期末测试等课程考核的全过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类型有机结合,将侧重点放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上,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课程考核的最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尽可能让学生平常多练习。老师教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如果平常测试不合格,学生可以反复自我训练,熟悉考试题型,把握考试难度,多次鉴定,不懂的教师给予指导,在平常测试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以练促学,从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3.1.2 逐渐实行网上测试 通过在网上建立试题数据库,自动生成电子试卷,学生可通过在线进行自我练习或测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试题库管理系统,具备题库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指导答疑等功能,满足课程训练与考核的要求。让学生熟悉这种考试形式,以训练促考证。

3.1.3 构建课程考核试题数据库 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收集和编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资源,并且完善试题答案、试题难度和区分度、重要程度等信息,平常测试中模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出题难度,让学生在平常反复的训练中较全面掌握知识点。

3.2 对教师的要求 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之一。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来自企业的教师的作用,使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强与银行证券、金融培训机构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实训协作关系;专门配备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学效能。

3.2.1 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整合到课程体系中,把《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职业从业资格考证》科目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职业素养,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且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用书选定为教材。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校企合作,到企业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平时注意搜集历年考试真题,总结考试规律,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多学多练,从而以训练促考证。

3.2.2 加强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新生一入校第一至第四个学期都有《金融操作技能》的实践与技能训练课程,《金融操作技能》第一个学期为教师教学;第二、三、四学期是在期末进行测试,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多运用实践教学、互动模式、案例教学等方法,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出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活动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

3.3 对学生的管理

3.3.1 提升学生自信 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延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课堂讨论中发掘自身潜能和发现自身的不足,不足的加以弥补,不断积累金融基础知识。课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自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首次举办以来该校已连续2届夺得一等奖,学生的金融操作技能在全国遥遥领先,激发学生练习技能的热情,营造学生练习技能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给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提升学生自信。

3.3.2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效能感。

3.3.3 实行“双证制” 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对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毕业证和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这两类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给学生适当压力,强化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机结合,共同起作用,让学生逐步增强自学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考证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李娟,范保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9-90.

[2]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9):158.

[3]何牧,刘永刚,季秀杰,刘永成.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刍议[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42-4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