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0: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第1篇

【摘 要】本文立足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授经验,尝试创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普及工作建言,为培养在“媒介化社会”中智慧生存的大学生献策。

关键词 高校 媒介素养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及发展

1、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立场——免疫力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姆森出版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评的意识》。“利维斯式”的观点认为:大众媒介只能提供低水平的满足,造成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该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抨击以大众媒介为土壤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冲击。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培养公众的鉴别能力,特别是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意识和对媒介负面功能的抵御能力。

2、20世纪60年代,提升对媒介内容的分辨力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媒介素养的研究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文化观:大众媒介及其传递的大众文化并非工业文明的负面副产品,而是创造文化共同体的机制之一。人们需要提升的,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别不同媒介内容品质品位的良莠高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

3、20世纪90年代,参与式社区行动

该阶段主要强调社会权利和行动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研究者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媒介素养既着眼于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使用、参与和创造,也同时需要全社会随时保持批判反思的立场来质疑媒介弊端的制度化成因。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译介文章(卜卫,1997;宋小卫,2000)。2001-2003年间,媒介素养研究的重点: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并认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对媒介素养教育结合不同领域和对象的功能探讨开始多元扩散:开始研究适合中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被称为“媒介素养教育年”。2004年10月8日,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主题:“信息社会中的媒介教育”。同年12月12日“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发表《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004年3期出版《信息时代的传媒素养》专辑。“媒体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中国大陆高校陆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足,面向对象局限

目前中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被设置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课程类型设置为自主发展课或专业选修课,并未列入专业必修课的范围之内。相较于国外的媒介素养课程,面向对象局限。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只要手持智能手机就可以发表言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对信息没有正确的解读能力,会造成负面信息、谣言的等级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

2、大学生媒介素养匮乏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在面对媒介信息时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质疑。从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识、解读和批判能力相对薄弱。笔者调查了自己所教授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84%大学生在面对大众媒介的信息时,通常保持一种被动接受的心态,只有少数16%的大学生会有质疑和批判。此外,只有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积极使用媒介,参与媒介环境的建设。

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信息,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如何辨析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何认识、选择媒介?如何正确把握与使用媒介?如何对媒介呈现的信息进行判断处理?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本文进行讨论的立足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适用于所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

1、知识讲授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弄清楚电影、商业、电视和广播节目和报纸、杂志和广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观点,明确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反应的各种制作技巧;其次,通过考察印刷媒介新闻、电视新闻和其它媒介陈述新闻的方式、惯用的手法、强调的方式和忽略的技巧来验证和评价媒介陈述世界的质量高低,从而鉴别大众媒介的经济基础,分清哪些媒介将受众卖给广告商而哪些媒介没有这样做;第三,理解媒介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并熟悉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工具来进行个人表达和交流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2、能力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被安排在第5学期,该课程是一门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因此在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上,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获取能力:能够收集相关的和有用的信息;其次,分析能力:能够分析信息形态以及信息的结构、排序方式,从艺术、文学、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分析信息产生的背景;第三,评价能力(包括鉴赏):对信息的准确性、质量和相关性作出判断;第四,创造能力:有效使用语言、声音以及图像来表达意图,使用不同传播技术来创造、编辑和信息。第五,参与能力:与他人互动与合作,在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中转换,负责任地参与媒介互动。

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增强互动性

基于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课堂需要完成的一般教学内容,本文对此类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定位于生成性教学策略。并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案例式以及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会恰当的选择教学媒体予以辅助教学。

2、注重启发性

媒介素养类课程应注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因此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大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纷繁复杂的媒体面前,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构建属于其特有的价值评判标准。其次,带领学生平等的、民主的参与到师-生、生-生的媒介主题讨论活动中去。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更加强调大学生应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重要性。最后,激发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关于媒介创作和实践的活动中。了解各种各样媒体的形式特点,制作过程以及组成要素,掌握至少三种以上制作媒介的软件工具等。这样使大学生逐渐掌握如何批判分析媒介信息的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发地思辨媒体、反省现状的思维习惯和能够制作、利用完善自我,使社会媒介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将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

3、创新考核方式

该课程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笔者认为不必按照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来设计考察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两条:第一,课堂汇报:这部分主要指平时实践作品,根据学生课上的展示,这一部分将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来设计课堂评价。学生互评一方面方便教师了解每人在小组作业中所作的工作,使分数客观化,此外还锻炼了学生间互相协调、学习的能力。学生自评能够使学生整体认知自身在小组中的位置,对自身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习惯。第二,书面汇报:这部分学生可将课堂展示的转化为书面汇报,呈交给教师,以便备案。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由课堂汇报和书面汇报综合测评,该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里,媒介已经悄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又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并无孔不入的侵蚀、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而对于承担着祖国未来命运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能否很好驾驭日益快速发展的媒体技术,是决定我国未来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通过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等院校媒介素养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对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

【本文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JKVII1302515】

参考文献

①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3

②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5

③赵铮、张仙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J].《新闻战线》,2014(8):137

第2篇

关键词: 外语教师 媒介素养教育 概念 研究现状 意义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认识媒介,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甄别和判断媒介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在与媒介接触。外语教师也同样面临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要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培养。全面分析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研究现状,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知识沟”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世界信息化趋势是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人。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语教师利用媒介进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并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还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如BLOG构建教学反思平台。这些都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下提出我国实施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策略性建议:

(一)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二是要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实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某些机构来组织实施是必要的。

2.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在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和与之相配套的由政府启动的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来实施和落实,并有明确的组织者、实施者。

3.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首先要编写规范的培训教材。其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多渠道地获得教学素材,如可从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手机等媒体获取。再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和设计与开发支持平台。

4.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要促使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各种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媒介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试误中才能养成。

5.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

为了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一方面,可依靠师范院校,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此外,还可采取大学与中小学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来共同促进一线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

6.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估标准,并且定期进行评估。

总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业界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我国的传播学学者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例如为一些传媒大学或师范大学中的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这对英语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具借鉴意义的经验。但如何把这些好的经验移植到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中,让英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工作尽快、全面、系统地展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3.

[3]陈力丹.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87.

[4]喻国明.从青少年拍卖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7.

第3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同时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认识媒介,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甄别和判断媒介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在与媒介接触。外语教师也同样面临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要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培养。全面分析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研究现状,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人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 ),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知识沟”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世界信息化趋势是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人。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语教师利用媒介进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并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还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如BLOG构建教学反思平台。这些都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下提出我国实施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策略性建议:

(一)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二是要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实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某些机构来组织实施是必要的。

2.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在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和与之相配套的由政府启动的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来实施和落实,并有明确的组织者、实施者。

3.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首先要编写规范的培训教材。其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多渠道地获得教学素材,如可从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手机等媒体获取。再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和设计与开发支持平台。

4.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要促使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各种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媒介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试误中才能养成。

5.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

为了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一方面.可依靠师范院校,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此外,还可采取大学与中小学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来共同促进一线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

6.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第4篇

关键词:高职聋生 媒介素养 语文课程 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

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近几十年媒介素养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一教育实践在多数国家采取与本国母语课程整合的方式推行,实践成效上看,既有力推动了本国母语课程的发展,也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自身目标的达成。我国自1997年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关于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得到持续关注,纵观十多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但大多局限在普通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还鲜有听闻。特别是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吸纳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将这一课题付诸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与教学实践层面尚缺乏深入研究。

一、语文课程中开展高职聋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1.符合聋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能满足聋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聋生使用的手语是一种图像化的视觉语言,在词汇构成、语序、语法上与现代汉语书面语存在较大差异。依据“缺陷补偿”理论,聋生的视觉思维能力较强,对图像有天然的敏感并有很好的领悟力。解读媒介信息需要具备较高的读图能力,而这正是聋生的强项。开展高职聋生媒介素养教育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能满足他们语文学习的特殊需要。

2.帮助高职聋生合理利用媒介资源,提高语用能力,正确评判媒介信息。

高职聋生没有升学压力,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媒介行为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选择、分析、比较、评判媒介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聋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媒介,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程中开展高职聋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聋生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识和技能,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接受、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加强语文学习和工作生活的联系,为聋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目标与载体

1.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目标。

特殊教育中的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聋生学会鉴赏文质兼美的名著经典,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应让他们掌握解读各种社会资讯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多元媒介环境中对学生的媒介判断、鉴别、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使之成为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也是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分野。”[1]

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印刷之外的阅读与写作问题。“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也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是指以积极、批判而又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2]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教学,将重点培养他们的媒介识读能力(具体包括:媒介选择、分析、质疑、评估能力)和媒介制作、传播能力。

2.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载体。

我校现行的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每个教学单元均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板块,从语文课程大纲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定来看,它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涵盖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此外,每一教学单元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板块本身也涵盖了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互补关系。

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现路径,如下图所示:

三、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施路径

结合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聋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吸纳与整合”——立足语文教材,服务课程教学。

这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是探讨在现有的语文教材框架内,如何吸纳媒介素养教育并与现有的语文教学相整合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如何立足现有的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媒介素养教学因子,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媒介素养教学,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

第二阶段:“突破与重组”——突破语文教材,重组教学内容。

这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是尝试突破现有语文教材鉴赏者取向框架,致力于培养高职聋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内容的重组。具体地说,就是: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课型,通过行动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的循序渐进)探索运用媒介文本培养高职聋生媒介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检验高职聋生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的习得情况。

第三阶段:“发展与创新”——独立于语文教材,开发单元样章。

这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是整合第一、第二阶段研究成果,对现行语文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优化,立足“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3],围绕各单元主题筛选相关的媒介文本(包括图片、影视、网络及报纸新闻、广告等各种讯息),开发单元样章,编制适合高职聋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

第5篇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随着笔者参与的师资培训次数不断增加,笔者与一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们的接触不断增多而逐渐显现和清晰的。2009年作为培训的第一阶段,我们先后在北京、杭州、武汉、沈阳、上海,进行了7次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为了了解培训效果,我们设计、发放了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学员进行了小组讨论。根据教师们的反馈,2010年起我们调整了培训内容和方法,并将培训对象从普通教师扩大到中小学校长和各级教育管理者。为了深入了解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的意见,我们在培训后对他们中的部分进行了小组焦点访问或深度访谈。通过深入交流发现,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与教师一样认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他们又有各自关切的问题。带着从师资培训中搜集来的各种疑问,笔者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黑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情况,对该校校长和教师进行了深入访问,并对实验期间黑小教师及校长发表的教案、论文等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努力从实验学校的经验中找到应对挑战的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媒介素养教育要在现有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系统开展,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应分别关注什么问题?其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方法

为解决研究问题,本研究先后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首先,在师资培训的第一阶段,我们对参与培训的285位学员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主要包括:你是否希望在自己的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你最感兴趣的媒介议题是什么等。第二,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结果,笔者调整了师资培训的策略。先后在北京、安徽铜陵、安徽繁昌、湖北武汉开展了5次针对中小学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原有的理论阐述,我们还进行了示范课演示。为了了解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对某些校长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第三,发现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作为与笔者长期合作的实验学校,到2010年9月,黑小不仅实现了由专职教师自主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而且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了各年段、各学科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学科的融合实验。更为可喜的是,2010年12月底,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在考察、评估了黑小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决定批准成立“北京市东城区第五个校本课程研究小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专题研究组”,以黑小为核心,吸纳周边兄弟学校及东城区少年宫,进行更大范围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发和推广。作为全国第一个系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小学,黑小是如何解决课程定位、课程形态、师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黑小的经验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一方面对黑小校长、科研主任、参与实验的教师等共12人进行了深入访问;另一方面对黑小校长及教师在实验期间发表的各类文章、教案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主要发现

在师资培训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中,共有285位学员教师参与了调查,回收到的有效问卷共149份,问卷回收率为52%。经统计分析,没有人在参加培训前“听说过‘媒介素养教育’或相关概念”,在培训现场也没有教师表示曾经接触过相关内容。即便如此,在短短3个小时的理论培训后,共有100位教师明确表示“愿意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占参加培训教师的35%。从笔者在培训现场与教师们交流的情况来看,除了35%的参训教师明确表示愿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外,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高度赞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不少教师指出他们没有权力决定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以及课堂教学中能包括什么内容。因此获得校长的认可和支持,是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笔者从2010年起调整培训策略,将培训重点转换为中小学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通过在培训现场的交流互动,笔者了解到对校长和各级教育管理者们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同样是个新鲜、陌生的领域,但他们很快就认同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例如,2010年1月在针对北京市各级教育管理者及校长代表的培训中,有代表发言说:“大众传媒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传媒素养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以及“网络等传媒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谈网色变,只堵不疏,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2011年5月,在笔者对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官员及全区47所小学的校长、教师代表进行过理论培训和示范课演示后,29所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代表表示愿意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试点学校,占参加培训学校总数的61.7%。武昌区教育局副局长更明确表示“从区域推动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我们肯定是要做的。这个态度和这个决定,是勿庸置疑的”。笔者历时三年,纵观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10个城市和地区开展的20次师资培训经历,笔者清晰地发现,即使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概念对教师、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是崭新和陌生的,但大家很快就能认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无疑是因为近年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正如武汉市武昌区的一位校长所言:“孩子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们成长时代背景完全不同,我深深地感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孩子们的生活乃至今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获得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们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可之后,笔者发现由于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承担的角色不同,因此涉及到课程实施时他们关注的问题各有侧重。例如,教师更关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技巧,师资培养周期,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则更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课程形态、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课程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等中观或宏观层面的问题。具体说来,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其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问题。参加过培训的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普遍表示,课程研发者必须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概念进行更加清晰、准确的界定,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其与现有其他课程的关系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因为,如果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那么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其他课程似乎也具有这样的目标。而且,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很多内容,如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网络运用技能等,在语文、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都已涉及,那么,如何区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异同?只有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体系有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证,才能为后续的课程实施、师资培训等奠定基础。第二,课程定位、课程形态问题。访谈中很多校长、教育管理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作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还是国家课程来实施有不同意见。一些校长认为,校本课程应突出学校特色,因此,如果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来实施,那么不利于该课程的普及;但如果把该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或国家课程,那么教育管理部门就要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才能对课程实施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体系提出多方面挑战,现在要进入课堂的内容非常多,如灾难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等,而学校教育的课时有限。那么,媒介素养教育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实施,还是作为现有学科中的板块,以融合课的形态来实施更可行?第三,开课年级、课时量的问题。笔者已经开发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在实验学校实验期间,课时安排为每周一课时。访问中有校长指出,现在的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在媒介的团团包围之中,那么媒介素养教育课是否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无区分?课时量有无变化?第四,关于师资培养问题。不少校长在访问中询问,应该选派什么学科的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据他们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似乎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那么应该从哪个学科的教师入手?此外,媒介素养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因此,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再加上关于媒介的知识瞬息万变,那么教师应该储备哪些方面的知识?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能力?在现有教师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如何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无可能将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第五,关于教学硬件设施、课程适用对象等问题。由于笔者在示范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大量影音素材,因此不少校长在访问中提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必须具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以外来务工人口子女为主要生源的校长更关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否适应他们学校生源的特点。第六,相关资金和费用的问题。无论是师资培养,还是硬件投入,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非常关切如何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虽然,在笔者的访谈中,教育管理者和校长都表示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校都有一定的科研经费,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按什么样的比例投入多少经费,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案。与校长、教育管理者更关注课程定位、课程管理、师资培养模式等问题不同,教师关注的问题更加具体。例如,首先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是,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哪些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如何获得这些教材及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这些教材或课件时,能否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第二,要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p#分页标题#e#

通过与北京、武汉的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们深入交流,笔者日益感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改变,只是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要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么,作为成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验学校———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又是如何解决以上各种问题的?经过对黑小校长、教师代表的深度访谈,以及对该校教师发表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黑小之所以能让媒介素养教育这样一门新兴课程顺利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并在区域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首先,作为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黑小始终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正是基于此,黑小校长在了解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观摩过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之后,立刻决定与笔者合作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第二,在实验展开后,黑小校长及管理干部多次与笔者研讨,明确双方的研究目的。对笔者来说,通过实验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最终形成教案、教材是最重要的研究目标;黑小校方则意识到只有本校教师具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能力,才能使黑小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真正享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因此,黑小校方将实验研究定位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载体,自实验开始就有计划地组织全员通识培训和种子教师的培养①。在种子教师的选拔上,并不是以学科、经验等为条件,而是以教师的意愿、时间、精力为基础。在培养方式上,除了邀请笔者对种子教师进行理论辅导,更主要的是让种子教师长期观摩实验教学,待教师准备充分时再尝试自己进行实验。特别值得推崇的是,黑小将教师成长视为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并不要求教师在短期内有所改变。从实验开始,到黑小教师自主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可以说,黑小对自己师资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慢慢熏陶的过程,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表面功夫。第三,在长达三年的实验研究和师资培养过程中,黑小校方非常重视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成为师资培养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实验开始不久,黑小校方就选派骨干教师与笔者一起赴杭州参加了“第二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会议上黑小教师更充分地了解了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外开展的情况,从而坚定了做好实验研究的决心。在整个研究期间,黑小共接待中外学者观摩实验教学26次,组织教师代表随笔者赴香港、美国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三次。正是在黑小校方的全力支持下,黑小教师在三年研究期间共发表中文论文9篇,英文论文5篇,从各个层面、多种角度论述了他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这无疑成为黑小科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第四,在课程定位、课程形态方面,黑小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在实验研发独立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黑小教师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现有很多课程的联系,如与语文课、数学课、品德与社会课等等。在实验研究的第三年,黑小校方有计划地组织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展开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课程实验,至今已经开展的融合课程实验包括数学与媒介素养,语文与媒介素养,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等很多维度,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融合式媒介素养教育教案。时至今日,认真反思黑小实验取得的各项成果,笔者深深感到黑小以教师成长为核心目标的定位是最关键的经验。说到底,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实施,并不在于它以什么样的课程形态出现,也不在于实施教学时使用什么样的硬件设备,而是有赖于真正理解媒介素养理念的教师。可也正像黑小经验所揭示的,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对教师给予持续不断的智力、物力以及精神支持。因此,黑小的经验是否适合更多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火学生;媒体;教育;媒介素养

概括地说,媒介素养就是公众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1]。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加拿大等国家。80年代后随着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开始纳入许多国家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9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接受、处理与鉴赏传媒信息的能力,并渐成全球规模性的教育运动,甚至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几个北欧国家,它己被纳入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课程内,并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材,甚至发展为白成系统的教育体系。[2]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毕业论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广泛的重视,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传媒人学召开;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火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3]

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1.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

最初,以李维斯为首的英国学者是出于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强烈批评,才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的。直至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众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欧美国家更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并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青少年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在我国,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短信、校园DV等新媒体的接触与使用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然而,在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甚至是诱导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2003年3月哈尔滨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学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学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为《@41》的行为艺术: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则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该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大四女生,自称为自居易后代,被网友称之为“国学辣妹”,其针对孔子的大胆言行在网上引发热情“辣评”一片。在大众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火众媒体逐渐转向手机短信、网络、DV 等新兴媒体。然而,从诸多的传媒事件中我们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缺失,特别是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开放性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可以利用手机、视频、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个性人生,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高校传媒教育研究理论的提升,也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论文和专题讨论也越来越多,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再是纸上谈兵。大学生群体容易为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概况,硕士论文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甚至是在社会各个层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有多种途径与方法,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以下三点: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目前诸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大学生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

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他们可能沉迷于传奇、魔兽等游戏的虚拟世界,他们可能热衷于FLASH、DV的制作来展现自己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他们可能醉心于论坛(BBS)、QQ空间、博客的制作与维护,但是“铜须门”事件、“国学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网上“愤青”“网络暴民”却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因此,必须要用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教育大学生,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自我约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不至于自己的个人行为对学校、社会有负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现代媒介技术发展消极作川的影响,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媒介、理解媒介、运用媒介,提高传媒实践能力为自己认识社会、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服务。

3.媒介素养评估标准(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医学论文刨造利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在品质,是一种内在思想意识修养,所以对于如何衡量一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据目前的了解,媒介素养的评估体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但不管怎样,在衡量利判断一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评判依据。它应该包括一个人: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对媒介的信息有基本的是非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对不良的信息有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能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学习、生活等诸项人生发展服务[4]。完善的评估体系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评价标准的确立,更重要的是使社会、学校和个人在这个评估体系里有一个明确的媒介认知导向,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则不至于在纷繁的媒介信息海洋中失去辨别、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实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媒介素养专业教育的实施,不仅能使我们的学校、教师等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基本认识,而且能使其在教学、生活等领域对学生起着影响表率作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媒介性质、功能并且自觉用于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样对于其学习和今后步入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朋。

参考文献

[1]郑智斌,樊国宝.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05,(5):158—162.

[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45.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低段;媒介素养;媒介素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8-01

1.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困境

多数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还是持认可的态度,但是在实施上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及困难,大致可以从学校与政策、师资培训与认知、课程编排与时间、家长和学生态度四个方面归纳。

1.1学校设备和政策规划。小学低段儿童刚从幼儿园毕业走进小学课堂,其认知的发展还处在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化的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常的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辅助器材,如使用影片或摄影机教学,或者组织学生去实地的参观媒体制作的工程等,这些都需要应用各种硬件和软件设备,器材的配备和使用肯定牵涉到学校本身的设备和教育部门拨款是否足够的问题,而其又是间接影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成效的重要因素。政策又可分为学校政策和现今教育政策两个方面,学校领导或者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就很难建立一个互相合作的教师团队,在学校内的推广上都难以为继,单单依靠个别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的。

1.2师资培训与认知。教师在对不同媒介的态度有着显著的区别,接触报纸书籍等媒介资料时,教师普遍认为是进行学习和了解信息的,而上网就是娱乐和学习参半,广播电视等就以娱乐为主。这种对媒体的粗陋认识,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利用不同媒体进行使用时积累下来的媒介操作习惯,当然这也跟媒体制作的产品相关。在一项调查中,54%的教师表示对媒介素养不了解,不知道是何物。[2]师资是媒介素养教育在小学低段推广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小学低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关键一环。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几年崛起的新兴议题,目前国内缺乏足够的教授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师,而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和批判的能力。

1.3课程安排与教学时间。课程改革为现行的小学低段课程松绑,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推行创造了条件,而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现状下,即使是已经进入正式课程计划中的副科课程也有被主科占领的危险,更别说媒介素养教育这门学科了。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本身很繁重,让这些教师在教学之余再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会大大的降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意愿,小学低段课程虽然少,但是所要求的课堂时间也少,这就造成了小学低段学龄儿童的课程表安排满载,教学时间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师意愿和课程推广。

1.4家长和学生态度。媒介素养涵盖的领域比较的宽泛,学校和教师能够提供的媒体种类和产品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学低段学生的在校时间相对于其他年级要少些,学生接触媒介的大量可能都存在于家庭和在与父母的共同接触以及和同伴学生的交往中。家长的媒介认知、选择和使用习惯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媒介素养,且学生对媒介素养课程不够重视,或者是缺乏学习的兴趣,或者学习负担过重,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实践。

2.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2.1对学校与政策的建议。媒介素养教育要纳入到学校课程施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颁发媒介素养课程的政策,还要成立专门的研究督导机构。媒介课程政策的颁布只是其以“正规”身份走进课堂的第一步,这个“名分”能够让媒介课程在推广的过程中得到师生的重视,而且也是对参与和关注媒介课程开发人员的莫大肯定与鼓励。因此,媒介课程的政策要落到实处需要经过管理和研究部门的长远规划,并成立专门的媒介课程研究的学科部门,制定媒介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策略,鼓励民间媒介机构和媒体机构参与课程推广工作,同时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以践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含义。

2.2对课程与教材的建议。研究发现由于缺乏适当低段媒介教材和参考资料,成为教师没有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因之一,而且研究指出这与教师对知道媒介素养课程存在与否无关。[3]在教材上,教师可以留心学生平时的媒介喜好,从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上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议题,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并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在时间上,虽然既有课程紧凑,但是教师可以利用晨间或者弹性课程以及社团活动时间实施,利用时事或者偶发时间作为教材辅助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目标。

2.3对教师认知和态度的建议,师资培训。小学低段学龄儿童对媒体的选择顺序是,电视第一,网络第二,[4]不同媒体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能否认识到不同媒体对儿童影响的深浅并愿意在教学中积极实施媒介素养教学有其关键性。教师应能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还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法。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以及社区之间的经验互动,建设交流合作网络,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师共同的“教学技能库”。

参考文献

[1]吕杰华,陈逸雯.参与媒体素养研习之国民小学教师实施媒体素养教育之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6):1-39.

[2]袁 娜.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9:4

[3]李维华.新北市小学教师实施媒体素养教育之研究[D].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2011:7.

[4]Mary A.Hepburn.Media Literacy:A Must for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J].Media Literacy.1999(7-8):352-356.

[5]尤英愉.台中市小学教师媒体素养与教学技能之相关研究[D].科技大学文教事业经营研究所.2010:6

第8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传媒业高速发展。当前,我国有2100多种报纸、9400多种杂志、数以千计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和每年数以万计新增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互联网日益普及,网民以每分钟过百人的速度增长……,当代大学生身处于大众传媒包围之中,裹挟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媒介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各种传播媒介立场、利益不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有选择地传播某些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观察和认识世界,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与管理,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地运用媒介工具,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传媒、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传媒指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工具。人们一般将报纸、广播、电视3种媒体形式称之为传统传媒,而将以网络媒体为主体、以手机短信和数字摄像为标志的新兴通信媒体为辅助的媒体称为现代传媒。媒介素养是什么?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大众传媒的繁荣发展,媒介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发展的关系愈发密切,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具有相当的媒介素养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生活、发展自我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西方。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在其《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专门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有可能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特别容易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可见,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目前,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实行媒介教育。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近几年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开展普遍、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呼声日高,但真正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课堂的学校还不多。从总体上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比较滞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媒介素养教育进入高校。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

目前,大学生与大众传媒接触十分频繁,大学生普遍都是网民,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尽管如此,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仍处于相对欠缺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更多的处于自发状态,具有较大盲目性,媒介素养水平不高。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这种自发状态导致大学生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因此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二)媒介判断与反思意识欠缺

由于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往往都带有自身的倾向性,甚至会有虚假信息,受众只有具有一定的判断意识,才能对媒介信息和传播意图做出合理的判断。在媒介判断和反思意识上,许多学生能够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不够警觉,反思传媒实质用意的能力较差。网络诈骗、短信诈骗事件经常在校园中出现,说明了部分同学比较缺乏媒介判断与反思意识。

(三)媒介规范意识比较淡薄

大学生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体进行不规范学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自律意识较薄弱,对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能力不高。如抄袭作业、论文,网络黑客行为,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制造网络垃圾信息,利用网络不法牟利等诸多有意或无意违反媒介规范行为,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

(四)媒介使用目的不当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但许多大学生在使用传媒时,不仅没有服务于其学习和生活,反而挤占了正当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在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是BBS、影视资料和网络游戏等。相当多大学生访问过,大量接触暴力、游戏和赌博信息;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同学还沉迷于网络游戏、视频聊天,危害身心健康。

可见,大学生不是很好的媒介信息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媒介素养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知识的习得,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成才。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判别能力,教导大学生正确、健

康地使用大众传媒,主动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对和承担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当前关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年来,国内高校开展了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内地高校中率先开设传媒素养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媒介素养硕士研究方向,复旦大学开通了内地第一个传媒素养专业网站;有的院校已经提出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探索适应本校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一)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既可以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管理,也可成立依托宣传思想、团学工作、教育教学部门成立工作机构。根据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媒介素养教育管理机制,编制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与方案,成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操作办法。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必要的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媒介素养,以此来带动和影响大学生。

(二)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这是应对当代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挑战的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新任务。首先,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从现有教师、宣传思想工作人员中培养,也可引进专业教学人才,组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开展媒介素养教学和研究工作。其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学校可自编或统一使用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系统授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以采取必修、选修和课外讲座等形式。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开设独立的传媒素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公选课;也可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中,还可定期聘请资深的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研讨、专题报告等活动。通过较为系统的课程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媒介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媒介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抵制各种不良媒介信息的干扰。

(三)创造各种媒介实践机会

高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党团组织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加大对校园现有媒介的支持力度,增强校园媒介资源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充分挖掘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介资源的宣传、教育、培训功能,让学生们广泛参与校园媒介实践活动,获得媒介文化体验。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网络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搭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平台,如网上论坛,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网站运行机制。学校还可以邀请知名编辑、记者、主持人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制作节目,让学生们零距离获得媒介知识,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

(四)重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

高校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有条件学校,可以依托新闻传播院系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挂靠宣传思想、学生管理等部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联系密切,具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调研与分析的有利条件,加之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理论介入,有利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如果学校主管部门能把体现本院校特点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就能在高校中真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五)大众传媒积极履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众传媒应积极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首先,媒体作为信息把关人,在信息制作和生产方面应自觉弘扬主旋律,杜绝不良信息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坚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其次,重视发挥媒介的作用。媒体通过媒体互动栏目或走进校园举办媒体与大学生互动等文化活动,发挥传播信息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面向大学生集中介绍媒介知识,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媒介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2、陈一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08(1).

3、陈平财等.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成都大学学报,2007(10).

4、鲍海波等.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10).

第9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远程教育平台

在大众传媒日益普及与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少年不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也从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介中学量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并在媒介的影响下,逐步建立了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但青少年在媒介选择的自觉性、媒介内容的辨识能力与反思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闻界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轻视媒介素养教育和缺乏专业人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因此,具体规划、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1997年,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系统论述了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也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此外,近几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和组织投入到媒介素养研究和倡导中来。

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当属台湾和香港。“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引入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①“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术理论的建立,对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贡献,本土与在地的教学实验,民间力量的整合等方面,皆超越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甚多。”②“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时开始推动媒介素养教育,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推进以政府公共部门、电视机构、民间团体与各级学校合作,借着充裕的优质教育基金推动课程、教材与国际的交流和互动。”③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政策、各界关注程度的问题。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受关注度低,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经费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2、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为了清楚地了解陕西省以及西部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曾经走访和调研了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铜川、延安、宁夏同心、青海等地的部分媒体、学校以及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的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轻视媒介素养教育和缺乏专业人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使得西部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实施方面的问题。“尽管学界一再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可几年过去了,媒介素养教育仍未纳入教学体系中。缺乏系统教育规划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④当前,媒介素养教育仅在国内部分高校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得到了实验性推广,但是相对于我国飞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我国高等院校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教育形式不能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而作为学习和研究媒介素养的主要对象――新闻专业人才来讲,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

针对上述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有效整合新闻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相关资源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媒介素养发展”和“服务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尝试构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形成媒介素养教育人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与混合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共存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内建“专业课、技能课学习平台”、外建“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并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内部的人才培养与外部的媒体实践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相互沟通的有机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在培养模式中,我们采用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以及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讨论交流,必须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包括资源平台和交互平台。资源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资源,而且媒介素养教育学习者、实践者以及在职人员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上可以建立个人资源库,不同的个人资源库之间、个人资源库与公共教育资源库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交互平台的建设为在校学生与教育实践者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该培养模式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对这些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一)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

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即建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网站。网站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网站”采用B/S结构,即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一个三层应用系统,使得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分布式管理。灵活的系统体系结构,以及对Internet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系统具有高可用性、可伸缩性和易扩展性。

网站主要涵盖媒介视野、理论研究、资料书籍、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相关组织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又相应地分为若干个栏目。网站尽量整合全国所有媒介素养的优质资源,密切关注研究动态。鼓励学生针对媒介素养教育推广和普及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中存在的媒介现象等,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促进学生研究学习,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二)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设置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媒介素养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作为特殊的人才――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我们既要考虑到它的专业特色,又要兼顾师范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所以根据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如下:1―2年级通识类课程;3年级专业基础课程;3―4年级专业素养和技能课程;4年级学科教学论课程,最终形成“2+2模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如图3),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做了详细安排(如表1)。

(三)“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的构建

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构建了“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也能够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供一定的帮助。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媒体技能”实习、教育实习与日常社会实践(专业见习)相结合的“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建设规划研究(如图4)。

教育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奔赴不同的地方,可能是高校或中小学,或者直接安排到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与相关传媒的机构。无论在任何机构实习,都包括三个实习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见习,此阶段主要是观察、记录和反思。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媒介的应用和特性,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媒体适用的场合等细节问题。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即学生应用媒体的阶段。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媒体,并且“了解自己对媒介的需要,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服务自我,把学生训练成为一名理性的媒体使用者”⑤。第三阶段是专业教育实习,即把媒介素养专业知识与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把自己所具有的媒介素养运用到教学当中,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和熏陶中小学生”⑥,或者直接把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学生。

媒介素养实践基地不仅仅是为在校的学习者建立的,也为教育实践者或媒介素养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培训,使在职人员能够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促进媒介素养的快速发展。

此培养模式打破以往传统培养模式,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培养方式上,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现面对面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实现一线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我们所研究的培养方式能够克服学习者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媒介素养教育需求相互脱节的矛盾。

在培养模式的预期实施上,主要由新闻系和教育技术系两个专业教师联合负责,打破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之间所谓的壁垒。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实现教育技术资源与新闻传播资源共享,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知识底蕴。

结语

如今我国的传媒事业发展迅猛,但是相对于传媒事业,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方面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培训机构都没有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设计了一种系统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模型。其实,媒介素养教育不只是培养模式的问题,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2009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西部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K011】

参考文献

①柳梅,《海峡两岸媒介素养教育之比较与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121-124

②台湾“教育部”(2002).《媒介素养教育白皮书》[DB/OL]homepage.ntu.edu.tw/~floratien/gen_whitepaper.files/mediaequipment.pdf.

③徐永贵、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2):74-77

④周治平,《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编辑》,2009(5):85-89

⑤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2009)(1):66-70

⑥秦莹,《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