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十四五农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十四五农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十四五农业发展

第1篇

一、“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多变,自身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将更加有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二)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

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以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三)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

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

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六)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七)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有关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继续增加农业投入

加快出台《农业投入法》,依法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80%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农业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的投资和经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使农业投入向农业科技研究、中小型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建设等方面转变。

(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   坚持“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幅度提高对大豆、油菜籽等实行单一低关税且非常重要的敏感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适时开列新的补贴种类。

(三)加强农业支持保护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安全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全国性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种子产业的管理,完善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着力加强,力争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强对生物质能源相关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转基因工程,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战略性技术的储备水平。

(五)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实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高产体系创建,经济作物集中生产,园艺作物设施化发展,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高效设施园艺业、有机农业、农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满足国内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农业等的建设,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物质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功能完善、效益一流的新型农业。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矛盾;对策措施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服务业贡献率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据我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农村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业”和为农民生活服务的“生活业”两大体系,通常包括通信、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行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导致农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羁绊。随着我国经济迈进“十二五”,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村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是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三是农民从第三产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四是农村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逐年增长。五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长、成员不断增加。

2.农村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目前,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一是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性提高。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队伍相对稳定,作用发挥比较明显。各类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二是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三是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全国基层市、县两级基本都建立起了班子,落实了经费、师资、场所,制订了培训计划和考核目标。四是城镇化的提高,带动了农村百货、连锁业的发展。

3.农村服务业投资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农户多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工商资本多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各级政府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构建起了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4.农村服务业开放逐渐提高。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服务业的开放度正在逐渐提高。一是各级政府发展都市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政策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对促进农村服务业,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为了跳出传统服务业的圈子,发展当地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各层各级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积极采取联营、独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各地通过招商引资,已经成功开发一批农村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已经初具雏形,这些新兴的农村服务业,为繁荣农村、解决就业、丰富城乡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农村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从我国的国情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是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占比还比较小,还留有较大空间,客观上也会刺激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新兴服务行业与传统的农村服务业相比,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四是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从事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法律、农业保险、金融、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新农村的建设、惠农政策的加大力度,农村市场日渐繁荣。

二、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餐饮、商贸等传统农村服务业基础上,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却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现代的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偏小,拉动区域经济作用不够显著,且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偏缓。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农村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医疗、保障、教育等与农民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据统计,我国2010年共271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支出总额为646亿元,累计受益4.9亿人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还难于满足我国庞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相对偏低。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导致农村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不流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农村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强垄断性 目前,农村部分行业、部门仍存在较强垄断性,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长期处于垄断局面。由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极其有限,使得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停滞在较低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调整增长不相匹配。例如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虽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然而,农村的基本普及教育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低水平、不平衡,城乡教育上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很多农村中小学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不少乡村学校还在危房里上课,不少农村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不少农村老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资料。

3.农村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差距较大 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现代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现代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与城市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当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不高,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左右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与城市服务业服务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

4.农村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难以适应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宏观背景,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促进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不明显,始终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营项目仍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的服务业不多,缺乏生机和活力,经营方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有实力的农村服务行业,缺乏竞争力。

5.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不配套 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以从事融资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为例:由于农户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又缺乏风险担保机构和个人,为防范贷款风险,设置了许多贷款“门槛”,由此带来农民贷款难、贷款数额小的问题,而且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国家贷款基准利率,对农户解决投资困难的作用不够明显。

6.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各地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主,难以形成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相对较差。从我国情况看,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行业门类较全、得到的回报较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三、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城乡经济统筹,这无疑将给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1.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三农”的需要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所在。首先,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次,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促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及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呈现了老龄化加速、流动性增大等特点。农民由简单的生存型传统服务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服务消费转变。农民的偏好和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实践表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都将促成我国现有农村服务业不断调整与升级,最终发展为现代农村服务业。

(2)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由于土地、资金、能源、环保、产能等约束条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的制约,部分行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质疑。而服务业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却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尤其在强调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对自然资源、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少的服务业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

(3)农村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农村产业化发展,使农村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化与细化,派生出对多种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业、信息发达的电子商务业及提供融资的金融业等现代农村服务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如通过农村现代物流业可以快速建立国内外的营销市场,引导农户生产符合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的标准绿色农产品,将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再有,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服务业由于具有分布广、易于吸纳劳动力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2.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村(含涉农居委会)委会在交通、电信教育、环境卫生、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市场建设等方面,城市与县城之间、县城与县城之间、县城与镇村之间、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的发展是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繁荣向上的城市服务业与萧条落后的农村服务业,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能够尽快有效地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不断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积极促进农民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3.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随着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将随之进一步扩展,越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吸引了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定居;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开发园区或大量外出打工,使常年居住的人口进一步减少,发展农村服务业将会进一步扩展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对象。其次,城镇将逐步成为商品物资的流通中心,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村服务业也会获取可观的规模效益。第三,随着招商引资的进一步扩展,更多的工业企业不断集聚开发园区,人们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城镇商贸流通的更加繁荣,从而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市场的加快发育。第四,农村服务业与农业产业化互动,使农副产品加快,促使了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而转向农村服务行业。第五,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强化,消费观念、消费文化、消费意识等得到不断的提高。

4.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需要

(1)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当前,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了多元结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苗木花卉等产品的商品化率进一步提高。

(2)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许多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重点,已从食品、衣着开始向教育等方面转移。

(3)农村服务业市场密度和规模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小商品市场为支撑的商品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小商品、农副产品、建材市场已初具规模;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并存,其中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与市场的、经销、买断、配送等主要形式的营销方式也已开始起步。

四、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总理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是今后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实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1.创新加快发展理念。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说农村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借鉴美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而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口却至少占到了总人口的15%以上。可见,美国农村服务业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完善、升级的过程。因此,发展农村的现代服务业不是单纯、盲目发展,而是要以农村农业升级与优化为核心,带动农村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

当前,围绕着我国农村生产业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农村物流业与金融业较为薄弱,很多农村特色产品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好的产业项目没有足够资金予以支持状况,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从农村自身产业需求入手,予以创新发展。

2.贯彻统筹发展方略。要贯彻城乡统筹方略,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财政对农村产业化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有序实现城乡之间公平一致。要根据实际,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现代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全力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提升。

3.寻求合适发展模式。建立农村生活性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良性循环,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完善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实施农村市场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4.着力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水利、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农民生产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丰富农民物质文化水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第3篇

>>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农业部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农业部解读《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漫议农作物种业的发展前景 农作物种业的春天 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在长春市召开 中国现代农作物种业问题探讨 国务院部署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我省制定2012—2020年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 现代农作物种业呈现蓬勃发展新局面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上) 农作物种业发展开局良好 梁田庚在种子企业培训班上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武汉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及发展对策 基于SWOT分析的天津市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研究 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路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的意见.(国发[2011]8号)[EB/OL].(2011-04-18)[2013-03-19]..

[3]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1]47号)[EB/OL].(2011-08-26)[2013-03-19]..

[5] 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EB/OL].(2012-08-21)[2013-03-19]..

[6] 张艾理.加快萧山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EB/OL].(2012-04-05)[2013-03-19]..

[7] 陈美岁.对加快推进闽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1,29(11):7-8.

[8] 马志强,曹德华,潘利兵,等.美国种子管理及种业发展趋势[J].种子科技,2005,23(3):29-31.

[9] 周曙东,靖飞.中国农作物种子工作法律体系现状及建议[J].种子,2006,25(10):99-102.

第4篇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现状;思路与目标;对策;福建武夷山;兴田镇

兴田镇是武夷山市烤烟种植大镇。全镇总面积353.3 km2,有14个行政村、2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耕地面积3 401.53hm2,其中水田面积3 272.67hm2。近年来,兴田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产业。2008年全镇种植烤烟738.67hm2,烟叶总产值逾2 500万元,2009年全镇种植烤烟740hm2,烟叶产业已成为兴田镇的支柱特色产业。

1兴田镇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生产设施是实现种烟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兴田镇漂浮育苗、灌溉设施、烟田道路、密集式烤房等烟叶生产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烟叶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随着烟叶生产布局的不断优化和规模化种植面积的扩大,兴田镇烟叶生产的主要环节已由现代机械取代了人力、畜力劳动,实现了使用拖拉机深耕和起垄,特别是智能化烘烤设备的推广应用,极大地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用工。

1.2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兴田镇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兴烟,紧紧围绕提质、减工、降本、增效这个核心,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把先进的烟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深翻冻垡、集约化育苗、膜下移栽、平衡施肥、揭膜培土、化学抑芽、智能烘烤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也使烟农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南岸村烤烟种植示范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努力工作、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改变了千家万户分散种烟的烟叶生产模式,逐步减少了种烟农户,提高了户均烟叶种植数量,推进了烟叶生产适度规模化;同时烟叶生产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连片种植、烟叶种植大户应运而生。

1.3土地流转难度较大,烟叶生产抗御风险能力有限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在没有获取充分的农村社会就业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为保障的前提下,农民不可能把土地进行市场交换[1];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习惯于种地养活自己,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生活依靠;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收入无所谓,宁可抛荒闲置,也不肯把承包地转让给别人种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规范,流转双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烟叶生产常受到多种灾害的威胁,主要有龙卷风、冰雹、洪涝、干旱、冻害等,特别是洪涝灾害,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一旦烟农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种烟大户有可能倾家荡产。

1.4烟叶生产用工缺失,从烟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部分烟农放弃种烟而转投其他产业;加之烟叶生产过程环节多,技术复杂,移栽、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打顶抹芽、采收、烘烤、分级、交售等诸多环节,用工量较大,导致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宁愿在外务工,也不愿呆在农村从事烟叶生产。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以高素质的烟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为支撑,以新型烟叶生产种植农户为基础,实现人才资源、人力基础和现代技术、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目前无论是生产经营管理队伍,还是烟叶生产直接操作者,都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思路与目标

2.1内容

主要是建设4个现代烟草农业园区,即南岸片(含南岸、南树)、兴田片(含兴田、枫坡、黄土、西郊)、城村片(含城村、大渚)和汀浒片(含汀浒、汀前、双西、虹桥)4个园区,用2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建设园区化的沟、渠、路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的烤房基地、育苗基地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同时在汀浒园区新建汀浒烟草站,方便汀浒片区烟农售烟。

2.2基本思路

一是整体规划布局配套管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按照“园区化建设,单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标准化配套”的原则,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园区为整体建设规划,配套相应的软硬设施,力争建设成一个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产力发达、理念先进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二是大力推行机械化生产,切实减轻烟农劳动强度。按照“烟农自主购买、村委会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烟农机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将村民自愿挂牌流转与村委会主动协调流转相结合,实现土地的有序有偿流转,达到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四是实行单元化管理,提高园区整体生产水平。园区将烟农分成若干个生产单元,单元内实行生产互助,协同管理,双向考核,捆绑奖励,促进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五是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现减工增效及专业化分工。通过建立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探索服务机制,逐步实现专业化分工及减工增效。六是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2]。应用先进科技,实行精确农业及生产动态监控,实现生产信息化管理。七是建立生产保障机制,实现产业稳定发展。通过建立烟农养老保险机制,解决烟农生产后顾之忧,稳定烟农队伍,实现产业稳定发展。八是建立烟农文化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建立园区烟农文化站,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3目标

拥有完善的烟基设施,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实现规模化种植,户均种植规模达1hm2以上;宜耕区域机械化作业面积达90%以上,生产用工减少150个/hm2以上;生产经营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育苗、冬翻、整畦、烘烤、分级、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实现专业化服务;商品化供苗率、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专业化烘烤面积比例、测土施肥面积比例均达100%;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面积达80%以上;大田生产环节和烘烤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

3对策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复杂、渐进、艰苦的过程。需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扶持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激活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动力和能力。

3.1提高思想认识,关注烟农

教育干部和烟农应充分认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排除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障碍。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当作烟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展理念引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烟叶、烟区、烟农,烟草“三农”中的核心是烟农。关爱烟农,就是关爱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关爱烟农最根本的是在生产上切实做到周到服务,提高生产整体水平,让烟农称心;在处理政府、企业与烟农利益关系上,切实做到维护烟农利益,千方百计增加烟农收入,让烟农放心。

3.2加大投入和补贴力度

不断开辟新的烟草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烟农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烟草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3],继续加大烟区投入力度。政府和烟草部门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上。着眼于烟区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着眼于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对烟草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着眼于提高烟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基金的投入。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各项补贴政策,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烟叶生产补贴制度。要加大产前投入补贴力度,消除烟用物资价格上涨、请工价格提高、租田成本增加的差价;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机型和范围;增加密集式烤房新建、改建的补贴;增加烟田自然灾害风险基金[4]。对种植1.33hm2以上的大户,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保持烟农基础队伍的相对稳定。

3.3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主体虽然是广大烟农,但仅靠烟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为烟区的共同行动。政府、部门和涉农单位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烟区的辐射、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烟区的支持及城市科技、教育、交通等方面对烟农的服务。

4参考文献

[1] 徐秋萍,朱祖斌.我国烟草农业科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烟草学报,1999(3):46-49.

[2] 姜静.延安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92-95.

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物流业;思路;任务;天津;武清

中图分类号:F307.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2.009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Key Task on Logistics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 Wuqing District of Tianjin

HUANG Xue-qun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 Wuqing district.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tage,for example, the scale of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as small,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development lag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hind the market circulation system was not perfect, the logistics land restri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processing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was not smooth bin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of Wuqing National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put forward development ategy,goal,orientation,development layout and key task on logistics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 Wuqing district.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strategy;task;Tianjin;Wuqing district

天津市武清区围绕建设“京津鲜菜园”的目标,积极打造以设施农业生产聚集区、特色产业带动片、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高效设施农业景观带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已经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抓住机遇,结合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体系与供应链建设,是对武清农产品加工物流业提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分析

1.1 发展特点

1.1.1 企业规模 截止到2010年底,武清区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72亿元,利润3.8亿元,带动农户8.5万户。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即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天津富贵食品有限公司;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和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区内建有大沙河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环渤海绿色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均是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

全区在工商注册的蔬菜、奶牛、生猪、食用菌、花卉、淡水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0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4家,区级合作社40家。合作社资产总额1.9亿元,年加工运销农产品65万t,年销售额11亿元。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总数约1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0%。

1.1.2 农产品加工特色 武清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原料中,牛奶90%、肉类60%、粮食80%、蔬菜80%为本地产品。

全区乳制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优势及品牌竞争优势。目前有完达山、华明、哇哈哈、伊利等乳品加工企业10多家,主导产品有酸奶、酸奶饮料、花色奶、袋装鲜牛奶、超高温奶、巴氏奶等,年产值超5亿元。武原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武原”牌鲜奶和牛奶,奶源质量好,占本地总奶源的70%。

武清畜牧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畜牧业总体加工率低,工艺水平落后。现有禽畜肉类加工企业17家,饲料企业11家,主要开展生猪、牛羊肉、肉鸡分割销售,“益捷”牌绿色食品猪肉、“绿翅”牌肉鸡等已经成为区域品牌。

武清区粮食播种面积9.8万hm2,以小麦、玉米为主。从事粮棉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约20余家,带动农户达3万户。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的形式,以“猫不闻”速冻食品系列、“陈咀”鲜玉米、“西肖庄”紫薯等带动全区粮食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特色化转变。

武清区共有蔬菜加工企业20余家,年加工销售蔬菜5 000万kg以上;建有大沙河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4亿kg,带动蔬菜种植面积逾7 600 hm2;从事蔬菜生产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个,交易量1.44亿kg,带动蔬菜种植户1.5万户以上。“黑马”蔬菜、“木厂”蔬菜、“大沙河”蔬菜等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1.1.3 科技支撑 “十一五”期间,武清区加工企业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等科研院所一直重视农产品加工物流技术研发工作,取得多项科技成果,为加工物流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由天津市黑马工贸有限公司、天津市食品加工工程中心和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共同承担的“出口蔬菜微加工及流通保鲜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1],研发出天然保鲜剂、纳米保鲜膜和蔬菜微加工清洗剂各1种,制订出6种蔬菜流通保鲜工艺流程和4种蔬菜微加工流通保鲜工艺,已经进入应用阶段。由天津市黑马工贸有限公司和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共同承担的“无公害蔬菜流通保鲜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1],开发出高湿预冷保鲜和差压预冷保鲜两种保鲜设施;研制运销用Tio2纳米保鲜膜、蔬菜微加工清洗剂、植物天然保鲜剂等3种保鲜材料;制订了10种无公害蔬菜流通加工保鲜工艺流程,使西兰花保鲜30 d商品率达到96.8%。西兰花、青椒、甘蓝、胡萝卜等10种蔬菜流通保鲜15 d,平均减少损耗8.5%。

1.2 存在问题

1.2.1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较大,自主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远低于发达国家2.4∶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以鸡、猪屠宰,牛奶初级加工及饲料生产等为代表的粗放型初级加工企业占多数。农产品加工业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

1.2.2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偏低,如水果和蔬菜总量中只有10%~20%利用了低温物流,品种也仅限于一些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水果。据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产区调查分析,以蔬菜运销为例,90%以上的蔬菜用大吨位高栏车运输,保鲜方式就是棉被加塑料布,只有不到10%的运量通过冷藏车运输。没有冷链保证,一棵白菜从地里到最后上餐桌,至少要掰去1/3。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只能地产地销、季产季销,严重影响了产地农民的增收和种植积极性。

1.2.3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与武清区当前快速发展的设施农业相比,武清区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还较少,一些生产基地因为没有建立相应的产地批发市场,部分乡镇农民存在销售难题。在大型农贸市场和生产基地中间还缺乏既方便农民就近销售、又方便大型农贸市场采购的一批中小型农贸市场;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生产基地之间、产地和销售终端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农产品运输车辆散乱、规模小,缺乏统一配送的运输体系,导致了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1.2.4 农产品加工物流用地受限 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般农用地日趋紧张,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加工车间、经营场地等设施建设已明显不足,特别是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更为紧缺。在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用地、审批程序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使很多加工物流设施建设项目无法推进;在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的基地打造、仓储运输、检验检测、卖场销售、电子信息等每一环节,也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单纯靠企业承担困难较大、发展较慢,制约了武清区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发展。

1.2.5 农产品加工物流管理体制不顺 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分散、管理不集中,形不成统一合力,落实一项政策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同时,工作标准不明确、市场监管力度不大,还没有形成社会广泛关注、多方力量支持和有利于产后农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2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依托武清区及周边地区农产品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科技支撑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居民消费升级、保障食品安全的总体要求,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和具有竞争力的加工物流主体,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实施一批加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物流项目,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物流服务能力,带动农产品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2 发展定位

依托地域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创办加工销售企业,适度促进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集聚发展,解决农产品的销路和农民的增收问题。武清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应兼顾科技主导型、出口主导型和资源主导型企业[2]培育,做强乳品加工、肉类加工、粮食加工及蔬菜加工物流配送,通过壮大企业和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和物流配送能力,建成天津市农产品加工重要基地,京津地区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

2.3 发展目标

集中力量壮大加工物流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农产品加工产值和物流服务收入稳步提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争取在以下六方面实现突破。

2.3.1 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产值进一步增加,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7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65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6∶1。

2.3.2 企业规模 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达到90家,其中市级以上企业达到25家,年销售收入超6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培育发展20个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引进知名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力争认定天津市著名商标1~2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家,进入产业化体系农户达到95%。

2.3.3 物流体系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配送中心为支撑、以零售网络为保障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3]分别提高到20%,30%,36%,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2.3.4 质量安全 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建立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安全与溯源体系基本形成。全区9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三品认证、ISO9000系列认证、HACCP认证。

2.3.5 节能减排 农产品加工业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0%左右;加工业废水、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固体废气物综合利用率达9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达到0.89 t标煤·万元-1的标准。

2.3.6 重点领域 以乳品加工、肉类加工、粮食加工及蔬菜加工物流配送为重点,扶持和培植1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乳品加工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总规模达到30万t·年-1液态奶的生产能力;以扩大肉、禽、蛋加工为主,增加中西式低温肉制品、特色卤制品、软包装制品、方便型食品的生产,形成4个年销售超亿万元的畜禽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以粮油为原料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饮料饮品和各种粮油衍生品,培植2~3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扩大蔬菜冷链物流量,在全区建立10个蔬菜加工配送中心,力争培育有实力的蔬菜配送企业30家,使蔬菜产业化带动率达到90%以上。

3 发展布局

天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天津市现代物流业将形成“两带三区双环”的空间发展格局[4],武清区处于京津物流发展带上,根据现有农业资源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加工物流企业分布及未来武清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倾力打造武清农产品加工物流“一核、五区”空间发展格局。

3.1 武清新城农产品加工物流核心发展区

主要包括武清开发区及杨村、徐官屯、黄庄街、东蒲洼、下朱庄。不断提升天津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天津富贵食品有限公司、天津市华明乳品有限公司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继续引进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环渤海绿色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建立规模化、系统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实现鲜活产品从武清至京、津、唐地区1 h冷链配送。

3.2 5个农产品加工或配送企业聚集区

3.2.1 河北屯农产品加工配送聚集区 主要聚集禽类屠宰、蔬菜加工配送企业。以天津市吉杰肉制食品有限公司、天津市绿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农情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依托146.7 hm2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集蔬菜、食用菌种植、速冻保鲜、加工、销售、物流仓储为一体的鲜活农产品产业链。以天津市吉杰肉制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利用好1 000 t的冷藏库和冷冻库,继续做强肉鸡屠宰分割加工产业。

3.2.2 大孟庄农产品加工配送聚集区 以优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聚集肉鸡屠宰、乳品加工及酱卤肉制品加工企业,打造以时军、汇兴为龙头的优质鸡蛋生产链,绿翅、酉友为龙头的绿色肉鸡生产链,年加工肉鸡1 000 t,提供各类酱卤肉制品200 t。以天津市黑马工贸有限公司、绿宝产销合作社等为龙头,依托周边万亩蔬菜基地,发展出口蔬菜加工、物流和配送,打造绿色蔬菜生产链,年加工配送各种蔬菜10 000 t。

3.2.3 城关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利用京津(103)、京福(104)、京山公(铁)路环绕的交通优势,以标准化、产业化为方向,聚集生猪、肉鸡屠宰分割、肉类熟食加工、豆制品加工及饲料加工企业,做强以天津益捷养殖有限公司、天津市泰维食品工贸有限公司、天津龙泰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饲料产业链条,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年加工肉类制品3万吨。

3.2.4 石各庄—陈咀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 立足石各庄镇养殖业基础,以天津市康华肉制品有限公司、天津市武清区海林养殖场、天津鑫峰药食同源养殖有限公司等为龙头,联合生猪、奶牛、肉羊等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快无公害绿色奶畜产品产业链建设,年加工肉类制品3万t,奶制品5万t。依托陈咀2 000 hm2鲜食玉米基地,以天津市绿田食品有限公司和田园农产品产销合作社为龙头,延伸鲜食玉米及副产品产业链,除年提供真空包装鲜食玉米7 500万穗外,进一步对玉米秸秆进行加工利用,为奶牛产业和畜牧养殖业提供饲料资源。

3.2.5 大黄堡—上马台水产品物流聚集区 立足大黄堡、上马台占武清区养殖水面一半以上的资源基础和“大黄堡”牌渔业集体商标的区域影响力,以大黄堡乡水产协会、上马台镇水产协会、正跃水产有限公司武清分公司、巷明渔业生产合作社、恒远饲料渔业生产合作社等为龙头,大力发展鲜活水产品物流配送和水产饲料加工产业,培育和引进集水产品养殖、加工、销售、物流、科研于一体的水产品全产业链冷链物流企业,建设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打造武清水产品冷链物流高地,不断扩大武清水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 重点任务

4.1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企业

一是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强以奶类、蔬菜、粮食、畜禽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向加工聚集区聚集。

二是培育加工物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5],形成稳定的农产品物流链。

三是整合原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并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优化商贸批发、连锁、零售物流配送体系,使之成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骨干。

4.2 推进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条件建设

一是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加强环渤海绿色农产品物流中心、大沙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城区农产品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重点配套冷链物流设施,添置必要的物流加工及检验检测设备,增强冷链仓储配送能力,使本区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的销售额比重不断提升。

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延伸[6]。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改善产地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建设和配套果蔬贮藏、烘干、预冷、保鲜和打蜡等设施设备;建设和配套小型畜禽运输车、小型冷冻库等设施;建设和配套鲜活水产品运输车、冷冻运输车、烘干设施和小型冷库等,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

三是推进蔬菜物流中心建设[3]。配合设施农业发展,在河西务、大孟庄、大良、下伍旗、河北屯、南蔡、陈咀等镇新建或扩建宝建蔬菜物流中心、旗田蔬菜物流中心、农情蔬菜物流中心、陈咀青玉米配送中心等,配置低温保鲜储藏库、分级包装、农产品检测等服务设施,配备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试剂,促进设施蔬菜产品的尽产尽销。

四是加快肉类特别是猪肉以及水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3]。鼓励肉类和水产品分割加工企业,加强产品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肉类及水产品冷藏运输和全程监控技术,推动零售冷柜销售方式,不断优化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4.3 建立加工物流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化建设。围绕创业辅导、行业监测、网络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用管理、对外交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创建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全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数据库。依托农业、劳动、教育、乡镇企业等各类培训资源,确定一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基地。

二是加强鲜活农产品经营信息化建设。构建连锁商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认证、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等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广泛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时点销售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1],实现连锁商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培训,开展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典型示范,选择30个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大型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企业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追溯系统。

4.4 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引导和支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围绕乳品加工、肉类加工、粮食加工及蔬菜加工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多种形式打造科企对接平台,争取工业与信息、科技、农业等部门安排的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重大关键技术推广专项等项目。择优支持本区20家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进行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二是重视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开发应用。鼓励流通和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选择部分高价值的特色蔬菜、水果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重点加强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与推广[1],推进物流技术标准的应用,制订和实施各类生鲜农产品原料处理、分选加工与包装、冷却冷冻、包装标识、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

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广泛推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ISO9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6],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坚持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安全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和管理,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引导产品走向高端市场。

4.5 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培育地产品牌。重点抓好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认真做好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产品质量监测,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保障武清田水铺青萝卜、河西务蔬菜、高村西瓜、灰锅口葡萄、黄花店西红柿、上马台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质量,注册一批优质原料品牌,为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利用引进的加工企业知名有品牌,带动本地农产品品牌发展。充分利用伊利、蒙牛、光明、完达山、和平、猫不闻等驻区知名加工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原料开发和品牌延伸为核心,形成若干系列加工品牌、物流配送品牌,树立诚信服务理念,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打响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武清区统计局.天津市武清年鉴[M].天津:天津市武清区统计局,2011:502.

[2] 黄学群,李瑾,陈丽娜,等.天津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的若干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6):27-30.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EB/OL].[2010-07]. .

[4]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天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10-08]. .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11-12-05]. http:///zwgk/2011-12/19/content_2023641.htm.

第6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92-2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我市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而构建新型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植保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减轻高毒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性农药中毒事故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我们植保工作今后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

1 基本情况

吉林市常年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近950万亩,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近158万亩,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有317种之多,危害严重的有30余种;农田杂草204种,常见的有30余种;农田害鼠17种,优势鼠种为6个。年均农作物各类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了1015万亩次,防治面积达2293万亩次。同时,灾变规律也有明显的变化,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新发现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常发性病虫害居高不下,危险性病虫发展速度加快,农田鼠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周期。恶性杂草、抗性杂草以及阶段性干旱等因素造成的草荒现象也很严重,这些农业有害生物的频繁发生,对我市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农民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分散防治,无序用药或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及次数,不仅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水平差,而且还增加很多生产成本;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当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劳动强度日益突出,为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要求植保工作者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引导、扶持与管理,推进基层植保服务组织和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县级植保站为指导,以乡镇农技站和农药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为带动的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我市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水平。

2 专业化防治现状

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现有各类专业防治组织174个,其中注册组织123个,防治队员1560人,防治面积近30万亩次,占全市防治面积的1.4%。从现状看,我市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才刚刚起步,需要做大量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化防治组织及队伍。目前,我市专业化防治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植保专业化防治协会型

这是我市开展专业化防治的主要形式。其工作方式是,植保技术人员下基层开展病虫害调查及时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并指导农民进行统防统治。植保专业协会由县植保站、乡镇农业站、机械防治人员组成,由协会指导专业队,实行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将机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实行植保技术人员、专业防治队、机械防治人员分级负责,并明确三个层次的责、权,利,从而调动专业队员与农户的积极性。

2.2 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公司型

通过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采取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目前全市共成立注册股份公司型组织190家,对促进专业化防治发挥较大的引导推动作用。

2.3 农药经销专业化防治型

一些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药经销商为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生存空间,自发购置机动喷雾器,开展农药销售病虫害防治一条龙服务,收取农药费和用工费,带动农药经销,也促进自身发展。为提高农药经销商的专业素质,我们每年都开展农资营销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销商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开展专业化防治效果。

2.4 临时组建专业化防治型

许多农村出现了有几个人组成的病虫草害防治队伍,一般4-5人,最多的不超过5人,多为临时性的。一般拥有3-4台机动防治机械,属于带头人所有,实行自主管理、流动作业。经营方式为收取用工费和农药成本费,用工费一般在每亩3-4元,作业对象多为水稻病虫害、玉米化学除草等,每个队伍年防治面积在2000亩左右。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防治效果较差,甚至出现药害等严重后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防治经费短缺

近几年国家在农作物种植上,进行了良种补贴、大型机械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唯独没有病虫草害防治补贴,各级财政对病虫草害防治的投入很少,影响了防治队伍以及防治体系的建设。也由于投入不足,防治机械更新换代较慢,机动机械存有量仅450多台,而又多为前几年开展统防统治项目补助时购置的机械,时下设备严重老化,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3.2 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市植保技术人员有306人,平均每人每年要承担约3.6万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很难满足防治要求,达到防治效果。有些上级行政机关借调技术人员现象较多、时间较长,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常出现空挡。而具备本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82人,且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技术宣传、田间指导明显跟不上,很多工作无法开展下去。除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外,目前其他从事专业化防治队伍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在家多年务农的农民,年龄均在40岁以上,基本未接受过较正规系统的教育培训,仅凭多年的务农经验开展防治工作,很难满足科技含量很高的防治工作需要。

3.3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主要表现是,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同时缺乏高效施药机械,药械维修人员也少得可怜,服务体系明显滞后发展需求。

4 今后发展思路

4.1 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

进一步加大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力度,积极探索专业化防治的新模式,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植保部门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支持专业队伍发展壮大。同时加快制定出台各项管理章程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全面推进 “组织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淘汰体系”的建设。即组织体系建设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专业化防治服务网络为主,提高基层防治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责任体系建设应在主导产业中设立植保专家和专业化防治指导员,乡镇设立责任人员,并确保基层人员工资福利足额落实到位;培训体系,根据发展制订专业化防治人员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建立专业化防治人员考核机制,将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淘汰体系,对不适应岗位需要的,服务对象不满意的人员进行及时通报或调整。

4.2 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有科技支撑,又要有资金保障。一方面要保障植保测报经费,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应积极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改善植保机械,增加植保机械的拥有量,实行项目带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不断发展壮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4.3 加强专业队人才培养和培训

加强对专业化防治队人员的培训,植保部门要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对每位专业机械防治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在上岗工作前对本区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常发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等进行培训,提高专业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果。

4.4 进一步提高认识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县委关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以加速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小康建设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实施制造强镇、开放兴镇、创新活镇、生态立镇、乡村振兴五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越和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

二、发展目标

围绕专用汽车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迈进,力争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承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步考虑“十四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一个跨越、三个领先、五个显著增强”,即: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全省强镇地位初步彰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生态宜居绿色发展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显著增强、民生福祉及幸福指数显著增强。

三、“十四五”时期战略重点

一是全力攻坚“双招双引”。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抢抓肺炎疫情之后政策、产业、扩大有效投资等领域的潜在机遇,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全国500强龙头企业,依靠专用汽车展览会等平台,举办全国性行业论坛,谋划一批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扶持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项目,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招大引强”加快全镇专用汽车主导产业创新步伐;扎实开展零地招商,通过零土地技改,持续开展低小散企业的腾笼等措施,招引见效快、效益好、贡献大的“大好高”“小而美”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企业内生力,以外部企业的技术及资金优势帮助我镇传统企业提升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制定产业平台发展政策,推动全镇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全盘谋划重大工程项目。以精密化、专用化、智能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专用汽车产业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谋划、储备一批对全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十四五”项目库;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上级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全镇规划;规划建设汽车工程学院,着力培养专用汽车产业所需人才;积极向上争取高速公路在布局并设立出口;加快推进曙岳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天辰铝合金钢圈智能制造项目、科贝尔共享涂装项目、天鸿高科技智能化罐车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国()商用二手车出口项目规划建设,争取早日投产;主动作为帮助骏宇EBS汽车制动系统生产项目、通泰履带式自卸车生产项目、安途环卫装备生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探索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新基建”项目探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三是全速开展企业育大培强。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构建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工业企业格局。认定一批领军型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投融资、工业(商业)用地、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给予重大支持,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上市,力争到2025年,全镇范围内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家以上;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创新型人才、具备行业开拓能力的企业为重点,认定一批高成长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助推企业井喷式、裂变式增长;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专用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依托德国、迪拜等国际汽车展会,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跨境贸易,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同时,深入开展传统产业“智造”工程,引导企业加速开展机器人换人行动,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速推进一批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企业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在企业项目审批上下狠功夫,促使企业自觉淘汰落后生产线,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安全、环保和用工荒的现象。

四是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期间,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精、准、细、实”上下功夫,下足绣花功夫,强化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即时帮扶工作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第8篇

(一)“十四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十四五”期间,北海市紧紧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深度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北部湾湾区一体化等重大机遇,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顺应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新趋势,适应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的新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按照产业树全景图,加快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动林纸与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石油化工转型发展,推动临港新材料升级发展,依托信义玻璃建设玻璃产业园,推动临港新材料产业园绿色发展和科技升级。

(2)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国家海洋四所、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桂台(北海)农渔业合作双创园等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3)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生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8个领域的高端服务业,加快建成6个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依托海洋生物产业基础和自然生态条件,构建健康休闲服务产业体系,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国内医疗旅游服务中心。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承接布局,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好北海城区、廉州湾新城、铁山港工业区、海洋产业科技园等载体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工程,为自治区和北海市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载体和平台,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

(5)稳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让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推进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落户城镇。推动居住证制度全覆盖,率先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构建全面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北海县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服务平台。完成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加快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整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土地流转或股份合作方式,建立股份合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7)以融合共享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以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培育和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长寿养生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持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示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

(二)北海市“十三五”期间产业布局及重点产业企业运行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情况,“十四五”期间拟重点发展的行业和区域,拟实施的重点项目和工程。

“十三五”时期,北海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依托产业园区载体,持续发力抓招商、抓项目、抓环境、抓产业,以招商聚产业,以项目促投资,以环境聚人才,以产业促发展。在全区率先绘制完成7大“产业树”全景图,打造“产业树”信息化升级版,按图索骥精准招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为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格局更加明晰,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引进、开工和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到2019年,北海的三大主导产业全年合计贡献产值占全市产值的75.4%。我们坚持走差异化、高端化发展路子,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打造“六区一城”新经济承载平台,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成为最大的自治区级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京东云、新浪天下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等266家企业纷纷入驻,6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建成,新经济发展在全区异军突起。北海市“双百”产业项目共39个,总投资5607亿元,预计达产后总产值8464亿元。其中,已列入自治区“双百”产业项目20个;申报待批自治区“双百”产业项目13个;自治区落户北海的“双百”产业项目3个;正在洽谈的“双百”产业项目3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会使北海经济总量至少翻一番,北海的项目多、投资大、业态新、速度快、后劲足,形成了磅礴前行的发展态势。

未来的“十四五”,我们将持续保持招商引资热度,千方百计推进产业项目,努力奏响产业高质量发展“三重奏”,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集群新格局,走出一条北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做大做强临港大工业。加快铁山港组团开放开发,促进临港产业要素集聚,尽快形成石油化工、新材料、硅科技、林纸四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千亿元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区组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推动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快建设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城,进一步完善6个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配套功能,聚集一批符合北海城市发展方向的先进产业和高端人才,发展壮大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广西金融最活跃的城市和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打造北海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北海市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建、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的计划考虑。

我市共计22个镇,星岛湖、涠洲镇等17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建成,建设配套管网总长约43公里,银滩镇、平阳镇、侨港镇、兴港镇、廉州镇等5个镇根据实际情况污水已接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我市污水管网基本配套齐全,“十三五”新建设的有红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合浦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铁山港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铁山港区污水处理厂、铁山港工业区污水管网工程、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大冠沙污水处理厂项目等。

中心城现状建有污水处理厂 2 座,即红坎污水处理厂和大冠沙污水处理厂。红坎污水厂现状处理规模为 20万立方米/日,用地面积10.3公顷,工艺为二级处理,尾水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一级 B 标准后深海排放。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国家节能减排标准要求,北海市红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2017 年10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31日完成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处理后尾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 2002)中的一级 A 标准,通过海洋放流管深海排放。大冠沙污水处理厂位于金海岸大道交洛水大道西北角,一期规模 2.0 万立方米/日。北海市大冠沙排污区深海排放管及配套管网工程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处于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根据最新统计,北海市主城区已建污水泵站 14 座,末端泵站6座(外沙、地角、贵州路、四川南路、广东南路、大墩海),总设计规模44.3万 m3/d,现状平均总流量18.69 万m3/d。

第9篇

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常态化、频繁化,再加上英语的通用性特征,在国际商务贸易交流互动过程中,要求相关翻译工作人员具备能够的准确翻译英文、灵活运用英语知识查找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多种素质能力。各地高校农业英语相关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增添更多助益。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三、以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