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的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1: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的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的知识点

第1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的知识1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

金属与氧气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

初三化学的知识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三化学的知识3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第2篇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它的原子序数是7。氮是空气中最多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在生物体内亦有极大作用,是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氮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1氮气

1.氮元素的存在

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物理性质

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思考N2的收集方法?)

(2)结构: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

③与Mg反应

3.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

(1)氮气的用途:

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氮的固定

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

(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3)工业固氮:在一定的条件下,N2和H2人工合成氨。

高中化学氮的知识2氮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2)化学性质

NO:不与水反应,易被氧气氧化为NO2。

2NO+ O2=== 2NO2

NO2:①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在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取硝酸。

3NO2+ H2O=2HNO3+NO

②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第3篇

“电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既体现以化学学科为基础,又与电学等物理学知识相互渗透。“电化学”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综观近几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试题,可以发现电化学知识几乎年年出现,主要集中在电极电势概念的应用及新型化学电源方面。现将考查该热点的试题类型归纳如下:

1 电极的确定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1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书写及应用

第1题:设计出燃料电池使汽油氧化直接产生电流是本世纪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最近有人制造了一种燃料电池,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电极通入汽油蒸气,电池的电解质是掺杂了Y2O3的ZrO2晶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O2-离子。回答如下问题:

(1)以丁烷代表汽油,这个电池放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该电池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固体电解质里的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向外电路释放电子的电极是:_________。

(3)人们追求燃料电池氧化汽油而不在内燃机里燃烧汽油产生动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你认为在ZrO2晶体里掺杂Y2O3用Y3+代替晶体里部分的Zr4+对提高固体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会起什么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

(5)汽油燃料电池最大的障碍是氧化反应不完全产生_______堵塞电极的气体通道,有人估计,完全避免这种副反应至少还需10年时间,正是新一代化学家的历史使命。

命题意图:联系实际考查原电池相关知识,即原电池电极的确定和书写,固体电解质掺杂的导电能力,能量的利用率等。

解题关键:本题中“燃料电池”在本质上属于原电池,故答题最重要的是在于找出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反应总方程式,再利用电极反应作出一些正确的判断。

解析:(1)2C4H10+13O2=8CO2+10H2O (必须配平; 所有系数除2的方程式均应按正确论)。

(2)O2+4e-=2O2-; C4H10+13O2--26e-=4CO2+5H2O;向负极移动(答向通入汽油蒸气的电极移动也得满分);负极(答通入汽油蒸气的电极也得满分)。

(3)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答内燃机能量利用率较低也满分;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等,得分相同)。

(4)为维持电荷平衡, 晶体中的O2-将减少(或导致O2-缺损)从而使O2-得以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表述不限,要点是:掺杂晶体中的O2-比纯ZrO2晶体的少)。

(5)碳( 炭粒)等。

1.2电解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第2题:气态废弃物中的硫化氢可用下法转化为可利用的硫:配制一份电解质溶液,主要成分为: K4[Fe(CN)6](200 g・L-1)和KHCO3(60 g・L-1);通电电解,控制电解池的电流密度和槽电压,通入H2S气体。写出相应的反应式。

已知:E[Fe(CN)63-/Fe(CN)64-]=0.35 V; KHCO3溶液中的E(H+/H2)~-0.5 V;E(S/S2-)~-0.3 V。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电解池的电极方程式及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解题关键: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利用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出构成电解池的阴阳极,然后根据电极方程式书写总方程式。

解析:通电后, 阳极反应: [Fe(CN)6]4- - e-=[Fe(CN)6]3-……①;阴极反应:2HCO3-+2e-=2CO32-+H2……②。①②相加得到电解反应式:2[Fe(CN)6]4-+2HCO3-=2[Fe(CN)6]3-+2CO32-+H2……③。即通电一段时间后,通入H2S前,电解质溶液中的成分已变为: [Fe(CN)6]3-、 CO32-、 K+、 H2等, 由于E[Fe(CN)63-/Fe(CN)64-]>E(S/S2-)>KHCO3溶液中的E(H+/H2), 所以有H2又有H2S时, [Fe(CN)6]3- 与 H2不能共存, [Fe(CN)6]3-与H2S也不能共存,[Fe(CN)6]3-先将H2氧化, 后氧化H2S。

(1)2[Fe(CN)6]3-+H2=2[Fe(CN)6]4-+2H+……④;又由于有CO32-存在时, H+不能共存, 故2[Fe(CN)6]3-与H2 之间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应写为: 2[Fe(CN)6]3- +2 CO32-+H2=2[Fe(CN)6]4-+2HCO3-……⑤

(2)当通入H2S后,[Fe(CN)6]3-也要氧化H2S: 涉及硫化氢转化为硫的总反应:2Fe(CN)63- + H2S=2Fe(CN)64-+2H++S ……⑥,同理,有大量CO32-存在时,H+也不能自由存在,H++CO32-=HCO3-,所以,通电后,通入H2S时,有硫生成的总反应式:2Fe(CN)63-+2CO32-+H2S= 2Fe(CN)64- +2HCO3-+S……⑦, HCO3-再去完成阴极反应,Fe(CN)64- 再去完成阳极反应, 故将③⑦相加后得:H2S=H2+S。

1.3充电电池电极反应书写及电解质溶液的判断

第3题:图1是一种正在投入生产的大型蓄电系统。左右两侧为电解质储罐,中央为电池,电解质通过泵不断在储罐和电池间循环;电池中的左右两侧为电极,中间为离子选择性膜,在电池放电和充电时该膜可允许钠离子通过;放电前,被膜隔开的电解质为Na2S2和NaBr3,放电后,分别变为Na2S4和NaBr。

(1)左、右储罐中的电解质分别为:

左:___________;右:___________。

(2)写出电池充电时,阳极和阴极的电极反应。

阳极:___________;阴极:___________。

(3)写出电池充、放电的反应方程式。

(4)指出在充电过程中钠离子通过膜的流向。

命题意图:该题考查的是大型钠离子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化学的相关综合知识。

解题关键:正确判断电池充、放电时的电极反应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放电时,Br3-在正极得到电子变为3Br-,而S22-则在负极失去电子变为S42-。

解析:1.由于在电池放电和充电时离子选择性膜可允许钠离子通过,又知道放电前,被膜隔开的电解质为Na2S2和NaBr3,放电后,分别变为Na2S4和3NaBr。因此,左、右储罐中的电解质分别为:左:原电池(+)极,发生还原反应: Br3- 3Br-,NaBr3/NaBr(只写一种也可); 右:原电池(-)极,发生氧化反应: 2S22- S42-, Na2S2/Na2S4(只写一种也可)。

2. 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阳极:即原来的(+)极发生氧化反应, 3NaBr-2e-=NaBr3+2Na+; 阴极:即原来的(-)极发生还原反应, Na2S4+2Na++2e-=2Na2S2。

3. 2Na2S2+NaBr3 Na2S4+3NaBr。

4. 在充电过程中,Na2S4变为Na2S2,钠离子流向阴极完成还原反应,故Na+的流向为从左到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4题:镅(Am)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锕系元素。241Am的放射性强度是镭的3倍,在我国各地商场里常常可见到241Am骨密度测定仪,检测人体是否缺钙:用241Am制作的烟雾监测元件已广泛用于我国各地建筑物的火警报警器(制作火警报警器的1片241Am我国批发价仅10元左右)。镅在酸性水溶液里的氧化态和标准电极电势(E/V)如下, 图中2.62 V是Am4+/Am3+的标准电极电势,-2.07 V是Am3+/Am的标准电极电势,等等。一般而言,在标准状态下,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是氧化剂的标准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的标准电极电势。

再者,由于AmO22+到Am3+的电极电势为1.68 V,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Cl-和刚生成的氢气,所以也不稳定,最终只能生成Am3+。

解析: 要点1: E (Amn+/Am)

要点2:E (Am4+/Am3+)>E (AmO2+/Am4+), 因此一旦生成的Am4+会自发歧化为AmO2+和Am3+。

要点3:AmO2+是强氧化剂,一旦生成足以将水氧化为O2, 或将Cl-氧化为Cl2,自己转化为Am3+, 故AmO2+也不能稳定存在。相反,AmO2+是弱还原剂,在此条件下不能被氧化为AmO22+。

要点4:Am3+不会发生歧化(原理同上),可稳定存在。

结论:镅溶于稀盐酸得到的稳定形态为Am3+。

3金属腐蚀及防护中的电子转移数与电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5题:某远洋船只的船壳浸水面积为4500 m2,与锌块相连来保护,额定电流密度为15 mA・ m-2,预定保护期限2年,可选择的锌块有两种,每块的质量分别为15.7 kg和25.9 kg,通过每块锌块的电流强度分别为0.92 A和1.2 A。计算说明,为达到上述保护船体的目的,最少各需几块锌块?用哪种锌块更合理?为什么?

命题意图:近几年电化学竞赛题已从传统的电极计算越来越偏向于科研及工业应用。因此,在培训竞赛选手过程中,充分研究解题方法和技巧不仅有利于得高分,而且会有助于得到正确的答案。

解题关键:本题的难点在于读懂该题的意思。

解析:首先,算出通过体系的总电量: 2×365 d×24 h・d-1×60 min・h-1×60 s・min-1=6.307×107 s;0.0150 A・m2×4500 m2=67.5 A;67.5A×6.307×107 s=4.257×109 C。

其次,计算总共需要多少锌。电子的量为:4.257×109 C/(9.65×104 C・mol-1)=4.411×104 mol;

锌量:(4.411×104 mol/2×65.4 g・mol-1)×10-3 kg・g-1=1443 kg=1.44×103 kg。

需质量为15.7 kg/块的锌块数为:1.44×103 kg/(15.7 kg/块)=91.7 块≈92 块。92块×0.92A/ 块=85 A>67.5 A , 电流强度可以达到要求。

需质量为25.9 kg/块的锌块数为:1.44×103 kg/(25.9 kg/块)=55.6块≈56块。

56块×1.2A/块=67.2A

选用较重的锌块更合理,因其电流强度较小,理论上可以保证2年保护期限,而用较轻的锌块因其电流强度太大,不到2年就会消耗光。

启示:根据电化学的有关知识设计的竞赛题是多年来命题的热点之一。由于电化学内容便于进行学科间的渗透,因此电化学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是今后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理想知识点。本文将近几年有关电化学的竞赛试题做了一些粗略分类,并不能覆盖电化学所有知识及题型,但只要掌握其基本规律,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求解自然就会胸有成竹,驾驭自如。

参考文献:

[1]马宏佳.高中化学奥赛试题评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1~92.

第4篇

关键词: 化学新课标 新增知识点 高考学生答题情况 高中化学教学

全日制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普通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工厂,对广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具有深刻的影响。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习惯、严谨的办事风格、独立自主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入高考后学生的适应状况,以及它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进高考后学生的答题情况

(一)对于“盖斯定律”的出错点的分析。

1.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不到位

以某地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有接近71%的学生没有答对试卷中考察“盖斯定理”的考题。在71%的学生中,近一半的人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有偏差。

2.吸热和放热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以同年同地的理科高考综合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上文提及的近71%的错答学生中有48%的学生只知道放热时H为负值就能够轻易得出答案,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概念混淆不清。

(二)对于“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分析。

以某地的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题目的考点包含考生对于pH的基本认识、对溶度积常数概念的理解程度等。从题目中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出题人没有就概念的理解给学生设过多的陷阱,是一个十分基本的计算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结果有些出人意料。题目的平均分甚至没有达到该题总分的1/4,超过75%的学生得了零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到位,还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强调该知识点的重要性,随时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化学老师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过程教学,教学生学习方法。

高考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客观实际,并不是单一地将知识点孤立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老师要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课程用阶梯递进的方式层层推进,一步步加深课程难度,让学生慢慢适应。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树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化学中的探究性试题本身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题模式,反而能客观反映学生平时的积累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一部分从课堂上老师的授课中获得,还有一部分通过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胆大心细的学生在探究性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因此,老师要致力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关注生活点滴,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知识,同时也灵活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三)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研究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倡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学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的常规化学实验,让他们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规范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互助学习,共同进步。这些自主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深刻记住了实验中的细节,将来可以将实验成果运用于试题的解答中。

(四)严抓主干知识,突出学习中的主要矛盾。

高中化学学习的起点要低,不能开始就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得化学学习停滞不前。老师课上要着重强调基础主干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得分率。在高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占了大部分,简而言之,基础知识是整张试卷的得分保障。老师要在保证学生都掌握了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课后习题的讲解,挖掘出新课程标准教材中考试的主要题型,逐个击破,提高学生的得分几率。

(五)增加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比例。

化学探究性试题的情景多是从生活实际中得来的。这就表示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要同时兼顾学术性和时代性。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运用于生活中。化学学科与社会相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化学、社会和学生三个因素和谐相融,达到强化知识的整体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化学新课标中新增加的部分知识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好,这为化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化学中新增知识点对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帮助老师就此现象对教学活动的改进办法。化学这门基础性的学科只要掌握了方式方法,则学习起来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困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化学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83-02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绝对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之后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深化实验方式方法,让复杂的东西变简单,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本文就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思考。

1 当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验证理论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学习的一切专业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同时实用性成为了主题。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多教师都以验证理论为主进行实验教学,使得实验教学基本上成为理论课的附庸,完全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书本上的知识虽然经过大量的实践和验证,但是学生并不知道知识的来源,单纯为了验证进行的实验教学,会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框架限制,在思维上和学习方法上会产生很大的束缚,对将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重理论、轻实验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药学专业与其他的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更多的知识。综合性和针对性兼备是实验教学的一大优势。但现今的教学多半会注重理论,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应用的练习题,都在理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变相将实验的部分时间和课程给削掉。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将理论和实验并重,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在解题过程中避免受到条条框框的影响。

教材策划上缺乏全局性、整体性 虽然我国的教材在不断地改革,而且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地更替。但从整体情况上来说,高职院校所应用的化学教材中,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学生而言,理论是重要的基础,实验才能拓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仅会禁锢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今后的教学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为了让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更加人性化,同时对学生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调整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比例,在主观上满足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要求,并且逐步让学生将一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转移到实验方面。

忽视实际操作,成绩评定缺乏客观性 为了让学生在理论方面能够掌握得更加透彻,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而学生本身的惰性也使得在实验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和反应。师生的共同“默契”,让无机化学实验从本质上失去了教学意义。除此之外,很多的教师在成绩评定方面缺乏客观性,学优生多半会得到很好的成绩评定,但是学困生即使在实验中得到了应有的效果和反应,也会被教师评定为较差的成绩。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成绩评定方面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只是单纯地根据日常成绩和学生表现来评定,在主观臆断的情况下,使学生成绩缺乏很大的客观性。

2 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上述问题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越来越严重,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达到不可忽视的地步,严重影响了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培养。如果持续下去,会对我国的化工事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不同对策来改善。

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开发实验指导书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就必须从根源着手。本文认为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能够避免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开发实验指导书,真正做到在实验中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实现拓展。根据我国的高职院校特点,现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制定科学、规范、完善的实验课程大纲,使教学有章可循。新开发的实验教材从内容上应注意实验的前后衔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同时注意实验药品的节约。

调整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强化综合能力训练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发展与日后的工作、生活息息先关,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现今的一些教材表面上能够让学生达到各种各样的能力,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教材都是将大众的情况放在首位,没有考虑到地方教育的不同。今后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需要调整相关的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另外,还要强化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实验操作、报告填写、结合理论研究等能力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比方说可以在某些具体实验上给学生安排一些小型设计性实验内容,只告知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查资料,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需要实验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为辅助。比方说在做无机化学实验之前,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与实验有关的教学录像,使学生对基础实验规范操作和实验内容先有个初步认识,这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采用“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教师先讲解内容,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实验,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一气呵成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非常完美。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性,而且全部时间都在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没有自己的意识。这种教学并不适用于无机化学。为了培养尖端的药学人才,现今需要采用“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进行实验,教师只是辅以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同时在操作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综合来看,“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广泛应用。

3)采用多元化考试、考核方式。现今的高职院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成绩评定过于单一,缺乏综合的标准,而且很多的环节都存在严重的纰漏。本文认为,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成绩评定应该包含以下内容:①对于预习的评价;②对实验原理和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价;③对实验操作的评价;④对实验结果的评价;⑤对实验报告的书写与完整性的评价;⑥对卫生、纪律的评价。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方式,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3 总结

本文对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从本质上来说,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更有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思考得到的知识,要比单纯地接受理论教学更有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动,相信会得到更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杨昱,徐雅琴,杨玉玲.农业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1(4):35-37,40.

[2]金凤.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3]翟全国,李淑妮,蒋育澄,等.高师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的实践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3(9):216-217.

[4]李艳青,许佩瑶.电力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7):90-91.

第6篇

关键词:化学 家庭实验 设计 安排

化学教材中的课堂实验虽然很丰富,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家庭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收集身边常见的物品,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小实验,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由教室向家庭、由学校向社会进行延伸,把课内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形式上可以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自建家庭实验角等。现行教材附有许多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这些实验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很重要的补充,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现提供了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课外实验题材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家庭化学小实验,就是学生在家庭中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的要求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仪器和药品,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的简单易做的实验。这种特殊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课堂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选择贴近生活的家庭小实验布置给学生做,充分发挥家庭实验的作用,通过对家庭实验的巧妙设计及完成,使学生在家庭化学实验活动中体验实验的过程、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下面就家庭化学实验的设计、操作与安排谈几点体会。

一、做好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

高中学生虽然有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但化学知识面不是很宽,实验技能也不是很熟练,实验操作能力差,实验缺乏目的性。在家里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在家做化学小实验只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可能深入地从表面现象分析科学原理,如果从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获取知识,从而便失去了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因此,学生的家庭小实验离不开教师在实验前的辅导。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要对下列问题做出指导:1.实验目的要明确;2.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择要合适;3.要了解实验的原理;4.熟悉掌握实验操作中的要点;5.了解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6.提前明确观察的重点;7.详细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8.认真填写实验总结、实验报告并适时撰写实验小论文等。家庭化学小实验的设计要明确,要让学生充分做好家庭实验的准备工作,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去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实验的成功率才大,效果才好,学生才能从家庭小实验中获取知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作为高中化学任课教师一定要对化学家庭小实验进行积极的正确引导,在与教学同步进行的同时,一定要提前掌握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在开学前,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对涉及的内容要做到非常熟悉。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对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拟定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及当地实际情况对家庭小实验进行适当增减,要从教材中精心选择实验仪器简单操作简便、药品很容易找到,现象比较明显,相对又比较安全的实验,并做好组织和培训工作,要激发学生做家庭实验的兴趣,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小实验,并注意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及时开展评价,评选出优秀的实验活动。

二、安排有趣的家庭化学小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行为最直接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地调动培养学生做家庭化学小实验的兴趣,唤起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除课本上规定的家庭实验外,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特别强的家庭小实验。如:“用火写字作画”――利用硝酸钾受热时分解出氧气,使纸燃烧;但由于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大,所以没有涂硝酸钾的纸不会烧着的原理。“火灭画现”――事先用硼砂和明矾溶液把画片画面涂上一层不易燃烧的保护层,不易烧坏。“不怕烧的手帕”――在烧杯中倒入22毫升酒精和11毫升水,充分摇匀,将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竹夹子夹出手帕,轻轻地把酒精挤掉,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火焰很大。这时要左右摇晃手帕,直到熄灭。火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学生对这些小实验非常感兴趣,操作简单,利用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引领学生走进对化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快乐。开展这些实验活动,以教材实验为中心,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学生实验,注重实验挖掘,以及加强对课外小实验的引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在实验基础上注重能力的培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三、将演示实验变为家庭探究实验,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化学知识的探究性显现得更为突出。而由于实验室中实验器材有限或演示器材可视性不够的状况,对于化学知识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可直接改为学生的家庭探究实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丰富多彩及生活的无穷蕴涵,使我们的课堂尽可能延伸至课外,使学生所学知识点、兴奋点、疑问点均能伴着学生走出课堂,融于学生的生活中。所以我们对课内探究的设计要重视与课外的延伸,使学生通过延伸性的家庭实验,既达到自主巩固、释疑、应用知识的目的,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酸碱中和实验,铁、铜、铝等金属受潮生锈实验,用鸡蛋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简单易行,更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变化的过程,形成的知识更具体,给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收集,精心设计,就会使学生在自己家庭的实验室中不断地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知识的探索、知识的形成、知识的应用过程,就会使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就会使他们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家庭小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教育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拓宽实验功能,培养实验兴趣,提高养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其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学到技能,还能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报,2000,11,7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2

[4]吴克勤.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

第7篇

原电池部分 原电池反应都是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1、电极名称:只要是直流电源,电极名称是正、负极(不管是教材中的原电池,还是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电源)。

2、外电路的电子移动方向:(以Cu-Zn原电池原理为例子理解)从负极出发到正极。导致正极表面有大量的电子(负电荷),而使电解质溶液中的溶液中带正电和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原电池内部离子的移动:因是正极表面由负极沿外接导线传递过来的电子,所以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受正负电荷吸引只能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3、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与我们常说的金属活泼性没有必然的联系,这里所说“金属活泼性强是“负极”中的“活泼性”,我们应这样理解:电极材料在指定电解质中的活泼性。如:镁、铝单质材料为电极,电解质为NaOH液构成原电池时,就是铝电极做负极;铁、铜材料为电极,浓HNO3为电解液构成原电池时,也不能武断的判断Fe为负极。(原电池的正负极,其实就是:谁提供电子谁就是负极,引伸到燃料电池,就是:充燃料的一极为负极,因燃料是还原剂,提供电子。)

4、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本身变化:①一个电极消耗,一个不消耗,如:教材上的Cu-Zn稀硫酸原电池。②两个电极都消耗,如:生活中的铅蓄电池。③两个电极都不消耗,如:燃料电池。

5、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时:①产物要符合实际,如:电解质是酸的,不能在方程式中有OH-出现;电解质是碱的,不能有H+出现在电极反应方程式中,是CH4燃料电池也不能出现CO2形式。②如果两个电极反应方程式都要求写出时,一般说两个式中的电子数目要相等;大多数原电池是一个电极消耗某粒子,另一极就生成该粒子,但不具代表性,如Cu-Zn原电池就不是。

6、若原电池的电解液是中性或碱性,大都是发生吸氧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解原理部分 所有因电解发生的反应,是依靠外接电源强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1、教材中的电解知识,一般是学习电解相应的电解质的水溶液,制取像NaOH等许多化工原料、精炼必要的一些金属。也有少量工业讨论电解熔融的电解质,如电解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的如Na、K、Al、Mg、F2等单质。

2、电解的装置叫电解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叫阳极,与电池负极相连的一极叫阴极。

3、两个电极材料的选择一般有两类:惰性电极、活性电极。惰性电极常有石墨电极和铂电极,在电解时电极本身不发生变化,但有可能阴极表面沉积金属会使它增重。除惰性电极外,都是活性电极,在电解的过程中,阳极材料都参与反应,被外接电源的正极夺走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进入溶液(注意:常见的Fe作阳极材料时,是变成Fe2+离子进入溶液的,不是说电源正既然有很强的夺电子能力,而会变成Fe3+,因为是水溶液,涉及到“电极电势”知识)。

4、电解过程中电解质和溶剂的变化:①仅消耗电解质,如电解氯化铜溶液,阴极析出铜单质,阳极放出氯气(即:活动性较差的金属阳离子的非含氧酸盐) ②电解质和溶剂水都消耗,如:电解硫酸铜溶液,阴极析出铜单质,阳极是水电离出的OH-放电生成氧气(即: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阳离子的含氧酸盐)③仅消耗溶剂,如电解H2SO4 、NaOH等含氧酸盐、强碱。

5、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而电解池的阴极是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接的,所以通俗的说就是阴极带负电,只有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它移动,能放电的离子在这里发生反应,阴离子向阳极移动,至发生氧化反应。

第8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电算化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经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74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25- 02

1 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这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另外,目前我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非常发达,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财务软件,同时由于开发一个会计软件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时间,所以大多数单位都愿意使用购买现成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而不愿意自行开发会计软件。这样,在会计工作中就很少需要专门的软件开发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操作技术的会计人员。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核算流程,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另外,现在高职升学也有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的考试。因此,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 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

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财政局举办的会计电算化上岗证的培训有所不同。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劳动者技能方面的特点。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强专业、厚基础、重技能、应百变”。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教学中就必须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其就业后能很快适应会计岗位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课程安排上,既要有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要有熟练掌握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技能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能独立完成会计核算流程。

(3)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特点。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是一项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会计信息化不仅要采用计算机技术,更要采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而会计电算化的开设正是体现了这种特点。

3 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简称。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教学中,进行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必要的,但仅限于理论的学习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要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为此,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多媒体教学光盘进行教学实践。我们曾经使用过不同的教学软件,如万能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也从手工模拟教学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会计电算化教室,设置一个专门适合财会学生模拟实习的场所。第二,安装切实可行的财务软件,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第三,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阶段进行实习,使课本上的每一知识模块都能在实习操作中得到巩固。第四,集中实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整个会计流程,完成整个会计操作过程。

多年的实践结果证明,培养熟练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全面领会会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流程,突出职业学校实践性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

4 目前职业学校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不是“会计电算化”而是“会计信息化”。因此,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是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第二,使学生学好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很难掌握好这门技术的。

第三,使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提高英语水平。在数字经济时代,面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冲击,网络会计将是未来财务管理的方向,因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和较好的英语水平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学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指导;着力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化学原理、定律以及规律无一不是对大量实验观察分析和理性总结中得出的结论。学习化学同样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有效手段。

学生实验是在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再现和验证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既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和个性品质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巩固课本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实验技能、技巧养成科学实验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目前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实验意、探究识淡薄,动手能力差,被动依赖性强等。部分教师对学生实验不重视,不做实验或对学生实验采取“放羊式”的方式完成。学生实验变成学生“随意使用”仪器,“胡乱滴加”试剂,“马虎观察”现象,“笔记填写”报告玩乐而已。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从内容上体现在实验意识、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等四个方面。从时序上看主要体现在实验前的预习指导、实验中的操作、观察指导和实验后的问题反思、解决指导。教师根据需要抓住不同内容、时段的“着力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指导形成实验意识

20世纪以来,尽管理论化学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数学方法等被广泛引入化学,但是理论推导和数学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仍然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实验手段逐渐从经典的方法向仪器化、自动化、微型化发展,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对此评论到:“实验无论怎么样强调都不能说过分”。 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化学实验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实验意识,还不能在意识层面对化学实验的功能、作用、重要性产生准确、充分的认识。教师既需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更应强化自身实验意识。教师的重视和强调是学生实验意识加强的关键,下列的话语应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化学实验是一切化学知识的根源,是创新的生长点。

二、指导预习实验

实验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开展的,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方法、操作步骤,了解实验仪器和试剂是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对实验预习采取“看一看、抄一抄”,懂不懂无所谓的态度,进入实验室时脑子一片空白,照着实验步骤就动起手来或对实验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只是来看一看,动动手,凑凑热闹罢了。实验中学生自然是手忙脚乱一会打碎仪器,一会寻找试剂,教师疲于应付这些琐碎的事件,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指导。

因此指导学生实验前需要认真预习实验,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中所需试剂药品仪器装置、仪器性能以及预计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内容。此时的“导”,要点明主题,揭示关键,提示重点和难点,强调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

三、指导操作实验

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技巧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安全等。实验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

如在进行中和滴定操作之前,教师应先介绍酸式、碱式滴定管的结构、区别、使用方法等。并具体进行演示操作,同时指导学生练习如何控制活塞和玻璃珠,提出操作要领“左手旋塞,右手摇瓶,眼盯锥瓶,变色立停。”等内容。

四、指导观察实验

主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认真细致观察、准确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留意实验异常现象。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事先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协调多种感觉器官,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面观察。就是让学生把观察对象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等都细致地观察出来。

如对铝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的观察,就要求学生不但要观察铝表面有红色的物质出现,还应观察出有气泡、溶液变蓝色浑浊等现象,甚至还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放出气泡速率的变化,试管壁温度的变化等等现象。同时还应让学生记录观察内容,分析该反应发生的原因、速度、发热、颜色变化等的原因,变化的本质及生成物的性质,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五、指导思考实验

学生实验后,应在思考实验方面加强指导,及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验总结和分析中来。如: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对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操作的体会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演绎、获取规律性知识;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验的改革与创新。

如在完成《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后,启发学生思考:①简易量热计各部分的作用②如何减小热损失。③造成误差的其他可能的原因④其它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如何等等。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促使学生认识水平产生新的飞跃。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实验结束时按照一定的要求清理仪器、搞好实验桌面卫生等。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不同,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导”:对于实验操作上个别的问题,宜结合学生操作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则宜集中点评,指出错误的原因、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重视学生实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大力为之!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