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随着中小学生课程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小学教育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学课程,但是语文始终是小学生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不断改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新时期在教师和教育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小学生语文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学课堂从“权威式”向“民主平等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评价”等。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有效性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堂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

在传统课堂模式的语文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学生,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缺少思考的机会。然而语文成绩高低成为衡量学生优秀是否的唯一标准,也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高低。这种教师主讲式课堂模式长期以来以主导地位占据在我国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朗读课文,被动地听教师讲述课文大意、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等。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喜欢思考、不爱提问、不敢提问、盲目跟随教师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丧失,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2课文解读不准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如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通过解读课文来实现的。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课文,解读时不准确,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偏差,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文解读上教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课文解读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内在层面;只注重课文的语文知识技巧,忽视文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脱离实际,没有把握教学目标等。

三、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措施

3.1教师加强备课工作、深入钻研课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本。教师想要正确解读课文,必须要深入研究课文,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在正式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清楚明确备课课程的标准和目标,接着深入钻研课文,了解课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文所分的层次,进而选择适合课文的教学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人物事件例子或小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这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小学生更易融入到课文的学习。在设计教学教案时,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还需换位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内容不可以太深奥难懂,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不高,形式不可以过于单一,使小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学习能力,准确解读课文,加强备课工作。

3.2改变传统课堂模式,转变学生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主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地一味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小学生还处思维初步开发时期,还没有那种为了学好而学习的动机,大多数小学生学习动机是兴趣,兴趣对小学生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直在不停地讲,小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耐性失去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叫学生朗读课文、扮演故事的角色、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环节,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开启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善于思考、不懂就问等学习习惯,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提问也需要很多技巧,如需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太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又不能太难,学生回答不了,失去学习的兴趣;还需提问一些有想象力创新的问题(如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中教师可在授课完之后提问学生“如果瓶子隔壁没有放有石子,那乌鸦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喝到水呢?”)。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需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未结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回想在教学环节中哪个地方出错了、哪方面做得不好需要修改,改良教学方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只教不思只会导致原有的错误一直延续下去,问题越变越严重,得不到解决;教师只有边教边反思,才能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该要经常思考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等问题。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一定新高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学者都需要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思考,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志林.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9)

[2]陈娟.试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0(17)

第2篇

关键词:改革 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 教学结构 课外知识

一、教师的知识要渊博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同时也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素质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另外,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要具有丰富的情感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以及其认知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厌学、倦学甚至逃学等状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手,认识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便他们能够受益终生。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华,必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四、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通过课堂提问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另外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课堂提问的问题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都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五、要能与学生融为一体

“亲其师则重其道”,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好学生,激发他们的成功意识,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极好诠释。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课外”的“大教学观”。“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理念也讲的同一道理。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学会知识。多与学生交朋友,多做思想的交流,多做心灵的沟通。“俯首甘为孺子牛”做好学生的服务员,做好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助推器,前进的道路上的垫脚石。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语:“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这只是我们现在一时觉得比较好的做法,但我们更应相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一定会有更多的老师探索出更高效、更科学的做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愉悦;小学语文;兴趣;平等

一、充分了解学生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且题材广,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多数文章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不是所有文章都如此,部分内容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或者是学生只对文章中的某一段有兴趣。这种时候,教学就要充分地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因为直接兴趣对于设计教学方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座谈或是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点。

二、运用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对学习产生主动性,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导入语是教师面对学生所设置的第一个环节,这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授课情况。所以教师要擅长运用导入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打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充分去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让学生可以有兴趣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教师要打造出多种式样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实

现合作竞争,并在交流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少一点考试带来的压力,多一些学习中的快乐。总而言之,要建立愉悦的学习氛围就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求学欲望。

四、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无法分离的,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建立起愉悦的情绪,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愉悦是教学的形式,教学是愉悦的目的。看到自己学有所成,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学习,愉悦的精神才会得到发扬,最后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亚辉.给小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考试周刊,2012(71).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双基教学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12-01

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教师开始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感悟体验和自主生成。但是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有被淡化和遗忘的迹象。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强调语法、文体知识、修辞手法、词语解释、段意归纳、中心概括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在更新,新课程所强调的“双基”应该是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须的新知识,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等。下面,笔者就目前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倾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重人文轻语文

很长的一段的时间内,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总是停留在单纯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所蕴涵的人文意识熟视无睹,使语言文字训练步入了一个缺失灵性、冷却情感的机械误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似一声春雷,唤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于是乎,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又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矫枉过正,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脱离语文教学而偏重人文教育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与文本无关的东西,脱离了语文而讲人文,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

2 重能力轻知识

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于是,人们把学生的能力看得很重要,我们教师也就谈“知识”色变,扔掉“双基”。殊不知,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重要源泉,离开了知识,能力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主体不过认读关,无以谈阅读,学习主体不过字、词关,无以谈写作。李时珍没有百草知识,就不会有《本草纲目》,达尔文没有百虫知识就不会有《物种起源》。语文需要“童子功”,“童子功”受益终身,这“童子功”就是知识。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并不排斥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关键是应该进行启发性的讲解,激活学生旧知识及生活经验的讲解,触及学生情感领域及心理体验的讲解。

掌握丰富多样、完善系统的语文知识技能,不仅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构建内在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可以切合儿童对自身的要求,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外在要求,而且是内在于课程主体的要求,不仅是类属语言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个人建设的要求。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优美词句或精彩段落的摘抄本,这既是其语文学习历程的一种记录,也是学生自主整合语文知识的一种方式。

3 重感悟轻训练

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请谈谈你的感受。”这一类的问题,就成了师生的主要“对话”。其实,不少教师心理很清楚,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语文的根基十分脆弱。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读与写的能力。所以,在引导学生对语文本体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要从识字、写字开始。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一谈到“训练”,如今不少教师可能比较反感。因为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曾倍受世人指责。其实,传统语文走入误区,与“训练”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是有些传统的训练题太呆板,太僵化,注重模仿,没有一点儿训练思维的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训练,应与阅读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新课程下“双基”的落实依然靠训练,但无论训练什么,也无论怎么训练,都必须铆定在母语学习上,铆定在学生的母语发展上,让学生在训练中,语言得到积累、理解得到加强、想象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语文整体素养得到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目;特点;教学;策略

一、把握科目人文性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一直以来,语文科目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为宗旨,教材设计也都体现了语文的人文色彩。比如教材饱含民族文化,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或展现灿烂文明,或回首历史事件;或讴歌志士仁人,或颂扬民族精神;或宣传传统美德,或渗透伦理亲情。教材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提供了优良凭借。例如《我不能失信》、《孔子拜师》、《开天地》等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思想的教育,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思想文化感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行教材的文化构成比较合理,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科学的、人文的,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等等,视野广阔,文化的覆盖面比较大。并且注意尊重多样文化,有一定的包容性。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全面提高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内容的知识结构适当的选取教学模式,以便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语文科目的文化特质来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富含人文情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比如为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材继续精心编排“习惯篇”;为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读书,教材选编了大量为儿童喜爱的作品;还有专门的名人轶事、自然风光等内容,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认知。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了这些内容,认识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注重科目基础性

小学时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只有做好了基础知识教育,才能够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做好铺垫。现行的语文教材删繁就简,轻装上阵,头绪比较简单,表现方式也比较质朴;教材突显基础目标,着重安排那些对学生发展特别是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强调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话说白,把文章写顺,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重基础是教材内容的基本体现,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意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倡导多读、多写、多背,强调积累和感悟,注重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教学提出“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写字教学提出“描仿人体”;阅读教学提出“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习作教学提出“读写结合,模仿起步”。鼓励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从基本的拼音、识字到组词、造句,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例如在学习完“逐”字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词,比如逐渐、追逐、笑逐颜开、随波逐流等等,还可以用这些词进行造句,让学生对于字词有一个立体化的认知,提升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深度。

三、强调科目综合性

很多老师都说语文是一项“杂科”。既有基础的语文知识,也有数学故事、思想教育、历史知识、地理风貌、生物内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涉及,俗话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于语文综合性做好的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好教材内容的安排,讲求整合与综合,比如要把字、词、句、篇的内容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的要求整合起来,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把课内课外有意识地沟通起来。使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以点带面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另外对于教材的练习设计(课后练习与单元练习)也要注重综合。课后练习不仅具有复习巩固的功能,更有拓展的功能和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功能。许多练习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也不探究微言大义,更没有用似是而非的东西去为难学生,但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比如在教学《火烧云》这节课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自己的见闻来讲述自己眼中的云彩的样式,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地理方面的知识来给学生讲述为什么会出现火烧云的现象,以及火烧云对于次日天气的预报作用等等……让学生通过一节课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第6篇

[关键词]浅议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 德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77-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一一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1.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

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

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

1.3是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2.1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2.2审美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2.3共鸣性

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3.1讲析理解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思考;生活化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小学教育更是对初高中的教育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挑战,特别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学习形式以及渗透其中的方法。它虽然也在不断演变,但根本点变化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习逐渐暴露出缺陷。这些缺陷来自于它本身固有的过于保守的性质。

首先,传统学习方式是把既定的知识程序化,而不是把人的心理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作为根据和需要,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传统性,而忽视了它的社会性、实践性、进步性、发展性以及世界性。

其次,传统语文教学获取知识比较死板,手段僵化,再生性、可迁移性差,局限于已有的确定的知识,漠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不利于大面积获取未来所需的知识养料。

最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容易排斥学习中的个性意识和创作因素,不利于发现探索问题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传统语文教育基本是面向过去的适应性、维持性学习。它以人类知识呈匀速平缓发展,教学手段结构变化不大,知识对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未来不够突出,作为自己占据优势的前提一旦条件急剧变化,不适应性和趋变性就显现出来了。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沿成习的“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启发思考少”,一味向学生“满堂灌”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充当的是听众、看客或者做题工具。而语言是一门具有浓郁的主题能动色彩的经验型与情感型、欣赏型的学科,被动听讲不仅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中的美的意境,而且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走出小学语文教学误区,对此谈几点建议:

1.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主要思想顽症和表现形式是实施“机械教育”“被动教育”,师生间的关系被扭曲成了“教和被教”“管和被管”“灌和被灌”的关系,并且不断地被强化。这种被动教、被动学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甚至排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今,这种严重滞后的教学已经遭到了教育界同行的摒弃。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就要在教学中实现“三个转变”:

(1)变只重视知识灌输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错误做法,如: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等。

(2)变单纯重视智力因素为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突出非智力因素。

(3)变死板僵化、负担沉重为生动活泼、负担较轻。当前教育界谈论得最多的热门话题就是“减负”。减负,要减的是那些多余的课业负担,“题海式”的训练方法。减负后,不但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反而使学生的水平有所提高。这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变被动为主动。

2.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通过优美精粹的语言、典范的文章给人以美的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情”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大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如果是一脸的漠视,不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这样怎么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文意所表达的感情呢?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披文入情,再以饱满的热情、声情并茂地讲授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感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课外也不能忽视。要多到学生中间与之交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朋友和好老师。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敢于经常向教师提出课文中的疑问。

3.不搞单一答案,鼓励学生创新

孩子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特别是小学生,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被一些既定的标准答案所扼杀。很多时候,老师在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学生在答试卷的时候,如果他们写下的答案偏离了标准答案,这样往往是得不到分的。但是,难道标准答案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反而会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创新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标准答案呢?

搞单一的答案,有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的好处。可是,弄现成答案去套,套上了就一百分,死板机械是很容易将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的。让学生背诵掌握一些知识,牢记一些结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什么都背。一味继承前人经验,而不去创新,只能是停步不前。教师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加以保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培养训练,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学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字词句段的时候,应该注意联系相关事物,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教师要给予真诚鼓励。小学生对教师是非诚崇拜和信任的,教师的否定目光或者消极语气,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相反,老师的赞赏与表扬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和增强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可以运用鼓励性话语,如“棒极了”“真棒”,提高孩子创新的积极性。在孩子回答不对或不着边际时,也不应一句“不对”了事,多用一些“你自己想想好吗?”“没关系,再想想。”“谁同意他的观点?”之类的话语,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必要时应要给予引导。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必须了解语文教学的新观念。

总而言之,语文教改的任务繁重,在教学中,教学思想是根本性问题。有了科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通过本文的分析探讨,我们也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教改的必要性,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只有把小学教育搞好了,学生的初高中甚至大学的教育才能得以顺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宇琪.浅析小学语文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知识的养成.课程教育研究,2012.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团队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合作学习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课程的提出与推广使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普及合作学习、如何使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就成了小学教育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如何将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一、树立合作意识

人们对合作的一系列认识往往来自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及学习工作经历,在对个人成长历程进行反思、分析的过程中,针对教育中的培养任务,人们很容易产生质疑。一般来说,教学认识是具有社会性的,但传统教学观却没有重视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合作学习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位学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竞争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拥有合作学习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变得尤为重要,这是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小学语文教学需负起很大的责任。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及系统性,仅仅依靠说教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需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自觉拥有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让他们在实践中拥有合作意识,并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合作意识可得到有效培养,还能掌握正确的合作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练习及实践,学生会产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他们的价值观、学习能力等也可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自我等感情构成了学生的主要感情特点,这些感情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倘若学生带着积极、喜悦的情绪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置一些游戏及竞赛,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继而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需以课本中的知识点为基础对问题进行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学习,继而掌握正确的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

三、把握合作时机

在把握合作学习机会时,我们需避难就易,针对合作学习的具体步骤,可依靠过程演示来明确。比方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合作学习的步骤进行演示,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做出合理的总结。在合作学习期间,学生需进行沟通合作,而老师则充当指导、激励学生的角色,继而使学生成为紧密的团体。通过此方法,责任心、毅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随之得到调动。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时,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哪些问题需学生合作完成,哪些需学生独立完成。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不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变动,让学生可以和更多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

四、培养合作能力

对儿童的成长来说,小学阶段是极其重要的。为使孩子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从小培养其合作、沟通的能力。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当你教别人的时候,你就相当于又学了一遍。”依靠与他人合作学习,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目标,会与他人进行合作。而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需先提升自己的合作教学技能,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顺利、有效地开展起来。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使自身的教学技能得到完善和提升,最终获得更多的有益教学的经验。在语文合作学习期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合作互动情况,并针对观察结果做出适当的引导、评价工作。另外,在设计合作学习方案时,教师还需运用到多媒体技术,旨在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开展。

总之,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打破了这一局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并强调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期间,师生互教互学模式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方面使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另一方面使语文教学课堂得到了革新,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摘要: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历程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搞好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育的事情,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1 以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待语文教学

1.1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2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1.3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2 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2.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3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3.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3.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