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1 17:01: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第1篇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是关键

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童趣》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这两个“观”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景象的意思。词类活用上,“鞭数十”中的“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在掌握文言知识、理解词句大意的前提下赏析文章

对文言词、句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只有让学生弄懂文章大意后再去赏析才是符合实际的。只有这样去做,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领会。因此,只有走进去弄明白文义才能谈得上去领会文章精神主旨,否则一切将是空谈。

总之,文言文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领到经典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这些经典之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期使学生由会学达到乐学。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多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强调“字字落实”,采用逐句讲解的方法,讲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确切意义,以及各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这种方法从文言文阅读的特点出发,把造成阅读主要障碍的字义、词汇、语法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教师的讲解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所以,结合新课标理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总结所教班级的教学实践,认为新课标背景下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涵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提醒我们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 、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如果忽略了读这个环节,再高明的讲解分析也难见成效,因为它违背了认知的规律。因此,中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掌握怎样进行正确的诵读。注意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不但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可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的力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限时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限时达标训练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讨论质疑中换位。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先鼓励学生自主的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我们应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要联系生活实际富于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体现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课标要求,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不仅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有怎样的特点,更归纳出他的这种说话的艺术特点在今天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探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印象更为深刻。

四、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越发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强了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实效性。将信息技术和文言文课堂教学相整合,可以有效地突破桎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古老的文言焕发生机与魅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以其广阔的材料来源渠道,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文言文课堂教学可以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使枯燥的文言文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从而创设出色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播放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展示醉翁亭的秀美景色,在迁移拓展练习中,通过视频展示当今领导者与民同乐的画面与文本链接,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以阅读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线。教师应充分整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初步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结合,通过多媒体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及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树立正确的古文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多样化教学方法,紧跟时展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存在厌恶感,看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文言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在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六出祁山,兴师北伐,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五丈原”等情节内容,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情感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上必须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古代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这一教学形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只要用心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学生不明白文意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即使将内容分析的再细致、再透彻,也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主旨,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甚至会使学生歪曲对原文内涵的把握。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要采用多样化诵读方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诵读方式,则会打击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感觉诵读文章枯燥乏味。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配乐诵读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播放优雅古典的乐曲,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此情此景中诵读古文,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闭上眼睛时,会仿佛感觉身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皆在眼前,心境也随之变得儒雅,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致远旷达,以及不争名利的可贵品质。为了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反复播放、反复诵读,让学生默默体会古文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

2、分角色诵读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以下角色:邹忌、妻、妾、客、齐王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文章的“三问三答”,并切身体会不同人物在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私、畏、有求”等不同情感。再如:《促织》、《画皮》、《黔之驴》等,由于这些文言文内容丰富、情节有趣、扣人心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质。

此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诵读、评价诵读、两人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师生对读、多人对读、竞赛诵读、接力诵读、模仿诵读、挑错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乐趣,并读出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教会学生翻译“六字法”:对、留、换、删、补、调。比如《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句话:“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可翻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就是采用了“对译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其次,初中文言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深入体会。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作为文中角色,对课文进行解说,从而深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下文,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如,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开始部分朗读一下,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文意,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划出来,然后在关键时刻停止朗读,让学生自己猜测接下来的文意,黔之驴到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效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精神品格,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

[2]李改青.如何把初中文言文教活探析[J].新课程(教研)

第4篇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个行之有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培养语感

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文言是白话的根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文,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能力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文言学习能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文学习,要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来,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因为“声入心通”、“声通义解”。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美读”和“烂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进去;“烂读”就是一遍接一遍读,熟读成诵。只有反复诵读涵泳,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读出语气、读出气势,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才思气质。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分析、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

三、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我们应该知道学习文言文的什么。我以为可以归纳为文字、文章、文化、因为文学与文章、文化互有牵连,彼此交融。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文章和文化是我们需要用心学习和感悟的。

四、鼓励质疑,引导探究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钱梦龙先生教学《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文言文教学的案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串联起来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自读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些问题既有一些比较零碎但比较有趣,主要着眼于句义、文义理解的问题: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多大年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困难吗?劳动辛苦吗?也有一些思维强度较大、探究性很强的问题: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都劝阻愚公移山,但说的话不一样,哪些话愚公的妻子能讲而智叟不能讲,哪些话智叟能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能讲?即使两个人都能讲的话,在内容上和语气上又有什么不同?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全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乎都得到了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长期如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重视课外阅读,增强文言文的内功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2-02

初中语文在中学教学体系占据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广义上来说,它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掌握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狭义上来说,初中语文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这对初中语文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就要相应的有所提高,本文将具体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并且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接受语言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语言的特质。

1.科学性

语文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都有着严密的语言逻辑,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且形成听说读写的专业技能。语文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地使用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的本质,而不是用模棱两可的心态去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对于字词有着精准的掌握,能够把握住每个字词的意思、语言色彩等,能够正确运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好表率和示范,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这种严谨的学风,这对于学生将来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2.可接受性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发展的时期,语言、心理等各方面还没有发育的很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有根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教学语言应该贴近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该使用多种表达手法,比如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去传递知识,这样学生在通俗易懂和接受性比较强的语言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更好的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完成以后的语文学习,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会产生厌烦的心理。

3.形象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简单地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充满生机,这是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活泼生动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对于这些作品做到很好的解读,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必须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设计课堂教学,通过挖掘语文深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生动语言的带领下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更好的走进作品之中,理解作品的文字和语言魅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会增强,通过感知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更好的完成语文学习。

另外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有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最大的作用就是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幽默的语文老师,面对七年级的学生,她在教授元曲的时候,教师问道"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同学异口同声的说到"喜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了幽默的课堂导入:"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感受一下流行歌曲的魅力,不过我们学习的是元代的流行歌曲――元曲。"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形成有效的课堂效果。

4.感情性

初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能够感悟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并且形成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满怀情感的去完成语文教学,对于教学语言必须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感彩设置,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比如教师在讲到比较豪迈的诗句时,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地让学生感受到内心的沸腾;教师在讲到欢快的文本时,应该用轻松的语调去完成语文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够有一种欢愉的心境去体味文本的内涵。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用语言特色直观地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愫,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品味不同思想感情的文章。

5.艺术性

第6篇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的是和九百多名初一新同学一样成为三中的一员。三中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它勤奋进取的校风,优异的教学质量,以及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宗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能到三中工作、学习,我感到自豪。为了把本学期工作做好,我打算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严谨、务实、勤奋的态度对待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学中时刻牢记三中“关爱、严谨、务实、创新”的教风。勤勤恳恳工作,努力把学生碰头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2、班主任工作要有“爱心、诚心、耐心、细心”和一(8)班全体同学一道努力争创先进班级。

爱学生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基础,用爱心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用诚心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对待班级中的每一项工作,要有耐心、细心,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培养“团结、守纪、勤奋、进取”的优良班风,努力争创学校先进班级。

3、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虚惊向别人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平时要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进行教学总结,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为了能有这充足的水源,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要积极各种业务进修,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4、为人师表,做好学生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三中学生常规去做,自己更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影响学生,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

引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的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微课教学模式中所对应的微视频,就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微课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下载学习,而且微课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很广泛,对于任何基础层次的学生都适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视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在初中教育过程中,要践行启发式教育,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实现点拨与启发,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

一、微课的概念

顾名思义,微课指的是微小的课程单元,一般以微小视频为载体,对各种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在微课教育理念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改进,微课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微课教育过程中,微视频是主要的教学载体,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将各种抽象的知识点讲解出来,与传统的理论教育相比,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资源丰富。在微课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作多种教学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都比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为宜,而且视频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三,学习资源易保存检索。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调查,电子资料和教材更容易保存,而且也便于学生下载学习。第四,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反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应该要及时反馈,在微课教学理念下,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学反馈,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就可以传递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点化,指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通过引导式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从而积极加强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在微课课堂教育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如何让这些知识点连接起来,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应用。

1.构建自主学习学堂

为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教师必须要做好备课,备课是微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要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形成班级特色,根据不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录制微课视频,或者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比如一些能够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练习、课堂巩固知识练习等,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自己的弱项上实现真正提升。例如在语文诗词赏析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诗歌朗读、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境分析分别设计在不同的微视频中,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微视频进行观看,对每个微视频的主旨内容进行分析,在课后可以对各个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从不同的微视频中对诗歌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2.对学生进行点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课堂进行深化,一方面,教师应该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并且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为课上的辅导做好铺垫与准备。具体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必须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例如在课堂上播放与语文相关的微视频,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候,应该要及时进行解答。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对语篇进行分析,还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对文章中涉及的多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诗歌教育中,对某个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理解之后,教师可以提问:与这类诗歌主旨相同的诗歌,大家还能记得哪些?通过这种启发和引导,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在课堂上对其他的诗歌进行记忆、巩固,从而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第8篇

一、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较为淡漠,师道尊严成为了许多教师的潜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并没有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对于师生关系更为敏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无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方法的辅导,也可以动员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地看待不同成绩的学生,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增加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满足、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语文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技巧,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创新,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将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以图片、文字、图表、视频相组合的形式,设计制作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件,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第三,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要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既要保证多媒体手段在最为需要的时候使用,不能铺天盖地、过多过滥,又要对使用的时机进行科学掌握,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在互动过程中补充信息,以及在思想渗透中深化情感等。

三、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差异兼顾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模式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单向的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地改进,从单向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双向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发挥启发点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一批先进的教改经验,能够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精心设计逐层深入的研究提纲,将其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难点,区分是属于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凡是属于共性问题的方面,还应当针对教学对象群体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五、新课程改革对课外活动拓展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构建立体化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课内外相结合,尤其是要发挥课外活动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作用。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满足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探究欲望,在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应当搭建丰富的课外活动载体,如各类兴趣小组、研究小组、文学社团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载体,组织引导和指点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之中巩固语文学习成效,培养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证明,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摆脱空间与时间方面的限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满足,在课外活动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学思想;新课改;初中

    前言 自《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程的改革方兴未艾。新课标、新理念等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提出了全新的定位和诉求。语文教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

1.转变思想,把育人放在首位。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教文”,终极目标是“育人”。在“育人”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它的特殊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这样说,语文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文化的传承,而民族素质的高低又取决于“育人”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育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道统一”,关键是要依据语文科的特点,将“育人”的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和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这样,语文教育的终极任务—育人的任务才能实现,国民的素质才能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教《荔枝蜜》这篇散文时,就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这篇散文的思想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大力弘扬,这就是用辛勤的诚实的劳动,给人以美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经济最需要的。特别是“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一句,应该侧重咀嚼。要告诉学生,只有给社会提供像荔枝蜜那样极好的东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赢得市场。作者赞美农民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种“为自己”与“为别人”的统一,“为眼前”与“为后世”的统一,就是社会主义的道德。[1]

2.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许多中学生胆子小、不敢说,有的虽能说,但又说不清楚,没有明确的主题,因此,必须加强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起中学生说话的欲望,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说,愉快地说。培养口语能力可从五点入手。一是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课标”建议我们,培养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中学生生活中经历过,他们就愿意说,而且能说得多,说得好。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加以引导。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学生就有兴趣,话匣子就打开了。因为是中学生亲身经历的事,说话的信心就会增强,能够积极参与,会产生好的口语训练效果。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口语交际活动时,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口语交流兴趣,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潜力。[2]

3.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朗读、诵读、双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每种方式的读,都有它特定的功能与作用。朗读是首要的阅读方式,读书要从“声响处学”,重在“以声解义”,要声音响亮地念文章。诵读,则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拍地读,重在“以声传情”。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活中,人们常见的阅读方式是蔽读,不出声,不指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相对而言,双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人们常说的“一边读一边想”主要指的是双读。“浏览”和“略读”都是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略知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目标要求和阅读材料特点,有意识地训练各种阅读方法,让中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同样重要的是,应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习惯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当前,阅读教学还要认真处理好中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首先要让中学生充分地读,让中学生拥有充裕的读书时间。教师作为阅读实践的指导者,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并安排中学生应有的读书空间和时间,使中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读。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应该调动中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中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要引领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想象力。[3]

4.加强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写作文,说到底是思维的展现。语文能力的背后是思维能力。一般写作是这样,高考文章写作更是这样。例如议论文体,主要是指依靠摆事实、讲道理或是逻辑论证等“议论”手段表述作者某种思想见解的文章。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专门叙述、刻画具体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或发展变化过程,而是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或普遍规律。可以说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作文,即使文采好,也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一旦思维僵化,无论大脑中储存了多少丰富的素材,学会了多少作文技巧,最终还是难以灵活应用。因而要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思维训练就成为指导作文训练的首要任务。[4]

    结语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价值追求,在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也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目标和实施要求。几年来,初中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点滴谈[J].教育探索2007,8:79-79

[2]王英帅.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32-3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