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01: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的优缺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音乐的品位源于对内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乐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华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韵味。如果无法理解音乐的内涵,就无法欣赏到音乐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调也会毫无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传统声乐中所表达的情调,透析其内在的精华和内涵,这样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声乐文化的美感;高校声乐教育者要重视各地方人文风情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创作的情感、内涵,增强其声乐涵养,更深层次的认识音乐中所流露的情感,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声乐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
二、搜寻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是否拥有丰富的声乐教育艺术资源是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宽渠道努力获取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高校声乐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资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艺术特点,寻访地方音乐家和民间艺人,这些人对声乐的理解较为透彻,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其次,去资料馆或者图书馆查阅中国不同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和音像资料,将那些已经失传或者难以找寻的音乐传统发扬光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乐文化,如果可以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将会极大的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学生学习各民族的声乐,可以增强其音乐欣赏层次和水平,丰富高校艺术表演形式。
三、在课堂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
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传统文化概念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在民间传统音乐中受到熏陶,同时还能边观察边实践;教师还应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实时修改,带领学生定期寻访老辈的传统民间艺人及音乐家,鼓励学生和他们交流,在传统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民间传统声乐的文化魅力。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民族地区均拥有特殊的音乐风格及声乐文化,选择其中优秀代表作,并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来,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能将其传承下来。所以,应该将各民族、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声乐作品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潜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优缺点,真正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
四、结语
本文结合了电子书和纸质书籍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更好地展现了两者之间的特点,通过纸质书籍到电子书籍的视觉转换,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各自存在的优势。
[关键词]电子书籍;优缺点;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手机等智等产品广泛应用的今天,已经有非常多的阅读内容从传统书籍转向了以电子设备为阅读载体的电子书籍上,电子书籍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翻阅电子书籍的方式得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使书籍的载体媒介发生了质的改变,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纸质书籍的种种特性,形成了一种新型阅读体验。这种新型阅读体验方式的出现和应用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改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子书籍作为新媒体艺术众多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迅速发展。
电子书阅读不局限于传统书籍的特性,电子书籍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产品为阅读载体,融入互联网和平面两者之间的优点,并且加入了声音、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动态交互式效果,使电子书籍本身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灵活,更吸引人们阅读。而传统书籍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媒介,并且书籍的形态较固定,都是以印刷输出为主,即使材料纸张、开本大小和装订方式都各不相同,阅读的媒介始终都离不开纸质。人们在纸质媒介上记录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记录方式往往都很抽象,人们必须要对书籍中文字语言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理解。
一、电子书籍的特性分析
电子阅读不需要以纸张为媒介,它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并且方便随身携带,它节省了存放传统书籍所需占用的空间,电子阅读具有个强大的检索功能,很容易地就搜索到读者所需的信息,大大地节省了翻阅搜索的时间,信息传播速度快捷,使人们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和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并且有良好的休闲性和互动性……诸多的特点使电子书籍阅读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二、电子书籍的优缺点比较分析
(一)电子书籍的优点
跟传统书籍相比电子书籍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书籍,只要有一个网络电子书制作软件就能做出成千上万的电子书,并且可以无限的复制,而传统书籍的成本要比电子书籍高很多。电子书籍要比传统纸质书籍更好保管、保存、不占空间、携带方便、容易传输分享。电子书籍的传播数度要比传统书籍快,电子书籍只要在网上,很快就会有很多的访问量。现在的社会是电子智能化、网络化的科技时代,电子书籍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传统的纸质书籍比较,电子书籍的内容信息量更多一些,在传统书籍的文字的基础上,还可加入音乐、视频、动画等效果,吸引人们的眼球,在电子书籍中,一张照片可以360度无死角的旋转以便看清图片的每一个细节,还原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这是传统书籍不能相比的。传统书籍是以纸为媒介,用彩墨等材料进行印刷,而电子书籍不需要这些,这符合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二)电子书籍的缺点
电子书籍以电子智能产品为阅读媒介的阅读工具辐射比较多,长期使用容易引起身体和视觉的疲劳,严重者会影响视力。电子书籍的阅读效果没有传统书籍好,人们对于文字内容不能透彻的分析理解,有很强的一过性,不能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造纸术是我们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用电子设备阅读的电子图书体会不到传统书籍的质感,缺乏传统文化的体验,传统书籍拿在手中比较有质感,更能让人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中华上下五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是阅读电子书籍所体会不到的。中国目前的电子书籍市场,存在优质内容不足,编校质量堪忧,版权关系不明,市场竞争无序,产业监管缺位等等问题。
三、结论
不良情绪是培养人良好心理素质的最大障碍,自卑情绪会埋没人的才华,使人缺少信心、缺少进取意识。因此,对不良情绪的纠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之一。在政治教学中,首先,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启发等手段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多彩消费”教学中,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将消费中虚荣、妒忌等不良情绪通过举例、故事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情绪带给个人的负面影响,使其能够引以为戒纠正自身缺点。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性,潜移默化的帮助其纠正不良情绪。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发展,课堂提问中根据学生能力为其设计难易适当的题目,让其在政治教学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再次,以榜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客观的对待自身的优缺点,不断的完善自己性格,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观念。例如,教学中,以名人故事为导线,将知识穿插在故事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的形式洞察人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等,从而肯定自我、克制自我,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四,通过各种交流、沟通手段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的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的发现学生思想中的不良情绪,积极的给予帮助和疏导,避免不良情绪的累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养成良好习性,优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格、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和纠正,也要重视学生积极情绪、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一,在政治教学中及时表扬学生,引导积极情绪的发展。例如,课堂提问中,一些学生受紧张、怯弱等情绪影响,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凌乱、条理不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其克服不良情绪、发挥自身优势。如:某某同学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好,声音洪亮,就是……,注重语言的组织,先表扬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绪,然后在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启发,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养成自立自强、谦让包容的良好品格。第二,深挖教材内容,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将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对文化的欣赏更有深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民族团结思想、爱国思想的培养,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第三,注重政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巧妙利用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应用分组讨论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助人为乐的品质等,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第四,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坚韧的性格、美好的品德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个人魅力。
三、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基本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生活、工作,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影响,工业化时代的职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面临艰巨的考验。如何让传统文化时代化,成为新的精神力量,见仁见智。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此,面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轻人文之误区,需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契机,促进其与职业文化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基本精神的最根本点,是儒、道、法、佛等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人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儒家侧重于人的精神价值,旨在天人合德,尽其心,知其性,在为仁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道家侧重以人合天,要求人们能以更开阔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超越物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势利导,“循理”、“因资”地举事立功,功成事遂。佛家认为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人只有修炼消除欲望才能达真我,天人合一。三者指出了人的精神指向,旨在强调如何做人,无疑,为现代人的生命栖息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为现代职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道效法天道,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其要求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标,积极入世,修己修身,自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地学习,靠自己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同时,要有否极泰来之慧力。能预见事物两端,逆境中看到光明,能够变通变革;顺境中能居安思危,主动把握规律,乘时、应时,才能达到亨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自省自修,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张弛有道,才能成功立于天地,有为、有位,实现“内圣外王”。
(三)贵和持中
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深入炎黄子孙骨髓中的精神,也是朴素辩证法在中国人几千年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其强调和谐平和,恰到好处,收放恰如,不走极端。儒家提倡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道家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和谐,遵道而行,率理而动,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的和谐。这些中庸艺术,都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为人处世的高明艺术。中庸是要告诫人们做好本分本职工作,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职责,恪守职责,庸要有法,权衡把握利害,平衡各种力量,选择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达更高状态。要时中,合乎时宜,把握契机,行为恰切,依时权变,执两用中,才能在职场中获胜。
二、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基本内容
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分属文化下的不同子项,但在现代社会平台下,却能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教育进行一个有机融合。那就是从普识角度,进行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等的泛化融合。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道德是传统文化强调的核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如儒家积极入世,通过反躬内省、存心养性、重学与力行等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以求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安守本分,在利与义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守道德底线。如墨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兼相爱,交相利”,德行、言谈、道术全面发展,用科学的实践精神兴利除弊。如道家“依德而行,循道而趋”,如法家“去私心行公义”,以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形象。
(二)职业规范
职业规范是指从事职业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业者要了解政策,遵守纪律,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自觉。儒家的“克己复礼”,“名实相符”,法家的“刑名之学”其旨在强调遵守岗位职责与制度,自觉工作。学道家,“道法自然”,以“无为”的手段去“为”,任其自成其功,才能无不为。学儒家“敏于行讷于言”,不逾越职场规矩,中庸而为,把握分寸,做到“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和而不流”、“矜而不争”、“欲而不贪”、“
转贴于
乐而不”、“哀而不伤”、“劳而不怨”、“惠而不费”,才能成功地在职场立德、立行、立言。
(三)职业心态
职业心态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心理反应。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熟悉职业环境,往往视个人心态为职业心态,导致不能更好地胜任职场工作。因此,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优势,教育大学生有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乘势待时”,“交相胜,还相用”之心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己的德性、能力和优缺点,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谦逊、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一日三省”,学会反省。“外圆内方”,团结合群。“兼相爱交相利”,与人为善,包容合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懂得舍弃,服从大局,在服务、学习、奉献中实现双赢。
三、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的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在理念、平台、模式上探索,还需要将传统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一)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培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三重功能:学高、德高、技高。但近年来高职教师队伍德性素质不容乐观。学高为范,师德为上。对学生、同事、工作、社会的态度为教师德性素质基本表现,爱心、责任心、公允心等透视出其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折射出其传统文化积淀,因此,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很重要。如果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其对学生职业素能传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教育,让教师积淀传统,熟谙时代,融会贯通,德技双馨,才能在课堂内外有机对学生进行濡染点拨,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二)传承儒家教育理念:“成人”教育
关键词:地域形象 塑造与传播 重要性 河南省
地域形象指的主要是地域发展中客观条件与文化内涵的体现,是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情况的集中体现,是该地区整体实力与综合素质的体现,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地域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正如每个人都有象征自己身份的证件一样,一个地区的地域形象也代表了这个地区的身份。
(一)对文化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地域形象往往是该地区文化的体现,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深,许多外来文化逐渐影响着国内文化的发展,而我国许多旧有的优秀文化正逐渐被遗忘。虽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吸取精华,融合其他文化,但我们也必须认清哪种文化该成为主流。
地域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当地人时刻谨记本区域的文化,也有利于外来人员对本区域文化的了解,这对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拥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对经济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近些年,我国交通工具不断发展,交通道路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空闲时间出行旅游。看惯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许多人更愿意远离现代化的喧嚣而选择有特色的地方作为出行地点。
地域形象的塑造,可以使游客更有游玩的兴趣,不仅是国内的游客,也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国游客前来,从而促进旅游消费。所以,每个地域都应该有自己的地域形象。
(三)提高知名度。地域形象就像是一块广告牌,如果地域形象设计的好,能够使更多的焦点聚集于此,从而更快的推动地域知名度的提高,对外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地域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吸引媒体、游客的目光,也会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这对该地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与形象塑造的关系
地域形象受该地域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的影响,不仅体现着地域的历史性,而且标着着地域性。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城市永久的标志,是永恒的魅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居民可以创造不同的文化环境。地域文化在无形中孕育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城市内在的文化气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区域形象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是该区域通过物质与非物质为载体的各种信息向公众传递与交流的外在形式与综合反映。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建筑等外在形象,非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市民素质、治安状况等内在形象。区域的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载体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风情民俗还是城市精神,都是区域文化的体现。
三、河南省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地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加强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增强地域影响力、提升地域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以河南为例来分析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一)河南省文化形象。河南省位于黄河以南,是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拥有众多的文明古都,且为我国古都数量最多密集的省^,如洛阳、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都名称。此外,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指南针皆是起源于河南,老子、庄子、墨子等历史名人也均出生在这个省份。河南可谓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古都。
河南省有诸多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丰富,截至目前为止,该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二十四处。其中4A级以上的景区约有84个,众所周知,河南著名的景点有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皆是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
河南的旅游文化,不仅能够反映河南的历史文化形象、河南政府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反映河南风情民俗、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联系着整个河南的文化形象。
(二)河南人舆论形象。河南的文化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但同时,河南人的舆论形象也令人记忆深刻。
现在提到河南,河南人形象问题基本与河南文化形象问题平起平坐。随着时间的发展‘背信弃义’、‘坑蒙拐骗’等贬义词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河南人形象。这种几乎蔓延了全国范围的地域歧视,让河南人难以释怀,甚至是插在胸口的一根硬刺,不仅是外省人,许多南京本地的青年人也开始‘逃离’这个省份,以此来摆脱这些不雅的称号。有些商人,在听到对方是河南人后,就拒绝和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更甚者有些外地厂商,拒绝河南人进入商场。可以说,河南省是受到地域歧视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每个地区都可能存在着造假、欺诈等不良行为,但为什么偏偏河南人受到的歧视最大呢?这与河南的经济水平分不开。河南人多地少,众多的人口都会选择外出打工,而这些人中难免会有一些行为不良,这就导致人们容易以偏概全。河南的教育水平较低,经济较为落后,外出人口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形象较差的人,所以难免会在行为上有所欠缺。
正如作家二月河所说的那样:无论地域歧视,还是身份歧视,背后都有一个深层的原因一一经济,说到底就是穷。河南省政府也反复强调,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河南人的形象。
其实河南人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只是大部分人都习惯于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被放大了的缺点掩埋的优点。无论是愚公精神,还是焦裕禄精神,都体现了河南人质朴、务实踏实的态度,此外,河南人向来以性格耿直、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等优质的品格著称。
(三)提高河南形象。为了重塑河南人形象,几年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发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大型宣传活动,不仅对河南的山水、风景、古都文化进行宣传,其主要目的是树立河南以及河南人的形象。河南形象是众多省委、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多次提出树立河南形象。
“河南人就是中人中的中国人”这句话传出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河南人存在的优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国国民身上的优缺点,对于诸多缺点和不足的存在,我们不该是诋毁,而应该相互帮助。
近年来,关于河南形象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这不仅得力于河南政府加大了对河南形象的树立、改善与宣传,也得力于河南人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优秀品质的对外传播。
政府在对促进河南形象的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的政策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河南形象的建设与塑造,所以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调动全省人民的热情,共同致力于河南形象的提升以及正确性的发展。
作为河南省的组成部分,河南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塑造河南形象的重任,河南人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单单将其看作是政府的工作。尤其是外出的人,要注意自身素质,为外省的人带去良好的印象,以此来逐步改变对河南人形象的偏见。
文化遗产与风景古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仅可以充分提升旅游价值,而且也是对外文化传播信息与符号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原理的利用,可以推动河南文化的对外发展,提升河南的地域形象,进而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进行。
四、地域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作用。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也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利用,能够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为精准且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通过对传播媒介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推动地域形象的传播。
当前,常见的地域文化传播方式有广播、电视台、网络、杂志等形式。可以通过创办专门的网站,将该地域发展的形象及最新的新闻、成果等内容到网站上,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此外,还可以进行精品板块、传播节目的建设,加强对区域形象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播。
可以通过电视台,在旅游栏目推出该区域的形象宣传片,将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以及优雅迷人的自然环境、古典庄严的文物古迹进行推广与宣传,充分展现该地域的典型元素以及文化素养。
(二)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作用。在特色节日期间,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日活动,是传播地域形象的另一重要途径。定期举办节日活动,不仅能促进本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能通过贩卖特色商品、特色小吃等提升经济收入。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是现代人较为向往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娱乐活动,是提升地域形象的特殊活动。
如江南地区每年端午举行的赛龙舟活动,在不断发扬光大当地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吸引了无数游客为之向往,当地具有特色的服饰、食物等也都吸引着外来者的眼光。端午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也是对本地区文化底蕴的传播,更是该地形象树立的重要途径。
只有将区域的传统文化与节庆活动相联系,是提高区域品牌形象的重要形式,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推动区域形象的传播,要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度的研究、发掘、提炼,制定正确的策略,不仅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还要注重对形式的创新,以保证增加游客的体验印象,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受众的对区域的评价。
(三)发展知名文化品牌的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无声无息中默默地影响着受众对区域文化的了解、对区域形象的认识。文化产品的推广、文化服务的发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的文化氛围,促进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文化作为发展的软实力,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因素,而文化产业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如我国徐州在今年来,不断地打造“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工程,形成了一条具有文化旅游、演艺活动、动漫制作等为一体的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生产链。虽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以独特的方式将本区域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传播,使地域文化更广泛的被人熟知。
文化产品是区域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且具有渲染、引起共鸣等优点,所以在进行知名文化品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将区域文化融入其中,使产品富有高品位,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增强产品的文化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才能使商品在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品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推动衍生产品的发展,形成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链,从而以强大的连带效应来带动真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艺术成了时展的必需品。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当下的科技数字时代,艺术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例如古代敦煌莫高窟壁画、景德镇的陶器艺术、彝族的孔雀舞等等。数字艺术在现代也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在影视、书籍还是在广告、游戏中都有体现。数字媒体艺术展现艺术的媒介是通过数字媒体展现,展现艺术的方法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贯穿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从最初的采集艺术作品原材料到对原材料的加工、编辑、保存再到对艺术作品的呈现,数字技术都是不可缺少的。由于新媒体艺术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创作上都实现了创新突破,节省创作成本,拓宽创作空间,缩短创作时间,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将成为最主流的艺术形式,被社会广泛接受。传统艺术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美学艺术,原因在于传统艺术更注重对于艺术作品原材料的真实呈现,追求的是原始美。传统艺术多是源自于生活,展现的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艺术不仅是对于原材料的还原,更是加入了人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深远意义。对于传统艺术的审美,绝大多数人都是只看到了艺术作品的表象,从表面判断艺术作品的美与否,却很少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及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对于艺术作品的作者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思想内涵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数字艺术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至深。数字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科学技术元素,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是宣扬了科学的重要之处。数字艺术突破传统艺术审美特性的约束,开创了虚拟性、交互性等新的审美特性形式。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数字艺术将新的、科学的艺术理论加入到传统艺术中,丰富传统艺术的理论知识,使传统艺术更有科学性;其次,数字艺术拓宽了传统艺术的创作空间,增加传统艺术的思维来源。
三、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艺术是无国界的,更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每个民族、每个朝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艺术没有完整规范的模式可循,艺术源于生活,展现的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朝代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不同,所以艺术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之处所秉持的创作思维也不会相同,艺术作品形态就会是包罗万象的。传统艺术发展到数字艺术,虽然融入了很多科技化、数字化因素,但是传统艺术并未摒弃传承发扬文化的初衷,所以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及有利于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更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数字艺术要找到与自己类型匹配的传统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艺术的优缺点,吸取传统艺术的成功经验。目前,还有很多的数字艺术不能完美融合传统艺术,究其原因,在于数字艺术错误选取了与自身不合适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次,传统艺术更注重表现形式美,其对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比较丰富,数字艺术要多采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弥补自身过于依赖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弊端。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丰富的综合知识,要是呈现出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与众不同,单纯的模仿是不会成功的。为使数字艺术有更强的形式美,语言形式的表达更丰富,数字艺术就要吸取传统艺术的形式美,将传统文化美感与数字化相结合,充分表达数字艺术作品的内涵。数字艺术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合理利用自身优点,并且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表达形式,以使数字艺术发展的更远。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都与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休息与共,在当前的科技化社会,要使数字艺术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就要不断通过招聘、聘请等方式吸纳专业知识性强的人才,而且对于复合型的跨领域人才也要积极招纳,只有充实了自身的综合知识,丰富了自身的艺术精髓,才能让数字艺术走的更远。同时,数字艺术更要积极容纳传统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数字艺术得到更大提升。
四、总结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武术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但很多人经常将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混为一谈,使得武术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文章将从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入手,重点研究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别。
关键词 武术教学 体育教学 差别
早在上世纪初期,武术就被列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但并不意味着武术教学已经在各级院校普及,尤其是现阶段,很多部分学校依然将武术教学当做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而没有将武术教学与w育教学区分开,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异。
一、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概述
(一)武术教学
武术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知识,了解武术技能,增强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能力,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与爆发力。通过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害怕心理的能力,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好处。
(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1]。意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与良好品质。体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统一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别
(一)价值上的差异
尽管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大体上的价值相同,即都是为增强学生体质与运动水平而开展的,但两者在价值上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对于武术教学来说,属于本土教学活动,且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隐含在武术教学中的价值也被挖掘出来,如“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等,这些在常规体育教学中是不存在的[2]。其次,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学都是外来品,民族色彩并不浓重,如篮球是国外的体育活动,其价值只有强身健体与娱乐。学生从体育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很少,而在武术教学中则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好处。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由于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并不相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锁式与开放式两种,前一种教学方法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注重个人本性的体现,而后一种教学方法则需要多人参与。在武术教学中既可以采用闭锁式也可以采用开放式,闭锁式教学方法多引用在武术套路教学中,而开放式教学则多在散打教学中应用,之所以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套路学习需要学生自我感悟与揣摩,找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散打则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了解怎样的散打方式能够提升自身的武术技巧。
而在体育教学中则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并不需要闭锁式教学,其原因在于多数体育活动都需要多人参与才能完成,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只有在开放式教学方法下才能更好的认识体育教学。基于此,在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分别做好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评价标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武术教学注重学生对武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不注重学生人素质与情感变化,而体育教学则存在相反的情况。
(三)组织形式的差异
对于现代体育教学来说,在组织形式上多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即按照班级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由教师安排授课时间,并按照教学目的与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保证教师同时教授多名学生,还有利于教学效率与规模的提升,但却无法实现学,且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武术教学中,常用的组织形式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与武术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在我国古代武术教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尽管有些学校在武术教学中摒弃了这种方式,但在很多民间武术教学中依然使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优缺点与体育教学优缺点正相反,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还能实现精英化教学,学生所学到的技能更加扎实,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好处[3]。
由于两者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为做好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最好将两者的有点综合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组织形式,这也是有利于武术教学活动与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所以在开展两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现实情况的联系,避免采用单一教学理论与方法,最好将两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规避缺点与不良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聪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2):73-75.
关键词:语文;高考作文;立意角度;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0-01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一、命题意图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很好地贯彻了关于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传统文化不断流失,青少年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立意解读
对于2016年高考的这道作文题,与其名曰“任务驱动型”,不如说是“驾轭鞭轨型”,不要求立意创新有多大的发散,只求驾在轭中的牛,在牛鞭驱使下顺着规定好的路线或犁沟往前拉。如果不能入轨于“上述三条路径”,或立意只偏执于说“语文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的自信”的作用、意义等,这就算未执行“任务指令”,脱题了。“比较上述三条路径”a.课堂有效教学,b.课外大量阅读,c.社会生活实践。这里的“比较”一词大有文章。并非是比较论述三条路径的高下优劣,“比较”是一个“考证识别甄选抉择”的构思立意过程。于是选择立意的角度只能在 “任务指令”下组合:a、b、c、ab、ac、bc、abc。当然,立意角度要“正中下怀”,以杨玉环在李隆基前起舞作比,剥一句《长恨歌》诗句,最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眸吻题别”。如果你只盯着“课堂”,只算是“凝眸”,是顺着说,跳的是“国标”,不抓眼球;如果你关照“课外”,却有“含情”,是接着说,跳的是“芭蕾”,有点意思;如果你触及“实践”,更为“亲吻”,是“兜底说”,跳的是“探戈”,拓展有力。于是立意视角的价值取向就很明确了,“课堂教学”小于“课外阅读”小于“生活实践”,即“顺着说”小于“接着说”小于“兜底说”。从内容的丰富充实、表达的全面深切、发展的特色凸显而言,上列七个角度中前三个角度胜于后四个角度,两组内细择优选,可形成如下两个不等式:a
三、备考启示
1. 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流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有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进而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 注意思辨思维能力培养
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在备考时,教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 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高考作文常从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4. 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体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写作要求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个体生活,表达个体感受,而一些考生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在表达个体的体会和看法时,文字单调,思维浅显,甚至是记账式的呆板。所以,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备考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 结束语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备考中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思辨思维能力、对生活的关注以及表达看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兴趣能激发学生创意,实践能激发学生创造性,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完成设计项目,重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标志教学模式就是课堂讲授,这种讲授在一定程度上会抹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标志设计开始阶段,首先让学生欣赏经典标志案例,在感受中让学生对标志设计的内涵有所认识。也可以让他们搜集自己喜欢的标志,让他们独自分析这些设计作品的特点、风格以及优缺点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竞赛与本课程体系形成紧密的结合,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竞赛的激励因素不仅可以激发了学生“以赛促学”的热情,还做到了“以教促赛”,将创意提案、设计制作、团队合作、作业成果与竞赛连接,通过竞赛激励达成教学科研与教学成果的统一,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的信心和满意度。
二、把传统图案融入到标志教学
标志作为一种图形化的设计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割裂与历史的血脉关系而单独存在。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殷商时期的青铜,到战国时期的漆器、帛画以及汉代的雕塑、画像砖,再到唐宋的绘画、明清的陶瓷,最后依然活跃在民间、保持着原始风貌的民间美术等。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博大宽广的民族精神。这些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沉淀、延伸、变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将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现代标志。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让学生对传统图案进行复制或直接运用,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传统图案的造型要求,让学生学会运用和改造传统图案,让传统图案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首选元素,让他们将改造后的传统图案元素运用到标志设计,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学生在使用传统图案时只搬用一些民间的或传统的符号,进行浮浅的形式美和现代形式的组合,那么其设计的标志将缺乏灵魂。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好传统图案的精神与内涵,让传统图案的气韵在设计中自然地流露。
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教师结合社会实践,依托高校教育的人文内涵,多方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有目标地挖掘教育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新的教学环节的增加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对于标志设计课程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如利用课余时间做设计网站上的征集,通过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掌握相关信息。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方法,正在影响着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研究到探索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很好的结在一起。一般在标志设计课上,老师给学生的课题都是虚拟出来的设计题目或是不设定具体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在做的时候就很难有参考,学生也难以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只能随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很难评判。加大实际项目的训练,就是将市场中已有的公司或者企业正在征集的标志案例进行设计,学生在拿到设计题目后,可以对该公司或者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设计的灵感;另一方面,在标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设计的误区,追求标志的使用性设计。优秀学生作品一旦获奖或者被采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标志设计课中实际项目与市场的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使学生更快地适应设计市场化的需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