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的哲学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的哲学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于的哲学思考

第1篇

1.会计是以货币单位为计量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加以实施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理论系统地说明了会计概念、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以及它们对会计实践工作的指导。

3.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理论中的理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科学。

二、会计理论与哲学之间联系的必要性

就哲学而论,它是关于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哲学涉及的众多学科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是会计理论的指导,要使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科学化,就要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础。

三、会计核算原则的哲学思考

哲学应用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在总结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会计核算的几点原则加以哲学分析,以体现用哲学看会计理论的新视角。

1.真实性原则唯物观。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会计是以特定对象为载体的一项实践活动,无论是运动的资金还是被提供信息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而资金的的记录和信息的提供都要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记录和核算,真实、准确、可靠地反映实际情况,不受主观意志所左右,不弄虚作假,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重要性原则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与在经济业务中,若一些重要的事项需要突出反映,则可重点则列、说明,分析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对于次要的事项,则可加以适当简化。这就在全面与重点之间产生了矛盾,根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但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也要如实的分析其特殊性,从而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谨慎性原则稳健主义。谨慎性原则是指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要保持谨慎。算足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轻易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负担。这刚好符合稳健主义原则,稳健主义以风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解决风险与收益这对矛盾,在保证适当收益的前提下规避风险。

4.配比原则事物的普遍联系。配比原则是指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收入要与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后才能得到该期间的损益。这恰好验证了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的道理,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人们要善于从动态的事物中分析其内在联系。

四、关于我国会计理论哲学性的探索

1.新时期会计理论哲学性的前景

综上所述,哲学几乎体现于所有核算原则,不仅如此,在现有的研究分析中,哲学还涵盖了会计理论的诸多方面,如会计的物质观(经营活动)、运动观(资金运动)、时间观(会计分期)、空间观(会计主体)。如此,哲学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有关会计哲学性思考的学术文章渐渐丰富,会计哲学初具规模,现以哲学方法为基础建立了七点论,可见我国会计哲学性研究具有可性性和发展性。

2.会计理论创新的哲学思考

(1)会计理论创新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也正是得以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故在我们会计理论的创新研究中,既要实事求是,也要解放思想。对原有的会计理论进行本质、全面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的联系,得出更深层次、更具应用价值的知识体系,并将之拓以应用到以后的会计实践中。

(2)会计理论创新要尊重规律,发挥能动

规律是实物的本质联系,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只是牛顿将之推广;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论》之前就存在,只是马克思研究揭示了这一规律。会计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它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如果现行的的理论满足不了新时代新经济所要求的质量,那么新的理论必然替代旧的理论,不能墨守成规,否定发展,停而不前。然而这种发展的快慢则取决于主体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自觉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2篇

[关键词]原子、电子、宇宙空间、本质、能量、阴极射线、化学键、电流、超导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39-04

随着人类对原子认识的深入,原子技术已被广泛使用。尽管这样,由于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所以要对原子内部结构作进一步的研究就很困难,特别是对位于原子核周围体积和质量均比原子核还小很多,并处于不停运动状态的电子(电子质量仅是原子质量的10-5~10-6)的研究难度更大。从19世纪中期,人们从溶液导电和气体放电现象之中认识到电子现象的存在, 以及19纪末至20世纪初汤姆逊(Thomson,Joseph John)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和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通过油滴实验验证了电子现象的存在后,人们结合所观察到的电子云现象,依据经典力学,围绕着原子模型的建立,提出了各种原子结构假说,并在相关假说基础上,通过黑体实验和各种光谱实验,对原子及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和运行方式展开了研究。时至今日,无论是在经典的原子理论,还是在量子力学理论指导下,对电子所进行的探索中都发现了与各种假说之间都存在着难以解释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形成理论的假设出错了,还是实验本身有问题?由于实验是经多次反复验证的,所以假设和理论是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大。目前人们对电子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依据所观测到的电子云现象,把电子假设成是一种围绕原子核进行高速运动的实体微粒,为了对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的现象进行解释,科学家们借用经典力学理论对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假设,并认为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力量,致使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进行高速旋转或者以自旋的方式存在,但是从双缝实验中,人们又认识到电子又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点,那么我们势必会问:电子是否真的是以实体粒子的形式存在的微粒?若不是,它又是什么?而且电子云现象又是如何形成,它与原子核之间又有什么的关系?本文的目的就是围绕以上问题,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出发,对电子现象进行探讨。

由于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要对电子现象进行探讨,还要从原子说起,由于原子是形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单元,它是宇宙空间中的一类能量存在形式,所以要对原子中的电子现象进行探讨,就应该从宇宙空间的本质说起。

一、关于宇宙空间的本质

关于宇宙空间的本质,作者已在“《空间的层面》-关于空间与能量的哲学思考”一书中作了相应的论述和说明,并认为宇宙空间的本质是处于“空无”状态的空间和存在于空间中的能量共同组成,并对传统观念中将时间也作为宇宙空间要素的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时间只是人类所创造的用于衡量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概念。

1、关于宇宙空间本质之空间

作为宇宙空间本质之空间是指宇宙空间中除去一切能量存在,并处于“空无”状态的绝对空间,而绝对空间又是宇宙空间中能量空间和纯粹空间之和。空间具有静止性、连续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它是承载宇宙空间中一切能量的“容器”。

2、关于宇宙空间的本质之能量

除了处于“空无”状态的空间之外,宇宙空间中的一切本质存在都可以称之为能量,从不同能量的存在形式出发,我们将宇宙空间中的能量分成了:实体物质类能量体、能量场类能量体、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其中前四类的存在已被人类所认识,而能量基类能量体则是作者在《空间的层面》一书中所提出的,用于表达形成一切能量体最基本能量单元的概念)。

1宇宙空间中不同类别能量体之间的关系

依据宇宙中的万物都具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到一定极限后则又由大变小,由强变弱的规律存在,根据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对宇宙空间中不同类别能量体的形成和转化的关系作如下推论:

由于能量基类能量体单元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能量因素的界定,它的能量单元无论是质量,还是能量都无限趋于零,由于其能量成分单一,所以同一类能量基类能量体之间因频率相同,会以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方式存在。当相同频率的同一种能量基类能量体或不同类别的能量基类能量体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统一过程中,有的就会产生聚合形成相应的暗能量类能量体,同时还会有相应能量基类能量体的形成。当同一类暗能量类能量体或不同类别的暗能量类能量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统一过程中,有的又会聚合形成暗物质类能量体,同时伴随着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的形成。由于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能量基类能量体的能量成分都处于相互吸引的存在状态,能量成分还比较单一,相应频率的能量还比较稳定,而且能量单元内部不同能量成分之间的相互干扰程度还比较少,所以能量基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暗物质类能量体都会以相互吸引、并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存在。由于相应能量处于相互吸引的收缩状态存在,所以也就决定了相应的能量体之间具有较为单一的内聚的力量存在,致使它们就不向外辐射任何能量。

当同一类别或不同类别暗物质类能量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运动时,有的就会相互聚合形成相应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同时也会形成相应的暗能量类能量体和暗能量类能量体,由于能量场类能量体是相应暗物质类能量体的聚合体,这也就决定了能量场类能量体本身就具有相应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的能量成分。随着能量聚合程度的提升,能量场类能量体单元中的能量成分中也变得比较复杂,随着不同类别能量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加强,就会使能量场类能量体的内聚力削弱,相应的能量成分就会向外扩散形成辐射。由于能量场类能量体具有向外扩散能量所形成的力量要小于等于与向内收缩的力量,致使能量场类能量体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点。当同一类别或不同类别能量场类能量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统一形成聚合过程中,有的就会形成相应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的基本粒子即原子,同一类原子和不同类别原子又会在化学键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别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同时伴随相应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和暗物质类能量体的形成。从以上推论中我们认识到:以原子为单位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是由相应频率的能量场类能量体、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共同聚合而成的。随着能量聚合度的提高,不同能量成分的复杂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加强,致使以原子为基本单元的实体物质能量体由于能量成分较为复杂,内部干扰的加强就会使原子中的原子核具有向外辐射能量的属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当同一类原子或不同类原子中所具有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的频率相同或相近时,会使相互靠近的原子形成相互吸引,当相互吸引的力量大于原子之间由原子核向外辐射所形成的排斥力时,就会使不同原子聚合在一起,并形成相应的化合物,进而形成宇宙空间中不同类别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我们将从能量基类能量体形成聚合直至形成实体物质类能量体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为能量聚合的转化过程。在聚合的转化过程中,每一次能量的聚合转化都会使相应能量基本能量单元的质量大幅提高和体积大幅度缩小,致使相应能量体运动的自由度随之降低,也使相应的能量从不可见变得可见,能量单元的组成成分也从单一变得复杂,相应能量的存在、运动方式也从内聚转为向外辐射和内聚与辐射共存的存在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认识到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大多都是处于内聚与扩张共存的相对平衡的存在状态,正因为一般情况下,实体物质类能量体大多都处于内聚与扩散相对平衡的存在状态,才使我们感到实体物质类能量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与正向聚合过程相反的是逆向分解的过程,这种过程主要表现为:实体物质类能量体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分解形成相应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并伴随着相应实体物质类能量体的形成;能量场类能量体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分解成暗物质类能量体,并伴随着能量场类能量体和实体物质类能量体的形成;暗物质类能量体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分解成暗能量类能量体,并伴随着相应暗物质类能量体及能量场类能量体的形成;暗能量类能量体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分解形成能量基类能量体,并伴随着暗能量类能量体及暗物质类能量体的形成。能量体在逆向分解过程中,每一次分解都会使其基本粒子单元的质量大幅度的减少,体积被大幅度的放大,能量成分也会变得更加单纯,相应能量的自由度也会被放大。以上所述的不同能量体之间的转化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进行表达:如图1所示

2关于宇宙空间中能量存在状态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一方面,聚合度高的能量体都是由聚合度低的能量体聚合而成,而聚合度低的能量体又可以由聚合度高的能量体分解而成,所以宇宙空间中能量运行状态主要有:能量基类能量体单独存在的运行状态;能量基类能量体和暗能量类能量体共同存在的状态;能量基类能量体和暗能量类能量体、暗物质类能量体共同存在的状态;能量基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暗物质类能量体、能量场类能量体共同存在的状态;实体物质类能量体、能量场类能量体、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共同存在的状态。由于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能量基类能量体由于其比较细微,由于其能量成分比较单一,所以具有相同频率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能量基类能量体在宇宙空间中会以吸引、内聚的形式以稳定的状态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这也是能够使大到不同星球小到原子的原子核能够在有质量却无重量的状态悬浮于空中进行存在和运动,也是形成万有引力现象的主要原因。关于万有引力的形成详见作者在2012年《科技创新导报》第20期“力的本质与万有引力”一文中的论述。

由于本文的目的是对电子的现象进行相应的论述,由于电子现象则是宇宙空间中实体物质类能量体的基本单元(原子)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针对实体物质类能量体的基本单元(原子)及其所具有的电子现象的形成进行相应的探讨。

二、关于原子及电子现象的形成

1、关于原子的形成

基于以上论述和说明,我们不妨对宇宙空间中原子的形成作如下推论:由于宇宙空间中不同能量体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等运动自由度的不同等原因,就会使相应能量环境在运动过程中形成运动旋切面,当相应旋切面在相应能量体的作用下形成漩涡之后,当漩涡被扩大时就会形成黑洞,并吸引周边各种能量体进入漩涡中心产生相互碰撞,进而使漩涡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当相应能量体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快速运动时,就会使漩涡中不同能量体产生分解和聚合的运动,当相应频率的能量场类能量体、暗物质类能量体和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在漩涡中形成正向聚合时,就会形成相应的以实体存在的原子核,此时有的原子核会直接产生分解成能量场类能量体,而有的则会在相应频率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的作用下,将相应的原子核进行包裹,当原子核向外辐射的能量场类能量体所形成的扩散力与向内作用的内聚力处于相对平衡时,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原子。也就是说原子是由形成原子核的处于高度聚合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及与之平衡的暗物质、暗能量和能量基形成的能量聚合体共同形成的能量运行体系,原子核外部的暗物质类能量体和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形成的内聚力使原子核以有质量无重量的状态下悬浮于原子中心。当形成原子核的能量场类能量聚合体所具有向外辐射的力量与原子核周边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能量基类能量体所形成的内聚的力量处于相对平衡、相对稳定时的能量运行体系就是原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体积仅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十万亿到千万亿分之一,而质量却占整个原子质量的99.99%以上的原子核至电子云的空间中,除了能观察到电子云现象存在之外,并无任何现象发现的原因所在,面对以上推论我们势必会问:如果以上推论成立,那么人们在原子核周边所观测到的电子现象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就针对电子现象的形成作如下推论。

2、关于电子现象的形成

根据以上推论我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悬浮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包围在原子核周围向内收缩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共同形成的能量运行体系,那么人类借助各种工具所观测到的电子云现象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结合以上论述和说明,我们不妨做如下推论:

一方面,由于原子核是由能量场类能量体聚合而成,并具有向外辐射能量场类能量体的功能属性,当原子核在源于原子内部和外部不同类别能量体的作用下形成较为稳定的原子后,处于动态平衡存在状态下的原子核也会以能量场类能量体的方式向外辐射和向内吸收包括能量场类能量体在内的能量体,当某些能量场类能量向外扩散到包裹于原子核周边的暗物质、暗能量和能量基所形成的能量边际时,相应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就会因原子球形边际的能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散射的现象,于是就会在原子的边际呈现出可见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当源于原子之外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对原子产生作用时,也会在原子的球形边际发生散射,并在原子的边际产生相应的可见的现象。正是源于原子核和源于外部能量场类能量体的作用,才使原子周边形成了相应球形的电子云现象,也就是说,人们所观察到的电子云现象是源于原子核和原子单元之外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与包裹于原子核周边的暗物质、暗能量和能量基所形成原子的球形边际产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现象存在,而不是由于原子核周边具有以实体的粒子围绕原子核进行快速旋转的结果,至此我们可能会问:源于原子核中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和源于原子之外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为什么能够与原子周边的暗物质、暗能量和能量基所形成的原子的球形边际能够产生作用,并形成可见的电子云现象呢?我们的答案是:由于相应的能量场类能量体本身就具有相应频率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成分,所以原子核所发散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中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的频率与包围在原子核周边的暗物质类能量体和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的频率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作用时,就会相互吸引形成作用,,并使原子核的边际产生相应的波动。

若以上观点成立,如今人类所认识到的某些电子现象又该作如何解读呢?下面我们依据以上理论对人类所发现的几种电子现象作相应的解读和说明。

三、关于原子和电子现象的解读和说明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认为位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现象是源于原子核发散出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以及源于原子外部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与由相应暗物质、暗能量和能量基所形成的原子的球形边际进行作用和影响所呈现出的可见的现象存在,那么我门势必会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利用的电流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常说的化学键又是什么?是什么力量使不同的原子形成分子等一系列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阴极射线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电阻和超导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等,下面我们就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解读和说明。

1、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电流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就作者看来,我们常用的电流就是能量场类能量体进行定向运动的体现,是能量场类能量体从高密度向低密度方向进行定向运动的结果,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是以实体粒子方式存在的 “电子”进行定向、快速运动的结果,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电流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化学方法和切割磁力线等物理方法形成的。其中化学方法所形成的电流是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在源于分子之外的能量体的作用下,将形成电解液的不同原子之间的平衡力量打破,并使原子核中的某些能量场类能量体释放出来,使溶液中的能量场类能量体的密度相对高于其他环境的能量场的密度,于是在导线的引导下就会使相应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从高密度的地方向低密度的地方产生流动并形成电流,当不同电解液中能量场的密度趋于平稳时电流现象就消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原子之间的平衡力量被打破,并不意味着相应原子之间失去联系而处于独立的存在状态。关于物理性的电流现象的形成中有的是通过导体切割磁力线运动而形成的,关于这类电流的形成我们不妨做如下推论和说明:由于磁力线本身就是处于非平衡状态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之间相互吸引进行能量运动的体现,它的形成是具有相同频率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在不同能量场场密度的两端进行相互吸引、产生共振的结果,所以当某类导体与磁力线产生切割并形成相对运动时,相应的磁力线所形成的能量场类能量体的运动就会与相应导体中形成原子核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产生作用形成共振,使相应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在导体的一端形成高密度的能量场类能量体的聚集,当高密度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向低密度方向进行流动时就会形成电流现象,电流的运动又会带动处于较低能量场类能量体密度的设备产生相应运动,电流之所以能够又带动设备运动是因为能量场类能量体的运动又会带动整个实体物质类能量体的整体运动而形成,因为化学键的作用使得由实体物质类能量体形成的设备紧密相连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问摩擦起电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根据以上理论,摩擦所产生的能量场可以使某些实体物质类能量体表面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增加,形成高密度的能量场物体,同时也可能使某些物体的能量场散失,形成低密度的能量场物体,当高密度的能量场物体与低密度的能量场物体相接触时,就会使相应的能量场从相对高的物体流向相对低的物体并形成静电现象。

2、化学键是什么?是什么力量能够使某些不同的原子形成分子,进而形成一系列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

所谓化学键是指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简单说,那些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目前自然科学界普遍认为化学键是粒子间的一种吸引力,其中粒子可以是原子、离子或分子,通过化学键可以把离子组成多原子的化合物质,并认为化学键是由原子中的相反电荷的电磁力引起的,而且电荷是来自于电子、原子核或由偶极子造成。现代化学理论中根据不同的物质的结构形式,把化学键分成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那么在本文认为电子并不是实体的粒子存在而是能量场类能量体运动体现的观点下,化学键又该作如何解释呢?就作者看来,化学键其实就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同原子之间由原子核向外扩散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向外形成的排斥力与原子核周围向内收缩的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能量基类能量体所形成的相互吸引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统一的结果,若不同原子之中相应能量体产生互动,使相应原子之间频率相等的能量体形成共振,产生相互吸引的力量高于或等于相应原子的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的力量就会使不同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力量,也就是说化学键是不同原子之间所具有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共振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大于相应原子核之间,向外释放能量场类能量体所形成的排斥力的那部分力量是使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吸引力。从传统理论中我们不难计算出化合物中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要远远大于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力。从中就可以证明传统的化学键的理论是错误的。

依据以上推论,我们可以得知:不论是离子键、共价键,还是金属键都是形成相应分子和不同类别实体物质类能量体中原子核向外辐射的能量场类能量体所形成的原子间的排斥力小于原子周围暗物质类能量体、暗能量类能量体和能量基类能量体所形成的内聚力之差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力量的存在才使以原子为基本单元的实体物质类能量体在宇宙空间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别实体物质类化合物,并使不同化合物紧密相连。

3、阴极射线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

当人类发现电子现象直至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实验才证实了电子现象的存在,他认为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流,后来许多科学家就此为基础通过光谱实验、黑体辐射实验、量子假说,并通过量子力学等方式对原子中的电子展开了测量研究,并在相关研究中发现了X射线现象及核磁共振现象等,那么我们势必会问:在本文所认为的电子并不是以实体粒子存在的理论基础上阴极射线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阴极射线的形成以及双缝实验的结果正好证实了作者所认为的电子现象就是能量场类能量体进行定向运动所形成的现象,目前人类对电子研究所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正是在a对阴极射线现象的解释中牵强的认为阴极射线现象就是以实体粒子存在电子流动所致,并以此来证明以实体粒子存在的电子的存在。就作者看来,阴极射线现象正好说明了电流(放电现象)正是能量场类能量体进行定向运动所形成的,而且通过双缝实验所发现的电子在运动中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属性存在也证实了电流或放电现象属于能量场类能量体进行定向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实体粒子进行定向运动的结果。由于本文的观点是电流的形成是高密度的能量场类能量体从高密度的一端(阳极)向低密度能量场的一端(阴极)进行流动形成的,而不是相反。我们可能会问,阴极射线实验中在阴极所发生的辉光现象和在阳极端所发现的阴影现象又该做何解释?就本人看来,相关实验中之所以在阴极发生辉光现象是因为在阴极在接收到由阳极射向阴极的能量场时,不能被阴极及时接收的部分会在阴极附近形成能量转化(使电能转化成光能),特别是在真空密度不够高的情况下,能量场类能量体会使气体分子被能量场作用所呈现出的发光现象会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人们在阳极所发现的光影投射现象正是由于在阴极附近所发生的电光转化反向映射到阳极的结果,而非是电流从阴极流向阳极所导致的。

4、根据本文的观点又如何解释电阻和超导现象的形成?

根据本文的观点,作者认为电阻是导体之中原子的原子核向外发射能量场类能量体,以及源于导体之外能量场类能量体对导体中能量场类能量体的作用对定向流经导体的能量场类能量体进行干扰所形成的阻力。由于导体中由原子核向外辐射产生的能量场类能量体对电流的作用和影响会使相应电流中的能量场类能量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及定向运动力量削弱,甚至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场类能量体,而不是我们传统所说的是受到原子核的阻力和原子周围以实体粒子形式存在的电子的阻挡所致,因为在原子之中原子核所占的体积仅只是原子体积的几十万亿至一百多万亿分之一,所以原子核是不可能形成太多实体性阻挡的。

超导电现象是指当导体在某个临界温度下其电阻几乎为零的现象,根据以上论述,本人认为之所以有超导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导体在相应的临界温度下导体中原子核中可以向外发射的能量场被相应原子周围的包围在原子核周边的暗物质、暗能量、能量基的内聚力约束,使导体中的原子核不能向外发射能够对电流形成干扰能量场类能量体,或者此时原子核在周边暗物质、暗能量、能量基的作用下使原子核中的能量场处于相对沉寂状态,不能向外发射能量场,致使相应的电流在导体中运动时,几乎或者完全不会受到干扰,并使电阻趋于零,从而形成了超导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单振文《空间的层面》中央编译出版社

[2] 单振文“力的本质与万有引力”创新科技导报2012年第28期

[3] 迈克尔.汤普森(英)《物理学与电子学》

[4] 郑系民《原子物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张裕恒《超导物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6] 吴大猷《量子论与原子结构》科学出版社

[7] 庞小峰《非线性量子力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8] 朗道(俄)《量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单振文,1966年11 月出生,先后获得南京林业大学学士学位和清华大学硕士学位。曾在林

业部西南林业勘察设计院工作,现受聘为云南哈肯协同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

科学哲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有:《空间的层面》(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人本、人性、人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宇宙空间要素论》、《关于能量》、《人类生命的本质、起源和活动》

第3篇

[关键词]石墨烯;认识论;辨证法

一、前言

人们说的石墨烯是将石墨片剥成单层之后,这是基于碳石墨的原子层间作用力很弱,较容易互相剥离。这种由一层以蜂窝状排列的碳原子结构的单层就是石墨烯。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石墨烯,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安德烈・杰姆和他的学生克斯特亚・诺沃消洛夫用简单易行的胶带分离法制备出了石墨烯。它们将石墨剥离成石墨片,然后将石墨片的两面分别用特殊的胶带进行粘贴,随后撕开胶带,又再次把石墨片一分为二,重复该操作,于是得到越来越薄的薄片,幸运地最后得到仅有一层碳原子厚度的石墨薄片。这种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就是石墨烯。

2010年,研创新究石墨烯的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媒体渲染报道称“物理学家用透明胶和铅笔赢得诺贝尔奖。”使用胶带剥离方法分离高定向的石墨,并因此获得了真正存在独立的二维石墨晶体。在此之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不断涌现,我们发现将石墨烯引入工业化生产将成为将来趋势。

二、石墨

石墨烯是一种新的紧密型型碳原子的碳质材料,具有立体蜂窝状晶格结构,同时它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其中包括:特有的载流子特性,这使得电子在石墨烯传输过程产生较小的阻力,因而具有优良的电子传输性质。石墨烯的力学性强,导电性能优,韧性好等。

(一)石墨烯的性质

石墨烯其特有的微观分子结构决定了它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石墨烯是二维晶体,最大的特点是电子在石墨烯的速度可达光速1/300,远远超过在其他导体中的电子速度。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光学和电学性能:结构十分稳定,目前研究结果尚未发现石墨烯碳原子缺失,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柔和并且坚韧,超过世界金刚石硬强度;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但非常紧凑,气密强,不易透水,甚至最小尺寸氦原子大小都可不以穿透;良好的导电性,石墨烯的导电性强,其导电材料远超过传统的导电材料。

1.力学性能:由于石墨烯分子结构中碳原子是sp2杂化结构。特殊的分子结构决定石墨烯具有高强度。石墨烯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强度最高,比钻石更硬的材料。

2.导电性能:石墨烯结构非常稳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在石墨碳原子的这种晶格结构缺乏稳定性,石墨烯赋予优异的导电性。

3.导热率:稳定的石墨烯晶格结构给出优异的导热性,石墨烯热导率强于传统碳纳米管和金刚石。

4.化学性质:石墨烯是单层的石墨结构,因此石墨烯可以看作表面因而具有一层石墨属性的化学性质,石墨烯卷曲在一起,从而形成碳纳米管,石墨烯也具有碳纳米管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石墨烯到近红外,可见光和紫外线具有优异的穿透性。

(二)石墨烯的性质应用

石墨烯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使科学界产生了巨大波澜,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石墨烯具有纳米尺寸的晶体管们将成为“后硅时代”最具潜力材料。石墨烯将成为以后高速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和触摸面板的核心材料。

1.石墨烯薄膜

将石墨烯片重新组装,在电子,电气,信息,能源,光学等领域应用广泛,这也是石墨烯在生活中最接近实际应用的方向。因为其高透光性和导电性的,石墨烯片是最有前途的新的透明导电膜,可以作为显示器中透明电极,使用新的透明导电膜和背电极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应用广泛。同时因石墨烯薄膜还有较为良好的柔韧性,石墨烯成为制备性透明导电膜材料的首选。

2.储能材料

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是当前的能量储存装置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电极材料的选择是关键。碳纳米材料的能量存储装置的属性,因为该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使其高性能能量存储装置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电极材料。相比碳纳米管,石墨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该空间是更灵活的特性。因此,基于石墨烯的电极材料,优异的电化学特性,使石墨烯制成比碳纳米管更实用的超级电容器。

3.纳米生物传感器

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是由石墨烯纳米粒子抗体的还原石墨烯而制备成功的,这是由于石墨烯制备的传感器灵敏度很高。同时石墨烯电导率传感器可快速猝灭荧光染料,因此它也可以作为荧光传感器制备材料。新型石墨烯传感器优于常规的碳基材料的传感器。

4.“太空梯”缆线

石墨烯在其他方面的优异性能体现在可以制备被出纸片薄度的超轻性材料,制造超轻型飞机。同时也创造了强硬防弹衣。石墨烯具有非常良好的力性。人们希望穿梭于太空,建造“太空电梯”。石墨烯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韧性强,成为“太空梯”缆线材料首选。石墨烯也可以用作药物载体,为药物研发提供较好的平台。

三、关于石墨烯材料的哲学价值

石墨烯材料出现,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突破,f明在人与自然共存的环境中,人类认知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石墨烯材料技术引发认知革命,石墨烯材料的诞生,不仅提高人类认知世界的层次,同时也提升了人类在微观和宏观世界认知水平。石墨烯材料是对大自然物质发现和改造的过程,以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改善在生产和生活中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迈向新的空间。石墨烯材料的诞生标志着物质能被反映的客观实在,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并且客观实在是被人们所反映的哲学原理。

(一)石墨烯材料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层次

石墨烯材料的是人类在分子、原子层次的微观层面改造了自然,实现了人类生产方式改造的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高度。同时深刻反映物质客观存在的标志。石墨烯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层次。

1.由量变到结构改变、再由结构改变到质变的跨越

石墨烯因其特殊结构和性能可以创造新的材料,主要通过改变微观单分子层结构,改变材料的空间结构合成新材料。多种性能的石墨烯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这也是从微观分子层到宏^性能的改变,石墨烯材料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即说明由量变到结构改变、再由结构改变到质变的跨越。

2.改变了传统的物质生产,引发生产方式的革命

石墨烯材料改变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这种新材料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革命。石墨烯材料的诞生是在微观分子层的改造过程中创造新的物质,在原有的纳米颗粒材料基础上上发现碳石墨的单分子层即神奇的石墨烯。这也是人类改造自然,运用的是从微观到宏观,即“从小到大”或“简单到复杂”的生产方式。由微观到宏观,从微观石墨烯单分子层发现,到宏观“生物传感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都体现了通过微观分子层逐个改变生产方式并实现人类对微观层面物质的改造。

石墨烯材料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力,改善人类与自然共存方式的提升。人类的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将随之从跟班上发生改变。

(二)材料产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资源。材料是从环境中提取,其制备、生产、使用和废弃的过程都是对自然界环境污染的过程。我们追寻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工业废弃物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开发环保实用型材料。人类的生存需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石墨烯新材料的诞生和发展正好适应了可持续发展这一需求。

材料和结构的讨论中,通常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材料结构的性质与其结构相关,材料的本质便是结构。石墨烯材料与环境变化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关系。

材料的结构与物质性能相关,性能的体现直接关系材料的作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环境友好的材料:例如石墨烯太阳能电池对于环境保护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倘若是破坏环境的材料则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众所周知的“白色污染“,我们摒弃一次性消费用品。目前大料的材料释放温室气体C02,CH4,NO,S02等气体。这会造成酸雨的降落和全球变暖等负面效应。因此材料和环境之间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石墨烯材料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从唯物辩证法说,动物特别是人脑的结构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但毕竟是可知的,它提供了一个人类的新材料发展的无尽可能性。材料研发人员从仿生学角度来研发新的智能材料。认识论认为对物质的认识还必然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在探寻某一事物的复杂过程中,本身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必然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理论举出,以往的生活实践经验等。整个认识过程都伴随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肯定了机遇的存在性。机遇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机遇的产生的客观依据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基础,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所以当偶然性出现的时候,必须及时捕捉它,并且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必然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此时新物质、新科学发现就诞生了。例如石墨烯的发现是便是物理学家通过撕透明胶带偶然发现的。

认识论是认知本质和发展的理论。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实践着的人。认识客体是主体与之发生关系的东西,比如人类对于石墨烯的研究开发过程,石墨烯不仅是客观实在,而是进入人类活动领域的并且预人类主体县关联的客观对象。我们对石墨烯的改造过程本质就是人类主体对石墨烯课题的反应。人类能动的将石墨烯改造的过程,也是人类改善自己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认识能力,形成正确认知的过程。这里,石墨烯材料科学工作者是认识的主体,而与之相关的环境材料及环境是认识的客体。材料研发人员通过材料和环境的客观分析,思考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得定量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同时结构非常致密,就算是最小的氢原子都无法穿透,这些特殊的结构性质,恰好适合制备透明的触摸屏和太阳能电池板。

科学的进步说明人类知识储备的迅速增加。类似于石墨烯这样的新材料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思维模式改造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人类不断的构思、认知过程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四)石墨烯材料是一种模仿中的创造

模仿是仿照,仿效,模拟,模仿中需要创造性,模仿过程是创造的研究过程。模仿的建立有赖于创造性的研究,化学模仿作为研究的结果,以一定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或者是人的思维可以把我的。然而,建立模型的过程,却是一个艰苦的,充满矛盾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主体充分的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一般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包含着猜测或猜想的因素。化学家依据已知理论,深入分析了事实。对要模仿的对象的结构和性质等方面提出某种设想,这中间就包含着猜测。这是建立模型中的重要一环。在猜测中,各种逻辑方法,比如: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都会起一定作用。石墨烯材料的诞生即是在纳米技术理论基础上进行归纳猜测,并通过实践后总结经验产生的。猜测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从认识发展的过程来看,从最简单,最典型的实例人手,突破一点,会使认识获得广泛发展。这种认识发展规律反过来作为进一步认识的指导线索,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善于选择典型对象,从典型对象着手,开展工作,所谓典型对象,其一具有代表性,石墨烯是作为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具有一些奇特的物理特性,具有典型性是具有理论意义的对象,这是典型分析中选择典型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石墨烯材料的发展是化学认识中的继承、积累、突破的革命

化学知识的积累从化学元素开始,包括基本元素的资料的发现和继承过程,尤其是化学元素的性质等方面的资料,比如就是因为拥有最初碳元素到碳单质的研究资料的积累,才有石墨烯微观结构及其特殊性质的应用开发的顺利开展,化学元素到化学分子,再从化学结构到化学性质的研究都是化学认识中的继承和创新。良好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都是在不断地发现和资料搜集积累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化学认知过程也会发生突破,从何科学知识达到质变化。

这就说明化学元素到化学分子的研究都是在大量资料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积累之后才会有所突破。化学知识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工程,而化学突破恰恰是化学知识的飞跃。每一种新的突破就是一种创新,如石墨烯材料的发现发展中,石墨烯概念的确立,石墨烯制备方法层出不穷,石墨烯结构的改善及确立过程,这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物质,新现象,新规律,都是技术创新,都是化学发展的突破。往往化学知识的突破都是从最简单最典型的对象开始的,有一个简单突破点开始然后广泛发展,这种化学认识的发展形势充实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子:石墨烯单分子层的发现常常是对简单或最典型的对象进行研究开始的,化学理论和观念的变革是破旧和创新的统一。这也是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经验事实,积累经验事实,将理论与化学经验事实密切地结合起来。进而对经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形成定律、假说或理论。从逻辑学观点看,就是从某种理论出发,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新的认识,得出理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并在逻辑学中演绎推理。

第4篇

1网络科技是虚拟世界的物质载体

建立在信息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网络技术在当代迅猛发展,因特网(INTERNET)呈现指数增长的态势,其主机数和联入网络数大约每10个月翻一番。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在使用因特网,并且增长仍在继续加速。因特网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把一与多、多与多相联系,把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相交织,把昨天与今天、遥在与此在相结合,把声、形、色、感相交融,把感性触摸和理性思索相杂糅,从而构造出一个极具魔幻力的网络空间,这个空间是由人类通过数字化方式(用0-1数字方式表达和构成事物及其关系),链接各个计算机节点,综合计算机三维技术、模拟技术、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感觉世界,是人类交流信息、体验情感、生产生活的虚拟时空、微缩世界和克隆社会。它的最大特点是虚拟性,因为它是通过电脑技术以现实时空构架为蓝本,以人工方式构造出来的超现实时空构成。但它决非凭空产生的虚假之物,它能够以电脑软件的形式进行现实的操作,使得人们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人机界面的强烈互动感、可实现的远程显现感和操作感,它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存在这样一种“实体”,它是一种能够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量和能力,它给了我们实际的和功能性的真实感。虚拟空间是一个真实的功能性整体,它拟而不虚。

2数字化生存是虚拟世界的基本内涵

网络科技为人类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虚拟世界。在这里,人类正在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生存方式,那就是数字化生存模式。它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实践模式,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所谓数字化生存就是指基于0-1数字系统建立起来的无数电脑通过局域网站并以互联的形式,使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链接起来所形成的既独立又串联,既接收又传输信息的网际网络生存方式,如网上购物、网上交友、虚拟社区、虚拟银行、虚拟战争、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交互式娱乐、电子杂志报刊图书等等,数字化生存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到军事领域再到科教文卫领域,数字化简直无孔不入。人们正在享受着数字化生存的超现实时空的便捷性和自由性。数字化生存就是人类在虚拟世界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总和,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谓的虚拟实践,既人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或电脑网络空间有目的地进行能动的探索和改造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它的范围广,程度深,力量大,不仅包括生活生产活动,也包括人类生存发展的所有活动。虚拟实践是在电脑——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实践活动模式,它虽然是一种能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也是一种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虚拟实践具有明显的和强烈的能动性、目的性、自主性和自觉性,而且比现实的实践主动性大得多。但它决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它能够改变赛伯空间(CYBERSPACE)中以“比特”形式存在的虚拟对象,并且这种改变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被人感知到的,所以它确实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虚拟实践的主体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虚拟实践的中介是人类社会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性工具和精神手段,虚拟实践的客体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而产生的属人信息和对象,他们都是社会历史性的产物,是和虚拟实践本身一起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历史地出现的,并且都要受到整个现实人类社会的制约,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虚拟实践因而也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人类活动,它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共性。同一般实践活动模式的直接现实性相比,虚拟实践又具有内隐性、虚拟性、超越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即虚拟实践是一种内化于电脑一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现实实践活动模式而又超越了现实实践活动的时空局限性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说人类以往的实践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同质性的重复性的常规性的改造性实践的话,那么,今天的虚拟实践就更多的表现了一种具有异质性的突破性的创意性的创造性实践,它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实践的方式,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倍增了人类实践的能力,提升了人类交往实践的水平,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把握宇宙人生、构造人类新生活的全新方式。这样就使得哲学必须面对网络空间、虚拟实践这一客观事实,在哲学的层面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实践和价值,从而提出并构建起一种新的哲学理论。

第5篇

一、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哲学基础

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智能运输系统它既是一种社会存在,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同时它又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运输状况的反映。因此,我个人认为,“实事求是”是智能运输系统的哲学基础。

同志曾经讲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发现和找出这些规律。智能运输也是一样,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在人和运输工具之间,以及运输工具和它的载体之间等都存在着某种规律性,人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去发现和运用这些规律;在发现和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不能离开客观存在(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

二、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同必然性相反,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以说,智能运输系统的出现是必然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的流动和“人”的流动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安全、舒适、及时、准确、经济等,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智能运输系统便应运而生。对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偶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它的发展方向上的不确定性。我个人理解,就是智能运输下一步向何处去?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必须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不断作出调整。甚至可以大胆预言,在若干年之后,最原始的可能成为最先进的,如人们可能会舍弃“飞机”、“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转而回到独轮车、木牛流马的时代。

三、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现象和本质

从现象上看,智能运输系统主要是一些技术的复合体。诚然,智能运输离不开高科技,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支撑,如车辆传感器、外界传感器、驾驶员异常状态检测传感器、电子视野图像识别技术、车辆控制技术、位置测量技术、通讯网络技术、人―机联系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

但从本质上说,我个人认为,智能运输系统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复合体,技术充其量只是一种实现手段而已。智能运输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世界中的一种发展阶段,但绝不是最终的发展阶段。

四、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质、量、度

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对于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它的质就是它区别于一般运输系统的特性,我认为就是它的智能性,没有智能性就没有这一新的运输系统。

量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对于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它的量就是各种技术指标体系,没有这些量的规定性同样不能构成智能运输系统。

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对于智能运输系统来说,它的度就是指的智能性和各种技术的关系。

探讨智能运输系统的质、量、度,其意义在于哲学上有质量互变规律。我们可以同样设想智能运输系统中存在着这种转化,至于转化的对象、方式、时间、地点等,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研究的内容。

对智能运输系统进行哲学分析是一种尝试,如果通过这种尝试对同行有所启发,我想目的就达到了。错误之处,还请诸位同行不吝赐教。(王书会: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在读交通运输博士)

参考文献:

1、《智能交通理论与技术》 张殿业等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 陆化普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出版

第6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2-01

1 现实引起的思考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改大潮,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先进典范,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详思中学等,成为学校和教师学习的楷模。2010年春,笔者所在的学校也组织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回来后制定了本校的课改方案,提出了课改目标――构建高效课堂,从2010年秋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两个月。在这两个月内,通过听课、观摩,笔者发现我们的高效课堂只不过是那些课改典范的简单模仿,是形似而神非。主要表现在:1、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模糊不清,对高效课堂构成要件的认识是孤立的、片面的;2、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3、学习目标单一化,只注重学习过程,忽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方法机械化。不管什么学科,什么内容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导致课堂僵化。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并没有收到如期效果,令人担忧。为此,笔者试图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2 高效课堂应是各构成要件的有机统一体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里,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取最大收获的课堂。其组成要素包括课堂主体――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师与学生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那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就不一样。同样,如果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针对相同的或不同的学生,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绝对不会一样。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学预案时,要充分考虑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根据自身的素质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3 高效课堂要求全面实现三维目标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自然承担着这一神圣使命。历史新《课标》对这一使命具体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历史高效课堂就是要追求这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如果只注重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忽视其它方面,就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课堂也就不是高效课堂了。因此,我们应该用哲学中全面的观点来落实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设计三维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

4 高效课堂应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对立统一

对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推动课堂有序发展。

然而,过去在应试教育形势下,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化,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现在,在新课程形势下,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这种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既是无序的,也是无效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天卉中学李军老师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比喻成“放风筝”。学生是“风筝”,教师是“放风筝”的人,而学习目标则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线”,没有教师对“线”的“收和放”,“风筝”要么“飞不高”,要么“满天飞”。这个比喻形象说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教师时刻根据学习目标主导学生学习行为,课堂才会围绕学习目标有序进行。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一堂历史课,学习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川教版九年级上册)。首先,教师激趣导入,提出学习目标。然后教师给出学习提纲,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自学,再然后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予以点评,尤其是对较难的问题,如“评价华盛顿”,教师先进行提示点拨,再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展示,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完成自学任务。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和当堂检测,效果很好。就这堂课而言,教师处理好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始终围绕“学习目标”相互作用,推动课堂高效运转。

5 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应是发展变化的

唯物辨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它是随着学习内容、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教学方法不断改变,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机,就像水只有流动才会溅起美丽的浪花一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课堂效率了。

首先,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形式与内容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形式――教学方法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学习内容变化了,教学方法这一形式保持不变,就会形成形式主义,就会僵化,僵化的课堂是不会高效的。

其次,学情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力等情况都不一样,教学方法也就不相同。教学方法要根据学情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实现课堂高效。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实教”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教学资源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教学设备、设施, “软件”是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资源日益完备和丰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如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完全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综上所述,只有运用哲学原理,充分认识高效课堂的实质,正确处理高效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激情澎湃、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师报》 2010.10.20 B2 现代课堂周刊

[2]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 作者:郑平

[3] 《温州教育》 2007年 第12期

[4]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哲学思考》 作者:史民

[5] 学周刊•A 2010年第6期

第7篇

关键词:神木;免费医疗;福利思想

在质疑和非议不绝于耳的媒体环境中,神木免费医疗改革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经过了探索初期的短暂混乱和不断的调整完善,免费医疗在神木基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神木以实践回答了种种猜疑和质询,免费医疗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医疗困难,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扬。医疗保障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抛弃情绪化的冲动表达,更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本文试图通过福利哲学的视角,对神木免费医疗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这种模式的优势和重要性。

一、神木免费医疗的基本情况和社会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神木免费医疗,首先我们简要总结其一年多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重要的社会影响。

(一)神木免费医疗模式的实施效果

神木免费医疗运行一年下来,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医疗问题。在费用控制方面,也没有超出设计者的预想。一年人均医疗费用350元,全县近40万人,总费用为1.5亿。这个财务状况没有超出预算,更没有造成人们普遍担心的财政负担。客观地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好。

(二)神木免费医疗的社会影响

神木免费医疗的实施不仅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赞誉,而且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报道,更重要的是初步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肯定。2010年初,神木模式被社会政策领域的专家评为2009年度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事件之首。评审团认为:“神木模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制度公平,当地政府履行了对公共事务的义务和责任,建立了科学的健康及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2010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长陈竺肯定了神木模式的破题意义。他认为:“平均每个人400元,一年运行下来的情况相当好。如果都像神木那样的话,按照300元的标准,大概五分之一的县里可以先做起来。”

二、免费医疗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健康是个体幸福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此,保障健康是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妥善解决医疗问题,不仅是个复杂的社会难题,也是发展社会福利的重要方面。对于神木免费医疗的评析目前主要集中在其医疗层面,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的社会福利思想价值。我们从免费医疗与社会福利,免费医疗与福利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免费医疗与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设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福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福利供给的特征是收费低廉或者免费。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幸福的重要基础。健康保障是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一个社会的健康保障水平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福利发展状况。神木免费医疗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状况和健康水平,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福利的探讨。神木的免费医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福利发展。因为,免费医疗具有医疗资源配置的平等性和公共财政支出的共享性,所以它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福利思想价值。

1、免费医疗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平等性

神木免费医疗制度的重要突破,或者说创新,打破了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的身份界限,实现了在医疗领域公民的平等性。我国现有的医疗体系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是按照身份界限分割为不同的板块。其中政府公务员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实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实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实行新农合制度。这种体系设计表现出了强烈的身份界限,实际上反映了公民在医疗保障领域的不平等性。神木免费医疗制度,打破了这种身份界限。神木规定,拥有神木户籍的城乡居民统一实行门诊医疗卡和住院报销制。它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公务员、职工和居民之间的身份界限,将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到单一医疗保障体系中。这才真正合乎政府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福利哲学的永恒主题是社会正义,无论社会正义被解释为民主、平等还是自由,平等都是人类最基本的追求。医疗领域的不平等,实际上是特权思想在医疗方面的突出表现。神木的突破,不仅具有重要的医疗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福利思想价值。因为,神木免费医疗制度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社会福利的更高追求。社会福利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也应该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追求。正因为如此,神木医改,被人称为“中国福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圣典”。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高度评价了神木免费医疗。他认为,神木医改是中国福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圣典,是一场社会政治大变革,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免费医疗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共享性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们生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共享。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普通民众却很难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贫富差距问题的加剧就是这种趋势的突出反映。如何实现公共财政的共享性?加强社会福利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神木免费医疗的实践应该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的探索,它通过为民众提供免费医疗,让人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市场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激励作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不可能是走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回头路,而应该由政府着力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积极投入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的免费提供,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二)免费医疗和福利社会

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了剩余型和制度型两个阶段。在我国的社会福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福利发展模式的争议。一般认为,我国应该避免高福利国家的教训,即由于高福利所造成的就业不充分和激励不足等福利病。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现在面对的情况主要是福利供给严重缺乏、社会保障不足,而不是过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建设一个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所谓适度普惠型,就是一方面尽力使广大人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监督机制规避发达国家的福利病,使社会在保持充足活力和动力的同时,实现基本的社会正义。

神木免费医疗制度的实施,我们认为是一种适度普惠型的福利建设。所谓普惠是指它面向全体民众,打破了身份、城乡的界限,是一种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所谓适度是指它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运行监管,合理控制费用支出,避免了过度医疗和严重的费用负担。事实上,神木在实施免费医疗制度以前,已经实施了免费教育。教育、医疗虽然需要投入社会资源,但是这些不是单纯的消费领域,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教育增加了社会的文化资本;医疗增加了社会的健康资本。在这些方面加强福利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投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都是建设适度普惠型福利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神木免费医疗对构建福利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神木免费医疗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社会的启示。首先,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展经济是手段,不是目的。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应该通过发展社会福利,让大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使群众的生活品质伴随经济发展相应提高。其次,社会福利重在建设。发展社会福利,不在于提出多么完美的理论,也不在于喊出多么诱人的口号,关键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像神木这样不断推出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举措,虽然制度设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却能够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再次,发展社会福利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执政为民的理念。神木免费医疗的投入,并没有造成人们普遍担心的财政困难,但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社会矛盾日渐突出,维护社会稳定成了政府的重要任务。与其事后花费巨大财力去维护稳定,不如事前着力去发展社会福利、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减少、化解社会矛盾。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理念和责任,我们希望有更多地方政府能够以切实行动发展福利、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王家敏.陕西神木免费医疗模式施行1年获肯定[J].中国新闻周刊,2010(4).

2、佚名.医改:从神木学到什么[J].中国新闻周刊,2010(5).

3、欧阳景根.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第8篇

【关键词】 整体观念 哲学 中医 方法论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 整体观念的提出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而众所周知,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不过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不过,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1],即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一条明晰的唯物和唯心的界限[3],所以向“唯物”靠近是一种时代选择。但是“辨证”思维在道家《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和儒家《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中都可见其光芒,中国哲学是富于辨证的,而“整体”和“辨证”是可联系的,因为辨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所以“整体观念”是有点哲学的味道,或者说是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解说中医的发现,它源于民族情结,更是新时代下中医的精神支持点。

2 整体观念的文化渊源及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而哲学的形成又是有其地理和经济的背景的。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无论在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农民得靠天吃饭,太阳、月亮的运行和四季嬗替的自然变化是农业必需跟进的。读书人虽然通常并不亲自耕地,但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他们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农民的眼界制约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1]。哲学家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他告诉人们看见了什么,语言简短而内涵丰富,但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确,因为它来源于直觉,不代表假设或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1]。所以,“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感受,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爱慕和顺应。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及哲学背景所决定的。而从哲学发展上,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是自西周以来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4]。《书经》中《洪范》篇传说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商朝贵族箕子对周武王陈述来自夏朝大禹的治国大法,其中提及五行观念,虽然还没有以水火木金土代表抽象的力量[1],但它暗含的“天人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联结在一起的,国君的恶行伴随有自然世界不正常现象。春秋以后,“天人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4],一是老子、庄周道家宣扬的“天人相分”“消极无为”观,《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对于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是自孔孟、《易传》开始的“天人感应观”和“有为观”,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最早表现在对“咸卦”的解释中“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汉武帝即位的前六年,丞相田蚡等人以儒家学说为武器展开了反对崇尚老子道家思想的窦太后把持政权的斗争,这场斗争以窦太后的逝世而告终,从此,儒家取得了正统地位,诸子百家则遭“罢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儒董仲舒的许多措施被统治者所采纳而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制度,而他吸收先秦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5],并利用当时天文、历数、物候等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所构造出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神学目的论,显然也有一定强势影响力。因此有学者认为[4],《内经》中关于人与天地相应的原理,是源于儒家哲学的演绎,确实不无道理。再者,儒家注重伦理道德,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和人的今生[1]。由于这种儒家社会伦理观的渗入,《内经》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中,采用的是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社会组织来比喻描述,各脏腑的联系也是用人际关系来比喻描述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当然,这里并不否认道家等其他诸子学说对《内经》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上在表述中医整体观念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古人认为,人与天地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本身各脏腑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上的阐述中朦胧地找到整体观念的景象。

由上述可见“整体观念”不是中医与生俱来的特定概念,它是与西医抗衡而选择的一个比较概念。但它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

3 整体观念的优劣

谈及整体观念,有人会以“天人合一”并谈。“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最早明确出现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乾称》(《西铭》)篇中,但其用意不是要编织宇宙的关系网[5],注重的也不是人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而只是为了强调个体的道德义务,是指一种对个体的利害得失具超越态度的道德境界。借用这个词语来说明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免有些牵强。倒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系统论符合辨证法的范畴,而且从历史的时间先后看,“天人感应”才是对《内经》中医理论建构有积极影响的学说。事实上,《内经》也没有天人合一的固定言词。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是“在不了解事物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情况下无奈的认识模式”,并以此言“中医这种整体观具有巨大的缺陷”,其实是在言词解读上受的误导和束缚。而且,虽然中医里没有微观机理的结构,但至少有五脏六腑等内部要素及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结构)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整体”:指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跟各个成员或各个部分相对)。故又有学者认为“中医所强调的整体是一个较为忽略部分的整体”,这是仅把整体观念作为一个单纯词,而不是作为一种方法或原则来看。并且事实上,中医并不忽视和否定局部,局部治疗法也很多。

笔者认为,这个整体观念注重的是事物内部组成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天人相应、五脏的生克乘侮等,是一种辨证观念,是优势点。然而,这个整体观念强调维持整体自身的平衡、稳定及常态,缺乏有关对立冲突的深刻理解,看不到建立新平衡的重要意义[6],限制了中医的发展,是劣势点。中医为什么自觉无以突破呢?因为,在黑格尔理论里,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新生的事物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始了;而按照老子和“易传”的思想,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个事物又重复过去的旧事物。这就是劣势的根源所在。

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的哲学理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有部分哲学思想具有持久性的价值。理论的更新不只是否定先前的理论,它可以批判地继承先前理论而创造新价值。撇开古中国与古希腊关于哲学的方法论的区别,也不论“元整体”与“合整体”的差别,整体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不仅是中医的精神支柱,它还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系统科学的进展,正为整体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借用非线性理论的话,医学的任务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揭示杂乱、破碎、混沌等极不规则的复杂生命现象内部所蕴含的规律,找到一些简单定律,实现对非线性中稳定因素的有效控制,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样,整体观念无疑是中医探索生命的有力武器,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47.

[2] 刘延伶,赵洪钧.“整体观念”特色论之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2,23(4):45.

[3] 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导论[J].医古文知识,2004,3:6.

[4] 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62.

第9篇

关键词:精神;物质;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60-02

一、论精神高于物质

我要在这里论证的是纯粹的基督教教义,但在论证的过程中,会给人一种上帝是外星人的感觉,但我并没有这个意思。所以请读者们耐心往下读,不要只读一半就不读了。

唯物主义者经常说:物质决定意识。决定这个词的含义晦暗不清,它想表达的意思是产生,指物质产生精神。这种对物质和精神(在这里用精神代替意识,精神比意识多了感情、意志和德行等含义)的理解太趋于直观了,没有对物质和精神的性质做进一步的辨析研究。而唯心主义则不同。在古代,古人对物质和精神只能有初步的了解,但不容易的是,有很多哲学家仍能够从性质的角度出发,推导出精神高于物质。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唯心主义是好的唯心主义,但近代以来他们遇到了一个危机,就是他们难以在唯物主义那个区分唯物唯心的经典问句中立足“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是因为这种哲学家凭敏锐的直觉把握到了精神高于物质这个真理,但论到所谓的决定问题时,依然不得不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譬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章引用别人的文章说的”吠檀多学派的基本教义不在于否认物质的存在,不在否认它的坚实性、不可入性、广延的形状(否认这些,将意味着疯狂);”还有上部座佛教在竭尽所能论证完心的作用后,仍然坚持世界是四大组成的;甚至黑格尔也说过概念的形成可能有其物质基础。那么他们的理论岂不都是唯物主义了,这岂不荒谬。

而另外的可以通过这个理论检验的唯心主义大都是不好的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学说一部分是上述唯心主义学说的发展,另一部分是钻牛角尖得出的结论。发展而来的唯心主义学说结构很宏大,很精致,但他们就是在近代被维也纳学派痛批的形而上学,没有意义。大乘佛教貌似属于这种。钻牛角尖而来的学说常常难以发展,而且其目的不符合探索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理想,可以说是一种用科学的目光审视哲学的产物。笛卡尔、贝克莱那路子就是这种类型。这两种不好的唯心主义不是没有价值,只是他们的价值不在探索物质和精神关系这个课题上。

所以说唯物主义的这个提问“到底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是切中要害的,他能把来自直觉的知识变得没有价值。近代自从笛卡尔提出钻牛角尖的唯心主义以来,唯心一般以它为基础开始论证。我在上面已经说明了这种理论应用于此不合适,所以,在这里我要另起炉灶,把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定为唯物唯心的开端。这种论证本只属于唯物主义,把它应用到唯心主义太为难那些靠直觉领悟出精神高于物质的哲学家了。不过我在这里证明上帝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精神决定物质学说,这个学说是从性质角度出发推导出来的,也是史无前例的(过去精神决定物质的学说大多属于钻牛角尖类型的)。我相信这个理论的精神可以为很多唯心主义开辟一条道路,取代笛卡尔成为唯心主义论证的基础。

事实上,我这个理论的原理也是非常简单的,但不能说它没有价值,笛卡尔钻牛角尖的我思故我在的原理也很简单,但它成为了大多数唯心主义的基石,我这个理论也将如此。这个理论的关键就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精神,精神的发展就是精神不断征服、奴役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精神制作第一把工具,终于什么时候?是否会终于精神控制几个星系,用时空飞船自由的在宇宙中穿梭?不会的,这种想法缺乏想象力,完全以当下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制度想像未来。精神发展的终点是精神以灵的形式存在,随心所欲地改变物理定律,把整个物质玩弄于手中。我们研究一下人类的发展历程就知道了,精神的发展是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漫长的原始社会几万年,农耕社会几千年,电气社会只有几百年,现在马上进入核力社会。精神的这种发展仅仅是能动性吗?狗能把食物推动可以说是能动性,而精神一步步地开显自己,其过程大概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为无穷的,精神的属性是主动的,征服的,而物质的属性是被动的,顺从的。精神早晚会征服物质。

这个理论的证据就是外星人的存在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所谓发达的外星文明就是拥有几个星系,可以用时空飞船自由的在宇宙中穿梭,有事还会像野蛮人一样和别的外星人干仗。但这种形态的外星人为什么不跟我们联系?我们为什么观测不到。其原因可以用我的理论解释,我承认精神的发展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这种形式的文明只能存在一小段时间,甚至只有几年,因为精神是加速发展的,发展到我们这个时代,其速度就已经相当快了。发展到控制几个星系是,其发展速度或许已经接近无穷大,精神将会迅速越过这种状态,以无穷的速度无穷的开显自己,到达的最终境界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成为一个能够随意改变物理定律,把整个物质世界玩弄于手中的灵。

当然,很快就会有古板的科学家前来反驳,他们要说的我已经想好了,无非是量子不确定性原理、混沌理论。但完美的理性最终一定会克服他们,精神怎样克服交谈的距离,重力的限制,就将怎样克服量子不确定性原理、混沌理论。

这里还会有一个问题,就是个体的精神是否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我认为会的,而且融合的个体精神还会包括已经死亡的个体,因为这种融合不会是将一种液体溶于另一种液体那么简单,这种融合将是一种消除个体的不完满,超越性的融合。这种融合一直是人类所渴望的。奥义书时期人类渴望融于梵,基督教里宣扬要在基督中融而为一,最终人类的个体也将超越性的融为整体。

宇宙有很多亿年历史了,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才几十万年,保守的说,人类再需几百万年就可以反噬物质,加起来,精神反噬物质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在人类之前有充裕的时间够无数外星人反噬物质,成为掌控一切的灵了,这个灵我命名为“小上帝”。但一山不能容二虎,物质也不可能容得下两个“小上帝”,那么精神间会怎么样呢,他们会打仗吗?这真是个笑话,发展程度这么高的“小上帝”之间怎能像狗一样乱咬呢?暴力这种不善的东西早已应原理高度发展的精神很久了,精神的发展一定是道德与科技的协调发展,只有更高的道德才能够适应更高的科技,所以,小上帝之间绝不会发生战争。

“小上帝”之间一定会选择融合,因为他们之间有相同点,那就是他们具有意识,我也认为他们的意志、感情和德行等精神属性也会是相同的,无数个“小上帝”会融而为一,这个整体,我称之为“史前精神联合体”。

二、上帝的存在以及基督教之正确。

上文写了那么多,目的是说明精神高于物质,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应用上文的原理来反证精神产生物质以及上帝的存在了,让我们先假设从物质中产生精神,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被困在了无穷无尽的因果链中,精神再伟大的匡算也无法超乎其上,只能说物质是从大爆炸中产生的,然后精神可以再问:之前呢?物质的片面性就这样被揭开了。退一步讲,我们假设物质是从大爆炸中产生的,然后,精神之花就会从物质中绽放,眨眼之间,精神就会反噬物质,主宰物质。以宇宙到现在为止的几十亿年(貌似是)为参考,物质自己存在的时间有如大海里的一根头发,大海里的头发难道不可以忽略点么?所以说,物质产生精神这个世界观是错误的,物质是承受不了精神之重的。我们不妨调转过来,最先有的是万能的精神,他创造了物质,制造了人类。这样,上述一切问题都会豁然开朗。这个创世之精神,就是真正的上帝。

从前人们习惯于听从先知而信仰一种宗教。这里已经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所以可以反过来从上帝的存在推导出一定有个一神教是真宗教。因为既然上帝是个人格化的精神,他就一定不会容忍大地上所有讲上帝的都是骗人的,上帝可能会试探人们,但一定会有一个宗教是真宗教。这个真宗教是什么,我认为是基督教。因为虽然一神教都强调上帝的至高性,但只有基督教多次说上帝是个灵,人格化的灵,这完全符合我的理论。而其他一神教上帝的位置不在此,譬如有的说上帝的属性是超于一切万物的,那也就不会是精神。这至少和我的理论不符。

还有就是因为耶稣基督,我们遍观所有一神教教义,就会发现耶稣基督所宣扬的教义明显高于其他教主的教义。其他教主所宣扬的上帝大都是民族性的、暴力的上帝。教义都是一昧的与人争斗,为自己的帮派考虑。只有耶稣基督破天荒地教人们用信心称义,用宽容一切的终极之爱对待敌人。这不仅前面没有古代先知做过,后边也没有新的先知达到过。其次,就是耶稣基督施行的神迹最多,无神论的人们大都相信所谓教主施行的神迹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越传越神,但这种情况真的会有吗?没有,如果有的话,所有宗教都会宣称自己的教主有神力,但遍观所有宗教,真正肯定教主具有神力并且经得过理性的检验的,只有基督教。佛祖按正规的教义只是觉悟的普通人,藏传佛教极力渲染佛祖的大能,但我们根据历史还是可以推断出佛祖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呼唤大山没有过来;巴哈欧拉没有神迹;一些迷信宗教所述说的神迹让人难以置信。但耶稣基督不同,他治瞎子、治瘸子、驱魔、停止风浪、自己复活,并经过了同时代的人们的检验。他也不像其他一神教教义那样强调上帝、架空先知。他强调他自己就是上帝。所以这一切雄辩地说明了耶稣基督已经超越了先知这个概念的范畴。他是上帝之子,并且本身就具有完全充足的神性。

既然耶稣基督就是上帝,那么根据他的话可以得出《旧约》里的众先知都是真的,因为耶稣基督肯定了他们。那么为什么《旧约》中的上帝有些暴力呢?我认为这种暴力只是表面现象,它代表了父性,代表的是男性独有的创造力,而不是暴力。耶稣基督也说了天父是仁慈的,所以天父的形象应该是富有创造力的、仁慈的。

最后,我要再重提一下外星人的事。根据《圣经》,我们人类和耶稣基督同为上帝的独子,所以我预言宇宙中人类这种有智慧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外星人(可以存在外星生物),不管宇宙有多大,有几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