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00: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工匠精神;职业素养
当今社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要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在专业教育中加入思想政治内容,达到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双重效果。2016年,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物流行业是现代新兴的服务领域,是经济流通的大动脉。随着物流行业标准逐渐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实践。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在工匠精神的融入中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
1高职专业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1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部分高职院校的总体生源文化水平较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院校应在学生步入社会前端正其学习态度,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教学理念认准育人角度,深度挖掘课程中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服务型等高素质人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体现出了人才能力发展不均衡和人才核心素养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课程教学及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来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完善。工匠精神的融入就是以立德树人为理念来进行职业人才培养[1]。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创造型及管理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艺型及操作型人才。在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时,不仅要专注于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将相关的工匠精神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政教育的重担不能只是落在思政课教师的肩上,而是所有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思政教育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还应该融合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仅依靠思政理论课程很难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而通过在其专业课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工匠精神思政内容并进行有效引导便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思政教育。
1.2时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升级。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对于生产技术型及社会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有了明显的改变,即从传统的单一技术人才到综合素质人才的转变。基于这种社会产业经济的变化,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在物流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符合时展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现代服务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岗位要求,建立良好的综合素养,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在职业领域的长远发展[2]。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在提升工业化产业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和时展的重中之重。社会发展不仅仅依靠的是学术型研究人才,更需要来自不同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学生自我发展的本能意识
目前,学生成长在新时代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信息呈现井喷式增长。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发展中具有很多优势,可以通过获取多种信息来提升个人能力,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限制自由发展。当下学生的这种发展特点与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明显区别。信息的井喷式增长极大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本能意识,要想更好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不能只依靠政府及企业的支持,更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校要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这是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不能只关注理论教学,还要充分关注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单一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是针对当下学生各种教学的必要手段。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在专业课程中实现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多个领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来实现对专业技术的掌握。这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科学高效[3]。
2高职物流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教育思路
为培养出大批高职业素养的物流专业人才,加快行业发展速度,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关注物流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将工匠精神内化到物流专业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了解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秉承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积极创新,为优化现代物流产业的整体结构奠定基础[4]。
2.1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高职物流专业中的工匠精神融入先要从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入手,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在挖掘和整理思想政治元素中,主要应该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入手。在早期的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价值理论和精神情感,这些内容是当下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材料。在建设早期,我国在基础工业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对于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广泛收集和整理与物流课程相关联的思政材料,将其融入到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在学生了解和学习关于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材料过程中,能够领会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工业化建设和发展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产生感性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价值,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5]。要想深入挖掘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先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思政教育的重担不能只依靠思政课的教师,需要各个科目的教师一起努力,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合理整合,建立多学科互动的思政教学团队,进而打造思政能力出众和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思政教育培训来提升物流专业课教师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感,并以思政教育为重点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定期开展思政教育心得交流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总结,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要在物流专业课的育人内涵和思政教育理念之间做好协同,不仅要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中提炼文化及育人的内涵,还需要教师在物流专业课程中不断提炼思政元素,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在物流专业课上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应严格遵循基本思政理论,将正确的思政元素传授给学生。在深入挖掘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时,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情境,这样能更好地扩充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施展空间。虽然强化课堂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工匠精神的理解,但在课外活动时学生更能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主动去思考、挖掘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校和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2开展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提升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教育部门鼓励进行互联网教育,以期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物流专业与工匠精神的融入效果,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手段。混合式教学在工匠精神融入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优势:一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现更多的信息元素,弥补教师单一授课的不足;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使学生养成线上学习的习惯,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将更多的上网时间用在知识的学习上。除了常规的课堂时间之外,学生还有着丰富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形式将相关的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课余时间中,实现学生对物流专业领域中工匠精神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学习。线上课程的开展能够最大程度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将工匠精神教学转移到课下来进行。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关注物流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资讯,对物流专业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了解,这更加有助于学生建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6]。
2.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物流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岗位中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及职业素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基本运营情况,尤其是物流领域的服务质量,感受物流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来校进行讲座,通过这些优秀人员的演讲和报告来感受工匠精神对于物流人员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到创新创业中,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工匠精神对于创业活动的重要性。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课程来鼓励学生投入到物流专业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并对参与创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养成并不能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就能够实现,而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物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行业,其自身发展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化和提升,相比于传统的物流发展,对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物流行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对行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来制订人才培养策略。无论行业技术领域如何变化,工匠精神都是不变的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力平,唐红英.工匠文化引领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6):40-41.
[2]田侠,王炳洋.高职物流专业基于工匠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2):245-246.
[3]邓德艾.物流高职院校对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17,(29):267.
[4]钟一漩.基于工匠精神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15):2.
[5]孙玉苹,高飞.高职物流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思政教育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7):59-62.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供给侧结构;互联网+
一、引言
现代物流业的成长对我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发达国家,所以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下,金融环境进一步恶化,进口原材料价格攀升,品牌意识薄弱国外品牌入侵等不利因素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举步维艰,作为服务型产物的物流业也受到不小的冲击,大批的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周转困难,面临着倒闭破产的风险。
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同发展能使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特别是在现在物流业的发展中,公路的运输市场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相反的是,铁路、航空和航运的进步依旧是很低迷的,货运量同比扩大6.4%,中心地位依旧领先。除非被恰当的方式激活,这将是一个满是黄金和宝藏的市场。所以说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发展物流是刻不容缓的,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互联网物流。带动制造业和物流业共同发展,一起进步。
第一,国家重点打造绿色制造业并加以投资支持,发展新能源和绿色产业。第二,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创新和升级工业产品,扩大自身的经济实力,能够让企业平安度过每一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第三,全社会要更加重视软实力,倡导工匠精神和制造文明,这是中国文明得以屹立于世界的核心基础,每个人都应该牢记于心。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消费市场广阔。首先,我国当前出口额在制造业总额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次,我国人口众多;最后,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目前发展形势看,中国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2.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改善了我国的就业格局,物流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共同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有限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并大大增强了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3.具备充沛的创业活力。中国创新创业的模式走向成熟,具有世界上最充沛的创业创新活力和强烈的创业冲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力被激发,动员了“互联网+”的新热潮,鞭策高校毕业生朝着更高更好质量的方向去创业就业。
4.政府政策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是加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的政府政策,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同时提高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在牢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的处境,完善各项当局的政策以此获得更大的成效。这是供给方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要做加法减法和乘法。释优汰劣,要坚持用市场法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
5.中场产业欠发达。该种产业是整个产业价值链中技术含量最重要和关键环节。然而,我国每年进口的原材料价格都很高,制造业的基础设备和重大装备或多或少的都依赖着发达国家。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相当多的一些漏洞: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总体上,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模仿及跟踪的原因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2)中国的制造业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的方面。关键的产业制造业的原材料还是依靠进口。
(3)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国际品牌,模仿意识严重,缺乏大局意识,持久性也很差,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升值。
(4)社会的布局结构问题,从供给来讲,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和资本三个要素支撑着制造业的发展;就需求而言,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方面来看,如今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制造业危机的形势十分严峻。
(5)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是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被封锁,大量的库存资源在传统的物流业领域中不能得到出路,无法满足生产和消费对于这种高端型的物流的需求制造业的产业萎缩,现状一步步恶化。
三、制造业物流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中国的制造业也越来越能够在世界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市场活力和区域的竞争力,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可以归因于我国加入WTO以及西部大开发计划等外部环境的推动,更多的是市场的需求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要,但是物流业的发展也起着相当的作用。制造业物流这个新名词开始背很多人接受。
制造业物流的进步是由当代物流的发展水准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这几年,我国市场化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不一的调整,当代物流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关系一点点加强。也就是可以这样说制造业带动了物流业的升级,同时,物流业也拉动了制造业的进步。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以市场的的需求为生产的目标,提高自主的创新研发设计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强品牌意识,维护我国的本土产品。同时,通过我国正在进步发展的物流业拉动企业的收益和盈利。越过企业产业和区域的鸿沟,两业协调发展,公平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有大量的资源在我们的国土上,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现象,物流业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也就是说物流业的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成本中,物流成本有很大的比例。姚景远谈到了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说“在制造业占很大比例的传统经济模式下,资源的成本,运输的成本,生产的成本等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总体构成,进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
四、发展的问题及看法
总的来看,在我国制造业的过渡阶段中制造业显现趋势:
(1)制造业物流需求规模高数发展,在全社会的物流总额中占比很高。
(2)物流I的采购成本逐渐减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很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制造业的销售额,相反来说,降低制造业的成本就容易多了,其中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可将降低成本着眼于采购环节。
(3)精细且专业的物流发展趋势开始显现,供应链运作模式逐步实施。
(4)我国物流企业的设施逐渐完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加强。
(5)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一体化加速,推动产品创新。作为智能化制造的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度融合。
(6)为新能源汽车、环保、现代农业等产业提高较低门槛吸引投资者发展绿色制造业。
与此同时我们要发展制造业中的物流,包括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
①企业内部物流方面,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运用,能够将企业资源的合理规划稳步提高。ERP的本质在于提高制造业物流管理的实力。ERP对基础业务的处理能够减少制造业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
首先,制造业企业在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时可以采用ERP来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ERP能实时追踪实物,产品的每一个步骤都能被随时的监测,也就是说从采购开始就是有记录的。这方便了管理者对物料的追踪。
最后,ERP记录了所有的信息,可以对各个部门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审核,为绩效考评提供了一种依据。
②企业外部物流方面,就公路物流来说,企业和车主没有联系,效率低一直都是存在着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问题显得更加严重了。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物流业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创新和应用互联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这种情势是前无仅有的,所以互联网物流应运而生,“互联网物流”能够是企业和车主通过物流的供应链联系起来,也就是互联网充当着中介的作用。共计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但是还是要根据中央的具体政策,用制度带动物流供给的进一步飞跃。
为了在我国制造业和物流能户型复制,共同进步,所以要直面改变,激发想象力,去探索和创造新模式,做物流行业的“工匠”也就是说要用工匠精神,认真做、好好地做、坚持做。
总而言之,对于当代的制造业,减少物流成本特别是采购成本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企业要能在金融危机下不受到损失需要减少物流的采购成本,大力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品发展,发展互联网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不忘初心,将工匠精神运用到所有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一、放开思路,创新抓组建方法。
1、坚持党建促工建,传导压力抓组建。区总与区委组织部主动衔接,将乡镇(街道)基层工会组建纳入全区党建考核内容,大力加强了组建工作的权威性及推进能力。同时与区“两新办”资源共享、紧密配合、互助支持,共同推进“两新组织”工会组建工作。
2、加强管理促工建,巧借合力抓组建。为解决企业工会组建难的问题,区总主动与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搞好沟通,形成齐抓共管机制,强力推进企业工会组织建设。通过对符合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征收工会组建筹备金的方式,引导企业自觉建立工会组织,解决了三个街道办事处所辖企业工会组建难的问题。
3、明确架构促工建,精准发力抓组建。针对乡镇工会组建难的问题,区总工会研究抓住乡镇工会组建这个重点,出台了《XXX区乡镇(街道)工会考核细则》,明确乡镇工会职责定位为区域性工会联合会,建立了以乡镇、村(社区)、企业“小三级”的工作架构。
二、革新套路,创新组建工作机制。
1、实行基层工会组建及规范化建设奖励试点机制。每年XXX区总工会都会对乡镇(街道)、园区的企业人数、入会情况、未入会原因以及未建会原因进行全面摸底,做到未建会企业数量清、人数清、所处区位清、未建会原因清,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下发第二年度的《XXX区总工会年度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实施方案》。对乡镇(街道)、园区所有企业凡组建一家奖励经费2000元,规范化建设合格一家奖励3000元。
2、实行基层工会组织 、工会主席经济补助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在创新协商协调机制建设,创新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创新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创新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创新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职工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得好的基层工会给予3至5万元的经济补助。对非公企业基层工会主席出台了《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岗位津贴管理办法》,经考核后2019年发放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岗位津贴6.34万元。同时与区财政衔接,将乡镇基层工会的2万元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3、推进会员普惠机制。为了让职工认识到建会的好处,积极要求建会,从而倒逼企业搞好工会组建。我们与区内知名企业、商家达成工会会员普惠服务合作意向,为工会会员提供食、住、行、游、购等五项服务优惠,在会员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会员纷纷点赞。一碗粉便宜了2-5元钱,一升汽油节省了1.1元,一套商品房至多可节省10多万元……工会会员可以从这点点滴滴的日常支出中感受到工会组织带来的温暖。现在加入我们普惠机制的企业有21家,为会员节省开支100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职工入会的积极性。我区XX镇天地农耕集团原来死活不肯建立工会组织,在推行普惠制工作后,他们看中了职工会员群体大的特点,为挤进区总工会普惠制的“圈子”,主动要求组建了工会。还有一些原来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的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纷纷打电话咨询是否可以加入工会组织、如何加入工会组织,表达入会意愿。
三、延长链路,创新组建活动特色。
1、关心职工文化生活,举办读书活动。2020年5月份,区总工会响应省总工会举办“湘阅读.工力量”活动号召,举办了XXX区第一届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各级工会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响应,区湖湘文化研究会、赵必振研究会、读书协会等也成立了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引领主题阅读活动。截止目前共收到103个好书荐读作品,26个城市读书快闪作品,主题阅读月活动正在全区火热进行中。区委、区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
2、关心职工身心健康,举办“健康跑”活动。由区总工会组织发起的“XXX区职工健康跑”活动,参加活动的基层工会队伍由2019年的118家,发展到2020年的143家,会员由2019年的近五千人,发展到2020年的近万人,“健康跑”已成为XXX区工会工作的响亮名片,各媒体广泛报道,一些兄弟区县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受“健康跑”活动的影响,区马拉松协会等民间团体纷纷成立了工会组织,“跑”进了工会大家庭。
关键词: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1产业工人培养现状: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
1.1当前产业工人培养的主要任务由高职教育承担
新型的产业工人培养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充满工人职业生涯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实用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优秀产业工人的培养目标。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在古代,产业工人培养模式规模很小,基本上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以传统手工业作坊的方式,师徒之间不是平等的,学徒要无偿为师傅工作多年才可以自己创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社会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原来的师徒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各个国家把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培养力度。产业工人培养的重任主要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高职教育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由原来的小规模转变为班级授课制。但班级授课制让高职学生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做分离,教学研分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培养的产业工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不足。
1.2高职教育产业工人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有高技能的优秀产业工人。近年来,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但就持续发展而言,我国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要求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适应,产业工人受教育程度也普遍偏低,实际操作实训环节薄弱,产业工人培养的人力、资金的投入不足等一些问题较突出。产业工人培养的社会重视度不够,缺少良性的社会环境。作为产业工人的主要输出单位,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其核心是构建能够培养满足社会转型对优秀产业工人需求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但反观这些年高职教育产业工人培养模式,其理念滞后,培养思想仍然受传统人才观、成才观的影响,培养模式单一闭塞,校企合作没有实质性进展,深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培养主体与用人企业没有真正做到荣辱与共,互利双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缺乏科学的调研和论证,人才培养目标滞后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专业设置陈旧,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合理,没有突出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中的评价方式落后,评价方式多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式,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适应工作过程性的教学模式。
1.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工人能力需求对接不紧密
我国高职教育大多由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专业设置问题受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专业设置模式化、单一化和形势化。学校设置专业没有充分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一些学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没有考虑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设置规律,没有设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课程,没有结合市场动态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过剩,部分专业人才紧缺。目前,高职院校多为三年制专科,学生们参加岗位实践的时间有限,造成他们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没有岗位工作经历,还需要企业岗前培训,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产业工人进修继续深造的机会没有或者很少,很难有机会再进入高学历学府深造,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只能拥有职业学历,对于社会飞速发展需要更新更高级的技能技术无法满足。
1.4高职教育产业工人培养的教学体系不够系统完善
产业工人的培养需要系统、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协作。目前,在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材内容专业理论多于专业实践,教材建设主体单一,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参与度不够,甚至完全缺失,教材内容编写没有跳出传统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模式,多讲究课程学科体系,没有采用工作过程、工作模块、工作流程的自然顺序来编写教材。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有些实习实训基地与专业不是很对口,有些实习实训基地只是摆设,没有真正与高职院校专业有效衔接,教学做一体化脱节,产学研没有做到有机结合。缺少企业岗位经历,动手操作能力不强,高职教师取得相关产业资格证的比例还不够高,“双师型”作用发挥不足。
1.5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感不够强
产业工人培养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培养、实践、岗位实习、就业、继续深造、带职进修、离职进修等多渠道培养机制。产业工人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足够的职业自信。受文化氛围的影响,很多人不愿从事产业工人职业,认为产业工人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等,宁愿放弃高薪的报酬也不愿放弃成为白领的机会。部分企业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意识到自身长远的发展,没有考虑产业工人的高职业技能的提升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再加上政府对高职教育培训激励政策滞后,培养理念相对滞后,缺乏创新性,对产业工人社会价值认可度、重视度不够。
2对接需求、调整培养方案:优秀产业工人培养的逻辑路径
2.1更新理念,重视培养产业工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传统产业工人培养理念落后一直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产业工人的重要因素,必须突破原来的培养模式。产业工人培养原来的弊端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主体单一,关键的主体用人单位企业的缺失,课程设置和人才能力目标设置盲目,没有针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因此,必须打破原来自上而下的脱离实际的、脱离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市场人才需求来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企业人才规格需求来开设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模块来确定教材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特点来评价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高度融合和统一。
2.2对接需求,合理设置与产业工人规格需求相适应的专业
优秀产业工人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密切相关。产业工人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是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需求、行业企业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企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应该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风向标,又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风向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以下几种问题:一种是专业设置陈旧,多是延续原来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脱离市场人才需求,脱离企业人才规格及职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专业设置多为理论性的;另一种情况是专业设置论证不足,专业设置主体参与度不够,导致培养的人才定位不准,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三种情况是专业设置没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缺少核心技能和核心竞争力,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相关对应的岗位,从而导致一系列连锁反映。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研究企业及企业人才规格,研究企业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
2.3对接战略,适时调整产业工人培养方案
国家发展战略是动态变化的。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战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机遇,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动力和方向。只有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具有时代竞争力。优秀产业工人培养必须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依托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工会系统等,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全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建设新型产业工人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改善高职院校课程品质、专业衔接、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监控、办学效益、机制建设,提升产业工人培养质量。
2.4搭建平台,拓宽优秀产业工人的成长发展通道
优秀产业工人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大国工匠,在行业产业领域成为骨干和精英。优秀产业工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落实好产业工人培养的主体责任,不断增强产业工人在社会的身份特征,在产业工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的优惠和倾斜。根据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新特点,发挥好工会服务产业工人的重要职能,及时吸纳技术技能工人成为工会会员,并享受一切会员待遇。要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建立健全产业工人职业晋升“多通道”机制。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产业工人既可以参加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也可以考取相应的等级资格证书。鼓励企业建立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完善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与落户政策相挂钩的制度办法,对于急缺产业领域的产业工人,还要在住房、津贴、福利等方面提高待遇兑现力度,不断增强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获得感。引导企业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劳动和技能竞赛,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为产业工人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2.5注重评估,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
适应市场需求是检验人才是否达标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培养产业工人的人才评估方式需要创新,以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硬性指标,坚持以市场需求引领评价标准和手段,克服传统的静态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实施动态、多元、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聘用行业专家作为评价主体,采用相应行业标准作为评价标准,鼓励创新和合作精神。就评价内容而言,资格认证制度和技能评价方式是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设置、技能评价方式、技能资格认证、工人薪酬体系和集体协商等技能使用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影响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工人自我学习提高技能的意愿,甚至影响整个技能形成体系的效能。首先,要不断创新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和资格认证制度,明确职业技能质量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健全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和政策,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领域和范围;其次,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行业组织和用人单位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再次,推进职业人才技能评价制度创新,提高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最后,建立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与监管平台,以利于对技能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职业技能评价的水平和公信度。
3动态过程的培养模式:优秀产业工人培养的逻辑归宿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课程体系
新时代需要营销新人才,行业的高速发展催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出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市场营销人才一定是既要懂市场营销业务,又要懂5G技术、摄影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能应用5G、大数据、直播等新兴营销手段辅助销售,提高销售业绩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营销人才。
1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面向和综合素养要求
通过对网络招聘中有关营销岗位的统计发现:随着现代营销理念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众多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销售战略是业绩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企业的营销职能从简单的销售部门阶段到现代的营销组织,职能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营销职能岗位的热度居高不下,尤其是近年来新型营销手段不断涌现,催生出新零售、全渠道等营销新模式,统计资料显示新零售的快速成长带动新型营销人才的需求在三年内增加了20倍,招聘网站资料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业务、新媒体运营和新零售导购等新型营销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分别占22.62%、16.9%和7.79%,并保持增长态势,说明企业对新型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异常旺盛。
1.1职业岗位面向
通过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一般从初始岗位—发展岗位—升迁岗位,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大三顶岗实习时接触到的最多的岗位就是初始岗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初始岗位到发展岗位预计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学生从发展岗位到升迁岗位预计需要3-5时间,学生还可以在人力资源及管理岗、客服及管理岗等拓展岗位上实现就业和升迁。
1.2专业综合素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消费心理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方法;掌握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流程;掌握商品分类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推销和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掌握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营销计划和控制等营销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2)能力要求:能利用现代市场营销的新技术实施新型营销;能有效把握消费流行与消费习俗,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市场调查专员岗位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能力;能组织实施营销产品、竞争者、客群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设计调查方案,实施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市场调查专员岗位对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能借助商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实施推销,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岗位对组织实施推销的能力;能规范商务礼仪,遵循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组织实施商务谈判,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商务谈判的能力;能运用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企业进行营销策划,并组织实施品牌和产品的线上线下推广和促销活动,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营销策划的能力;能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与管理,实现与客户有效沟通,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客户管理能力;能运用营销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能对销售业绩、人员等进行有效管理,具备销售总监、运营总监、企业经理、市场总监岗位对客户管理的能力。(3)素质要求:熟悉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营销新技术;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对营销大环境非常了解,体现营销从业要求的观察力、分析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对市场动态、信息及数据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具有成本控制的意识与掌控能力;具备良好的谈判思维与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时间管理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当前行业的转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新市场、吸引新客户、增加宣传新渠道,实现营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营销的升级发展。切合双高计划改革要求对营销新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紧跟新媒体技术、新零售等营销行业发展,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等知识,具备销售、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与执行、营销活动组织、销售管理等技术技能,面向零售业、批发业和商务服务业,培养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毕业1年能够从事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等岗位的工作,毕业3-5年能够从事销售总监、运营总监、小微商业企业经理、市场总监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构,随着知识的积累、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价值观的开放和多元、“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创新,人类开始步入了快车道并越来越有加速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培育智慧商贸精英人才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顺应“互联网+”经济环境变化,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拓展选修课程中,开设商务数据分析、图形图像处理、商品采编、新媒体营销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并融入新媒体营销、智慧零售营销技术、智慧物流技术,培育智慧商贸精英人才,让市场营销锦上添花。根据构建思路要求分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销售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和思路要求,在市场营销专业构建了“四阶段螺旋递进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3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意义
3.1突出专业群共享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是我校现代物流商务专业群下的一个专业,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群内专业采用“共享课程+卓越课程”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相通的要求,以“电子商务、营销、金融、物流”等专业技术领域相近,且都服务于现代物流商务领域,主要面向“电子商务、营销、物流网点经理、物流金融”等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工作内容相近,工作关联度高,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教学”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现代物流商务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卓越课程”的课程体系。努力构建三大共享课程:构建以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形式政策、体育健康、英语等公共基础共享课程,以应用文写作、演讲口才、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共享课程,以“电子商务、轻松读懂财务报表、物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概论、创新创业”等专业共享技能课程。努力构建两大卓越课程:构建以各个专业特色课程如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推销和商务谈判及配套实训等卓越能力核心课程,以公共拓展和职业延伸为中心的卓越能力拓展课程,以课内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卓越能力运用课程,分层递进,完成“共卓”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宏伟蓝图。
3.2彰显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时仍可保留物流类课程比如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市场营销实务、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进出口货运操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既具备从事一般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也具备从事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的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零售业,保留职业店长实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就业,为学生毕业就业铺好星光大道。
3.3融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帮助学生编制好金色的七彩梦,在人才培养时重视金钥匙工程建设,突出学生商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精简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业课程对接高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标准,对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育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到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把国家最新的法规政策、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4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保障
4.1师资队伍
组建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该团队由2名专业带头人、10名以上专任专业核心课骨干教师,6名以上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0%,生师比不高于18∶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不低于80%,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0%以上,构建一支职称、年龄、专兼职结构更为合理,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提升学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形成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阵容强大的学术梯队,确保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的实施。
4.2教学设施
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原则,配备“四位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投影设备、黑(白)板,计算机(1人一台)、路由器、交换机、常用办公软件、讨论工位,还可以选择配备服务器、无线路由器、打印机、相关实训软件等;能支持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物流市场营销》《销售管理》等7门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及营销新技术相关实训,能支持《营销沙盘实训》《营销素养实训》《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营销岗位核心技能和跨岗综合技能实训》《营销专业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匹配工学交替、分段式、学徒制要求。
4.3教学资源
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在线课程资源,配备与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思政素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动态更新,每年至少更新10%,每三年全部更新一次。我校在智慧职教(https://www.icve.com.cn/)MOOC学院建有几十门MOOC资源课程,其中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空间资源课程有物流市场营销、店长实务、商务数据分析、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等,这些课程资源均可用于日常教学。
4.4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技能抽查内容、以及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典型工作项目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教、学、演、练、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线下+线上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在职教云、智慧职教MOOC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教学中注重学生营销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学生营销能力的锻炼教育、学生营销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主要采取课堂精讲多练+课外实训实践的形式开展教学,突出实训实践技能,使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从而凸显实践性教学特点,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时超50%以上,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4.5学习评价
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的每一门课程,学生都要对完成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形成性考核中突出多元考核,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一般而言课程考核计分为平时成绩占30%(考勤、作业、单元考试等,含期中测验)、实验实训成绩占4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30%;实习实训课程考核计分为测试成绩占60%、学习过程(实训报告、工作态度、出勤情况)考核成绩占40%(包括实训报告、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占);对于已开设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的面授课程考核计分为线上学习过程成绩30%(含线上学习参与度、在线测试、线上考试)、线下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30%;对于已开设精品在线课程的网络选修课程考核计分为线上学习参与度50%、线上作业占15%、线上测试占15%、线上课程考试占30%;总课时16课时以下的课程考核计分为学习过程考核占80%(包括课堂表现和考勤)、实践作业考核占20%。
参考文献
[1]姚亚锋,徐广舒.“双高计划”视域下专业群建设探究—以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6).
中国市场从未像现在一样,令全球品牌零售商感到欣喜异常。无论是大众消费品,还是国际奢侈品牌,都在这个新兴市场风生水起。这既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也是消费结构变化中中国消费者对物质需求的爆发体现。
很少人意识到,在大众消费品和顶级奢侈品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市场空白。
“当进入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人们可以拥有的东西很多。开始希望拥有每一样东西都是来源于专业的设计,符合自己的个性,彰显品味。”在麦肯锡零售领域工作多年的胡蓉蓉对这种细腻的消费心理变化洞察已久。
在服装行业,以快时尚著称的国际品牌如ZARA和H&M等正是因为符合这类消费潮流,让更多消费者能以中高档价格购买到富有设计感的潮流服饰而受到全球消费者的热烈“拥抱”。
但在消费需求同样很大的家居领域,中国市场依然是宜家、特力屋等零售商的天下,“他们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设计感,但缺乏个性,易于百搭,选材上品质也不高,讲求标准化。”胡蓉蓉表示,宜家的风靡一时,说明中国消费者对家居用品的需求还处于初级阶段。胡蓉蓉将自己的家居品牌实验平台放在了互联网上。
可负担的奢侈
2009年,胡蓉蓉离开麦肯锡创立长物志时,希望为中国市场增添一种新的选择:富有设计感的高品质家居用品。
品牌名“长物志”取自明代才子文震亨的著作《长物志》。文震亨对诗文书画俱有造诣,他将“长物”视作生活中投射和沉积了个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
从这一角度,“长物”虽非生活必需品,甚至是一些奢侈的物,却建立起了所有者全部的精神生活。胡蓉蓉认同这一概念,“长物志”的目标在于“点亮生活”,通过这些提升生活品质的“长物”见微知著,在日常生活中映射出使用者的情趣和品位。
在网站上,“长物”被分为五大类:餐饮器具、厨房餐厅、装饰摆设以及书房储物和小件配饰。设计风格以温馨淡雅,讲求生活情调为主。
胡蓉蓉告诉记者,长物志针对的用户群是中国社会日益成长起来的小康家庭、中产阶级,购买者70%以上是25岁~35岁的女性。这些目标客户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不错的工作,“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消费习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生活品质,孜孜以求于生活格调,“都希望自己使用的东西是不平常而有特色的”。
在定价上,长物志采取与咖啡连锁星巴克类似的策略,介于大众消费品和奢侈品之间的“Affordable Luxury”(可负担的奢侈品)。比如一套手绘骨瓷茶具组定价约在300~1000元人民币之间,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价格远远高于普通茶具,却也并非无力承担。
这家打着“小资家居设计先锋”的网站所有的产品生产商都是欧美高端市场的出口供应商。“当公司把供应商定位在出口供应商上,就已经决定了其产品质量、交付能力、资质、检验标准、诚信度等标准已经很高”。胡蓉蓉表示。
长期来看,这对长物志的发展十分有利。家居行业品类繁多,供应链涉及到陶瓷、玻璃、金属、木头甚至纺织品,在采购上的复杂性上,门槛较高。对创业型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在提高供应商标准后,长物志无需将精力分散在确保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等基本问题上。
电商?还是品牌零售?
创业之初,胡蓉蓉曾十分纠结于长物志的公司定位,究竟是电子商务,还是品牌零售。
对于熟悉零售业务的她来说,两者存在经营模式上的本质区别。走电子商务就意味着,公司侧重于搭建一个“一站式”购物的网络平台,不断引入各种品牌商品,通过耗费巨大的市场营销资金,尽可能吸引消费人流在平台驻留,其所赚的利润就是商品差价。胡蓉蓉认为,平台模式从本质上并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零售模式。“我们是做品牌的概念。任何一个品牌都有特有的客户群,无法覆盖过于广泛的群体,我们只要满足这个客户群的需要。”
长物志并没有打算开设门店,也就无法为用户提供类似的零售体验。消费者如果不能感受到长物志推崇的生活方式,也就无从对这个品牌的产品产生认同感。胡蓉蓉坦诚,“对零售来说,很大一部分是体验。我们的弱势是顾客看不到我们产品精致的程度,想象和产品本身永远会有落差。”
这给“卖生活方式,兼卖产品”的长物志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互联网上营造出零售体验?
胡蓉蓉的办法是,从文字着手。文字和图片是网络产品销售必备的要素。除了将产品图片拍得很有情调之外,长物志在产品描述上放弃了功能、规格等常规化描述的模式,转而采用故事性描述。“我们描述时会告诉你,这是一种很美的瓷器,瓷器的渊源故事是什么?工匠是怎样制作它的?设计师为什么采用黑白配色?放在家里可以配哪种颜色的家具?”这种软性的描述,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对产品设计的感觉。
长物志的产品描述者团队最多阅读的书是张爱玲、亦舒、三毛等等,“要写出符合客户群体认可度,更为质感的文字。”她说。
文字本身是相当主观的东西,为了避免质量参差,长物志在筹办前,花了大量时间建立了标准的文字库,涵盖了所有产品的材质、工艺和渊源,规定产品描述必须分成三段,分别描写设计、材质和产品用途。
长物志尽量将文字“标准化”,比如每一段的第一句,要说出产品规格,第二句说的是设计师设计目的,分为图案、颜色、形状的特点。第三句则是产品材质的工艺和工艺步骤。“我们的文档库里有客厅家具如何描述,小资的风格如何表现等等。”胡蓉蓉表示,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文字库获得素材。
此外,长物志的网站页面也被设计成家居杂志的风格。胡蓉蓉希望,用户在浏览网站时,仿佛是在阅读—本当季的家居杂志,“让用户感觉不是在买商品,而是首先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然后脑海里形成一个场景想象,在这个场景中,产生要购买的欲望”。页面上还有资讯板块,当季流行哪种颜色、款式的产品,以及这类产品的链接,通过整体场景和文字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必须是标准化下的轻公司
尽管从事的是工作琐碎、人力需求巨大的零售业务,胡蓉蓉的理念却是把长物志打造成一家轻公司。“对我们来说,只要抓住最核心的两端,一个是针对消费者的市场推广,一个是商品的采购、设计,这是价值最高的两个环节。”她说。
目前,长物志的客服和仓储物流均外包给专业公司。而即便是市场和采购工作,长物志的团队也只有6~7人在操作。
如何化繁为简,对于出身麦肯锡的胡蓉蓉来说,秘诀依然在于标准化。“虽然我们是做感觉,做设计,但一定要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由于供应商有很强的工业设计能力,长物志的产品设计工作基本都交给供应商完成,团队只需把握流行的设计方向。
在长物志正式成立之前,胡蓉蓉的团队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寻找到大约1D0家合格的供应商,并一一谈妥产品、设计、价格等问题。然后建立起供应商、产品、设计、报价等数据库。在这个基础上,每次采购产品,长物志只需要在数据库中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相应的产品、设计、报价都一目了然,流程效率得以提高不少。
长物志每季度上一次新品。在选品方面态度谨慎。“我们不会积压很多库存。我们通常会上5个款式,然后让市场告诉我们,哪个是最好的。”在3个月内,长物志根据销售数据淘汰不受欢迎的产品,留下1~2款畅销品,并进行定量采购。
鉴于自身产品都是非标准化生产,为了提高自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长物志从生产工艺上着手制定了相应的流程。以价格较贵的骨瓷为例,瓷器上的纹案全由人工手绘而成,无法量产。如果提前采购进库,资金成本也较高。长物志的办法是,让供应商事先量产出1000个各种款式的标准器型,然后预备不同款式的手绘花纸,每款100~200套。一旦有客户下单后,就通知供应商将花纸烤到瓷型上,就可出产。这样不会影响客户下单后的供应速度,长物志也无需库存较多产品,降低了资金上的风险。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创意;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台湾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055-04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与此相应,学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也渐成热点。鉴于目前有关文化产业出现不同提法和理解,本文拟作一必要的辨析,并就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和经验作简要分析和阐述。
一、从创意到创意产业
(一)“创意”概念辨析
创意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工匠的新点子、建筑师的奇思妙想、科学家的发明和创新,甚至商人独特的经营理念,都是一种创意。
从广义上说,创意存在于一切人类文明的创造过程中。正如画家陈逸飞所言:“事实上,创意存在于所有的行当之中,所以应该在不同行当里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来提升艺术对经济的贡献和效能。”
当然,创意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意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文明积累;创意是对人类既往文明充满智慧的再创造。
但在创意产业中,创意一词又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所指,即指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创造,并且更多地强调感性的、人文的、艺术的创造,科技只是提供一种技术上的保证和支持作用。比如微软视窗、网络游戏、“博客经济”等就是建立在电脑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这一高科技基础上的创意产业。
(二)创意产业:概念与辨析
目前有关创意产业的概念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最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一是英国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定义: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智慧产权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由于英国是最早将“创造性”引入政府文化政策文件,并且是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国家,这一定义被普遍接受和使用。
但该定义的不足在于,创意产业并不只是源于“个体”,而许多时候是源于团队。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就是一个团队作品,与王潮歌、樊跃构成铁三角。
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提出的创意产业定义。
三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斯金《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中所作的定义。
四是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的定义。
尽管创意产业的概念多种多样,但都有各自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说,任何具有创造性的行业中都存在创意,都可称作创意产业;或者说凡是有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创意产业。从狭义上讲,创意产业应指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以创新和创意为其核心价值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活动。
我们这里所定义的概念,适合我国目前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和特点。除了定义之外,创意产业还有不同的文字表述,如创意经济、创意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产业等,在这些表述中,文化创意产业最符合我们要论述的内容。
(三)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
1、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与关系
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是通用的,如英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欧盟则将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
我国官方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定义看,由于二者都依赖于文化资源和源于文化的创新性,因此它们都属于知识产业。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主要是范围的区别:创意产业要比文化产业概念要大,从其包括的范围看,按英国的划分是13类。其中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尚(服装)设计就不属于文化产业内容范围。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文化产业需要创意产业提供创新理念和“点子”,创意产业则需要依托文化产业的平台与资源;文化产业属于知识生产,创意产业属于知识服务。因而创意产业具有更广泛的渗透性;它借助创意的提供可融入许多相关产业之中;从产业角度讲,文化产业卖的是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创意产业卖的是理念、设计、创意等中间产品。
2、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区别
今天我们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显然不是指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
从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看,许多行业在这个概念出来之前就存在了,如报刊业、广电业、广告业等等。
所谓传统文化产业,一方面是指把文化产品当作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另一方面是将文化产品作为纯粹的精神产品,强调其艺术欣赏价值。不是非常有意识地将这些行业当作产业来做。
而今天我们谈论的文化产业,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将这些行业作为产业来经营;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创意思维把文化产业化,即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将文化开发成具体的产品来销售,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强调它的商业利益和市场价值。
二、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案例与经验分析
(一)台湾省文化资源开发个案分析
案例一:博物院
1、首创博物馆与产业结合。
在成立创意园区基础上,设立文化创意产业育成中心,引入文化企业,立足于将故宫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开发成文化产品。博物馆向来被视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与文化商品与文化市场毫无关联,而创意产业育成中心则试图打破这种传统理念,借助一系列的创意手段与运作,将博物馆与产业相结合,形成创意产品。入住企业须进行为期半年培训,在充分欣赏、感受馆藏文物,深入了解、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相关传说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产品的创造性设计,打造出适合现代人文化欣赏习惯和文化消费需要的产品。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将故宫文物活化、扩大故宫文物影响的重要途径。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番话道出了成立育成中心之目的:“这是目前世界上首创的idea,将博物馆和产业做结合,是我长期在博物馆界服务累积下来的想法,故宫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文化母体,绝对可以提供文创工作者很好的素材和刺激,创作出好作品。”不难看出。育成中心事实上就是创意项目和产品的孵化器。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产业开发和营销推广,就可以看出文化整合营销传播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
2、与北京故宫比较。
北京故宫是皇宫紫禁城,给人的感觉是恢弘庄严,甚至有些压抑,游览的时候除了主要的体验就是建筑的宏伟和体力的劳累。
是一个现代时尚、中西合璧的民国建
筑,给人的感觉是亲切自然,游览给人的感觉亲和力与时尚感,使人留恋忘返。但即便如此,博物院持续推动时尚现代的宣传理念。
2000年,了口号为“Old Is New”的形象宣传片,内容取自宋代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大量运用了动感时尚的视听画面,营造的文化氛围在充满着中国古典元素的同时,又带有浓郁的台湾地域特色,改变了长期以来给台湾人民以严肃、古板和老气横秋的形象,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还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立了数字体验博物馆。每年,邀请世界著名品牌,将其藏品的元素作为题材进行创意授权,推动文物藏品的局部进入世界知名品牌的丝巾、皮包等各种日用工艺品上。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告诉年轻人,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分的。
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有多种途径,要把消费者请进来,比如旅游;也有把产品送出去,比如开发特色工艺品、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作品以及演艺等;还要利用新媒体、3G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高科技手段,构建文化消费数字平台。
2005年,开始拍摄影视作品,出品了由郑文堂执导的故事片《经过》(这部影片由戴立忍和桂纶镁主演。提供拍摄场地,提供坡的《寒食帖》作为道具,开启文物山洞让摄制组取景,围绕三线交错,描述了一名当年曾护送国宝来台的故宫老人、一位故宫女研究员、一个新秀作家、以及为了观赏《寒食帖》而专程来到故宫的日本青年之间,围绕着苏轼这幅著名的书法而展开的故事)、王小棣执导的纪录片《历史典藏的新生命》和侯孝贤执导的《盛世里的工匠记忆》,向观众提供了一个现代时尚的感受的全新角度。2008年3月,投资约1000万人民币制作了13分钟的动画电影《国宝总动员》,把馆藏的“婴儿枕”、“玉辟邪”和“玉鸭”三件珍贵文物,运用动画电影拟人化的特效手法,拉近民众与中国古老文物的距离。与此同时,还邀请了为周杰伦新专辑创作《兰亭序》的方文山讲授《兰亭集序》,邀请台湾音乐人林强用电子音乐和闽南语演绎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台湾现代舞大家林怀民基于宋元书法的灵感创作了《行草》三部曲。
这些借助博物馆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手段,不仅充分发挥和扩大了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和影响,而且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挥,值得我们借鉴。
案例二:台北市政府――地方文化行销的经验
文化行销不仅有利于扩大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影响力,而且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无形而有力的支撑――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于该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台北市在地方文化行销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2002年12月,台北市政府将原来的“市政资料馆”改建成“台北探索馆”,突破传统官方展示方式,用现代展示手段,打造一个属于“市民”、“城市”、“与参观者互动对话”、“呈现市政建设”的现代化展演平台,馆内的展览包括城市的科技、历史、文化、艺术与生态,借助嗅、触、听、看等感官体验与互动展示手法,引领参观者探寻城市发展的轨迹。起到社会教育、市政宣传、城市行销等作用。
台北探索馆――形象介绍台北的地理、历史、文化与民俗及风光。共有四层。
一楼:台北印象厅。播放各行各业代表人物对台北印象的描绘;墙面上有各种生动精彩、图文并茂的“到台北不可不做的12件事”,让参观者建立最初的对台北的印象。
二楼:特展厅。以各类主题来重新诠释与台北相关的创新展示,适时配合季节性、节庆、热门话题,展示台北不同的面貌与动人的故事。
三楼:综合展厅。设有五个主题馆:
A变迁的天际线:由东往西,依次介绍台北各区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B台北大街风情:用仿古骑楼意象的拱形回廊,从六条不同路线,穿越台北市的核心大道,观察整个城市的脉动――机关重地的城市核心区;教堂和高校集中区;百货和娱乐重镇;新改造的中华路;异国情调、繁华官家大道的中山北路;见证台北由西往东发展的最长的忠孝东路。看出城市变迁的轨迹。
C新西城故事:西门町在清朝时还是城外的荒郊野地,几经盛衰变迁,随着捷运开通、步行街设立和中华路成为“台北香榭大道”,西门町重现商机,再度成为年轻人流行娱乐的天堂,也是市政府西区开发计划的成功案例。
互动项目
――水岸城市:船舵、自行车;观赏台北河滨车道和游览车上风光。
――生态城市:资源回收桶;介绍台北垃圾回收的互动展示。
――文艺城市:拉动桌上的书本,可以当一名,与文学家共同书写台北。
――探索台北惊奇:骑上脚踏车、滑板或跑步,带动转板影像,观看台北特色商街、博物馆,以及台北未来城市风情。
――还有信义风华、淡水河流域、城内的故事、文化采风、台北古城之旅等互动项目。
D文艺之都:介绍台北文学创作、电影、表演艺术及音乐等,互动区可观看12个行政区各自的特色风情。
E生态城市:用两颗生态树,展示台北植物和动物的生态之美。
四楼:专题展厅。有台北城内记事、城外常民生活、台北多元城和发现剧场灯展馆。
发现剧场有600多平方米,是环形荧幕,定时播放城市系列影片《台北故事四部曲》――城市身世、城市生活、城市想象、城市风光。用滑动银幕、实体模型、12部立体投影机和特殊影音灯光等效果,营造出一个超炫的、具有未来感的全新视觉空间。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
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自2002年以来,在地方产业扶持、提升附加值、创意领域及整体运作等方面已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并积累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1、注重凸显地方文化元素。
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在与生活环境的彼此依存关系上,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魅力,发掘地方的创意与特色。目前台湾省正在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如三义的木雕、美浓的纸伞、白米的木屐等,以地方特色吸引人们到当地消费,维持地方永续的生机。这样的方式不仅存于手工艺,也存在于地方节庆民俗活动中,如元宵节的“放蜂炮”活动。运用手工与地方素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经济,以传统、创意、个性所整合出的地方魅力来取胜。这种发展策略使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意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共生环节。这也是现在台湾的乡镇村落主要的发展方向。现在台湾省推动的“挑战2008:国家发展计划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就是以文化创意为内容,从地域设计这个角度来重建一个地方,让都市可以再现活力,让村落可以生存下去。透过对于地方文化、环境资源与特色的寻求,建立扎根于地方土壤、地方经验的产业,来开展地方经济。
地方产业与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加上新一代的创意,成为这种内发性产业的发展策略。在这样的认知和基础上,地方的居民才会珍惜自己地方的传统、
认识到文化艺术也是具有高度生产价值的重要资产。也就是透过这种观念的启发和推广,地方居民才会理解为什么要保护文化资产,才能明白传统技艺是重要的文化资本,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地方性、传统性、创意性、手工性的文化资源,与地方产业做生态性的有机整合,建立在地化休闲生活的产业永续经营发展模式,这是台湾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
2、政策扶持,法律保障。
为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台湾省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加强院校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培养,鼓励创新;注重文化创意产品国际市场拓展,瞄准国际市场,针对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区域差异开发针对性产品、挖掘品牌对台湾地区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开展区域市场调查研发和宣传、积极开展跨国合作。
为了保障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台湾省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经济部”近期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法规,不但能协助文化创意事业的设立,还提出各项租税优惠以鼓励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市场,可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规划先行,集约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是产、学、研联姻,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为了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台湾省目前已经规划五大文化产业园区、1―2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由于其对产业发展拥有聚合效应、综合服务功能以及人才和物流优势,使得各国和各地区非常重视它的建设和规划,并且把它作为促进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口。
4、开展“公民美学”运动。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拉近民众与文化的距离,提升美的生活品质,透过文化、艺术和产业的结合,让艺术家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让生活与环境有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强化文化生活与地方产业优质化的发展。台湾省推动“公民美学”策略,通过区块营造的策略,发掘地方的创意与想象力,将艺术落实在生活中,扩大民众参与文化的深度。透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媒介,促使社会大众更为接近文化。此外,“文建会”还注重公共艺术设置的辅导与推广,目前已经在台湾地区设置300余件公共艺术品,成立27个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的过程,深入了解各产业的文化与生产关系,促使民众建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尊重与价值认知。于是,产品的内容丰富度与文化特质、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传播效益,通过民众的文化消费行为,将极大提升他们的生活美学品味以及对文化意涵的理解与创造。
作者简介:吴智慧(1963- ),男,汉,江苏扬中人,日本岛根大学工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室内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木材科学与技术)合作导师,中国室内设计师学会会刊《室内设计与装修》id+c杂志社总编辑,日本东京大学客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木材科学与设计艺术学科教材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家具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家具设计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 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家具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其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家具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家具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一件或一套精品家具必然会体现出其具有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家具的概念、家具的特性、家具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家具文化的特性、家具文化的功能、家具文化的构成要素、家具文化的设计表现。
关键词:家具;文化;设计;构成要素;表现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
一、家具的概念与特性
(一)家具的定义
家具,又称家私、家什、砭摺h等,是家用器具之意。其英文为furniture,出自法文fourniture,即设备的意思。西语中的另一种说法来自拉丁文mobilis,即移动的意思,如德文mbel,法文meulbe,意大利文mobile,西班牙文mueble等。综合几千年来世界各地对家具的描述,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即家具是可搬移的家用器具[1]。
现代家具的概念已带有广义性,即家具不一定局限于家中使用,用于公共场所或户外者也可称之为家具;家具不一定可移动,它也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建筑物上;可移动的家用器具不一定就是家具。因此,要完整而确切地定义家具是困难的,至今尚无严密的标准释义。本书根据传统意义上的家具含义及其现代合乎逻辑的延伸,给出了如下家具的定义[1]:
广义地说,家具是指供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狭义地说,家具是日常生活、工作或社会交往活动中供人们坐、卧、躺,或支承与贮存物品的一类器具与设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家具的造型、品种、款式和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具是室内的主要陈设,既具有使用功能,又具有装饰功能,它与室内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设计和选用家具时,除了从人体工效学考虑在外观尺寸上符合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尺度、在款式造型上符合人的心理需求之外,还应与室内尺度和室内环境相协调。
(二)家具的特性
(1)使用的普遍性
在古代家具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家具更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家具以其独特的功能贯穿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或工作、学习、生活、交际、娱乐、休闲等活动方式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具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宾馆家具、商业家具、现代办公家具,以及民用家具中的音像柜、首饰柜、酒吧、厨房家具、儿童家具等,便是我国家具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门类,它们以不同的功能特性,不同的文化语汇,满足了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它充分显示出家具使用的普遍性[1-3, 6]。
(2)功能的二重性
家具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功能性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广为普及的大众艺术品,它既满足某些特定的直接用途,又能供人观赏,使人在接触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审美和引发丰富联想的精神需求。它既涉及材料、工艺、设备、化工、电器、五金、塑料等技术领域,又与社会学、行为学、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以及造型艺术理论密切相关,所以说家具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家具二重性特点[1-3, 6]。
(3)文化的综合性
文化是一个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别的词汇。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时至今日,人们多采用规范性的定义,即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样式或行为模式。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从造物开始的。中外家具的发展史便是人类造物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在家具产品上的充分显现。首先,家具是一类社会物质产品,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形态,表现为直接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学习、交际和文化娱乐等活动服务。同时,家具又是一门生活艺术,它结合环境艺术、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等,以特有的形象和符号来影响和沟通人的情感,形成特定的精神文化形态[3,6]。
二、家具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一)家具文化的内涵
家具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其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家具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家具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家具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综合[6]。
(1)物质文化
作为物质文化,家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准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家具的品类和数量反映了人类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家具材料是人类利用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系统记录;家具的结构科学和工艺技术反映了工业技术的进展和科学的发展状态;家具发展史是人类物质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艺术文化
作为艺术文化,家具是室内环境构成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造型、色彩和艺术风格与室内空间艺术共同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家具的设计原则、文化观念与表现手法是和建筑艺术以及其它造型艺术一脉相承的。
(3)精神文化
作为精神文化,家具具有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对话功能、娱乐功能等。家具以其特有的功能形式和艺术形象长期地呈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潜移默化地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家具也以艺术形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隐喻或文脉思想,反映当时的社会与宗教意识,实现象征功能与对话功能。
(二)家具文化的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具是某一国家或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某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是某种文化形态的显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形态或风格形式的变化和更新浪潮,将更加迅速和频繁,因而家具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社会性特征、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时代性特征等[6]。
(1)社会性
家具的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家具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家具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
(2)地域性
不同地域地貌,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气候条件,必然产生社会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人的性格差异,并形成不同的家具特性。因而,反映出地域性。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从建筑造型到室内、家具均有着自己的特征。如日本民族榻榻米席地而坐,椅子则无腿;中国地处高寒地带,家具也是低矮型;北欧森林丰富,追求自然美,流行实木家具。
(4)时代性
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一样,家具的发展也有阶段性,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具风格显现出家具文化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浪漫时期、现代和后现代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与个性。如英国传统(安娜)式家具、法国哥特式家具、巴洛克(路易十四)式家具、洛可可(路易十五)式家具、新古典主义(路易十六)式家具、美国殖民地式(美式)家具、西班牙式家具、中国明式家具等。
三、家具文化的构成要素
社会创造了家具,家具诞生于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家具都必然受着当时社会的制约与影响。家具与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科技工艺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浸透着历史痕迹。家具记录了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模式、行为模式和审美情趣等。数千年来,家具伴随着人类历史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家族”与理论体系。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已经孕育了一个独立而富有的家具文化学科。胡文彦先生在《中国家具文化》[4]一书中,已经从家具与礼、家具与佛教、家具与民俗、家具与文人、家具与绘画、家具与诗词、家具与百工、家具与乐舞、家具与建筑、家具与社会等十个专题,探究家具与这些领域的关系,家具在这些领域里的作用和地位,家具本身在这些领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特质,家具从中吸收的文化含量,也可以说是,是家具被社会各个领域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1)家具与礼制[4]
礼,是奴隶社会的政治法规、上层建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距今的确是十分遥远,在我们追寻古代家具的踪迹时,幸然发现家具与礼有密切的、直接的关系,从而知道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家具具有特殊的价值与地位。礼,决定了家具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家具,体现了礼的核心思想――等级制度。
(2)家具与佛教[4]
中华汉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里,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营养,不断地在融会中壮大自己。历史证明,吸收外来文化最多、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文化了。佛教文化的输入,不仅给中华汉土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学、音乐、美术等等方面都带来了新鲜活力。天竺佛国大量的高型家具,随之也来到了汉地。这对汉地的生活习俗,特别是对华夏几千年来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促进了家具的发展。伴随高型坐具而来的垂足而坐方式,也自然地进入了汉地生活。
(3)家具与民俗[4]
民俗,简之就是民族民间风俗。民俗是随着人类生活而诞生,又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的形成,首先受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类型,以及宗教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家具在民俗(节日风俗、家宴婚俗)事象中,处处可见家具的参与,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工具、手段――载体的角色。它投身于民俗活动,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在道器统一的中华传统观念里,它的价值远远超越它自身的本能,浸含着民族感情、民族心理的特质――民俗文化的内涵。
(4)家具与文人[4]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统领,历来是重文轻技,尤其木工家具方面的技艺,被视为“梓人”、“工匠”。然而,中国的历史文人,对木工家具是情有独钟。如南宋黄伯思的《燕几图》、明代戈汕的《蝶几图》、作者不详的《匡几图》、明朝官方的《鲁班经》、明代曹明仲的《格古要论》、屠隆的 《考盘余事》、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燕几图》可谓中国第一部家具设计专著,创造出中国家具史第一部组合家具设计图。《蝶几图》也是一部组合家具设计图。
(5)家具与绘画[4]
家具是形象的历史;绘画是无字的史记。绘画中有家具;家具中有绘画。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在造型语言、色彩、章法等形式上是充满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图像不仅为研究家具史和家具文化带来了便利,而且作为画中实物,它们还为一些在断代上有争议的绘画解开迷团带来了重要佐证;中国传统家具上装饰有不同的绘画,这些绘画对于传统家具的美化和意蕴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6)家具与文学[4]
家具与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历史渊源。翻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小说、诗词等)的历史,处处可见家具的踪迹。从那些与家具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词等)中,可以探寻家具在作者或诗人眼里的形象,在小说、诗词中的地位,作者或诗人赋予家具的感情寄托等,从中可以探寻家具与文学的关系,家具在文学作品发展中自身所形成的文化内涵。
(7)家具与百工[4]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构建了庞大的手工业队伍――“百工”、“一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这支队伍由于专业的需要,形成了特殊的家具――百工家具。百工家具又因其特殊的职能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现代家具行业已经形成为一个包含制造、流通、零售、展览、配套(材料、机械、配件、饰品)、教育、咨询(设计、管理、技术、人才)等相互合作、并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制药行业,其工种和职业类型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百工”,为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8)家具与乐舞[4]
从周公的“制礼作乐”始,中国历史上的乐舞活动――包括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就一直贯穿于历朝历代。我们从现存的乐舞文物和乐舞史料中得知:在这些乐舞活动中,处处可见表演道具――家具的踪迹。乐舞中的道具――家具的使用,可探求这些道具――家具在乐舞中的地位,以及对乐舞表演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等。
(9)家具与建筑[4]
家具与建筑始终是相伴而生,互为依靠,并携手共同为人服务。家具与室内空间及其它物品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室内环境,又与建筑物、庭院、园林又构成人类生存的室外环境。家具与建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环境、造型、材料、榫卯结构、腿脚架柱、门窗围子、窗格窗花、装饰纹样、制作与造作工艺、工具等相通与相似之处。
(10)家具与社会[4]
家具与社会及社会主体的人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家具是以人的需求而诞生、而变化,又以社会的前进而发展。社会创造了家具,家具反映出社会。
家具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美的造型法则去创造出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所需的特种产品――家具。就人而言,既属于生物的范畴,又属于社会的范畴。人的需求具有双重性,作为生物的人,要求家具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对家具和由家具构成的环境的要求则是审美功能、象征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11)家具与学科
现代家具产品再也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简单的生活用具,它对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与休息效益,增加生活的便利和安适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家具的设计牵涉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在家具艺术内涵方面:包含诸如美学、艺术学、美术学、色彩学、绘画艺术学、造型艺术学、环境艺术学、装饰装潢设计学、符号学、图学等专业学科的成分。在家具人文内涵方面:包含诸如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物流学、心理学、生理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科的成分。在家具技术内涵方面:包含诸如材料学(木材学、金属学等)、数学、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力学、工艺学、机械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学、环境工程学等专业学科的成分。
(12)家具与科学技术
家具史的发展始终是融科学、技术、艺术与一体,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变化而不断达到新的高度。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变化,科技对现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带来了现代家具的新设计、新造型、新色彩、新结构、新功能。近年来,随着以工业设计理念为代表的新设计方法运用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现代家具设计和制造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现代高新技术正在全面导入家具行业,引起了家具设计与制造管理和销售模式划时代的变革和进步。目前,家具行业正在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应用现代先进的材料、设备、工艺和加工手段,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家具从简单的手工业产品转化为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生活和日常工作用的有效“机器”。
四、家具文化的设计表现
(1)家具设计的概念
家具设计是为满足人们使用的、心理的、视觉的需要,在投产前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构思与规划,并通过图纸、模型或样品表达出来的全过程。家具是人们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用具。家具设计的任务是以家具为载体,为人类生活与工作创造便利、舒适的物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3]。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设计家具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家具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家具设计涉及市场、心理、人体工学、材料、结构、工艺、美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设计师需要具备专深、广博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传达设计构思与方案的能力。
(2)家具设计的性质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家具成为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高度发挥的结晶,艺术与工业的融合是现代家具的特色。所以,现代家具是一种工业产品,它是一类利用现代工业原材料,通过高效率、高精度的工业设备而批量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因此家具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围。现代家具以功能与美观并重,在功能方面与其他消费品一样可以根据消费者形态而改变机能,依照个别的需求适应生活特点与个人美感的要求,使家具能适应与发挥其室内空间安排。在美观方面能表现出自然的材料趣味,线条简洁而富韵律,比例优美,给人一种优雅、新颖和真实的品质感。这样的家具设计符合现代生活、人类生理心理与活动需求的多面性[3]。
因此,家具设计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3]:
1)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设计技术
家具设计是一项纯技术工作,在人类文化发展初期虽然没有这个名称,但作为技术可以说潜藏于设计之中。设计技术不一定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一定是依靠手的灵巧工作,而是靠动脑筋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占主要地位,不过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肉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其称作设计的技法或者实用技术。在学习搞设计的初期阶段,必须在肉体的感觉活动方面下很大的工夫,为了提高并加强这种感觉或判断力的敏锐,无论如何都必须反复进行实际技术的练习。
2)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设计理论的研究
从近代设计的本质来看,可以说不应考虑没有理论保证的设计技术。理论研究最基本的领域是关于形和色的研究,前者应该叫做形态的理论或形态学,后者应该叫色彩理论或色彩学。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研究应首先齐备。
3)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三个方面则必须扩展到历史领域
因为在社会的发展中人类造型活动是连续进行的。对有关历史进程是如何进行的就不能完全无知。纵观历史上的东西都是跟随时间的演变在变动,这样就要研究继承和发展古今中外家具的形式与内容。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科技、文化交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频繁的今天,不论是古今的,还是中外的,为了我们今天的需要,我们应当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使它融化在我们民族的家具设计里,达到融会贯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家具设计的基本规律,作为我们设计新家具的借鉴。
4)家具设计研究的第四个方面是制造技术
家具设计要通过研究家具语言的“群众性”、“民族性”,家具式样的“时代性”、“多样性”,家具技巧的“装饰性”、“适应性”等特点,来了解家具的功能使用要求,熟悉家具生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以充分发挥家具艺术的独创性。
5)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五个方面是消费市场的研究
家具设计工作者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技能知识、基本的设计理论、方法、手段及其相关知识外,同样必须深入生活,细心地去观察、体验生活,了解市场、熟悉消费群体,进行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这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态度。家具本无生命,本无感情,但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设计师可以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关怀与呵护,以自己的激情来感染他人、美化环境、造福人类。
(3)家具设计的内涵
家具设计和一般工业产品设计一样,是对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艺术、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形式、工艺、包装以至成本等诸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角度进行全面设计和综合处理,使之既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对环境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需求。它的设计内容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功能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和经济分析等[3]。
1)家具的功能设计
就是根据家具的使用功能与用途,合理地确定家具的比例与尺度。
2)家具的造型设计
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家具的形态、质感、色彩、装饰以及构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所构成完美的家具形象的过程。
3)家具的结构设计
是在功能设计和造型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力学的要求,进行家具材料的选用,产品、部件和零件尺寸的确定,接合方式的选择,特殊零部件的力学强度校核计算等。
4)家具的工艺设计
是指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路线和先进技术手段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甚至改变其性质,使之达到设计目的,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
5)家具的包装设计
是根据家具的性能,用适当的材料对产品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以保护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使用价值,便于流通、运输、装卸、存贮保管和销售,起到宣传和推销的作用。
6)家具的经济分析
家具的生产成本、企业经营管理费用、产品经济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算,为家具的生产和销售提供准确的经济指标数据。
(4)家具设计的原则
家具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美的造型法则去创造出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所需的特种产品――家具。而家具与室内空间及其它物品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室内环境,又与建筑物、庭院、园林又构成人类生存的室外环境。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环境又构成了社会。从广泛的概念出发,家具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其核心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人而言,也有双重属性,人既属于生物的范畴,又属于社会的范畴。人的需求也具有双重性,作为生物的人,要求家具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对家具和由家具构成的环境的要求则是审美功能、象征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此外,家具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和商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3]。
从家具工业发展近况来看,现代家具正朝着材料多样、造型新颖、结构简洁、品种丰富、加工方便、节省材料、易于拆装或折叠,具有实用性、多功能性、舒适性、保健性、装饰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完美合理的家具设计,原则上应兼顾使用和生产两方面的要求。对使用者来说,家具必须实用、舒适、方便、安全、外形美观、结构稳定、价格合理,对生产者来说,家具必须具有较好的工艺性,先进的生产效率,合理的经济指标,使家具在质量、性能、品种和规格等方面,符合使用上可靠、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标准。也就是说,现代家具的设计应遵循实用性、艺术性、工艺性、经济性、安全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资源持续利用等九项基本原则[3]。
1)实用性
家具的实用性体现了家具的使用价值。它要求所设计的产品首先应符合它的直接用途,能满足使用者的某种特定的需要,而且坚固耐用;并且,家具的形状和尺度,应符合人的形体特征,适应人的生理条件,满足人们的不同使用要求,以其必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疲劳,给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舒适的条件。
2)艺术性
家具的艺术性体现了家具的欣赏价值。它要求所设计的产品除满足上述功能使用之外,还应使人们在观赏和使用时得到美的享受。家具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造型、装饰和色彩等方面,造型要简洁、流畅、端庄优雅、体现时代感,装饰要明朗朴素、美观大方、符合潮流,色彩要均衡统一,和谐舒畅。因此,家具的设计要符合流行的时尚,表现时代的流行性特征,以便经常地及时地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3)工艺性
家具的工艺性即要求所设计的产品应线条简朴、构造简洁、制作方便、在材料使用和加工工艺上,需满足以下要求:
①材料多样化(原材料与装饰材料);
②部件装配化(可以拆装或折叠);
③产品标准化(零部件规格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④加工连续化(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减少劳动力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经济性
家具的经济性要求开展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在不断了解国内与国际家具生产的形势和家具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必须从产品的材料、结构和加工等方面考虑所设计的产品有较低的成本和合理的经济指标,设计出适销对路的家具产品,达到质优、价廉、物美、低耗、环保的要求。
5)安全性
家具的安全性既要求产品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与稳定性,又要求产品具有环保性。即在满足使用者多种需求的同时,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对人体没有伤害与毒害的隐患。也就是说,应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来设计与制造家具,使其成为“绿色家具”,除了产品本身能够符合标准中规定的力学性能指标和满足精心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外,应能通过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施,使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满足人们需求,在其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全过程中,都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或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6)科学性
家具的科学性是要深入研究和应用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工效学、技术美学、环境学、工业设计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应用现代先进的材料、设备、工艺和加工手段,考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使家具从简单的手工业产品转化为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生活和日常工作用的有效“机器”。
7)系统性
家具的系统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即:
①配套性,是指应考虑家具与室内环境以及其它家具或陈设制品配套使用时的协调性与互补性,将家具设计与整个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和使用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②综合性,是指家具设计应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家具设计工作不是只绘制出产品效果图或产品结构图,它是对产品的功能、造型、结构、材料、工艺、包装以至经济成本等进行全面系统设计;
③标准化,是以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零部件与家具单体构成企业的某一类家具标准系统,通过其有效组合来满足各种需求,以不变应万变,将非标产品降到最低限度,以缓解由于产品品种过多、批量过小给生产系统所造成的压力,并能把设计师从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8)创造性
家具的创造性是指家具新功能的拓展,新形式的构想,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开发都是设计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过程。一个有创新能力或创造力的设计师,应掌握现代设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应用创造性的设计原则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
9)可持续性
家具的可持续性是指在设计家具时必须考虑木材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具体说就是要尽量利用以速生材、小径材为原料,减少大径木材的消耗。对于珍贵木材应以薄木的形式覆贴在人造板上,以提高珍贵木材的利用率,对珍贵树种应做到有节制和有计划的采伐,以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发展和木材资源的持续利用。
总之,对于家具的设计,就是要做到以下主要三个方面[6]:
第一,讲求功能效果,运用人体工效学的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家具,不但要重视人的生理功能,而且要研究人的心理状况,设计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与健康;
第二,考虑合理使用多种材料,以最贴近自然的、对人体无害的、节省能源的材料,满足产品功能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
第三,设计产品要高品位,应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高品位是没有模式的,通常是指家具审美格调上的艺术品位。
简单地说,家具的设计,在家具界就是这样的三句话,即:“讲求功效求其真,慎惜用材至于善,提高品位崇尚美。”(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胡景初.现代家具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胡景初、戴向东.家具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吴智慧.室内与家具设计――家具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胡文彦.中国家具文化[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5]张福昌.中国民俗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6]吴智慧.绿色家具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Component factors and design philosophy of furnitur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U Zhi-hui
(College of Furniture and Industrial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一、“块状经济”现象
“块状经济”的历史十分悠久,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而且已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现代工业城市的产生就是“块状经济”的集大成。当然,现在人们所突然注意到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的,它更多的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珠三角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各类科技“园区”、“开发区”“工业小区”就是由此而来。意大利的人文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但这个国家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意大利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在中国浙江,除杭嘉湖宁绍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尤其温州,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岛,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现象”除产权清晰的微观主体外,最引人注目者当属“块状经济”。在这一点上,浙江和意大利很相像。现在浙江人干脆提出“工业学意大利,农业学荷兰”。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见《浙江经济》第9期,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快速成长的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这,或许就是“浙江现象”最大的奥妙所在。今年7月,我们去浙江考察,短短十天时间里,对其“块状经济”印象深刻且耳熟能详者就不下数十种。如,温洲鹿城区的鞋、服、眼镜、打火机;永嘉桥头钮扣;瓯海泵阀、阀门;柳市低压电器;仓南金乡标牌、包装;钱库印刷;湖前塑料纺织;宜山再生纺织;虹口电子元件;萧山轴承、冥币;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上虞崧厦制伞;嘉善木条;濮苑羊毛衫;分水制笔;绍兴柯桥的轻纺、化纤;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服装;余姚轻工模具;鄞县服装;奉化服饰、塑胶;慈溪鱼钩、长毛绒;嵊州领带;诸暨店口的铝塑复合管;大唐袜业;牌头蚊香;义乌小商品;东阳木雕;椒江精细化工;温岭摩托车配件;路桥日杂百货;玉环小农具;新昌胶囊;安吉转椅等等。
二、“块状经济”的起因
第二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和倾向就是逐步走向集中。但是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是什么产业,集中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集中,为什么是此产业,而非彼产业,为什么集中在此地,而非彼地,这里的原因就值得深究。观察“块状经济”的起因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二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
1、“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即经济学的角度。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企业、产业和市场呈现出“块状”分布。斯密在《国富论》里反复阐明,分工和专业化(产业)程度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但市场容量可以在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下超乎寻常的扩大,在市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自然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也会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企业越做越多,产业越做越强,市场越做越大。大唐制袜被分解成8道工序,金乡徽章则有12道工序。这时,新的技术设备、工匠们的技艺、产品的工艺和质量都能够得以及时发现并被准确定价。特定产品、特定产业和特定市场又不断滋生出只有在这一特定空间里才具备的特定生产要素,这些特定要素的存在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根植在一块特定的土壤中。“块状经济”便由此而生。马克思对简单商品生产起源与进化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块状经济”的起因。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手工工场,完全可以依靠市场交换而存在,于是手工业主内部,分化出专业的包买商。在包买商支配之下,一些手工工场内部或各作坊之间开始了简单协作。那些效率较高,资本积累较快的手工业作坊主便率先引进先进动力和自动化机器生产,手工业作坊主再次分化成私营企业主、小店主、帮工、产业工人等各个阶层,乃至随着私营企业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商人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渐次独立出来。所不同的是,“块状经济”的原始积累,一般是通过在外经商、务工,如台州金华一带的许多老板都是80年代外出,从修鞋、理发、修废利旧、做豆腐、卖豆芽、开干洗店等不起眼的小生意起家。当然,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也不排除一些人靠假冒伪劣完成原始积累。
按照科斯的企业观,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其内部组织制度能够代替市场价格以降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相反,因为信息流通快、竞争充分、资产通用程度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甚至低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这时,众多同类或相关的企业则更愿意依赖于市场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外部化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块(群)状集聚和市场的点状集聚。选择企业群集聚,而非以一体化为特征的企业内集聚,主要是由交易费用的高下来决定。
2、经济学的分析,只能为我们给出必要条件。“块状经济”存在发展的充分条件需要要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寻找。因为市场扩张快慢、企业家的出现、交易费用高低以及企业集聚的形态等,主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地方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对认识中国的乡村工业十分有帮助。陈吉元、何梦笔主编的《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对此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何梦笔等人对根植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中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中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分享知识,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长期的社会制度里可以培植市场,产生长期交流的信任与规则,可能会在社会上稳定知识的利用与创造,进而人们在得不到市场补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而相互得益。”(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组织》,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块状经济”是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作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持有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这些“酵母”的渊源大多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中。在温州,私人产权及其产权保护的概念历来比较牢固,民间金融源远流长,私人借贷十分频繁,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过极大的作用;浙南一带的“盟兄弟”、“金兰会”等“抱团”组织十分流行,这种组织既强调互助互利,又强调个性独立和平等,成为日后“商圈”的雏形。至于血缘、学缘、乡缘所形成的经济网络则更是普遍;浙江民众一般都具备出门闯世界的意识和本领。乐清人依托同乡、亲戚关系的裂变来进行市场拓展,形成了十分发达而成熟的制。这种人文网络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原始假定,而更接近于人类经济学中“差序格局”等概念。“块状经济”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内生性。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时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技、艺难以严格区分。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大多数情况下,“块状经济”中关键性的知识表现为熟练工之间的隐性知识,就如同面包师的发面技术,面点师的拉面技术一样。行业内老资格的工匠都有各自的秘诀、绝活,师徒之间使用特殊的隐语、行话、市语。我曾考察过一个生产祭祀用纸制“金元宝”的小企业群落。这些企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是工匠们将一叠32开大小的锡片,用锤子敲成8开大小薄如蝉翼的锡箔,既不能敲“死”(粘在一起),也不能敲碎。老板告诉我,学成这样的技术需要三年才能出徒。
三、“块状经济”的发展类型
所谓“块状经济”只是一个统称,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块状经济”做出各种不同的分类。
1、从主导产品的类型上看,分为传统产业延续型、新兴产业型。一般来讲,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较为普遍,但由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如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的运用,传统产业可以重新激发出活力;新兴产业多出现在大都市边上或航空中心附近,而且多数具备外资背景。
2、从起源地和要素的来源上看,分为原生型和嵌入型。对原生地而言,前者也叫就地发展型,对于嵌入者而言,后者也叫异地发展型。北京的浙江村主要由乐清虹口镇的居民构成,兰州的义乌市场主要是浙江义乌人。对虹口和义乌而言这都是一种异地发展型。
3、从城乡关系看,分为城郊辐射型和村落独立型。因为城市政府的多头管理及地价因素,大城市郊区往往成为异地嵌入者的选择,但那些原生性的“块状经济”多为村落独立型。
4、从区域范围看,分为县域集中型、镇域集中型和专业村庄型。县域集中型多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镇域集中型则沿交通干线以带状分布居多,专业村庄型属典型的“块状经济”。
5、从发展主体看,分为能人发动型和政府推动型,或者也叫经济精英发动型和政治精英发动型。这种分野从浙南与苏南的比较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当然,两种型式也会相互转化,而且也有能人发动和政府推动紧密结合的情况。
6、从市场导向看,分为出口导向型和内销导向型。随着外贸自的扩大,出口导向型的“块状经济”在浙江得到快速发展。如浙江的打火机、眼镜、领带、万向轮等等。但多数仍以跨区域的国内市场拓展为主。
7、从运行机制上看,可分为市场循环型、技术创新推动型及来料加工型。前者最典型的当属义乌。绍兴的轻纺城、苏南的常熟服装招商城也属此类,其周围遍布成百上千家小纺织厂或服装加工厂;在“块状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技术竞争与创新获得优势,其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区内的技术创新推动;一些先发企业品牌做大之后,尝试发展“虚拟经济”,总公司只抓研发和销售,加工则采用来料、来样加工的方式,或者后发企业购买知名商标冠名权。这一方式多存在于落后地区“块状经济”的初始阶段。
8、从地缘与产业的关系看,分为资源开发型、市场开发型。前者如青田石雕、东阳竹艺,都是就地取材,发展成一个自然垄断性的产业。而多数“块状经济”与当地自然资源关系不大,如海宁皮革加工,宜山再生晴龙。一些产业干脆是靠做市场做出来的。比如华东石材市场,在宜兴万石镇,但这个镇并没有石头资源,完全是当地人利用“万石”这个名字“做”出来的石头经济。
9、从主导优势来看,分为交通枢纽型和技术人才集中型。前者有所谓“道口经济”的说法,而后者多存在于大都市郊区,有较好的人居条件。
四、“块状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地域的集中性。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厂商的扎堆现象,企业密集,相距较近。按照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统计标准,构成“块状经济”的企业个数至少要10家以上,且销售总收入超1亿元。“集中”和“扎堆”,这也是集群生成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了的。因为,只有近距离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于可以不建库房,只有集中布局才会出现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这种生产力要素的集中状态也叫“范围经济”。
2、要素的根植性。每个地方都蕴藏着一些潜在的生产力,机会恰当,便如枯木逢春。但特定生产要素一旦生成在某一特定地域,很难向四周扩散。“块状经济”离开的特定的地脉、文脉和人脉就成活不了,它不像竹竿土里,而是像自然而然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工厂的英文Plante也即植物的意思,LocalIndustrialCluster也有人翻译成“本土产业群”)。
3、起源的自发性。在那些政府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不易产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极有可能产生于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或者是在夹缝中偷生下来。“块状经济”完全是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起作用,通过自由竞争和民间力量,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乱中有致。不断的模仿跟进,不断的创新淘汰。没有“计划”,没有“战略”,歪打正着,但偶然中有必然。制度演进和诚信机制的建设都是按照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的组织秩序”来不断试错、不断矫正、不断完善的。
4、企业的关联性。“块状经济”不是一麻袋马铃薯,而是有机关联,相互配套,同属一个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联而不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横向关联,如台州苏泊尔集团,向小企业下单,购买同类企业产品的优先供给权;也有纵向关联,如飞跃缝纫机有1700人,但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为他们配套的企业有100多家,20000多人。温州正泰、德力西也属此类。现在还有一些关联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参股甚至控股,进一步提高关联度,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状企业群落结构。当然,“块状经济”的关联性不仅是指企业,还有为生产企业而存在的服务、中介、政府、金融、行会、学校等。
5、生产的专业性。由于专业市场发达,企业间高度依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小而全”、“大而全”,一切通过交易获得专业化生存。虽然产品成本低,产业进入门槛低,属劳动密集型,但知识和技术、艺术的要求很高,属于低技术行业的高技术;虽然产品比较单一,但专门信息、专门渠道和高等级的工匠及年富力强的技工的作用十分突出,技工与普通工收入差距较大。
6、产品的差异性。企业群落中产品的差异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即使各同类企业间都是高中低档,错位发展。温州各皮鞋厂经过较长时间的竞争与整合,其产品的定位差异十分清晰,分为西装皮鞋、休闲皮鞋、劳保及军用皮鞋等。差异就是创新,差异是制胜的法宝。差异打破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永康,世世代代的锁匠没有做出什么名堂,但做防盗门的商人们狠赚了一笔。在永康五金城卖茶杯,每家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绍兴轻纺城,很难看到花色相同的布料,流行的都是“礼拜产品”,即“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纷繁复杂的差异性使得其它地方难以拷贝,也难以竞争。
7、发展的阶段性。“块状经济”一般都经过萌芽、发育、成熟和衰落的周期更新。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创新,从工艺简单,利润微薄,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工业小区,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物流配送,市场体系,最后发展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营销网络。一般来讲,由于其低成本优势,都有快速扩张的特点。温州打火机刚开始自产自销,后来为日本韩国知名品牌代加工,再后来,自己创牌子,从而打败了日本韩国的打火机厂商,垄断了世界金属打火机市场。这一过程不过10左右的时间。因此,技术更新和产品的换代像赶潮一般,永康人将此现象称为“浪潮经济”。
五、“块状经济”的优势
对于加工工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克鲁格曼曾提出过报酬递增模型。“块状经济”完全适合于报酬递增模型,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集聚优势”。所谓“集聚优势”的核心就在于集聚体的正外部性而导致的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块状经济”产生之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集聚优势”和外部效益,但人们很快便可以发现并自觉培育它。“块状经济”的优势主要包括:
1、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群落规模越大,信息通讯、交通运输、水电供给、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供给的成本收益均衡点就越高,相同供给水平下的平均利用成本就越低。
2、市场拓展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又分别表现在内部专业市场建设和外部市场宣传拓广两个方面。群落集聚的企业越多,相应配套的专业市场的商品吐纳和信息汇聚的功能就越强,对外市场宣传传拓广相同成本花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
3、群落的形成可以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对民营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交易成本的降低带来助益。在信息(主要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私人信息)、技术、质量、价格、管理以及劳动力供给上,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价格,降低交易成本。
4、能够形成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集群既可以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快捷的特点,又能集少成多、聚微成著形成产品规模优势和原料、设备供给的规模效益。关联企业布局集中,便于客户的结算、运输、劳务、安装和维修,品种、档次上选择余地大,透明度高,为购买者节约了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5、同类产业集聚能强化地方专业形象,有助于挖掘社会资本,形成新的地方文化。
6、由于同业集聚,一旦某企业需要转产,很容易转让自己原有的专业化设备,从而降低转产的沉淀成本和市场退出壁垒,极大的减轻了集群内企业的退出成本。
7、最为重要地是,同类产业集聚以后,由于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能进一步增强群落内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一项技术管理创新在一个企业内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学习与模仿对群落整体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却成几何级数放大。尤其是隐性知识由于其收敛作用,虽然扩散上存在困难,但隐性知识的增长却如同掘井一般越掘越深。近距离交流和非正式接触对隐性知识形成极为关键,而专业人才如果离开一定的氛围和交流平台,便会很快出现专业技能的衰退甚至荒废。集群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的优势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三个方面。(1)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创新,如产品特性、形式或技术工艺得到持续改进,由于近距离甚至面对面的竞争,这种改进便很快被得到模仿和推广;(2)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即,企业群体在某一产品领域内,为追求产品差异化和避开模仿竞争而在设计、生产和制造系列产品所展开的创新;(3)向技术关联领域发展的渗透性创新,即,一旦有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同类或相关企业内传播、溢出和渗透。(参见汪少华、王佳蕾《浙江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正是这些优势,浙江“块状经济”的相当部分已成长为出口创汇基地,并逐渐向高附加值和名牌战略推进。
六:“块状经济”的理论意义
“浙江现象”被吴敬琏称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受“浙江现象”启发,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上的重大观点,如高尚全提出“民本经济”,迟福林提出“人民市场经济”,董朝才提出“人民社会主义”。对浙江实践的深入研究,史晋川、金祥荣、陆立军、张仁寿等人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过渡经济学的“浙江学派”。“块状经济”这个概念是80年代从教授开始首倡的。当时,更多的是从实践的层面或者社会学角度来讲的。随着浙江经济实践的发展,“块状经济”将会给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源泉。经济学家对“块状经济”一般性的定义是: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有人也叫“集聚综合体”,“柔性生产体”,“企业群落”、“专业化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区域生产综合体”、“地方性产业集群”。从浙江的经验来看,“块状经济”中,户是基本的生产单元,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厂”与、“户”、“村”、“镇”相互渗透。“块状经济”使集团化和联合生产获得了新的形式,也使文化与经济获得了新的一体化形式。“块状经济”丰富了企业组织理论。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工业往往集群(Clusters)在不同的地区,各个城市在一组关联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在这些地区有着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M.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特别地注意到了专业化产业的集群现象。M.波特认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成,而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竞争的充分性和产业集聚程度所决定。内生经济增长模式基于发展经济学家罗默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内生化,强调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和动态性,而不是指望以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比较利益来促进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并解决资本积累过程中收益递减问题的关键是设计思想创新,产品创新;(2)知识的内生作用在于开发新技术,并且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3)人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人的知识水平)将决定经济增长率。假定我国城乡二元隔离状态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块状经济”将可能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有效模式。它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须知,先进生产力并不等于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只要能解决问题,照样是先进生产力,而且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极重要的要素。传统产业,甚至于我们认为淘汰的产业照样能做出大市场。诸暨两个大集团“李字”和“黑猫神”,做的都是传统的盘香,而非电子蚊香,但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益。“块状经济”对传统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划”,“产业政策”,“要素布局”,“主导产业”等概念提出了挑战。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群落整体的竞争力,而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采取群落式的发展格局,是浙江民营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适应性制度安排,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鲜明特色。对此,经济学家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一些人也称“百姓经济”,“杂草经济”,“人本经济”。恪守“经济人”假定的经济学家往往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社会性。浙江温州等地区,在以往的经济理论中找不到发展的依据和教条,但就是在这里,依靠温洲人市场意识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而且创造了所谓“零资源经济”。浙江省90年代公布的十大产销基地,只有一个在市区。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胡宏伟、吴小波在《温州悬念》第三章中对全国最大的再生晴龙市场的地理位置有一段非常直观的描述:早晨从县城灵溪出发,坐着中巴车在乡间路上颠簸了差不多2个小时后,眼前淌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登船,两岸山峦十分清丽,没有顶棚、狭长得像条龙舟的小船在弯弯的河道拐过来又拐过去。上岸,只见成串的农民“的士”——这是一种小型的柴油三卡,限定载客6人,实际常常达十几人,有的干脆蜘蛛般半个人吊在车外——极热情地揽客,嘭嘭作响的柴油发动机让你心跳得别扭。又是一条小河,又是一段对生意人来说无暇顾及的风光之旅。下午,当你觉得似乎有点饿过了头的时候,宜山镇也就到了。
七、“块状经济”的实践意义版权所有
这几年,浙江省出现了整体发展的好局面。浙南属于先发地区,浙北已初步完成了转型(“从苏南模式中摆脱出来”)。现在,由于“块状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以金华、台州为代表的“浙中经济隆起带”。义乌甚至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延安”,其发展势头直追温州。也由于“块状经济”的自发性和人本性,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等“富民指标”连年居于全国前茅。
苏南也有很多特色经济乡镇,甚至苏南“块状经济”的历史比浙南还要悠久。如“丝绸之乡”、“服装之乡”、“羊毛衫之乡”、“小五金之乡”、“教具之乡”。但除个别例外,多数没有发展起来。浙江的“块状经济”都是当年“戴上红帽子”,“穿上防弹衣”才生存下来,这与苏南大不一样。
韩国和台湾是两种不同的企业发展模式,韩国是受国家扶持(类似于我国“抓大”)的特大型企业为主,而台湾经济的支撑则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韩国和台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有不同的表现,原因也在这里。不仅如此,较之韩国,台湾还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经济民主化进程,使全社会财富趋于平均,造就了台湾一批中产阶级,化解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稳定。
“块状经济”由于其基础设施规模效益和第三产业的连带发展,大大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义乌市区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因为有近30万人在市区经商,近3000外国商人长年居住在这里。常熟在苏南的几个县级市中城市化进程大大走在了前面,也是因为“常熟招商城”的存在。义乌和常熟,都是“以商兴市,以商促工”,市场化、民营化、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从“块状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会获得一些极具启发意义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反过来对经济实践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1、“集群战略”。确立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集群战略,正确认识企业大与小的关系。中小企业不仅产权明晰,而且杜绝了大企业的内部寻租,隐性收入和。中小企业,针头线脑,一旦成为集群,则有竞争优势。2、“区域营销”。“块状经济”所获得的区域营销优势十分明显。如“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五金城”等等。3、“非正式经济”。“非正式经济”并不是灰色经济,它与“非正式就业”一样,不在我们自上而下的“产业”、“就业”的归类中,属于不起眼的产业和“杂草经济”,往往难以进入“规划者”、“领导者”的视野,甚至不符合“政绩要求”。在这一点上,唐山和温州是一个很好的比较,一个是“规划经济”,一个是“百姓经济”。前者虽然拥有大而全的城市产业布局,但均未构成区域竞争优势。4、“地方小传统”。每个地方都有“地方小传统”,开发得当,就会变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成经济发展中宝贵的知识、技术和人文资源。5、“民间创新第一位”。不能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总量拉动”上面,对落后地区而言,“民间创新,政府引导”是更加有效的途径。6、“要素粘性”。应当设法塑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粘性,要素与地区之间的粘性。7、“合作大于竞争”。首先,竞争应当是充分的,但竞争中的合作更为重要。温州打火机,靠温州人的小发明,联手打败日本和韩国,就是合作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