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产业与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0: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产业与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产业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影视文化;文学艺术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尽管如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将从传统习俗,影视与宗教文化,音乐艺术三个方面分别于文化产业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管理

提到习俗,就一定会想起一些我国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当然各少数民族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始终团结互助,以共同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科学典籍,特色建筑等等。我们现在处于物质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希望能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习俗文化进行规划整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也可以在红色革命老区兴办红色旅游,这样可以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利于当地的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可以开展一些民族民俗文化交流的活动,比如:兴办文化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吸收和交流,也能够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可以将这些历史悠久积累下来的文化习俗和民俗民风更好的传承下来并且创新,使这种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前几年发生的端午节之争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在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重视,更大力度的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文化的精髓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了厚重的文化的积淀我们国家才会持久的稳定和和平。传统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对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影视、宗教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

影视艺术提起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电影、电视等。说起影视艺术,它一方面是一门艺术,另一方面它也是传播其他不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影视艺术直观明了的对人们生活、思想、行动进行直观的再现,在现实社会中,影视艺术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影视的传播方式也在不停的更新,例如从黑白彩电到现在的互联网等,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推动着影视文化的繁荣。它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当然也需要加强一些文化的管理。例如:中央出台的限娱令等等这些措施也体现了影视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影视文化虽然现在高度繁荣,但也出现了令我们担忧的现象,就是高超电影技巧的表现忽视了最本真的人的真实,缺失了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影视市场的管理,认识到影视应该是反映人们的生活、再现人们的合理想象的,不应该是追求高超的画面效果和科技的炫技。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样的宗教文化反应了各地不同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宗教的出现也使人有了一定的信仰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利于人心灵的纯洁。但宗教文化里面也不免有些需要摒弃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等等,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加强宗教文化上的管理和制裁,当然宗教文化也应该提倡和发扬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产业管理就是要规范这种文化的杂乱的现象,使优秀的文化深入人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舍弃那些过时的腐朽的文化,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文化,推陈出新,去除糟粕。

三、音乐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也会随之产生一些变化,音乐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地域性。作为音乐方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人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音乐,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其次都要积极努力的宣传介绍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提高全社会、全民族对传统音乐的认识。而且,要对传统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各级文化部门和领导机关都要对传统音乐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好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国家也有几千年的音乐历史,我们需要对这些留下来的音乐文献进行挖掘、整理、研究,通过一些遗留下来的音乐文化遗物也要能够从各方面都看出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并且加以创新和发展,与时代结合。这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要认识到外来的优秀的音乐元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要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跟上时代的脚步,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天堂。

四、结束语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证明了文化产业管理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文化产业管理就是将传统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加以创新,也是对现在形成的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它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民族的繁荣富强,更有利于我们每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增强我们的责任心和凝聚力,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国家一定会长久的稳定和和谐,也能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荣幸。文化产业的管理需要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虽然现在还仅仅只处于萌芽的阶段,但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国家的文化繁荣之景很快会到来。

参考文献:

[1](英)斯道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2010

[2]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何谓文化》,2012

第2篇

关键词: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与改革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是在西方职业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早在1997年,我国就正式将其纳入高校的课程设计中,而实践教育的精神多年来也已经根植于云南艺术学院这一综合艺术院校各个专业建设中。在云南艺术学院实践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类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跨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操作自然有其特殊性。

1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基于多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往,我们发现这一专业往往定位较模糊,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贫乏,实践教学少或流于形式,更槠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不少学生学得死板,学多悟少,在工作实践中很难灵活运用到大学时学过的知识理论,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教学定位是个系统工程,与所在地域的文化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所属院校的个性特点、专业的定位和学生兴趣爱好及个人职业定位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售卖的是建立在产业结构金字塔上层的精神产品。高校所在区域及学校本身资源越鲜明有特色,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下的实践教学定位也就越明晰。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秉持要充分利用云南艺术学院综合类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要更多地挖掘合作企业的潜力来孵化文化创意人才,要培养“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人才的理念,将专业的实践教学定位于“艺术+政策+市场+管理”,在组合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

经过不断的优化改革,依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落实于以下多个环节: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周、工作室实践、假期调研、毕业实习实践。

2.1 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课的数量较多,针对艺术院校类学生多数活泼好动、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类课程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就更需要在相关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实践。

首先,在认识层面,本专业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让学生懂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方法。无论是经济类模块、管理类模块还是技能类模块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均以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为辅,具体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承担“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的专业教师应充分考虑当下网络设施便捷,在校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并不稀缺,但学生在校园中,与民族区域文化、服饰的内涵、保护与传承的矛盾等现实问题距离甚远。为避免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弱,教师利用假期带领部分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田野调研大理新华村后,课上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同学们将一手、二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就新华村民族技艺向产品转化、非遗保护的方式等内容提出自己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今后实际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其次,从运用层面来看,在美术、声乐等技能模块的相关课程上,相关教师经过多年探索,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实践内容,不刻意追求技能的精准到位,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从市场的角度来鉴赏、评价和参与到管理运作过程中去,理性制定教学方案,这类课程均安排了超过70%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例如,在学习声乐技能与欣赏课程中,全班师生共同举办的小型音乐会,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场地安排、舞台布置、设备设施管理、服装管理等整个音乐会项目的筹备者、运作者,通过亲身参与运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参与项目运作使得学习过的创意策划及项目实施、剧场管理、声乐技能与欣赏讲授等多门课程课堂的知识技能更立体化,理论知识得到了印证,让人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良好。总之,对于本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课程实践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因针对性强,又有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并且一个学期学生基本能分组合作完成若干个项目,所以实践效果相对好控制。但因此类实践还是以课堂为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对接,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与真正的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还相去较远,因此在二年级之后引入更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显得尤为重要。

2.2 大二、大三课外实践(假期市场调研、工作室实践、社会实践周)的不断优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假期市场调研和由工作室承担的专业考察、大二大三社会实践周中开展的创意竞赛和走出校园文产实践。

(1)假期市场调研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具体成果体现为选对方法,与人沟通好,将调研做好,将调研报告写好。从教学安排来看,社会调查主要突出建立更真实的认知,放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暑期进行,调查对象主要围绕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学生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和接触社会,熟悉专业服务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呈现问题的文案写作能力。几次教学计划和实践方案中对市场调研的安排和调整较好地实现了以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市场调研方法、法律法规、文化市场营销、谈判沟通等课堂知识的拓展利用有深入体验,并在拓展性开发利用的同时达到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认识。

(2)工作室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院陆续开辟了演出演艺实践演练的多媒体实验室、美术活动策划工作室、后期编辑室等;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商务管理能力、传媒的宣传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例如,ACE展览策划工作室从事美术展览的策划及实施、艺术沙龙及艺术项目实施等以艺术传播为主要目的实训及教学活动。ACE工作室以具体的美术作品展览项目为依托,采用分组合作与个性培养结合、强调动手实践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实践策划布展活动,拓展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作能力。ACE工作室到目前已承办艺术沙龙50余期,策划实施画展8次,如云南省第三届艺术家艺术管理人合作项目暨“无中生有”青年画家邀请展、“聆听记忆的声音”院庆十周年画展和Hi-story主题摄影展等展览活动等。

(3)社会实践周。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周经过多学期的摸索,严格规定落实具体学时和学分,在大三每学期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周(2周),并从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根据企业、社区等提出的合理需求,设计实践项目,努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此基础上在近两年确定了基本主题“创意创新”指导下的系列实践活动,如选择企业具体项目构思撰写“创意策划文案”,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举办校内实践周创意策划大赛、创意活动比赛,选拔推荐并奖励学生参与实践周项目的成果申报国内全国性的“挑战杯”商业策划作品竞赛,全国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大赛等,将此项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条件。例如,2014年社会实践周中产生的“黑熊移动书屋项目创意”获得中国艺术学学会第三届全国艺术管理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2015年10月社会实践周产生的“萌吉象穿越学堂”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创业大赛铜奖。

2.3 毕业实习实践

在大四毕业前的实习实践阶段,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和实践的体悟自主选择到文化产业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与当地的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出版局及演出公司、剧院剧场、电台电视台等地方有强影响力的十几家媒体和艺术商演公司某某同学在大学读书期间市场调查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于大三暑假开始进入昆明当地著名的婚庆公司实习,毕业后在婚庆企业工作了两年后,积累了从业经验,于2014年创立了“缘庆婚嫁定制”公司,企业成立以来,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充满创意、极具特色,在市场上迅速立足,并于2016年9月获世界华人婚庆产业促进会邀请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人婚礼产业颁奖盛典,在本次盛典上,“缘庆婚嫁定制”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婚礼产业品牌榜”提名并最终获奖。

3 结语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与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仍需通过对每一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新需求,不断改革实习环节,并遵循“夯实课程实践优化课外实践提升毕业实习有效性”三位一体的模式(图1)对专业特色实践教育展开新思考,致力于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新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学生有效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市场,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专业实践教育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河.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以“四个学会”为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45-47.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实践能力;文化创意

1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强劲发展,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制定了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异常猛烈,已经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9.91万个,从业人员229.44万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440亿元,而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已达25829亿元,占GDP比重已达3.82%,11年增长了7.5倍,影视、动漫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1],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扩大。而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成为了限制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2]。

从国际来看,世界各国不仅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教育做得也很好,如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 、美国的艺术管理、媒体管理、传播学等。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往往和其他学科相融合,或强调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之间的联系;或强调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之间的联系;或将旅游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融合,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就业的目的性划分得更加明确。

在我国,文化产业管理还属于新兴学科。2004年,教育部才第一次批准了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开始试点招生。而实际上,“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专业方向,靠挂在“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下面招生的现象早已经存在,而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一些院校中开设。在此后的几年里,教育部又陆续批准了一些院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总体上看,各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质,还是以培养相关管理人才为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广,对学生的市场策划、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资本运营能力和文化底蕴、创新能力、社会信息面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很高。所以,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既能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又掌握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将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活动形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传统的实践环节趋向于到企业参观、打工,实习内容零散,系统性欠缺。整个行业又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空间,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实习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建设文化产业专业实训实验室。通过投影系统、音响系统、会务系统等创造仿真模拟环境, 进行观摩影音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新闻会等真实情景的模拟,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实务。同时购置专业应用软件,通过项目策划系统及相关软件, 引导学生对专业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模拟实施策划项目和进行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营销等活动的场所,提高学生多媒体图文制作能力、资料分析分类能力。

(2)在专业方向模块主导的课程体系下,以项目引领学生参与实践。依托专业方向中的模块课程给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任务,给予其一段时间,开展文化产业市场的实际调研,丰富学生对行业不同岗位或实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为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一般来说,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优势,积极参与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协助社团进行科学管理,力求做到“学以致用”[3]。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导向,集合多方才智,寻找“校企合作”机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强与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及相关行业(如影视院线、旅行社、出版社、动漫产业园)的交流,力争让学生可以到相关的文化企业实践,观摩、参与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邀请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论坛,让学生在“工作过程”性的实践教学中早日适应真实的工作状态,明白差距,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5)举办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知识大赛等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师在总结、评价学生的策划和经营活动中,也对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还可发挥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长,组织其参加国家或市级重大文化赛事,提高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6)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试验田”。所谓创建试验田,就是引导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行申请、设立类似“文化策划和创意”协会,协助全校各社团做好相关的宣传展板、图片的布置工作、晚会策划等文化创意活动,从策划、组织、运作等不同的角度展现校园文化和自身创意[3]。

就一台晚会来说,可以让学生首先通过“头脑风暴”,对晚会的流程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分成不同小组,小组负责人与成员探讨,具体分配工作,并要求写出策划方案。每个小组的活动又都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综合运用项目管理、财务、会展、礼仪、艺术鉴赏等课程方面的知识,培养创意设计、文案策划等多方面的能力[4]。通过参加创意协会,学生会获得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在项目策划活动中学会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进行谋划,设计与确定最佳活动的方案;如何积极整合资源练就创意能力;如何提高对策划方案把控预见的能力等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作精神,真正体会到 “学以致用”。

随着国务院《振兴文化产业规划》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更为迅猛,前景将更加光明,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将更为迫切。这对于该专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迎接挑战,就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项目来源:天津农学院2016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2016-B-15)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教学改革;地方经济

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

1.1 我国产业经济现状

根据工信部消费品司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仍持续下行,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同比国内消费额下降43.5%,出口贸易额下降43.4%。与此同时,2016年1月4日,作为2016年股市开盘第一天,沪指跌破3300点,跌幅6.86%。在种种经济下行信号面前,人们不免开始担忧“十三五”蓝图中那些浓墨重彩的文化战略。

在“两会”刚刚闭幕后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现状,同时指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在这份60000多字纲要中十五处直接提及“旅游”,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的产业地位将日趋显要。

1.2 文化产业全面铺开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篇,文化改革将围绕着文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升级、市场活力和监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开放六个方面展开。无论是文化市场,还是文化产业,都离不开人才。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已全面铺开,国家将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就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定位,未来将有无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崛起。

1.3 文化能不能赚钱

文化能不能赚钱?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问题。许多人离开这个产业正是出于对它的不解。一度,笔者也曾产生怀疑,但很快看到了希望,文化是可以赚钱的,并且是依靠人才、智力赚大钱的产业。

今年,北京的冬季尤其难熬,人们期盼着北风刮走雾霾,而一群人更是难以度日,唐山积压的粗钢无法寻求市场,大同煤矿主纷纷破产。在这样一个冬季,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竞争优势正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的电影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这些低消耗的文化产业正是绿色经济的代表。绿色经济的优势在于节能,文化产业即是绿色经济的典型,文化产业依托人才,低能耗为产业发展节约了成本。

1.4 文化怎样赚钱

我们肯定了“文化可以赚钱”这个命题以后,便会有人追问文化怎样赚钱?我们能想到的用文化赚钱就是“卖文化”,更直观些便会联想到山东的书画艺术品市场,这个不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在青州达到鼎盛,泡沫泛滥,然后盛极而衰。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源自“画贩子”的逐利心理,“炒作”成为他们运作艺术品的关键词,忽略了文化艺术的本身价值。

文化可以赚钱,还可以赚大钱,但不要忽略了文化的本质。文化需要养“文化养心”正是这个道理。其一,找准切入点,做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文化产业;其二,获得政府支持,做符合区域社会发展的文化产业;其三,可靠的资金链保障,做好长期运营的准备,先养后得。

2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1 生存之道――高校与区域社会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知名高校,其发展必然与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联。例如,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在全球排名第6,这与其在美国现代设计史上的显要地位不可分割,芝加哥因而成为美国工业设计的摇篮。武汉与芝加哥为友好城市,并且,武汉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因而武汉理工大学以设计学作为优势学科参与武汉城市发展规划,将武汉定位为中国的“设计之都”。每一所成功的高校都因其与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那些被历史淘汰的高校恰是忽略了这一生存之道。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站在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将成为距离北京市政府新址最近的高校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文化中心的地位尤为显要,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排名中,北京高居首位。而在北京市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县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类别中,通州区重点支持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出版、展示、物流、发行等产业,这一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艺术区,其址紧邻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并且目前该校为宋庄艺术区内唯一高等学府,创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2.2 产学研销――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四维平台

目前,嘉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设数字媒体设计、跨界设计、商业印刷媒介创意设计、中韩合作项目四个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有艺术品经营、艺术策划与传播两个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四个方向涵盖了平面、影像、工艺、产品、包装、展示等多个领域从设计到制作的教学,搭建起了一个产、学、研的平台,而在今天的高校竞争中,仅有这三位一体是不够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米兰世博会上初露锋芒,引起了世人关注,这个专科院校备受关注的是家具设计。早在多年前,该学院的设计专业就与顺德本地家具生产厂商合作,为学生与厂商搭建一个产、学、研、销的四维平台,这种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中取得了很大反响,该学院也凭借着设计专业享誉全球,顺德家具产业更是蒸蒸日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为基础,共同打造产、学、研、销四维平台,使两个专业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2.3 文武双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

1966年,美国出现了艺术管理从业人员;1970年,哈佛大学夏季学院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学员围绕“政府赞助”展开研讨;1971年,开始对“孤立艺术――寻找文化替代品”的话题进行讨论;1972年,人们关注于“艺术与大众”,从这四个时间点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专业起源于美国,并领先我国30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蒙于1993年上海交大的文化经济学课程,时隔10年后,山大、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七大高校发起了“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10310S),这个S代表了它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附属,直至2012年,文化产业管理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代码120210,属工商管理学科,可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以艺术品经营为主要方向,其实质与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相通,以培养懂艺术、会经营的人才为目标,是艺术(美术学、设计学)+商科(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的跨界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始终坚持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比例设置。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开阔的文化平台,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战中去探索经营之道。本专业的学生要能文能武,既可舞文弄墨,又是商界精英。学校专门建设有艺术品网上交易模拟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中心,又与董陶窑、华夏和谐艺术品、天津瓷房子博物馆、荣会艺术机构、过云楼书画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保证了学生的实习就业。

2.4 文化精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1)工作室制。我们调研了国内外多所高校,在眼下看来,工作室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方式。在综合其他院校工作室制的经验后,又结合嘉华学院特色,提出了特色的工作室制。第一,工作室导师负责制。在职教师申请工作室需具备副教授或以上职称。青年教师具备讲师职称者可与校外导师共同申请,校外导师可以是企业负责人,也可以是知名院校教授。第二,工作室项目制。导师需有纵向或横向课题项目方可申请工作室。在职教师需在纵向课题排名前5位,且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或横向课题为负责人,且项目经费由我校科研处管理方可有效。工作室根据课题项目规模可招收学生10~20人不等。工作室导师绩效为项目成果和绩效考核。第三,工作室运营。工作室由科研处管理,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共同协调事务。工作室运营经费为项目经费,纵向课题和对学校专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可申请学校相应经费补贴,由学术委员会认定。第四,项目成果。工作室课题项目成果需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项目成果作为导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工作室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工作室项目成果由学校、企业、导师、学生共享。

(2)校企合作。如果工作室制得以实施,校企合作将落到实处,工作室以项目绩效,其中大量课题为横向项目,项目源自社会企业,经费也由企业支出到我校科研处生成经费卡管理,项目成果交付企业。这一整套环节真正做到了校企紧密合作,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从项目成员中择优录用,解决了人才输出的问题。工作室制带动的校企合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即谁有项目跟谁合作,利于学校和专业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持久的生机。

3 结语

目前的经济形势让人们最直观地看到了山东画廊业的萧条,看到了文化艺术品交易指数徘徊不前。于是,人们开始对文化产业打起了退堂鼓。试想,在2015年8月26日沪指击穿3000点心理防线时,大家有怀疑过金融专业和投资专业存在的必要吗?出口贸易额持续下跌的今天,人们是否考虑过停办国际商务专业?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为何要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如此苛刻,何况它仅仅是停滞,而非倒退。这正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够自信的表现。正如先生所说:“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尽管自2012年开始,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根据最新的欧洲艺术基金会《TEFAF2014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来看,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2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仅次于美国。

第5篇

关键词:城市传媒;文化产业;传媒;电信

城市传媒是中国近年来新媒体市场难得的好方向,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活泛发展。文化产业,顾名思义,与文化密切相关,是现代网络世界的新宠,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生存发展的事业,结合先进的技术和长盛不衰的文化,推进城市传媒产业突破试点实施阶段,进入普及阶段。“城市传媒”的小苗正在我们身边渐渐发芽。

一、城市传媒的新产业形态定位

城市传媒新产业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对原产业技术的融合、业务( 市场) 融合和企业组织融合等各个方面。

(一)城市传媒的技术形态

现在与过去相比,不会再过分依赖固定的传送网络线路和终端技术,不再把各种媒体设施与技术业务割裂开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巨大飞跃促成了现代媒体的简便化、生活化,将文档、相片、声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这就完成了传统电信、广播电视、计算业务的联合发展,同时淘汰了一部分过去的功能单一的信息产品,促进新的产业产品的火热发展,融合了各个产业原本独立的通信链。

可以把城市传媒简单的解释为各种网络形式在继续发展优势特点的基础上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从网络的各个层面来说,首先走向传送技术的统一巅峰,其次把网络连接起来便于共同进步,最后在功能和实用方面,交叉运行,同步起来,达到一软件多网络形式的目标。技术融合最重要的两方面是传输通信层和中间网络层。

(二)城市传媒的业务形态

如何在业务上达到融合,应该从技术融合得到的成果出发,把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进行拓展,推陈出新,取旧精华,去旧糟粕,延长产业链,铺开产业网络。计算机网络借助音频信号的发送接收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用户付费压力的效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也能够有效率的推进IP网络走向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在电信业的发展中,保存了过去低速数据和语音传输的优点,并扩展到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网已经进入新领域,主要方向是数字电视、数据传输、电话业务、高清晰度电视以及点播电视,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其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通过扩展这些业务使他们之前产生交叉。

(三)城市传媒的企业形态

三大产业从之前激烈的竞争关系转为队友关系,并行发展、通力合作,业务和市场的融合交叉促进了其相似产品的研发与出售,具有相互替代的特点,技术上的飞跃使他们之间又发生了竞争关系,三个产业即合作又竞争,形成良好的企业融合状态。新的融合关系的出现可以淘汰掉原来单独发展、竞争激烈的模式,在并行中互相竞争,在交叉中优势互补,有利于市场环境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诸如华数传媒这种优质企业,产业之前交叉融合,无法清楚判断其产业归属。

二、城市传媒集团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创新

在未来城市传媒发展趋向平稳之际,会产生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叫做“大文化产业”,凯文・曼尼(Kevin Maney)曾经提出“大媒体产业”,用来概括包揽多个信息传播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组成的产业体系,而“大文化产业”表达的是数字融合、媒介融合和城市传媒,通过跨越传统的产业界限,由信息传播技术形态升级转变带动产业形态的改变。进入新的阶段,产生新的产业管制并严格遵守,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信息传递。这就是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展望与目标。

大文化产业的进展可以由产业融合的不同范畴和发展状况进行划分。大文化产业,首先是本文重点解释的城市传媒问题,也可以简单的阐述为技术融合的进展,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依托,多项技术合理利用,极大的促进城市传媒的发展;其次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同产业之间打破原有的严格的界限,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行业、广播电视行业以及电信行业的融合,通过企业组织、市场、业务和监管的融合统一,跨越更远一步的障碍。最后是大文化新产业逐渐成型的阶段,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一个以互联网为生存基本,一个以广电业为核心业务,两相并行协调发展,从而能够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产业文化。由此我们推出,这场产业的大变革将不止步于简单的在微观范围内的融合和改变,它会放眼于更广阔的大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当然,这是一次新的质变,是一个不断的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组合和叠加,不同的技术形态、不同的产业形态充分结合,利用相互的优势作用形成最佳的效果,以达到最终的改革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的出现及运行是由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构建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亮,罗霆. 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经营管理创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18-20.

第6篇

社会效益VS经济效益:如何统一

范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讨论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重视社会效益就意味着要放弃市场,也有人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就很难顾及到社会效益。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既“叫好”又“叫座”,确实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

刘玉珠:总体上,我们要求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是,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但不能等同于政治效益。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加就业和税收、结构调整、鼓励产品的创新创造等都可以归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内容很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一个方面。

另外,社会效益还需区分“整体”和“个体”的问题。从整体和个体的不同角度看的话,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有的居于内容生产的核心地位,对人们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影响很大,这部分主体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容置疑。但对于一些和意识形态关联度不太高的产业门类而言,这部分市场主体应遵循的底线是守法。作为政府来讲,鼓励经营者在守法的前提下引导市场主体向社会效益方面努力。但是要注意前提和引导的关系,对文化企业而言,首先是依法经营,其次是社会责任意识,两方面都要兼顾到。

范周:因此,从国家整体角度来讲,我们倡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但是这里面既要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内涵,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整体和个体的区别对待。

文化消费缺口大,一分为二来看待

范周: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文化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造成了文化消费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刘玉珠:文化消费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有一组有关研究机构测算的数据,这个数据未必精准,但值得参考。数据显示,1993年到2013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由819亿元增加到了12969亿元,年均增长14.81%。其中城镇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18.66%,乡村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9.5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增长迅速。

分析文化消费与GDP的比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衡量文化消费拉动GDP的效应,反过来,则是我国经济增长带动文化民生消费的实际效应。以比较来看,2013年我国GDP为568845亿元,按照GDP总量与中国相对接近的美国、日本文化消费占GDP的比例来估算,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的缺口在2.5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缺口很大。较大的消费缺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范周:如何缩小文化消费的缺口,在于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满足和激发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是刺激和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生产者分析市场,把握走向,做好内容,规避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缺位和错位。

对文化产业园区继续从严管理

范周:目前全国的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问题盘根错节。近年来,文化产业园区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转型升级的问题。发展10年过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总结思考。

刘玉珠:文化产业示范区、文化园区的建设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园区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聚集,二是为企业和消费者搭建平台,三是人才的培养,四是在内容的传播方面起促进作用。10余年来,文化部命名了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这些园区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文化部的态度一是积极,二是审慎。所谓积极,是指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所谓审慎就是我们绝对不鼓励对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今后,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将继续从严,一方面,要对园区的批准进行严格的把关,另一方面,要对园区的经营活动加强管理。而在这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鼓励企业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我们不倡导动辄投入巨额资金、规划上千亩土地的大型产业园区。事实上,很多小的园区往往可以创造出很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例如,兰州市就有一个利用原来的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专门针对年轻人创业的园区。这个园区规模不大,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吸引创业者入驻。目前,这里已经有一大批年轻人,包括很多从海外回来的年轻人集聚,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像这样的园区是值得鼓励的。

文化投资: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方式

范周: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帮”的融入和民间资本的实践,为文化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问题。众筹出书,众筹电影,甚至是众筹包茶山,可以说是热钱涌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玉珠:我觉得,一方面,文化产业投资方面的一个趋势是大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很高。比如万达从地产转型到文化产业,一些网络企业由电商转型为网络文化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所涉及的范围涵盖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影视产业园区、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区等多个行业。另一方面,众筹、创客和草根创业者投身文化产业十分踊跃,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但是,在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很重要。马云对此曾经说过:“用公益的心态去投资,用商业的方式去经营。”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能抱着立竿见影的速成心态。文化的事业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多投入并不能在一开始就带来多大的变化,这中间需要有培养和涵育的过程,只有累积能量,做好铺垫,才有可能带来飞跃。而在具体的经营上,投资者是需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布局的,用一种商业竞争的思维来操作,在把握底线、坚持方向的前提下,做好在商海中斗智斗勇的准备,在各个方面武装自己。

文化走出去:政府搭平台,企业做主角

范周:文化产品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文化内容的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源。如何创造文化精品,利用好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持续思考、探索的问题。

刘玉珠: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原创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原创能力相比,我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走出国门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诸多世界著名的文化企业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譬如迪斯尼、环球、派拉蒙等美国文化企业,日本、韩国和欧洲的文化产品都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反应。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中国的市场消费力旺盛,吸引力强;二是因为中国在技术、服务,甚至在运营管理和人才储备上都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标准。

范周:随着国家对文化贸易的鼓励与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刘玉珠:的确,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可以与国外某些企业在市场上同台竞争的品牌企业。但是,总体上我们还处于弱势,尤其是知名企业和品牌项目。文化的积淀与品牌的打造都需要有个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赶得上的。米老鼠、唐老鸭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由此产生的迪斯尼主题公园也有60多年,我们文化产业也就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

范周:文化企业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那么文化企业如何做好这一功课呢?政府又该如何去推动呢?

刘玉珠:我认为,政府在文化走出去上也需要摆好自己的位置。近年来,政府为文化走出去做了很多实践,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是企业走出去、产品卖出去。中央政府在鼓励企业走出去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实际上就是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随着我国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是可以看到的,这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文化企业自身要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了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法律、风土人情、消费习惯和心理,尤其是市场情况和合作对象的选择是企业走出去的必备课。这就要求文化企业要对其他国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企业在看到文化贸易良好前景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走出去的复杂性,不要盲目乐观,没有很好的市场调查,盲目走出去可能会和预期差距太大。

第7篇

第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同质化共存。

区域文化资源往往以某一地域空间为复合载体,在纵向上贯通古今,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在横向上融合各个专项文化类型,形成复合文化体。每个地区不同的历史及现实人文景观和文化积淀,构成了各个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不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生态圈。地域文化作为特色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制定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战略的重点。

区域文化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选利用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定的资源底蕴会产生相应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形态。区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区域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地理环境、区位、民族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带来各个不同地区,乃至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村寨,其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很难简单模仿和套用固定统一的开发模式。因此,各地区必须结合区域文化情况,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探索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反思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区域差异性是显著的特征,但区域同质化特征也与之并生。

第二,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其一是资源因素。尤其是不可移动、不可异地复制的文化资源造就了区域的独特文化品质,决定了区域文化产业的主要文化特点。例如江西的红色文化决定了区域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云南富集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决定了云南发展民族演艺、民族旅游、民族手工艺等以民族文化为底色的文化产业类型。

其二是经济基础差异。区域经济基础能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保障。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是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国家层面提出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所涵括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都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但就发展水平来看,这些省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受到经济基础水平弱的制约。

其三是政策性因素。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地域文化精神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一种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以往十余年的文化经济发展中,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依赖逐步完善的国家政策体系建立,政府“看得见的手”起了主要作用。因此,像这种制度性因素,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往往扮演最重要角色,当地政府是否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三,文化产业区域同质化原因分析。

就空间特色呈现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具有差异性,但区域同质化特征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产业结构层面,以省级为单位的大区域结构单元之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层面,表现为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影视城、动漫游戏基地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等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同质化。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区经济”的干预。文化领域在推进文化改革实现管理转轨过程中,还未能形成一个充分竞争性的市场,政府干预作用影响大,往往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方保护造成了市场分割,历史性同类文化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出现相似性开发利用,或者同一资源主体多地区恶性竞争。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当一个地方政府引进并发展某个文化产业行业门类,其他地方政府也会低成本地跟进模仿,以更低廉成本或更优惠政策诱导,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当国家层面围绕特定类型文化产业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即使缺乏产业发展条件基础和人才、技术、资本等支撑,也会出台政策层层传导,出现了文化产业发展忽视资源禀赋的“跃进”现象。比如各地盲目上马的很多动漫基地、影视基地建设就是文化产业的恶果,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地区资源积累的差异特色。

二是市场主体结构失衡。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原创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带动力强的骨干航空母舰,更需要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文化企业“小舢板”,形成功能互补的企业构成的合理生态。据统计,2013 年我国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1.8 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为41351 家,仅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4.5%,95.5% 的法人单位是小微文化企业,且六成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7.0 万家、13.7 万家和4.4 万家,分别占18.5%、15.0% 和4.8%。而特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企业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往往较低,缺乏专业化能力和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容易跟风,盲目投资,这也成为我国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的一个因素。

第8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类型专业,建立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该专业在文化发展产业化的当下,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价值,尤其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之必须。然而,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也应该与文化市场发展相吻合。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出现至今,已经广泛存在于我国大多数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当中。尽管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培养相应人才,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主力仍是传统的影视制片和印刷出版业先锋人物,很多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在就职过程中感觉迷茫。然而,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管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刚需,这意味着该专业的发展应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拟合,即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是该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路线

1.以学科挂靠的方式办学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包括各种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内容,如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品销售、文化产品经济人等。但是,在就业导向视角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着一种目标零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办学要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比较困难。而纵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文化与高校研究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依托、挂靠院系或是某一强势学科寻求本专业的建设途径。从全国层面上分析,本专业多依托在文史、语言、艺术、传播、商学和管理等学科门类。依托母体办学的思路,无疑是合理和可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母体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在学科建设、科研学术、师资团队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和条件,教育资源充足,教学水平较高,有的甚至还是强势学科或专业。从母体分离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具有基础好、起步快和教学成本低的特点。

2.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培养模式

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唯一出路,因为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直接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指导这些学生的职业规划路径。目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专业建设尚不成熟,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培养目标不够细化,使得该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一定局限。例如,就业市场需要对某项文化事业进行推广,需要必要的宣传人才、文案策划、销售以及活动组织工作人员。但是,目前高校并没有从这些细节角度培养学生,毕业生尽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做基础,但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国内以及区域文化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积极开展专业调研,获悉文化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信息,并在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例如,将毕业实践改为学期末实践,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进入区域所在的文化产业公司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具体内容,以便进行职业规划;又如,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就职回访,分析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专门的岗位技能指导培训课,由文化产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进行人才培养。

3.遵循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预备”性质,这是高校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关键点,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讲,“预备”式的人才培B是就业导向视角下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这意味着,专业建设应该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相契合,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所展示出来的毕业生技能、素质,才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进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校联合所在地区域的文化产业,建立研究性的发展论坛,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建设的走向,并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引。另外,以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跨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发展态势极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高屋建瓴,站在宏观角度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微观角度上细化人才培养路径,力求为文化产业提供各类创造型人才,只有这样,该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挥创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新兴专业,而新兴专业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建设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试探的状态。这种建设状态将影响专业建设的广度,即部分高校碍于学生的就业局势,在扩大规模方面犹豫不决。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进行回访,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以此作为专业建设之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振艳.转型就业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6):116-117.

第9篇

广播电视产业就是以广播电视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指从事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当前我国广电体制的现状及其利弊

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和繁荣经济,就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所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是政府要给企业创造一个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管理者则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在此不作论述)。那么,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什么样子呢?是否与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和媒体市场的竞争相适应呢?

目前,我国的广电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也各有利弊:

“局台合一”体制。所谓“局台合一”,就是广播电视局和电台、电视台是合在一起的一个单位,对外是三个牌子。广电局局长直接兼任电视台台长和电台台长,电台、电视台不是独立单位,只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呼号”。

“局台合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是角色混淆,政企不分。二是越俎代庖,矛盾重重。“局台之间的矛盾是广电系统内部多年纠结的痼疾,业界戏称其为‘父子恩仇’。而这种矛盾是事业企业双重构架下的必然产物。在出资者所有权属于国家并由各级政府代为行使的前提下,政企(事)分开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①“电视台不过是广播电视局的一个创收实体,每走一步都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广电局的指挥棒。”②

“局台分设”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广电局是电视台的行政主管部门,电视台是隶属于广电局的二级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独立的人权和财权,电视台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广电局往往对电视台管得过死、过宽,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往往被广电局控制着,电视台法人的地位有名无实。

集团化体制。1999年,全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江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无锡的广电集团是局和集团合一的体制,典型的行政与业务混杂体制,尽管业界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由于国家广电总局的认同,以及自身对集团效果的渲染,业界许多人也认同了该模式的好处。后来几年,国家广电总局又在全国先后批准组建了省级广电集团,到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叫停广电集团时,全国广电集团已经发展了20多家。

广电集团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弊端。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有关部门提出做大做强我国广播电视的口号,并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推进集团化改革,结果事与愿违。这种忽视各方利益的简单的行政命令下的组合,即简单的物理式叠加,产生不了化合作用”③;二是广电政策的随意性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从已经成立的集团看,基本上是几家广电媒体叠加在一起。集团负责人头衔多了几个,党委书记、台长、管委会主任集于一身。从资产规模来看,确实是大了,但从内部来看,多数集团存在机构重复设置、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④

“广电总台”的体制。即将电台电视台合并一起,称“广播电视总台”,简称“广电总台”。

同是广播电视总台,其实也有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一体的,即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对外既称广电局,也称广播电视台。这种体制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整合,体制仍然囿于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窠臼。

另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分开的,广电局和总台都是独立单位,广电局行政指导,总台管业务。这种体制由于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广电局希望插手业务,总台总想摆脱,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对立和矛盾。

还有一种是总台体制,这是目前比较看好的,也是国家广电总局在《2009年广播影视改革工作要点》中着力推动的,即市级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组建市广播电视台。其主要特点和优势是,电视台摆脱了广电局事无巨细、令人窒息般的管理,真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羁绊,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施展拳脚,大显身手。

“电视总台”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把市级和县级电视台整合在一起,组建电视总台,便于整合资源,使宣传工作上下贯通,结成一体。通过这种体制垂直管理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上下一体,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2001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推动市县两级电视台的垂直整合,成为市县两级电视台合并的试水者。

但是,这种体制的不足之处是很难把握和分配彼此间的利益,相互间的关系有时不好协调,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进产业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壮大事业。这是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必须注意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深化广电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尽管我国广电体制先后经过几次调整,但目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用全国广播电视界同仁的普遍说法是“有系无统”。而且,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管理体制中,多数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体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僵化保守、管办不分的旧体制下,无法形成一套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就必须痛下决心,尽快推动广电体制的改革,让电视台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党委政府搞好服务的同时,真正地像企业那样自主经营。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观念要跟得上形势的需要、事物的发展。所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是广电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广电部门顺应时展、转变自身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其次,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河南省与山东省、江苏省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不单单是经济的总体落后,关键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市场意识上的差距,体制上的差距。如河南省的经济现在并不落后,GDP全国第五,工业利润全国第四,但是,文化产业意识和发展与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却有很大差距。就广播电视产业而言,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市场意识的差距、体制机制的差距。

深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电视台的市场主体地位。对电视台性质“两重性”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对电视台工作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前提。但长期以来,电视台的主管部门不从电视台性质的“两重性”出发,而是对电视台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企业属性的本质不了解或视而不见,过分强调它的政治属性,而不管它的经济属性,从而导致在对电视台管理时,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管理部门对电视台管得过多过死,电视台没有经营自;二是电视台自身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走向市场的意识;三是一旦要求他们走向市场又没有走向市场的决心和胆量;四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无所适从,没有应对的办法。

电视台既然具有企业属性,那么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电视台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真正赋予和认真落实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和用人自,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挑战,应对自如,掌握主动,最终夺取胜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电视技术的革命和进步,以及电视机的普及,不但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可见,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其影响和作用都很巨大。因此,人们对电视业的发展存在一种盲目的乐观,对如日中天的电视业存在的危机浑然不觉,认为电视前途无限。其实不然,一方面,电视产业具有无比灿烂的前景,另一方面,电视产业又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而要想突破重围,做大做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痛下决心深化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真正赋予电视台市场经济法人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喉舌”功能,广播电视产业才能繁荣昌盛!

注 释:

①师琰:《广电总局叫停事业性广电集团》,《广告导报》,2005(1)。

②杨永军:《中国电视忧思录》,《青年记者》,2005(3)。

③④陈正荣:《集团之后广电体制向何处去》,《董事会》,2007(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