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00: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5类: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变化技能。其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专业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是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管理课堂、协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的实践训练。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以及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1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试讲是为师范生上好一堂课打好基础,因此,师范生课堂教学训练是为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的基础。笔者通过观察大三学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发现师范生在课堂教学试讲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表达方面不足。在试讲中,常会出现叙述不清、用词不准、口头语言过多、语言节奏快慢不当、音调平淡等一些问题。这些情况,会导致学生听不清教师所讲知识点,抓不住学习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的兴趣等问题,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方面不足。试讲中常会出现导入不当、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混乱、内容选择不适、重难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当出现这些问题时,一堂课就会出现思路混乱、学生听不懂,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板书设计方面的不足。板书是利用简练的文字、符号、字母和图形等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概括、精练地书写在黑板上形成的板面,以便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试讲中可以看出师范生的板书质量不是很高,板书缺乏设计。
(4)应变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试讲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的状况,如课件不能正常播放、教师操作失误等,如果不能灵活应变的话,将会影响整堂课的进度,导致整堂课无法正常进行。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综合考虑试讲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要上好一堂好课应做到:
(1)通过语言吸引学生。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者的语言清晰、简练、生动、趣味盎然、富有感染力这是语言关的标准。课堂上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通过适时适当的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思考和学习,这样课堂才能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
(2)通过好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好的教学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教师自身能力等因素,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堂教学作出具有特色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导入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也十分重要。导入是教者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引导行为,有直接导入、旧知识导入、案例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多种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及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其次,教学过程应该是完整、合理的。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完整的、思路清晰的、时间安排合理的,并且做到目标明确、知识准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以及合适的板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只有清楚课标、对教材知识点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特点、并且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设计好一堂课和上好一堂课。
(3)善于应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相同。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测到的突发事件,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况,教师应该做到沉着冷静、灵活应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
(4)不断反思。一堂真实的课往往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是值得改进的课。所以在每次上完课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出反思并改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善于总结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度、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合适度等问题,并且不断在总结和改进中进步。
3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时候专家们认为的好课,学生往往并不认可。其实,原因很简单,专家们评课时往往忽视了授课主体即教师的作用。结合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训练,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什么是一堂好课:
(1)从教师角度看,准备充分的课是一堂好课。在课前,教师应熟悉教材及知识点,并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教学计划,使得整堂课结构设计合理,教学思路请晰,突出重点难点,教法适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听会学会。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讲授过程无知识性错误。并且教师应该关注每个个体,按照每个学生的特征促进其发展,到课堂教学结束时使得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和变化。这对于教师来说,实现了一堂课的有效性,完成了一堂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准备充分的课是一堂好课。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的课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不仅是教师教得好,更应该是学生认识、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学生学得好、有一定收获的课。而学生要学好,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才能真正的从课堂中学到知识。所以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课。一堂课只有设计简单独特,才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堂中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因此,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的课才能算是一堂好课。
(3)从课堂角度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应该是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并且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都积极参与的课。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这样获取的知识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长久的记忆并在需要时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堂好课,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李宪福.浅析一堂好课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47-48.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技能训练 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构建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技能训练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双基”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与更新,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钻研大纲、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人对知识技术运用熟练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技能,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教师是主角,造成的结果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看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技能训练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二是在课堂上引导得法,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三是“限时”,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哪些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设计练习时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使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练习。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3.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使用趋于日常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变得更有意义。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发生了转变,单纯以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为目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真正把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们能够实际运用的现代科技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传统目的是教会学生们应用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知识和相关的应用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创造性学习,能力学习被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兼顾传统教学目的同时,还必须着重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认识和新思考,让学生们具备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由单纯“技术训练”向“能力学习”转变的五点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向往,通过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想象,自发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应结合教材,更贴合学员的的内心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唤起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喜爱,进而激发出学生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给老师们的教学以新的启发。例如:教学生们如何进行计算机的入门操作时,老师们可以制定出“如何在计算机上进行游戏”的教学的活动。通过引导,利用学生们对娱乐活动天然的喜爱,通过学生们要游戏的过程,把教学目的完成。这样,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在游戏的过程中触及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问题被学生提出,老师再予以解答,形成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方法的良好局面。
(二)合理组织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低于总学时的七成,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自学。要良好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
1.课程教学安排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多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教授他们图像处理知识,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为他们讲解编程知识。
2.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用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解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生活中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实验等。
3.安排更丰富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官认识,开展学生们的对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讨论,带领学生们到科技馆参观相信息技术方面的科技成果增进孩子们的见闻等。
(三)利用CAI软件等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研究出了优秀的CAI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具有很好的音像效果,并配有一定的动画。教师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软件的辅助作用,辅助教学。讲计算机组成时,主板、CPU、硬盘等部件,找实物不方便,可以用CAI教学软件代劳。教学软件中配有相应的图片及注释,还有可爱的小神仙讲解,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讲解。这样的教学不但不枯燥,而且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
教师们有意识的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学生日常的黑板报设计。老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通过电脑设计黑板报的过程实践出来。学生要制作一张漂亮的黑板报版面,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甚至还会主动上网查找资料和下载图片。
(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要想让信息技术知识真正被学生们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鼓励学生们使用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读书,听歌,看电影,甚至语音通话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
鼓励学生们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还有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类的科技比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结束语
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和严峻考验。只要老师们能够做好自身教学的准备,放开思路,积极将教学和学生的内心热情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在学生们自己实际操作计算机,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慢慢地转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想要传达的知识为学生们能够实际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宗刚.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J].体育时空,2011(08):159.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1.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1 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1.2 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1.3 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1.4 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2.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2.1 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2 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2.3 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2.4 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3.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3.1 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3.2 训练时间的长期性。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训练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还因为训练是一个从分项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完成的过程,因而学生对课堂交往技能的掌握也必然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进行训练时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交往技能
学生们要用积极、肯定、支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同学,善于发现并赞美别人的优点,必要时适当恭维一下,愉快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当被触伤感情后,仍能心平气和地交往。触伤他人感情后,能及时向人道歉。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见解时,不必强迫他人接受或感到烦恼。自己有错时,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交谈时让别人把话讲完,再表达你的意见。别人讲话时留神倾听。沟通时要学会倾听,专注对方,不能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对无兴趣的话题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见机把对方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简要地讲出来;刚听时不要有先入为主之见,听完后再找出主题和要点。
下面两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 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1、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 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个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展开学习竞赛。
(一)必须优化组合学习小组,培养得力的组长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最好是4~6人为一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同时要选一些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
(二)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也可以轮流组织,让每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并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每月让同学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形成合力。为合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角色扮演法
既然角色不同会引起角色冲突,那么,扮演他人的角色就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处境和立场,有助于我们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体验他人所体验到的情绪。这样也就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原谅他人,化解怨恨,融洽相处,能宽宏大量地谅解他人的过失、冒犯、误解、甚至对立。
下面介绍一种简易可行的角色扮演练习。
*如果你发现你恨身边的某个人,与他(她)经常发生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影响了你的学习劲头,影响了你对学习生活的适应。那么,可以试一试以下的方法。
找一个知心的朋友,在一个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房屋里,面对面地坐下来。你扮演你所“恨” 的那个人的角色,让你的知心朋友扮演你的角色。然后你们就一些有意见分歧的或常引起冲突的问题进行对话,甚至争吵。你一定要从你所“恨”的那个人立场出发,时时注意问自己:“ 如果我是他(她)的话,会怎么说?”尽可能多地就所有冲突进行讨论。 然后交换角色,让你的知心朋友扮演你所“恨”的那个人,你就扮演你自己,就上述相同的问题进行争辩。 最后,丢开所扮演的角色,你和你的知心朋友以“超脱”的方式(即不从你的角度出发,也不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冲突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讨论的结果以巧妙的方式告诉你所“恨”的人。
三、行为协议法
行为法是专门用以调节问题较多的学生与老师及家长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指教育者与学生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例如规定老师或家长不得随意指责、讽刺漫骂、惩罚学生,必须做到……学生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必须做到……协议上还要明文规定对双方的奖惩办法,对违反协议和符合协议的行为分别给予奖惩。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师长训斥、孩子聆听。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界限分明,因而容易导致对立。但协议法就不同。协议是经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的,所以比较容易消除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学生也知道要“说话算数”,自觉签订的契约不能随便违反,这样学生的行为不仅受约于师长,更重要的是自我约束,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觉性。而且,单是师长一方提出的要求,往往会要求过急、过高,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可能因此故意无视纪律的规定。协商之后,最后达成妥协,这样制订的要求往往比较温和中庸,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由此可见,签订协议是帮助问题较多学生的一剂妙方。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交往 技能训练 效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1.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1 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1.2 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1.3 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1.4 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2.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2.1 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2 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2.3 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2.4 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3.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3.1 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3.2 训练时间的长期性
一、训练课的课堂结构
在教学中我们将新授课中的“运用―评价”分解渗透于以下四个环节:“针对目标―剖析范例―训练补救―强化提高。”
1.针对目标。目标即训练内容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要解决好练什么,为什么练,如何练的问题。训练强度要依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学段有别、年级有别,训练内容要抓住重点、难点、弱点、易混点和考点。训练前及过程中要辅以思想教育,指导方法,提高接受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
课堂引入须在例题教学和习题练习中作知识铺垫,以减少暂时遗忘和减少台阶。
2.剖析范例。范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典型题目解题过程的演示和解题思路方法的分析,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方法、积累经验,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1)精选例题。示范性例题要具有典型性、思考性、灵活性、疑难性、综合性,紧扣训练目标。其中思考性指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密度;疑难性指针对疑点、易混点设计,有一定的模糊性;综合性指要涉及多个知识点,有一定难度,居高临下,解决课上明白、课下做题又受阻的问题。此外,题型也要具备典型性,突出训练内容所涉及的重点题型。
(2)重点剖析。分析例题要采取“化一为十”的策略,由例及类,具备辐射性。譬如,要分析题目的知识结构、训练角度、变式方向,分析考查这些知识常用的题型,做类似题目常出的错误,等等。那种就题论题、单打一的训练是低效的。分析要善于暴露学生的缺漏,这是提高的基础。分析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点拨,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3.训练补救。课上训练内容要与范例具有对应性。选题仍然讲求典型性、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低级到高级。训练结构一般为“基础训练―并式训练―综合训练”。但难度不宜高于范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课上训练要注意实效性,处理好训练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训练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分析方法、答题方法、评价方法(如自评、自查、自纠,等等)。
补救指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评、讲、练等措施。补救形式宜坚持多样性,可以口头分析训练,可以书面二次练习;可以交流、质疑、讨论;必要时也可以实际操作验证。
4.强化提高。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对训练内容反馈矫正、揭示规律、巩固升华。反馈的信息要具有共性、代表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彻底纠正。强化提高的方式: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或师评生改。做到动静搭配、练评结合,师生结合。对于特殊情况中的关键点,可再行练习,给予巩固,最后画龙点睛,搞好小结,得出结论。
二、训练课的教学功能
1.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促进迁移,使教学目标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2.训练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方法和能力),增强规范的解题意识。
3.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逆向思维能力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发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口头、书面,等等)。
4.及时暴露缺漏,把握反馈信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三、训练课应注意的事项
1.坚持以训练为主线。训练课核心在训练,应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训练目标开展活动。要讲求“练准、练活、练足、讲精”,防止以讲代练,或只讲不练。
训练形式根据内容而定,或观察,或思维,或表达,或演练。
2.高度重视训练的规范性。
(1)示范到位。例题分析解答语言文字简洁准确、过程步骤完整、板书工整清楚,不得随意省略、随便勾画。
(2)训练到位。对练习解答,学生自我要求从严,规范认真,培养习惯,克服错误思维定势。忌只分析思路,潦草从事;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重结果,轻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