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01: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艺术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表扬的艺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要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表扬时要注意:一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外貌;二要表扬孩子的主观努力而不是天资聪慧;三是要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成长而不是最终结果;四是要表扬孩子的奇思妙想而不是打击;五是表扬的方式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孩子的需要;六是表扬要及时;七是表扬要在积极接纳的基础上以客观事实为前提。
2 鼓励的艺术
心理学中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告诉人们积极的期待与暗示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这个效应说的就是要给孩子积极的期待与暗示,比如“你能做的好吗?”“我相信小宝贝能做好!”这两种说法对孩子的影响是显然不同的。鼓励孩子时应注意:一是鼓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二是鼓励孩子勇敢地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三是鼓励孩子确定一个自己期待的目标;四是鼓励孩子敢于担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五是鼓励孩子从小学习做家务;六是鼓励孩子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七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对与错),并能加以引导;八是多给孩子积极的态度而不要事事干预。家长只有你相信孩子时,孩子才会相信自己!
3 奖励的艺术
奖励是对孩子的言行的一种肯定与赞赏,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家长可以对你们的孩子做一个调查,比如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想得到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是什么;如果你可以与爸爸(或妈妈等)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活动;你希望与你的朋友们一起做些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从而了解孩子的需求。其次要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比如实物类(吃的、玩的、学习用的、穿的等等)、活动类(外出旅游、与朋友玩、郊游、球类、棋类、游戏、看电影等等)。三是奖励要及时;及时奖励才会有激励性,才能强化行为。四是可以用奖励的方法来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但运用这种方法时,家长需要耐心,要让孩子反复实践,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看到孩子反复不要随意责备孩子而要反复提醒与督促孩子,陪伴孩子,直到良好习惯的形成。
4 批评的艺术
在批评孩子时,家长一定要记住:任何错误的行为后面都会有正确的动机与合理的情绪。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首先肯定孩子的动机,理解孩子当时的情绪,然后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错误的方式与手段,并与孩子讨论这件事应该怎么做更好,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做。最后还要与孩子讨论怎样为这次的错误行为承当什么责任,接受怎样的惩罚(惩罚与体罚是有区别的,当然家长要把握惩罚的适度与效度)。批评要及时,批评时要多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千万不要伤及孩子的自尊与人格;并明确表达你的感受、你的心情、你的期待;千万不能随意打骂孩子。因为打骂孩子只会造成另一不良行为发生:如说谎、逆反、双重性格、仇恨等等。
5 沟通的艺术
交流促进了解,沟通成就未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当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时候,家长就会发现,你希望孩子变成怎样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孩子能把家长的期待内化成自己前进的目标而不需要家长的时时督促与监管。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一是要更新观念,调整心态。家长养育孩子是为了尽一份社会义务,孩子是社会人而不是好家长的私有物,只有有了这样的心态,才不会溺爱孩子,才会尊重孩子。我们应该树立“把孩子当朋友但不全是朋友”,一些规则还是需要家长来提出来并一起遵守,孩子尊重家长应该是不变的真理等等。
二是家长要弯下腰来和孩子交流,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到这里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你来说,我来听”的游戏,让家长真正感悟到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感受)。
三是要换位思考,学会包容和理解孩子。心理学中有一些双面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答案不一样。我们当家长的要明白:对与错是相对的,同一事物,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其结果是不相
的;因此,我们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思想。
建议家长朋友永远要记住:孩子永远都是对的,你认为不对,只是角度不同。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理解的父母。
【关键词】家庭教育
表扬艺术
我国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童子之情如草本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与批评相比较,表扬更能推动孩子的进步。因为表扬实际上就是告诉子女家长对他的期望与肯定,从而使表扬奖励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表扬对于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正确地使用表扬手段,可以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表扬的作用,对于孩子的进步成长极为有利,但表扬要讲究艺术性。研究表明:表扬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积极的心理效应,使用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家长对子女不当的表扬,使得孩子过分看重了来自外界的肯定,因而做事动机不纯,没有耐性和耐挫能力,容不得一点平庸和寂寞。造成心理上的失衡,行为上的失措。
表扬是一种正面强化。目的是通过对孩子正面行为的肯定,满足孩子被欣赏被喜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促进孩子对美好行为的重复,养成好的习惯,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春风阳光;用偏了就会变成毒药。因此,家长有必要对表扬孩子的分寸和时机进行拿捏和权衡。
一、表扬要及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扬要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孩子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孩子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孩子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纪律有所好转,老师提问虽没答对却能认真思考等等,都是表扬的好时机。因此,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要趁热打铁,及时表扬、鼓励。不要等到孩子的进取心冷却了,上进心消失殆尽了,再表扬、鼓励,那就没把握好时机。
二、表扬要具体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所期望的行为,要让孩子知道究竟是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表扬越具体明确,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并且重复这一行为。例如,当孩子起床后收拾好床铺,然后去刷牙洗脸,家长表扬说:“宝贝做得很好。”这样做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的什么举动得到了家长的夸奖,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好些:“宝贝起床后把床和收拾得很整齐,真是太好了,以后要再接再厉。”
三、表扬要真诚
家长要用心发现孩子美好的地方,发自内心深处对孩子进行欣赏和赞许。家长的微笑、赞许以及必要的物质鼓励,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向善的珍贵。切忌不要敷衍搪塞,笼统空泛。尤其不要带着功利目的,别有用心地表扬。一个孩子说:“每当家里来客时,母亲常常会对我大加称赞,我知道,她又想让我表演小提琴啦。”
四、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
一位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如果夸奖过于聚集于聪明和智力,孩子的成就就会下滑。而且越来越不愿意尝试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可怕的是,他们撒谎和作弊的次数大为增加。相反,当称赞的是孩子们付出的努力时,孩子享受的是做事的过程,变得愿意迎接挑战和困难,因此也容易在奋发向上中,获得成就感。
五、表扬要讲究方式
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如小孩子喜欢父母的搂抱和,那样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亲密感;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传达给孩子的是朋友间的默契与合作。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可。内向的孩子以温情的抚慰较好;而外向的孩子更渴望父母热烈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褒扬。表扬的方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所以表扬也应注意要有新意。
六、尽量避免当众表扬孩子
许多父母都喜欢当众表扬孩子,甚至让孩子当众“表演”,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爱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一些被当众夸惯了的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没被注意到,就会感到委屈,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七、表扬要注意频率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3-6、7岁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式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艺术特长加分政策,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投身其中,成为一股推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使家庭音乐教育短期得到迅速普及。此外,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少儿才艺表演节目,媒体的参与,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
【关键词】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
1. 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
1.1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关键。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走向,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会使家庭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目前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家长在迫切渴望孩子成才的同时,却正以错误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着孩子。因此,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从观念入手,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变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积极向家长宣传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的行动指南。
1.2 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恰当的教育方法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能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翱翔。但有些家庭却剥夺了孩子自由翱翔的机会,很多家长正以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着自己的孩子。有的专制粗暴:这些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才”,因此轻则严加训斥,重则棍棒相加。有的溺爱姑息:家长们对子女的要求盲目迁就、百依百顺。因此,班主任要帮助家长摒弃错误的教养方式,因为这些方法都将给孩子造成伤害,阻碍他们的成长。只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比如,民主、平等的作风,以身作则,合理的奖惩,严与爱的结合等等,才能使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逐渐提高,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1.3 鼓励家长学习科学育人知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父母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学习进步,家长们在重视提高孩子的素质的同时,却忽略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没有哪一位家长天生的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关键取决于家长的不断学习。无数经验表明,那些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学习家庭教育基本知识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得心应手。反之,不重视、不善于学习家教知识的家长,在家教实践中往往事倍功半。班主任要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最为重要的是在为家长排忧解难、指点迷津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家长以各种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让家长学会“学习”,学会教育孩子,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最佳境界,是家庭教育指导孜孜以求的目的。
2. 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途径
2.1 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思想、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重要途径。 一是了解情况。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帮助指导。四是制定措施。家访时,班主任应注意:(1)有计划、有准备,有针对性;(2)在反映学生情况时要实事求是,不要片面夸大;(3)要做到经常,不要等学生违犯了纪律出了问题才去;(4)家访要普遍,切忌只走访“重点户”。此外班主任对学生家长的来校或来班主任家访问都要给予热情接待。
2.2 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是班主任指导家长的主要形式。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事前的准备工作,确定会议主题和研究的工作重点,切忌匆忙无准备地召开家长会。另外,在召开家长会之前,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通报会议内容,让家长在会前有所准备。家长会上的讲话班主任应做比较充分的准备,最好写出讲话提纲。讲话应以鼓励为主。对个别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错误或缺点,可以在会后留下有关家长个别谈。家长会后要注重家长的反馈。
2.3 家校联系手册
“家校联系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校完成作业、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附有教师对学生的适时评价以及给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指导建议。一般情况下,“家校联系手册”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并签名后,再由学生返回给老师,联系可以固定时间交换,如每周一次或几次,也可以针对特定情况,在有必要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如对问题学生的不定期交流等,它以书面的形式成为特定学生家校联系沟通的主要手段,让家长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也能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达到协调配合教育的目的。
2.4 通讯联系
随着现代化通讯设备的逐渐普及,又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教师工作辛苦,采用通讯联系,如打电话,发邮件,发短信等,都是便捷而又有效的好方法。
3. 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 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
3.1.1 家庭的文化层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期望就越高,对孩子的言行要求就越严格,并且能够指导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各方面对孩子的要求都不高,由于自身无力指导,只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学校。
3.1.2 家庭的职业情况
家长的职业及职业道德、职业修养不同,使得家庭文化环境各异。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指导能力、教育的自觉程度以及教育方式均存在差异。
3.1.3 家庭的经济情况
对于社会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条件制约着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如果家庭贫困,不能为子女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这将严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制约孩子的发展。相反,过于优越的家庭条件也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家庭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往往不能把钱用在提供孩子学习的素质上,而是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使一部分孩子养成花钱无节制,对孩子的教育起了相反的作用。
3.2 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个性”突出。家长的知识、结构、职业、性格、气质、类型、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万能的。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在进行普遍性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3.3 充分尊重家长
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地位,他们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一种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经验、思想和知识的互补,恰恰是双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家长,向家长学习。双方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彼此促进,可以达到互补互动目的。
3.4 讲究指导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艺术类职校 离异家庭 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65-02
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的学生,大部分行为有所偏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格”。具体表现为抽烟喝酒、逃课、爱骂粗口、容易冲动、蛮横、粗野、动辄与人吵架,甚至打架、谈恋爱、为放荡,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弱等。这给艺术类职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基于此,笔者对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探析。要引导艺术类职校家庭离异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设相应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课程
大部分的中职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开有心理课程,但是据了解,这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课程发挥的作用不大。以广西某艺术学校为例,偌大的一个学校,才配备一名心理教师,这名教师除了上课之外又兼职其他的行政工作,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关注这类学生。三年制中专学生,一个星期有两节心理课程,讲的都是些理论,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四年制舞蹈专业和五年制杂技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心理课程。在此情况下,艺术类职校应针对这些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遇到问题时,离异家庭的学生不愿向别人诉说,长期将情绪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对于父母的离异,学生心里肯定有很多的想法,负面的情绪也很多,对此,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倾诉并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使他们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烦恼,从而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应告诉他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离异是两个大人之间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爱。此外,学校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心理辅导室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温馨的谈话环境;用心理咨询信箱为不善言语的学生提供用文字倾诉的机会和场所;用心理热线电话及时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给予离异家庭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正确的道德引导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孩子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父母离婚,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让人瞧不起,生活中充满迷茫和悲伤,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心理偏位。以广西某艺术职校音乐专业为例,该专业来自离异家庭的女生,抽烟的很多。值日的教师查得严,不许她们在宿舍抽烟,她们就躲到卫生间里抽。当问及她们为何抽烟时,她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就是觉得心里苦闷,烦恼,迷茫,缺少爱和理解。其实她们最缺少的是关爱和亲情,她们对爱的渴望,远超过对知识的渴求,她们的需求点是家庭的温暖、被他人认可的喜悦、理解和同情等。学校应抓住学生的需求点,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氛围,用集体的温暖来抚慰离异家庭学生心灵的创伤,给这类学生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集体的温暖;同时,针对他们的心理欠缺,加强思想道德层面上的引导。心理疏导与道德引导相结合,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教师在面对离异家庭学生时,应比普通学生要更有耐心和爱心,因为这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家庭的破裂和学业的挫折很可能使他们更加自卑、孤僻、叛逆。教师应关注他们,重视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道德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家庭的不良影响,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心理自卑的离异家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爱自尊自强教育;对逆反心理严重的离异家庭学生,应侧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逐渐减少敌对叛逆心理;对于有孤僻、抑郁心理的离异家庭学生,应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爱,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将这类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集体活动,教授他们自我解压的方法,在互动交流中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从而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还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护,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关心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使他们克服苦闷、迷茫的心理,奋发向上,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实现教育的期待。
三、教师和家长加强联系,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
教育界有“5+2=0”的说法,意指5天的学校教育加2天的休息,一切等于零。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校间的有效联系可更好地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状态。家长和教师作为离异家庭学生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当学生在学习、思想、情绪等各方面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沟通,并及时给予帮助。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离异家庭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应主动发挥沟通孩子和父母情感的桥梁的作用,为离异家庭的学生提供特殊的帮助,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化解他们与父母的矛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家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教育具有抵制的作用,会产生负效应。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人格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父母的观念、态度、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离异家庭学生来说,这尤为突出。因此,学校应为离异家庭学生争取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应尽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在各方面关心孩子,多抽时间陪孩子,给孩子多一点温暖,尽量满足他们合理而正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父母离异给他们精神带来的创伤,使他们重新回到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中。艺术类职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学习汇报课”以及邀请家长观看期末考试、各类演出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更多接触子女的机会,密切亲子关系,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总而言之,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给离异家庭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与其他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青少年初恋年龄降低[N].人民网,2012-09-29
[2]张永良.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1)
[3]周莉.解析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新乡教育学院报,2001(3)
[4]卢文洁.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J].龙岩学院报,2004(5)
[5]佛朗索瓦兹・多尔多.父母分手以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朱家雄,林琳,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楼必生,屠美茹.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1999.
甲乙双方均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均应保证兑现承诺。
一、 甲方保证按商定的时间、地点及课程为乙方安排教员授课。教员首次上门授课持甲方介绍信。
二、 甲方安排的教员应认真、负责,做到努力工作、用心服务。
三、 甲方主动通过电话或者上门向乙方了教师教学情况。
四、 家教费用支付用法(预付前4次教学期和学员终身服务联络费用20元)。以后逐个结清工资,工资直接支付教员。
五、 甲乙双方根据授课学生的情况,供四项教育方式供乙方参考(只选其一):
1 一对一家教( )3 全托式教育 ( )
2 小班化教学( )4 专业心理咨询和沟通 ( )
七、根据甲乙双方协商,甲方教师授课的科目为______。乙方支付的受课费用为__元/时 课 时。(课时费用随年级变化而变化,详见价格表)一课时为2个小时。
八、乙方有权对教员监督,有责任向甲主反映,提出问题,甲方须予以解决。
九、乙方有权合理提出更换教员,甲方须立即答复,满足要求。
十、为尽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乙方应允许甲方的教师授课最低一个月。如出现更换教师所需用的时间不包括在内。
十一、务费。
十二、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不影响本协议进行。
十三、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备注(补充)1、
2、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关键词: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疏导
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心灵来说,当一个完整的家庭遭遇破坏时,孩子的心灵便会遭到巨大的伤痛。如何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主要表现
(1)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担心会受到同学嘲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2)有的家长在离婚之后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3)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有的孩子则过于孤僻、怯懦。(4)对于重组家庭,孩子大多产生抵触情绪或无视。
二、造成以上结果的几点原因
1.家庭环境的改变是主要原因
当和睦的家庭组织形式遭到破坏时,亲子关系的实质变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2.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必然因素
经历了家庭分裂之后,面对一个新的人际交往范围,经常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产生自闭、暴躁等问题心理。
3.孩子日渐成熟是催化剂
孩子日渐长大,对于父母离异的事实使他们越来越难接受。容易将他人无心的话语当作刻意的讽刺,造成僵化的人际关系。
三、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父母的配合
(1)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2)对孩子疼爱有加,注意适度,避免两个极端。(3)多陪孩子谈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很爱自己。
2.学校的教育
(1)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关爱他们,主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呵护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调动全班学生一同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确保孩子的心理变化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3.社会的支持
(1)对离异家庭的儿童要多给予关注。(2)以孩子的口吻开展一些普法栏目,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1. 思想方面:孤僻,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遇到问题自己强迫自己忘记。
2. 身体方面:不愿运动,常常出现头昏脑胀、想吐,经常犯病。
3. 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读不读书很随便,有时来学校读书,有时不来,来学校能认真完成自己做的作业,做不起就不做,也不愿意寻求帮助,学习成绩不太好。
二、个案背景
1. 该生母亲是二婚,她与前夫生有一儿一女,前夫出意外去世了,后来嫁给该生的父亲,42岁才生下他。奶奶说,当时怀起他时他妈打算不要,但男方强烈要求生下来。母亲生下他后第七天起,他就一直由奶奶喂养。随后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孩子L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2. 该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到七八岁时,爷爷也去世了,奶奶又找了一个老伴,奶奶和老伴经常闹矛盾,并且奶奶还信封建迷信,性格又比较古怪,还自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奶奶视孙子为宝贝,宠爱有加,特别是生活上吃什么很将就孙子,隔代教育效果差,造成该生从小就不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事情,就常常去想,又想不明白,也不愿意寻求帮助。
三、原因分析
通过和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一起分析该生的情况,我们发现,造成他现在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1. 家长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也不懂得做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由心理问题发展到身体出问题。虽然该生有父母,但是,其父母亲因为忙于生计,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丢给年迈的奶奶,平时也很少交流。听孩子说,就是父亲偶尔打电话也是问问奶奶在做什么,吃的啥,奶奶身体好不好,从来没问孩子身体怎么样,在学校如何,与同学交往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人问的感觉,严重地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觉得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解决,所以他常常去把些事情拿起来想,想不明白,遇到好与不好的都去想,特别是他受到委屈的事,他也不去辩解,就强迫自己把这些事忘记,想忘记得一干二净。他说自己把拳头握紧,进行深呼吸,但还是不行,这样有时肚子里的东西就想吐出来。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强迫症状。
2. 由于孩子是奶奶代管,奶奶教育方法落伍,只知道孩子的吃喝拉撒,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奶奶还经常说他妈妈没管他,爸爸也没拿多少生活费。再加上后爷爷与奶奶的不和谐关系,经常粗言粗语,也给孩子心理造成了阴影,孩子说他不愿把心理的秘密告诉大家,他怕说出了别人会说他是疯子。他说有时就想摔东西,把东西打烂,这样又觉对不起奶奶,因为奶奶还是很关心他的。所以他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愿来学校,并且听到学校下课同学的闹声和过道的震动声,头像要炸了,他只想在安安静静的环境中想问题,不愿意别人来打扰,这样形成了自闭症。
3. 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一般的学生等同,没有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按照学校正常的教育程序,是教育不好这样的学生的,但大部分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也是因为老师教育教学任务重,本来班上的学生就多,时间紧。学校心理咨询也只是摆设,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学校也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四、转化措施
针对该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具体说来,分以下几步来进行教育:
第一步:进行家校沟通,学校把该生的父亲母亲以及该生的奶奶分别喊到学校来,和学校老师一起商量对该生的教育方法。分析了该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告诫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的母亲,不要把自己身体不好,与家庭关系不好的现象带给孩子,我们要求家长在一段时间内,要和该生生活在一起,多给予生活上心理上的关心和沟通,多和孩子出去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亲子和谐。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不要操之过急。尽量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奶奶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说他母亲的不是,大人之间也要和谐,奶奶与后老伴的关系要处理好。
在学校,召开班级所有任课老师会议,在对待该生的心理问题上,老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同时要求老师们尽可能地发现该生的闪光点,想办法提高该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老师们要随时注意该生的表现情况和任何一点进步,及时反馈,及时表扬。
第二步: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制定该生的心理健康疏导计划。
1. 该生先到正规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等到心理得到控制后再来学校。
2. 对该生的学习先适当降低难度,该生的家庭作业和其他同学有所区别,量也适当减少,题目也是最基础的。并且,与家长约定,只要该生在某一时间段认真完成了家庭作业,可以满足该生一个小小的要求或给予适当的奖励。
3. 针对该生到学校害怕闹声的特点,教育班上的学生下课不要在教室和楼道疯打,尽量给他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有让跟他要好的同学与他一起玩、谈心,让同学把发现的情况告诉老师,老师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4. 家长学校一起努力,共同关注、关心孩子,上学放学由父母亲自接送该生,规定正式的作息时间,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第三步:由管到扶再到慢慢放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让该生养成最基本的生活、学习习惯,达到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然后,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一起商量,发动班级同学,一起帮助该生,让该生慢慢地融入到班集体中。
经过一期的共同努力,现在,该生已经融入了班级的正常交往生活。表现好了,也愿意来学校读书,有事也愿意跟老师讲,能和同学一起游戏玩耍了,学习上也基本能跟得上,基本上达得到一个正常学生的标准。
五、启发与反思
随着社会上重组家庭现象的增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一些大龄妇女身体不适,生下孩子无心照顾,经济条件的限制,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过早承受了家庭的矛盾,其性格、智力、情绪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和扭曲,而且也导致了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学习心理教育的知识,了解心理疏导的方法并采取的措施,利用教师的特殊身份,关注和关心着这个群体,协调好监护人和孩子的关系,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一)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望关心,渴望关注,但是,对别人的关心又抱怀疑态度,游走在正常学生的生活边缘,从而导致他们大部分人性格内向、不擅交流,思想上产生偏差。行为上与正常孩子不一样,教师要多组织班级活动,让班级全体同学都来关心他们,拉近他们和老师同学的距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同学集体对他们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