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01: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三)榜样示范
关键词:教师;德育教育;积累;潜移默化
道德教育是伦理知识的教育,它与科学知识不同,学生向教师学习的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是充满主观内在性的、主体选择性的观念体系。道德知识是附着于情感化的教师身上,吸引学生自觉地趋近和认同。所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那么,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教师在教育和引导中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一、重在实践,注重积累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注重积累”。首先,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时刻以学生为根本,使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学习与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其次,以学校内的教育为辅,让学生从一点一滴来理解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使个人认识与社会道德评价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但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还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班干部起到引领的作用。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班干部各尽其职,组织同学们进行有效的合作,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科任老师保持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选拔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对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忌讳的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变成对手的关系。那么如何将对手关系改为助手关系呢?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所在。我认为首先班主任要有多设助手的想法,要使每一名班干部成为助手,要把每一名学生当作助手。每名学生在班级中都负责一定的事情,大家都为班级负责,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努力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才华,为班级争荣誉,重新塑造自己。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他们从严要求,不断克服缺点,积极向上,他们的才华显露了,人格美了,形象改变了,信心也回来了,从而达到了思想转化的效果。
三、让诚信教育发挥作用,从而优化环境
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理解诚信,践行诚信。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内心的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为人师,身体力行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感到自己没有任何特权,遵守校规校纪是必需的,以强化管理工作。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同时更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时刻发光。
参考文献:
1.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2.名师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资料.
【摘要】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班级教育进行,因此,班级德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特殊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相对城区落后,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育就更成为每个班主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在农村初中工作过多年的班主任,笔者根据个人的做法,就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课外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肩负着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重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劣,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的校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对象是全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身心发展不同,思想行为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综合自己的班主任经历,我认为农村初中实施德育教育可以重点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利用好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课和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课实施德育教育
1.1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会觉得,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班会课,开得多了,好象翻来覆去都是一些常规的教育,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因此每周的班会课之前,大部分班主任都会凑在一起,看看本周有什么要通知的重要事情,有什么该要交代的问题,其实不然,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总结和反思,提炼和积累,善于发现那些隐性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此,常规班会决不能仅限于“常规”二字,只有这样,即使是一节普通平常的常规班会,也会因班主任的用心构思而新意百出,从而更好地达到班级德育教育的目的。
1.2主题班会课都是在开学的德育工作计划中就已经明确列出来了的
一般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照计划实行(如班级目标或实际情况发生改变主题班会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主题班会有着很明确的德育目标,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班会,借助一定的主题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2.结合所任教的科目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的时机是无时不在的,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但教育时机不是随时想有就有的,想捕捉就能捕捉到的。因此,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班主任身负德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培养一种具有完善人格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断创造、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使德育能在实际操作中实行,是这一重任的核心。因此,我在担任的科目教学中,只要有教育的契机,我都不会放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毅力、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教育要好得多。
3.及时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尽管现在农村的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还跟不上现代德育教育的步伐,但还是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取得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开展好班级工作尤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4.协调科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
科任教师担任班上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直接担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所以有时候跟学生走得更近些,有时候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不顺畅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来配合,这时候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科任教师了。协调好科任教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02年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另一位女老师担任我班的数学教学,记得当时班上要是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一人唱红脸,一人唱黑脸,配合巧妙,化解了不少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班级德育教育高效地开展作为班主任而言,在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途径,还要讲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不同的班主任,所用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下面就我的体会谈几点:
4.1爱心先行,尊重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班主任都必须要先用“爱”去度量自己的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从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出发去思考、确定,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小失大。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要“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使自己的德育教育充满人情味。
4.2宽容以待,做学生知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出现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 ,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马朝文同学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问题学生,我允许他出错,但前提是不能天天犯同样的错,在我的宽容下,小马的小错不断得到改正,现在已经成为班上学习积极、品德较为完善的学生了。
4.3因生而异,捕捉时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生而异,正确引导。我班陈霞同学,母亲早就离家出走,父亲不务正业,姐妹三人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极度贫困,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应有的爱。使该生孤僻、自卑,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关心她的生活,找机会与她交流,让她帮办公室打扫卫生,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因此搭建了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4.4严于律己,德高为范
初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都听,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至于老师怎么做,则不太懂得关注。初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这样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更具有说服力。
4.5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班级德育教育中,贴近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我校的卫生打扫很勤,可保结工作却总是不尽人意,很让领导恼火。为了维护好环境卫生,我要求学生,不管其他班的同学怎么做,我们班的人不许在任何场合乱丢垃圾,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暂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方便时再放到垃圾桶里去,通过这样的要求,我们班基本上杜绝了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个做法被学校表扬了之后,其他班级也实行了这项不成文的政策,收效很好。因此可见,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样可以显示出德育教育的魅力。
4.6天天总结,天天反思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小学的语文教育,隶属于基本的教育范畴,在语文这门学科的相关特点来分析,语文把“文”作为它的主要形式,在内容上审美化、情感化以及形象化,“寓道于文”、“以文载道”这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遵循因“文”而施的相关原则。语文这门学科它不仅需要智育上的培养,还需要在美育和德育上进行锻造,无论是其文学性、思想性还是知识性,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相关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要把德育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一)小学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塑造与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小学阶段又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学之中所存在的脱离实际、满堂说、枯燥无味的一些空间说教,不仅不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会让小学生们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一定要把趣味性与只是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得孩子们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进一步受到相关启发,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语文方面的朗读,用读书的形式来传情悟道。朗读这项活动对于小学的儿童们来说是他们最初的一种阅读活动。人类的语言学曾有过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示朗读并不是机械的把书本中的知识不假思索的读出来,是通过学生内部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话对原文中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原文中展示的思想融为读者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巧妙的去渗透德育教。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悟情明理,以读为本”的新型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学好语文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精度、细读且投入自己感情的读,能够进一步帮助教师实现预期德育的目标。
(三)通过观察思考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用笔联系,挖掘去表象下的本质思想。作文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很神奇,作文对于思维来说是创作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它可以综合的反映出这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世界,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作文所涉及和涵盖的面非常广泛,无论是人、物、景、事等,都要求小学生要讲真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说空话假话。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不仅应该注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深层次的激发,还应该注意在学生或者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之中找出震撼、感动的语言与文字,通过那些作品之中的一系列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它的光辉,并且可以领悟到其中可贵的精神,让这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植小学生的心田之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不仅仅是一方小天地的话说古今与中外,语文教学更不是锁定在课本上的“圈子式”知识传播,应该注重课堂与实践活动互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语文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修养的塑造,同时,利用实践进行德育的渗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主要“塑造者”是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映学生的真实行动。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与传授的时候,在拓展、启发学生们的智能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恰当适时地进行德育思想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可以从小就树立一个远大的报复与理想,并且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进一步形成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更能够以此提升学生语文修养的良好养成。
三、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德育教育优质渗透
(一)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建立起综合素质框架。学生对于教学来说是主体,更是教育内容的主体,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学生在主体方面的表现应该是自我养成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在德育上的具体要求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规范其行为就要进行小学生守则的全面落实,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其阶段性的特征,更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首先是教育的工作应该注重整体阶段,也就是要根据学生之中存有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那些问题,有目的、针对性的去突出其中一个重点,进一步解决其中之一的难题。另一个侧重点的教育中心应该分段进行,尊重总体共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体的差异性,毕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高、中、低年纪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其语文教材之中相对突出的德育内容进行各阶段的渗透,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具体策略,不能一种方式贯彻三个阶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要求“懂的”变可以,比如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或者是首都、国徽、国歌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应该适当进行民族知识以及国家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让学生懂的今天的学习与安宁生活,有着怎样的过去和历史。高年级可以贯彻党的方针与政策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额性质和国情,掌握社会动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塑造德育综合品质。
四、总结
小学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教学时候德育知识的渗透,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无论与各门知识的学习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该优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注重策略性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同时更塑造学生语文修养与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以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年第32期.
关键词 全科医学 见习生 德育教育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12-03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s
ZHANG Qian, FEI Jie, ZHOU Hao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s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s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trainees from medical technical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training standardization,development of self-study and experience teaching are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cultivate noble medical ethics of the students which make the trainees to become a good moral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excellent technical skilled medica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method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坚持德育为先”放在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三个坚持”之首,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
预防医学见习是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医高专”)全科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将预防医学观念和技能融入医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下一阶段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见习阶段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良好品德具有意义深远。2011年起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上海“医高专”的教学基地,开展了全科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作者就免疫规划教研室对见习生的带教经历,对“医高专”见习生的德育教育讨论如下。
1 加强全科医学见习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1 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必然要求
我国教育事业的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对包括全科医学生在内的人才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首要的人才素质,有了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医药高等学府,必须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放在首位。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同样要求医护人员更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要有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职业道德。凡行医者首先应懂得医德无价的道理,医道乃人道与仁道,需始终坚持以济世救人为本,其仁爱之心与无私精神远远在物质金钱之上。行医者须抱定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高尚宗旨,不怀私欲,不分贵贱,竭诚为人疗疾祛病,使濒危者起死回生[2]。
1.2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德的作用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明确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超越了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简单化认识,在医治疾病与促进健康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3]。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学界对整个社会承担的责任,更加注重医德情感,更加注重技术与人道主义的协调作用,并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认知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见习期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和重要环节,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期,应增强医学见习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树立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培养对患者的爱心、耐心、细心以及责任心。
1.3 新医疗环境迫切要求加强医德教育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今医患之间缺失信任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存在不信任情绪,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将一些患者及家属视为潜在投诉者的心理客观存在,这种不信任甚至对立的医患关系是不正常的。为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沟通,进一步强调医德教育更显必要。
2 加强全科医学见习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2.1 带教导师制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带教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示范性。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教师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模仿,教师的形象、言行举止和崇高使命感对学生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的。在见习生的带教中,我们采用导师制,要求带教老师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优师带教制度、带教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仁慈善良的人格魅力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中不但学会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为人风范,将老师作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2.2 德育培养规范化
全科医学见习生带教期间,我们将德育贯穿于实践和训练的始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明确规定知识、技能、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教学要求,其中包括了医德医风的内容,针对具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哪些是该做,哪些是不该做的。在出科考核中也增加了医德评估的内容,将见习生的服务态度,工作态度、治学态度列为考核内容、并在分值中占据一定比例,以提高见习生的道德素养。
2.3 多样化教学方法
德育教育是对人的思想灵魂的净化和提升,需要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全科医学见习生带教中应注重双向互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讲授制转向小组讨论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见习单位真实的榜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并适当组织一些现场参观和实际调查,使医学生在理论知识不断内化的基础上,人生观、价值观、态度、品质和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
2.4 开展自我教学
全科医学是培养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其服务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4]。医高专见习带教可通过见习生换位思考,以角色扮演形式,从自身实用角度,真实体会、理解和感受如何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并通过合作扮演培养医高专见习生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2.5 进行体验式教学
带领学生下农村社区基层,参加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验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感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通过定期的家庭访问,病人关怀,健康教育等,构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医德作为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医学生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服务于人的思想观念[5]。见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德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良好的医德医风容易在这个阶段的医学生中建立,为接下来的临床实习及以后工作中医德医风的成型和巩固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将德育教育贯穿到见习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而且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 高等教育学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0.
[2] 李艳. 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28(5): 52-53.
[3] 曹佃省, 谢光荣. 健康概念及医学模式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J]. 医学与社会, 2008, 21(10): 4-5.
[4] 程瑞峰. 全科医学概论[J].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0-12.
【关键词】德育工作 问题 方法和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由此可知,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深入调查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公办学校,地处银滩,学校面对的大部分学生是渔民子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农民工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指导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较差。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校以日常行为为突破口,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中发现有63.9%的学生看到地上的纸屑不能主动拣起来;66%的学生做不到主动给儿童与老人让座;57.5%的学生不能在家经常参加家务劳动;60%左右的学生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进行订正与反思;58%学生课堂听课质量不高; 5.2%的学生不主动与教师问候,不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19.5%的学生不能及时制止不良现象。
二、探索农村学校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且颇具成效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根据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全体领导和老师们作了认真的分析。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养成教育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职责,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参与中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观念,把养成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动态、静态环境,促进安全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2.抓常规教育,强化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健全值日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每周列出行规教育的重点,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这增大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督促学生找出个人、班级集体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强化学生卫生、保洁、学习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逐步将学生外化的行为转变为内动的驱力。
3.组织开展各类文明教育活动,激励文明行为养成
⑴各班出一期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同学们精心选材、细心编排,为班级献上了高质量的黑板报,使各班级都成为养成教育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为营造现代化绿色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了贡献。
⑵利用班会课时间,各班组织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虽然各班大致的流程都大同小异,一般有小品表演、故事讲解、情景再现、视频播放、学生讨论、小组抢答、班主任总结等,场面热闹,气氛热烈,掀起了阵阵热潮,但同时整个场面又文明有序,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一定能促成同学们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⑶举行了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礼仪大赛。表演大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表演形式有小品、相声、礼仪表演、诵读等,体现了文明礼仪的主题,让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
此外,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启动仪式和签字仪式等加强宣传,营造了氛围。还开展班容班貌评比活动,每个教室都贴上校园文明行为“十讲”和“十不准”,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康心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着装得体,衣着整洁;谈吐举止文明,使用礼貌用语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把校园真正建设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4.家校联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与学生家庭普访制度,使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联系手册》《学生成长手册》的填写,让家长每天与教师有沟通,哪怕是对学生作业情况的简单签名、检查与说明,及时了解、交流学生基本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指导,真正让家庭教育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开展养成教育教育活动是“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能得到培养,学习效果能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提高,学校自身也能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育的阵地,学校还应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抓养成教育,使德育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丁琦:《规范养成教育塑造文明学生》,华兴时报,2009.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德育有机结合
德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还要受道德规范的引导和制约。德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同时也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就有体现。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可以有效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因此,学校应当注意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组织举办如主题班队会、辩论会、讲座、征文、展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当强化平日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抓好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遵守规则的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填补法制教育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营造氛围,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
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三、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精心组织法制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从学校整体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年级和时间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题、期期有重点、月月有目标。如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规范行为、安全教育为主,学习《宪法》《国旗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食品卫生法》等。九年级的学生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学习《刑法》《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兵役法》《消防法》等。
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就是加强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邀请相关的专业司法人员上台讲课,做法制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新颖,利于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的配合参与。我们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社会环境,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依靠法制教育骨干教师,积极带领广大班主任老师参与法制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交流法制教育内容。
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大工程来分阶段实施,七年级重点抓过渡,八年级重点抓防止分化,九年级重点抓全面合格。例如,八年级的法制教育重点是“青春自护我能行”。这一专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侵害因素入手,让学生认真分析造成这些侵害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防范。我们要通过课堂分析、课下调查实践、探讨交流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外界可能会发生的侵害时,要把握好自身的可控因素,这是防范和规避外界侵害最重要和有力的措施。要多与老师、家人沟通,掌握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它们相互渗透,互相通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同等重要。
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德育和智育过程是知识体系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过程,在德育和智育过程中,个体所发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与情感对个体而言是同等重要的。美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性,它可以使个性的心智发展更加完整与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个体的不良情绪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宣泄和升华。部分学生可以培养美术方面的特长,从而增强自信,达到“常善救失”的目的。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人生变得高雅与充实,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严重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支配,教育重心始终向智育倾斜。美术教育因一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艺术教育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结果造成学校美育地位的严重削弱。传统应试教育中美术课只是作为一种摆设来完成它的使命,很多学生包括其他一些任课教师大都认为:美术课无非就是画画图,看看图片以游戏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认为美术可仅仅是其他学科的调节剂,只起到平衡身心,“换换脑子”的作用,而轻视了艺术教育的其他功能。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也得到了改革,但收效不大。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 发展农村中学美术教育,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
美术学科的改革,是学校整体课程结构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保证七,八年纪的美术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增设九年级美术必修课。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不要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正确认识真善美,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其次是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课外活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教育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使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二者之间,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又有所侧重,发挥了不同的育人功能。
2 根据教材因地制宜,制定教学侧重点
本着大纲的指导思想,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对教学的侧重点和课时安排做灵活调整。就拿河北版美术课十五册来说,教学内容总共14课,涉及手工制作的就有6课,这6课内容分别是:庭院设计,面具制作,食品造型,民间剪纸,皮影,动画。课题不同,需要准备的材料也就不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难题:老师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到了上课时,材料备齐的同学却不多。问其原因,有的说材料买不到,有的说今天让买这,明天让买那,高考又不考试,家长不支持——没有材料的手工制作课,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课堂效果甚差,起不到动手创作,开发思维的目的。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相比,经济条件的限制,制约了美术课的正常进行。
针对这样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改变教学侧重点,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用五谷杂粮做装饰画,用树根,枯草做手工艺品,在鹅卵石上作画等。这样既弥补了因材料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又使学生动手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还节约了经济开支,极受欢迎。
3 加强对美术课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应试教育中,美术课被作为副课,一直不受重视。首先要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在未来竞争很强的社会里,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和创造。美术课对发展我们健康的身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作用,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其次还要提高其他学科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联,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就更证实了这一观点。多彩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艺术感十足的文字在一节课上的应用,无疑会使学生更关注学习内容,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正确认识了美术与各学科的联系,才能从言行上表现出对美术课的不轻视,从而让学生也正确态度对待美术课。
4 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恶劣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沉闷,美好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学习兴趣大增。改变环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在动手美化环境的同时得以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教室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要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在教室周围张贴名人名言或标语,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后墙可以设立各科学习园地,定期更换,举办班级艺术作品展等,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寝室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可动员学生自己做一些装饰品,装饰画来美化寝室,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美术和生活的联系。另外,学校可定期举办校园艺术展,支持和鼓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成立艺术长廊,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美术教师的素养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给予应当的重视,对美术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肯定,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开展观摩课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多交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高一级学校美术教学活动大赛或假期培训。美术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多学多练,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同行多交流,取长补短,还应钻研教材,根据教材提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搞好课题研究,以更优化的手段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