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学科教学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第1篇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

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

另一个特点是地球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以往对不少地学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环境预测问题上出现互相矛盾、脱离实际的情况,症结之一就是不在一个时空尺度下讨论问题所致。举气候变迁的例子。

地球系统过程的主要时间尺度大体可以划分以下5个层次:

几十亿年至几百万年尺度 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生物灭绝、板块构造、造山作用、等重大事件,是传统地学的研究领域。

几十万年至几千年尺度 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土壤的发育,生物种类的分布,地球公转的周期变化。

几百年至几十年尺度 该尺度的全球变化有气候、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地表干燥度或酸度的变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侵蚀、水系变迁,以及人类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干扰,则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全球性社会问题也都要在这个层次上解决。这一层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既是科学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认识基础。

几个季度至几天尺度 天气现象、洋流中的旋涡、极地海冰的季节消长,地面径流、风化、植物生长的年循环,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火山、地震活动等。

几小时至几秒尺度 湍流热交换、大气对流等。

几年至几小时时间尺度的变化,属于大气、海洋和生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的这种特殊时空尺度使得人们无法直接测量地球中心的温度,也无法在实验室再造地球系统的真实过程。因此,通过长期地学研究实践总结的类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Lell)提出的“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名言,后来被称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启示人们可以根据现今地表发生的各种地学过程及其物质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由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运用“将古论今”的方法,根据地质和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地球环境和岩石圈演变过程来预测地球的未来趋势。类比方法普遍应用到天气预报、灾害预测等研究领域。例如,根据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周期的对应关系开展预报,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三)综合性

(四)区域性

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生物圈、地貌

2 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构成其研究内容,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要特别强调其研究内容应包括研究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和作用效应。

3 研究方法:

现象记录(描述) 统计过去(分析) 预测未来(判断)

现象记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统计过去:如对渤海赤潮事件的统计分析,预测渤海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死海”;

如日本地震学家对东京1885年以来发生的大地震进行统计分析,预言,东京

地区未来5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90%。

三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 综合化趋势

地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学、地貌学相互综合渗透,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2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化技术等 玻璃地球(the glass earth)

数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

3 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高精度定位监测、动态摸拟、3S技术;

4 广泛应用:

国土整治、环境工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生态优化、优质农业、食品安全;

5 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

沙尘暴、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6 全球性合作研究

四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工程

青藏铁路

五思考题

1 谈谈你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学。

第2篇

【关键词】 教学医院; 基地建设; 实践

我院是教育厅、卫生厅联合授予的综合性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多所军队、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实习任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院大力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并逐步走向管理制度化、建设规范化和发展科学化,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1 加强领导,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我院树立了“医疗是医院发展的今天,科研是医院发展的明天,教学是医院发展的后天”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教学工作对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摆到全院中心工作的重要位置。院长担任教学委员会主任,教学工作由一名副院长直接分管;定时召开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会议和研讨会;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查课,并对每位授课教师进行授课评价;院领导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在各种教学竞赛中担任评委。

2 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条件

近年来,医院对教学加大经费投入,为各教研室统一配备了教学器材和教学资料,对教学楼彻底整修,电教室、学生宿舍、教学模具室、多功能技能培训室等重要教学场所基本设施齐全、功能优良,较好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此外,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还在训练队楼内设立了电视室和文体活动室,楼外建立了两个篮球场、一个综合健身活动场和一个网球活动中心,并配备了相应的文体活动器材。医院还十分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2002年建立了全程远程医学教学信息网卫星双向地面站,有计划地组织远程教学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英语培训、职业医师培训和军内专家学术讲座等。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3.1 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 ①医院大胆启用新人,有多名年轻业务骨干走上科室领导岗位;②引进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学科带头人;③特招高学历人才入伍,使我院整体业务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

3.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①将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绩效管理体制,并与教师的调级、晋职、评功评奖挂钩;②重奖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设立先进教研室、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干事等奖励项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带教能力 ①重视带教培训,请知名专家进行教学查房、现场示教和病例讨论等,请当地医学院优秀教师现场示范,使教师的临床授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②加强青年医师授课的基本功训练,积极开展授课讲评、教学观摩活动,并组织参加军、地组织的授课比赛等。

4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我院已成为内蒙古两所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已拥有4个专业的硕士招生点。为了打造一流学科品牌,医院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新业务、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优势和潜能,使学科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已建成6个技术含量高、人才素质高、综合效益好的优势中心学科,我院烧(烫)伤治疗中心、免疫中心、骨科中心已成为领先学科和重点学科。

5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5.1 机构健全,管理规范 训练队共有3名教学管理干部,2名管理士官,医院设有10个临床教研室、10个教学组,每个教研室均配有教学干事,教学机构设置齐全。医院现有专、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47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第3篇

导入新课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谈话法,可以设疑提问,也可以进行演示等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导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根据新课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导入语言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合谐的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绝不能在课堂上抛开学生和课本唱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自己一讲到底,以显示对教材的熟练程度。这样做一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把学生读书、做练习的时间挤到了课外;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是应该禁忌的行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钻研课本的习惯,把课文学深学透,将地理课的教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规范的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衡量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地理教师的语言一是要逻辑性严谨;二是要概念准确。如某地的气温年较差是指该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三是用词要恰当。“武汉位于广州的北方”、“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等,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知识的重点要点。地理板书除文字外,还包括一些板图、板画,要把文字板书同板图、板画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布局,避免文字板书与板图、板画相脱节。许多板图(画)是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画的,要合理布局文字板书与板图(画)的位置,不要使板图(画)影响后面的板书,造成文字板书的拥挤或由于板面限制而造成前详后略的情况。

文字板书要层次分明,特别是每个大问题的几个方面,要统一使用1、2、3、4……或者(1)(2)(3)(4)……,不能混淆。新课尽量采用提纲式板书,少用括号式、结构式板书。

挂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教师的得力助手。在教学中指图最好使用指图器或者比较精致的教鞭,不能随便用手指、粉笔或一根粗糙的木棍去指挂图。在指城市、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地理事物时,要做到点是点、线是线、面是面,力求准确无误,不能漫无边际地指,抓不住要领。

指图讲解时,教师要努力做到指图动作与语言表述的协调一致,教师的站位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要面向黑板或挂图,更不要用身体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

我们提倡电化教学进地理课堂,利用先进的投影、录像甚至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慎重地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投影片、录像带,避免使用与教学联系不密切的录像带。教学中暂时不用投影时,要遮盖住投影器;用完投影后,要及时关掉投影器。用完录像后,也要及时关闭录像机和电视机,减少对课堂教学的干扰。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师良好的习惯、行为、修养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会产生不良的作用。

教态方面,要端庄、自然、大方,不要拘谨,也不要随意地走动;在进行演示时应力求准确合理,教师应从小事着眼,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第4篇

【关键词】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59-01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为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能通过逻辑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知识,也有人把显性知识称为“可表达性知识”。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及特征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连续不断地建构,所谓建构是指知识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观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及特征,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形知识”,尤其是后者的获得,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要以学生主动建构为中心。教学之前,应认真考虑学生以前的基础,使要学的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范围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2)要注重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或实际应用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只有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3)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循环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弹性理论和知识网络结构特点为基础,教学目标应是有关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教学的重心应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教师不能采用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学生学习终点的单一的目标教学模式。

(4)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体验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习得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显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因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能够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进行学习时,总带有一定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三、建构理论观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者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如下的教学原则:(1)支持学生所有的活动,以解决重要的任务或问题;(2)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主动解决的意识;(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它们作为激发学习的基础;(4)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5)设计能够反映环境的复杂性的任务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活动;(6)鼓励学生对各种想法进行尝试,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7)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

四、建构理论观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地理活动,为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个人体验”。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对象就是对它采取行动,改变它,以便在那种转变的机制和转变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发生作用时,来掌握这种转变的机制”。也就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改变对象的“转变活动”,这种“转变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2.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地理教学包含了许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就是对“疑问”的追求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3. 课堂上要积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多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协作吸收多种观点的过程;认知冲突或疑问是学习的激励因素,并决定着学习内容的性质和组织;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地理学习需要交流,学生不仅要听,而且还要有机会说话,有机会讨论他们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过程怎样得以进行的,地理答案为什么正确等等。

4.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创造“自主活动”的空间。建构主义强调“自主活动”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有时候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容量,提出一连串问题,意在“启发”学生,却不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起不到启发的作用又会使学生学得很累;有些教师提出一些思维量很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也起不到积极思维、真正参与的作用;还有些教师为了课堂教学“有序”推进,用标准思路、标准解法来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到预定的“轨道”上来。

5. 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感悟,加强“智力参与”。反思性教学是教育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的一种方法。所谓反思就是指主动以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地反复深入地对已有的结论、认识、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到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思考起点。

第5篇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这一课时的重点是继续帮助学生实现减法向加法的转化与加减法互化,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一点对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运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关键词】

有理数;加减法互化;混合算式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内容:有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基础

有理数加法使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新的知识,而学生在小学以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加减和乘除运算,有理数的运算和小学的运算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负数,难度加大了很多,因此本节课注意从生活实际入手,以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讲授新课,从而很好的完成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2 认知水平和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所学的知识基础还处于适应阶段。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有理数的另一知识领域,即有理数的运算。

3 目标分析

3.1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二是过程与方法: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加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是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二是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4 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5 教学过程

5.1 联系实际、巧妙引入

问题一:“我从学校出发沿某条路向东走a米,再继续向东走b米,那么两次我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问题二:既然a,b均是有理数,它们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或者零.同学思考一下:a,b的符号可能有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数的情况,容易想到有以下几种情况:同为正数、同为负数、一个正数一个负数、加数中有一个是0。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几种情况下有理数的加法问题.在研究之前,首先提醒同学注意正确理解“向东走------米”的含义。(用课件演示)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用数轴来帮助我们,并设向东为正。

5.2 带着问题、独立思考

一是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 3)=(+ 8);二是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3)= - 8;三是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3)= +2;四是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5)=-2。

5.3 针对问题、合作交流

问题三:请你分别把a、b赋予不同情况的有理数,然后进行加法运算,你会有什么样的结论?你能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

(1)来观察a与b:都有哪几种情况?A、正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同号的两数相加;B、正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正数相加——异号的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等);C、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D、正数与0相加,负数与0相加.

(2)再来观察相加的结果:符号怎样?值怎样?

同学们思考怎样表述你观察出来的这个规律,能用几句话来归纳概括一下吗?

(要学生表达观察出来的结论,此时表述不完整,不准确都没关系,可以请同学们补充或修正)最终全班归纳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一是同号的两个数相加,符号不变,并把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二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的两个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正负,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三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得零;四一个数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5.4 当堂检测、评价提升

一是计算:(1)(-10)+(+6)、(2)(+12)+(-4)、(3)(-5)+(-7)、(4)(+6)+(+9);二是用“>”或“0,b>0,那么a+b ___0;(2)如果a

6 教后反思

在这个教学策略的五个环节中,所有环节都不需要教师一手包办,更不需要教师一讲到底,这就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管理的过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内容的思考和与学生之间的研讨,在课堂中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关注学困生,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及时指点下能够学友所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一样一起获得成功;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解题思路中有所感悟,让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童莉;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

第6篇

【关键词】 简易实例; 启迪学生; 举一反三

例: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年初余额如表1所示。

该公司2009年度发生如下经济业务:销售产品100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购买办公用品60万元,款项已用库存现金支付;收回上年销售产品款项200万元;支付上年赊购材料款项300万元;计提坏账准备15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发出上年预收账款的产品400万元;赊购商品一批价值800万元;计提生产车间用固定资产折旧180万元;支付短期借款利息250万元;确认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260万元;以银行存款160万元认购一项专利权;融资租入一台设备,其最低租赁付款额为900万元,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82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和增值税,该公司每年均按净利润的10%计提公积金。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并按表2所给标准确定每一笔业务所属的类型。

2.编制甲公司2009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3.分别用分步骤调节法、分类型调节法和分项目调节法将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调节为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参考答案如下:

要求1:

(1)借:银行存款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属于A类)

(2)借:管理费用 60

贷:库存现金 60

(属于A类)

(3)借:银行存款 200

贷:应收账款200

(属于B类)

(4)借:应付账款 300

贷:银行存款300

(属于B类)

(5)借:资产减值损失35

贷:坏账准备15

存货跌价准备 20

(属于C类)

(6)借:预收账款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00

(属于C类)

(7)借:库存商品 800

贷:应付账款 800

(属于D类)

(8)借:制造费用 180

贷:累计折旧 180

(属于D类)

(9)借:财务费用250

贷:银行存款250

(属于E类)

(10)借:长期股权投资 260

贷:投资收益 260

(属于E类)

(11)借:无形资产―专利权160

贷:银行存款 160

(属于F类)

(12)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820

未确认融资费用 80

贷:长期应付款900

(属于F类)

要求2:

(1)资产负债表(表3)

其中:坏账准备15,存货跌价准备20,累计折旧180

(2)利润表(表4)

(3)现金流量表(附表5)

要求3:

(1)分步骤调节法(分三步)

第一步:将净利润调节为权责发生制下的经营活动的净利润(X)

X=净利润-投筹活动产生的收入收益+投筹活动产生的费用损失=415-260+250=405

第二步:将权责发生制下经营活动的净利润调节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活动的净利润(Y)

Y=X-没有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没有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405-400+35=40

第三步:将收付实现制下经营活动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Z)

Z=Y+不影响净利润的经营活动现金收入-不影响净利润的经营活动现金支出=40+200-300=-60

(2)分类型调节法(六类型)

采用分类型调节法,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时,对于属于A类和F类业务无需进行调整;对于B类业务其调节原则是:增加现金的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减少现金的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减去;对于C类业务其调节原则是:增加净利润的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减去,减少净利润的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对于D类业务其调节原则是:等额加减,相互抵销;对于E类业务其调节原则是:收入、收益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减去,费用、损失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基于上述调节原则可得出如下的调节公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B±C+(D-D)±E=415+200(B)-300(B)-400(C)+35(C)+[800(D)

-800(D)+180(D)-180(D)]-260(E)+250(E)=-60

第7篇

关键词 模块化 教学 教科书 使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本文简称方案)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是课程的基本单元。课程标准把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3个模块和选修7个模块共10个模块内容,依照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中国地图出版社(简称中图)、湖南教育出版社(简称湘教)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简称鲁教)分别出版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并依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使各版本有了不同版次。模块化教学是指遵循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参照模块的标准化和灵活化特点,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共同的最低目标,以差异性的情境设置、内容选择、过程开展及评价实施等具体教学设计,贯彻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变“教材”为“学材”的理念。因此,模块化教学视角下的教科书使用必然差异于往昔,本文从教师、教科书与课程的关系,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栏目差异,不同版次教科书的内容调整以及基于模块化的多版本教科书整合四个方面,提出模块化教学视角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关注教师、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和评价的依据和指南,教科书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和反映。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体现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基本理念,实现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总体目标。

教科书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作。教科书的结构、栏目和内容顺序及呈现均由编者决定,编者可以依据地区差异,编写满足不同地域要求的教科书。如课程标准在地理1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等四项具体要求,而“人教”教科书则将其分散于地理1的多个单元和地理3的某些单元。再如课程标准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单元放在地理3最后一单元集体学习,而“鲁教”教科书则在地理1中就在“单元活动”栏目先开展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的一部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其他内容则在后续地理2和地理3中进行。

任何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各版本教科书都是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充分理解教科书角色的变化,利于教师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模块化的视角对本地教科书教学的设计进行是否最优化的再解读,并综合其他版本教科书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其真正由“教材”变为“学材”。同时,课程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正式的课程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因此,教师在充分尊重,完整理解和认真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课程标准,主动思考并积累实践素材,尝试为课程标准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建议。

二、关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栏目构成

不同版本教科书有多样化的栏目构成,简单汇总如下:“人教”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本章内容概要、问题研究、正文、阅读、读图思考、案例和活动等,“中图”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本章图文导引、探索、学习指南、正文、阅读提示、名词链接、实验、读图练习、案例研究、复习题、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和总结等,“湘教”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本章简介、正文、阅读、活动思考、活动实践、活动探究等,“鲁教”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单元导言、问题情景、正文、知识窗、活动、单元活动等。

教科书的不同栏目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研究教科书的栏目构成有利于感知教科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领悟其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目的。不难看出四种版本教科书精心设计栏目多样化的共同目的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四种版本的单元伊始均有“引言”,并配以与本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景观图片,有的给出了单元学习目标、有的提供了抒情话语、有的呈现了单元学习的程序等,对学生学习起到了目标指引或者情境创设的作用。再如四种版本均有体现丰富的知识获取过程和方法的各类“活动”,利于学生开展独立学习、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建构。

三、关注不同版次教科书的内容调整

研究同一版本教科书的不同版次的纵向变化,比较新版本对老版本的内容调整,利于发现教科书对高中地理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及走向变化。以人教地理1教科书2008年2月第3版(目前最新版本)和2004年5月第1版(新课程改革后的第1版)为例,对二者调整的内容及目的以实例形式作简要比较。

1.基于时代性的调整

方案指出“课程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如第一章的问题研究将“阿波罗号飞船登月”替换为“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利于学生关注地理的时代性特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第二章第一节最后一个活动的图像为“1958年4月5日8时世界海平面气压局部分布图”,建议调整为近年学生感知(可以是在媒体上间接感知)过某次气象灾害海平面气压场局部图,既可以凸显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可作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这一课程标准要求中的气象灾害的案例,达到一图多用和建构学生前后知识体系的目的。

2.基于基础性的调整

方案指出课程“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等。如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天体类型的图文介绍由“星云、行星、流星体和彗星”改为“星云、恒星、行星和卫星”,图像“狮子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图替换为“太阳和月球”图,利于学生明晰天体的基本类型为星云和恒星,目前与人类及地球(行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为太阳(恒星)和月球(卫星)这一基础性知识。再如第四章第三节河流侵蚀地貌删去“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和沟谷”概念,变为概述成“河流发育初期”利于减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避免以往师生活动中的重难点容易偏离的现象。如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科书未涉及“非地带性因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差异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既可在整体性,也可在差异性中进行考查。建议教科书安排一个活动与第三章的气候相联系;也可安排一个读图思考,分析某处的非地带性现象(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的成因;还可安排一个案例,介绍某地的自然景观或当地生活(如加那利群岛的仿甲虫水剧场开源取水)等。

3.基于思维力的调整

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等。如第三章第二节将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发现由基于“全球风带”推导“模式”的演绎思维变为基于“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推导“规律”的归纳思维,利于师生将教学活动关注点由“分析”全球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转至“归纳”其“规律”的思维力的训练。再如第一章第一节活动的设问方式有较大变化,给出明确的行为动词如“说明行星的运动特征”、“比较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的特征”和“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作答的指导有较大变化,给出比较的常见方法――列表法,并从评价量规的角度提出按程度分为“1、2、3”三级,建议进一步体现该活动对地理思维力的培养,不要在活动中给出“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三大共同的运动特征,以让学生从活动设问指明的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三个角度的思维路径发展地理推理思维。

四、实现基于模块化的多版本教科书整合

认识了教师、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以及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异,教师可以尝试基于模块化的多版本教科书融合的教学设计。以“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要求为例,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科书主题的模块化分析和教学结构的模块化架构处理两个方面作粗浅探讨。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科书主题模块化分析

四种版本的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均可以划分为单元、专题和主题三个板块层次,主题是基本单元,一般对应一个课时。因此,须要确定教科书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层次界定结果及内容处理方式。

(1)教科书对该主题层次的模块化界定

界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四种版本教科书对“大气受热过程”主题,处于衔接地位的“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两个主题以及“气压带风带”专题的逻辑关系上。“湘教”教科书对其独立设置,另两个主题归入“气压带风带”专题;“鲁教”教科书对其独立设置,另两个主题合并为“大气的运动”专题后与“大气受热过程”并列;“中图”教科书对其独立设置,另两个主题与“气压带风带”合并为“大气的运动”专题后与“大气受热过程”并列;“人教”教科书将其与另两个主题合并归入“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专题。

(2)教科书对该主题内容的模块化处理

四种版本教科书对该主题模块化差别很大,从版面来看,分别是1.2页(鲁教)、1.6页(人教)、2.8页(中图)和4页(湘教);从栏目看,除了正文外,其构成分别是“1个活动配3个图像”、“1个活动配2个对比的图像”、“1个阅读学习、1个学习指南、1个思考配4个图像”和“3个活动、1个表格配5个图像”;从前后衔接看,除了人教教科书,其他三种都先行介绍了大气圈的圈层内部结构。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结构模块化架设

主题的教学结构由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组成,对四个要素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模块化架设可以实现教学的良好设计和美妙生成。目标的制定是内容选择、过程开展和评价实施的基础和依据,目标给出了主题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到哪里”、“如何到那里”和“怎么知道有没有到那里”,选择什么样内容、采取什么样过程和实施什么样评价都离不开目标的精准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结构模块化架设的根本是目标的精准制定。故四个要素仅选择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制定。

(1)正确认识课程标准的目标特点

课程标准的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重视目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视情意领域的目标地位上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趋势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块化教学中,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2)准确解读模块主题的学习目标

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受热过程,本质是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可逆或非可逆的转化过程;大气保温作用是需要阐明的基本原理;示意图是学习的重要支架;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需要情境等。

(3)精确制定模块主题的学习目标

通过多版本教科书对主题内容的比较和课程标准的认识和解读,“大气受热过程”主题的学习目标为:阅读人教“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归纳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思考低层大气“高处不胜寒”成因,思考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原因;阅读人教“月表和地表受热过程比较图”,归纳月表昼夜温差大成因,思考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因素;阅读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折线图,描述其变化特点,并合作探究成因;阅读鲁教“大气的选择性吸收”文字资料,合作探究森林大面积减少对气温变化的可能影响;阅读中图“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合作探究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日中、日初气温差异成因;阅读湘教“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思考南极气温低的成因。

参考文献

第8篇

1.设计理念先进――分类分阶,因材施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强调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有的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需要,即“文化的地理”;有的是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即“生活的地理”;有的则是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的需要,即“科学的地理”,每一种学习需要都是合理且需要教师、教材给予支持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充分把握学生的多元需求,深刻领会这种教育新理念,并把它贯彻到教科书的编制中,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这种分类型分阶段、因材施策的理念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理念的传承,完全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最大亮点。

2.设计方式科学――强化动手,提升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注重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每节课正文前都用“探索”的方式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每节课后教材又用“案例研究”的形式丰富学生知识,对正文内容进行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非常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特点,先安排学生预习或课堂自学,再对点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起到答疑解惑、订正、补充和拓展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阅读图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设计结构合理――主辅对照,互有补充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正文结构严谨,个性突出,其中包括文字系统、图像、图表、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每章开头有一个课题,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材料”、“名词链接”、“讨论”、“活动”、“比较”、“案例研究”与“复习题”等。“探索”重在利用新鲜的内容冲击学生头脑,利用第一印象帮助学生接触、熟悉新情境,尽快导入新课;“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从科学层面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了解背景知识以更好理解所学习内容;“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这种主辅对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辅助内容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加工吸收,使“教”的内容转化成学生“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

4.设计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有大量的图表、插图,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D、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大量插图的引入不仅“亮化”了教科书的形式,而且还活化了教科书内容,大大增强其使用功能。相比其它版本教科书,中图版教科书明显增加了插图数量、改变了插图形式、丰富了插图内容、密切了插图与文字的关系等,使其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更为突出,图文并茂、富有生机,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其它版本高中地理教学教科书互有长处、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都是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科书编写的探索。与其它版本相比,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注重能力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对知识的处理还可以改进,如知识点较多、结论较多,但知识网络编制不够,在知识点的互相链接上有待提高,学科知识系统性有待完善;同时,材料、案例的更新速度还可以加快,新鲜时尚的话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及时纳入教科书中。

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念下,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符合这种趋势、理念,有着更多学生参与、实践、分析、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最大化发挥本套教科书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小组研讨,重视团队协作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设计的“探索”、“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等版块是用于教师讲解正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充分重视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师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收获及疑问,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以及在遇见困难时学会及时主动寻求帮助。还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位学生意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在同伴遇见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在自己遇见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主动解决问题。但同时,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5~6人为佳,人数过多不利于实践性课题的操作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发挥教师作用,及时点拨指导

虽然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有意识进行拓展,如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辅导资料和习题或者音像资料等给学生“加餐”,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扩展知识面。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但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由,应注意检查进度。有些课题在学生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根本差错或者其它问题,有些课题本身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进度,以便监督学生认真实施课题和发现问题后及时得到指导。遇到难题后师生可以一起研究,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帮助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课程;作业设计;处理建议

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我辈同仁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在“教”与“学”上可谓全国上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我们这些初涉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有一点我们都很清楚,“教”与“学”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中归结点无可厚非是质量问题。就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来说,就是高考考得好与坏,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以下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大家讨论。

一、理解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树立新课程的作业观念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是无从考量的,应着重考重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学“有用的地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是什么?作为一个理论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知识以及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对图表和数据阅读与运用的技能;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学科,我们要求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有用的地理”,地理理论来源于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规律的总结与发现,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关注身边地理环境与社会变化。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处理好课后作业

新课改教材在内容、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体现感性地理材料偏多,而理性的基础知识偏少,内容跳跃性大,思维要求高,一段文字一张插图都是一个知识内容。在某一些概念、原理、规律的叙述和要求上与新材料也有差异。如“人口增长模式”取代“再生产模式”,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由“五个”变为“三个”等。这些变化体现了什么?对以后的考试方向有没有影响?现在市场上的资料还能不能适应教材在理念、内容、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后作业一般学校使用的都是资料,因此,我建议应对资料的作业题慎重处理,最好选、创、改,重新组织设计,量度上要处理好。

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知识的难易程度等。不同学校的学生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接触、感知的地理知识不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智力存在差异,理解、接受地理知识的水平差异也很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处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应有不同层次。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与处理上首先应考虑高一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应以基础性、应用性为主,切忌综合性过大、过多。再次应考虑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感知地理知识的不同,应多设计他们能接触、能感觉的身边的地理现象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最后还需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一般可设三个层次,体现由基础知识掌握到能力提高要求,而第三层次作业不做强制完成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振松.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作业的布置技巧[J].学术研究周刊,2010(6).

[2]许钰.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