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0: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第1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36-01

1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更新。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

2.1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2.2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2.4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

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3 “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殊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3.1 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2009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3.2 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靠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

3.3 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防备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熟悉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刻转变。因此,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贸易发展;国际贸易;变动趋势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形势,传统实体经济企业与现行虚拟环境中的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利用电子商务环境的优势开展经济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低碳概念”是联合国等相关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一种全球热门的环保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开始与低碳经济挂钩,在国际贸易中重视发展绿色、节约的环保主题经济类型,有利于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国际贸易与“排碳量”直接挂钩,将低碳经济作为搞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点项目来进行建设,有利于消除贸易活动中的壁垒。

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上至政府、下至居民的新型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求国内企业经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认真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是倡导的出口型贸易公司内部调整经济结构,从而适应外国关于贸易规定的相关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适应国际贸易的相关要求。传统企业一般采用的是纵向联合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通过对企业的纵向联合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这种传统型的经验模式在对外贸易中片面依赖经营规模,而忽视了国内能源技术使用创新,缺乏巩固经济持续高效运转的根基,导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搞好国际贸易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可能,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良好诠释。响应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实践与创新的有效探索,更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市场上用较低的价格提升产品竞争力。发展新兴低碳环保方面的工业服务项目,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物质文明,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探讨

(一)积极开展环境外交,达成国际低碳排放目标

政府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多变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维护我国的自身利益。在谈判的过程中,将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表述,采用文字表格资料和图片信息展示的方式进行介绍,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创新赢得时间和空间。

立足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特点,技术人员应该利用我国火力发电比例较高的特点,进行火力发电技术的专利引进和技术进步的相关探索。我国可以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谈判,在尊重国际碳排量法律法规的框架基础要求之上,进行煤的清洁开发技术的合作,与这些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有利于我国低碳之路高效率建设的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可以选择发展水电和核电行业,在我国能源技术允许的范围内,扩大能源供应的渠道,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在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开采的安全性要求与开采深度标准,从生物能源的高效率利用角度出发,利用我国特有的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出更加高效和安全的生物能源。国际贸易行业的经济发展,需要在能源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满足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需要。倡导使用多种类型的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能够实现低碳排放目标。

(二)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低碳清洁第三产业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改造工程,采用更加清洁的工业产品生产方法,并且注意审核企业资源耗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指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国家应该积极致力于循环型企业的建设工作,从而发展生态工业,建立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

在循环社会的打造过程中,强调基础设施支撑,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行国内进出口企业第三产业改革,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性建设。发展生态工业应该注重产业共生的相关建设,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探索与创新性发展。在区域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活动中,在区域联合共性链接技术中注重绿色生态工程和服务型产业的发早,推动产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工作的高效开展,最终推动生态环境得到最终的恢复。传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战略思想比较落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国际贸易,应该积极进行能源改革,寻求国际认同。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但是这种模式往往过于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扩大与长期利益,难以在长期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企业在国际贸易环境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应该向虚拟经济学习,发展低碳环保的新型商务类型。虚拟经济类型产业附加值比较高,在企业的战略思想和经营理念上有一定的进步,它倡导合作与共赢的方针,强调激发合作企业的创造性,并且从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个体实力的增长。

(三)推动能源改革,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框架要求下,为了保证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取得主动,必须要致力于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响应国际社会关于淘汰产能落后行业的发展号召,积极使用新技术,对于传统的高碳行业进行有效地改造,使用多项回收和清洁技术,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输电网和配电系统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能源保障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改造工作,采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淘汰落后的产能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推进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实现,从基础设施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投入大笔资金进行长期性的线路规划和供电管网系统的改造,利用电能这一清洁电能,提高我国能源产生生产的动力保障性。确保我国的输配电和电网安全,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保障工业生产的供电安全。

三、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约的相关探讨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应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由基础设施支撑来实现。在信息化支撑与建设中,坚持循环经济管理体制的高效应用,最终实现循环型社会的经济追求。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努力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从而减少成本支出。

在工业生产领域内使用LED节能灯具,防止老旧白炽灯具对于环境的污染,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倡导节约理念的推行,从而保证室内照明过程中不会出现“长明灯”,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电动机选择上,可以使用绿色能源动力或者是混合动力的电动机,减少碳排放。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产业有色金属行业、水泥生产行业和电力使用等行业,与低碳排放标准不符合的生产类型,需要果断地将落后的产能进行淘汰。在环保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保证技术更新的畅通。社会在高速度发展,但是资源储备的总量是一定的,为了保证我国能源产业能够持续高效率运转,国家战略发展领导部门人员必须要进行能源产业的发展改革,采用有效的手段促进能源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打造更加合理的能源结构,需要从能源供应的角度出发,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转化效率更加高的能源供应选择。

结束语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着过度依赖出口的结构性问题,对于我国内需市场的开发却严重不足,这导致我国在碳关税上面缺乏话语权。发展低碳经济能源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从科技支撑与信息化支撑的角度出发打造完整的循环经济管理体制。技术人员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现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相关调整操作。在能源强度建设过程中,做好节能工作,主要在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行业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机器运转中的碳排放。从长远来看,实现国内产业内源结构调整,搞好国内工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工作,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谢守红,薛红芳,徐西原,等.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159-166.DOI:10.3969.

[2]庄宗明,卫瑞.中国碳排放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7-116

[3]唐良富,唐榆凯,张锐等.低碳经济――国际贸易竞争新的战略关注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5-8,12.DOI:10.3969

[4]李丽.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DOI:10.7666

第3篇

【关键词】我国房地产经济 低碳经济影响 发展建议

进入21世纪,我国对新型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真实,尤其是在我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社会的环境也给予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这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的优化和调整等形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从而对其现有的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运用,避免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形式。但是,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发展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其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从而提升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发展形式,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对低碳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

近几年,我国只有在项目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将低碳经济涉及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经济领域中,对金融市场的作流程、交易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的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另外,我国一直在推行低碳是金融市场经济领域,但是在我国房地产经济一直是以信贷为主的交易市场,将贷款规模缩小,经济的比例相对较小,我国的一些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依然保持空白的状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度。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没有足够的认识,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这样的情况严重的阻碍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价抬高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若是要想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形式,这样就需要对相关的能源和新型技术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且,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材料和新型能源,进行全面的宣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我国房地产是市场的房产均价,这样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的后期发展形式,是非常不利的。

二、提升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一)加强我国金融行业的认识度

提高房地产经济的认识度是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房地产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形式。并且要不断的开发我国房地产经济产品,避免产品单一化,构建适合大众的房地产经济产品,加强房地产经济的交易规模,完善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结构,这样可以使房地产企业在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例如:在一些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房地产经济产品的质量,像是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各个形式,这样可以使房地产企业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了房地产经济行业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以及重要性,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提高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度,更进一步了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利用我国政府的力量,对发展的结构进行调整

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有效的缓解了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的形式。因此,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我国政府的形式,对其内部结构的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调整,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也加大力度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应用形式,对其内部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这样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形式,也避免了发生不必要的资源发生浪费的现象。

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政府部门要对相关企业发展的形式,进行严格的把关,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房地产经济产品的发展形式,也相应的完善了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内部的调整形式,这对提升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发展形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全面加强房地产经济交易的形式,通过利用相应的辅助形式,这样有效的为低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完善了我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交易结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加快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洁.论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J].工程经

济,2015,01:92-96.

[2]柯丹虹.探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J].现代

经济信息,2015,04:5+18.

[3]徐林.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276.

[4]刘路琼.浅谈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J].经营

管理者,2015,27:210.

[5]石颖.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的影响探讨[J].现代商

业,2014,05:57.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权

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CMD)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一、碳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科斯定理一直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并未承担排放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斯认为解决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关键是产权,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据此,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使其外部性内部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CO2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碳交易从资本的层面人手,通过划分环境容易,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碳交易的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放权;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碳排放权,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公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力能合法交易。在市场上,排放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就是承认碳资产商品化,提供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量化、资产化、市场化的途径,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过程中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二、碳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宏观经济帕累托改进

发展碳交易市场首先要确定我国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凸显环境资源稀缺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碳排放权获得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微观经济主体受成本一收益的驱动会珍惜有限的碳排放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微观主体排放成本控制及低碳经济活动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染治理总体费用得到大幅降低,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经济一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二)能使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碳交易市场兴起并可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三)促进低碳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使得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的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减排处理的企业身上,客观上促进了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

(四)引发低碳能源革命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能源属于低碳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交易市场机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问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价,使其成为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要素。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势必会引发能源革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主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由传统高碳能源逐渐向低碳新能源过渡。

(五)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收益转化、资金融通功能以及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功能有利于企业加强低碳产品的投资,有利于打破产业投资锁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兴起。宏观上有利于政府以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最终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经济体系。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的要素

1污染总量控制。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碳排放总量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情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碳排放总量限定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开展,排放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碳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减排效果难以实现;排放权数量过小,则会导致碳排放成本超越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较高的碳排放权价格使得企业不愿购买排放权而引发非法排放行为。

2环境产权明晰。环境资源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科斯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与产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或依靠私人行为来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界定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据此,在环境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可以执行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不经济问题,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市场自由交易。碳交易市场必须保证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由交易。对排放权卖方而言,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对买方而言,由于无法按政府要求减排而购买排放权,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代价。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格,市场机制的配置促使经济主体约束自身排放行为。允许碳排放权自由交易的市场既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又能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为了节约环保开支,必然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的技术,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排放权节余又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4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政府调控行为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排放总量、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监督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交易进行管理等。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政府也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进行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的交易,但政府主要行使监管职能,参与市场交易是次要的,并且政府交易在整个交易市场中不占主要份额。

(二)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1以总量控制为前提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碳排放权一级市场是指排放者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取得。首先,必须坚持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对我国环境容量科学测算,规定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可供使用的容量资源的总量和上限。然后,按照“污染者付费”(PoIluterPayPrinciple,PPP)原则,排放权应以一定方式有偿分配给排放者。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政府每年定期与排放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甚至无偿划拨等。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放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放量大的排放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一级市场无需固定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初始分配方式的设定必须考虑国情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于政策风险的冲击比较敏感,企业排放权拍卖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而免费分配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排放权分配总体格局的前提下,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混合分配方式,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最初,可以确定一个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再将该比例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逐渐降低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数额,直到实行完全拍卖。

2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主要由法律决定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公平性,由市场决定排放权二级市场(再分配)的效率,两者在实施手段、参与主体、风险大小、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市场是排放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1)价格机制。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主要由市场主导。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排放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后,如果排放需求大,就可以在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上买人;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放有富余的排放指标,则可以在二级市场售出获利。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可以从一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2)交易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性、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交易者众多,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低,并可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控制风险。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采用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辅的交易方式,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3)交易平台。第一,区域性与全国易平台相结合。碳交易平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必须考虑区域差异性,首先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内在一致性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性和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原则成立若干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第二,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在建立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人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碳减排。

3严格的交易管理与监测制度。在我国要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放权交易中必须发挥监督和审核作用。具体来说,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可委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来具体实施。(1)交易过程管理。第一,确认交易权,鉴定审核交易标的。在交易活动之前,须经过调查监测;第二,确认交易出让方富裕排放指标的真实性,指导交易参与者确定交易指标价格或价格幅度;第三,确认交易双方交易协议的有效性,确认双方交易转让的排放量、排放去向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第四,督促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及时办理排放许可证变更手续,明确各方责任;第五,对排放交易工作进行整体评估、统计,总结、完善交易管理体制。(2)交易监测体系。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的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合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排放,积极走向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制止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原因;对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必要性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2009年7月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日本于2008年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任务,但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排放及其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要求我国必须做好迎接后危机时代挑战的准备。

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因此,我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能源技术的突破和革命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使减排行动降低30%成本,因此,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如开通环境金融、风险投资,建立能源基金等。其次,要建设能源人才培育机制,如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来增加我国能源技术人才储备,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一是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二是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三是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如何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我国低碳金融项目应重点在交通领域、农业领域、建筑领域发展。能源领域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支持能源低碳创新技术的重点突破,支持发达引进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碳先进技术。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结合国家实际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健康有序的低碳经济环境。全民应该动员起来,纷纷投身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生活中,以保证我国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J].中外能源,2009(1).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成为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将碳减排、非化石能源比重纳入约束性指标,这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强调低碳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煤炭企业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让 “高碳”行业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当前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未来煤炭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低碳经济对煤炭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

1.非石化能源对煤炭资源的冲击加大

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意味着石化类燃料使用比重的降低。目前,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的70%左右,而据统计,2005年我国在煤炭利用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出量的82.4%。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减少碳排放量,煤炭市场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更清洁、更经济的煤炭利用技术出现,煤炭的市场份额减少将很难避免。

2.对煤炭行业技术创新提出新要求

煤炭行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市场化初期连续数十年的低效益发展,行业的经济基础普遍薄弱,由于资金紧缺、经济状况差,导致整个行业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吸收严重落后于其它工业部门,自主创新能力极为薄弱,完全无力进行低碳科技的开发和引进;在创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上,也主要以开采技术创新为主,在煤炭清洁利用以及高效转化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煤炭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最大制约。

3.低碳经济给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煤炭企业由于所在领域的产业特点以及长期以来的粗放管理,成为高耗能行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各煤炭企业已经通过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快落后设备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节能减排工作正在沿着规范化、制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与低碳发展的目标相比较,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组织、技术开发、设备更新、结果考核等方面仍有很大不足,大多数煤炭企业离低碳化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4.低碳经济给煤炭产业、煤炭产品结构带来新的挑战

整体上看我国煤炭企业产品结构仍不合理,原煤、高硫、高灰煤炭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以原煤为主的产品结构,导致煤炭整体运输成本增加,煤炭中的矸石、灰分、硫分等污染物大量扩散且难以治理,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近年来很多煤炭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投资新建电力、铝冶炼、建材、化工等行业项目,许多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

(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以其资源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燃烧的可持续性发挥其基础能源的作用。低碳经济势必会促进煤炭产业实施大集团、大基地、大整合战略,将有效促进煤矿优胜劣汰,实现煤炭产业新型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煤炭企业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此外按照低碳经济要求煤炭企业延伸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潜能十分巨大,目前各地煤炭企业为了改变其产品单一的局面,现已开始着力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投巨资在煤化工、煤电铝等方面进行发展。

二、当前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中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煤富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的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这就使国有煤矿企业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弊端在低碳经济建设中也越发的显现出来。

(一)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中含有较高的炭含量,因此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造成如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诸多后果,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现状决定了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煤炭企业存在着碳排放物的严重超标、能源消耗过大、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等诸多情况,这些种种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是相冲突的。

(三)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是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社会相背道而驰的。

(四)目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严重的落后性,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距,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发展。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并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按照煤炭产业系统要素在生产流程中的关联,煤炭企业可以在煤炭开采、煤炭加工以及煤炭综合利用三个关键环节实现企业的低碳目标。

(一)低碳化开采

低碳开采是煤炭产业低碳化生产的起点,就是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兼顾保护环境,减轻对地表的扰动和水土破坏、减少废弃物排放。在开采过程中推广应用回收率较高的现代化设备,积极探索保水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与生态恢复一体化技术等,努力向集约生产、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变。

(二)低碳化加工

在原煤开采的基础上,进行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达到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目的。加大洁净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煤炭洗煤、型煤、动力配煤和水煤浆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能力,增加精煤产量;大力发展煤炭液化、煤炭气化、瓦斯站项目,以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严格限制原煤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减少污染排放。

(三)低碳化综合利用

依据循环经济要求,拓展煤炭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应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的构建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因此煤炭企业应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特别是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改造的重点;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攻关人才对煤炭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突破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把煤炭的潜在价值更加充分地挖掘出来。

二是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推进煤炭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以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以大基地和大集团的发展方式,提高煤炭资源集约开发效益,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

三是要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在搞好煤炭基础产业的同时,把产业链从煤炭生产、转化深加工延伸到“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的回收处理和再生,从而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与此同时,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积极开发生产低碳产品,努力实现洁净生产,确保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格局。

四是要构建低碳发展的企业文化。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将低碳发展理念植入企业文化。增强低碳理念对职工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使企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员工的生活方式朝着低碳化转变,推动企业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向简便、节约、低成本的管理方式转变;低碳文化是无形的力量,通过广泛宣传、强力渗透,必将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卓.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8(04).

[2]杨瑞红.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11,31(09).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164-02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这将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猛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据统计,近些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涨,在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由此可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也加剧了中国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提出优化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自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出口贸易总额在2010―2014年间共增长7 648.8亿美元,年均增速9.76%。

(一)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减少,工业产品比重递增,商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降低。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货物中碳排放主要有高排放的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以及高污染类的轻纺类产品。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矿物燃料类产品出口额正在逐年减少,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制品出口增长速度也放缓,使得出口货物的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亚洲为主,市场份额达到43%;其次是欧洲,市场份额达21%;再次是北美洲为18%;而东盟与非洲分别为8%和2%。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数量对世界各国都有所增加,仅美国就有13%,东盟达到11%。我国出口贸易市场不再局限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二、低碳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出口贸易市场不均衡,对发达国家(地区)依赖性强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市场总体较为依赖发达国家(地区)。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正在不断开拓新市场,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扩展了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地区,但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市场仍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商务部公布的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数据显示,欧盟、美国、东盟、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为我国目前五大贸易伙伴,而对发展中国家份额相对发达国家很少。

(二)各国相继建立碳标准,出口贸易摩擦加剧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较其他新兴的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贸易摩擦。近年来,全球提倡低碳经济,欧盟和美国等强大经济体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率先制定出碳排放标准,成为低碳经济贸易中的规制者,从而约束其他国家。这将是我国出口贸易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将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提高,阻碍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国际竞争力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然而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缓慢,产品创新力和竞争力都不高,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底端,使得出口贸易的获利空间非常有限。目前,虽然我国科技水平提高较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大幅度增加,但机械制造、运输设备与化学制品等货物在出口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较低,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只能以量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生产原料无法合理配置,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使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这样高碳量的能源耗费是不可取的,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

1.政府应多管齐下,制定和实施低碳贸易发展的总体战略

具体而言,在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时,都要以低碳经济作为其核心原则,使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规划全面融入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从而确保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健康顺利发展。

2.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支持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必须坚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根本导向。其次,中国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具体行动,增加中国的碳汇储备,未雨绸缪,为将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好丰厚的基础。

3.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认真对低碳出口贸易企业与高碳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实行有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同时,对于低碳产品出口做出贡献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出口补贴,鼓励新兴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贸易发展。总之,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政策全面推动中国节能减排和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发展战略的顺利实行和成功转型。

4.加强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建设,应对低碳减排规制贸易壁垒

首先,必须大力普及中国各类出口贸易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使企业掌握与中国出口产品相关的低碳标准制定与低碳减排规制法案的实施情况。其次,不断强化低碳贸易法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中国出口贸易行业和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纠纷与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

(二)出口产业的中观层面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工业结构还是以资源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粗放,污染排放十分严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应坚持走低碳工业化发展之路,通过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大幅度降低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加大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排放量

目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模式过于粗放,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泄漏”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体系方向转变,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源于能源消费,而高碳排放则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中国不仅要在现有能源结构基础上采用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还要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创新,采用更多低碳化、清洁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而有效降低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

(三)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

1.出口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都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从高碳排放型转变为低碳集约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因此在出口贸易规模缩小的情况下,提高单个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出口贸易企业只有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着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才能在未来低碳贸易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低碳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适合中国低碳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针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专项的技术研发攻关。

2.出口企业开展低碳科技创新,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在短期之内的确会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中国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善于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低碳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将低碳创新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国出口贸易企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低碳科技专家和低碳管理人员,从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贸易的发展。

3.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低碳减排的互利双赢

国际低碳减排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并获取新能源技术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减排技术与资金,提升减排能力。同时,中国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帮助出口企业学习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并支持中国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能源技术的转让与合作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3] 张所续.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4):17-23.

[4]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5] 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5):17-23.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障碍;新能源;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30-03

气候的急剧变化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而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2009年12月19日,万众瞩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未能通过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文件的情况下闭幕。此后,中国面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更大压力。在此情况下,应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影响和碳减排的背景下,中国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但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定义,各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排放二氧化碳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并不能只顾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还应把低碳经济定义为低能耗和低污染。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关注节能减排和减少空气污染,要全面地发展低碳经济。

目前,全球很多企业都尝到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据统计,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发展节能减排等,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无疑可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4%,而且在人类各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中,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高达83%。因此,能源问题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减少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重中之重。数据显示,全球CO2年产生量巨大,仅我国每年就排放70亿吨以上,且正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短期难以逆转,从而导致碳排放不断持续增长。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这种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工业过程和产品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平均约高30%左右。中国目前CO2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低碳也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障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因缺少先进的减排技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单位资源平均产出不足发达国家的1/10;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重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是不仅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而且每年要为软件技术标准向外企支付高额的费用。

2.国际技术转让障碍。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尚不健全,普遍存在着技术剽窃、模仿现象,致使创新者缺乏足够的市场激励动力。发达国家担心转让先进技术会影响到其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障碍。

3.技术引进障碍。技术引进包括为了使用而引进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的两种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引进上大量花钱,因为它的效益迅速可见,而对消化、吸收却吝于投入。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弊病。多家企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引进技术,最终产生了对外国技术依赖。结果导致花费大量的技术费用,而没有完成技术更新和学习的过程,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

4.技术投资障碍。新技术应用的预期尚不明确,技术政策还不健全,导致投资者担心未来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而不敢大胆投资进行技术研发。

(二)低碳新能源有待大力发展

中国的能源结构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由表1可知,1978年中国总体上还是能源净出口国。到了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远超过能源生产量,缺口高达32 028万吨标准煤,成为不折不扣的能源进口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能源安全。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态势不错,如风能发展迅速,2008年连续第四年风电装机翻番。2008年中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占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0.1%,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2008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占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23.3%,仅次于美国。但是,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能源成本普遍较高。我国风能发电的成本要比火力发电高一倍,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火力发电的四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二是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掌握得还不多,自主创新太少。要发展新能源,引进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在新能源方面的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就会出现世界各国的技术到发展中国家来做实验的情况。三是我国目前对于整个新能源的发展还缺乏一个详细周密的规划。对于新能源发展战略的争论也比较多。

(三)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调整,企业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多是高能耗工业部门,如果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还要依靠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迸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仍然相当困难。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中小企业的关停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仍然我行我素,争先恐后上项目,特别是重化工项目,对国家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以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企业是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如果没有长效政策机制对节能的设备投资、技术进步、减排成本以及管理机制改进等方面进行鼓励和现实补助,企业在大规模应用减排手段上将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缺乏长期的积极性,建立长效机制尚需时日。

当前经济困难使政府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政策的制定上容易顾此失彼。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取消了部分高耗能产品如一些钢铁产品的出口关税,而且目前的油电价格管制和补贴存在问题。生产侧补贴鼓励和放大石油电力消费,导致无效消费,加大能源稀缺和价格压力,以及环境污染。此外目前的能源生产侧补贴方式鼓励消费,意味着大多数的能源补贴将进入富人的口袋。另一方面,低能源价格会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造成对外国消费者的间接能源补贴。

另外,虽然国家将节能降耗工作放在高位,但是政策实施效果,包括针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滞后期。一些投资不能立刻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的节能绩效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

总而言之,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国家尚未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明确政策和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远不止这些。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据悉,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纷纷投入巨资开始涉足低碳技术研发,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谋求在低碳经济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占领科技制高点。据了解,我国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进行部署并加大投入力度。当下,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快速提高,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电力、冶金、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我国应鼓励煤炭企业建立循环经济园,鼓励研发对煤炭热能效率利用高的技术发展,实现煤炭的多层次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碳捕捉和碳储存技术是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支柱技术,掌握了这个技术,不但可以发挥我国相对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还可以使我国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因此,国家应进一步扶植低碳科技的发展,实行多联产技术来降低经济成本,对实行清洁生产的环保煤炭企业给予补助。

(二)提高能效和开发新能源是重要途径

建立能源回收生产体系,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是一种能源双向流动的生产模式,使得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从而实现碳排放的降低。研究显示,废弃物再生回收的碳减排量十分可观。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物资,可节约能源1.4万吨标准煤;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废金属的回收率(指年总回收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为40%―50%,废钢铁的回收率为60%―70%,废纸为70%。未来30年内,再生资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的原料总量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同时提供3.5亿个的就业岗位。

在能源政策方面,2009年起,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了《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推广实施细则》及《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实施细则》等多部实施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效果显著,对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2010年4月正式实施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法律依据。今后,建议各相关部门制定更多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增强可再生能源法的可操作性。寻找出一条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环境边际效应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通过新能源的产业革命逐步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

(三)培育和建立碳交易市场,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

在全球都倡导低碳经济的同时,我国须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建立进口制成品替代战略,减少高能耗、高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以进口这些商品作替代,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同时保护环境。还应建立低碳贸易和投资制度来避免污染和碳排放,提高外商投资门槛,并鼓励外商投资在生产中采取清洁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在此形势下,我国应充分利用低碳商机,提高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尽可能以低成本的清洁增长方式和低碳技术进行经济发展。

2009年美国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使其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从2011年开始,拟对未采取减排措施的盟外进口商品征收进口碳关税。因此,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双重打击;另外,如果美国将其税收用来补贴国内企业的减排,我国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应该征收国内碳税,使美国的碳关税失去合理性。我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做法,征收碳税的同时降低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支付劳保的费率。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综合性成本并没有提高。另外,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收重点引导重工业降碳,与重工业能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生产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使其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

(四)普及低碳理念,共建“低碳生活”

目前,人们低碳消费意识薄弱,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应先从消费者入手,倡导公众低碳消费、节能减排、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生活习惯,使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些环保理念成为行为准则,引导公众消费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 China’s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CCICED Policy Research Report,2009.

[2] 杨莉.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及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3]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4] 王宇寰.节能减排――低碳的必由之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5] 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Main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WU Zhe

(Wuhan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affairs Career Academy,Wuhan 430074,China)

第9篇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据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3℃;到2030年中国沿岸海平面可能上升幅度为10~16cm,导致海岸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1]。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还面临三个方面的制约。

1.1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大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基于这一计算方法,我国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108t,美国是58×108t,我国已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1.2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以高能效技术来看,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即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近两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来而言还是很落后,而且发展十分不平衡。如果分领域来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短时间无法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1.3碳排放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资料显示,2010年年底我国全国装机容量达到9.66×108kW,5年增长了84%,发电量达到4.23×1012kWh,5年增长了72%;而人均用电量仅有3126kWh,这相当于美国1956年、英国1963年、日本1970年和韩国1993年的水平,为世界公认的工业化完成时期人均用电量的65.8%,但是,2009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却高达70.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9.4%)4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要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的指标,以反映不同的侧面,然后综合起来反映其整体状况。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1碳源消耗碳源消耗的多少,直接影响碳排放量的多少。碳源消耗得少,可再生能源使用得多,碳排放量就低;碳源消耗的多,可再生能源使用少,碳排放总量就高。所以,可选取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三个指标进行具体评价。之所以把“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从化石能源中单列出来,是因为煤炭在目前我国以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能源,而且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1)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在所有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当高。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之和。(2)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一般情况下,根据用途、设备及技术的不同,每吨煤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目前全球22%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因为煤炭燃烧所造成。所以我们选用“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作为评价低碳经济的一个具体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煤炭消耗总量/能源消耗总量。(3)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是指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在消耗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各种清洁能源之和/能源消耗总量。一般而言,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越大,低碳化程度越高,反之就低。

2.2碳排放量碳排放量是衡量单位、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直观的指标,它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单位、区域的“低碳化”状况。在考查单位、区域的碳排放时,一般可选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能源强度、碳强度4个指标进行具体评价。(1)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总量是指单位、区域在某一时期内所排放二氧化碳的总和,按照日本学者茅阳一的Kaya公式:碳排放总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用量(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碳强度)。(2)人均碳排放量(碳足迹)。即单位、区域人均分摊的碳排放量,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总量/总人口数。(3)碳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称碳强度(carbonintensity),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就不同。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2.3碳汇建设与交易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主要选取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3]。(1)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对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作用也越强。森林覆盖率是反映区域碳汇的主要指标。具体计算方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2)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是工业经济的主要所在地,也是碳源的核心区。城市碳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抑制作用越强。具体计算方法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其中绿化覆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3)碳汇交易。碳汇建设关键是建立碳交易体系,通过交易才能变现,通过变现才能形成财源,解决林业再发展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并制定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林业碳汇交易政策和项目管理办法,这一指标可考核政府和企业碳汇造林、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交易、项目运行规则和程序等全过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