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化经济体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1: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化经济体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化经济体质

第1篇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特殊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之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在这种经济结构性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即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经济。为便于明晰,现把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差异特列表如下: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地区差异[3]

地区 消费支出 农民收入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 东部

中部

西部 1.8 1.9 2.1 1.9 1.9

1.3 1.4 1.4 1.2 1.2

1.0 1.0 1.0 1.0 1.0 1.8 2.0 2.4 2.1 2.2

1.3 1.4 1.5 1.3 1.3

1.0 1.0 1.0 1.0 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2002年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自1985年至2001年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拉大之势。另据资料记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2001年占人口62%的农民消费只占我国全年社会零售额的37%,占人口38%的城镇居民消费占全年社会零售额的63%。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增长几近停滞,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全国平均20%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20%的低收入户的7~8倍”。[4]这则资料也清晰表明,城乡经济以及城市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足以表明,尽管我的经济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诸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的经济还欠发达,经营模式还多停留在传统的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众之间发生经济纠纷的情况十分少见,法律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也不具备明显的重要作用。鉴于法律意识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状况必然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正如有学者所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即所谓的‘送法下乡’。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的情况并未达到发起这场运动的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状态,相反倒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很多情况下,原有的社会控制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规避法律或者干脆按照习俗行事。”[5]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以笔者浅见,尽管其中有传统习俗的影响使然,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社会现实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孟德斯鸠曾说:“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广泛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以畜牧业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畜牧的民族比狩猎为生的民族所要的法典的内容就更多了。”[6]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依然采取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民众相互之间产生的经济纠纷较少,因此对法律的需求也相应降低,这无形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法律重要性的认知,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因此不发达。

第2篇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应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第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第二,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第四,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第五,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第六,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

第3篇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重大的转型期,国家治理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治理的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必然要求权衡更多更有效的治理工具。大数据、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和实现路径。因此,数据治理和数据文明就是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事实上,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政府再造和治理变革,早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继上个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发的第一次政府再造以后,这些年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开放共享运动的影响冲击正在引发全球范围的第二次政府再造。

在数字文明时代,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企业,关键是树立数字文明意识并使之转化为基础数字体系和政府的治理模式。

第一,做好全社会的数据文明基础建设,要尽快构建国家治理的技术数据体系和法律标准体系,如公民信用不动产、家庭人口、收入和税收等大数据,以通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四大网为支撑,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从全面治理转向数字治理,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将大数据治理更广泛应用于污染防治、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医疗、教育、军事国防等重要领域,创造更大的国民活力,推动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第二,积极促进政府自身改革。大数据可用于改进政府管理,评估政府绩效、监督政府行为,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完善大数据监督体系,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技术,给政府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第三,构建大数据时代多元的国家治理新体系。数据治理文明的最大变化就是治理主体和治理结构的改变,数据的流动、开放和共享,弥合了不同主体的信息差、知识差和智能差,也打破了信息资源的空间界限,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企业、公民、技术、社群、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治理主体充当重要的角色,应当着力加强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大数据开放共享,以数据的流动、交互与共享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交互与共享。

第4篇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100;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摘要: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差异很大,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孕育出了风格迥异的民间文化,这些特色鲜明的风俗、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凸显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独特个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68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45—02

基金项目:1.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课题编号:14P34,课题名称:西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体育产业影响及对策研究。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课题,课题编号:2014QNRS094,课题名称:西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王继康(1980— ),男,陕西汉中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

程娟(1980— ),女,陕西咸阳人。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体科学。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北、河南、山东、云南等省区。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抱小腰、掰手腕、扭担、掼牛、斗牛、赶羊跑、木球、踏脚等。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在宁夏、四川、云南等地也有散居。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马、摔跤、马术、赛骆驼、射箭、套马、布木格、沙塔拉、打布鲁等。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射箭、摔跤、马上技巧、骑射、赛马、马球、达瓦孜、夏合麻特、叼羊、武术等。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有少数居住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其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马、姑娘追、摔跤等。

土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南麓,聚居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土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轮子秋、拉棍、拔腰等。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循化县。保安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射箭、赛马、打五枪、抹旗、抱腰、甩抛尕等。

二、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因

在历史延续中经过选择性传承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体系被称为传统体育文化。一个民族从事的体育运动、交往、习俗等活动就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其浓缩着民族习俗的特有内涵,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过去,例如:我国民间的端午赛龙舟、火把节斗牛等习俗都具有极为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统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特征。体育文化是“现代”和“文明”的代名词,是展示一个民族特色和综合实力的有效载体,也是能使一个民族富强、强大的工具。传统体育文化是展现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其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尤为丰富,这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和民族自然景观,为我们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内容、形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发展和更新起到了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山清水秀、植被丰富,风景迷人,在这些地区开展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其吸引力、观赏性和娱乐性都很强。通过开展少数民族特有的武术、赛马、射箭、毽球、摔跤、龙舟、叼羊、抢花炮、秋千等体育项目,参赛者和旅游者既能体验到体育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又能感受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民族体育项目优点较多,可以满足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参与者的各种身心需要,起到缓解工作压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功效。在湖光山色迷人、民俗风情浓厚、令人流连忘返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结合自然风光开发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体育文化活动和旅游的效果倍增。

(三)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利用民族体育这一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在节日期间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参加节日庆典,并游览地区历史名胜古迹。在藏族沐浴节、赛马节时,布达拉宫接待了不少游客,凡到拉萨的人,没有不去参观布达拉宫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民族体育是其旅游业中颇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

(四)稳定是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少数民族在整个西北地区都有分布,而且人数较多,如藏、回、蒙、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呈现明显的“大杂散、小聚居”的状态,整个西北地区都有少数民族的活动,因此,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宗教氛围浓郁,该地区的社会安全稳定与宗教因素、民族因素相交织,同时,也成为影响全国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社会不稳定现象多发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与该区域内的民族构成、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关。在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社会的不稳定大多是由社会阶层的剥削制度引起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体育文化导致的。由于各民族之间都存在各自的民族特性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不稳定现象。而该地区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发生必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保持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发展。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分布的少数民族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体育资源,浓厚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地域性、主体性、广布性,并且还具备了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与民族体育资源良好的配置结构和合理组合。因此,应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示民族风采,使民族体育资源向产业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同时,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经济性、探险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联动效应发展。这是民族地区优势文化经济资源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杨芳.陕西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之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1).

[2]黄梓东.新形势下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2(4).

[3]陈振勇.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

[4]袁音,任莲香,杨天庆.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特征及其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12(4).

第5篇

关键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处理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工业排污、畜牧养殖粪便、城市雾霾、废气污染等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保护工作在逐渐深入,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开始显现出来。因此,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的质量,首先要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但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颁布了相应的环境检测技术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但在环境检测的管理过程中会依然会出现很多的管理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及时的找出相应的问题根源,并对应进行迅速处理。我国的环保部门应该严格的遵守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来进行环境检测的管理工作。

一、环境检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环境质量相关文件同实际管理工作中文件不相符

在我国的环境检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种文件与实际不符的状况,很多的监测质量管理文件都是照搬照抄,严重与实际的质量管理情况不符,对于实际的环境管理的监测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有关文件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个非常高的书面描述和监督,同时也是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文件的推进速度受阻。现阶段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机构都存在两种文件,一种是实际工作中的文件,另一种是上报有关部门的文件。实际和文件严重的脱轨,导致了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步伐减速,失去了监控的实际意义。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国基层的环境监测单位,工作环境落后,同r经济欠发达,就导致了这些基层环境监测单位没有能力去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加入。同时机构中的现有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专业素质较差,分析和处理管理质量问题能力较低的问题,现在基层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已经很难跟上正在不断发展的监控技术和监控要求。最主要的是我国基层的环境监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少,导致了一人兼多职。很多的人既是技术负责同时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这样很难对监测质量给予保障,同时也严重的不符合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要求。

1.3相应的硬件发展跟不上我国的环境保护的管理需要

由于我国的基层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经费不足,导致了很多的质量管理人员办公环境和办公面积没有达到我国的相关标准,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控机构使用的监测设备长时间没有更新,甚至使用上级部门淘汰的落后的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这些仪器由于年代久远,同时维修力度不够,就会对监测设备的精度造成影响,在管理质量上面很难保障,对于环境监控工作的贡献不大。

1.4管理人员的相关意识不足,管理措施相对单一

我国基层的环境监测机构由于工作环境的因素,导致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没有主动的管理和监督意识,对于辖区环境监测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实际的发现给予处理。长期的忽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就会导致我国个别区域的环境监测系统不够完善,对我国有效的控制环境提供了障碍。很多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对于发生的质量问题,处理形式较为单一,同时没有针对个体进行专门的处理。工作过程中的采样及检测工作更是常常出现漏洞,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目前我国需要强化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首先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质量管理的相关观念,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业务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再次,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编制和规划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及文件,对相关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同时,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的用人渠道,从多方面进行优秀人才的引进,提升整体质量管理队伍的素质。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叙述。

2.1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的相关观念

我国最新出台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通用要求,要求我们的相关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要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同时要全面的提升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实验室试验能力。因此在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中要首先更新和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新观念,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参与本单位的管理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

2.2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编制、文件和工作规范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编制和规划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及文件各级环境监测站在20多年的管理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所有与环境监测数据有关的事项都必须纳入质量管理环节,并制订各项工作的运行程序文件,使环境监测站所有工作的运行都有章可循。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对相关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应该按照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制定规范的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可以明确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资质认定,并保证监测数据的合法有效。

2.3注重人才引进,定期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的用人渠道,从多方面进行优秀人才的引进,提升整体质量管理队伍的素质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机构改革中积极协调增加监测人员编制,公开招聘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并对现有和新进入的环境监测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业务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具体的分析监测技术,熟悉各种标准和规范,掌握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知识,还要及时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不断探索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环境监测得出的数据信息,对于环保工作和污染防治、治理等工作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基本方法和实质[J]. 钟劲硅,奚旦立.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S1)

[2]如何有效落实现场监测及采样中的质量管理[J]. 沈荣蓉.北方环境. 2012(03)

第6篇

【关键词】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知识技能

廊坊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廊坊现代物流业,推进6个省物流产业聚集区和环首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提速燕郊空港、物美集团、邮政仓储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推进物流产业链条式、互动式发展[1]。同时,廊坊处于北京空港核心区、相邻区和辐射区。北京新机场建设在即,按规划新机场距离廊坊市仅24公里,2025年实现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谋划推动廊坊临空经济大发展是形势之所然。廊坊现代物流产业在临空经济大背景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十分广。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涵盖了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其他[2]。在临空经济大背景下,物流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加过硬的民航类物流服务知识技能,尤其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技能,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不断开放的,国际化的行业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的廊坊现代物流专业侧重于航空物流方向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学生的民航物流服务方面知识比较空泛,适用于岗位需求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有限,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在临空经济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结合廊坊市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临空经济下,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亟需的知识技能――民航类物流服务知识技能与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途径。

1 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密切联系,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机制。

1.1 定制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

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学校“按需培养”,企业“按需接纳”。企业需提供例如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外汇管理、通关环节、报关方式预算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反映企业的诉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1.2 建设实践训练机制

学校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企业接受学校一定数量、专业对口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实习活动包括课程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轮岗实习、定岗实习等等。

1.3 合作企业接受学校教师实践

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企业对其进行评价。

1.4 合作企业兼职教师来学校任课或讲座

由企业每年适当安排专家到学校任课或讲座,指导与航空物流服务相关专业课教学,如国际物流服务提供与组织、航空货运及货代服务提供与组织等,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

近年我校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十分重视,先后与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空间研究所等单位就人才定制培养,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项目进行了密切合作。各系部也积极开发各自的实习基地,就学生实习、培训、实践等活动寻求相关企业单位合作。比如物流服务方面,与苏宁电器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物流相关部门,实地体会操作。民航方面,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北京机场也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毕业实习等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领域将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展。

2 物流英语教学以职业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强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将来岗位的需要和要求。学生的英语学习要以职业为导向,所学内容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

2.1 做好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 (1987)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过程”。强调在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时,要做好课程的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分析[3]。

临空经济大背景下,物流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在民航物流服务相关领域内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处理业务的能力。通过对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学习者不仅关注和强调专业词汇、语法结构,篇章特点等,更加关注专业领域内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2.2 以实务为依托,追求英语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多样化

目前,廊坊地区高校的物流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习得,忽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教学内容重点多在民航物流领域的专业词汇、语法特点、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层面。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物流英语教学内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实务为依托,既考虑到物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精炼性,同时还要注重英语语言的实用性与交际性。避免片面强调阅读资料的学习。

教学方法上,物流英语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法为主导的状况,将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等相结合,设计多样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激发语言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大量能提供真实交际的任务和活动。Candlin & Edelhoff (1982)曾提出,语言学习应注重其真实性,认为真实性不仅应体现在语篇上,还应体现在学习任务和环境等方面[4]。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模拟民航物流服务工作情景,依据业务处理流程,运用英文进行有效沟通,提供相关服务。此外,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实训实习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课后训练的方式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将演练录音,录像等,将第一课堂活动有效延伸至课后。

2.3 完善评价体系

学生成绩评估的方法和目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学中需要采用对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的评估体系。该体系要求将过程评估与终极评估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临空经济下,物流专业人才英语学习要以职业为导向,将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行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注重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综合拓展,强化听说训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总结,情景演练,注重个人练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 实行多证书教育,促进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

多证书教育即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鼓励、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的通用知识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多个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教育形式。我校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引入相关实践教学环节,鼓励要求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考核。例如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等等。通过训练与考核,促进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提高。

4 总结

临空经济下,物流专业人才应当注重民航类物流服务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过程,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做到“张口能说,动手能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物流人才,适应廊坊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的新形势,为廊坊的区域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廊坊市政府2012政府工作报告[S].

[2]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第7篇

一、现代化企业制度概述

1.现代化企业制度定义

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

2.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一,产权清晰,也就是说我国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形式具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产权划分要明确清晰。尤其是对于企业中国有资产以及出资方的投资进行明确划分。第二,权责明确,具体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根据出资额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和任命管理者的三项重大权利,但是如果企业一旦破产,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形影的有限责任。经营者是根据所有者的任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对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经营的权利和获取相应利益的权利。劳动者是按照企业的劳动合同进行就业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第三,政企分开,具体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政府不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横加干涉,要对企业“放权让利”,但是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不抵债,无法再进行生产和经营,亏损的企业就要依法破产。第四,管理科学,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说管理科学是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等都要科学化。同时也是对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形成约束和激励结合的机制。

3.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企业制度的区别

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首先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依附于国家政府机关,企业并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只是在名义上具有,这种法人制度没有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家虽然按照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但是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改变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过于依赖政府的局面。同时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环境要求,制定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不再是作为政府行政体系的附属物,也从而解决了以往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中内部管理落后的问题。

二、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在建国初期,我国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质,这种计划经济体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国有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并不具有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决策都要根据国家具体的行政命令去实施完成,其国有企业对于企业的盈亏也并不承担责任。但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87年,基本上所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在此后多年时间,我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一直在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在国有企业被改革之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扩大,政府只作为其辅助者,对企业的干涉减少。但是,这种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改革的重点被放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相对而言,对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比较少,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依然存在,政府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尺度掌握不够。二是企业产权问题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相应的在收入分配上的矛盾也就比较突出。三是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但是在改革宗存在着配套性差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势在必行。

三、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必须强化三个原则

为了更好的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我们要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学习,在他们的企业制度中,他们坚持法人产权独立原则、权责对称明晰原则、企业经营自主和盈亏自负原则等。因此,我们也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坚持这些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又不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所以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要结合我国的企业经营特征强化三个原则。第一是社会参与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更多的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个人的存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拥有多少物质财产,而是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许多企业调整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目标,尽可能地使调整后的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相一致。同时,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需要在社会中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只有社会认同,企业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社会公众进行消费,而社会又能为企业提供其生产要素,因此,社会公众是否认可企业,成为了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绿色的生活环境都与企业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水污染、噪音等主要污染源都来自于企业,企业也为国家提供税收,促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可见。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就需要扩大社会对于企业的参与度,只有社会参与才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也能够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第二是雇员参与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已经不再单一地为了温饱而奔波劳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去选择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喜爱的工作劳动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而只有通过雇员参与原则,才能够把劳动者的劳动目标从单一的赚钱生活转化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同时,在当代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改变以往企业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节约企业成本的做法,而是更多的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满足社会会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雇员积极参与才能够保证,雇员在企业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第三是所有权淡化原则,具体是指:一是在股份公司制度下,股票属于企业的虚拟资本,作为股票持有人具有对股票的收益权和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权,而没有随意处置企业资产的权力。二是成文法限制企业的兼并购买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限制了对所有权的随意使用。而作为小额股东,很少对所有权进行应用,基本都是将所持有的股票委托给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处理。三是有些基金和公共事业组织也成为企业的股东,对于他们参与企业角决策的权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我国也必须深入贯彻所有权淡化这一原则,如果仍是维持所有权对企业行为的直接作用,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建设就难以构建和实施。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制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我国主要是按照所有制对企业进行划分。而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权利和财产组织形式对公司进行划分。公司制作为企业组织制度的主要法律形式,除了这种法律形式划分外,还有按照财产组织划分,具体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而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可以由多种形式,如国家投资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法人持股有限公司和国有资产控股和参股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将国家单独出资的企业也列为一种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独资企业,近些年来,国有独资企业在西方国家发展良好,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投资者能够代表国家的礼仪,有利于进行宏观调侃和对企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公司制主要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是股东相对比较少,设立程序简单,利于操控。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程序就比较复杂,公司在规章制度方面和账目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很多企业很难做到。可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充分体现了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即形成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机构,同时三者又相互分离,互相制衡,彼此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权责清晰明确,充分的让公司各个机构各司其职,行使其决策权、行政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第8篇

一、面临的形势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采,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

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五、实施步骤

(二十五)本纲要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从现在起到2010年分为两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自*年,分为三个阶段:*年为第一阶段,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年为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年为第三阶段,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期工程自*年,经过10年的努力,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二十六)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

第9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探讨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2]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