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23: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探究性课题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 环境化学 研究型课程
一、目的和意义
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问题,涉及到当代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人类今后几代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认识环境教育的意义。
1972年,首届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讨论了各种环境问题,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在96号建议中着重强调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召开多国政府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再次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环境教育要重新定向。
中职学校设计环境化学研究性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学生保护家园的自觉性,同时帮助他们拓展学科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科知识的掌握
1.讲座
通过讲座,向学生简单介绍环境化学的内容,例如:人类的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和能源,一方面又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环境既要给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又要接受、消纳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放物。伴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或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时,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我们就说发生了环境污染。
2.查资料
确定研究课题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查阅相关资料。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必要时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设计思路
1.提出问题
学习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是密不可分的。问题的存在激发了人的求知欲。牛顿不就是有了“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这样的疑问,才发现了地球引力吗?所以在中职学校实施研究型课程时应尽量从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到“白色污染”,学生就可以对其提出很多的问题:什么是白色污染?它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食品包装袋不能用聚氯乙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到底有什么不同,怎么鉴别?一次性饭盒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怎么解决?等。
2.资料参考
理论指导查阅资料,从理论上查找解决的方法。
3.灵活的实践
将理论内容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教学活动由校内可以拓展延伸到校外。灵活的教学内容,决定着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也推进了教学机制向更加灵活的方向转变。
四、中职学校环境化学研究性课程的内容
环境化学研究性课程可以按照以下3个特征来分:
第一,认知发展性内容——以教学内容为课题研究内容,重在发展。
第二,自主探究性内容——以学科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内容,重在探究。
如:绿色环境(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绿色电池,绿色学校,绿色化肥等),环境污染与儿童健康,环境与健康,绿色与垃圾等。
第三,实践应用性内容——以实际事物为课题研究内容,重在应用。
如:污水的模拟净化,废电池成分的测定,香烟有害成分的测定,油烟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综上所述,化学研究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情景,激发研究动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让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感悟创新的乐趣,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钟宪.环境与绿色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戴树桂,张钟宪.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善于捕捉和发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
1.引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主要工具,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因此在教材中寻找课题可以让学生运用本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降低研究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完成研究任务。教材中有许多研究性的活动,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课题研究“月球基地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他们首先要了解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通过学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月球基地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生命保障条件。这样不但把教材知识学以致用,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2.学生生活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学生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有价值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对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选取身边的素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些来自农村,有些来自城市,他们之间有着地域差异,可以联系城市与城市化进程做这样一个研究活动——“城市和农村,你以后会选择住哪里”。这个问题比较实际,贴合学生生活,也许是他们以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关切,所以他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了解的,知道了不了解的,并且互相交换意见。
3.社会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联系的日益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学生对社会焦点也更加关注,因此各种社会报道、热门话题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热点话题,它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果是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
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环保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环境问题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我们讲到风向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时,就可以以通吕运河沿岸的橡胶厂为例,让学生研究在当地盛行风的影响下,这些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
二、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差异性是研究性学习应具备的主要特点,但地理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还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地理性原则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地理课题的选择面相当广泛,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所选问题的地理针对性不强。地理课题的研究要注重“人地关系”“空间结构” “学科综合性”等。如“上海市商业中心的发展与展望”与“上海市商业中心和理性布局的探讨”这两个课题的主题完全不同,前者选题较为模糊,虽然与地理搭边,但更应该属于经济的范畴,而后者则明确属于地理的研究范畴。
2.创新性原则
地理课题的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不需要按部就班,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发现和创新。学生既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选择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因为每个人的视角和观念都是不同的,对于前人的一些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完善,也可以纠正某些错误的认知。地理课题研究强调让学生体验地理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量力性原则
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要讲究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操作能力。课题的类型、内容的深浅和范围的大小都要与该研究小组成员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成员的主客观优势,立足于课内知识和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避免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4.发展性原则
地理课题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是为了解决教材中的问题,更是为了以后解决更多的问题,预见更多的可能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考虑到它以后的发展性,如我们学习了“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包括它的形成条件、衰落原因以及整治措施,那么我们就会联想到对于和鲁尔区相同条件的我们国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三、研究选题应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他们所习得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深浅也不相同,要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课题,避免好高骛远。就高中生来说,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高一学生正处于系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教材知识,提高地理技能,通过研究掌握新的知识,“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二的学生已经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地理知识,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某市区人口分布与商业的布局”等课题比较适合他们。高三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因此“GIS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比较适合他们。
2.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选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学生喜欢旅游,谈到大山名川、遗址胜迹时不禁喜形于色,教师就可以穿针引线,提问他们相关问题,引发思考。比如说说“你”在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哪个地方,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觉得景区有什么让游客不满意的地方,景区的环境、设施怎么样,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
所谓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就是要因人而异,虽然学生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造成的个性差异,导致了能力、专长上的差异。比如,有些学生观察能力强,有些学生自制能力强,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有些学生表达能力强。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选题。再比如,有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比较高,他们就可以以“3S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3S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是3S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有些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以“某地小汽车数量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为研究课题,通过和小汽车车主交流获得相关信息。由此可见,让学生各自发挥所长会使研究活动更有效率地开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性问题 研究
1 小学科学科中探究问题的概述
1.1 问题产生的主体为学生
科学课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表现问题的过程。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类似这样的教学用语开始出现:“硫酸铜放入铁钉中,铁钉会改变吗?”如果是这样,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尽快尝试一下。”上面列出的老师的课堂语言似乎很自然,也很合乎逻辑,但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师指导实际上消除了发现问题的环节,而是直接呈现出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问题,并跟随老师的指导就可以,这种行为的结果是学生以任务的形式完成实验,给出了探究的对象。相反,如果老师不这么做,学生提问时,也会形成表征问题。接下来的探索实验才是学生愿意做的。
1.2 生成的问题值得探究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原地打转,而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跳进“新开发区”。例如,教室里的学生会问:“为什么白醋会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为什么磁铁能吸收铁?”虽然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无效问题,没有办法进一步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与小苏打水和白醋混合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磁铁能吸收水中的铁吗?我想磁铁也可以吸附手上的铁?”这样的问题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可以立即探究。
2 探究性问题有效生成的条件
2.1 源自实验材料投放差异
不同的实验材料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当学生注意到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时,自然会产生疑问。当这些问题用语言表达时,就可能出现探索性问题。比如,在溶解的教学部分,老师授课时,并没有先讲“快速溶解和缓慢溶解”,在准备材料时,老师故意把一些杯子里的水换成热水。实验开始时,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小组怎么会有一杯热水?”当时教师采用冷处理方式,让学生关注实验要求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杯不同的热水则会让实验现象出现不同。
2.2 源自实验操作差异
这种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然的,并且没有意识的,学生们按照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方法来做。最后,由于两者的差异和实验现象,他们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在教学指南针时,按照学生使用摩擦磁化绣花针的预设方法制作磁针。由于不同学生的磁化方式不同,一些指南针的末端指向北方,一些首端指向北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我应该做
什么来磁化一个符合要求的磁针?”
3 小学科学课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策略
3.1 投放差异化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具体过程中,能够针对实验中的不认同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同材料的投入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或现象。同样,实验中的不同操作也会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实验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提问和思考探究性问题的环境,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确保教学的有效实施。
3.3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摩擦”实验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影响摩擦的因素,而应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这时,有同学会说摩擦会受到接触粗糙度的影响,减少摩擦的方法是提高接触表面的光滑度,得出摩擦与物体重量有关的结论。如果重量增加,摩擦力就会相对增加。这种思维方式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激发他们提出更多的探究性问题,对其他影响摩擦的因素更感兴趣。
3.4 加强指导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提出其他探究性问题。摩擦实验仍然是一个例子。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后,教师应注意加强引导,认真分析影响摩擦的三个因素,具体研究各个因素对摩擦的影响这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摩擦知识,提高综合科学素养。
4 结论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带表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教师只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问题。当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时,他们的知识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核心课程,给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探究性科学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陈晓雪.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宫玲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11.
不同实验类型对学生实验记录的要求各不相同,各类实验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基本特点;不同的实验记录形式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记录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记录的重视程度和记录习惯也会直接影响记录的质量;教师在实验记录指导方面的跟进力度、指导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录质量;学生的实验记录展示形式和教师的评价都会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记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一、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记录形式
现有教材和学生作业册的设计中,一般很少关注学生实验记录的具体实施,已有的记录一般以表格、横线等表示,学生的记录也较为笼统和模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充分展示教师的创新能力,对现有的实验记录形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1、用文字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小学科学实验中,大量的是描述性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用较为准确的文字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训练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抓住关键的实验细节,舍末取本,把体现实验本质的现象记录下来。
2、用数字精确记录实验数据。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大量对比性实验,精确数据的获得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实验方法,控制好变量、常量,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正确的测量,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
3、用图画生动再现实验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更喜欢用形象的图画描述自己看到、听到的各种现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性,在实验中,指导学生用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的图画、简笔画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特别是一些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实验现象,采用图画的形式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能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4、用长期记录拓展实验空间。小学科学教材中,有数量不少的种植、养殖和长期观察实验,对于这些实验的观察记录,需要学生经历一段比较长的记录时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长期的实验记录表,指导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记录,进一步拓展实验记录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验体验。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记录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小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他们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同时,实验记录也给孩子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了重要依据,利于实验分析、整理信息,从中得到启示。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记录意识、记录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学生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记录成为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孩子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创出自己的特色。科学活动记录要由孩子内心而发,随着科学实验、事物发展的过程同时进行,记录探索过程中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避免样样都记,不能事后补记,更不能让学生记录还没有发生或探究过的现象。
三、关注实验全过程,提高实验记录质量
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的时间不会很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各个环节对学生实验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记录的质量。
1、实验前指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学会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对实验的高度关注和全身心投入,往往导致孩子们对实验现象记录的忽视。在每个实验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图画、动画、音响、口头提升等手段,指导学生关注即将开展的实验活动的关键细节,指导学生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让孩子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开展实验活动。
2、实验中提醒学生捕捉实验现象,学会用简洁高效的方式记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往往关注实验的一步步推进,对化时化力的记录能避则避、能绕则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及时在各个关键环节,通过各种有效的提醒手段,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及时用简洁高效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后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情节,学会及时完善自己的实验记录。实验的结束,并不是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结束。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发现遗漏的关键情节,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实验记录。
四、优化记录呈现方式,展示实验记录价值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不断优化实验记录的呈现方式,展示实验记录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关注记录、完善记录,提高自己的实验记录能力。
1、组内交流:教师探索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实验小组中展示交流自己的实验记录。用最快、最简洁的方式把学生的实验记录呈现在同伴的面前,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自己记录中的遗漏,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最快的帮助。
2、完整展示:学生的科学实验是学生一次完整的学科体验活动,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探索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及时把学生、小组在实验中获得各种实验记录完整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用完整的实验记录,促进学生更好的投身到实验过程之中,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实验收获。
3、公开展示: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学生在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中,全班学生都会积累大量的原始实验记录表。科学老师应充分发挥这些实验记录材料的作用,结合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通过黑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学科阵地等形式,集中评优、展示、交流,鼓励学生更好的开展实验记录,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和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软件工程;问题;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的开发与与维护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资本来确定该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是不是值得解决。我们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不能靠主观的猜想,必须通过客观的分析来解决。
1研究任务的可行性
第一步我们要把问题分析清楚。再分析问题澄清问题是初步吧问题的规模确定,澄清了问题后,系统的逻辑模型要导出来。进而从导出的逻辑模型出发找出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我们一般从3个方面来研究问题的可行性:(1)科技可行性: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么?(2)操作可行性:用户能够使用这个操作系统么?(3)经济可行性:用这个方法解决系统的开发成本会超过他的经济效益么?当然除了这些方面,我们还要从法律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把问题分析完以后,分析者要把每一个解决办法相应的粗略的实现进度给制定出来,如果发现没有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这项工程的开发就要被停止以避免浪费人力物力。
2研究问题可行性的过程
2.1复查系统的规模和目标
分析者要认真阅读有关的资料并加以分析,认真与关键的人员进行讨论,进一步确认分析问题阶段所到处的逻辑模型图,把模糊不确切的叙述全部改正,要把对目标系统的一切约束和制约都清楚的描述出来。
2.2现有系统的研究
对于现存在的系统,它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所开发的系统一定要有它的基本功能,并且还得要有解决问题的功能。此外,新开发的系统如果不能够节约资本,或者提高收入,那么新的系统就不值得去开发。
2.3导出新系统的高级模型图
根据已有的物理系统把已有的系统逻辑模型图导出来,然后根据已有的系统逻辑模型构思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接着依照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新的物理系统。
2.4问题的进一步定义
分析员的看法已经表现在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图上,如果用户与分析员有同样的方法,则可以一起对问题定义、工程规模和目标进行复查,这次复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要被作为讨论的基础。
2.5解法的导出与评价
依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图,分析员要提供几个比较高水平的方案来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简单的导出供选择的解决办法的途径,是依据现有的科技水平来考虑不同的方案一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一些关于技术的物理系统被提出了之后,要依据科技水平的可行性把一些不显示的系统给排除其次就是考虑操作是否可行。由于各个单位处理事情的习惯和原则不同,分析员要把技术上可行的方案筛选出来,把那些不切实际的以及部门不能执行的方案给去掉。接着分析员应该对经济方面是否可行来给出一个判断。分析员要把系统的每一个阶段大概的成本给估计出来,并且估计新系统是否可以节省费用或是否可以增加收益。
2.6行动方针的推荐
研究软件工程可行性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于这项开发工程是否继续进行?分析员必须把这个问题的建议清楚的表明。如果分析员觉得这项工程的开发可以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分析员应该选择出一种对于该工程最好的解决办法并加以说明和分析。
2.7开发计划的草拟
分析员推荐了方案以后,应该把相应的草拟计划书草拟出来。对于草拟的计划书,不仅要表明工程的进度,还要把各类开发人员所要用到的开发资源给估计出来,并且要对开发人员表明何事用及用的时长。分析员应该在最后指出下个阶段详细的进度表的成本估计。
2.8提交审查书写文档
把以上所述写成清晰明了的文本文档,请相关负责人员及评审组检察,来表明这项工程是否值得继续进行及分析员推荐的方案是否可行。分析员对新系统必须做什么的看法实际上都表现在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图上。对于分析员的看法,用户是否赞同?分析员和用户要一起再次对问题的定义、工程规模和目标进行复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电工基础 课程改革 探究
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由于受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教学体系的影响,大部分中职校任课教师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能力的训练,以致于学生“重理论、轻实训”。 电工基础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本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下面从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全面性,内容主题不突出。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计算太多,应用、实践性太少,比如,在学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器件时,根据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能、参数及检测方法,对其内部结构不作要求,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等内容。
2、评价体系呆板单一。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工基础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究
1、理论教学应坚持以应用为中心,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新形势下,理论教学方面,以“实用”为主旨,课程建设以实用、必需、够用为目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了三个转变:由“重理论”转为“重实践”;由“重知识的宽、广、深”转为“知识深度够用、必需”为原则;由“一般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化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实用型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实践性是电工技术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要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训教学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首先,教师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兴致勃勃地上课。激趣是课堂的主旋律:①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激趣引入新课;②捕捉课堂中的每个机会,积极激趣;③把握课堂节奏,使教学富有节奏感。例如教学照明电路的组成;我首先发放了两种灯头(卡口、螺口)让学生观察结构,鼓励学生大胆拆开,然后复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用导线连接好灯头的两个接线柱;接着,再发放拉线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何时处于“开”状态、何时处于“关”状态,注意两个穿线孔的位置与两个螺钉孔的位置,要求用导线连接好;再次,发放插头,要求用导线连接好;最后,指导学生把灯头、开关、插头组合成最简单的照明电路,装上灯泡,连接电源,控制开关,灯会“亮、灭”。此时每个环节老师必须及时检查,肯定做得好的,耐心辅导特困生,也要肯定学生好的方面,纠正学生的不足,不要用批评的口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外电工技术活动以课余时间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照明电路,观摩机电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跟随学校电工师傅参与解决故障,直到自已在学校电工师傅的指导下能独立操作、解决故障维修电路;通过开展电子科技活动,组装简单的电子玩具,达到练习焊接技术、线路连接、识图、绘图的目的。开辟第二堂课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一些电工基础实例、大型水电站供电设备、在农村无法见到的设施,通过屏幕用动画形式将抽象难懂难见的内容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4)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又能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教师应把授课看成是与学生共同发现真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时,学生容易把正负表笔弄反,我就在测量两节干电池时,故意让学生接反,看是否能测量出电压值。再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以用小灯泡通电的亮与灭来演示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 体育学科
1 什么是“体育研究性学习”
所谓“体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体育研究者,从体育学习及与之相关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搜集整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及创造能力。
2 体育教学呼唤研究性学习
2.1这是体育教学目的决定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巧、提高身体素质,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培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的固定动作练习组成,缺乏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寻找健身手段,分析综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锻炼需要解决的问题。
2.2体育学科的特点
2.2.1体育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体育科学,必然涉及人体生理、解剖学、卫生、营养、生物、化学等学科,特别涉及儿童少年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学科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育中有关体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研究体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它是一门交叉性的理论。丰富的体育学科知识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环境。
2.2.2体育教学大多都在室外进行,也可以组织室内教学,便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3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研究性学习,实践证明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兴致全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方式,它能充分活跃气氛,创造民主平等的宽松环境,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
3 研究性学习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1选题定题
这是一个关键阶段,选题的好坏决定活动开展的效果,教师在根据培养计划和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地兼顾到学生兴趣爱好,同时又要考虑到现有的教学资源,可采用教师自定,选定或商定的方式,供同行参考:
3.1.1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该类型就是直接源于体育教学课题,或某一方面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在短跑教学中,可将内容变为牛和马跑步的比较与分析。
3.1.2科内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该类型课题专题涉及体育学科不同章节内容,需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如,测向滑步推铅球和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对比研究,篮球和足球步伐的异同,这样牵涉到不同年级的多章节内容。
3.1.3交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该课题以体育学科内容为核心,它包含了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类似于综合活动课,如,对本地区营养结构研究,对足球的力学分析等等,除体育学科外,还需要医学、物理等有关知识内容。
3.1.4社会调查式的研究性学习。很明显它必须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才能开展,内容可以与以上三种相等,如,对本地区的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易发疾病的运动处方等。
3.2监控下的实施
确定专题后,一般采用单独式,小组分工的形式,在合作实施过程中,选定组长,进行分工,制定计划,提出可行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充当顾问角色,在技术上、心理上起协调、指导作用。
3.3展示成果和综合评估
成果的展示,可以是书面形式,如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可以采用口头时式,如答辩式、讨论式,也可以是表演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研究性学习强调主体在实践中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追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所以评价的主体不仅应当是教师,还应让学生参与评估,在评估中成长,另外还应注意评估的全面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的创造,在过程中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全方位(知情意行)的表现加以评估。它的开放性表现在它是以动态的专题活动,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自主性和个性特点。因此评估没有唯一答案,但要求言之有理,持之以恒,以给每个学生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
4 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克服放弃学科教学的误区。研究性学习不能完全的取代体育教学,它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有利补充,中学生还处在提高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不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来搞研究就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
4.2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内容和选题的直接相连,应充分考虑到时间确定内容,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时间,如体育理论课,文体活动,周末和放假。
4.3避免走活动课的歧路。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活动课强调动作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性的作用。
4.4处理学校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先协调学校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才有得以实施的可能,它对整个过程有着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里,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将知识信息灌输到学生的长期记忆库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以及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做些实验,能使学生兴趣大增。如在火山形成时,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碟子置于塑胶火山模型上模拟火山口。在碟子放几匙重铬酸铵并在其中插入镁条,用火柴点燃镁条,于是火山喷发的奇观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观看了模拟火山的喷发,大家个个激动不已,跃跃欲试,于是我还布置一些有趣的地理实验,让学生课外去做。如讲到澳大利亚的自流井时,我鼓励学习发挥聪明才智,在家进行自流井模拟实验。很多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实验模型和写的实验小论文带到学校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谈到了对自流井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很丰富,能促使学生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如讲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时,有的教师将学生组成几个研究小组,调查农村的污染种类和城市污染种类及污染程度,但是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所以,我认为每组学生研究的侧重点在选题的因有不同。我与他们进行了共同的分析和重组,其中来自农村的几个学生有的家里有塑料大棚或用地膜种植蔬菜,他们对农用薄膜的污染感触很深,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后来他们就确定了“农用薄膜的污染”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由于来自城市的同学对此所知不多,所以他们便退出该小组,选择了“生活垃圾对城市的污染”等课题。
三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心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如在美英对伊拉克宣战前夕,国人关注的热点是伊拉克到底有没有核武器、美英会不会向伊拉克动武等问题。对此,我先让他们了解伊拉克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信仰、气候、境内地形出口的特产、四周邻国等,然后引出的问题:(1)伊拉克为什么石油资源如此丰富?(2)运往西欧最便捷的路经过哪些海、海湾、运河、海峡?(3)美英为何要打击伊拉克?学生们看新闻查资料,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选题。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肆虐、沙尘暴频繁这一热点问题,我以《沙尘暴探源》为题,进行了一次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这一活动,同学们了解了沙尘暴的产生、我国沙尘暴的源头及路径,还知道沙尘暴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能缓解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正是他们平时想知道又不甚知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