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23: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内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经典道德故事重现课堂。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和谐的家庭作为其重要后盾。在当代社会,由于离婚率的提升,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数量也逐渐增加,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加上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对于传统文化他们并没有太多认识。因此,通过一些经典的且能够反应伦理道德的故事,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能激发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并且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想建树。
2.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可以说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有些也非常深奥难懂。因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同时,通过大量的学习活动,例如知识竞赛、辩论、演讲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与他们和谐共处。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自省”,不仅可以察觉并改正自身的不足,还能够吸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
二、在实践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1.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便于理解的细节教育。就好像国家是一个大的整体,在对学生教育时,告诉学生,爱国首先要爱家,在爱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升华情感,将小爱划为大爱。同时把热爱人民细化为热爱同学,在与身边的人相处时,亲和友善,最终做到热心帮助每一个人。再者,把热爱大自然细化为爱卫生,只有在平时生活中,从自己出发,严格律己,不乱丢垃圾,保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才能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步一步对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而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培养学生诚实、谦逊、宽容的生活态度,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才。
2.在社会活动中实践传统文化。在国外,道德教育往往是通过多渠道进行的。除了课堂讲学,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甚至是校外活动来支撑其道德教育。而在中国,我们的教学形式往往过于单一,缺乏的正是这类形式新颖的课外教学模式。因此,应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多组织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其管理、服务、活动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古往今来,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老师所施加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同时,学生们正处于思想的成长阶段,此时模仿能力也非常强,因而老师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严格要求,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在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同时,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规范。从而培育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四、结语
节假日与经济
在中国人曾经的记忆里,节假日就是每周休息天,不用上班,做饭洗衣逛公园。从八年前开始节假日对中国人来说有了深层而丰富的含义。也是在这八年时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沦为了“购物节”和“消费节”,商业性成了节日的真正内涵。节日披着各种外衣所做的却是一件事情:赚钱。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八年时间里,节假日尤其是黄金周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七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七年后的2006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7832万人次,旅游收入368亿元。“黄金周经济”不仅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观念的一次新变革。但是,当民众的休假日高度集中到同一时间段的时候,旅游景点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超负荷”以及随之衍生的连串问题也开始凸显。除景点承受重压外,出外人数激增亦带来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等泛社会性问题。黄金周极盛过后是急衰,使得旅游景点犹如经历“痉挛”,很难实现管理上的平稳过渡。更令人忧虑的是,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景点损耗等“后遗症”,代价难以估量。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建民指出,“黄金周”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中国人休假的办法,只是当时国家为拉动内需消费而匆忙出台的替代措施。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待调整。此次节假日调整之后将出现5个为期3天的“小黄金周”,这对于过于集中的消费和旅游来说都是一种缓解和释放。太原市不少旅行社均表示要着手调整2008年的旅游线路安排。缩短部分长线产品,增加短线产品,将旅行时间压缩在3天左右。长运旅行社负责人说,随着五一长假的取消和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的放假,中短线旅游将是他们旅行社今后的主打产品。她表示将深入对传统节日旅游市场的开发,比如在中秋节期间推出赏月游、家庭团圆游,端午节推出赛龙舟观赏游等旅游产品。
节假日与民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冯仕政认为,既然节假日的本义是与民休息、传扬文化,那么节假日的设计就应该“以人为本”,应该尊重人的生活规律和文化本身的规律,而不是单纯服从经济逻辑。从“以人为本”的观点来看,节假日安排必须以民生为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劳动者不能得到很好休息,经济增长不但是没有价值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只有让劳动者健康、高兴地活着,GDP的增长才有意义。
面对节假日调整,太原市婚庆市场、挂历行业和市民生活因此引发了许多连锁反应。“真郁闷,我的婚礼日期定在5月6日,五一黄金周取消,那我的婚礼就不是假期了,很多外地的朋友肯定赶不过来了。”看到五一黄金周取消的消息,准备今年五一期间结婚的小赵一下子慌了神。酒席定好了,亲友们也早通知了,可是没有了长假一切变得麻烦了。记者采访了几家酒店后发现,最近他们已经接了不少要求更改“五一”期间婚宴时间的电话。一家酒店工作人员说,改时间的新人都是为配合朋友的工作时间而改的,有的挪到周末,有的挪到当天晚上,还好现在距离“五一”还早,新人现在想调整时间还来得及。
除了婚宴还有对挂历的影响。临近岁末宣布节假日修改,这令不少年历厂家措手不及。因为2008年的挂历、台历几个月前就印好了,当时调整节假日的规定还没出台,因此,2008年的挂历将集体出错。此次调整明显可以增强家人亲情。市民老张对于传统节日放假表示高兴,他表示,以前,在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两个儿女一般都是回家跟老人吃顿晚饭就走,今后放假一天的话,他就可以让儿女在家多停留一会儿,一家人好好聚聚。
百姓们现在最担心的是《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得不到有效落实,减少现有长假将影响长途旅游、探亲等活动,同时导致“十一”和春节假期更加拥挤。相关专家认为,《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正式出台后,要在全社会得到普遍实施可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会落实好职工的带薪休假制度。
节假日与文化
旧的放假制度在文化方面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缺乏传统文化特色。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历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但过去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安排缺乏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传统节日被洋节冲击得很厉害,圣诞节和情人节的风头快要赶上春节。在这个时代的节假日里不许商家促销已经是不可能了,商业化是无法阻挡的,而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节日的文化含量充分地体现出来,让人们享受文化。
如蔡继明所说:“生生不息的传统节日有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积极向上的,只要我们正确加以引导,给节日充实足够的文化内容,完全可以把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出来、发扬光大。”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又是全民性节日,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选择将这几个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于恢复传统民俗,弘扬民族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内涵
中国具有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论是传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还是戏曲、武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等,都对西方文化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为西方文化增添精彩。同时,西方文化自产生起,也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可谓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之日起,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断向四周辐射,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引起强烈的冲击和震动,对西方文化造成深刻影响。同时,西方文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坚持文化上的开放,坚持与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断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新光彩,为人类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内涵是最基本的涵义,即过去一切精神文化的综合;第二层次的内涵为过去产生,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造成某种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总和;第三个层次的内涵为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及未来的社会生活都产生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总和。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为产生于过去,对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精神文化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从学派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等等;从学科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传统哲学、传统宗教、传统文学艺术等;从文化和社会阶层关系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精英文化、俗文化、雅文化、民间文化等;从主体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汉族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载体,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由于中国是集56个民族于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统一体。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在中国境内生长并延续至今的文化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自产生日起,不断向四周辐射,在中国传统文化延展过程中,也不断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近代西方文化、印度佛教文化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潜移默化深入到我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现代社会的诸多因素渐渐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总体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部分稳定,部分灵活多变。随着时代变迁和时空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是具有多元文化的统一体。
二、西方文化的内涵
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工业文明以及近现代文明。因此,其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规则意识。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规则是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其中包括社会运行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规则等等。在西方的规则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制度文明,也正是在这种规则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下,西方国家的社会秩序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才能趋向于科学。例如,在德国的街头,有一个红绿灯坏了,所有经过的司机没有闯红灯的现象。他们对于规则的尊重与遵守,由此可见一斑。其次,理性文化。所谓的理性文化是与感性文化分不开的。在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中,用哲学的思辨以及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是实现个人与团体发展的主要路径。因为,对理性的尊重,让西方国家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成绩。西方的理性文化体现在他们在国家的治理方面,更多的是从科学的法律出发,而没有添加太多的情感与情绪的成分。例如,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则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尊重而不是一种感性的包办。再次,效率。西方文化体系的另一个核心的内涵就是效率。无论是在工业的生产中,还是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效率一直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在单位的时间创造出更大的,更多的价值就是一种效率至上的表现。在欧美的日常文化中,守时也是一种效率的表现。在效率这一理念或者说是观念的影响下,西方人在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人本主义。有的学者在研究西方文化内涵时指出,西方人在内心深处是比较自我的。他们特别关注自己的诉求是否被满足,自己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保护。虽然,这种观念与想法容易与自私相互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是比较关注自我的。总之,西方的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色。这种特色与其地理、历史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社会交际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们思维模式的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与西方国家由于社会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人们的习俗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打电话、道歉、恭维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例如,在中国遇到熟悉的人,我们常使用的打招呼语言是“下班了?”“您去哪儿?”“您去做什么?”,我们认为这样的习惯用语反映说话人谦虚、礼貌的品质,是一种友好的问候方式。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如果采用这样的问候方式,他们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不恰当的语言使用习惯。如果使用习惯用语“下班了?”,他们会认为“我下班了,你要请我去做一些事情吗?”,使用习惯用语“您去哪儿?”,他们会认为“我到哪里去,是我的个人隐私,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你侵犯了我的个人隐私权”,使用习惯用语“您去做什么?”,他们会认为,“我去做什么,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有什么关系?你问这做什么?”此外,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招待客人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当客人到家中做客时,中国人通常做一大桌子美味佳肴,并谦恭地对客人说:“随便做了家常便饭,您慢用,不成敬意。”同时,主人也会亲自动手为客人夹菜,劝客人动手多吃菜、多喝酒以表达自己的热情。然而,在西方人眼中,明明摆了一桌子美味佳肴,却偏说随便做菜,没有什么好菜,这与客观事实并不相符,是虚伪的行为。可见,中国人与西方人风俗习惯不同,有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性
中国人的审美强调情感和经验,对于理论和逻辑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中国人的审美过程中常采用留白手法,即表达比较委婉含蓄,要想实现审美的愉悦性,还需借助一定的想象空间进行领悟实现审美的,正如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艺术的美体现于合理的想象数量关系中”。而西方的审美观念则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截然不同,西方的审美侧重于对逻辑思维的认知,强调形式化、逻辑化、概念化的理智型思辨思维。西方善于从个体的特殊性中认识共性的普遍性,强调对规律的认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中国更加重视情感因素,侧重于凭借人的直觉感悟实现对美的追求。把美学视为情、意、知的统一,以实现理想人格为目的。可见,我国和西方国家对审美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常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够正确识别不同国家的行为规范,运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是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行为规范通常指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道德准则及行为要求。行为规范阐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守的准则,教育人们认识到自身行为底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行为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中国,长辈轻拍儿童的头表示长辈对儿童的一种喜爱之情,代表友好的行为。在西方国家,长辈轻拍儿童的头是极为不礼貌的做法,长辈需要向儿童道歉,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交流过程中,需要自觉尊重对方国家的社会行为规范,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才能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促进国家的交流发展。
(四)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性
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化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人们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人们的思维模式趋于整体性,人们更加注重情感,习惯凭借生活经验对事物做出一定的反映,即思维更加模式化,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在思维定势模式下,人的判断往往具有一定的感彩,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判断出现一定的偏差,具有不客观性。在西方国家,西方人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能力,习惯依靠逻辑思维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分析,采用逻辑思维模式完成对事物的理解过程。随着时光流逝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逐渐缩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促进,甚至趋于融合。因此,了解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差异性,有助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减小摩擦。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启示
在上文中,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寻求更大的文化公约数。诚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在很多的观念层面、价值取向层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全球化的时代逐渐临近的今天,,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已经成为当前中西文化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主要路径。其次,要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中华民族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同理,西方的文化体系也比较完善。在文化的交融中,不仅要看到文化的一致性,也应该看到文化的差异性。从某个角度来看,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性,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体系。因此,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应该做好自身文化特色的发扬工作,让文化在时展的今天,呈现出更大的发展动力与价值。最后,做好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在面临着岁月的洗礼。中国的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都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国家的文化体系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另一方面,本国的文化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当中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所以,如何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西方文化所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之,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实现人类文明的繁荣是共同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全球文化的交流中,、去伪存精是实现文化繁荣的不二法门。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涵出发,对其异同以及时代启示进行比较分析。相信随着中国在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将会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展现出更为多元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姜宁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J].琼州学院学报,1994(2):33-45.
[2]王中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西方文化关系的两点思考[J].唯实,2000(12):9-12.
[3]王业兴.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J].社会科学,1997(1):52-55.
[4]郭兰,袁元,霍绍周.基于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9):83-85.
[5]郝贵远.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较量———杨光先与汤若望之争[J].世界历史,1998(5):66-73.
[6]张岱年.谈谈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林业,1998(4):27.
[7]彭永捷.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9(5):45-50.
《青铜艺术》是苏少版《美术》五下的内容,本课同四上《玉石文化》、四下《土与火的艺术》、五上《非洲雕刻艺术》、六上《现代建筑》、六下《有生命的石头》一样,均为“欣赏与评述”类型的课,重点是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立体作品的欣赏方法。
本课涉及青铜器的发展历史、用途、类别、生产工艺、造型和装饰等知识,具体包括人虎相抱卣、青铜人像、牛虎案、象尊、鼎、彝、簋、鬲的不同用途,欣赏不同器型的青铜器,了解青铜“陶范铸造法”和“失蜡铸造法”,认识“青铜”“钟鼎文”等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从青铜器的历史、器型、装饰、工艺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绘画、书法、雕刻、图案、设计等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用途的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美,从而体会青铜作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瑰宝”的价值,并掌握欣赏青铜器的方法。本课在设计中着重以下四个方面。
1.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提到青铜,人们首先会觉得它很遥远、很神秘,青铜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器型、精致的纹理和精湛的生产工艺。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信息和资源以外,还尽可能多地展示关于青铜方面的趣味知识点,如:后母戊鼎的来由及发现、爵各部位的名称及与爵相关的成语等。
2.发现青铜艺术的美感。
学生大多对青铜器的名称、用途和制造感兴趣,而对青铜器的独特器型和精美装饰缺乏欣赏意识。为发挥美术学科的主体功能,笔者将本课的学习中心词设定为“美”,从青铜的发展中感受它的历史美,从青铜的用途中感受它的器型美,从青铜的图案、雕塑中感受它的装饰美,从青铜的制作方法中感受它的工艺美,最后从编钟的演奏中感受它的音律美。
3.促进欣赏方法的培养。
在美术欣赏课中,大多是欣赏平面的美术作品,而对立体美术作品的欣赏则相对欠缺。青铜器并非常见的事物,凭图欣赏只能是隔靴搔痒,所以笔者为每组准备了两只青铜器,虽然是仿制的,但有实物让学生感知,他们会获得更深的感受。在过程欣赏中,笔者设计了对比欣赏、整体欣赏和局部欣赏环节,逐步递进,学生能在比较中发现青铜不同的美,在整体感知中领会青铜器型的美,在局部聚焦观察中感悟装饰的美。
4.提供个性发展的契机。
人总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课始,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沙子找惊喜,激发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对青铜知识的兴趣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青铜知识的自主提问、解疑、归纳的环节,由学生或教师来解答。学生在欣赏中的关注点不同,关注的部分也会不一样,因此,笔者为每组准备的青铜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就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对于作业表现,笔者设计了四种方式:写话、拓印、写生、临摹,供每组选择,并在作业资料袋中提供每种作业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便于学生实施。课后拓展中还有用纸浆做仿青铜效果作品的具体步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
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力图体现以下意图:(1)自主探索有实效。通过考古发掘、问题质疑、资料查找、自学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实物感知激发兴趣。采用玩沙挖宝、仿古青铜器实物欣赏、仿青铜效果纸浆作品欣赏等活动,让神秘、遥远的青铜不再陌生。(3)体验多种学习方法。通过模拟考古、文献搜寻、分组探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欣赏和研究的方法。(4)分组作业展个性。学生可选择拓印、写生、写话、临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青铜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了解青铜的名称由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制作工艺等,并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发掘、对比发现、资料查找、触摸观察、评述描绘等方法,掌握从历史、器型、装饰、工艺等方面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青铜器的欣赏、赞美、描绘、拓印中,感受青铜艺术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导入
模拟考古发现,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师:还记得张老师来自哪里吗?是的,常州不仅有好玩的恐龙园,还有一个公园也很好玩,请看。(PPT出示常州青枫公园的沙滩图片)常州的孩子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能玩出惊喜。今天张老师从那带来了一些沙子,让同学们玩玩,希望大家能有惊喜。请小组派两个同学先拿起刷子到沙子里玩玩,再换其他同学玩。
学生轮流用排刷从沙堆里发掘青铜器,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刷子要轮流使用,发现后请用手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取出来,然后摆放在白色的画板上,并讨论:你觉得哪件物品更古老?为什么?
师:第×组速度快,还非常文明,真像一支高素质的考古队。
请三个组的学生展示挖出来的器物,并汇报自己对这些器物的判断。
师:你们的判断都很有道理。有的是金黄色,而有的是青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生锈了。
(PPT出示文字)这些器物是用铜锡或铜铅的合金制造的,本来呈金黄色,生锈后变成了青绿色,所以叫青铜。青铜器在我们中国曾经辉煌一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青铜艺术。板书课题:青铜艺术(PPT出示课题)。
【通过挖掘青铜器实物,体验考古,学生加深了文物保护的意识。再通过实物对比,学生发现青铜器生锈前后的不同,直观地理解了青铜器的概念。活动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得到了激发。】
二、发展
(一)听青铜器知识,欣赏青铜艺术的历史美
教师讲授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青铜铸造的三个阶段。
PPT介绍后母戊鼎的来由、发掘及收藏历史。 师:每一件青铜器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或颠沛流离,或轰轰烈烈,或默默无闻……青铜艺术有着历史美,神秘而沧桑。(板书:历史神秘、沧桑)
【教师讲授青铜器的知识,然后结合后母戊鼎辉煌而沧桑的历史,让学生对青铜器有了整体的认识,并感受了青铜艺术背后的历史美。】
(二)提青铜器问题,挖掘青铜艺术的内涵美
小组质疑活动:对于青铜器,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然后交流。
教师收取便签,展台投影展示,并逐一讨论每组的问题,先请学生解答,教师再补充,并筛选出重点问题,为下面环节做准备。
师:同学们真好学,提的问题很有学术性(深度、专家的范)。从你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你课前的预习做得很好。剩下的问题,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慢慢解答。
【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一方面交流了青铜器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信息提炼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确定了方向。】
(三)猜青铜器用途,欣赏青铜艺术的器形美
1.了解中国西南地区青铜器器型特点。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对青铜器的用途很感兴趣,中国早期的青铜器除了是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武器外,还有许多造型威严神秘、纹饰狞厉繁密,用于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的礼器,同时青铜礼器也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PPT介绍“爵”的用途、“爵”各部位的名称及其造型与实用性间的关系,并引出带“爵”的词语和成语,从而让学生知晓“爵”不仅是饮酒器,还因为它的尊贵而被引申为官职的名称。
(PPT展示人虎相抱卣、象尊、牛虎案、人像)请学生猜猜它们的用途?它们的外形与实用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云南地区青铜器多取材于动植物,表现手法自然生动、不拘一格,器物的外形往往被塑造成人和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2.欣赏青铜器的器型美。
师:你知道你们组挖掘出来的青铜器的用途吗?它的外形为什么是这样的?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请同学们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如有需要,请查阅桌上的相关资料。
学生先讨论,然后自主研究,最后组长汇报。
师:你们的探索和思考真有意义。青铜器的使用是很讲究的,它们的造型直接为生活服务。这些器具很实用,设计也很巧妙,可见古人的智慧相当了得。当然,不同的青铜器会给人不同的美感,你能找个词来形容你们组青铜器的外形吗?
生:……
师(PPT出示文字):青铜器呈现出的厚重、高贵、威严、神秘……让青铜艺术的美独特而丰富。(板书:器形丰富、独特)
【通过对西南地区青铜器图片和仿古青铜实物的观察、讨论,学生认识了各种青铜器的名称,了解了它们的外形特征、使用方法及科学巧妙的设计,同时学生也能从外形上感受青铜器的美感和先人的智慧。】
(四)查青铜器纹样,欣赏青铜艺术的装饰美
师:青铜器造型独特、设计巧妙、使用方便,当然古人也善于装饰自己的生活用品,请大家仔细观察本组中的青铜器,上面都装饰了些什么图案?
学生查阅资料,讨论,每组代表展示汇报。
师:青铜器上的装饰,有动物纹、几何形纹、生活场景等,有的青铜器上还有文字……(PPT出示有文字的青铜器及拓片,解释“金文”。)青铜器装饰在形式上有连续的图案,有对称的浮雕,也有生动的立体雕塑。(PPT出示青铜装饰局部图片)且青铜器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刻、图案和设计等艺术元素,是世界公认的艺术瑰宝。他们有的精致美艳,有的朴实无华,有的神秘诡异,也许我们暂时还不明白古人为什么这么装饰,但其中无一不包含着先民们的美好祝愿和心灵寄托。青铜艺术美在装饰,精致而生动。(板书:装饰精致、生动)
【在青铜器实物局部观察、图片欣赏中,学生认识了青铜器装饰的内容和形式,从平面纹样和立体雕塑中感受了青铜艺术装饰的精美。】
(五)说青铜器印象,赞美青铜艺术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青铜的世界,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四种赞美青铜艺术的方式,(PPT出示作业内容)你们组选择哪一种?请组长来领取学习资料,然后组织本组同学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时间为10分钟。
小组从写话赞颂、临摹学习、写生描绘、拓印再现四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第一遍巡视检查每组的活动落实情况,第二遍巡视检查每组学生的作业进展情况,第三遍巡视检查完成情况,督促组长准备汇报。
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说说自己表现出的青铜艺术之美。写话的小组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写话赞扬、临摹学习、拓印再现、写生描绘四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以发挥,也丰富了学生情感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培养其独立学习的意识。】
三、拓展
(一)看青铜器制作,欣赏青铜器的工艺美
师:这么精美的纹饰真让人叹服!据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研究,青铜器上的有些装饰效果是我们现代科技也难以做到的,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呢?(PPT出示青铜器制作步骤图,演示“失蜡法”和“陶范铸造法”)
师:繁杂的工艺,成熟的技术,让青铜艺术美在工艺,精湛而巧妙。(板书:工艺精湛、巧妙)
师:老师也做了几件青铜器,请大家看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又是如何做出效果的?(PPT出示报纸仿制青铜器的过程)
【通过直观的青铜器制作步骤解析,学生了解了失蜡法和陶范铸造法,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再运用纸浆仿做青铜器,可以激发学生再探索的兴趣。】
(二)听青铜器声音,欣赏青铜器的音律美
师:也许有人说青铜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不然,生活中也能经常用上。(PPT出示书店、印章、建筑设计中的青铜元素)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那神秘而遥远的年代,感受了先民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青铜艺术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奇迹!其实,青铜还有它的音律美呢,让我们在它的演奏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PPT出示编钟演奏视频)
[关键词] 广告语言传统文化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一个系统,他决定人们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文化“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因此,广告表现元素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构成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任何广告都离不开“说什么”与“怎么说”,广告“说什么”解决的是广告表现的内容及其主题,“怎么说”是指广告的表现形式,也即广告借助什么样的表现手段、形式和符号将广告的主题内容(文化附加值)转化成具体的广告作品的过程,这是广告信息的符号化、具象化的过程,也是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同时,广告的根本目标是引起受众对广告主题的注意,得到人们认可并最终达到消费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延续性,并且至今仍然具有影响作用的文化。以道德理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一脉相承,具有长期的延续性。它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变化,但强调人文精神,推崇伦理道德,倡导礼仪规范,追求理想人格等,这些属于文化内核的传统意识,一直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思维方式,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文化传统。在广告的重要表现形式即广告语言中,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广告用语相对容易得到认可,受到欢迎。
一、激情语言体现爱国情怀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所要求的,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人们在想到某一品牌与此相连接的很可能是这一品牌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著名品牌都成了该品牌所在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在广告为产品(品牌)赋予的社会情感中很重要的一种情感就是爱国爱乡的民族感情,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独特的附加值唤起最为广泛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与忠诚。比如: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长城电器);世界看中国,中国有先科(先科电器);厦华彩电,华夏精品(厦华电器);托普软件中国“芯”(托普);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中华牙膏);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等等。这些广告在一种威武、豪迈与自信中,都把自己的产品(品牌)与“中国”连在了一起。在中外产品及其广告激烈交战的今天在国内市场被国外产品所覆盖、民族工业受到极大的冲击的今天,这些广告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理的精神,以及爱国爱乡的情慷,具有强烈震撼力。
二、朴素语言表达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
儒家理想人格的根本内容就是后世理学家称道的孔颜人格――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勤俭节约,追求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格境界。
勤俭在儒家传统中虽然发展的较晚,却一直为中国人所强调,在许多格言和家训中都被誉为一种美德。《增广贤文》就有“欲求生宝贵,须下死功夫”、“勤俭持盈久,谦恭受益多”的格言。广告用语中表达出这一人格境界的产品也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雕牌透明肥皂的广告,就一直以强调“价格便宜,量又足,洗衣服还不掉色”为主要诉求点。其他的产品(特别是需求量较大的日用消费品)也经常采用表明自己产品价低质优的广告诉求来吸引消费者,这都是和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勤劳节俭的美德分不开的。
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朴素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问题曾是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课题。譬如司马迁写《史记》,便不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记述历史,或“通古今之变”,而倒是探究天人关系,即所谓的“究天人之际”;他相信,只有究竟天人之际,方能通达古今之变,而后成为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主要就是对神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其中又以探索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为重点。不过,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之分”的观点,都是殊途同归,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在现代企业的广告用语中,有很多已体现这种和谐的“天人关系”而成功的案例。比如“山高人为峰”、“天外有天,红塔集团”(红塔集团)、“科技以人文本”(诺基亚)、“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中国移动)、“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白沙集团)不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强调了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的改造意义。
四、温馨语句体现对浓郁情义的呼唤
重情重义、唯伦理性,是东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思维的现世性取向和实用性取向。进一步说这两个取向具体表现为:直观而非思辩性的思考方式,重实际而黝玄想的务实精神,充满人文色彩的现实生活态度以及看重经验缅怀历史的怀旧心理等。
感人心者,则莫过于情,特别是呼唤亲情、传达爱心的广告语言,更具震撼力:“春节回家”(金六福酒)、“家人健康,我们的责任”(民生药业)、“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咖啡广告)、“你的健康是我的牵挂”(《保健与健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公益广告)……诸如此类的广告语言,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而且对社会传统美德也起到了传承作用。
重亲情、节日合家团圆的喜庆气氛是中国最看重的社会文化,而且喜庆之日必备美酒助兴。于是人头马写出了迎合中国人心理的广告语:“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成为酒类广告中的经典之作。第一期的《现代家庭》伴随着广告词“一册在手,一生牵手”出现在读者面前,该词突破了“一册在手,ХХ不愁”、“一册在手,成功在握”等落套的模式,以富有情感亲和力的“一生牵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扉,读者在咀嚼中感受到一种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亲情,被认为是多年来少有的佳作。由此看来,得人心者的天下,广告用语抓住了受众对亲情的追求、对伦理的弘扬这一传统特质,就等于抓住了广告市场。
五、模糊语言体现对含蓄美的追求
与西方的审美追求不同,东方尚含蓄,以曲为美,不求形真,但求神似。在诗歌创作中有一句被诗评家津津乐道的行话,曰“语法不通是好诗”。广告文案的写作采用模糊语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选择语言时,有意冲破搭配规则,造成语义变异,在受众心中唤起联想,使词语产生不同凡响的新鲜独特的表达效果。
西方一位著名的传播学者说过,广告宣传的成功之处,是被宣传者并没有感到是在接受宣传,而是在欣赏一件艺术珍品,或是在品味一句至理名言,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所输出的信息。《北京晚报》的广告词:“晚报,不晚报”,被誉为是近年来难得的精品,看起来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但细一品味,却是颇有一番嚼头,广告词以调侃的形式,披露了读者最关心的信息,即晚报只是晚出报纸,但重要的信息却不会晚报。读者在心领神会之余不由对《北京晚报》油然而生好感。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这则广告成功地改用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诗,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一是表明了质量之高,广告词没有直接宣传产品的质量,而是用销量之大来表明;销量之大也不是用数量直接表明,而是用路来间接表明;二是表明了车的适应性强,“有路必有丰田车”,隐含着不管什么路,丰田车都可以纵横驰骋,往来自如;三是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两个“必有”,语气坚定,给人可以信赖的感觉。广告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虽14字中有9个字相同,但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播。
关键词:语文教材 文化内涵
语文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因而,对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品读、思考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
一、读出语文教材背后的文化气韵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文化。在这种文化上产生的中国文学,包蕴着深沉而细腻、朦胧而淡雅、含蓄而委婉、雄浑而豪迈的丰富气韵。从《诗经》《离骚》到唐宋诗文,明清小说,以及鲁迅、的文学,都表现出了这种“气韵”。如三曹的“建安风骨”、杜工部的“沉郁顿挫”、韦苏州的“淡雅”、温八叉的‘绮靡”、李义山的“隐僻”、的雄奇豪迈,这一切,无不表现出中国文学的特殊气韵。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语透纸背”,读出教材背后的文化气韵。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揣摩、跟读、表演读等教学流程,逐步再现毛诗背后隐藏的雄浑壮丽、雄奇豪迈的生命力量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情怀。经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通过学生反复的模拟、演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师教得爽,学生学得够味儿。又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指导朗读课文第二段时,我先用平淡的语气朗读,而后问学生;“老师有没有读出郑国的危在旦夕,有没有读出烛之武的过人智慧,有没有鲜明地看见烛之武满腹牢骚背后隐藏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继而追问:“那应该怎么读?”学生发言踊跃:国危矣的“危”字、师必退的“必”字都应该重读,推辞的话应读出“假推”的意味。
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审美修养、艺术修养的演练过程,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理讲,就是在运“气”,这种“气”之于文章的重要性,就像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气血”“元气”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样。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蕴涵在教材背后的文化气韵,或一泻千里的痛快淋漓,或含蓄委婉的缠绵悱恻,或古韵悠长的精致典雅,或雄浑深厚的粗犷豪放,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的艺术熏陶,从而有意识地培养正确、健康的文化意识。
二、挖掘语文教材背后的文化意蕴
在漫长的历史更替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受着种种变故,在沧海桑田的社会变革之下,华夏儿女又靠什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这便是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不断地促使国人开拓自我、进取前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诸多选文都蕴含着这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
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命广度、深度的拓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的个体生命是极其有限的,在如此有限的生命长度之中如何扩充生命的容量,这便是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屈原在《离骚》一文中慷慨陈辞,表明了“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定信念,这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就是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
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蕴含的生命意识和民族心理:它岂只是控诉那个不公的社会,鞭挞那个吃人的制度?我们更感受到当人在失去自由意志的时候,为了保卫自己生命的尊严,不惜以死抗争,它表达的是对人伟大生命的关注与关怀。在教师的创新启示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情思泉涌:①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②在强大的封建恶势力面前,刘兰芝把人性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她的人性光芒四射,她的形象,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同在;③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人性逐渐被权、钱所奴役的浮华时代,听到这样一个震慑灵魂的故事,我们的灵魂被洗净铅华,心灵得以净化。
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人文化的过程。如此解读语文教材,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从人性的角度说文化,它避免了空洞说教的弊病,从而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抒写语文教材背后的文化内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它要求执教者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暗示性,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文化解读,让学生抒写隐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文化内涵,读写结合,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了《项羽之死》后,我要求学生对项羽这一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写成读后感。有学生写道:“ ‘中国只有项羽一个男人。’王朔的观点总是这么精辟!西楚霸王骁勇善战,叱吒风云,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卓越超群的军事统帅。然,就这样一位纵横天地、驰骋疆场的英雄却在数千年前,在乌江亭畔,痛哭悲号“虞兮虞兮奈若何”,将额前的一束君王之发割去,消失在萧萧寒风中……项羽失败了!因为他不懂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狡诈,他不懂得“把握机遇,鸿门宴上一了百了”的玄妙,他只明白“诚为基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所以他失败了!大哉,项羽!壮哉,霸王!悲哉,末路英雄!”
[关键词] 瑶族舞蹈 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 保护传承
一、瑶族舞蹈历史渊源
“南岭无山不有瑶”,一语道明了瑶族和山的紧密关系,靠着大山的庇护,瑶族人民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瑶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落后的生产工具,依赖大山的物质,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延续民族生命,从而创造了具有大山风韵的文化。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
二、瑶族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瑶族舞蹈艺术是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的抽象表现。根据现有掌握流传下来的舞蹈,按粤北瑶族舞蹈表现的主题和表演的特征,大致可以分几类:纪念和敬奉祖先舞蹈、宗教祭祀舞蹈、节令习俗舞蹈,这几种舞蹈分别体现出了对以盘瓤(盘王)为主神寄仰无限美好厚望、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和精神等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是以舞蹈寄仰对以盘王为主神的美好愿望。“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精神[1]。如《盘王舞》、《铜铃舞》等,指祭祀盘王时跳的各种舞蹈,主要是通过祭祀祖先,还愿报恩,祈求丰年。关于“还盘王愿”的来历,民间传说是:瑶族原来住在“南京海岸,寅卯二年,天下大旱,蕉木出火,格木无粮”,十二姓瑶王子孙万般无奈,只得离开故土向南迁徙,遇着大海,十二姓瑶人驾船渡海,谁知途中遇上狂风暴雨,七日七夜不得到岸。紧急中,瑶人想起了祖先盘王,于是就焚香许愿誓,如盘王显灵保佑子孙平安渡海,以后代代“还愿”祭祀盘王,以报佑护之恩。许愿后果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很快到了彼岸。于是以后各姓瑶族就沿俗还愿以祭盘王,子子孙孙直传至今。
二是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瑶族节令习俗舞蹈,如《耕种舞》、《铙钹舞》等。在丰收季节,在瑶家聚居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场面夜以继日。盘王节有个美好的传说,相传这里的庄稼经常受到鸟类的糟蹋,但是人们却没有好的办法,这时候一位姑娘站了出来,姑娘用动听的歌喉把鸟儿给吸引过去,就再也不去糟蹋庄稼。从此这一节日也被流传下来,成为男女相亲节日,受到青年男女喜爱[2]。
三、瑶族舞蹈蕴含着丰富民俗文化元素
瑶族民间舞蹈或是传统最原始的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瑶族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民俗风俗特征,是瑶族民间文化艺术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瑶族传统舞蹈除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民族意蕴,在舞蹈动作、舞蹈道具、形式上也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相应特点。
一是瑶族舞蹈动作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特征。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是指腿部下蹲。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二是瑶族舞蹈道具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征。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瑶族舞蹈代表的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也是瑶族的崇拜物,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的形式来体现瑶族民俗文化。
三是瑶族舞蹈表演者具有民俗文化基层性特征。过往瑶族民间舞蹈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与瑶族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师公舞》、《拜盘王》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拜盘王”的祭祀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这些原先以娱神为主的瑶族传统舞蹈,后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以娱人为主,表演者亦由师公、歌娘、歌发展到一般艺人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从而使瑶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层性特点表现的更为充分。
四、瑶族舞蹈发展现状
瑶寨作为歌舞之乡,目前流传下来的大量丰富民俗节庆。如三月三开耕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七开唱节,十月十六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节庆活动期间,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搭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目前,瑶族舞蹈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纩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日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间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表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3]。“耍歌堂”1992年被列为中国国际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瑶族舞蹈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瑶族传统舞蹈的动律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长期文化发展的积淀和历史生活的结晶。瑶族的长鼓是该民族突出代表和典型标志,瑶族人民用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招一式都体现着瑶族民族文化底蕴[4]。“耍歌堂”活动中传诵的瑶经既反映了排瑶的历史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历史,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及崇拜活动正在逐渐减少,巫术迷信也渐趋消失,而这些原始文化却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等积极因素[5]。
六、瑶族舞蹈的困境与传承思考
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瑶族传统舞蹈也到了濒危状态,与很多传统文化一样,瑶族舞蹈也面临传承后继无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保护危机。现在,随着国家对瑶族地区大力开发、城市化迅速发展、瑶区人口流动加快、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等,都对瑶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而加速其传统文化的灭失过程。
目前广东的3个民族自治县各自组建了专业文艺团体并创作了各类瑶族传统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的《牛玲舞》、《瑶族小长鼓舞》等;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弹指》、《欧莎腰》等;乳源民族艺术团的《鼓韵》《扁担挑起情嗨罗》等。并多次赴广州和北京参加全省和全国文艺汇演,深受观众和文艺界的赞扬。
如何对瑶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两大推手,通过交互作用,设立基金,对瑶族舞蹈非遗传承人提供补贴,让传统舞蹈进校园、进社区等普及活动,逐步营造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使民族文化享有者和后继者有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二是利用文化的无形推力,结合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中运用瑶族舞蹈的文化底蕴及特征,提升旅游文化的神秘性和无形性,让游客体验瑶族舞蹈古朴文化的纯洁性,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传承双赢。
结语
经过瑶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民族舞蹈,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会跳瑶族传统舞蹈民间艺人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瑶族舞蹈的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谷显明,张美花.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P119-122;
〔2〕彭晓丹.连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城市旅游研究,2016(6):P92-93;
〔3〕陈景云.粤北瑶族文化的传承及其旅游文化的开发.清远职I技术学院学报,2010(2):P24-26;
〔4〕郑希.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湖南社院学报,2013(2):P65-68;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权威;内涵;意义
一、权威的发展:出现与消解在我国的历史早期,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的自由及精神上的秩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更新着人类的文化。随着现代性的信仰危机的出现,曾经确定无疑的传统师道权威逐渐变得凝固,甚至不断受到挑战和抛弃,它不再能生存于人们对师道的信仰之中。然而不可更改的事实是,人仍然需要一个可以起到引导作用的根本权威。对此现象,我国传统文化给出的定义更为明确:师道的权威必须经历理性的判定、动态的整合及流动的发展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作为人所依赖的精神源泉。
二、教师权威的内涵西方社会学家克利弗顿和罗伯特依据韦伯的权威理论,从归因层次对教师权威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权威的形成其影响因子为[1]: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制度不谋而合。我国古代对传统教师权威的定义为: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其社会文化价值赋予了传统师道的威严;是形而上的法定权威,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及社会法规赋予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是融入中国人骨血中的传统,虽有不足却立命千年。传统文化中对知识传播者的尊敬源于知识权威的固有地位,教师的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感悟、经历等构成,这是教师权威的形成依据。正如孔子所言[2]:“吾之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作百世之傀儡,惜哉!”儒家强调以感召权威而育学生,这其中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的同情心等。由此可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形成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体修养,在客观性因素中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沿袭,从需要层面也取决于教师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脱俗的人格感召力及崇高的精神力量[3]。
三、教师权威的意义1权威引导的确认
传统文化将教育概括为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活动。教育的内涵则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权威,担负起引导学生使之获得完整人格及精神能力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实现保存以往历史文化发展的全部精华的生成过程,来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生成。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虔敬向道之心,否则只是一种劝学的方式。如果缺乏对知识价值和真理的憧憬,人之为人的存在就将失去意义。而对教师权威的敬畏则是源于个体对善的向往和追求。个体的发展自发地接受和适应传统价值,这种自然的融合虽然可以使个体达到高层面的文化化和社会化,但是,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却处于低级状态,因为无法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不了解其精神意义,所以让人处于虚无的精神之中。
2权威引导的意义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威之中,否则只会陷于对社会规则的屈从和更深的虚无之中。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只有选择性接受某种权威的引导。因为除此之外,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普世性的、可以让人在文化层面理解一切发展定律的立场,对传统文化中师道的漠视、教师权威的漠视,只能使人在文化的变革中陷入盲目无知的虚无之中。对传统文化下教师权威的选择,并不是通过一些手段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依据自我在实际生活中对教师权威意识的形成和融合,加之解读。以此唤醒被遮蔽在文化洪流中的权威,做出主观的选择。
最后,在对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选择下,我们永远不要迷茫的是,教师权威是真实的而并非绝对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有自己对文化的解读,而不是盲目寻求在权威中得到指引。
参考文献:
金生.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武术教学关系到武术基础的建立。中国武术存在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也是与跆拳道的本质区别之一。教学中不能将传统文化内涵与武术技艺割裂开来,可以通过武侠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武术技击的讲解两个途径来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学生走向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一部分学生直接走向社会。所以,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以“健康第一”为要旨,以积极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要务。除此之外,体育的知识、技能也在培养之列。其中,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不只是进行技术动作教学而草草收场,而是必须重视其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尤其是我国传统武术的教学更应如此,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武术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武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孙子兵法》有云:“搏刺强士体。”可见武术与军事活动有关,同时武术也具有体育性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始终不断地与我国其它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武术教学活动中“重术轻学”地将武术技艺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这样的武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无异。
(一)武术与《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我国古老的哲学著作,里面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经》包含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四点,即乾坤成列、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动静有常。解释开来就是万物都是由性质相对立的两种物质所构成,缺一不可,如果缺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性质相背的两方是互相矛盾,互相摩擦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在时间上互相推进,刚推柔,柔推刚;在行为上,主客易位[1]。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就建立在这个对立统一规律之上,太极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武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为指导原理,有些武术派别便是以此命名,如八卦掌、太极拳。《周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的腹部是太极中枢,两腰是两仪,两手足为四象,四肢各两关节称之为八卦。腹为全身最中部,此处一动,上下皆动,故太极拳要求体松、气固、神凝[2]。所以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人的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武术理论思想的源泉。
(二)武术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说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却异常活跃,出现诸子百家思想,为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使大量兵器的出现,又为武术提供可以适用的兵器,促进了武术的大发展,实为武术的成熟时期。
老子的刚柔论、兵家的形势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墨家的武侠思想都成为武术的源头活水。道家的“天人合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思想,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儒家的“仁勇兼备”“过犹不及”,墨家的“武勇”等等,不同意识思想交汇、碰撞,形成了风格追求不同、形式纷呈变幻的不同武术门派。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是我国人民治疗疾病、保健延年的民族传统医学,武术除了强身自卫功能外,也有健身养生的功能。实际上,武术运动始终是建立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上的,所以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不少拳种就是在这个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练习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武术家在治疗武术中的运动损伤的过程有一套临床治疗方法,被称为传统武医。这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法得以流传。许多武术家同时也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专家,比如曾经在1936年柏林参加奥运会、后在成都体育学院任教的郑怀贤先生就是,现在成都体育学院的许多治疗方药就是以他的秘方配制。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医伤科的某些方法在形成初期并不是掌握在医生手中,而是掌握在武术家的手里[3]。
二、跆拳道对武术的冲击
武术和跆拳道都属于格斗竞技类项目。跆拳道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就风行全国,出尽风头,而作为“国术”的武术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有识之士在长吁短叹之余痛定思痛,试图寻找出现这种状况的内在原因。
韩国、日本、琉球都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跆拳道跟中国的武术存在渊源关系。在唐代,有一批少林寺和尚被流放到琉球岛,在当地传下的武术被当地人称为“唐手”。“唐”被译成日语叫“空”,译成韩语叫“跆”,所以在日本发展成“空手道”,在韩国发展成了“跆拳道”[4]。国人或许有了点自信,但不禁要问,什么原因让他们推广发展起来有这么大的落差?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跆拳道:简单易学,注重礼仪,成为时尚健身运动
跆拳道的技术体系包括了品式、对抗和功力练习。品式和对抗技术的难度很低,内容也很少,初学者都易为接受。
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汲取了单一的、零碎的文化内涵(当然不能算断章取义),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对场地、教练、国旗、同伴都要敬礼,“以礼始,以礼终”,使练习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有一套成功的经验。跆拳道有两大组织,即ITF(跆拳道联盟)和WTF(国际跆拳道联盟)。ITF即竞赛跆拳道,目前已发展成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影响力非常大。WTF提倡演练跆拳道品势为主,通过表演进而向大众推广跆拳道。两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武术:博大精深,入门较难,承载几千年中华文明
中国武术是个庞大的体系,门派之多,是其它体育项目不能比拟的。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掘整理的《四川武术大全》一书,就挖掘出了四川省(当时包括重庆)68个门派、1900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对全国武术体系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武术的表现形式分为套路和散打,动作复杂,难度大,入门较难。
正如前面所述,武术承载了几千年文化之重,但是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武术教学中,存在着“术”与“学”的脱节。
(三)武术和跆拳道,孰优?
近些年来,肯德基、德克士等美国快餐风靡中国餐饮市场,跆拳道也如这些快餐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快餐文化,虽“食”者如云,对中国武术有所冲击,也难取而代之。谁说肯德基、德克士能取代中国的川菜、京菜、鲁菜等菜系?
跆拳道虽有一定内涵,但如果跟中国武术相比较,在这一点上却有天壤之别。文化的发展是越来越精细,体系越来越完善,并非至简则好。中国的简化字的改革就是一例,以前觉得越简单越便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丢失了许多文化信息,不合时宜了,需要恢复繁体字。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对这一点的认识更为深刻。如果是一个书法家,他一定会觉得繁体字很美,书写起来直抒胸臆,更有意义;同样的,一个武术家,总不会放弃自己习练的武术而专攻跆拳道。
跆拳道已经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8块金牌的项目。跆拳道在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中国武术是否也要重走跆拳道入奥之路呢?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武术也有申奥诉求,但终未成功。为了达到进入奥运会的目的,也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打造一套竞赛规则,这无异于削足适履。中国武术与奥运会都存在体育性质上的统一性,但中国武术渗透出的中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奥运会所没有的。换句话说,中国武术文化与奥运文化有重叠而不完全叠加。所以,奥运之大也未必完全能够承载厚重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不进入奥运会,照样能走向世界,太极拳在全世界形成“太极热”,就是成功案例。
三、武术文化内涵教育的实施途径办法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 [5]。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作为对学生进行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内涵的宣传教育的途径,当然也不排除更好的方式。事实表明,我们的武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
(一)向学生介绍侠义方面的文学作品
上个世纪的武术纯粹是受武侠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少林寺》《霍元甲》《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等,影响了几代青少年。能有一身武功曾经是多少青少年的梦想,有的追梦成功,有的没有练武的条件,只能成为永远的梦想。游侠和刺客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刺客列传》就有记载。清代中期出现第一本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后,直至上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者和作品的数量都不断地攀升,作品也得到质的飞跃。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可画龙点睛地穿插其精彩情节,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优秀作品。对作品的封建糟粕部分要教会学生辨别,同时也会结合当今法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其实,优秀作品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内涵,学生一定会受感染,渐渐会喜欢上中国武术。
(二)教学中注重武术的技击性
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武术的技击性,缺乏对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一节武术课,感觉是上了一节徒手操。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如此一来,学生的热情也会被渐渐磨掉。讲动作的攻防含义,说穿了就是讲这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就是这个动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合动作名称,因为动作名称已形象生动地把这个动作的信息告诉了你一半,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称呼。这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却得不到重视,都源自对技击性的忽视。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演练攻防含义,让学生更形象、准确地记住动作。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12ZYJ012。
参考文献:
[1]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6.
[2] 翟立武.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6.
[3] 倪南权.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19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