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23: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独立思考的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关于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的设置
1.1 医疗事故鉴定和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分开,摆脱医疗事故鉴定的地域管辖的束缚。
将医疗事故鉴定组织从卫生行政部门独立出来,与其它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大型医疗集团的专科医室、大学里的医学科研机构、法医部门等)共同组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公众性中介机构。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规范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使其将精力集中到加强卫生行政执法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方面,更好地履行其政府职能,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现行卫生行政部门与鉴定组织和当事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导致患者方对医疗事故鉴定组织的极端不信任。
在医疗事故鉴定的管辖上,发生医疗事故的医患双方均可向任何一家医事鉴定机构申请鉴定。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摆脱鉴定组织、当事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因某种“近亲”关系所结成的关系网。就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这样做并非削弱其政府职能,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鉴定组织的鉴定结论如果有异议,同样可以申请复议或申请重新鉴定。
1.2 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和性质,实行级别管辖。
按照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医疗事故术鉴定委员会分三级。那么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后,应由哪一级来管辖受理,在《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对医疗事故的鉴定应实行级别管辖,对可能构成一级医疗事故的由市(区)级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进行首次鉴定;可能构成二级以下(包括二级)的医疗事故的,由县级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受理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除特殊情况(如涉及重大刑事侦查、国家安全等)外,一般不负责医疗事故的第一次鉴定工作。根据《办法》第1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这样,如果第一次鉴定就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来进行,那么,当医疗单位和患者及其家属对省级鉴定不服时,由于它是最终鉴定,已无法再向上一级申请鉴定,似有剥夺医患双方复议权之嫌。尽管医患双方可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对该卫生行政机关提起诉讼。但从鉴定程序上来讲,如果第一次鉴定就是最终鉴定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因而,根据医疗事故的严重程度和性质,实行级别管辖,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2 对现行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的人员构成进行彻底改革。
目前,我国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虽然名义上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但其日常工作仍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处理,加之其与医疗单位的特殊关系,其成员大多数由本地区医疗机构的有关专家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官员组成,鉴定组织作出的鉴定结论很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医医相护”的疑问和不信任。要改变“自家对自家人进行鉴定,自家人断自家人官司”的局面,必须彻底改革医事鉴定组织的人员构成。作为处理医疗纠纷重要依据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并不是单纯的医学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伦理、法律、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医疗事故鉴定组织应广泛吸收医学专家、法学专家、伦理学专家和法医等组成,以提高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和法律权威性。特别是法医参加到医疗事故鉴定组织中,是当前打破医疗事故鉴定垄断局面的捷径。尽管在《办法》中也规定了省级鉴定机构可以吸收法医参加,而实践中却很难做到。所以,为公正鉴定,各级鉴定机构均应有一定比例的法医学专家参与鉴定,杜绝暗箱操作,增加鉴定工作的透明度。
3 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性质的认定。
3.1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鉴定结论实行听证制度,接受公民的监督,依法行政。
听证就是听取社会意见的一种方式和程序。实践中体现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方式,依法定程序进行的听证就是正式听证,如政府听证会。目前我国价格法、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中规定了听证制度。听证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百年历史,非常成熟。如在美国学校处罚一个学生都要听证。
法律授权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纠纷具有行政裁决权。随着公众自主意识的加强,人们对政府决策和履行职务的科学性、透明度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事鉴定结论进行听证。实行鉴定结论听证制度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从法律角度讲,听证是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非常有效的制度,它以程序上的公开、透明保证行政行为的更加客观和公平。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目前的医事鉴定,仅仅对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脱离社会监督,这就很难避免主观随意性,有了听证制度,医事鉴定行为就会很慎重。
其次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听证制度是沟通患者及其家属、当事医疗机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很好渠道。不听证,就剥夺了公民的知情权,没有群众基础,对鉴定结论不信任,往往对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裁决也不服。
第三从加入WTO的角度来说,WTO的原则很重要的方面是公开透明、打击垄断。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面向世界,与国际社会接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所以,实行鉴定结论听证制度是势在必行。
3.2 立法上应当明确鉴定结论属于证据材料,不经当事人质证和法院认可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现行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依《办法》可直接用作定案的“依据”,于法有悖,这实际上是鉴定权部分取代了审判权。根据民法典理论,鉴定结论属证据的一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2款明确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该法第66条也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就此,医疗事故鉴定在性质上属鉴定结论,概莫能外,也应当经质证和审查判断后方能使用。这一程序规则的根本原因在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属于审判权范畴,任何证据材料必须经法庭“过滤”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尽管医事鉴定组织大多由医学专家组成,其鉴定结论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这种技术上的权威要被法庭所认可,才能变成法律上的权威。
4 立法上应对鉴定机构及其成员进行法律约束,实行错案追究制度。
4.1 实行鉴定机构评审制度。
发生医疗纠纷后,受侵害方(患者)只能提出鉴定的申请,而鉴定的决定权、委托权和组织鉴定权由卫生行政部门行使,由此可见,医疗事故鉴定实际上是行政意志的体现。现行法律又规定,只有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医疗事故的,当事人才能提起诉讼,法院才能受理。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事实上的鉴定结论作为法律裁决的依据,给人一种以行政权力威逼法庭采信其鉴定结论的感觉,即使鉴定结论有误,而法庭也不能追究错鉴结论的法律责任,这无疑实际上授予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司法豁免权”。因此,对鉴定机构必须进行法律约束,立法上可实行鉴定机构评审制度。
国家建立由专家组成的医事鉴定机构评审委员会对鉴定机构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出具资质等级证书,不同资质等级的鉴定机构在受案范围上作出限制。对有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滥用职权等行为造成鉴定结论错误或失实的,对鉴定单位给以罚款或降级等处分。
【关键词】深入思考;扎实度;完整性;思考习惯
读懂学生,以学定教。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已有基础知识和经验的扎实度对学生有效思考的影响
教学时,请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否与已知等底等高的长正方体体积相等?”学生基本保持沉默。在问到“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与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相等?”有个别学生想到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再别无它法。事后询问才知道那是因为在学具中有圆柱切拼的模型,虽然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但是玩过后知道是可以转化成长方体的。
其实V=Sh这个知识点是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时就已经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深刻的理解?可能教师自身就没有认识V=Sh的价值和作用。其次从视觉上,学生看到是三种形体的透视图,比较抽象,因此认为它们体积不会相等。
【对策】有效激发已有知识经验,提高思维活跃度。
1.要多种形式了解,多种角度提升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课前,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先前学习经历,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等等。学生储备中不足的,教师必须作适当补充;学生储备中不正确的,教师必须要巧妙的纠正;学生因认知水平局限而困惑不解的,教师要点拨引导,指点迷津;学生已知中不深不透的,教师要画龙点睛,深化提升。这样当教师对于学生还有那些知识有所欠缺,有所疑惑,什么地方感到困难的,做到心里有数时,就可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要用持续发展的教学思想对待学生基础知识经验的积累
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操作方法是本课的重要活动经验,学生没有太大的印象。调查发现:①在操作活动时指导学生如何大胆猜想的时候不多,学生不会问“为什么?”缺少深入思考的过程;②动手操作活动时间经常不充分,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③缺少对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要明确所教知识点所处的地位,了解所有相关知识内容,想一想要使学生今后能顺利的学习,现在学生要知道什么。学会用发展的、持续的眼光对待现有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储备好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奠定基础。
二、操作活动过程的完整性对学生有效思考的影响
教学时发现,学具中切拼好的模型会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和深度,因为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把一个圆柱转化成一个长方体。所以当问“这个圆柱是怎样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为什么要这样转化?”时,学生回答不出。在找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之间的联系时,不少学生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摆放位置,不知道从哪儿观察,很没有头绪。课后才知道:没有经历切的过程,等分的过程,学生缺少了体验的环节,使整个转化的过程不够完整,导致学生思维断层。
【对策】完善过程体验的细节,提升思维的深度。
1.观察的过程要完整
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在找拼成的长方体与原圆柱体之间的联系时会感到困难,因为①没有进行比较观察和比较思考,导致思考不清晰。②不明确观察思考的前提条件:等底等高。因此,从指导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开始,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观察与思考的过程,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摆放位置的变化而导致的观察、思考的偏差,从而提高思考的有效性。
2.交流讨论的过程要充分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会导致数学活动经验的多样性。故教师在设计操作活动时,不仅要立足体验活动流程的整体性,即你准备干什么?怎么干?从中你要发现什么或得到什么?还要立足体验活动的价值性,即在本次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让学生个体的活动经验在群体的“经验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充实,进而发展丰富。
三、思考习惯的养成度对学生有效思考的影响
在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体积时发现:
学生不喜欢静思,不太喜欢独立思考,喜欢边玩手中的学具边说说笑笑,而且声音越来越大,丝毫不会顾及是否影响到周围的人。
学生思考没有目的,没有记录的习惯,经常前想后忘,没有很好的条理。
学生在寻找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的联系时,不会进行比较观察,造成思考缺少合理的程序。
【对策】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1.操作前思考
在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理清操作的目的,想明白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达到目的,这样养成操作前先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保证操作活动顺利完成。
2.操作中思考
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操作有没有围绕问题展开?操作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有意思吗?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这样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操作后反思
本节课中,当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实践验证――归纳总结”这一系列活动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①我们是怎样进行大胆猜测的?用了什么方式方法验证的?反思活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失败?怎样才能保证成功?反思活动的得与失,可以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③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反思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关键词]:素描 独立院校 建筑素描教学
一、素描内容定位分析
素描是视觉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古往今来素描的原则只有一个――造型,而且是用单色造型,故称素描。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几百年来成为画家认识自然、研究自然、表现自然之起源。素描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将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素描手段实现其设计表现的能力,“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现设计”,使学生从一种“自然”无意识的状态进入有意识的专业设计训练状态,最终实现从素描中认识设计的目的。
(一)明暗素描。
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在早期的绘画中,就有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手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这种手段的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学法则。这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研究实践把前人的经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又称“形体素描”。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而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它除了画出看得见的外观物象,还画出了看不见的内在连贯的结构以及看不见的外部轮廓。结构素描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基础。结构素描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准确的描绘能力,结构的分析能力和塑造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眼(观察)、心(理解)、手(表现)的协调能力,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现设计能力。
(三)设计素描。
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设计素描则采用的是设计思维加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设计素描较一般的绘画素描在思维方式与成分上要显得更丰富多彩,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
二、独立院校特点
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界定,其人才培养定位是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针对专门从事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的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以创新素质为特征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高等美术院校产业化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要注意到,扩大招生规模,直接的结果就是考生将不都再是百里挑一的“天之娇子”,我们不得不降格以求。生源的专业水准整体呈下降趋势,招生人数成倍增加,给基础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课时少了,学生底子差了,且参差不齐,怎样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怎样培养这些人才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了解世界上现有的素描教学体系及素描流派。近年来美术院校生源在专业水准上呈普遍下滑之势。
三、建筑素描课程制定定位
素描虽然是公共基础课,但由于各专业的设计性质与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而制定,课时也应按专业需要来安排。
把设计素描的设计充分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充实了教学的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为设计素描课的革新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创意,丰富艺术设计领域,建立完善的现代素描教学体系,使设计素描的“设计性”更好的发挥桥梁的作用,推动设计意识的发展与创新。
素描教学基本可分为两大块,一块为注重基础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素描,包括明暗素描和结构素描;另一块为侧重创意设计思维训练的素描,简称设计素描。根据我们独立院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我们首先必须做好基础素描的教学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素描教学中应该着重强化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者应该把握好在教学过程中三种素描教学模式的课时量的安排和协调,在注重创意设计思维训练,以设计素描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同时,打好基础,做好明暗素描和结构素描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工作,在素描教学的初期阶段,仍然按常规要求作画,即解决构图、透视、空间、明暗、质感、形体结构等基本造型问题,再现自然。但中后期阶段的素描教学应处处考虑与艺术设计接轨,使素描基础教学真正为设计服务。
素描虽然是公共基础课,但由于各专业的设计性质与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而制定,课时也应按专业需要来安排。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创意,丰富艺术设计领域,建立完善的现代素描教学体系,使设计素描的“设计性”更好的发挥桥梁的作用,推动设计意识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培养;独立;解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给学生怎样打牢基础,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这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牢记基础概念,不让学生去尝试新的解题思维,使得学生思维呆板,反应缓慢。因此,教学中我们在教会学生概念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方法。
一、打牢基础概念,提高解题能力
首先要教给学生概念和定义,学生只是理解了概念和定义,就去解题,这种解题只是套用定义。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型,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并大量提供学生需要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练习题时逐渐培养解题兴趣,不断挑战自己。
如我给三年级的学生讲授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学生刚一开始根据书本上的概念和公式套题。于是,我给学生出一些和课本上内容差不多的运算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起来。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稍后又给他们出了一些稍微有难度的题,学生这时就有些为难之色,开始主动思考。所以,逐渐加深难度,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二、鼓励学生勤奋练习
鼓励学生勤奋练习,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使他们勤于动脑,勤于练习,善于独立完成作业。小学生的好奇心让我们有可趁之机,我们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勤于练习的好习惯。可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定性,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所以鼓励是关键,关心是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生乘法口诀时,学生拿起书来就开始背,不问理解了没有。做题的时候就开始套公式,套不上就不做。鉴于这种现象,要教给学生理解式地背口诀,由浅入深地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地深入,这样就会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逐步提高独立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全面推进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增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想成为独立思考的学生,需要教师长期的训练,才能锻炼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相遇问题时,首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例题反复练习,不断加深习题的难度,逐渐地学生就会完成比较复杂的相遇问题。在做练习题时,学生一般都是不管问题的要求与条件,想当然地照搬公式,套用做过的习题模式,造成解题思路方向错误。而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去攻难题,一旦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就不做了。可见,在做题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一定要挤出时间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求知欲;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往往成绩比较好,学习后劲大,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获得成功的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数学自学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培养学生数学自学的能力放在首位。
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佳时期,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具有初步阅读数学教材(主要是数学课本)的能力,并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自学离不开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自学的核心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阅读存在以下五种类型,背诵型、析理型、比较型、批判型、探索型,这五种类型是递进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尽早帮助"背诵型"学生改变阅读方式,使他们注重理解,学会比较和批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能够独立的探索知识。
例如,在学习初中《代数》第二章第三节"相反数"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作如下阅读,首先,提出问题:本节教材的学习要求是什么?让学生在阅读正文前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本节要求为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其次,让学生从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上去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再次,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写出9的相反数"与"简化一(一4)的符号"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理解,问题实质都是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在求解,最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经验、体会、疑问或对教材的补充。
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注意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在布置自学任务时,指出一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或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带着问题去自学,更易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如,在学习方程组时提出鸡兔同笼问题,激发学生学好方程的兴趣,在学习圆时,可提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方形、椭圆形,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与自觉性。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学会思考的人,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真正的经历了独立思考,才能学会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组织学生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宜讲得过细,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数学自学不能停留在知道或粗懂书本上的知识、能做课后的练习和作业这一步,还需提高要求,深入理解书本上的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抓住精神实质,并能对证明或解答中省略的地方作出补充,甚至能想出不同于书上的解法等。同时还能去探索一下书中的定理、公式和例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其证明和解答是怎么想到的?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又是什么?结论能否加以推广?条件有无多余?甚至能发现有的例题或习题中的错误,并提出改正意见等。对于解题,则要求会解综合题和较难的题,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养成多思的习惯,从中总结出解题的经验和方法。突出思考过程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例如,教材上在数轴定义后,有"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这样一句话。那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0.0001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吗?-8000呢?怎样表示出来?这几个问题与数轴的哪个要素有关?这几个问题还真把学生问住了。于是,学生们反复阅读,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表面上的"看懂",而是积极思考问题,进步发现自己思维的薄弱环节。又如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句话理解后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又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类似上述问题还有很多,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注意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巩固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上下功夫,有效地引导每一位学生对课后复习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消灭懒惰情绪。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善于总结与归纳,学会用自己语言把数学知识中内在规律与解题方法表达出来,在学习完一章以后,要把凌乱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把它们概括出来。通过这样高度的浓缩,学生很快就把整章书的大概内容记在心中,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融会贯通,以此辐射扩散,并且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被他们吸收,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贮存于大脑之中。这种由厚变薄的归纳方法,就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另外,在课后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多做习题与善于归纳相结合,做是提高数学分析与解题能力的重要保障,归纳是吸收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有效措施,做得多,见得多,对数学的解题思路就自然增多,解题能力与运算能力也随之提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大有益处。
总之,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其自制力差、主动性低等特点致使教学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任课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更有利于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理解理论的建立
我们都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接触到了简单的加法运算,紧接着学习了它的交换律,结合律,从而把问题拓展开来,出现了好多的运算,后续的运算都是以此开展的。试想一下,高中的数学课程正是如此,我举例来说明:学习集合时,先定义集合,规定集合中元素满足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再规定交、并、补的运算。接着出现了许多许多的题目,同学们做的是心烦不已,但是同学们细心就会发现,接下来学习的内容,都是有着极其相似的过程。学习向量这一章节时,先是向量的定义,规定了向量的加法等运算,还推导了重要的几个定理,其后当然是做题训练了,就是把定义好的内容灵活应用。还有我们学习圆锥曲线、导数、三角函数等许多内容。先是从定义出发,得出一些运算和定理,再到实际应用。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数学的学习思维是比较明朗的,同学们从这个出发去把握,不断反思,数学的学习就变得容易了,就是以后上大学,学起来也会更加轻松,比如大学里的泛函分析,群等知识,都是满足这样的数学思维。总之,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理解理论的建立,是学习数学中的重要前提,我喜欢一位数学大家说过的: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不妨回到定义去。
2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这样的发现,平行的两个班级,一个班级的学生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独立思考的少,讨论的多,一旦哪个组有了结果,其他的组赶紧去问,很快答案就出来了,刚开始我觉得很满意,但是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而另一个班级,对于我布置的问题,我不允许一开始就交流,同学们都是自己先独立思考,等各个方面都考虑了再交流,我再作出引导,到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很适应,独立思考,结果也出奇的好。 可见,数学的学习是思维的过程,平时遇到问题先自己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想,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实在不行就请教别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难住你的问题实在是很少。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高考数学通过探究型和建模型问题对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创造能力进行有效考查。“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永远只是在别人后面行走,要有耐心,多思考,久而久之,你就有“会当凌绝顶”的感觉。
3 避免眼高手低,努力锤炼基本功
[关键词]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人与人的差异是会不会思考,而且是能不能独立思考,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核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个非常自信的人,是个有突破创新的人,是个能适应各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人。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结合本人数十年从事数学教育的经验,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过程中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总认为独立思考,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哪有这个本事啊!的确,科学家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作为求知中的我们,更应该有勤于独立思考的意识。其实,独立思考很简单,例如:对老师讲的有不同意见,经过思考向老师提出来就是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还有,对书上的习题提出与教师不一样的解法,也是独立思考。所以,中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进行独立思考,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对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学生,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老师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让学生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1、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抛砖引玉法。抛砖引玉法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讲数列的简单应用时,用到了单利和复利,我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只是解释了单利和复利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是引导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2、发散思维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往往表现在发散思维方面。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等特征。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养成不局限于通过一个途径、运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利用开放性题型,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来训练学生。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图式;正方形的概念与性质;同化的学习方式
正方形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 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概念之后再来学习正方形,学生具有丰富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宜采用同化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 所谓同化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原有认知图式吸收要学习的新知识并将它固定在原认知图式的适当部位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 图式是人脑中的知识单元、知识组块和知识系统,包括核心概念与怎样及何时应用核心概念的知识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构建数学图式,可让学生更明白知识的缘由,以及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好的知识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有效.笔者从图式建构的视角对“正方形的概念与性质”进行教学研究,供同行参考.
一、通过研究特殊四边形之间的演变,让学生建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图式
学习“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关键是激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概念图式.根据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正方形概念的直观经验(生活中的和小学数学中的一些直观描述),笔者设计下面的问题1和问题2让学生思考.
问题1 由前面几节课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可以演变得到矩形和菱形,那么,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是否可以通过演变得到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分别可以通过演变得到正方形,那么请你用画线的方式(带箭头)表示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在线上标明其演变过程,同时在画的过程中思考:正方形是否还具有原图形的性质?如果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不能通过演变得到正方形,则请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或对班级个别同学指导.当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成果”,于是请同学们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到:
结论:因为正方形是特殊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矩形,是特殊的菱形,所以正方形还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图形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问题2让学生探究.
问题2 结合前面几节课及刚才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请你设计一幅“图”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设计.在大部分同学完成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学生设计的“成果”,并让学生讨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① 缺乏关系连接;② 结构线条的箭头指向不清晰等.在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继续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得到:
至此,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及学生建构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图式,学生已初步将正方形纳入到原有的概念图式之中,此时新旧知识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合理与实质的联系.
二、通过研究正方形的定义、性质,让学生建构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图式的子图式――“正方形的定义与性质”的认知图式
学习是一个图式获得和完善的过程.图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地丰富和完善图式.接着,教师继续提出下面的问题3和问题4,目的是让学生构建特殊四边形图式的子图式――“正方形的定义、性质”的认知图式.
问题3 根据自己设计的“研究成果”,请你归纳出正方形的定义,并对比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指出它们的联系.
问题4 对比矩形和菱形的性质,请你写出正方形的性质.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点、线加工,独立构建正方形定义与性质的认知图式:
三、通过研究正方形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建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与性质的认知图式
问题5 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请说明理由.
(2)ABAOAC = __________.
问题6 如图2,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在BD上有一动点P, PEAB, PFAD, 垂足分别为E,F,试指出EOF的形状并给予证明.
问题7 请你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定义与性质以表格的形式制作成图表.
先让学生独立制作,再全班交流,最后得到如下的特殊四边形的定义与性质的图式(图表中空格的内容略去):
以上的教学设计,以图式的建构为主线,先建构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图式,再建构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图式的子图式――正方形的认知图式,又通过正方形知识的应用“操作”,让学生从新的视角,从特殊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再一次构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认知图式,从而引发学生从纵向和横向沟通了特殊四边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图式.此时,学生不仅体验到图式不断完善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建构的图式也臻于完善,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图式的形成是学生的一种动态建构和再建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构建图式的平台,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展示和交流关于某一主题所形成的图式,这将有利于削减因为概念等知识难度所带来的认知障碍,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的知识、方法和观念,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
关键词:数学思考;着力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48-02
一、 数学思考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数学思考,离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知识内化,思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思维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提升数学能力的着力点。当前,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提高和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课堂上数学活动热热烈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却微乎其微,许多学生的热情仅囿于活动本身的形式,缺乏深入细致的理性思维,求知欲其实并不强烈;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有理有据的分析推理的良好习惯,对问题的解决总爱模仿老师,总爱凭直觉思维。这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还不够,那种重结果重标准答案轻过程的应试遗风,总让我们挥之不去。数学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促进儿童思维快速的成长是数学新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是数学新课程重要内容。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课程务必培养的四个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儿童思维的健康快速成长。我们只有充分关注数学活动背后的儿童思维,并以有效的教学手段推动其发展,才能避免花哨形式主义把儿童数学能力发展落到实处。
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情景操作体验学习充满课堂,就像清新润物的春风让传统的教育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数学新课程的目标指向是人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被传统教育摈弃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成了数学课程重要的内容。显然也只有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共同浇灌下,才会有儿童的全面成长。但是,矫枉不能过正,过浓的生活味和人文情结淡化了数学课堂认知的本能,数学课堂没了数学味。表现在重形式化的活动和手段,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但学生认真思考深入思维者不多。儿童对活动形式的喜爱和对活动寓意的认知渴望显然不是一回事。相关研究表明,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与认知的积极情感投入正相关。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充分关注儿童数学学习中的个性化思维,才能避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把儿童的能力发展落到实处。
二、儿童思维的开发和培养
创设情境,引发儿童积极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新颖、有趣、奇巧、富有生活情趣的挑战问题情境,激发儿童积极思考。
开阔视野,丰富儿童知识经验,为其思维提供充足的素材。思维需要大量相关的知识经验作支撑,儿童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维也就越灵活、深刻、广阔。反之,如果儿童对学习的东西比较陌生,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其思维恐怕很难发散。
引导儿童开展多种思维活动,让他们学会思维的方法。 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观察、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猜想、联想等。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充分关注数学学习中儿童的思维过程,构建儿童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学习中儿童潜在的从众心理,唯书本、老师是从的权威心理使他们不敢说出心中的想法,另外直观性、自觉性的模糊思维也让他们很难说清自己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教师构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儿童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不断提升儿童的数学概括能力。 概括是思维的显著特征,概括能力是其数学能力的基础。概括能力决定着思维活动的速度、广度、深度、灵活程度和创造程度,因此,概括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概括能力是一切数学能力的基础。
儿童的数学概括能力就是从大量的或繁杂的数学材料中抽出最要的东西,以及从外表不同的材料中看出共同点的能力。具体包括一下几个方面: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概括。如几何概念和一些运算规律的概括;把概括的东西具体化。如概念内涵举出具体的实例;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更广泛的更高层次的概括,以使数学知识系统化,这是概括的高层次阶段。由此可见,学会了概括,小学生就能抓住所学知识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就能将遇到的新数学问题同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联系,善于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来判断小学生能力的水平呢?根据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衡量:对直观的依赖程度; 对数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对所学各类数的顺序和大小的理解;数的分解组合能力和归来能力;对数学概念定义的展开,能用自己的语言下定义,且不断揭示概念的实质;数的扩充程度。
相关研究显示,小学生的数学概括水平大体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具体形象水平阶段(6--7岁)。小学1--2年级学生的概括(尤其是一年级)仍是对直观形象的概括,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常常是数学材料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多数的组成,能初步根据加、减、乘、除法的意义,解答一些简单应用题。这一阶段尽管有的运算的数的范围可以超过他们的生活范围如百以内的数,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缺乏数的表象而不能真正理解所有运算的数的实际意义。
形象抽象水平阶段(8--9岁)。中年级小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过渡的状态,是概括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由于学生数学表象的丰富及数的实际意义的扩大,使得学生不仅能掌握了自然数,而且掌握了小数、分数的实际意义、大小、顺序、和组成,并能掌握自然数和分数概念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小数的空间表象得到发展,能从大量直观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掌握了一些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和定义。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阶段(10--11岁),即初步代数的概括运算水平。在这一阶段,学生能用字母的的抽象代替数学的抽象。能初步列方程解应用题。当然,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其整个发展过程是连续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儿童思维活动中其智力特长的表现,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本质特征,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表现。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儿童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为思维品质的优劣,所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就是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儿童思维品质的良好发展是思维教学的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