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00: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建筑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特点生态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但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以下这些因素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在日益发达的物质社会里,新型建筑材料的生态化考虑显得尤其重要。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筑材料从原料采掘到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每生产1t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要排放1tCO2,0.74kgSO2向大气中排放130kg粉尘,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水污染、玻璃幕墙的光污染、矿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学建材的化学污染、建筑物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等多种环境问题。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当然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协调性。许多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例如抗菌建材、空气净化建材等。建筑材料也是消纳废弃物的大户,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中。例如粉煤灰、矿渣可作为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煤矸石已普遍用于制作烧结砖,甚至于一些有毒可燃废弃物及垃圾可作为燃料用于煅烧。随利用建筑材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材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也有了广阔的天空,只有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的研究、生产。
参考文献:
[1]郑迎朝,李富.新型建筑材料的商业发展前景.中国科技信息,2008,4.
[2]叶萌.未来建筑材料展望.中华建设,2007,4.
[3]丁大钧.砌体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魏鸿汉.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播音主持,生态特点,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17-01
1.播音主持生态的特点
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社会性
不同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中的电视媒体,将集中反映某个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而语言播音主持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无论专业内容如何演变,其社会性的特征也不会因此退减。播音主持人以有声的语言,全面反映了人们所生存社会环境中的所有现象和矛盾,以此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运转情况,有助于人们预测社会问题和规避社会风险。
1.2 人为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出现,是在人们精神需求的主导下才生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个高度后,就会寻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就在这种需求氛围中运行的,并通过人们精神状态的平衡,大力弘扬某种文化价值,由此可见播音主持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特征,只有依靠播音主持人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人为控制,才能够突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优势。
1.3 复合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形成,需建立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期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以明晰传媒的全部环节,适时播音主持在各个方面进行配合和协作,才能够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使得播音主持趋向于生态平衡。笔者认为,播音主持生态属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牵涉到各种互相影响和联系的因子,从正面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具备在这种复合型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其中的各种关系。
2.播音主持生态的建设措施
基于播音主持的生态特征,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2.1 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播音主持强调精神、理念和思想,而这些都是抽象和无形的,却又富有情感和热情,从侧面要求播音主持在主体生存视域中,进行理念的更新和主体自觉意识的强化。期间,播音主持应该重点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广播电视策划、采访、制播、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充分重视播音主持的主体性发挥,进而激发播音员的传播和创作热情,而播音主持人本身,也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地位,围绕受众主体调整自己在节目中的传播定位,寻求适应于受众和节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譬如《郓城播报》中的播音,提倡新闻语言的“不背诵”、“不抢话”,及语言的自然、自由和自如。除此之外,尽管需要寻求播音主持专业与受众需求的平衡点,但在强化主体自觉意识时,不能够一味迎合受众主体的想法,而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和底线,把关好节目的“道德”关,以免丧失节目的主体性。
2.2 寻求主体差异化竞争
任何类型的媒体,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自己特定状态下的作用,播音主持同样面临这种生态竞争,尽管不是“尔虞我诈”的恶性竞争,但共存和共赢的高层次竞争,要求播音主持人之间,都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譬如《郓城新闻》,其节目栏目定位是当地的各种权威性新闻,因此需要以严肃而不失专业的个性为主,而《郓城播报》属于快速报道类的新闻,因此应该突出更为鲜明的个性。不同节目的差异化竞争,往往给受众主体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主持界当中,马斌被形容成“点穴”式的主持,而杨锦麟被形容为“拔火罐”式的主持人,这些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也是保证节目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2.3 营造理想的监管环境
面对残酷激烈的传媒竞争,某些播音主持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会不自觉地参与到影视、广告、演艺行业当中,甚至在公开场合出现互相诋毁的行为,这归根到底是播音主持人之间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问题。笔者认为,播音主持属于电视广播节目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应该受到行业协会的监督,在理想的政策环境中,方可避免恶性竞争行为的出现。在此,由广电总局牵头的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对有关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不干涉媒体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对某些存在垄断性和恶性竞争的市场资源、栏目资源和广告资源进行规范。期间,播音主持人也应该在政策的约束范围内进行创作,对于类似拍摄虚假广告行为的播音主持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和进行相应处罚,而对于创作优秀作品的播音主持人,则应该给予适当奖励,这样才能够真正营造理想的媒体传播生存环境。
2.4 保护受众主体生态环境
在经济学领域中,动态经济的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电视媒体作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绿色收视率的追求,也是维持动态经济均衡的关键。我们在评价播音主持节目时,不应该将广告收益和收视率作为唯一的经济利益指标,而应该考虑更多的社会效益,杜绝存在新闻炒作、虚假新闻、粗制滥造、庸俗低级节目行为的出现,播音主持人也不能够一味为了迎合某类受众的口味,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绿色收视率的追求,是播音主持人坚守语言传播主体品质的目标,播音主持人应该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以更为平实、顺畅的语言,彰显播音主持的“真善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社会性、人为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播音主持生态特征及生态建设的方法,但鉴于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以上的播音主持生态建设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媒体环境的变化情况,予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仁海.试论播音主持生态体系的特点[J].辽宁广播电视学刊,2013,(1):60.
[2] 刘淑娟.主体生存视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态研究[J].今传媒,2012,(9):118-119.
【关键字】生态建筑;特点;设计
1、生态建筑的简介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将“生态”和“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思想。建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而生态学却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传统仅对动植物的研究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学的不断创新,生态建筑的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提出,从此生态建筑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生态建筑简单的说就是把生态学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运用到建筑中来,改变原有的传统建筑模式的一种新型建筑思想。它可以尽可能的将建筑物和其众位的自然环境特点相联系,在建筑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势、气候、空气、水流等条件,降低建筑中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所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尽可能保护周围的环境因素的稳定,使建筑物不仅更加适合人类的居住,也能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在现代可持续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下进行的,符合人、建筑物、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建筑思想,将生态学和建筑学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将现代生态学的一些理念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运用于实践,又可以避免传统建筑思想模式单一化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建筑和环境和谐并存局面的产生,营造出一种高效、节能、生态的建筑环境。
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中所体现出的生态观念,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保护环境的层次,在将环境、建筑、城市相融合的基础上又涵盖了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发展方向更加全面,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念,具体的生态建筑的特点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2.1生态建筑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虽然是将生态学和建筑学结合的建筑理念,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类服务,也是在人们通过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而出现的,所以生态建筑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密切结合的观点,其和其他建筑相比,能够满足人类更多的舒适性要求,让人们能够在环境中生活的更加惬意、更加温馨。
2.2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首先必须要有的就是建筑地域,因为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不同的社会环境特点,所以地域性特征也是生态环境建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地域是建筑存在的前提,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地理特征相适合和协调,还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征。每个地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表现为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因此建筑应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对于自然环境特点来说,就是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将建筑和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特征度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而对于社会环境特点来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点,使建筑保证独有的民族性和社会特点,所以生态建筑中所提到的地域性特征不是指简单的形式,而是真正的符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特色等具体特征的建筑。
2.3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尤其是对于生态效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建筑在注意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前提下,注意对社会因素的考虑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考虑。生态建筑虽然说不能够直接体现出经济价值,但是它所带来的效益属于隐性的效益,随着生态建筑的不断推广,肯定能够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
3、生态建筑的设计
生态建筑由于其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广泛,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近些年,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求,接下来就对生态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3.1生态建筑设计一定要充分对自然环境进行考虑
生态建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将生态学中的观点运用到建筑中来,所以生态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因素,在建筑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和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既保证建筑的质量有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才是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生态建筑在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自然环境特点,从水文、气候以及自然生物链的保持和维护等角度充分考虑,保证建筑物的设计不损坏或是尽可能少的破坏自然环境。
3.2生态环境设计要注意对使用者适宜度的考虑
生态建筑最终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对使用者的关心程度,设计中对于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考虑最终都要为使用者服务,使得建筑能够让使用者感觉到更舒适、更方便。设计中必须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舒适度,可以从创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良好的声环境、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充足的光照等一些具体的方面去对使用者的需要做更多的考虑。
4、生态建筑的一些新发展
随着生态建筑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有关方法的不断创新,生态建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生态建筑技术的生态化和节能化和 增强了使用者和自然的沟通这两个方面。
4.1建筑技术的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
4.2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的沟通
加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的身边,让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而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人们在浓郁的具有自然情调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健康、舒适、充满活力。体现在尽量自然采;良好的通风空气循环系统;引入水环境;多层次立体绿化;改善小气候;开敞空间,方便接近自然。
5、结语
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将生态学和建筑学密切的结合在了一起,既将生态学的理念运用于实践,又可以改变传统的建筑理念,可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而且“以人为本”和“以环境为基础”思想的运用,不仅可以将建筑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的考虑到设计方案中来,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大的考虑使用者的需要,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也是建筑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现在生态建筑的思想还不能够运用到每一所建筑中去,但是随着人们理念的改善和相关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将来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东.生态建筑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合理优化
1、生态建筑的概念特点
生态建筑指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成的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相和谐设计理念的现代建筑,是生态理论与建筑学相融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在设计时充分的尊重了人、自然以及建筑本身之间协调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节能、低耗、环保和生态平衡等特征。
首先,生态建筑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建筑学技术,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巧妙的设计还能利用生物作用和物理原理来实现生态建筑内部对通风、采光及保温的要求,从而减少生态建筑运行过程的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其次,生态建筑的设计注重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控制工程的造价,还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生态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便是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环节,生态建筑在设计与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向环境中排放一定的废物,对这些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不受排放物的影响,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
最后,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文化与环境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不仅重视建筑自身的和谐,还考虑到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了建筑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当中,从整体上完善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还应当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在保证建筑物各项使用公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上,重点强调建筑的整体功能,全面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保证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使用者创造舒适方便、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与工作场所,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境友好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重点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防止建筑的建设与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为使用者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确保外部环境不受损害,并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节能减排原则:当今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建材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建筑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同时,还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态建筑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建筑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建筑的高效节能。
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提出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界的光照条件和风能,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生态建筑的能耗。而在对生态建筑进行绿化时,也应当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物种,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盲目引进物种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
3、生态建筑设计的优化
3.1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3.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3.3实现生态建筑的智能化
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生态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例如,在生态建筑中采用光电材料,能够令生态建筑根据环境光照强弱的不同调节阳光的摄入量,同时利用光照进行发电,在实现生态建筑智能采光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建筑对能源的消耗,为使用者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3.4提高生态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
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降温、取暖、采光等过程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并使用恰当的围护结构,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遮阳挡板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此外,合理的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降温增湿、调节区域小环境的目的,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亮点之一。
3.5注重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文化条件的特点,灵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现生态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生态建筑的外观设计,完善生态建筑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使生态建筑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周遭的环境当中,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建筑的设计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将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了解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并根据生态建筑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提高生态建筑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晓蕊:《试论生态建筑设计的实施》[J]建筑科学,2011(S2)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生态建筑指的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成的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相和谐设计理念的现代建筑,是生态理论与建筑学相融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在设计时充分的尊重了人、自然以及建筑本身之间协调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节能、低耗、环保和生态平衡等特征。首先,生态建筑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建筑学技术,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巧妙的设计还能利用生物作用和物理原理来实现生态建筑内部对通风、采光及保温的要求,从而减少生态建筑运行过程的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其次,生态建筑的设计注重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控制工程的造价,还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生态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再次,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便是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环节,生态建筑在设计与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向环境中排放一定的废物,对这些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不受排放物的影响,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最后,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文化与环境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不仅重视建筑自身的和谐,还考虑到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了建筑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当中,从整体上完善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节能原则当今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建材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建筑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同时,还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态建筑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建筑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建筑的高效节能。
2.环境友好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重点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防止建筑的建设与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为使用者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确保外部环境不受损害,并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保证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使用者创造舒适方便、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与工作场所,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提出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界的光照条件和风能,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生态建筑的能耗。而在对生态建筑进行绿化时,也应当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物种,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盲目引进物种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
5.整体性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还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在保证建筑物各项使用公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上,重点强调建筑的整体功能,全面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三、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1.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2.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3.提高生态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降温、取暖、采光等过程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并使用恰当的围护结构,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遮阳挡板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此外,合理的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降温增湿、调节区域小环境的目的,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亮点之一。
4.实现生态建筑的智能化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生态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例如,在生态建筑中采用光电材料,能够令生态建筑根据环境光照强弱的不同调节阳光的摄入量,同时利用光照进行发电,在实现生态建筑智能采光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建筑对能源的消耗,为使用者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关键字: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生态建筑的概念是由美国的建筑师提出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生态建筑在中国却是新兴的产物。生态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采集利用、降低建筑和运营能耗、废物处理和利用等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在此目的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1.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
我国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缓慢。地域广、环境复杂、气候多样、文化区域性差异大、人口多等都是我国的自然资源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多样性的建筑特点。因为我国对生态建筑还没有足够深刻的理解,且我国生态建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我国的生态建筑。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功能也有着新的要求,这也就决定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必须被得到重视。
1.1 我国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不够
生态建筑的定义就是能够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使其周围的环境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到我国的,因此引入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后来颁布了一些报告和技术指导,但是我国的相关政策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由于社会关注不够广泛,我国的生态建筑技术手段一直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远远不够,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加一些绿化在建筑物周围、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或增设一些节能装置就是生态建筑,这些观点太过肤浅,只是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太过不够全面。
1.2缺乏对生态建筑工程实践应用
我国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也还不够全面,而且很多研究还都是局限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之内,缺乏实际工程的实践及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因此我国生态理论的研究与生态建筑的实践过程发展不统一。同时,我国的生态建筑只重视城市的设计发展,却忽视了农村生态建筑的发展,导致我国生态建筑的城乡差距很大,生态建筑的发展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生态建筑,即将生态学的概念和建筑学进行结合,使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成为建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这个生态建筑这个体系中,要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建筑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人文属性以及其空间属性进行有效的结合。由于生态建筑与以往的建筑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生态建筑,就要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下将介绍几种生态建筑的主要原则。
2.1以人为本且科学健康
“以人为本”对于生态建筑来说是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则。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类对建筑的使用要以健康和舒适为基本要求。同时,生态建筑还应增加人与自然的交流,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根据区域性特点及人们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建筑,在保证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科学健康,节能环保。把生态建筑的科学理念运用于设计实践活动中,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是当代建筑设计师所必须遵从的原则。
2.2资源的循环与可再生
生态建筑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和能源利用的高效性。生态建筑应该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尽量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可再生能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还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3高效且无污染
高效无污染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也在日益严重,而生态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在不以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高效无污染的原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1)尽量使用无害化的的建筑材料,并且实现对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不要出现太多的铺张浪费的现象,做到材料的循环使用与重复使用。另外,还要尽量避免选择危害人类健康的的建筑材料,以免危害到自然环境。
(2)本着高效的原则,应该尽量做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减少对能量的消耗,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新材料、新结构,降低建筑消耗的能量。
(3)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是所有建筑物都必须遵从的原则,因此生态建筑也要注意对室内环境的设计。
2.4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优化
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建筑功能性的强化,还应注重传统建筑的设计特点,继承历史。其未来趋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筑的设计应该追求的是最佳的环境效益。建筑设计者如果想要创造出协调一致的好的生态建筑,就必须要参看周围的传统建筑。所设计的建筑不仅应该体现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心与尊重,还应符合城市规划特点,继承城市历史。要使建筑更具内涵,能够展示城市的风貌,就要做到既保护了历史人文景观,又有效利用了建筑场地的地形地势以及当地的技术和材料,是建筑体现时代精神,与城市一起发展。
2.5尊重实际情况
很多建筑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建筑,但是由于我国建筑模式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一些建筑模式在我国很不合适。这种盲从的现象在我国生态设计中非常普遍,但是我国的绿色生态建筑应该因地制宜,只有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才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建筑模式和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物。另外,当地的地域性特点和气候特点都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所应当强调和注意的。
3.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及主要措施
3.1合理利用生态建筑的能量
目前我国生态建筑中常用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 地热能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就是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对于不可再生能源应该节约利用,但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一些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可再生能源是生态建筑对能量利用的方法之一。
3.2处理好生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设计是以处理好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的关系为目的的,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必须要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多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2)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使用自然材料时尽量在不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的前提下进行;(3)要遵守节地原则,保护自然资源,适度开发土地资源;(4)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还应注意要防御自然,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建筑方位,在沿海地区还应考虑防台风措施。
4.结语
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的生态建筑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中,应当结合国情,开创适合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羿,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徽派建筑;生态思想;设计;形成;启示
徽派建筑的形成一方面是构思与工艺的巧妙结合,另一方面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和传承。它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诉说着自身发展的生态意识和文化内涵。我国的徽派建筑始于明清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后期的代表性建筑群,蕴含着丰富的徽州文化和人文风情。同时,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辉煌成就,徽州文化无疑成为了区域文化的典范。无论从美学、建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徽派建筑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都是极其重大的。其中,其生态建筑的设计观显得尤为突出,这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指向意义。
一、关于徽派建筑的生态学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建筑象征,徽派建筑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筑设计观的体现。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是极其恶劣的,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谐。这样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一批批生态建筑的诞生也正是适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成为了生态思想的建筑典型。从生态学的研究角度,徽派建筑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徽派建筑中体现出来的“道”,正是这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利用独特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工业将这一思想充分地体现出来,达到了弘扬道义的目的。在这样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别具韵味的徽派建筑风格,是一种朴素生态哲学的具体体现。
(二)依山傍水的生态设计
纵观徽派建筑的总体建筑特点,可概括为依山傍水、顺应自然。这样的生态设计从建筑工艺和构思上就考虑到从尊重自然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地特殊的地势特征,依山依水而建,利用群山的优势挡住严寒的北风,而夏季又能利用南风的吹拂带走燥热之感。同时,距离适中的间距也能挡住部分阳光,形成狭长的阴凉空间,便于散热和通风。此外,天井的建筑特点也是别具一格,不仅满足了日常的排水和日照,而且对于采光效果也是十分有利的。这样人性化的生态设计不仅从地理条件和建筑风格上体现出生态设计的要求,同时也给人们一定环保和生态概念的有效灌输。
二、从徽派建筑的结构布 局分析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徽派建筑依山傍水的建筑风格,在当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建筑的不断涌现,也使得徽州成为了大量宗族的聚居场所。这些民居往往外观明朗,整体呈现出黑瓦白墙的素雅之感。在建筑造型上,也是有着自身的特色。利用了马头山墙的造型,将两端山墙升高超过屋脊,以线条状收顶。这就节省了建筑原材料的使用,也使得整体建筑的风格富于流动感和线条感。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以中轴线对称而建,在思想上也形成了“聚财”的意味。除此之外,徽州建筑中的牌坊和祠堂也是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之一。作为过去权族的象征,祠堂是宗族进行聚集的重要场所,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在祠堂中开展,来表达宗族成员集体的哀悼之情。当时的人们对于祠堂是极其重视的,认为它是光耀门楣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家族权力的重要代表,有着极高的家族地位。同时,牌坊也是那一时期荣誉的一种体现,是人们用来标榜功德的重要手段。这些建筑都构成了徽州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
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风格与我们提倡的生态哲学思想也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对于徽派建筑的设计与构思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了历史的万般洗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及天人和谐的基本特点,这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中生态概念的传播和发展。徽派建筑的总体风格也是承袭了这样的建筑特点,选择注重利用自然的优势,顺应山与水的整体布局,勾画出民居建筑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处。建造过程中,设计者也充分考虑到了当地水文、气候、地势、地形、植被、树种的特点,并结合了当地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的条件,妥善地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成为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特点。对水的合理利用也成为了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将山峦间的溪水引入村落的建设当中,使得整个村庄中都环绕着水的建设,水的存在成为了村落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从当前建筑的生态观来看,工业技术以及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忽视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常常建筑企业的施工只是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至关建筑的环境作用和生态意识则很少会考虑到。这样盲目无制地向大自然的索取行为最终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后果。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建筑中生态设计的观念,就必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建筑设计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建筑的本质就是从环境出发,然而现代建筑中往往缺少的就是对于生态意识的淡薄,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徽派建筑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建筑设计观,就是让人们在生态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保护效果。
三、结束语
就徽派建筑的历史意义来看,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几座房屋建筑,而是在于一种生态意识的传播和弘扬。在其美观的建筑外表下,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实用和坚固,满足居住条件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对于环境的影响,提倡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和谐,进而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的新徽派建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要求,要求在继承徽派建筑精华的同时加入一些当前的生态科技,促进新徽派建筑的跨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红,李晓峰.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J].建筑学报,1999(11)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气候 生物设计法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10-01
生态学(Ecology)是当前前沿的重要科学,近年来建筑领域正面临着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的发展瓶颈,传统的高消耗、破坏性发展模式已经难于适应当今的实际,建筑行业必须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实现建筑行业转型,确保建筑产业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础。设计是建筑的规划与创设阶段,如果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生态建筑设计可以从源头上加速新型建筑行业的转型,进而扩大建筑产业发展的空间与基础。应该在建筑设计里坚持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通过气候设计法、生物设计法、传统经验借鉴法等方法的应用,提升生态建筑设计,做到对生态文明的有效保障,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新道路。
1 气候设计法的基本原则
1.1 生态建筑设计的协调化原则
生态建筑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构建新型的建筑、环境、人三者的新型结构。要在设计中对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的综合,从场地条件、气候特点、人群特征等方面重构自然与人的新关系。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尽量选择优质无污染的材料,利用太阳能、无源热泵O高技术降低建筑产生的污染,控制建筑的能源消耗,以此来实现生态建筑协调、综合、全面发展的目标。
1.2 生态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以人的需要和人的主观感受作为基础,采用低消耗、自然的方法提升生态建筑的宜居性,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利用自然交换和通风提升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满足人的各类需要。应该在生态建筑设计总做好声环境的设计,通过隔音设备、绿色屏障、降噪材料的使用,为生态建筑创建静谧而和谐的声音环境,满足人的各类需要。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做好光环境的设计,要突出人对光的必须行,创设宜人、节能的光环境,避免光污染,做到充分利用光能,实现对光需求的满足。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特殊人群,要对残障人士、老龄人口、儿童有特殊的设计,提高生态建筑的安全性,方便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以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实现建筑的生态目标。
1.3 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制化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应该遵守《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法律,遵守《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规范,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可持续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2 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2.1 气候――生态设计方法
1963年奥戈雅提出了气候――生态设计方法,力主通过“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现生态建筑的建设。气候――生态设计方法方法建立在建筑物理知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建设和设计生态建筑的途径,并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设计模式。生态建筑具有科学化、理性化的特点,是传统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但生态建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建筑师而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对环境中的多样性估计不足。
2.2 传统经验借鉴法
针对传统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传统经验借鉴法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经验和建筑做法,找到典型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通常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气候是比较稳定的外在条件,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研究,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建筑的气候经验设计提供参照。这方面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借助于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二是,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这些策略,使其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
2.3 生态建筑的生物设计法
生物设计法将生态建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借鉴自然生态的运行和规律来处理建筑物、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多重流动体系,以低能耗、高效率、低污染的方式平衡生态建筑的内外关系。生物设计法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主要步骤:一是,要展开对建筑物自然环境的调查,将自然环境看作建筑物的外部条件,以此来构筑完整的系统。二是,要对建筑物和周边的生态因子进行调查,重点收集规划区域的气象、地质、人文资料,对规划区和建筑物周边的资源信息做到全面掌握。三是,综合进行生态因子的分析,要对调查获得的生态因子进行归类和划分,以主要要素构成生态因子因素图,通过不断叠加和彼此交叉形成综合图,以供生物设计过程中使用。四是,生物设计的结果表述,应该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加工使资源和要素得到适宜的处理,进而形成生物设计的最佳方案,实现生物设计的目标。
3 结语
无论对于建筑行业还是社会,生态建筑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整个社会向信息化时代前进的过程中,生态文明被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面得以明确,在建筑行业应该将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与突破口。在建筑设计中应该突出生态文明的特点,落实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要点,真正实现生态化、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工作。应该看到生态建筑设计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特点,应该在工作中结合计划、规划、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提升生态建筑设计水平,实现对建筑行业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凡蓓.持久性的生态建筑设计:意大利山林度假酒店维吉流斯(Vigilius)[J].建筑创作,2009(2):102-117.
[2] 蔡英威,孔繁民.浅析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352.
[3] 李海英.“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智能型围护构造技术设计[J].华中建筑,2005(3):42-4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特点;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独特的文化。近代以来,建筑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建筑也在向现代建筑发展。生态建筑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建筑业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建筑产生于20世纪的欧洲,时至今日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而言,生态建筑却是新兴的产物,迄今不过十余年的历史,完全是新兴的产物。因此生态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建筑的未来。
1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就是将生态学的概念和建筑学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理解生态建筑就要知道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生物学家对生态原则和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主要的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整体原则、循环再生原则、相生相克原则、反馈平衡原则、层次升迁原则和自我调节的原则。
生态建筑就是要将生态学的这些基本原则和建筑学结合起来,使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成为建筑学的理论依据。将生态学原则和建筑学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建筑和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由生态学和建筑学结合而成的生态建筑与以往的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生态建筑有着较强的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建筑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人类居住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体,它涉及到和居住有关的中国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建筑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人文属性以及其空间属性良好地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使用。
生态建筑还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和能源利用的高效性。生态建筑的生态学特征就要求生态建筑要和环境协调地结合起来,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要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对建筑的功能也有着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功能随之而变化。生态建筑产生的背景就是能源和资源危机,这一特征就决定了生态建筑要能高效的利用能源并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
2 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及遵循原则
通过对生态学和建筑学的了解,已经知道了生态建筑的一些基本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接下来探讨一下,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根据生态学的整体性特征和生态建筑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上,首先要遵循整体设计原则。基于整体设计的原则,我们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就不能将生态建筑作为一个单纯的建筑去设计,在保持生态建筑的建筑性的同时要将建筑及其周围的相关区域融入到周围的环境当中,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各个方面使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生态建筑的整体原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坚持建筑的建设程度,不能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建筑的迅速发展尤其近几年的建筑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的出现,尤其一些污染性材料的使用更是危及到了建筑使用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坚持高效无污染的原则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这个原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材料和低消耗的材料。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要注意坚决避免那些有害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节能设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灵活性的原则,建筑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都要使得建筑符合人的需要,因人的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生态建筑的这些原则就为我们在生态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设计的理论基础。这里我仅就一些具体的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较为基础的一种设计方法就是整体设计的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基于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原则。利用整体性设计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和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尽力在设计中实现建筑和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