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诚信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诚信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诚信管理

第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法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568

国内刊号:42-1624/G0

邮发代号:38-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2篇

关键词: 本科运营管理课程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一、引言

现代企业主要有三项基本活动,生产运营、营销和财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运营管理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柔性生产、供应链管理、绿色管理、精细生产、ERP等生产营管理模式理念都已经融入到每个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但如何把日益复杂的动态运营管理理论讲述清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经管类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颇为重视运营管理的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很抽象,长期以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目前各类组织的改革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出发,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建设都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本科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等教育是培养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其所学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主要从事本专业某一较窄的知识领域工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方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为了完成既定学分而学习。面对科技发展的今天,这种人才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的要求。运营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授课为主,配以一定量的作业和案例讨论,即讲授+案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保守,忽视个性培养。

目前的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是完成书本理论知识点的传授,是教;从学生角度来看是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有个好成绩,是学。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内容,偶尔列举个别案例对原理进行辅助说明。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传统教学偏重理论的严谨,教师试图把所有问题讲细、讲透、讲全,学生则盲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后机械地套用书本或笔记完成作业。但是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计划、材、统一考核的办法,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开展不足,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限制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侧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

运营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没有到企业进行过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普遍感受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分析与讨论是目前理论联系实际的主流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本科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实施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深入。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案例教学组织困难。

运营管理的案例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许多理论知识作基础,案例的特点也是围绕某个理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联系其他的管理内容,比如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等。当需要深入讨论案例时,没有企业实际背景或感性认识的学生一般也比较感到困难,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目前国内教学时采用的案例大部分是直接引用国外教材的案例,有关我国企业的案例很少,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不切实际,感到枯燥乏味。

(四)多媒体教学不完善。

目前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在高校中多媒体化率基本上已过半数,特别是重点高校多媒体利用率应该达到90%以上,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太显著。原因就在于目前所谓的“多媒体”只不过是以PPT文件代替了黑板,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将书本内容直接放在课件里,然后照本宣科,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三、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作为一门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在企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为了培养符合国家、企业发展需要和适应时展的创新实用型人才,运营管理课程需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要解决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考虑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改变教师角色,采用互动式启发教学。

运营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学术研究者,转化成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课堂上以讲清主干概念、讲清思路、讲清重点和难点为原则,并设计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提问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对一些问题提出意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深刻领会所学内容。还可以由学生根据事先拟定的题目自查资料,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在课堂演讲,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得到培养。该方法富有启迪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是一种最具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生产运营管理,由于其特殊性,在黑板上讲生产作业,对于那些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是抽象、枯燥的,较难理解,而案例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许多运营案例,不只是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总结,而是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识别与定义问题,分析各种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目的并不在于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案例的评估及分析过程。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良好的案例教学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好的案例,二是要组织好教学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在生产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教师应该结合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精心编制和选择较多的富有实战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唱“独角戏”的理论讲授时间,教师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是每个管理案例的导演或指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思考、探讨、交流,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着意营造一种研究型学习气氛,信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同时不被理论框架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总结时应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观点,中肯地指出学生思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运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因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外,课堂讨论、录像教学、现场观摩、角色扮演、沙盘模拟、模拟诊断等都是运营管理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1.企业观摩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本科生的企业参观,最好提前把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向学生介绍,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开设企业专家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更快、更好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当然,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强化稳定的校企关系是该方法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需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运营管理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本课程对技能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可以按照行业不同,分别建立制造型企业实习基地和服务型企业实习基地,这对于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软件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

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运营管理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进行沙盘模拟演练。在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中运营管理的有关知识贯穿始终,如新产品研发、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能力计算、按订单组织生产、物料需求计划、流程的控制、交货、质量体系认证等一系列典型问题的决策会很自然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地实践与运用。

3.模拟诊断

模拟诊断通常以学生熟悉的企业(如校园超市、校园餐厅等)运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场景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进行诊断,然后让学生对诊断结果进行质疑和讨论。此外,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对超市、百货商场、饮食店、公园等场所和环境进行观察,并运用所学的生产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增强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网络教学辅导、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都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教师把握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与手段,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不同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更迅速、更真实、更大量地提供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配合整个课堂教学,这些多媒体资料包括大量的照片、录像、电影片断等。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充实教学内容,一节四十分钟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介绍的内容应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三到四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各环节的认识,这样不仅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运营管理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可以采用“PPT+板书”的方式。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课件尽量做到三点:信息量足够;注意师生的互动;控制教学进度,要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进行录像放映,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生产管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四、结语

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增加现实场景模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运营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多手段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兴趣驱动、目标引导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探索[J].当代经理人,2006(21):1707-1708.

[3]冯根尧.基于VRS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90-92.

[4]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5]于俭.《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79-82.

[6]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1-74.

[7]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24-127.

[8]赵忠玲,袁清和,冯夕文.IE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74-175.

[9]张新婷,刘新艳.《生产运营管理》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116-118.

[10]黄宏彬.应用型本科教育环境中的运营管理教学优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121-122.

[11]刘消寒.ERP沙盘模拟及其在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8(5):75-78.

第3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成效评价 步骤 内容

通过研究诸多的相关资料,我发现很多研究结果都是针对中学班主任的评价,或者是单纯针对班级管理方面的评价,鲜有关于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研究。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内容,是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育评价的结合。在笔者看来,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内容,可通过如下几个步骤体现出来。

一、选定测评内容,制定测评计划和方案

测评计划和方案必须根据测评内容而制定。在笔者看来,针对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的测评内容应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德育效果)、班级人际关系、学生心理素质、学生学力(智育效果)等四个方面。

1.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

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中,考核的首要成效就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即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包括是否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是否积极要求政治上的进步;能否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遵纪守法,包括能否遵守国家法规;维护社会秩序;遵守校规、校纪;能否抵制和反对违反国家法规、社会秩序和校规、校纪的行为。

(3)是否能处理好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包括是否团结同学;是否爱护公共财物;是否关心热爱集体;凡事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

(4)文明礼貌,包括是否谦虚、诚实、正直;是否尊师、敬老、爱幼;语言是否文明;待人是否热情礼貌。

(5)劳动表现,包括是否积极、认真参加各种劳动;是否勤俭节约,爱护劳动成果。[1]

2.班级人际关系方面。

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其和谐程度关乎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学习成绩的好坏和班级融洽程度的高低、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等。班级人际关系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级中同学是否愿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互相照顾。

(2)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误会能否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得到解决,班级中公然互相吵架、打架的频率与数量。

(3)正常的男女关系、早恋等现象出现,以及班主任能否及时疏导。

(4)老师与学生之间。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否是既有威信又能融洽活跃,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是否是既相互信任又不盲目服从。

(5)所有班级老师之间,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团结一致地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班级各方面的发展做出努力。

(6)班主任能否团结各科任老师,将各科老师形成一股合力,成为班级向前发展的动力。

3.学生心理素质方面。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行为方式培养的关键时期,学生能否在中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人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学习方面是否有着较强的动力,以谦虚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来完成学习任务,是否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2)挫折与困难面前能否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以向上、乐观的态度战胜困难。

(3)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面对挫折是否可以坦然应对,能否有着坚强的心理素质。

4.学生学力方面。

学生学力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是人的能力的基础部分。现代教育的任务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力,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学力,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1)知识方面

知识方面包括识记和理解两方面,即在学生能否正确地记忆、掌握和再认知的能力。理解是建立在正确而丰富的知识之上,而知识又通过理解的不断加深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解的考核,通过同类型的题目,知识的运用和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来考评学生是否达到此类目标。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考评对于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的评价变得至关重要。此类考试主要包括各种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校、区之间的联考。通过联考方式,来判别一个老师是否符合一名合格的老师的要求,判别一个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否取得积极的成效。

(2)能力方面

中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突出表现为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和评价能力、鉴赏和表现的能力。思考能力主要是学生应用、分析、综合的过程;判断和评价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并能对其进行评价;而鉴赏和表现的能力则主要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能通过音乐、美术的形式,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即使不够专业,也必须具备此种能力。能力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考试来判断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考核。

二、筛选测评人群,实施测评计划

根据测评的科学性、目的性原则,必须选定测评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评。从宏观上而言,被测评者是所有在一线岗位上的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班主任,测评对象是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从微观上而言,测评人群可能会集中到某一区域,乃至某一学校,甚至是一个年级,根据测评的需要,选定测评人群。

测评人群的选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测评人群必须是同一类型。比如要么都是高中班主任,要么都是初中班主任,如果将高中班主任与初中班主任进行对比分析,则毫无对比分析价值;第二,跨区域的测评对象选定时要注意考虑双方教育水平的差异,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地方重视教育的程度。比如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须充分考虑其地域差异和教育发展水平差别。

在选定测评人群之后,实施测评计划。测评过程中,要抓住测评主线,即针对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防止出现测评目标偏移,保证测评结果准确性。

三、统计测评结果,反馈测评信息

测评结束之后,针对调查问卷,可采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做出数据模型。非调查问卷类的测评结果,则主要通过直接统计数据比例的方式,得出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分析诊断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得出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模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调研单位,助其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同时建立评价档案,便于查阅和研究使用。

第4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45-04

1“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

该课程目前的开设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普遍只死记若干概念,缺少学习热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了却没有建设实际管理系统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具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全过程的能力。

目前在社会上,先进的企业与单位已经普遍建设与应用着各种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已超出日常事务管理的范围,逐步转向经营管理的控制和决策过程。即使相对落后的企业与单位也都意识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应用计算机技术于管理工作中。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快速深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关注的热点已经不是简单的MIS的结构与开发方法,而是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及如何在原来众多系统之上构建上层新系统、关注管理决策的精细化、人性化与准确化。这些要求我们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有更清晰地认识与更准确的把握,都要求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所变革。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涉及内容太多,层次相差太大,不同行业的应用与系统彼此存在差异,使得教师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不容易,学生学习自然更加感到困难。

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实践环节设计有很大关系,人们的认识一般都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由于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尤其是管理的经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普遍感到抽象,难以联系实际主动地学习,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身入其景,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做”实现真正的明白。

2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要求

不同学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情况差异很大。许多条件好的学校有专门的ERP实验室,可以开设关于ERP系统的实验。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对于企业而言是比较高级的MIS应用系统。但是,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许多都只停留在人力资源、销售管理、物流管理等少数子系统的应用上,全面投入使用的成功经验不多。ERP的全面应用要求实现企业业务重组,在我国实施过程不够理想,另外,目前ERP系统还面临扩展困难的问题,使得ERP的前途更加让人担心。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商业与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关联也较少。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关于ERP的教学固然不可少,但是如果只限于ERP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由于ERP系统内容多、子系统间关系紧密,学生无法独立进行完整的ERP系统设计的实验,目前开展的实验多为ERP认识性的实验,有些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流程去操作,这对于学习企业管理过程是有意义的;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在系统中扮演某个角色进行操作,例如扮演销售员、计划员等,也能激发学生某种学习兴趣。但是这些内容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再由于学生对于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完全不了解、没有一点感性经验,完成实验的难度很大,对于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而言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学校利用网络实验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开设关于网页设计的实验。网页设计是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内容,但也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主体内容。

有些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系统设计的实验为全部目标。这种安排过于偏重理工、偏重软件开发,由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不够强,使得在程序设计方面耗费过多精力,忽视了WEB-MIS、ERP、DSS 等新内容,也不能为全面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服务,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许多学校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还表现出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忽视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倾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当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应当提出如下要求。

1) 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与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与一般设计方法、某些典型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知识等。

2) 实地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并具体实现是重要的,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仅仅是看看管理信息的模样、使用一下现成的系统是不够的,只有亲手做一个出来,才能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是,决不能将之变成代码设计课程,不能让学生将精力全部陷进程序设计的泥潭里去。

3)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各种行业,内容多,关系复杂,其课程实验要抓住其核心与公共的部分,要围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这一主题展开。

4) 实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主题鲜明,易于实现,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实验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利用所设计的部件库最小系统、Rose及ERP实验室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3关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设计

我们为该课程准备了10组实验,每组实验上机学时数为2学时,要求学生必须预先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可以根据学生先期学习情况与学生基础情况灵活组织。

1) 实验一: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的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基于VFP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建立项目、建立数据表、设计与建立菜单、连编系统的方法。学习打印格式文件建立与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分析工资管理系统的需求。设计与建立工资系统的数据库与数据表。根据不同需要建立数据维护、查询与打印工资表程序模块。建立打印格式文件并在程序中调用。正确设计菜单,完成系统连编。运行系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构成,了解自己所建系统所实现的功能。

2) 实验二:具有多表操作及使用代码、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等特性的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具有多表操作、能够使用代码、具有数据完整性控制与安全性控制等特性的系统设计的方法。深入理解进行数据参照完整性与域完整性控制、在管理中使用代码、向用户提供具有安全性保护、控制文本、图形等特殊字段的显示界面、计算派生数据的值并自动录入等的意义,认识这些内容是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基本性能。了解关于上述问题的简单易操作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不同调用中使用代码表,建立至少1个代码表并在程序中应用、保证录入数据只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存入、根据登录人的权限提供视图与功能、自动计算并录入派生数据的值、在使用部件时控制备注字段与图形字段显示空间。观察部件库中各个部件的界面与功能和性能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常见界面的设计需求及对性能的一般要求。

如果在数据库课程中已经进行了以上实验,可以不再开设上述两个实验。

3) 实验三:Rose使用入门。

实验目的:学习UML模型的内容、意义,学习利用Rose绘制UML模型图的方法,重点掌握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的画法及其意义。

实验内容:结合党务管理系统实例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弄清每种图的意义。了解每种图的设计界面、具有的图形元素及其意义。

4) 实验四:利用Rose完成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掌握利用UML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实验内容:通过对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设计的分析,了解其结构与模块构成,包括所涉及的数据的结构;了解有关模块的功能,分析设计各模块的原因与需求;利用Rose绘制用例图、类图,根据对各部门工资员操作要求绘制时序图,绘制工资计算过程的活动图。提倡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通过分析与绘图,深入需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传统结构化设计方法,弄清需求分析一般步骤及面向结构与面向对象的两种分析方法。

5) 实验五:代码表的设计与具有数据转换功能的应用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了解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代码的意义与代码表设计方法,了解进行数据转换的意义,学习导入、导出(包括以HTML或XML格式导出)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实验二的操作基础上改变数据表的结构,讨论如学生表中的学号、社会人员身份证号、多种商品表的商品代码等编制方法与意义,建立简单的三种以上代码表,利用部件进行数据输入、输出、查询、统计等操作,了解代码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意义与常见设计需求。利用部件设计字典表,建立具有中英变换及其他逻辑异构结构系统数据变换功能的应用系统,实现不同文件结构与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6) 实验六:建立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并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中有关类图,在VFP环境下建立工资表、退休职工工资表、工资历史库、有关代码表、有关政策数据计算表(基本工资、职务工资、退休工资、劳保、福利、计税、公积金等计算表),利用部件搭建全系统。要求能对不同人员控制操作权限、能按各政策表计算或核对工资数据、能审核实发工资,能完成当前转历史操作,能对历史库进行查询,并按简单线性模型绘制工资构成曲线并进行预测分析。

7) 实验七:具有业务工作流系统的实现。

实验目的:了解工作流的意义,学习工作流系统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利用部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办公收发文系统,通过设计与实现了解目录树控件部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实现记录级与字段级的权限控制,了解什么是工作流及具有工作流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收发文数据库与工作流表,利用部件建立收文、发文、阅文、撰稿、审核、签发、归档、转办、回复等模块及工作流任务安排程序,设计根据工作流安排定义目录树并控制工作过程的系统。

8) 实验八:ERP模拟系统演练。

实验目的:了解ERP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原理与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实验内容:利用ERP模拟系统了解系统初始化、进销存、应收应付账款、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构成与基本操作。通过实验了解一般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详细了解进销存系统的初始化、进销存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进销存系统的期末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初始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处理等内容。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使用部件实际搭建单机版的ERP系统原型,更深入地了解ERP系统的构成及其原理。

9) 实验九:管理信息系统测试与维护。

实验目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教师提供不完全的仓库管理、商店管理、学生科管理、酒店管理等系统,学生通过对系统的简单介绍,并实际运行系统,分析系统结构,首先利用黑盒法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测试并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对某些问题教师提供具体程序,要求学生绘制判定树与判定表,或采用白盒法找出需要修改的内容,加以更正处理。

10) 实验十:电子商务系统模拟。

实验目的:利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

实验目的:分析、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流程。

实验内容:了解B2C(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B2B(企业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C2C(消费者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基本构成。对一个开展B2C电子零售的网络商店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模拟B2B电子交易、B2C电子交易、C2C网上交易等交易操作过程,深入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数据流程和相关处理过程。

4结束语

我们按照以上设计组织了二届教学,涉及普招正规本科与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均取得满意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该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掌握加深。本设计任务量较重,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做好实验准备;课后认真总结,如果未能在课上完成全部任务,应当继续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实验任务。

参考文献

[1] 程学先等.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朝乐门等. 浅谈高校ERP实验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3).

[3]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的第一次实验: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基于单机的管理系统[EB].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3.2007.7

[4]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实验二:数据完整性控制及其他特性的实现[EB]. 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95.2007.7

作者简介

程学先,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

第5篇

摘要:案例教学法一直是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常用的授课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总结归纳了部分高校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及学生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管理心理学 案例教学 建议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类课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管理心理学作为大学本科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知识体系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地位。在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能够充分地、深入地阐释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激发经管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选择过于平凡和普通,更多体现在普通企业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个体案例等,导致降低了用案例来解释和分析所学专业知识的说服力,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2.教学案例的“一例多用”现象明显,影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而且很多教师又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现象,即一个案例被使用在2—3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之中,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学习疲劳,新鲜感缺乏,互动参与率下降,知识重视程度开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3.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案例教学质量。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注重案例自身的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适用性,这就要求高校经管类教师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过时案例来教导学生学习新的管理心理学知识,而是应该在课程案例教学方面做出创新,能够与外部环境(社会变革、企业发展等)、内部环境(教学环境、学生需求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体现案例教学的动态性、创新性和及时性,充分体现管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参考文献

[ 1 ] 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J ] .中国教育学刊,2004(l):48-51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管理技术;设备

一、引言

为了使城市交通与城际、铁路、民航、港口等交通设施相互之间换乘方便,结合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国内中心城市相继建立了集铁路客站、城际铁路客站、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民航机场线、港口换乘站、市政交通及附属工程(长途汽车站、公交客站、出租车客站、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商业开发、景观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如上海虹桥交通客运枢纽、北京南站交通客运枢纽、天津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广州交通客运枢纽、杭州交通客运枢纽、武汉交通客运枢纽、重庆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等。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类交通体系按照自身的特点、业务服务流程及现代化调度与管理等需要,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承担各自交通体系的运营与管理、调度指挥与安全等。建立综合客运枢纽信息集成系统(见图1),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和有效整合,实现枢纽内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信息处理利用,使各种交通方式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和高效地运营、资源优化配置、交通需求平衡、交通安全协调,交通环境更加和谐与均衡。

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对枢纽范围内各种交通方式实施集中监视、调度、指挥、控制与管理。对枢纽内环境状况、设备运行状态及交通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在紧急情况下,根据应急交通指挥中心的决策及系统预案的提示,向各种交通方式发出协调指令,进行辅助抢修与救援,实现枢纽内部的信息互联、互通,完成与外界相关系统的信息互联、汇集、处理、交换与转发,直接为运营管理服务。

(一)为运营商提供服务

枢纽运行交通中心借助指挥调度模块进行信息组织,并通过公用信息平台将交通信息发送给各种交通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1、对综合客运枢纽全区域及进出枢纽的主要交通干道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掌握枢纽内各处人流、车流的实时情况,及时对人流进行引导、对车流进行疏解;为枢纽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为铁路、地铁、轻轨乘客以及各种车辆出入枢纽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和人性化服务。

2、对枢纽内的机电设备(如动力照明、FAS、BAS、广播、乘客资讯、电视监控、给排水、环境控制等)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随时掌握其运行状况,并根据枢纽内的运营需求变化,对有关设备进行调控。

3、进行安全防范监控与管理。

(二)为乘客提供服务

枢纽信息管理控制中心基于公用信息平台向乘客各种交通工具的班次信息、枢纽内及周边交通状况以及各种提示、引导、问候等即时的枢纽运作信息,并提供枢纽的自动控制的设施配套服务,使各种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主体在正常情况下引导乘客快速乘车或离站,在应急情况下为乘客提供明确的引导信息。按照交通组织预案引导各种车流进出枢纽,提高枢纽交通的疏解能力。

(三)与各种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主体之间的协调管理

枢纽交通控制指挥中心、磁浮、地铁、高铁、机场、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等单位,通过公用信息平台交换班次信息、道路交通信息、自控系统状态信息,信息接收者(枢纽交通控制指挥中心)只监视不控制,信息提供者(各种交通方式、市政或电信)负责信息控制,实现各自运输系统的运营管理。

(四)应急情况下的协调与控制

1、应急情况发生时,对枢纽范围内所涉及的各地铁线、城际铁路、普铁和公交等系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指挥,有关危险信息,组织乘客快速、有序地按照防灾预案疏散到安全地区。

2、与枢纽内公交、地铁、铁路等系统的控制中心之间进行实时信息交换,在危险情况发生时快速地将危险情况通报给各地铁线、铁路或公交等系统的控制中心,联合执行防灾预案。

3、与公安、消防等部门之间进行通信,快速准确地将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各种资源,保证防灾抢险的顺利进行。

4、向乘客危险信息,对枢纽各区域实时视频监控,对枢纽内与防灾抢险有关的设备进行控制。

三、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组成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设置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中心,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防灾指挥调度中心、综合监控中心、通信中心和安全防范指挥中心等构成,其规模和配置根据枢纽的建设形式及管辖范围确定。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由枢纽控制指挥中心和所辖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控制室构成,枢纽控制指挥中心管辖范围覆盖全枢纽,区域控制室对所辖区域进行监控,并接受枢纽控制指挥中心的指挥控制。

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设备配置

为实现综合客运枢纽控制指挥中心对枢纽所辖范围内的人流、车流和机电设备等进行智能化管理,需配置相应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机电设备控制和网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配置应满足枢纽智能化管理的需要,还要结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实际需求,与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组织预案、客流组织预案协调一致。根据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模式,合理确定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等的建设接口、系统接口及资源共享方式。

(一)信息采集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电视监视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公安防范指挥系统和专用调度电话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智能交通系统采集枢纽及周边道路的车辆、交通信息;电视监视系统采集现场的视觉图像信息,在枢纽内实现资源共享;综合监控系统采集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和火灾信息;公安防范指挥系统采集图像、报警等信息;通过专用调度电话系统将人工收集的信息传入枢纽控制指挥中心。

(二)信息传输

采用专用通信网,为电话语音、视频、宽带音频、宽带数据、低速数据、Ethernet数据等基础信息和机电设备控制信息提供承载平台,实现枢纽控制指挥中心与区域控制室之间的信息交换。

(三)信息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乘客资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用调度电话系统进行信息。智能交通系统向枢纽交通及枢纽交通组织影响范围内的周边车辆、道路交通引导信息、停车场诱导信息;乘客资讯系统向现场运营、服务、灾害、疏散等信息;广播系统向现场运营、服务、危险和疏散等信息;专用调度电话系统为控制指挥中心调度员向现场值班员指令。

(四)机电设备控制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综合监控系统,根据正常工作预案、危险状况预案以及实际需要,对现场空调装置、动力照明、给排水等设备进行控制。

1、枢纽控制指挥中心与市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灾害救援的效能。

2、对辖区内消防设施及其他系统设备进行监控、管理。

3、对枢纽主要供电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实现供电设备的自动化管理、调度及与运行状态的监视。

4、检测环境参数,控制空调设备优化运行,改善环境的舒适度,降低能耗。

(五)网络综合管理

采用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机电设备管理自动化,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为维修中心日常检修、故障警告、故障判断及事故抢修提供支持,为控制指挥中心掌握枢纽系统设备运用分布情况和运行状态、进行运营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五、综合信息管理协调运行模式与应用

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方式。正常情况下,公交、城际、地铁、轻轨、普铁、民航、停车场、市政、商业等,按照各自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独立运行管理;危险情况下,通过信息网

络、信息互联等方式,接受控制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或控制。

客运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TJIS)的客户端用于查询、监控和修改数据,由于数据量大且具有实时性,对性能要求高。应用服务层采用IBM的WMB作为信息采集和分发工具,MB消息流用于管理数据。业务处理流程包括数据的流转、回应、记录日志等,使用WMB中的JAVACompute处理。数据访问层中MB具有多种信息接口,如MQTCP/IP等,可作为外部系统的接口;数据业务处理是指系统接到数据后,将其存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再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数据动作处理是指数据的接收和分发。TJIS必须满足实时性、稳定性、服务性等要求,保证每周7天及每天24小时的正常使用,所有设备应该可靠性高且性能优良。主要设备采用负载均衡或双机热备及磁盘阵列技术,确保故障后的数据和任务能备份和热切换。工作过程中,任何单点的故障都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结束语

针对综合客运枢纽的运营管理以及灾害情况下的防灾应急指挥管理,实现客运枢纽综合信息化非常必要。研究综合客运枢纽人流、车流组织预案,实现运营指挥管理的智能化。智能化交通客运枢纽是集运营管理、综合监控、交通疏解、防灾指挥、治安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能满足正常情况下对枢纽所辖区域内不同交通方式的机电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枢纽所辖区域内人流、车流进行合理诱导,提高枢纽交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枢纽交通安全系数;为枢纽提供实时、准确、人性化的服务,实现枢纽的各项功能;在危险情况下,对枢纽区域内的人流、车流、出入口、机电设备、交通等进行统一指挥与控制,为枢纽人流、车流的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姝,张全罡.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

2、周凯科.基于交通网络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对外衔接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8.

3、张全罡,丁姝.交通枢纽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大众科技,2010(2).

4、宗婷.基于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运枢纽交通组织研究[D].长安大学,2008.

5、张国伍.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系统刍论[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5).

6、邵伟中.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08(10).

第7篇

一、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化学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促使实验过程中现象或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喷泉形成的原因与物理上的什么有关?学生思考后回答:与压强有关。然后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观察完美丽的喷泉实验后,非常活跃,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氨气为什么可以形成喷泉?这体现氨气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只要有较大的压强差就可以形成喷泉。教师又设置了几个问题:①氯化氢气体与水能否形成喷泉?② Cl2、CO2 能溶于水,能否用水做喷泉?学生讨论得出理由: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且与氨气形成喷泉原理相同。Cl2、CO2 在水中溶解性不大,很难产生负压,不能形成喷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形成喷泉必须是一种气体易被另一种溶液吸收形成负压,这时启发学生:要使Cl2 、CO2 形成喷泉应将水换成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将水换成强碱液即可。这时教师立即让学生制取CO2,用水和NaOH溶液分别做喷泉实验看结果与推理是否一致。通过边实验,边启发,边分析,边推理,再实验就使学生透彻理解形成喷泉的原理和条件。

二、在教学中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在探索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可以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点滴成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要首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进行探索,进而取得成功。

例如,教材上制取Cl2 的装置仅有制气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却没有洗气净化装置、干燥装置,设置问题:①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Cl2 会引入哪些杂质?②用什么试剂除去这些杂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Cl2 中的杂质为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除氯化氢气体用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请两位学生上讲台组装仪器。在组装仪器过程中发现:浓硫酸洗气瓶在前,饱和食盐水洗气瓶在后,饱和食盐水洗气瓶中的进气管短,出气管长。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哪个洗气瓶在前,哪个洗气瓶在后,洗气瓶中的进气管短,出气管长会引起什么现象。

三、运用实验引导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不注重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条件等不同会导致产物截然相反的情况。专门设计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这一现象,从而突破难点。

例如,①向AlCl3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振荡,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加入量的增多,白色沉淀逐渐消失。②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AlCl3溶液,振荡,先无明显现象,随着加入量的增多,出现白色沉淀并增多。

此时引导学生就此两组不同现象展开讨论,通过类比、分析、推理,学生明白了反应物量的多少对反应方向的影响,领略了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思维,激发了联想。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8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 教学质量 管理流程

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大众化”的背景下诞生,追求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及全面性改革已经成为此类学校生存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顾客(生源)(Student)、变革(Change)和竞争(Competition)等三种因素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先进教学和管理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所表现出的活力已使高校必须放弃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通过进行组织结构的再设计,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落实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再造流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以业务流程再造思想为指南,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为核心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新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设计的影响

管理学中的“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的提出(Michael Hammer,1990;Jame Champy,1993)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许多学者指出上述理论也可应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之中(Penrod, 1992; Dougherty,1994; Casey,1995, Susan,1998),更有学者明确指出了各项会使学校启动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Caldwen,200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已经通过BPR理论结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完成了最成功的案例。

二、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概念

本文所指“教学质量”是新建本科高校办学与教学管理的结果。从管理的视角看,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进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把控的结果。这样的“管理”包含:办学因素本身依照规律实行科学合理的运转;管理机构对教学各个因素实行整体协调的管理与规划。有学者把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教学质量”界定为:教学进程及其结果所拥有的,可以用以甄别其是否达到规定要求的一切特点与标准的总和。这样的“达到规定要求”或“达到规定”是定义教学质量的重要词汇。所以,科学的教学质量概念,不仅仅要突出教学进程及其效果的内部特征及外在特性,特别要突出社会与师生对高校教学的需求。本文所指教学质量管理,以新建本科院校承继并正在改革的一级教学管理模式为背景,以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的计划管理、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为范围,着重研究以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制度、评价、监控、提升等流程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所指的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中环环相扣的步骤和进程,包括但不限于制度及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执行落实、监督检查及控制模式与方式、信息反馈及提升改进渠道等。本文研究将以流程理念取代职能理念,探讨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设计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其组织中职能和分工的界限,寻找出在有效性、高效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突破的新因素,设计出科学的管理流程,并以本单位的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为实践目标,再造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全面保障内部教学质量。具体流程设计如图一所示:

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的筹划与再造

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综合理念营造改革环境并确立改革目标,再通过具体流程环节和保障机制设计,才能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具体方法是依托BPR理论再造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组织,改革原有的职能型组织机构,再造流程型组织结构,推选学校教学骨干组建相关委员会与教学管理机构一起全面改革条块分割和集权的原有教学质量管理机构,设计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具体内容如图二所示:

依托再造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综合理念并加以推广宣传,确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再造的改革环境和前进目标,如此才能为全面建立创新型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提供基本思路。具体内容如图三所示:按照上述思路打破传统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其组织中职能和分工的界限,才能寻找出在有效性、高效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突破的新因素,设计出科学的管理流程,并以本单位的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为实践目标,再造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全面保障内部教学质量。

第9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已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和特色课程,我根据近几年从事MIS的教学,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并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本文中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基本思路

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我们认识到,要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开设真正适应社会需求,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调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学生通过学习好管理学系统这门课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陈旧冗余的内容,增加新颖实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2)加强相关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3)实验教学应用结合学生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环节。(4)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交流总结,应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站点之间广泛开展互动交流。(5)实验教学的方法和体制必须革新,网络教学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率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体制。

二、研究情况简介

根据上述思路及其考察分析,在充分调研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堂及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案,并据此进一步确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1.研究审定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内容

对原实验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具体办法就是将学生分组(5到6人一组)做实验课堂,将每一个实验分成5到6个阶段,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承担相应的工作内容。一个完整的设计需要从调研分析到程序设计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大,需要学时多,多数学生一个人往往在课程结束时难以完成,反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改革后以5―6人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1)各小组制定计划和进度安排

依据每个实验课题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甘特图)进行实施

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设计过程中,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系统实现时,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全体再进行系统联调,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

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分头负责、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看,这种组织形式,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而且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

2.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的指导要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课程。设计过程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加强监控,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课程设计指导书要事先做到具体明确,一方面要“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的考核,做到多层面、多渠道,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予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团队人员互评价情况。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小组的进度要求、个人目标的进度要求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控制)。同时,小组实验目标必须实现的压力要求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作,从而培养其团队和协作精神。这样设计的实验管理和绩效(成绩)考核体系,不仅支持和保证实验的完成,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项目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原理的具体运用,达到双重学习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O%)。答辩主要是针对需求报告文档进行汇报,然后针对程序运行情况进行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求程序运行演示。答辩成绩给定标准,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给予答辩成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轮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次数不得少于一次,减少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报告成绩,根据学生交来的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根据完成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进行评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包办”或“分工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平时和最终考评的过程中,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节,对自己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三、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是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实际地接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来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而且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然对于这门课程还在进一步的探讨过程中,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少部分同学在做自己应该做的那部分需要同学来帮助,答辩的时候就无法准确的描述清楚相关内容;还有老师本身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东西,新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好,让学生学好,以便在相应的岗位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瑞梅,张建林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No.5:14-17.

[3]张,彭小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模块化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8):101-102.

[4]吕永林,师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构建与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1):118-1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