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00: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实际 严格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师肩负的重任。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开展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实施创新教育,社会、学校必须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让教师能够放下包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的教育中。同时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学生也要转变死记硬背的旧观念,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能力上来。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努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2.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外,还要在充分挖掘教材、设置新情境、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唯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对地理中许多时事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启发学生不仅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还会跨学科用历史、政治等相关知识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质疑、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课后练习时,通过布置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留给学生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这样,通过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重要元素。地理教学要想创新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创新的源泉;转变教学观念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土壤;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动力;方法的灵活多变是创新的契机。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培养;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师肩负的重任。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开展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强烈欲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互相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状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取的“情”给学生创设一种“境”。
三、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外,还要在充分挖掘教材、设置新情境、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唯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对地理中许多时事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启发学生不仅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还会跨学科用历史、政治等相关知识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质疑、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独立思考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实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这种质疑问难的精神,做到不恃书,敢于大胆质疑,知难而进,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知识的主人。
五、把握好地理教学的三大环节
环节一:学
1、地理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并真正明确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的位置、疆域和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和邻国;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多读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通过分析对比和自主学习和讨论获得知识。
2、在上新课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状况。
3、提出问题,结合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北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东半球)
高、中、低纬度划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所处纬度范围?(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五带划分界线是什么,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结合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中国在亚洲的什么部位、太平洋的什么方向?(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列举还有几个太平洋西岸的国家?展示渐进式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对比分析、合作探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智能的培养。
环节二:讲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以后,地理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尤其是知识的模糊点进行精讲,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要给予启发、诱导,对于某些抽象费解的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具和电教手段,通过直观演示,使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解时,可逐一分析以下问题:找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出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学生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当然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也就容易得出结论了。
环节三: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94-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材经过修改和编排,打破了传统的“先自然,后人文”的编排结构,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交进行编排,增加了新颖、丰富的图像和“活动”、“阅读”两个栏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要从“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不单纯强调知识点的全面性,而是注重知识的代表性、趣味性和学生的身体力行,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主动地学习。
一、图文合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根据新教材的特点,采用“图文合一”的模式,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教学《欧洲》这一章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欧洲大体形式构造图,然后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找出欧洲各大国的整体分布状况,以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大置。待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熟悉欧洲大致地图形状以后,再分析欧洲各国的自然、经济状况。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事半功倍。再如,在教学《经线和纬线、经度与纬度》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示意图,然后把示意图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理解由抽象变为直观、由难变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对比其特点和规律。
二、培养绘图习惯,让学生“会学”
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学生能加深对所绘地图中所含地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引导学生绘图和解图,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绘图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在黑板上随手绘制简略地图及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跟着一起画,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逐步养成随手画图的好习惯。这样,通过教师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指导,最终由教师的“教会”把学生导向自己的“学会”,最后达到“会学”的境地。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我采用让学生描图、绘图、图文互解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简化地图、动手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而且大部分学生能从中发现一些地理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变“阅读”为“悦读”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设有“阅读”栏目,其内容大多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此,教师可以通过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此拓展开来,促使学生由浅层阅读进入深度研读,并由此获得情感启发,提升自身素质。
1.利用“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艺术情操。在教材中,许多阅读内容与影响学生成长的各项因素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潜心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够从一点一滴的阅读中获取信息,从而积累知识,开阔眼界,进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熏陶,提升意志品格,陶冶审美情趣。如指导学生阅读《长城》《黄山》等短文,使其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与雄浑,由此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指导学生阅读《艺术之都——巴黎》的短文,使其体会到人类艺术之美,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和爱美之心。
2.利用“阅读”材料,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如利用《奇特的气候》的短文,让学生思考:短文中提到“一年四季分不清,一天四季倒分明”,体现在何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周边环境,谈谈:假设周边的环境是一天四季,环境会如何?接着,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演一天四季的具体现象,然后再说说自己的实践感受。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思维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利用“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素质教育。例如,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洪水、台风、地震、海啸不断向人们昭示其威胁性和破坏性,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鲜活例子,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应急方法。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新课改 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正因为新课改的出现,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不断显现。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以务实工作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
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二、对加强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中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2、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彼。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智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传统的教育是将书本内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通过记忆和练习题去学习,强调知识的传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1、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地理感性的认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观察形式包括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模拟制品的观察,以及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具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思考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有效学习的体现。学生通过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条理性能够自觉地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地理教学中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思维自疑问而开始,学生有了认知矛盾,才会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在疑问中建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加强学法指导,变“阅读”为“悦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我们的一举一动及其衣食住行的活动空间,无不涉及到地理科学,当我们利用地理条件和地理科学去解决问题时,越来越感觉到地理知识的迫切和重要。这就要求把提高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的地理科学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点。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我们必须实现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1 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2 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1.3 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1.4 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1.5 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6 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2.改革教法,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 应改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调整上课、作业考察、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2.2 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质疑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讲"中国行政区划"一节时,采用形象比较法将各省轮廓,运用投影仪打出各省轮廓,再打出与有关省区外形轮廓相似的各种动物形象,然后再用诗歌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用拼图游戏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对位置,用猜谜法巩固各省市名称。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激励参与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小型张),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
4.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5.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识图程序,明确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懂得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能够将书本文字论述的知识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在课堂实践的时候,我会让学生结合地图册学习,随时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第一,让学生根据《中国的地形分布图》明确学习主题,分清相关概念;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势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了解我国地势的地区变化、每一条等高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延伸方向,并且对其特征及相互关糸进行分析、比较;第三,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步得出关于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的规律: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并且气候,河流,植被以及经济发展受地形分布的影响显著。
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土高原”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这一概念不是很清晰,但是通过直观的图片,再加上生动的语言,过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学生的经历,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对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 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像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像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 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关键词:地理知识;图文信息;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指出:中学生要具备地理图像的判读和地理信息提取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图文信息处理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读图技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技巧。
1.读图名
从总体上认识图示内容,注意图名可能在图下方,也可能出现在题干中。
2.定位置
可通过经纬网大致定位,再依据图中相关信息准确定位。
3.读图例
可通过读图例,获取图中有用的信息。特别要注意图例符号的对应性,如没有图例,则需按常用图例符号,确定地理事物,如:河流、山峰等。
4.根据图中的信息,对图文信息进行处理,提取有用信息
二、图文信息转化和提取的技巧
对任何题型的图文材料,都要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转化,将隐形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将间接信息转化为直接信息,将陌生信息转化为熟悉信息。具体来说,就是熟练地掌握图文互换和图图互换技巧。
1.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信息的技巧
这类题型常用文字来描述地理情境,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将文字材料中的地理信息转化为地理图形,从而使材料中的地理信息更直观、更简单,有助于迅速而准确地解答问题。
例: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试判断上海市区的风向。
解析:这是一道无图考图的试题,需将上述文字转化为下图。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后,可以看出,上海位于北半球气旋的西北部,其风向应为东北风。
2.图图互换的技巧
在地理教学中,会经常遇到陌生的和复杂的图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图形进行处理,将陌生、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熟悉的、简单的、直观的图形,化难为易。在教学中,通常有以下几种图图互换的情况。
(1)合并地理事物型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如下图。
(2)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
就是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从而使转化后的图形变得更加直观,使图中隐含的信息得以显现。此方法常用来解决通视问题。如果过已知两点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如下图中的山顶到A可通视。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不可通视。如下图中的山顶到B不可通视。
(3)抽象图转化为熟悉图
就是将学习中不常见的、抽象的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从而大大降低试题难度。
例:(2010·全国卷Ⅰ)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下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1)题。
(1)S地的纬度 ( )
A.与M地相同 B.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低于M地
解析:上题给我们提供的图形,学生看起来很陌生,也比较抽象,无从下手。如果转化成下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D)
3.图文信息提取的技巧
有的地理试题,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的量都很大,有的信息对解题是无用的,对解题形成了干扰;有的解题信息是隐藏的,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这就要对图文信息进行处理,将隐形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将间接信息转化为直接信息,发现材料与题目之间的联系,从而正确作答。
例:(2010·全国卷Ⅰ)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解析:城市热岛效应就是指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此题中所问的热岛效应最强时间,就是要求答题者在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图中,找出城市和郊区间等温线弯曲较大,等温线比较密集的时间。(参考答案B)
三、培养学生地图处理的技巧
1.填图
中学地理填充图是为学生独立填绘的地图练习教材。学生通过完成填图练习,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绘制地图的技能。这是中学教师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一种常见的和有效的方法。
2.画图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地理教学,而多媒体的运用往往使传统的画图教学遭到削弱。画图能力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生动手画图就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再现,同时,绘图对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综合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独立绘画的地图有二分二至日的正、俯视太阳光照图,大气垂直分层图,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等压线中的风向图,三圈环流图,冷暖锋天气图,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等等。
3.拼图
就是将一幅完整的地图分割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地图,让学生动手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地图重新拼成一幅完整的地图。在学习中国政区的时候,让学生在省级行政中心轮廓图上标注简称、省会城市,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拼成一幅完整的中国政区图。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4.记图
要学好地理,记图是关键。这里所说的记图并不是简单、机械地记地图、背地图,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看位置、范围和轮廓
就某区域而言,首先要看它的大致轮廓,形状特征(比如中国的轮廓像雄鸡,陕西的轮廓像跪俑)。该区域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相邻,是临海还是地处内陆。最北和最南的大致纬度,最东端和最西端的大致经度,在头脑中形成该区域的大致空间感和方位感。
(2)看地形
看该区域有哪些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并记住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以边看图边勾画这些地形区的轮廓范围,强化记图的效果。如果是临海,还要记住所濒临的海洋名称,附近有哪些重要的岛屿、海峡、运河等等。
(3)看河流和湖泊
看该区域有哪些重要的湖泊,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本区域的河流有哪些,该河的源头和入海口的位置,结合本区域的地形、气候,分析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4)看气候
在区域气候分布图中,找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范围,并结合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分布、洋流状况,分析该区域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5)看交通、城市、资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34-01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我国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有效教学也受到了我国教育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促进地理有效学习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地理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然而,什么是有效性课堂教学,其基本特征是什么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1.1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我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实现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促进地理有效学习。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特定的课堂范畴,在特定的时间范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具体来说,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否则要实现有效教学只能是句空话;教学有效果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相吻合;教学有效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指时间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1.2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为是“有效课堂教学”。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第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第二,关注教学的实际效益。围绕“用师生的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一切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提供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里,地理教学更加注重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升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基于此,我们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强调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爱学。在课上,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2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
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而要明确“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
2.3 利用新教材的阅读材料与活动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同时,“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新教材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这种形式,不但能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能够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在中学地理教师的行列中有少部分由于对教学的重视不够或其他原因,把教学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给淡化了。主要表现为消极呆板,视教学为包袱,这样以来,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不但苦了学生,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保持积极创新的态度去进行教学。
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实践的研究者,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应该是课改下每一位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其次,开放教学思维,赋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充满创新的色彩,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愉快教学,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得到长足发展,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完善与创新。
(一)用多种方式引入,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从教学实际看,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始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地理学科中,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应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求引入方式上不拘一格,因此在进行引入时应精心设计不断修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应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创新引入,提高教学的层次性和饿逻辑性。一些教师认为,我们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很多内容安排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也是对教师“教”的一种解脱,于是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死背”,让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知识的突破口,结果不能使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用多种方式引入还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地理课”变“游戏课”
游戏课从很大程度上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生活泼的青少年,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如通过拼版游戏,让学生很快能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和全世界。在讲天气预报的符号时,符号又多又不好记,同学之间不防试一试,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认得准,让学生自己做气象预报员,天气预报,同学们各自就会发挥自身优势,去努力做得最好,这样可以在快乐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想”,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常以教师的“讲”为主,实行满堂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了,作为一位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去解答、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应该尊重没个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氛围,进行培养出学生的好学心理。这种方法一般采用“问题式”。例如:在讲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时,不是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怎样让学生去总结出这些规律呢?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出问题(1):观察南北两个半球从低纬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问题(2):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气温有什么不同?依次提出,问题(3)问题(4),让学生观察,去发现,学生不难发现:低纬区气温高些,高纬区及两极地区气温低些;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在夏冬季节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的是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去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这要求教学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重视对地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处理地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在地理情感上强调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地域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科学态度上强调把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的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质量等等。价值取向趋向于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一)让学生走进初中地理教学,避免教学中的枯燥乏味
例如:教师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根据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洪涝等,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到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让同学们知道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地理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地理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不能再停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知识和阐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的需要,反映时代的信息,又具有实用价值,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把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地理知识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