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01: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影响 经济趋势
Abstract :Modern economy is a new kind of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with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core. It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effect on the Chinese economy. It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1.现代经济的发展
现代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现代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2.现代经济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现代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
2.1现代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2.2现代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2.3现代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人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在竞争合作或合作竞争中,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否则就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不再依靠天赋的自然资源或可供利用的资金,而更多地仰仗于信息与知识。
2.4现代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此为基础的现代经济需强调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若非不断创新,其新经济的“新”也就难以为继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配合。创新来自创造性,创造性的存在,要有从无序中寻求有序的环境,而创造性的发挥,则要求从有序中冲刺出来,产生适度的无序。
2.5现代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转移到网上去经营的经济都是虚拟经济,它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并存、相促进的。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3.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分析
3.1现代经济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许多专家认为,现在的第三产业过于笼统,应该从中单独分离出一个部门来,这个部门就是第四产业,或者称为网络产业。从目前来看,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将是: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下降,知识服务部门所占比重上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网络产品及与网络有关的产品将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本身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网络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会产生许多革命性的产品,比如将来的生物芯片或基因芯片可能根据病人的需要安装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医生则通过互联网随时实施跟踪观察治疗;网络技术可以与我国传统产业进行广泛深入结合,大大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许多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比如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采掘业、测绘业等,互联网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3.2现代经济加快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
网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工作效率。网络也大大减少交易成本,缩短生产厂商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改变传统的市场结构;网络简化商品流通环节,降低办公费用,节省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网络能够迅速将有价值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传递给需要的客户,如最新产品信息,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网络可以使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投资、融资、项目、市场等情况,避免盲目引进、盲目投资、盲目建设的现象;网络可以使资金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企业服务,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网络可以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从而避免自己的盲目研究与开发,也可以使企业尽快利用各种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网络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对人才的重视,使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3现代经济使广大消费者享受到越来越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和越来越优质的服务
由于网络时代技术革新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断下降,这十分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可以加剧“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可以使企业不断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尽力生产和提供顾客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促使信息服务和其他各种服务的多元化。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比传统经济更多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3.4现代经济优化了中国就业结构
人们常常把现代经济和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网络革命将大大超过蒸汽机革命的影响,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人力资本将受到广泛重视,各国均会采取种种针对人才的激励措施,盘活人才“存量”,努力扩大人才“增量”,人将得到彻底的解放,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可以说,我国与网络相关的就业人数会大大增加,尤其是与网络相关的服务业的人数会激增。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会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出“我要学习”的呐喊,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业者的知识、技术等含量会迅猛增加。而对知识、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将逐步萎缩,就业人数也会相应减少。
3.5 现代经济将缩短地区之间差别,使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优势”
3.6现代经济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
现代经济使更多的外国企业和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的企业,购买中国的产品,享受中国更加优质优价高效的服务,并与中国开展投资、贸易和金融活动。现代经济使公司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易,使公司在网上与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司进行买卖,网络使公司发展和维护与国际客户的关系,随时进行多向互动式交流;网络使同内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可以塑造中国企业形象和传播中国企业文化,彻底改变了许多国家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误解,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和产品创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柴蒯:网络经济给我们带来什么[J].创新科技,2003,(01) .
[2]《现代经济》,纪玉山,长春出版社,2000.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其意义深远。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对环境保护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人类肆意破坏森林,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过量等等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我国早在2007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了全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由此,在全球气侯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如干旱、热浪、洪涝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我们充分认识到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将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需要
我国拥有13.4亿人口,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能源消耗也十分巨大。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一。数据表明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只能满足11.3年的需求,天然气的储量也只有32.3年。但我国经济发展高增长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费的基础上的,其结果必然是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率,能源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每吨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洲的16.8%、日本的10.5%。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5%,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让我国经济发展能够逐步做到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长期处于“高碳”状态,这些“高碳”产业已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而目前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仅占8%。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这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既有利于完善能源结构,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二、达州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低碳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资源转化战略深入实施,循环产业得到发展。近年来,达州坚定不移地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项目投产达效、产业链条延伸、园区功能完善、开发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加速推进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为主体的产业格局,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化。目前,产业区已入驻产业项目34个、总投资215亿元,一个以天然气化工为龙头、磷硫化工为支撑、精细化工为特色、物流配送为依托的新兴化工基地正在加速崛起。预计到2020年,基地建成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税利50亿元以上。达州确立“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涌现出了许多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先进、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现代化企业。达钢集团年产10万吨甲醇装置是达钢20万吨二甲醚项目的一部分,它通过充分利用达钢现有的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生产甲醇,每年可回收利用焦炉煤气4.48亿立方米、转炉煤气1.2亿立方米,可节约标煤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排量55万吨。通过处理,该企业每天产生的10吨污水,可用来灌溉,真正实现了废物循环利用,在产业链上做到“吃干榨尽”。这是达州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亮点。
2.重点培育产业集团,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近年来,达州重点培育了以达钢为重点的钢铁集团;以达竹煤电、恒成能源和国电华蓥山电厂为重点的煤电集团;发展了以中石油、中石化在达企业等为重点的天然气开发加工集团;培育了以川东水泥、利森建材、大巴山水泥等为重点的建材产业集团。同时,在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循环经济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面提升了煤-电-冶-化-建产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支撑地位。目前,万源市与武汉凯迪共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双方已签订生物质能源多项发展协议。凯迪万源生物质发电厂已选定在青花镇建青花工业园区,电厂设计图纸方案已编制完成。全国首家生物提取乙醇项目初步确定也落户青花工业园区。
3.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空气质量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间,达州市累计关停污染企业50多家,关停小火电机组43.3万千瓦、小水泥生产能力150万吨、苎麻生产能力3万吨。先后投资6.2亿元对工业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等158家污染源实施了限期治理,对20多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2010年,全市对100多个大气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全年中心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348天,达标率为95.3%,全市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6.9%。在同年全市开展了州河综合治理,城市水功能区达标100%。
4.企业技改不断创新,新技术运用效果明显。达州企业结合国际国内大环境和自身实际,走出了技术改革创新的路子,向环保节能方面发展。川煤达竹集团石板选煤发电厂,运用高新科技,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节能环保增效多赢的效果。汇鑫能源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制造安装的西南地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能储备6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整个达州市每天民用天然气量的30倍。该项目生产技术先进、工艺节能环保,是近几年国内发展的新型产业,其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工艺和技术属世界一流,也是达州市打造“煤-电-冶-化-建”循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宜居达州逐渐形成。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达州市坚持抓重点、攻难点、治丑点、育亮点,扎实有效开展各项治理工作,城乡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全市新建城镇公(游)园16个、休闲广场149个,新增绿化面积3178万平方米。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这座昔日被称为“光灰城市“的川东小镇,如今已建成的城区绿地面积达到1402.46公顷,绿地率达33.39%,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608.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3%,公园绿地面积达482.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12.05平方米,新增三个景观带,增加绿地面积103.9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初步形成,新增市级园林式单位25个、小区25个,申报省级园林式单位17个、小区12个。2011年1月达州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并且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也已通过省上考核。发展中的达州将努力成为秦巴地区生态型、文化型、开放型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薄弱之处
1.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制约着达州低碳经济的发展。达州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达州工业的主体代表,如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80%的行业都是高耗能工业行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又加重了达州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对达州而言,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2.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制约着达州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低碳经济相较于高碳经济,技术要求更高,对于达州这种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市而言,要全面实现低碳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投入比较大,显然是尚不富裕的达州的沉重负担。
3.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倡导低碳经济的口号被正式提出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达州人民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尚未形成共识,政府宣传不到位,部分基层单位和企业对低碳经济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清,工作推进机制不健全,部分市民不知道低碳经济的含义,不懂得低碳生活的妙处。据调查,达州30%的市民因价格原因,不愿购买节能灯泡;80%的市民不愿购买太阳能热水器;而30%的市民愿意购买大功能烘干洗衣机。
三、加快达州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科学制定城市区域规划
随着达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城市向西外、南外、北外、复兴等周边地区拓展,人口外迁和工业园区建设,造成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由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私家车出行迅速增加,造成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加重。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城市,必须对城市进行恰当的区域规划。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健全的环保基础设施,完善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以及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制定了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和目标,达州也不能落后,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按照“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要求,搞好规划设计与建设。
(二)继续推进节能减排
虽然一系列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后,达州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还任重道远,需进一步强力推进。一是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城市建筑应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大量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打造低碳环保新型住宅体及小区。三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客、货营运车辆可设置“绿色门槛”,限制高耗能车辆从事商业营运。四是要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五是要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六是提高工业废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水、供电及污水处理,提升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七是要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八是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鼓励全市人民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努力降低能耗水平,促使节能减排工作上新台阶。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导向,要按照分步走的发展思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要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要抓紧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引导。二是要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发挥服务业、物流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应用等低碳、高效产业的作用。三是要狠抓大项目,加快“煤-电-冶-化-建”循环产业链的继续深入;大力振兴制造业,加快川东北汽配加工基地的发展进度;努力打造万源低碳产业园区、四川首座天然气发电厂;支持果、畜、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拳头产业,如万源富硒农产品的迅速发展。
(四)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融资、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努力改变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依靠科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根据达州自身特点,在积极推广目前已研发出的新型农机具的同时,还要注重太阳能、生物能等产品的研发。
(五)民意直通努力发展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是一种含碳分子量少或没有碳分子结构的能源,是现代汽车的一种低碳“动力”,广义的说是一种既节能又减排的并能重复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达州市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如森林能源、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能源发展前景和投资前景广阔。要重点推进农村沼气、垃圾直燃等固体废弃物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发展,适度发展非食用粮糖油类生物液体燃料,同时也可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生态建设之目的。
(六)继续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建设低碳社会必须以优良的环境为基础。近年来,达州市通过打造低碳工业区,建立了5个垃圾处理厂、首个场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两个天然气净化厂,全市所有公交和出租车都用天然气清洁能源作为燃料等一系列措施整治环境,如今环境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但今后还需进一步明确和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生态优先的环境治理思路,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要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把达州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文明”的“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措施的综合运用,逐步打造洲河流域新生态,加强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是要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建设。四是要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园区绿化,打造绿色生态工业园。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1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的深化,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现在,全球经济发展多变而复杂,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一定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指的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成为了一个经济的整体。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流技术、人才等,这样来弥补自身的经济劣势,寻求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球的范围内可以自由的流通生产要素,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使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使全球这个经济整体联系的更加紧密。还有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准则,统一规范了经济行为,促进了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了中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1.可以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劳动力,同时还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因此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很多发达国家看好中国市场,开始投资于中国市场,创立了公司和工厂,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外来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这些外来的公司和工厂会把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带来中国,促进了我国公司和企业的发展。
2.影响了贸易。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的频繁,当前在国际市场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出口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我国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和国际接轨了。
3.促进了劳动力的分配。当前不断提高的生产技术使得农业劳动不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因为好多工作都是由机器完成的,也就有了很多的劳动力,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进行分配是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很多外资企业都创设公司和工厂,这些公司和工厂就可以接收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当前是科技时代,企业也是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这也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全球化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来说,发达国家限制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对经济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几个发达国家,在这些国际的影响下,制定的全球经济市场规则是对发达国家有利的,也会通过各种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经济。如果中国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并冲击了他们本国的经济,发达国家就会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这些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产业转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因为有资金优势,就会转移自身的产业,将低耗能、高技术的产业在本国发展,将高耗能、污染严重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资源,进而生产出他们需要的产品。可是发展中国家因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这些被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产业,大大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和污染了中国的环境,影响了我国环境的建设。
三、中国经济面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在配置资源,还是在经济结构方面都有待加强和完善,所以政府应该转变自身的职能,对经济市场的环境、规律、规则等进行分析,从本质上分开政企的职责,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还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完善,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将企业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使其可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规范,有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建设的市场环境一定要是开放和公平的,不断的完善市场体制。
(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不仅是贸易大国,还是经济大国,对国际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引进外资,更好对国际投资质量的提高加以重视。通过和国际企业的竞争,激发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并正确引导我国企业参与竞争,不仅要充分发挥出我国企业的优势,还要在竞争中使我国的企业发现自身的劣势,并通过技术和管理上的改革弥补劣势,这样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
(三)重视产业专业造成的问题
发达国家将产业转移到我国以后,肯定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科技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防止我国一直在国际经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向国际开放市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转移产业的经济管理,避免严重的经济影响产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挑战,还带来了机遇,所以,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
[2]颜春龙,梁英武.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J].时代金融,2012(27).
[3]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J].商,2013(13).
[4]杨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3(12).
[5]银锋.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理论探讨,2013(02).
[6]吴登涛;张.试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3(17).
[7]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
[8]周定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J].经济视角(下),2012(03).
关键词:投资;消费;实证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以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环境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贵州奇特的地质地貌、特色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许多还没有人涉足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在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时代,贵州在发展中经济应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旅游的开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一、影响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小城镇经济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制约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以及经济发展要求吸纳薄弱问题等。通过对该三大要素的深入分析,对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29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城镇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对于小城镇经济而言,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层次也相对较低,导致经济投资整体效益率下降。一直以来,小城镇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投资规模,当投资规模扩大或物质资源投入增长,相应的经济收入也增长。这样一来,小城市经济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城镇的农业发展,投入和产出无法成正比例发展,致使农业经济效益极低。另一方面,小城镇大多数企业属于一些高耗低产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科技含量较低。乡镇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技术装备以及员工的技术水平无法与城市企业相差甚远,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自主创造力远远不足,致使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从而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二)小城镇有效需求不足自2004年后,国内呈现出一种需求不足的现象,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难以显著提高,特别是小城镇居民还出现了增支减收现象。对于城镇居民而言,这种增支减收的趋势务必导致持久性收入增长越来越缓慢。同大城市高收入人群相比,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较大的贫困差距。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小城镇居民人数十分庞大,小城镇的消费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面对国内城市消费需求不足状况下,如何通过相应政策刺激小城镇经济,扩大小城镇消费需求成为影响小城镇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三)小城镇经济发展要素吸纳薄弱我国小城镇虽然占据许多天然资源等优势,受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控制,许多小城镇资源往往被大城市所利用,尤其是优先发展大城市经济,通过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的策略,造成了小城镇资源被大城市所霸占,也造就了大城市的产业规划和促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小城镇相对大城市经济发展而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都相对短缺,也是阻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长久下去,容易造成小城镇人才结构分布不均,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以及熟练度高的劳动人才相对匮乏。从而无法有效地利用该地区的资源,也无法促进小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议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小城镇经济,加快我国小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让更多百姓感受到经济发展带给他们的好处,我们应采取以下积极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根据我国小城镇所在地区的文化特征及资源情况,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所规划要求和标准进行城镇建设工作。对于出现违规建设现象或不遵守规划要求的建设行为,采取一定的法律手段进行严厉处罚。另一方面,小城镇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在考虑小城镇的基础保障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基本设施的治理和维护系统配置,从而保证后期的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小城镇应结合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类型及相关项目,坚持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小城镇企业的规范化、集团化。其次,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利用聚群项目吸引更多劳动力、壮大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刺激小城镇其他小项目的发展,从而带动小城镇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小城镇应注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提高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三,利用多方面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小城镇最大的问题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当地政府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原则,吸引更多企业、外商或金融机构的资金投资,只有完善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才能实现小城镇经济的更好发展。
第四,完善小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社会保障是最基本的考核对象。如果地区经济收入增加,而居民各种生活物质、精神文明等都得不到保障,反映了当地政府的管理混乱和业绩腐败,小城镇经济也得不到持续发展。因此,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应注重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将更多优惠政策覆盖到所有居民身上,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给他们的好处。只有这样,小城镇的经济才能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势趋,为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城乡一体化。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仍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生产率也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无法适应与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无疑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农业劳动力过剩且素质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当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以及劳动素质的提升问题,都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1.3结构调整规模不大,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尽管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然较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法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1.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缺少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缺少经费搞示范、做推广;缺少经费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及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加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农业发展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含量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张泉丽 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科学技术局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林下经济;现状;策略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生态环境、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林下产业等。四川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林地质量总体不高,“林业、林区、林农”三林问题比较严重,传统的木、竹材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促进林区开发和农村经济繁荣,维护区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发展的发展必经之路[1,2]。探讨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是提振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
1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实现产值76.26亿元,其中林药、林菌、林粮、林果、林菜、林草、林茶、林葛根、林笋、林竹、林桑等模式的林下种植面积17.91万hm2,实现产值17.6亿元;以林禽、林畜、林蜂、林蛙、林麝、林蛇等林下养殖模式,参与林下养殖户达426.19万户,2011年实现产值40亿元;以松茸为代表的林下产品的采集业实现产值6.96亿元,参与农户26.95万户;以野生动物观光、森林、湿地、草原为主题的森林景观利用产值达11.7亿元。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和“生态优、百姓富、林业兴”为四川现代林业发展目标的提出,四川省林下经济产值逐年提高,2015年林下经济年产值已突破600亿元。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绿色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
绿色产业体系注重生态系统生态链,而从目前四川省的绿色产业体系来看,林下经济生产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3],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林下经济多余原材料初加工或者初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和林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4]。第二方面就是有些地方的林下经济的种植、养殖指标等都是行政命令下达,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没有结合零售、分销商等处提供的消费者对产品、颜色、口感风格等喜好的数据及分析,从而出现一定程度上林下产品越多、损失越大的局面。
2.2资源与区位优势不明显
林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当地到底哪些资源非常丰富,也没有认识到当地发展林下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方面的优势,寻找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没有在发展引导方面体现适度性与超前性,导致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生产的林下产品销售不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该区域林地资源的浪费。
2.3林下经济重点工程不突出
林下经济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林下种植、养殖、林下采集业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很多区域仅是单一发展某种林下经济模式,从而不能全面推进林下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5]。有些地方,由于林下经济重点工程建设不到位,没有依托当地的区位优势,虽然已经实施了某种林下经济工程,但是因为重点不突出,在当地起不到引领性作用,还是停留在规模较小的林下经济发展阶段。
3林下经济发展策略
3.1大力发展林下产品贮藏和深加工业,健全产业化体系
目前四川省的林下养殖、种植和采集业等生产基地,大多数依然依靠原始产品的销售,产品多以自产自销、地产地销为主,林下产品的贮藏、保鲜和深加工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化生产的需要。随着四川省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量的不断增加,重点要在林下产品系列开发和深加工上下功夫,在相对集中的主产区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户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激发农户的养殖、种植热情,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从而真正走出一条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的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二建立专业化的营销网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产品的宣传工作,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详细的市场信息、产品方向、市场动态,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林下经济,要全面突出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特别是在选取林下经济模式时,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当地的水文、土壤、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情况,选取适宜当地林下生长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进行科学种植与养殖。不能单纯为了强调经济效益而盲目选取不适合当地情况或者与生态系统结构相互抵触的动植物,这样不仅不能突出资源优势,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实际上是对区位优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另外,在物种的搭配方面,要遵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在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实现高效利用,逐渐形成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经济生态系统。
3.3建设林下经济重点工程
实行国家重点林下经济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与当地财政投资并举的重要方针,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实现山区林果化、郊区园艺化,当地园林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真正做到让山川增添绿色,为农民拓宽经济财源。一是加快优质种苗、禽苗和采集品种的建设。近几年,四川省加大了对林下优质种苗、禽苗和采集项目品种的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品种老化的问题,但还不能适应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对优质种植、养殖资源品种的需求。因此,要加快优良品种的基地建设,提高优良品种的供应能力。同时,加大对优良品种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尽快形成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新品种。二是林下经济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建设。林下经济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对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营造集约化经营示范区教育和辐射地区,实现林下经济的集约经营和高产和稳产。通过示范区的引导和示范,使林下经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
3.4创立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3.4.1出台相关林下经济的优惠政策一是根据“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谁经营”的经营方针,做到产权清晰、权属清晰,真正落实管护责任制。二是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水利部门需要在渠道建设、机井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电力配套方面电力部门进行一定支持,林业部门在规划设计、苗木调配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支持当地龙头企业申请国家扶持资金,开展“企业+专业性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科学发展自主品牌,逐渐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地。3.4.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力度,并且创建林产品专业市场与林权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抵押贷款,大力推进森林保险,进一步拓宽融资路径,积极支持当地生态林下经济发展。根据渠道多样以及捆绑使用的基本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向当地政府提业发展资金,并且充分利用拨款中的一部分来给予扶持,将林业发展纳入到发展规划之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林产业投入力度,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另外,为了更好推动当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还需要当地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联合担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贴息政策的引导与带动作用,政府财政对符合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47-48.
[2]周立江.四川林业跨世纪发展目标与任务研究[J].四川林业科,1999,20(2):23-39.
[3]张蕾,陈玉忠,齐联等.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林改的新活力—陕西省宁陕、蓝田两县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1(3):17-20.
[4]徐华龙.郎溪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林业科技,2013(3),200-202.
一、东莞经济的发展模式(简称“东莞模式”)及其特点和成就
1 “东莞模式”的概念
“东莞模式”是对东莞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概括,主要指东莞充分发挥人缘、地缘、政策优势,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迅速实现农村工业化、产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三赢模式,它不仅使东莞赢得了在国际经济中的一席之地,而且使国际资本寻找到了一个低风险、高回报、较稳定的投资场所,同时,更为重要的,这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成功尝试。
2 “东莞模式”的特点
第一,台商高度集中,在一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有三千多家台商企业。
第二,传统劳力密集产业逐步被资讯科技产业所替代,高科技成分不断提升。
第三,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产品全部出口的经营方式,提升了台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使东莞成为大陆的出口重镇。
第四,地方当局主动为台商排忧解难,而台商也积极回馈当地社会,形成台商与地方的良性互动。
第五,台商以东莞为家,把家眷也带到东莞来落户。
3 “东莞模式”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多年,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一个知名的工业制造重镇,东莞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其核心要素是外向型经济主导、区外劳动力支撑、合作共赢的营商文化、务实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发展创新的主动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向前推进,东莞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跃上新的台阶,社会各个方面均获得了快速发展。随着“村改居”工作的深入,东莞真正以农业为生的传统农民已寥寥无几。东莞的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几年来东莞还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典范品牌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综合竞争力第一名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等。
二、东莞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30年来,东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进入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面对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东莞市政府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双转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管理、惠民生,初步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经济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2009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7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人均生产总值56500元,增长10%。2010年以来虽然世界经济有所复苏,外部需求有所上升,但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从东莞目前来看,经济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出口订单仍以短单、小单为主,实现出口复苏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66344元,增长14.6%。工业生产和出口均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1213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696亿美元,增长26.1%。从今年年初开始,东莞又出现了用工紧缺的情况,加之企业成本增加、贸易摩擦、利润较低等问题凸显,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外商投资出现下降的趋势,民间投资未有效释放,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未恢复,经济整体态势仍将面临一段调整时期。
三、东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发展方式粗放
众所周知,东莞模式主要是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在这三大要素中,除了资本外,土地、劳动力供给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粗放式发展方式相伴随的是高排放、高污染。东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代价。相关资料表明,东莞的环境承受力也接近了极限。
2 资源制约明显
受国内、国际市场供应的影响以及重工业化的加速,东莞资源、环境双约束和经济增长矛盾不断加剧,近年几番遭遇的“油荒”无不向东莞地区拉响了能源警报。
3 对外来资本和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
“三来一补”的主要特征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其优点是可以克服技术、管理和资金的不足迅速发展起来,缺点就是弱化了本地竞争力。一方面,研发、销售在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己的销售渠道,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赚取廉价的加工费,附加值较低,产业体系落后;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导致本地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经济受外部形势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
4 特殊的人口构成制约了经济社会转型
东莞模式造成的东莞人口构成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严重倒挂。东莞的产业大军主要由非户籍的外来人口构成,这个庞大的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游移性,对东莞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十分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这势必会影响产业的稳定性。东莞人口构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东莞低端产业所吸引的人口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务工者,统计资料显示,在东莞的就业人口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69.4%。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的人口构成,极大地制约了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升级。
四、对东莞未来经济发展的建议
1 产业调整
从存量调整方面看,对传统产业,要用现代技术改造实现升级换代,要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并果断淘汰少量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甚至完全只能靠违规排放才能生存的企业。产业增量调整方面,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把重点放在大项目引进上,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起东莞的现代产业体系。
2 坚持科学的经济发展观,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区内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的协调,对涉及和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应当通过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组织和与之相对应的基金及机制来加以协调解决。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使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人口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产业整体竞争力领先珠三角,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3 改善东莞经济的对外依存度
对于改善东莞经济的依存度,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水平;第三,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第四,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拓展内需;第五,加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第六,建立完善的外贸指标体系。
4 协调人口的发展
把游民变移民。要立足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调整户籍政策,吸引一部分有意在东莞长期工作生活、素质较高的人口群体入户东莞,协调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