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与课题的区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

第1篇

教研是指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微观的分析、研究,这种教研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研究,所研究的内容直接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成果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因此,它是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科研则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研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新的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研究者将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知识。因此,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活动,其成果直接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未来服务。

1 教研和科研的区别

1.1 研究的范围不同

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它不仅要进行宏观的研究,还要进行微观的研究;不仅要进行理论的研究,还要进行实践的研究;不仅要进行教育的内部研究问题,还要进行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还要进行国际间的教育比较;不仅要研究教育的现状,还要研究教育的历史,预测和规划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它包括了教研。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它只是教育科研的一个方面。

1.2 研究的要求不同

教育科研要求有较严密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教育科研要把握教育现象的内部、外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的本质,探求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科学精神,运用严格的科学方法。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教学研究经常以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为基础,所依据的材料没有教育科学研究那样严密。同时,由于在研究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就不一定都能揭示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

1.3 研究的过程不同

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课题的确立、立项、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实验研究、做出科学的结论、填写课题实验研究案卷、撰写研究实验报告、编撰专题论文或专著、组织成果鉴定,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检验等过程。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则不需要这样严密的系统的进行。

1.4 研究的周期不同

教育科研一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各类课题研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性课题,常常需要2~3年或5年研究时间;重点课题一般需要3~5年研究时间;重大课题一般需要5~10年或10年以上的研究时间。因而,教育科研存在着研究周期较长、形成研究成果较慢、研究手段多样、研究方法多元的特点;而一般的教研则不同。

1.5 研究的成果价值不同

教育科研的成果必须具有规律性和创造性,它必须是从个别的偶然的表面中获得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是反映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的知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一般教研的成果则有地区性和单位性的特征,具有教师本人的特征,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其普遍性和应用价值因之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主要是对某些教学规律的具体运作,不一定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教学研究是实用性教育研究活动,而教育科研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

2 教研和科研的联系

教研和科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相同的

教研和科研都是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观察、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2.2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指导和帮助教研提高研究水平

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所以,它是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是教育科研的载体和依托,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经验基础。教研为教育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又需要科研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具有应用价值。

2.3教研扩大了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

推广普及科研的成果是教研的任务,即使是最好的科研成果,它也只有潜在的价值,要使这一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必须依赖教研。

2.4科研工作促进教研工作的提高

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才会对教育实践中的事物、现象理解得更深。同时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为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

第2篇

第一节 逻辑方法一.归纳法 P26(一) 归纳法的概念 (二) 归纳法的类型 1. 完全归纳法 2. 简单枚举法 3. 科学归纳法 二.演绎法 P29

(一) 演绎法的主要形式 (二) 演绎的条件

(三) 演绎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三.类比法 P32 (一) 类比的模式 (二) 类比的特点 (三) 类比的类型 (四) 类比的程序 (五) 类比的作用 (六) 类比的局限 四.其他逻辑方法 P36 (一) 分析与综合 (二) 抽象与具体

第二节 经验方法一.观察P39 二.实验P42 三.测量P48 四.统计P49

第三节 数理方法 一.数学方法 P52 二.模拟实验 P56三.理想化方法 P58 四.科学假说 P62

三 现代科研方法

第一节 系统论

一.系统论的出现及其意义 P68 二.系统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P69 (一) 系统的概念 (二) 系统的特征 1. 集合性 2. 相关性 3. 层次性

4. 整体性和系统功能 5. 环境制约性 6. 动态性 7. 目的性

(三) 系统的分类 三.系统方法 P71

(一) 系统方法的特点 P71 (二) 系统方法的原则 P73 (三) 系统方法的程序 P74 (四) 系统方法的作用 P75 四.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第二节 控制论 P76

一.控制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二.控制系统

三.控制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第三节 信息论 P80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点 三.信息技术革命 四.信息反馈方式 五.信息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节 “新三论”简介 P83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协同学理论 三.突变理论

四 科研选题

第一节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P87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结论及分类 二.科研选题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科研选题的来源 P90

第三节 科研选题的原则 P95

一.需求性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五.优势性原则 六.发展性原则 七.经济性原则 八.效益原则 九.学术价值原则

十.远近发展相结合原则 第四节 科研选题策略及方法 P100 一.科研选题策略

(一) 选题的价值取向 (二) 课题调研要充分 (三) 选题要量力而行 二.科研选题的方法 (一) 现状调查法 (二) 历史比较法 (三) 未来预测法 (四) 系统综合法 (五) 优选决策法

第五节 科研选题的程序P103 一. 定方向 二. 定任务 三. 定课题

四. 课题名称的确定 五. 选择计划的制定

第六节 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P108

五 科研文献搜集和整理

第一节 科研文献概述 P111 一.科研资料及其类型 二.科研文献的概念 三.科研文献的级别 四.科研文献的种类 (一) 专业书籍 (二) 期刊论文 (三) 学位论文 (四) 会议论文 (五) 标准文献 (六) 专利文献 (七) 科技报告 (八) 政府出版物

五.查阅文献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搜集文献基本知识与技巧 P119 一.根据查阅目的明确查阅方向 二.利用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 三.利用文献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四.利用互联网搜集文献资料 五.利用其它渠道搜集文献资料 六.搜集文献资料主要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文献检索途径 P127 一.按外部特征的途径 1. 提名途径 2. 著者途径 3. 机构途径 4. 代码途径 5. 引文途径

6. 信息源类型途径 二.按内容特征的途径 1. 分类途径 2. 主题词途径 3. 关键词途径

三.检索途径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文献检索步骤 P134 一.课题主题分析

二.选择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 三.选择检索途径 四.制定检索表达方式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 课题选择

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课题研究时,有以下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第一,有的美术教师长期任教美术学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于是就认为搞美术学科的课题研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出个题目就可以搞研究。

第二,有的美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平时执教美术课之余,更热衷于美术创作,对学科课题研究不太关心,一旦要搞课题研究,随意杜撰个题目,便自以为是地搞起研究来。

第三,中小学教学工作繁忙,个别美术教师为了赶一年一度的评职称之急需搞突击,匆忙之中借来课题资料,挑灯夜战寻课题。为了求快,有的甚至参考其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出个类似的题目,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第一类教师虽然熟悉美术学科的日常教学,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美术课题研究有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日常教学经验的罗列和粗浅的专业知识,课题研究很可能变成教学经验的串联和总结。第二类教师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难以找准问题,更由于缺少课题研究兴趣,很难静下心来研究课题,所选课题往往大而空,不知扬长避短。第三类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单凭资料浮光掠影地选择课题,中途往往难以为继,即使东拼西凑勉强结题,也无实质性的研究新意,脱离了美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特性与类型

1.课题研究的特性

美术教育学科课题研究是运用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活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置身于基础教育的大背景,探索的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因而是一项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基础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它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1)它是属于基础教育的分支研究之一,其发生的对象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2)它是属于一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研究。探索与解决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美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这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学科研究课题时的基本立足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今天的课题研究往往是在前人美术教育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或他人理论方法资料的借鉴,而且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不是日常美术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论文的撰写。它是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艺术教育科研活动。一项美术课题研究的结束,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揭示出基础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探索、创造精神。在实践某项课题研究时,无论是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践的操作及成果的验证和评价等,都离不开研究者敏锐的课题构思、新颖的方案设计、创新的实验求证、艺术教学规律的探索揭示等等。可以说,没有创造性也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动力和意义。

2.课题研究的类型

美术类课题与其他学科的课题在申报时其类型上没有较大区别,主要分基础性课题研究和应用性课题研究两大类。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关环节。

第一类:基础性课题研究。

着重美术(艺术)教育的现象、教育过程中的规律问题以及美术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艺术教育理念的探索等基础理论性的实验研究。它又可根据课题对美术教育理论深入与突破的不同程度而分为若干等级。一般而言,三级课题涉及范围较小,研究也相对容易一些,初涉课题研究的美术教师可先选择。

第二类:应用性课题研究。

它是指运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应用途径的研究课题。它通过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际相结合,研究试图改造或改变美术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应用规律,达到深化美术教育学科改革的目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也根据所选内容涉及应用范围的大小和应用价值的多寡而分列不同的级别。

二、课题选择的策略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艺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美术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美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最后能够申报成功的并不多。之所以落选,选题缺乏策略考虑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1.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本学科、本专业一定的理论根基,同时需要较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支撑,两者互补,当然不同的课题也各有侧重。尚缺乏理论研究而有实践经验者不妨侧重于应用性类型的课题选择;缺少经验者,一般不适宜选择研究面广、题大、内在环节复杂的课题,而选择从子课题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开展重大教学课题的研究。新教师缺少教学积累,课题研究容易“空对空”,搞研究除了邀请老教师参与外,选择相对面小、容易上手的美术学科的局部研究不失为明智之举。

2.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适应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开展美术学科课题研究是为了满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就个人来说,也是发展自己的教育职业研究能力的需要。要成功选择课题的内容,就需要研究者审时度势,根据当前国家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省市教育界某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做出自己的学科课题研究选择和计划,也可以根据上级科研部门每年下发的课题指南选择有关内容展开课题设计。

除了参与选择国家和省市重大课题之外,美术教师更多的是要根据需要,考虑选择当地县、区、校级的研究课题。研究要密切结合当地教育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服务于当地的艺术教育和经济文化建设。

第4篇

关键词:科研企业 科技专项资金 账务处理

CSKS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始建于1956年,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研究的重点专业技术研究院,具有专业配套齐全、实验设备先进、工程配套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影响面广等特点,在我国金属矿床开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7月研究院列入全国242家改制科研院所,单位性质由原来的科学事业单位转制为科研企业,按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准则由原来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转为企业会计准则。体制转变的十多年来,研究院除自身正常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外,仍然承担大量的国家公益性、社会性课题研究,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等。各项国家课题经费的管理核算即“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核算成为研究院财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科技专项资金”核算的特殊性

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和219号)。“科技专项资金”核算的国家课题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按上述管理办法,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经费来源、经费管理、经费结题审计的特殊性都决定了“科技专项资金”与企业一般资产、负债类科目核算的不同,“科技专项资金”财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还需严格遵照执行上述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二、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方法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之前,研究院对“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如下:

(一)收到科技专项资金项目拨款时,按拨款的种类、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借: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

(二)经费使用时形成资产部分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

科技专项资金购置的设备不计提折旧,按设备原值一次性计入专项应付款,增加企业资本公积,不影响企业当期利润。

(三)经费使用时不形成资产部分,即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按项目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四)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资金结余需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银行存款科目

如不需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方法

2009年研究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科技专项资金的核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企业收到的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列入政府补助范畴核算。企业从政府部门取得的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政府补助时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进行会计处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将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企业将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如果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按照准则的上述规定,研究院在收到科技专项资金项目拨款时,按拨款的种类、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在成本类科目增加“研发支出--××项目--××费用”,归集各课题的明细支出,月末将“研发支出”余额结转至相关费用科目,

借:相关费用科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用

并将递延收益按相应金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借: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贷:营业外收入

形成资产部分,购入或工程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每月按该固定资产应提折旧

借: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贷:累计折旧

四、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下账务处理的区别与思考

(一)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区别

1、经费管理科目由“专项应付款”改为“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月末按当月发生费用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确认当期收益;

2、增加研发支出科目作为经费明细支出过渡性归集科目,严格控制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3、形成资产部分账务处理发生较大变化,以往的核算办法中,所购设备原值一次性计入专项应付款,同时增加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此类设备不计提折旧,不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新准则中设备费在所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二)按新准则核算不可避免的出现以下问题

在“研发支出―设备费”科目中确认的设备费是该课题所购设备的累计折旧金额,而非设备原值。该课题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单独填写课题设备备查簿,方便日后计提折旧与查账。因设备使用寿命与课题周期始终存在年限不一致的情况,在课题结题审计时,出现 “研发支出―设备费”归集的金额与课题预算金额不一致情况,且课题结题时, 课题仍有余额,实为尚未计提的折旧金额。这样对研究院科技专项课题结题造成很大的不便。

(三)思考与启示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对科技专项资金中的设备费做如下账务处理:

科技专项课题按课题预算进度购置设备时,按设备原值

借: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固定资产--××项目

贷:相关科目

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该类固定资产每月计提折旧时

借:相关费用科目

贷:累计折旧

借: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第5篇

关键词:项目资金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 运行 管理

一、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掌握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依照相关规定,若对某官方课题申报成功,则配套资金会按照1:1的比例拨付。虽然对于经费的获取,不同单位会有不同的比例,但总体经费数目仍旧可观。若是完全依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则资金管理上不存在漏洞。但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上,却有一定的难度存在。我们对合理性与真实性,可做如下理解:既报销凭证是否真实、可信,凭证背后的事件是否是研究此课题的需要。而关于课题的合理性上,许多课题负责人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项目资金。

(二)无法控制资金管理中的关系性

在课题研究领域,很多人思想中的人情观一直在作孽。在各个环节中,包括结题、中间验收和开题方面,都有一定的人情因素存在,这已经成为此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所以,为了使资金项目课题研究得到保障,有时会受到附加成本的侵蚀,浪费现象在所难免。有别于第一方面的问题,在这点上由于各方利益达成了默契,所以控制起来更加有难度。目前针对这一类问题,报刊和网络上,都有各种评论,但只是从舆论方面加以批评,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所以使监管更多的流于形式。

二、项目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在新时期对项目资金管理原则进行探讨,其宗旨是为了构建一种内在的具体管理模式。区别于管理技术,项目资金管理重点是对项目资金优化的价值取向进行关注。

(一)资金申报原则

由于在实施过程中,课题项目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所以在课题申报书中,应注明这一特点。同时由于一些自然科学课题项目,还需要外单位的配合和协助才能共同完成。所以,为了保证资金项目管理有序、正常的运营,需根据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的申报,并对阶段性成果,建立针对性的评审机制,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提升,并以此为基础,对资金拨付做出预算。建立这种评审机制,会使资金管理的高效性进一步提升。

(二)跟踪审核原则

受成果实现的不确定性和课题研究的专业性影响,在现实中无法真正实现跟踪审核。但却可以将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研究时间和研究阶段作为单元,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调查和审核工作。

(三)专项报销原则

有些项目资金的使用,都是进行实报实销,所以应依据专项原则进行报销凭证的确认。如设备购置费、差旅费、材料费等等,在对发票进行审核的时候,应坚持专项报销原则,严格进行审核。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审核的难点在于经费数额的和理性和真实性。

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

从优化项目资金管理的可行性上分析,以上问题是受我国当前社会生态的影响。所以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新时期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的运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声誉约束机制

若某人因为声誉问题在相对封闭的空间范围内出现了瑕疵,则会在短时期内在本行业中迅速传递这种负面信息。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在这个行业内,此人会由于声誉问题而制约了发展和合作的空间,这样在该行业内就无立足之地。目前学术打假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是声誉约束机制所带来的作用。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空间就相对封闭。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才能在此环境下,将声誉约束机制建立起来,而针对项目资金管理,可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将课题组经费的使用情况公布出来。以同行们的舆论监督为制约条件,进而形成一种牢固的声誉约束机制。具体来讲,是阶段性的将项目资金数额、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公布于单位的网站之上。

(二)下放部分资金权限

目前“马太效应”在学术界也普遍存在,而关于课题经费的获取能力,则是其存在的重要原因。尽管资金是对科研项目的支撑和保障,但一些项目负责人却为了一己之私而中饱私囊。针对此类问题,应建立课题成员间的监督机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项目资金划拨到课题核算上,由小组成员共同管理。依据和严格执行专项报销制度、跟踪制度和资金申报制度,在课题组内部,实施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通过由课题组集体管理部分项目资金,在小范围内实现一定的监督效应。

(三)确保资金安全、严格预算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就是预算资金的使用,这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和财务监督的重点。为了顺利开展单位的各项事宜,财务人员应遵循“量入为出、突出重点、优先保障”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对预算进行编报。在落实预算收入之后,在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力度,对经费开支进度及时进行掌握和了解。

四、结束语

本文重点论述了在新时期如何确保项目资金运行,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为了推动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行,对资金使用进行优化。在不违背财务规定的基础上,将部分项目资金进行下放,同时引入声誉约束机制。既将课题组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开,建立一种长效监督机制和内部统筹安排制度。项目资金的正常运行,需要管理者和相关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本文的研究,旨在对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专业培训常态化,促进团队发展

教科室针对师支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一是专题培训。一方面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专题培训,同时还邀请省市级专家及同行送培到园,让培训活动全覆盖。二是随机培训。学术带头人对课题申报立项材料进行指导;园长开题论证会安排专人进行具体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辅导;骨干教师平时调研督查时,对课题研究过程性操作及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讲解;领导专家结题验收时,对课题如何滚动式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形成了一个园长亲自带班、骨干教师率行、青年教师参与的科研团队。

二、课堂研究常态化,提升科研能力

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以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行为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教育科研常态化才能使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九五”期间以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园申报了《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苏州市级课题;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园申报了《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和《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苏州市级课题;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园申报了《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苏州市级课题;为了促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园申报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研究》昆山市级课题,等等。由此,我园一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来解决,而且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教育教学与科研水融、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三、课题结构常态化,助推专业成长

学校课题都是大课题,具有宏观性、导向性和前瞻性,需要有微型课题做支撑。我园的课题研究有三个层次,学校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或几个人结合进行研究的微型课题。学校课题具有树状和网络状的分布,如《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为学校课题。分解到教研组,就有《绘本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运用与研究》《绘本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等两个课题组子课题。而《绘本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的子课题下,又有《绘本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绘本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等众多微型课题。学校通过大力推进微型课题研究,夯实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基础,使课题研究深深扎根于全体教师之中,扎根于全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根深叶茂,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有序、健康地发展。

四、成果交流常态化,收获丰硕成果

不断学习充电是助推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每学年我们开展“好经验来分享”活动,老师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微型课题撰写的论文与全园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展开思维的碰撞。研讨活动激发了教师进一步探索研究的内驱力,有效地点燃了全园教师自主研究的热情。

注重课题的过程管理及成果推广,是科研扎实开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园不仅注重课题的立项工作,更关注课题的实施过程和成果推广。围绕我园的“十二五”课题《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开展了新一轮的以绘本阅读为主题的特色教学研讨活动,并根据课堂实录与执教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反思。使课题成果得以共享和推广,从而也使教师们体验到成功感,增强投身教科研的信心。

品味好孩子的教科研,每一个课题都扎扎实实地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艰辛与欣喜相随。在常态化的教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还常常困惑于:教学、教研、科研这三个内容如何区分及协调,由此我们尝试着做了以下工作:

1.明确教科研工作要求,分层并进

我园对参加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的要求是:按照教学常规要求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胜任教师职业;在师傅的引领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参与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科研的方法,体验从事科研的乐趣,培养从事科研的兴趣,培养素质全面的合格教师。学校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的要求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脱颖而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反思,丰富教学经验;主持微型课题的研究,参与大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的能力,培养学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特色,辅导徒弟,搞好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主动组织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起引领示范作用;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进而著书立说,造就学者型教师。

2.消除教科研工作恐惧感,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注重消除教师对搞科研工作的恐惧感,让我们教师不再把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而不敢问津。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为科研而科研,那样只会徒劳无益;不能急躁冒进,那样欲速则不达;不能急功近利,那样就失去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本旨,偏离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向。只能是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3.定位教科研工作方向,齐头共进

第7篇

【关键词】课题制 科研管理 政策

一、课题制科研管理政策的概述

1、课题制产生的背景

在对传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中,我国曾尝试了诸如基金制、合同制、同行评议制度等措施;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于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基本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课题制应运而生。

2、政策解读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和规定的立项程序确立课题,并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科技部有关管理部门确立了管理三要素以保障课题制的实施,即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有效的财务监督。

3、特征

课题制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课题制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课题申请部分引入招投标机制,并按照招投标方式管理;课题组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可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线,自主聘用课题组成员;课题实行合同制管理。

(2)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课题责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过去课题负责人只能是法人。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同时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有些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自然人作为课题责任人是很合适的,这样自然人在法律上有了明确的地位,责权利是统一的。

(3)完善的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坚持以专家评议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为主体。专家评议与政府决策相结合,强调最终的决策权在政府部门,但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专家可以是我们请来评议的专家,也可以请中介机构来进行评估,中介机构组织评估的时候,也是依赖专家的意见。

(4)参与课题管理与课题研究各方的责权明确。课题制体现了参与课题各个主体方(发包方――资助主体和相关管理机构、承包方――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及协助者)之间的自主、平等关系和责权利基本统一的原则。课题制实行合同管理,课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成为规范各方行为及权责关系的法律依据。管理各方公开办事程序,特别是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5)严格的经费预算与使用管理制度。依据课题规模,将经费资助方式分为成本补偿式和全额补助式(如863计划)及全额补助式(如973计划)等,资助金额一经确定,不能调整。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对课题中期检查、审核,并依据审核结果进行下一阶段拨款,解决了课题研究经费与课题进度脱节问题,使课题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一致,这是课题制管理在实践中的重大突破。课题制科研管理模式把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经费使用范围与其预算相一致。

(6)课题验收、资产管理规范。课题验收中技术成果验收、资产验收和固定资产的验收要同步进行,有的课题验收完了,但财务账还没有结,很多课题到把经费花完才结账,很不规范。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依托单位。在课题制中提出用课题经费购置资产是国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归依托单位。资产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使用权和将来的经营权归单位之后,实际上资产是视同单位所有。但由于明确了所有权是国有的,有的企业改制、上市时应如何处理,还需要研究。

(7)加强了课题成果,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课题制实施后,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到空前高度,成为科技部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之一,这有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总量的增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国家、依托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合法权益。

(8)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2001年,国家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实施后,又于2002年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使得课题监督工作能做到独立、公平、客观、及时,并且又不干扰和干预课题的实施,同时实行了重大课题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专家信用记录制度,这些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行课题制管理,需要对科研计划从立项到业务管理、经费管理、资产与成果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加以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难点与问题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固然比传统的行政化科研组织模式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甚至问题。完善课题制不能仅看其优点而忽视其问题。根据对国内外课题制管理制度的了解,我们发现课题制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矛盾与问题。

1、课题招投标申请方式有待完善

课题制的实施明确了课题(项目)的确立采用评估评审制度,有条件的采用招投标方法,使课题的立项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提高了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但投标过程中准备的材料过于复杂,涉及的中间环节多,耗费精力极大。这类课题适宜较大的工程化、产业化项目,对于研发类项目应保持合适的比例。

2、课题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立项课题需编制经费预算书,其预算内容不全面,过于笼统、随意,支出项也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和估算,预算内容没有反应出课题的实际需求;预算和支出不对称,不合理支出普遍存在。课题制管理原则的核心是经费管理,而经费管理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按《规定》课题制允许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的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列入支出预算,这与以往的科研项目预算有明显的差别:人员费用可以作为科研成本直接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充分体现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托单位课题服务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可作为间接费用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因此,只有在立项时准确地做好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者和项目依托单位的利益。但目前在申报项目做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时,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出课题所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课题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实行课题制能极大地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潜能。课题制的实施,要求全国乃至各个科研院所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与之相配套。但是目前不少地方还沿袭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实行院、所、室多级管理。研究所是由法人资格的所长负责的独立科研机构,存在多级行政领导与课题负责人之间的协调问题。难免造成课题责任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课题组主持人在人才使用、招聘自主性较弱。科技人员流动受到户口、住房、职称、职务、考核、收入、家庭等条件限制,使得在进行动态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系统成本大大增加,甚至受阻。目前,不少科研机构开放程度依然不高。课题组织管理和运行受到各种行政干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课题制由于参与者众多有投资人、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管理程序复杂整个过程包括从申请、资质审查、评审立项、经费拨付、研究展开、结项评审、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客观上存在着监管困难、成果质量难以稳定预期等实际。正是由于课题制有上述特点,使一部分缺乏职业道德、企图以投机方式谋取私利者有机可乘。一段时期以来,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如资历的弄虚作假,研究中的剽窃抄袭和粗制滥造,评审中的彻私枉法、走后门、托关系、代人设计课题等等,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引进的课题制在中国出现了异化。

5、课题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不够密切

课题制实施后,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在于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赋予课题负责人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这一方面加强了立项主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的直接联系,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淡化了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也不利于课题负责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依托单位的科技资源,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促进科研的发展,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完善课题制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

比较完善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关键配套措施之一。对国家重大课题以及科技计划项目的进展情况、财务状况、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等应建立全方位的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评估在课题立项和执行、经费使用和监督、成果管理等各环节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

在课题申报、立项过程中引人招投标制度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规范课题管理,保障课题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重大课题涉及国家安全的除外应该逐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投标制度。

3、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以及科研人员的学术信誉体系和课题担保机构的信誉体系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课题资助方依据课题组成员尤其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影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术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合同的信誉、以及科研道德等。课题资助方还有必要对课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逐步积累,以形成科研信誉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既可作为以后选择课题承担者和课题担保机构的重要参考,还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以便形成一种有序的、平等的竞争和监督机制。

4、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课题的招投标、监督、评估等方面,鼓励发挥各类中介机构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的作用,处理好科研人员包括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界面关系,促进良好的社会分工和合作体系的逐步形成,提高整个活动的效率。

5、营造良好的环境

课题制能否顺利实施,营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和科研条件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改革,逐步打破阻碍课题制实施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一个与课题制要求一致、配套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对课题制管理相关政策问题的研究[J].中国机电工业,2002(8).

[2] 戴国庆:关于课题制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4).

[3] 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2007(4).

第8篇

范县高码头镇丁大寺小学

史占龙

2012年11月1日

10月27日,我有幸在文体馆参加了由范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教育局共同组织且为期一天的《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领悟常运领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我感觉自己对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堪称收获颇丰,现将学习后的一点感想总结如下:

一、通过常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了解到了进行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我认识到教育科研不仅仅是教育家的事,更是我们普通教师的事。教师参加教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

二、通过本次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撰写学科论文。

常运领老师告诉我们,论文写作应抓住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这个选题上写深写透,这样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选题也就是选择课题,包括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这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有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在教育科研课题完成之后进行的,论文可以整个研究课题的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一致的;论文也可以以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科研课题的选择制约着论文题目的选择,选定了科研课题,也就确定了论文的题目和大致内容。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确立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教学论文,这是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们研究的教育课题。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一是教育理论问题。当然,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研究时有所侧重而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扬长避短;然后再逐渐向理论深度发展。一旦确定选题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查阅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是研究的基础,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关于教育论文,不论是选题立意、组织材料、遣词造句、谋篇构思,还是逻辑推理、层层论证、以理服人,写作过程本身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为了把自己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活动变成有形的文字表述,我们就需要反复地推敲,通过写作论证的过程,使自己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深入,更加系统化。撰写学科论文,能促使我们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本次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创作有价值的学科论文:1、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在研究和思考中有所感悟;2、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学习,我认为教学实践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经常反思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获取写作资料的有效途径。

要通过反思教学实践去收集写作资料,必须做到:

首先,要勤于学习。平时要注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便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

其次,要勇于实践和探索。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往往是善于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

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

再次,要敏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日三省吾身。”都表明思考对于学习、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思考,不能把握理论的实质;实践不思考,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经常对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反思,才会不断有所收益和创新。

第9篇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3-06

引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仅代表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与水平,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自2001年开始,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列为单独的学科申报。因此,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梳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管窥教育技术研究的取向与趋势。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量化分析与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合理化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更好更快发展建言献策。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本文最终选择并确定运用内容分析法。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明显、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分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文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与要求,将研究类目设计为立项课题数量、类别、分布和主持人四个维度共九个方面的内容。

2 内容抽样

研究样本来源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公布的历年立项数据资料,其中2002年没有申报和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因此该年度没有课题立项数据。除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外,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学科领域,也有诸多教育技术类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因此,本文将与教育技术学科有联系的立项课题全部列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10和SPSS V17.0,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获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共计395项,逐年分布情况详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联合申报的“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是研究样本中唯一的双主持人课题。对于该课题,本文在统计课题总量时按1项处理,其他维度则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0.5项处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立项课题数量与立项率

(1)立项课题数量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和学界重视。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的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2001年的106项为历史最高值,而2004年的8项则是历史最低值。整体来看,立项课题数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1-2004年的下降阶段,立项课题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2005-2007年的回暖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4年有明显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2008-2012年的攀升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7年进一步增加,一直维持在30项以上。笔者认为,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不仅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量的影响,还与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课题申报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也代表着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多寡。

(2)课题立项率

立项率是指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占当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总数的比例。自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一直处于起伏波动状态,但整体趋于平衡,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2004年5.3%的立项率为历史最低值,2006年9.6%的立项率为历史最高值,从2010年开始立项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从课题总量来看,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累计立项5384项,总立项率为7.3%。从学科分布来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14个学科,学科平均立项率为1/14,即7.1%。不难发现,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之外的八年里,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普遍高于总立项率和学科平均立项率。由此表明,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教育学科群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2 立项课题类别与主题

(1)立项课题类别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分为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和教育部规划六大类别。从2006年开始,规划办取消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的评审与资助。表2数据显示,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8项,所占比例为2.0%;国家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分别为45项和28项,对应比例为11.4%和7.1%;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课题和规划课题数量分别为181项、63项和70项,对应比例为45.8%、16.0%和17.7%。由此可见,教育部重点课题是规划办的首要资助目标和重点资助对象,其次是青年课题的资助。这表明国家不仅重视教育技术主体研究力量的巩固,还注重新生研究力量的培育。遗憾的是,教育技术类国家重点课题立项数量偏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作为教育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在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变革和发展过程中,还无法产生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革命性影响。

(2)立项课题主题

通过对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还有利于归纳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2001-2012年间获准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研究主题覆盖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学科基础理论,到网络与远程教育,再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教育教学应用,内容十分全面、丰富。表3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对网络与远程教育给予的关注最多,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相对较少的是教育信息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教育应用。究其原因,一是由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时代背景决定的,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得如火如荼;二是由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内在需求决定的,不仅教育技术学科本体理论需要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是迫在眉睫,加快教育信息化更是刻不容缓,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教学应用也是时不我待。总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突显时代特征,研究主题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问题紧密相关。

3 立项课题分布

(1)区域分布

分析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不仅能够揭示我国不同地理区划间教育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差异,还有助于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笔者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地理区划,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两者合计247项,占全国立项课题总量的62.6%;其次是华南地区的50项,所占比例为12.7%,其中广东省立项41项,贡献最大;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对应比例也相差无几。统计结果不仅准确客观地反映了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也揭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东西部之间、不同地理区划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力量极度不平衡。

(2)省市分布

2001-2012年间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省、市、自治区有30个,立项课题覆盖率为96.8%,是唯一没有获准立项课题的省区,统计结果详见表5。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省份,获准104.5项课题,占立项总课题的26.5%。处于第一集团的有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对应比例均超过7%,上述地区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区域,高校众多,整体科研实力雄厚、水平突出。处于第二集团的有吉林、湖南、湖北和天津等17个省区,立项数量为6~12项不等,所占比例均在2%左右。立项最少的则是安徽、福建和云南等八个省区,立项数量为2~4项不等,对应比例均不超过1%。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省市分布情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对教育技术的认同程度,以及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三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机构分布

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立项的机构分布情况,详见表6。统计结果表明,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2001-2012年间高等院校共获准立项课题280项,占立项课题总量的70.9%。紧随其后的是教科院、教科所、教研室等研究机构,获准44项课题,对应比例为11.1%。此外,广大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电化教育馆、继续教育中心和教育服务机构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为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市医院牛梁同志申报的“新型计算机医学考试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课题,获批200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由此可见,参与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研究主体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4 立项课题主持人

(1)隶属单位

分析课题主持人的隶属单位,可以从微观层面剖析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2001-2012年间,获准4项以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单位共有23个,数据详见表7。不难看出,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16所高等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29.5项课题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华南师范大学(28项)、南京师范大学(17项)和华东师范大学(16.5项)。同时,立项课题还集中在教育部直属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央电教馆等部门。当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和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2)核心主持人

核心主持人是指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数量较多,在教育技术领域影响较大的课题研究负责人。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普赖斯公式,可以计算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的最低立项数。依据取整原则,本文将立项2次及以上的主持人确定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共计31人。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先后主持过3项课题,其余29人主持过2项课题。分析发现,31位核心主持人均为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且大部分主持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先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先生等,由于年龄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较少主持课题,但他们的学术贡献是划时代的。

三 思考与讨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和终身教育观念的不断普及,教育技术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是,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都将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1世纪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教育技术后续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教育技术学科地位

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这不仅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还给研究人员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一方面,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认识课题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地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不断增加立项课题的数量和比重,努力提升立项课题的级别。当然,教育技术的学科地位,不仅仅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体现,更主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学术成就、贡献、影响和学界认同来体现。

2 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是《规划纲要》确立的基本国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技术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同样,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公平的课题研究机会,也需要公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统计结果显示,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过度集中于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强的高校。虽然这与学校办学层次、学科发展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等客观因素有密切联系,但是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不公平。只有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才能更好地统筹学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一是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传、帮、带”方式,一对一地对口支援西部、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课题合作方式,快速提升落后地区的科研水平;二是规划办要在保障促进教育技术均衡发展底线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基础薄弱但有发展潜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课题立项机会和科研机会。

3 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均衡

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广泛分布,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区域均衡发展。但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雄厚的财力支撑有利于促进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将进一步拉大区域间教育技术的发展差距。为了克服马太效应,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区域平衡,在名额分配上应该向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院所适度倾斜,同等条件下要对它们申报的课题优先立项资助。在优惠政策照顾的前提下,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机构更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保证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另外,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可以尝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应该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以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度降低经费支持额度。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是只缺项目不缺钱,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则是既缺项目更缺钱。

4 紧跟学科前沿,深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技术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以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本体理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面对日益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必须不断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和实践领域。在兼顾新兴研究领域和主题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现有研究领域与主题,如教育技术学科基础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等研究领域,需要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科学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